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imwangqi

[神州大地]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祸水第一人
  九部大战以努尔哈赤以少胜多的大胜结束,女真诸部之间的纠纷与战乱也逐渐愈演愈烈、纠缠不清。而孟古姐姐的娘家叶赫部更与努尔哈赤结下了深仇。
  在叶赫部与努尔哈赤所结的仇恨里,有一个特殊的女人:叶赫老女——东哥。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海西女真四部在“九部之战”大败四年后,遣使向努尔哈赤通好,叶赫部还表示愿将死于“九部之战”的布斋之女东哥许配给努尔哈赤。
  东哥又名布喜娅玛拉,于1582年出生在吉林梨树县,是女真族第一美女,自幼就美名远播,部落巫师还说她“可兴天下,可亡天下”,有着非比寻常的来历。努尔哈赤当然心花怒放,立即下聘定亲。
  东哥假如顺利地嫁给努尔哈赤的话,那就是要与姑姑孟古姐姐共侍一夫了。然而她坚决反对,向哥哥布扬古贝勒说:“努尔哈赤是杀父仇人,谁能够杀了他,我就嫁给谁。”于是,叶赫部毁掉了东哥与努尔哈赤的婚约,并以“杀努尔哈赤”的条件向诸部落公开为东哥征婚。
  事实上,这在东哥的婚姻史上,已经是第三度毁婚了。她九岁时许嫁哈达部歹商贝勒,然而这只是一条美人计:在迎亲的路上,歹商被“岳父”叶赫部伏兵所杀。随后,叶赫部又将东哥许配给乌拉部布占泰,以诱使他参与“九部之战”,布占泰随后便在这场战争中做了努尔哈赤的俘虏。当布占泰四年后被释放打算迎娶的时候,东哥却早又被许配给了努尔哈赤。
  听说东哥征婚,哈达部酋长孟格布禄立即血气上涌,报名应征,订下婚约后遂于万历二十七年五月向努尔哈赤宣战。九月,孟格布禄兵败,向努尔哈赤投降。努尔哈赤找了个借口把他给杀了,又将富察氏所生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武尔古代,万历二十九年以后,哈达部彻底被努尔哈赤吞并。
  
  孟格布禄的结局并没有使得垂涎东哥美色的男人们停止前赴后继的脚步。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辉发部的首领拜音达理贝勒与东哥订婚,背弃了原来与努尔哈赤之女的婚约。九月,怒火中烧的建州女真出兵扈尔奇城,没费多大力气,就把辉发部给消灭了。
  
  接着,东哥又再次与乌拉部贝勒布占泰订下了婚约。布占泰听说有机会抱得美人归,立即把自己与努尔哈赤六度联姻、七度盟誓的事情全丢到了脑后。当年,他就派重兵埋伏自己的岳父之一舒尔哈齐以及舅子禇英与代善,被击败后又以鸣镝射了舒尔哈齐嫁给他的女儿娥恩哲。忍无可忍的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年九月亲率大军攻打乌拉部。第二年正月,乌拉部灭亡,布占泰逃往叶赫部。
  然而眼光极高的东哥根本就没把败军之将布占泰看在眼里,她拒绝履行婚约。又气又羞的布占泰不久郁郁而终。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东哥已经三十三岁,东蒙古暖兔部首领之子吉赛看中了她,向她的哥哥布扬古求娶。然而东哥没看中吉赛,即使他以征讨叶赫相要胁,她也坚决拒绝出嫁。正当吉赛与努尔哈赤为争夺东哥而准备大打出手的时候,东蒙古喀尔喀部达尔汗贝勒之子莽古尔岱也来向东哥求婚。已被妹妹弄得筋疲力尽的布扬古大约是想要把吉赛和努尔哈赤的两支队伍引开,让他们找莽古尔岱的麻烦而自己坐收渔利,终于不顾明朝边防将领的警告,下定决心在当年九月将东哥嫁到蒙古去了。东哥出嫁之时,年龄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普遍的婚龄(当时有些女人在她这年纪,恐怕已经是祖母级了),因此,她在史书上也被称为“叶赫老女”。
  然而布扬古没想到的是,东哥出嫁后不到一年,就死了,努尔哈赤的怒火仍然要向叶赫部发作。
  努尔哈赤是在东哥去世的那一年正式称帝建立后金的。三年后,即后金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后金汗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与明王朝决裂,其中“第四恨”即为明朝廷偏帮叶赫,使该部将本来许配给自己的东哥转嫁蒙古(原文为:“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第二年八月,努尔哈赤用同样的理由灭掉了叶赫部。
  
  叶赫那拉东哥,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奇异的人物之一。她似乎是专为给努尔哈赤制造统一女真、挑战中原王朝的借口而降生的。她的婚姻经历,即使最拙劣的言情剧编剧也甘拜下风。这匪夷所思的一切,验证了巫师关于她“可兴天下,可亡天下”的预言。当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她也就离开了人世。
  东哥应该是个性极强的女人,她强烈地拒绝了做“礼物”的命运。就在她将婚姻一变再变的同时,她的又一个姑姑(孟古姐姐的妹妹)在明万历三十八年,姐姐去世七年后甘心接受了和亲的命运,代替她嫁给了努尔哈赤。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改变东哥必置努尔哈赤于死地的主意。
  努尔哈赤曾因为自己居然不能征服这位绝代美女而诅咒连声,说:“此女生不祥,哈达、辉发、乌喇三部以此女构怨,相继覆亡。今明助叶赫,不与我而与蒙古,殆天欲亡叶赫,以激其怒也。我知此女流祸将尽,死不远矣。”——努尔哈赤真是太不应该了。东哥给他带来的好处,仅亚于他的生身母亲。
  中国的男人,多数都喜欢把亡国的责任推到女人的头上,曰:“祸水”。若是照这种说法,东哥堪称是天下祸水第一人。
  ——打东哥这儿,我可算把绝代美女这词的意思弄明白了:凡是跟她扯上关系的男人和国家,都“绝代”了……
  
  叶赫那拉部的女人,总是跟爱新觉罗家族的关键时刻联系在一起。除了开国之初的孟古姐姐、东哥,叶赫那拉氏还在清王朝覆灭的时候为其提供了慈禧和隆裕,该家族的这等风水,实在值得研究。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悲苦的辞世
  
  当然,东哥所惹出的这一系列变故,她的姑妈、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姐姐并没有全部看到。因为早在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的秋天,东哥第一次与努尔哈赤悔婚并促使哈达部灭亡之后,年仅二十九岁的皇后孟古姐姐就离开了人世。
  孟古姐姐的病情为何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毫无求生的意志?原因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她临死前发生的一件事,不但使得努尔哈赤对叶赫那拉部的仇恨层层加码,就连叶赫那拉部的外孙皇太极,都对母亲的部落割断了最后一丝亲情。
  孟古姐姐自出嫁以来,整整十五年都没有回过娘家,当她自知不起的时候,向努尔哈赤提出了她人生的最后一个愿望:和自己的母亲见最后一面。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当然立即应允。特使随后便从费阿拉城出发了。
  然而孟古姐姐的这最后一个愿望落了空:她的哥哥纳林布禄已经下定决心要和努尔哈赤对抗到底,既怕母亲被妹夫扣为人质,又想要借机敲敲竹杠,因此,他拦住了想要去见女儿的母亲,仅仅派了一个仆人随特使返程,准备进一步地和努尔哈赤就此事谈谈交换条件。
  然而纳林布禄失算了。他没有料到年青的妹妹竟然是如此的病入膏肓:自特使出发之后不久,孟古姐姐就已不进饮食,仅靠大量药材和见母亲的心愿勉强维持生命,当她苦苦盼来的不是生母而仅仅是一个家仆的时候,连“回光反照”的机会都没有就含恨咽了气。
  虽然孟古姐姐是自己年命不永,然而看着她死去,自己却连她的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能实现,这使得一向自视甚高的努尔哈赤又恨又气又伤心。据记载,孟古姐姐死后,努尔哈赤长达数月之久不沾酒肉。皇太极更因此对所有的外家亲戚恨之入骨,当十六年后努尔哈赤领兵灭叶赫的时候,他成了逼降叶赫那拉氏贵族的主力,为了逼迫亲舅父金台石投降,他差点没把表弟给杀了,倒是努尔哈赤觉得实在有点说不过去而制止了他。
  叶赫那拉部被努尔哈赤灭后,不再成为一个独.立的部落,而是归入了八旗下的正白旗。这支部落的灭亡,使明朝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边陲支持力量。
  
  孟古姐姐死后,努尔哈赤一面继续跟丈母娘家大打出手,一面用超越常规的礼仪隆重办理妻子的身后事。他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在赫图阿拉的尼雅满山冈为她修建了豪华的坟墓,才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将她入葬地宫。
  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八月,努尔哈赤筑辽阳新城并迁都于此,因为不愿让孟古姐姐离自己太远,他又在辽阳的杨鲁山为她修建了新的陵园,于天命九年将她和自己的祖父、父亲一起隆重迁葬。天聪三年(公元1629,明崇祯二年),继承父位的皇太极为努尔哈赤修建了福陵,并将生母的灵柩合葬在陵中。崇德元年(公元1636),皇太极正式登基为后金皇帝,他为母亲上谥号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天府圣武皇后”。只是,再多的身后荣耀、夫儿追思,也换不回孟古姐姐身不由己的悲苦人生。
  
  成为大妃的阿巴亥
  作为大妃的孟古姐姐青年早逝,后金国的宫院内不可无主,谁能继承她的大妃之位?这个空缺很快就被补上了。几乎令所有人都意外的,是补缺的居然是一个刚刚脱去童稚之气的女子,她就是努尔哈赤的最后一位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孟古姐姐死时,她仅有十四岁,甚至还没有为丈夫生下一男半女。
  阿巴亥是什么时候正式称大妃的,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她一定非常得宠,即使不是在前任死后立即“转正”,后宫中的其它女人也没有谁能够抢得了她的风头。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阿济格出生于1605年,那已经是孟古姐姐去世两年,阿巴亥已经当上大妃后的事了。作为敌对部族的“换亲礼物”(换到乌拉那拉部的女人甚至还被杀了),这个十四岁的女子不但保住了性命,游走于复杂的后宫、面对着一个比自己大三十一岁、阅历甚广且狠辣多疑的男人、一群家世复杂的争宠对手,又没有儿子撑腰,能够达到这样的成效,这就已经足够证明她拥有绝顶的手段和聪明才智了。
  总而言之,阿巴亥终于后来居上,当上了努尔哈赤的大妃。这个位份既给她带来了显赫,也给她带来了诡谲多变的下半生。
  
  册立阿巴亥为大妃之时的努尔哈赤,正处在即将登上自己人生巅峰的前夕。这时的费阿拉城里城外,都堪称风云变幻之中。
  1608年,努尔哈赤携胞弟舒尔哈齐去往北京,向明王朝进贡,当时兄弟之间还维持着表面的手足之情,岂料第二年的二月,事情就完全变了。有一天,他借新营落成饮宴,又装出一副亲密无间的模样,将舒尔哈齐召入新营的寝室,然后就地翻脸,舒尔哈齐就这样被哥哥幽禁了起来:这间寝室的门被铁汁灌注,仅留两孔:一通饮食一出便溺。除了待遇极其恶劣,他的儿子阿布什和两名亲信武将也惨死,所有的财产与“阿哈”也都归努尔哈赤所有。两年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八月十九日,舒尔哈齐暴毙。
  随后遭殃的是努尔哈赤的长子禇英。
  在努尔哈赤的亲信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四大贝勒五大臣。四大贝勒是:次子代善、侄儿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五大臣是: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这九个人都不愿意让禇英成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禇英很快就失去了父宠,最终在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三月二十六日,被父亲幽禁了起来。和叔父一样,禇英再没有活着走出那扇门。两年后,当努尔哈赤打算正式称后金大汗之际,他处死了三十六岁的长子,为自己心仪的继承者扫清了又一个障碍物。
  努尔哈赤这时候所选择的继承人,是次子代善、禇英的同胞弟弟。
  
  有了哥哥的前车之鉴,代善在处理与重臣皇亲的关系时格外小心谨慎,为人宽厚,众人都非常拥护他。看起来,代善似乎是无懈可击的。
  然而有心人若要挑刺,即使你没刺,他也要给你硬栽上一根。公事上找不出岔,私事上就来找岔。于是意外发生了。而这桩“意外”更将大妃阿巴亥也扯了进去。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宫闱秘案
  
  后金天命五年(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三月二十五日这天,努尔哈赤的小福晋(即小妾)德因泽向努尔哈赤告状:大福晋行为不检点,几次亲制佳肴送给代善和皇太极食用,代善受而食之,还频频夸奖;皇太极则受而不食,不但不受拉拢而且非常正派。大福晋跟代善拉上了关系,时常派人去跟代善联络,而且还几次深夜出宫,行踪诡秘。
  努尔哈赤立即严命调查。结果回报更火上浇油,说是大福晋与代善之间早有暧昧,每当有聚会时,大福晋都会刻意打扮,与代善眉来眼去,找各种借口来回走动,众人早就看不顺眼了。
  努尔哈赤调查“属实”,顿时勃然大怒,然而假如拿这样见不得人的理由公开处罚儿子和妻子,那真是“骂了亲家丑了自家”,大汗的脸面何存!于是他另找了一个借口,说大福晋“窃藏金帛”,而且查有实据——从阿济格的住处抄了出来。她德行太差,本该处死,但是幼年的子女需要生母照料,因此勒令离婚。小老婆德因泽告发有功,给予与大汗同桌吃饭的奖赏。
  这桩蹊跷的“绯闻”,不但搞倒了大福晋,更重要的是把代善原本一片光明的前途毁得不成模样,代善从此失去了父亲的欢心,手中所掌握的兵力也被削去一旗,再也没有问津汗位的机会了。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这整个事件,都是故大妃之子皇太极的精心策划:不但将风头正劲的对手Kiss,更能让自己在父亲心目中加深好印象。至于选中大福晋更是一石三鸟,这将使她所生的儿子再也进不了父亲选择继承人的考虑范畴之内,减少了潜在对手。
  不过,史书上对这位“大福晋”语焉不详,很多人认为她并非阿巴亥,而是那位早已被人们淡忘的“继妃”富察氏衮代。一个重要的间接证据,就是她不但“获罪死”,而且正好死于天命五年三月。
  ——我的观点还是倾向于此“大福晋”为阿巴亥的。不过当然所能给出的也
  是间接证据:
  第一,努尔哈赤贬子贬妻,原因不仅仅是恼怒妻子向儿子献食讨好(这无疑使老头感到儿子的权力对自己形成威胁),更因为疑心儿子与妻子之间有暧昧关系。我们都知道,富察氏原本是努尔哈赤的堂嫂,年纪再轻恐怕也轻不过弟媳妇即代善的母亲佟佳氏。且不说代善是否有这样特殊的品味,就凭这样年貌悬殊的偷情案又怎能使老奸巨滑的努尔哈赤立马相信?总之未免太说不过去。换成是阿巴亥这位时年三十、比代善还小七岁的大福晋,才有点儿道理。
  第二,皇太极继位后,为了拉拢手握重兵的富察氏之子莽古尔泰,特地将富察氏迁葬至福陵,“附葬”在父亲身边。假若富察氏之死是皇太极阴谋所致,又因此导致莽古尔泰继承权受损,这区区附葬又怎么能收买得了呢!
  第三,皇太极曾经说,富察氏之死,是因为她得罪了努尔哈赤,其子莽古尔泰为撇清便将母亲杀死。这虽是皇太极一家之言,口说无凭,但也要立此存照为好。
  富察氏死在天命五年三月这个敏感的时期,也许还有另一个可能:本已长年失宠的她恰好在此时触怒了气头上的努尔哈赤,于是成了被殃及的池鱼。
  
  总之,富察氏衮代的人生就此告终。然而属于她的悲剧还没有结束。天聪九年(公元1635,明崇祯八年)十二月,她的女儿哈达公主莽古济之仆冷僧机出首告发,说富察氏与努尔哈赤的儿子莽古尔泰生前曾与弟弟德格类、妹妹哈达公主图谋不轨、私造金印。皇太极立即雷厉风行地予地严办,结果——哈达公主被处死,哈达公主的女儿则被表哥丈夫(皇太极之子豪格)所杀,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家族一律削除宗籍,沦为平民,从此淡出清王朝的历史舞台。早已死了十五年的富察氏则被不幸株连,骨殖被迁出福陵,不知所踪。
  
  富察氏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消灭了。正当所有的人都认为阿巴亥再无出头之日的时候,努尔哈赤却在一年后做出了特殊的决定,再一次对她恢复了宠爱,她又重登了大妃宝座。
  重登大妃位的阿巴亥比从前更重视自己的权力,对努尔哈赤百般揣摩逢迎,与此同时,她的三个儿子也给她增添了不少光彩。努尔哈赤不仅被小妻子的千娇百媚所打动,更因为她三个聪明能干的儿子而进一步爱屋及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甚至常将发生在朝堂之上的政军大事说给这个心思灵巧的女人听。渐渐地,阿巴亥在后金宫廷中,拥有了非比寻常的地位。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柩而葬的老夫少妻
  然而,努尔哈赤的“天命”就快走到头了。
  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明天启六年)正月,六十七岁的努尔哈赤雄心未已,亲自率领十三万人马,向明王朝发起进攻。无能的明王朝这时几乎将所有的军权都交代给了一帮阉党,靠拍魏忠贤马屁起家的新任辽东经略高第就是个中翘楚、不抵抗政策的先驱。——他一听说后金来攻,就立即下令放弃山海关外所有的大明王朝疆土,从而使得努尔哈赤的大军一帆风顺地在辽东辽西长驱直入。
  正当努尔哈赤志得意满的时候,在山海关外辽西宁远城,他遇到了自己的克星:文官出身的宁前道袁崇焕。这个来自广东东莞、身材精干的书生,不但是所有关外城寨中唯一一个敢于违抗指挥官错误指令的人,更在在保卫宁远的战役中,带领四万余名将士,表现出了比大多数明帝国武将还顽强的斗志。
  于是,努尔哈赤不但未能攻下小小宁远城,更在战役中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早期加农炮)所伤,输得一败涂地。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迅速得以提升,而努尔哈赤则不得不返回沈阳养伤。
  
  七月中旬,努尔哈赤伤势越来越重,伤口大面积感染溃烂。二十三日这一天,他不得不向病魔低头,前往清河汤泉(威宁堡狗儿岭汤泉)疗养。
  然而即使是杀菌消毒的温泉,这时也已经无济于事了。八月初七,自知命不长久的努尔哈赤决定返回后金国都沈阳。同时,他派快马向皇宫中的大妃阿巴亥报信,让她立即前来迎接自己。
  阿巴亥所乘的船,在浑河上的叆鸡堡河段与努尔哈赤所乘的船相遇,准备随后一起赶往沈阳。
  然而,努尔哈赤再也没有回到沈阳,再也没有见到他的儿子和部属们。
  八月十一日未时(下午13-15时),六十七岁的努尔哈赤死在了浑河的船上,地址正在叆鸡堡,距离沈阳四十里。阿巴亥只能陪着丈夫的尸体返回皇宫。
  阿巴亥成了陪伴努尔哈赤最后一刻的唯一一人。
  
  努尔哈赤死了,而且这个倔强的老头儿在代善出事之后一直没有正式确定过自己的继承人。于是,后金王位的归属,成了一个极大的问题。
  当时的后金朝廷,皇族中最出挑的有四大贝勒(代善、阿敏、皇太极、莽古尔泰)和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这其中,阿敏和济尔哈朗只是皇族而非努尔哈赤之子,没有继承权;代善曾闹出那样一桩事件,莽古尔泰之母富察氏又是获罪而死,他们的继承权也没有底气;剩下的就是皇太极和另三位(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皇子了。
  按照努尔哈赤生前曾经制定的“大汗共推”之说,皇太极被推举为新汗。
  
  然而,这位新汗此时所担忧的,是另三位拥有贝勒之位的兄弟竟出自同一位母亲阿巴亥,而这位母亲还是努尔哈赤临终前唯一的陪伴者、他的大妃。——许多人甚至怀疑,努尔哈赤之所以一直没有确定第三位继承人,就是在皇太极和阿巴亥的儿子中摇摆不定,有心等待阿巴亥的儿子们多立战功,将机会给他们其中之一。
  假如这位大妃对皇太极继位不满,说出什么不利于新汗的“遗言”、或者以她的大妃名份再加上三个儿子手里的军队来图谋汗位呢?
  于是,一个阴谋出台了。
  
  八月十二日寅(凌晨3-5时)时,代善宣布了皇太极继位的消息。
  刚死了丈夫的阿巴亥并没对这个消息做出任何反应,因为这毕竟是诸皇族共推之举。但是卯时(清晨5-7时)宣布的另一个消息却使阿巴亥如五雷轰顶了:先帝早有遗命交代诸王——大妃殉葬。
  除了努尔哈赤疗养的短短十几天之外,阿巴亥一直跟随的丈夫身边,丈夫临终时也只有自己陪伴,他怎么可能、又是什么时候见过这些王公,留下这样一条遗嘱的?阿巴亥哭叫、辩解,但是没有作用。几位成年王爷和大臣都赶到了她所住的宫室,各种各样的眼睛都紧紧地盯着她,恶狠狠的话也从这些道貌岸然的男人嘴里吐出来:“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总之,要将她尽快送进阴曹地府里去。
  当明白自己不可能逃脱死亡之后,阿巴亥恢复了神智,这时候她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以自己的死确保三个儿子的平安。于是她更换了大妃的礼服,佩戴上了自己所有的珠宝首饰,哭着向诸王请求:“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这时也流下了鳄鱼的眼泪,当众一齐盟誓:“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
  于是,三十七岁的阿巴亥终于迫不得己地踏上了从殉之路。她死的时间是当天早晨的辰时(上午7-9时),距努尔哈赤去世不到一天、距返回沈阳刚一个晚上,距殉葬令公布还不到一个时辰。唯恐夜长梦多的皇太极真是急不可待啊!
  由于阿巴亥的身份毕竟与小妾不同,因此她死后与努尔哈赤同棺敛葬。巳时(上午9-11时),棺木成殓——我KAO!这才多大会工夫,到底死透没有!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族的殉葬制度,早在关外部落时期就已经盛行,孟古姐姐死时,努尔哈赤就曾将她生前的婢仆四人送去殉葬。早年为丈夫殉葬的也确实有无子的嫡妻,然而后金时期已经完全改变——丈夫死后,嫡妻即使无子也不必殉葬,而是选择一名无子之妾从殉。从殉之妾一般都要艳妆,然后由嫡妻率家人儿女向她行礼之后“上路”。最好的待遇是服毒自杀,或由家人以弓箭射杀或以弓弦绞杀,若是此妾不愿从殉的话,则会被家人活活掐死。
  因此,阿巴亥做为生育了三子的嫡妻,怎么会被选中殉葬?这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谜。
  
  努尔哈赤会让阿巴亥殉葬吗?皇太极亲自编定的《清太祖实录》中说,阿巴亥“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因此努尔哈赤“留之恐后为患”,预先嘱咐诸王“俟吾终,必令殉之。”
  
  真是这样吗?
  阿巴亥有机变那是肯定的——见多识广的老皇帝不会喜欢一个木头女人。
  她嫉妒吗?——在阿巴亥当上大妃之后,努尔哈赤尽管年纪已老又频频征战,后宫仍然有其它姬妾为他生育了三子二女,因此仅从努尔哈赤诸妃的生育状况来看,这说法就完全站不住脚。
  她常令老皇帝不悦吗?——那就更说不过去。阿巴亥娘家的势力甚至及不上后来的庶妃博尔济吉特氏,大权独揽的后金汗努尔哈赤完全不必勉强将大妃之位给一个经常惹自己生气的女人。因此她能够当上大妃、被谗陷后仍旧复位,原因只可能是努尔哈赤在晚年真正地宠爱着她,直到临终之时都一定要见到她而不是自己的儿孙部属。
  综上所述,即使退一万步说,殉葬之命出自努尔哈赤的本意,理由也应该是“因宠而殉”,《实录》中偏要说是努尔哈赤忌惮她而殉之,明摆着就是要最后堵死多尔衮兄弟夺位的机会——这谎太想要编圆了,就说不过去了。
  除了阿巴亥,同时被殉的还有两名努尔哈赤的小妾,她们是阿济根和德因泽,她们倒确实是没有儿女,符合从殉的规矩——但是,努尔哈赤的庶妃中,无子女的又何止她们两人!这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间接隐晦地告诉后人,当年的后宫事端、阿巴亥的从殉,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如今事过境迁,她们也被顺理成章地灭口了——德因泽正是当年向努尔哈赤“告发”大妃之人,而阿济根则一向与她过从甚密,也有可能是告发“偷窃”的人。
  
  阿巴亥死了,再也没有把努尔哈赤临终遗言说出来的机会,她的三个儿子也失去了依靠母亲与皇太极争夺汗位、或在以后对皇太极的汗位构成威胁的可能。
  松了一口气的皇太极倒也履行了诺言,对多尔衮兄弟予以了相当的重用——当然,阿巴亥殉葬名声非常响亮、她死前又督促皇太极当众立誓,这才是多尔衮兄弟的真正保障所在。
  
  阿巴亥是用什么方式死的,从已经被再三修改的史料中只看得到“自杀”二字。影视剧里一般都安排她自缢。不过,那时的满族仍以骑射为风,自缢这样相对“斯文”的死法并不多见。而皇太极既然以“传统”、“遗命”为由逼殉继母,应该会做戏做足全套,阿巴亥很可能是被弓弦绞杀或服毒而死的。
  
  顺治初年,阿巴亥的次子多尔衮摄政。顺治七年,阿巴亥得到了“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的谥号,牌位入太庙。然而就在这年年底,多尔衮便暴病身亡。于是,阿巴亥这位早已不知世事的“孝烈皇后”又被罢谥,牌位也被赶出了太庙。只是由于她的尸骨与努尔哈赤同棺,火葬之后已经难分彼此,这才逃脱了暴骨扬灰的死后厄运。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草原到紫禁城——清太宗皇太极妃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一、两个世代联姻的姓氏
  
  博尔济吉特氏,是清宫后妃中有极其特殊地位的一个姓氏。
  话说当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他的雄心壮志引起了蒙古诸部的防范。在这样的情形下,努尔哈赤首先耀之以威:在战事中俘虏了蒙古王公;然后又示之以好:拿重礼将人送了回去。从此开始了与蒙古部分王公世代通婚的历史。这是历朝历代最成功的Politik联姻,不但在当时分化了蒙古,使蒙古草原不再完全与自己为敌,而且还得一力助。其中漠南蒙古并入满洲八旗,最后甚至一并归入版图,直到清中叶,还上演了一出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史诗。
  博尔济吉特氏,就是历代清帝联姻最频繁的蒙古支系: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虽为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姓氏,但是科尔沁这一支并非成吉思汗本人的直系后裔,它的创始人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发展到后来,科尔沁共有四位世袭亲王。在满蒙联姻的历史上,首开先河的自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他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正月,迎娶了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她是走进爱新觉罗家族的第一位博尔济吉特氏。两年后,他又为心爱的第八子皇太极迎娶了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哲哲。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再次迎娶了科尔沁郡王孔果尔之女。在将博尔济吉特氏的姑娘们迎进门的同时,爱新觉罗家的女儿也陆续嫁到了蒙古草原:努尔哈赤八女聪古伦嫁喀尔喀蒙古台吉固尔布赐;养女巴约特嫁喀尔喀蒙古台吉恩格德里;养孙女肫哲嫁蒙古土谢图亲王巴达礼……总之,清王朝的公主宗女们,大多数都成为蒙古草原的主妇了。
  努尔哈赤所娶的两位博尔济吉特氏是他晚年的侧妃,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都没有生下儿女,对于清王朝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力,只是开了一个好头而已。真正引人瞩目的博尔济吉特氏,要从清太宗皇太极的后宫里去找。
  
  二、担负着Politik而来的少女
  
  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父亲的后金汗位。十年后的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四月,他正式登基为帝,称“宽温仁圣皇帝”,定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崇德元年七月,他定下了自己的后宫“五宫制”,在自己的女人堆里选出了地位最高的五人。
  皇太极的五宫后妃,分别是:中宫为清宁宫皇后、东宫为关睢宫宸妃、次东宫为麟趾宫贵妃、西宫为衍庆宫淑妃、次西宫为永福宫庄妃。
  而这五宫后妃,全是清一色的博尔济吉特氏,其中有三位还是亲姑侄:皇后、宸妃、庄妃。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庄妃了。庄妃是一个女人,然而即使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也是一个Politik人物,因为她在史书上刚一出现,就已经承载着Politik。不过她并不能算是一个顶级的Politik家,因为她所生活的那个时期,清王朝出类拔萃的Politik天才实在太多了。
  
  庄妃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的小女儿,她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八(公元1613年3月28),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年方十三,而皇太极已经三十四岁了。
  这桩婚姻之所以缔结,与庄妃的亲姑妈、皇太极的皇后哲哲有密切的关系。
  哲哲是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当满蒙开始通好联姻之后,她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六月来到赫图阿拉,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当时的皇太极刚二十出头,但是早已妻妾成群。除了元妃钮祜禄氏,还有继妃乌拉那拉氏。而其中早在哲哲成婚之前五年,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就已经出生了。
  由于嫁给努尔哈赤的两位蒙古妃子都没有所出,嫁给皇太极的哲哲就承担着为爱新觉罗氏生儿子、维系科尔沁草原在后金宫廷中未来地位的重要责任。她盼子之心极其殷切,可是送子娘娘却一直不曾光顾她,别说儿子,就连女儿都没能生出一个。虽然努尔哈赤对蒙古亲戚们厚待隆遇,但科尔沁草原的王公们仍对后金没有出一位带蒙古血统的王子,表现得既失望又担忧。
  成婚十二年后,对自己的生育能力已经没有了信心的哲哲决定从草原上再接一位博尔济吉特氏到后金,替自己完成这个生儿子的任务。征得家族的同意之后,她选中了自己的侄女、弟弟宰桑的女儿布木布泰。
  
  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明天启五年)二月,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吴克善的护送下,来到了沈阳城。
  对于这位身份高贵又身负重任而来的蒙古格格,后金给予了极高的接待。皇太极亲自出城相迎,与送亲队伍在沈阳北岗相遇并举行最高级的礼仪,大摆宴席之后再一起返回城中。与此同时,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亲自率领着自己的诸妃和诸贝勒摆下仪仗,出城十里迎候。当然,并不是布木布泰这个小姑娘能够享有这样的待遇,这一切其实是给予科尔沁草原的。
  
  布木布泰的到来,似乎给哲哲带来了好运气,十余年不育的她居然当年就怀了身孕。布木布泰也非常得宠,此后姑侄俩频频地为皇太极诞育孩子。然而有件事令人挠头,她们生的都是不能领兵也没有王位继承权的女儿:哲哲先后于1625年诞皇次女、1628年诞皇三女、1634年诞皇八女;布木布泰则从17岁开始生育,先后于1629年诞皇四女、1632年诞皇五女、1633年诞皇七女。
  
  就在姑侄俩猛生女儿的同时,皇太极已于公元1626年登上了后金大汗的宝座,尽快为他生一个儿子,就更成了科尔沁的当务之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丈夫的心上人是姐姐
  
  终于,在皇太极称汗八年、已经将称帝计划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再也忍耐不住的蒙古科尔沁又将一位格格送进了沈阳城。她就是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
  
  海兰珠生于1609年,于天聪八年(公元1634)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将二十六岁,她比妹妹布木布泰更美更温驯,为什么当初却是布木布泰先嫁皇太极呢?是不是当时她已经订婚或已经出嫁了?史料中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
  海兰珠虽然已非青春少女,但她入宫后却赢得了皇太极的格外喜爱。成婚的第二年,当后宫定制的时候,她尚未生下一男半女,就已经高居后宫次席,如果哲哲不是她的姑妈和媒人的话,只怕皇后之位也得让她来坐。崇德二年(公元1637)的七月,二十八岁的宸妃一举得男,为皇太极生下了第八子。更锦上添花的事情紧跟而来:崇德三年(公元1638)正月三十日刚入夜,二十五岁的庄妃也在连诞三女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即皇九子福临。半年的工夫,就有两个带着满蒙共同血统的皇子降生在刚建立的清国,让科尔沁草原和皇太极都欣喜若狂。
  在这两个儿子中,皇太极偏向的当然是皇八子,这孩子不但是他最心爱的女人海兰珠生,就连排行都与他这个父亲一样。更重要的一点:皇八子是皇太极称帝后诞生的第一个儿子,他是真正的皇帝长子。为了他的诞生,皇太极还颁布了大清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道大赦令,这与明王朝嫡后生太子的待遇一样。可见,皇太极对这个儿子寄予的厚望。这当然使做母亲的宸妃以及她身后的科尔沁草原心花怒放。
  然而这孩子的命运太不济,还没有活到第一个周岁,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就在新年之初遽然夭折了。
  儿子的死,令皇太极非常伤心,这时他还盼望着宸妃能再为自己生下一个儿子,谁知道宸妃脆弱的神经却不能与丈夫久经战阵的坚韧相比,她受不了这样极端大喜大悲的刺激,很快就思儿成疾,身体日复一日地垮了下去。这样的忧伤似乎也损害了她的生育机能,虽然她几近专宠,但此后几年间再也没有生育。崇德四年,皇太极为了安抚海兰珠,又将她晋封为“贤妃”,但是一个空泛的名号怎么抵得了亲生的孩子,看着后宫中的女人陆续生育儿女,想起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毫无起色。
  崇德六年(公元1641)九月,海兰珠终于熬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个消息没有谁敢耽搁,迅速被报到了正在锦州与明朝守军作战的皇太极那里。九月十二日,皇太极立即丢下军务踏上了返回沈阳的路途。五天后,昼夜兼程的他终于赶到了沈阳城,却在入城之际得到了海兰珠已经先一日病逝的消息。皇太极深受打击,整个人都垮了,这个杀气腾腾、下达屠城令眼都不眨的男人当着所有后妃、贝勒、大臣的面号啕大哭,无论怎样都难以劝止。在海兰珠死后的第五天,九月二十三日中午,皇太极甚至哭得昏了过去,太医们七手八脚地救醒之后仍然神智不清,口齿含糊,直到酉时(17-19)才完全恢复。这个意外事件把宫里宫外都吓得乱成一团,皇太极面对前来劝谏的文武官员也不禁有些自责,说:“天生联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联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谴也。”
  随后,终于有些缓过劲来的皇太极下令,为海兰珠举行隆重的国丧之礼,丧期内举国停止宴饮娱乐。十月二十七日,海兰珠被追封为“敏惠恭和元妃”,并于崇德八年二月正式下葬。
  虽然皇太极嘴里说自己不该为一个女人如此神魂颠倒,但是海兰珠去世一两年之久,他却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始终郁郁寡欢。于是王公大臣便请他外出打猎散心。谁知路程安排不够仔细,竟然途经海兰珠的墓园,于是这场散心适得其反,以皇太极的又一场号啕大哭终了。皇帝又重新深陷在极度悲哀之中。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丈夫的死,儿子的机会
  
  皇太极虽然正当盛年,但是他过度肥胖,再好的千里马载着他也只能日行百里。如今影视剧中常让一表人材身形标准的帅哥饰演皇太极,其实是大大的不符合史实。若是按“还原历史”的标准选皇太极的特型演员,只怕目前知名的演员中,只有郑则士身材合乎要求。
  这样一个大胖子,又耽于女色,因此皇极极素有“风眩”(高血压)之疾,时常“圣躬违和”也就不足为奇了。政务繁忙的劳碌,又加上海兰珠之死的刺激,皇太极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那场不合时宜的围猎之后不久的一天:崇德八年(公元1643)八月九日,处理了整整一天内外政务的皇太极返回皇后哲哲的寝宫,在南炕上坐下少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坐下,五十二岁的皇太极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大约是夜晚九点到十一点之间的亥时,清帝国的第一位皇帝猝然离世。他是怎么死的,说法不一,但是很明显皇后哲哲绝对不会想要他的命,因此他很有可能是在肥胖过度所致的基础疾病上又加了心力交瘁的夹攻,从而引发的猝死。
  皇太极的死引发了清王朝的又一次帝位之争。
  
  在皇太极即后金汗位之后不久,他就着手改变父亲努尔哈赤“推举继承者”,以及“八贝勒联合执政”的制度,将几大贝勒中敢跟自己意见相左的人给予严厉打击,逼得他们不得不向这位大汗宣誓效忠,从而将他们的权力逐步收归皇帝个人所有。因此,若按皇太极所定的制度,继承人必须是他的子嗣。然而这个制度毕竟还从未实施过,皇帝也没有留下任何指令,因此仍然存在变数。
  当时,最有可能竞争皇位的人,就是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
  当他们刚开始争位的时候,他们自己恐怕也没有想到,最终会出现一个怎样的结果。
  
  镶黄旗与正黄旗此时已是皇太极的直系,正蓝旗在旗主莽古尔泰卷入谋逆举家被削去宗籍后,更成了豪格亲领。因此正蓝旗出身的贵族们都愿意让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即位,两黄旗大臣也表示同意。然而镶白正白两白旗的旗主阿济格与多铎却坚定地支持自己的亲兄弟多尔衮,多尔衮本人更是战绩辉煌,无人能比。多尔衮本人也颇有此意,皇太极去世的第五天,他就跑到三官庙去询问谁继帝位之事。没想到却得到这样的答复:“先帝有子,必立其一,余不知也!”
  终于,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两方在沈阳故宫大殿上就继位人问题展开了舌战。多尔衮是个聪明人,看见情势不宜于自己,想到可能会引发的王朝内斗,便有些犹豫。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见状大怒,叫道:“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多尔衮立即反对,多铎随后便又扔出挡箭牌,说是应立长君,代善才够资格。豪格大为不满,冲动之下口不择言,说那就是自己德薄福浅,所以不能当此重任喽!随即怒气冲冲地离席出殿。
  猜想豪格的本意,应该是想刺激一下两黄旗的诸王公,并迫使其它摇摆不定的旗主如代善等人表态。然而他没有想到,一切就在多尔衮的随机应变中急转直下。
  眼看着豪格离去,两黄旗大臣们确实急了眼,立刻摆出要与两白旗决一死战、维护先帝之子的架势。假若真动起手来,两白旗未见得能胜,更恐怕要毁掉整个清王朝的前途。在这个节骨眼上,多尔衮灵机一动,不但将战端止住,更将一切向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引导。提出:“既然大家一定要立先帝之子,豪格又已经表示了谦让之意,那么,就让先帝的九子福临继位为帝。而我则愿与济尔哈朗共为辅政之职。”这个表态顿时使两黄旗大喜。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假如不是年纪太小的话,真正符合两黄旗意愿的人选,正是福临。事实上,在提出豪格继位的同时,两黄旗就同时提出,要豪格以福临为太子了。
  最有趣的,就是索尼、图赖、鳌拜等两黄旗大臣在为继承人问题上不惜与多尔衮以死相较的时候,并不曾明明白白地始终坚持“必立豪格”,而是异口同声地说着一个含糊的词:必立“先帝之子”。
  豪格虽为皇太极的长子,但是其母身份低微,他的母亲连五宫大福晋的名额都挤不进去。终皇太极一生,豪格虽然战功显赫颇受重用,甚至可以和三位叔王共同议政,却始终没有得到父亲对其继承权的片言只字允诺。
  福临的母亲庄妃,是皇太极所有生子之妃中身份最高的,不但本人为五大福晋之一,姑妈更是皇后,姐姐又是影响极大的宸妃,宸妃所生之子一出世,就得到了皇嗣般大赦天下、外藩王公们纷纷贺喜的待遇,那么现下立宸妃妹妹的儿子当然理所应当。何况在她们母子的身后还有整个科尔沁草原的支持。完全符合满蒙共同的利益。假若多尔衮真要拼个鱼死网破的话,立福临还能为两黄旗争取蒙古铁骑为外援,立豪格的话蒙古铁骑绝对没兴趣凑这个热闹。
  ——在这里要讲一下位份高于庄妃的另两宫博尔济吉特氏。她们是麟趾宫贵妃娜木钟和衍庆宫淑妃巴特玛。她们虽然和庄妃姑侄同姓,却出于不同的蒙古部族,而且她们高于庄妃的宫号也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因为她们都是皇太极的战俘、蒙古从前的共主察哈尔林丹汗的家人。林丹汗从来不曾象科尔沁等蒙古部族那样与女真交好,而是一直为敌。
  天聪九年,在末代林丹汗兵败病死于青海之后,他的儿子额哲被多尔衮与豪格所败,不得不归属后金,并将当年元顺帝带往漠北的“传国玉玺”奉送给皇太极。这枚“传国玉玺”的来到,使得皇太极认定自己将有成为天下之主的资格。为笼络察哈尔蒙古,也为宣示自己得国之利,遂将林丹汗的福晋纳入自己的后宫,并给予相当的地位。入宫之时,两个女人都各带着一个自己与前夫所生的蒙古族女儿。后来娜木钟为皇太极生下了最幼子博果尔和一个女儿,巴特玛则未能为皇太极生下儿女。娜木钟的蒙古女儿嫁给了噶尔吗德参,巴特玛的蒙古女儿则做了多尔衮的妻子。
  总之,这两宫蒙古妃子为皇太极所生的儿子年龄小于福临,她们自己的出身和经历更不高明,根本比不了处子下嫁、家世高贵的科尔沁公主布木布泰,若让她们所生的皇子继位,是很难被两黄旗所接受的。
  
  在多尔衮看来,福临也是非常不错的人选。自生母阿巴亥死后,多尔衮和多铎兄弟就一直由嫂子皇后哲哲照顾,彼此感情很好。如果多尔衮主动将皇位让给哲哲一派的皇子,他毫无疑问会得到哲哲和庄妃的大笔回报,虽然不能坐上皇帝之位,却极有机会成为掌握皇帝实权的人。总之,在多尔衮看来,不到六岁只会吃果子的福临,是比三十多岁战功显赫的豪格更合适的“先帝之子”。两黄旗大臣考虑片刻之后,虽然对此仍旧颇为不满,但也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大家各让一步,帝位之争以这样一个“折中”方案结束。
  
  蚌埠相争,渔翁得利,一个六岁不到的娃娃,就这样当上了大清国皇帝,从此也使他的母亲布木布泰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场帝位之争的背后,哲哲皇后和布木布泰庄妃的作用不容小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劝降与初恋的传说
  
  不过野史说,早在争夺帝位之前,布木布泰就早已经介入Politik,当年明朝重臣洪承畴就是她劝降的。那么真正留在史书上的记载是什么呢?
  洪承畴是非常有才干的人,而且明王朝也对他委以重任,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十二月,他同时兼任陕西三边总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后来边关告急,皇帝便又任他为蓟辽总督,以挽辽东危局。严格的说,光论兵力,清军是远远不及明军的,然而明王朝内部君臣相疑、将帅各倚靠山骄横不听指令,正确的作战方略得不到贯彻,又加上王朝内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最后酿成了“松山失陷”、“锦州失守”等一系列严重的败仗。洪承畴本人在松山之役后被俘。
  此战中被俘的明将多数被杀,皇太极却唯独对洪承畴另眼相看,想要将他收为己用,于是令人送往沈阳,让官员们轮着去劝降。洪承畴却始终不屈,蓬头赤脚地破口大骂前来劝降之人。最后,皇太极派汉官智囊大学士范文程出马。范文程初到之时,洪承畴仍是老作派,乌七八糟地大骂特骂。范文程也不与他计较,也不提降清之事,只是好言好语地和他谈天说地,忆古抚今,一面留心察看他的表现。这时一个细节引起了范文程的注意:梁间燕泥偶落于洪的衣衫上,洪一面慷慨陈词,一面还不忘掸落。范文程立即告辞出来,向皇太极回报,说:“承畴不死矣。对敝袍犹爱惜如此,况其身耶?”皇太极听后,便亲自前往洪承畴羁押之处,对他好言相劝。洪承畴初时还立而不跪,片刻后,皇太极将自己身上的貂裘解下,披到洪的身上,温言道:“先生得无寒乎?”想来洪承畴这么多天的做作,等的就是皇太极这条“大鱼”的如此优遇,因此他“瞠视久”(视裘乎?视帝乎?)之后,叹道:“真命世之主也!”然后叩头请降。这一天是,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的5月4日。六天后,正当崇祯皇帝亲自作“悼洪经略文”颁示天下、以王侯规格赐祭十六坛并亲自致祭到第九坛之时,却传来了洪承畴降清的消息……
  从有据可查的史料上,怎么也找不到“永福宫庄妃劝降”的丝毫影子。洪承畴降清之时,庄妃三十一岁,已经为皇太极生下了三女一子,她的姐姐海兰珠也在一年前死去。偌大的大清后宫中,她是哲哲皇后的亲侄女,身后维系着整个科尔沁蒙古的视线——让堂堂的皇子生母、蒙古格格以美色去劝诱(这时的她究竟美成怎样还两说),科尔沁草原不炸锅你尽管找我。皇太极就算再怎么想收报洪承畴,也不可能干出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来。何况庄妃并不精通汉学汉话,难道洪承畴能听得懂她那口“洋泾滨”么!之所以有这种传言,无非是时人或后人不齿洪某、再加上意欲抹黑皇太极所致。
  
  总之,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在度过了十七天国无主君的日子之后,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五岁半的皇九子福临在笃恭殿登上了大清国皇帝之位,即顺治皇帝。小皇帝的嫡母哲哲和生母布木布泰都升为皇太后。好消息接踵而至:顺治元年四月,清兵入关,十月初一,小皇帝迁都北京,清王朝正式成为中原王朝。
  
  据说,庄妃妊娠之时, 曾经有盘旋如龙的红光在她身上环绕,福临出生的前一夜,她还做了一个梦,见一神人将儿子送进怀里说:“这是将要统一天下之主。”醒来之后,庄妃立即将这个梦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非常高兴地说:“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第二天果然生下一个男婴,而且出生之时永福宫里红光如烛,香气四溢,过了一天都还未散去。
  这个神乎其神的说法不知到底有几分真实,但是总之,小毛孩福临确实是君临天下了。而且看起来他对这个关于自己的传说深信不疑,从幼年起就开始把自己看得无与伦比。这对他后来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关于多尔衮为什么会提出福临,野史言之凿凿地说,那是因为庄妃与多尔衮之间早有私情,庄妃未嫁之前本来是他的恋人。所以他爱情至上,爱屋及乌。——这万万不可能。庄妃嫁皇太极时年方十四,在此之前知道什么是恋爱吗?就算已经少女怀春,但她和多尔衮都不是小户人家的子女,一个是堂堂的亲王公主,一个是大汗之子,去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更没有随意乱跑的权力,两人有没有见过面都还是个问题。此后虽然多尔衮由哲哲皇后抚养,得以与庄妃熟悉,恐怕也扯不到爱情上头去。若是真爱得如此痴狂,甘愿以皇位相让,那他从一开始就该提出福临继位,怎么会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找这小毛孩。
  
  事实上,福临坐这张龙椅,不亚于坐上了一只火药桶。就在入关前后,清王朝关于真正权力归属所展开的内部纷争是非常惊心动魄的。
  多尔衮在议立继位人会议上抛出福临,其实只是个权宜之计,心里并不情愿。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因此会后便有不少人想要投机,趁福临未正式登基之前再将多尔衮推出。多尔衮对他们的表忠心很是受落,然而此事很快被代善举发,多尔衮闻讯后也只得表态严惩,于是几个倒霉蛋便成了无头鬼。而豪格更是恨不得把福临这个九弟撕成碎片,背后的谋划也从来没有少过。
  当初多尔衮立福临时,话说得很光鲜,辅政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照算起来,郑亲王的位份资历得在多尔衮之前,而且两王的职权也只不过是“辅政”。然而不到四个月,这两位辅政王就摇身变成了“摄政王”,诸大臣都败下阵来;一个月后,济尔哈朗也丢盔弃甲,主动提出多尔衮应该位列自己之上。这样一来,摄政王多尔衮便成了大清国事实上的统治者。
  可想而知,豪格一派对这样的情形是绝对不满意的。然而多尔衮又怎么会让他翻身!
  
  顺治三年,豪格被多尔衮“委以重任”,派到四川去啃张献忠这块硬骨头,想要借刀杀人。总算豪格作战勇猛,不但打了胜仗还全身而返。
  然而,等待着这位立功亲王的,却是北京城里的大狱。顺治五年三月初六,豪格被多尔衮以“容忍部将冒功”和“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入狱。就这么两条小岔子,多尔衮竟指使诸大臣议出了一个杀头的处理方案。这样的案子此时的多尔衮独力恐怕还干不出来。绝对也有哲哲和布木布泰姑侄俩、以及其它两黄旗大臣的通力合作。因为豪格在争帝位失败之后,对两黄旗大臣拥戴福临是极其不满的,他的手下甚至还放出有朝一日要将两黄旗重臣图赖“寸磔之”的狠话。
  
  然而小皇帝好象并不懂背后的机关,他极力为长兄求情,多尔衮这才勉强还了个价:将豪格免死幽禁,免去一切名位家产。
  然而这也只不过是稍缓了豪格的死期,他不久就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多尔衮的婚姻与太后下嫁
  
  顺治五年十一月,小皇帝福临颁下了这样一道诏书:“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
  于是,多尔衮又成“皇父摄政王”。这个称号使很多人浮想联翩,认为这是因为多尔衮嫡妻去世,皇太后下嫁所致,还说庄妃就是多尔衮前妻的姐姐,他已经暗恋多年,还出了一篇多尔衮为情让帝位的故事。
  
  多尔衮在Politik和军事方面是个绝顶人物,但是在私生活这块,实在不值一提。他不但绝非情圣,更足称好色之徒,他与发妻是少年夫妻,感情确实不错,但从做摄政王开始起,他就已变本加厉地向各属地索要美女。
  多尔衮的皇父称号,是顺治五年十一月正式得到的,早于他再婚之喜一年有余。当时清王朝的太后并不只有一人,孝庄的姑姑哲哲还在世。她对多尔衮有养育之情,多尔衮既不可能娶她,她也不可能允许孝庄下嫁。
  
  多尔衮的元配妻子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被追封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她是孝庄的堂姐,多尔衮对她很有感情。
  元妃死后,多尔衮于次年,即顺治七年五月娶了继弦。然而继娶的不是太后,而是朝鲜公主李氏。朝鲜听说摄政王丧偶要娶本国公主为妃,非常郑重,由于真正的公主尚未成年,于是精心挑选了适龄的宗室之女为公主,以官员之女为媵妾送嫁。谁知多尔衮却嫌身份高贵的女子美貌不够,又逼着朝鲜为新王妃选送美貌侍女。
  除了朝鲜公主,顺治七年的正月,多尔衮也确实又纳了一位“博尔济吉特氏”。但是她与孝庄关系更远,而是豪格的寡妻、多尔衮元配的亲妹妹。
  当时南明文人张煌言,曾写诗说太后下嫁云云。“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掖庭又闻册阏氏,妙选孀娃足母仪。椒殿梦回去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实际上,张煌言写诗时身在南方,又是清王朝的敌人,他的诗文有多少可信度呢?只怕是听见“博尔济吉特氏”就想到皇太后,就想到“皇父”的称号,然后抵毁对手,图个口爽而已。
  更重要的,是我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找到任何太后下嫁的证据,即使国内的记录被销毁,至少送女到摄政王府来的朝鲜也应有明确记载,我们却不见朝鲜使节参加太后婚仪的实载。作为属国,这样的大事不可能不记录在案。
  此外,多尔衮遭妻丧之时,庄妃已经36岁,就算两人少年时很熟悉,但多尔衮才智过人,杀人如麻,是清王朝事实上的统一之主。他不太可能做这样的事。
  至于说这下嫁乃是庄妃的策略,以此保障儿子的帝位,那就更离谱。她本是太后,若是下嫁摄政王就成了摄政王妃,在名份上与皇太极和两黄旗再无瓜葛,能保护得了儿子吗?她儿子的帝位只会更不稳当!
  多尔衮经常入宫面见太后议事;在入关之后,庄妃又与福临分宫而居,母子之间并不是很亲密,所以小皇帝对守寡的母亲和好色的叔父之间的关系,应该多少是有些疑影的,也不排除这个可能。再加上庄妃为了Politik考虑,多数时候向多尔衮让步,并未能很好地照顾儿子的情绪,恐怕都是顺治后来与母亲关系恶劣的原因之一。
  初期如果孝庄和多尔衮之间还算合作的话,自豪格入狱之后,形势就不能不发生转变。豪格毕竟是皇太极一系,他倒台后,多尔衮成尾大不掉之势,两黄旗的几位重臣也接着被他给收拾了一票。又来个“皇父”的尊称,庄妃母子的日子就很不好过了。这个尊称背后的意义,一则是他要真正的凌驾于小皇帝之上,事实上他也已经在摄政王府里开始穿用皇帝冠服;二则只怕是他也要开始为自己真正登上皇帝之位做些准备了。事实上,在当时“唯知有摄政王,不知有皇帝”的情形下,他取福临而代之,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多尔衮暴死了。
  多尔衮身体并不好,早在暴死前几年,就经常病怏怏的。早在七月初十,他就已经病得不轻,甚至于向亲信锡翰等人发牢骚说:“我近来迭逢大丧(元妃、胞弟多铎、孝端文皇后),身体又这么不好,小皇帝怎么也不来看望一下自己!皇帝年纪小不懂事,你们也不懂事吗?”马屁精们果然将小皇帝强拉到摄政王府去了。
  然而,即使病成这样,这位摄政王却仍然要抓住朝政大权、军事力量,同时荒淫无度,如此折腾,只会是加速地往死路上走。
  就在他迎娶朝鲜公主和“博尔济吉特氏”的当年,顺治七年(公元1650)12月初九夜晚,他死在了边外喀喇城,年仅三十八岁。
  
  多尔衮刚死的时候,还有些余威尚在,小皇帝命丧礼如帝制,追封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称“成宗”,他去世的元妃也追封为“义皇后”。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多月,一切就翻了个个儿。
  苏克萨哈和詹岱告发,说是为多尔衮从殉的侍女吴尔库尼临死前曾说要将多尔衮私制的皇帝袍服入棺。以此为引子,顺治开始狠狠地治起了多尔衮的罪。
  眨眼间的工夫,多尔衮戎马半生为清王朝立下的大功劳就被弄了个清光,就连骨灰都没有留下。而实际上,多尔衮才是为清王朝奠定中原的那个人物,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入主中原的梦想,是他以“每战必征”的亲自努力最后完成的。他从未为自己的私欲而撼摇清王朝的基础,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整个王朝的前途。假如他不肯忍耐而非要快马加鞭地夺帝位的话,清王朝肯定是不能真正统治中原的——比较一下崇桢自缢之后,明王朝的几位亲王郡王为了抢“皇帝”的名头,不顾清兵虎视,拼命自相残杀的后果,多尔衮的退让就显得格外富于远见和牺牲精神。而假如没有他,顺治也不可能成为中原皇帝。因此顺治只是为了儿时的少许不如意,就这样对待多尔衮,实在离谱,毫无人君肚量。
  
  假若布木布泰真与多尔衮有私情的话,这时的她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就算没有私情,看着一个曾目空一切的人在死后被小皇帝运用帝权清算,即使这小皇帝是自己的儿子、即使这清算中也有自己的意思,只怕太后心里也多少有些警惕。何况这个儿子性情偏激,逢多必反,已经到了毫无道理的地步:竟连曾要自己性命的豪格,他都拼命地追封起来。
  当然,再多的感慨,孝庄太后心里应该还是舒坦的成份更多的。做了皇太极多年的妃子,又经历了十余年提心吊胆、内外交逼的太后生涯,她也许觉得,自己终于熬出头了。
  然而,她很快就失望了。她的亲生儿子顺治,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都将自己摆在了母亲的敌对面。母子成仇就在眼前,舒坦的日子似乎始终与她无缘。
  ——关于布木布泰直接参与Politik军事的记载不是很少,就是几乎没有明确的记载。虽然我们都知道她一定参与了。相比之下,关于她在后宫中的轨迹,就明显得多。尤其以顺治年间为最。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6-18 11:13 , Processed in 0.059078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