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963|回复: 2

云山寻访百花冢 处处皆有惜花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9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可以到以下地址看mv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tmCwH_6P1k


重访百花冢


  何处重觅当年景

  “人人各执一花,环植墓园并依所植之花,各赋诗一首,表示哀思……”何等凄美景象!300多年后的今天,百花冢是否仍百花环绕,芳香四溢呢?带着对百花冢的种种遐想,记者来到梅花园寻访百花冢。

  可是在梅花园附近转悠了一个小时,竟然无一人听说过“百花冢”。如今,梅花园高楼耸立,根本无法按照郭纪勇老师当年的足迹来辨别方向,就连原来记载的某单位招待所也已经变成了一座高级宾馆。“难道附近建新楼的时候把墓地给毁了?”

  宾馆保安热心地带着记者查看了几处地方,最后还是无奈地说:“我来这里几年了,从来没听说过什么百花冢。”此时,他看到了远处草地上一个正在给花草浇水的中年人,眼睛突然一亮,说:“你问问崔所长吧,他在这里最老资格了,要是连他都不知道,那这一带就不可能再有人知道了。”

  怀着最后一线希望,记者来到崔所长身边,小心翼翼地询问是否听说过百花冢,生怕再次听到“不知道”的回答。

  崔所长轻轻抬了抬眼皮,缓慢地说道:“年轻人,你是怎么知道百花冢的?这里几乎没有人知道了。”崔所长说,他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因为曾经接待过一些考古或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所以知道这附近有个百花冢。但那个地方现在已经废弃了,平时几乎无人踏足,就连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也没几个知道这里有个文物保护单位。

  如同无意间捡拾了宝贝般,记者欣喜地跟随着崔所长,渐渐远离喧闹大马路,步近幽静的白云山脚。一路上,崔所长充满好奇地问道:“这里已经很荒凉,平时也没有人管理,你们怎么会对这里感兴趣?墓地埋葬的是个什么人?很出名的吗?”

  芳草萋萋埋艳骨

  沿着一条绿竹掩映的崎岖小径,穿过一排废弃的平房仓库,兜兜转转。迈着探询的脚步,二人轻轻叩响沉寂了许久的百花冢。

  “这就是百花冢了?”对于记者脱口而出的质疑,崔所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可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块“蓬头垢面”的大石头,和原来想象中的“百花冢”差距甚远———没有百花环抱,没“百花冢”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石头被风化得千疮百孔,上面刻的字已无法辨别,石头四周杂草丛生,还有许多垃圾废物,一片狼藉,有几处还熏得黑乎乎的。只有两棵不知名的小树苗陪伴着冥冥地下的百花墓主。

  据有关记载,郭纪勇老师发现百花冢的时候,百花冢的墓与碑已毁,但仍存1座高约3米的花岗岩妆台石,顶部正面刻有遒劲有力的隶书大字“百花冢”,背面刻“隐心”两字。

  “这里好几年都没有人来管了,几年前曾经来过人,把石头周围用护栏围了起来,但后来因为没人管理,这里平时也没有人会来,所以被一些流浪汉破坏了,估计流浪汉也不知道这里是个文物,所以垃圾随处丢,弄得脏兮兮的。”崔所长绕着石头走了几圈,仔细端详了一番,十分惋惜地摇摇头,缓缓吐了一口烟,说道:“我几年前来过一次,还能依稀看到上面刻的字,现在就完全看不到了。”

  伫立在百花冢大石旁,抚今怀古,思绪万千,心中莫名地泛起一丝酸楚。翠柏青青映衬着默默无语的石头,周遭空旷安静,伸手轻轻抚摩冰冷坚硬的青石,斑驳中流淌出苍凉与孤寂。冬日的寒风瑟瑟地刮着,树叶沙沙作响,风卷走了地上的残叶,一切都随风而逝。我从山边摘了几朵小野花,轻轻地、静静地放置在百花冢边上,献给长眠于此的百花冢主人。深绿的枝叶,淡雅的小花,映衬得恰到好处,在沉寂中有种淡淡的清慰。数百年来,百花冢独立一隅,静默如一少女,睁一双慧眼,看沧海桑田、星移斗转,淡淡地、平静地过着它的悠然岁月。

  《莲香集》里说张乔

  黄淼章:80年代寻找百花冢遗迹

  2005年3月,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和一些相关热心人士的收集整理下,重新出版了《莲香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博物馆)馆长黄淼章是该书的主编。

  黄馆长告诉记者,许多年前就听说过百花冢和她的女主人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参加了广州市文物普查工作,翻查了不少地方史志,“百花冢”的史料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能够拜谒这座古冢。

  《莲香集》原刻于弘光元年(1645年),即清顺治二年,迄今已有361年。关于张乔的事迹,史载极少,其墓园也难以得到保护,张乔的《莲香集》传世也很少。

  1956年,中央文史馆馆长叶恭绰先生从北京来专函,建议广东文史部门重新修建百花冢。省、市文史部门曾经专门派人到白云山寻访,可惜云山茫茫,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还没有找到百花冢。

  据史载,百花冢在白云山麓梅花坳,黄淼章曾多次请教过广州历史界的老前辈,均未能说出该冢的确切位置。于是,找不到百花冢,一直是他内心一件遗憾的事。

  黄馆长说:“就在人们认为百花冢早已湮没,无法再找到的时候,却给一位有心人找到了。他就是广州龙眼洞小学的郭纪勇老师。”郭老师是一位热心于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士,他数十年如一日,踏遍广州的青山,为文物部门找到了百花冢的遗址。

  重印《莲香集》世人收藏

  叶恭绰先生还将自己珍藏的《莲香集》赠给广州市文物部门。这本《莲香集》作为极珍贵的善本书现藏于广州市文物部门保管部。由于年代久远,纸质较差,所以非经批准,是不得外借的。

  “2001年夏天,郭纪勇老师多次到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找我,谈到张乔虽然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也是广州一个值得纪念的人物。后来,她的百花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找到,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莲香集》却因存世极少,很多人想看也看不到。”黄馆长说,“当时郭老师表示,广州有几位退休的老先生愿意自己出钱刊印《莲香集》,要我想办法找到《莲香集》的复印件。我深深为郭老师等老先生的精神所感动,就想办法找到《莲香集》复印了出来,并进行重新印刷出版。”

  此外,老报人梁俨然先生不顾年过80高龄,亲自动手对《莲香集》进行了圈点。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莲香集》,他们还选了近年来一些有关张乔和百花冢的文章,附在《莲香集》后面。

  郭纪勇:30年不懈寻访百花冢

  郭纪勇先生原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文物爱好者。1956年,中央文史馆馆长叶恭绰先生从北京来专函,建议广州文史部门重修百花冢。当时,广东省、广州市文史人员曾组织有关人员到白云山寻找百花冢。然而,云山茫茫,要在这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山峰丛中找到几百年前的小小墓冢,谈何容易,结果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而郭老师一直将叶先生的嘱托挂在心上,不辞劳苦,30年如一日,坚韧不拔地踏遍云山找古迹,每到假期便背起行囊上山查找。

  1984年夏,郭老师利用暑假再访百花冢。他跋山涉水,走遍白云山各个山冈和无数村庄,访问了不少老人,他们均不知道百花冢在哪里。然而,就在暑假的最后一天下午,郭老师来到白云山麓的一个小村庄。他又饥饿又困乏,准备在村口榕树阴下憩息片刻。他背靠榕树,捶背揉足,静歇了一会儿,心想,今天找到百花冢的希望又要付之东流了。

  他举目四望,突然,村边一个刻着“探梅别墅”的石头映入眼帘,上面还有甲午年的落款。郭老师不禁心头一动:这条村已经有百年历史了,可能在这里能找到百花冢的线索。想到这里,他顾不上劳累辛苦,立即进村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位鹤发童颜,名叫练春的老人。这位年过古稀的长者告诉郭老师,是有一个百花冢,但现在几乎无人知晓了,位置在探梅堂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怀着难以按捺的兴奋心情,在练春老人的指点下,郭老师来到了某单位招待所内的探梅堂。在小山岗上,发现一堆长满青葱苔藓的小石山。这时,阳光透过密密的树梢,洒下点点金光,刚好映在石上,隐隐约约可见石上有字。经数百年的风侵雨袭,字迹已经风化,兼之苔痕较厚,很难辨认。郭老师掏出小工具,慢慢地剥去苔痕———这湮没已久、曾风云粤广的百花冢,就这样重见天日了。

  令人慨叹的是,百花冢经过数百年的沧桑,今天已面目全非了,但是,它毕竟还留下了一点遗迹,让后人找到其确切的位置。

  打造广州版“梁祝”

  黄毅成:卿卿渐渐淡淡成明月

  “西风吹熄了祭烛几对,卿卿渐渐淡淡成明月。又见百花冢处,鲜花笑婵娟,从来情深有憾到头铭碑一处……”最近,一首名为《百花冢》的粤语歌在网上广为流传,不少网友在网上留言,通过《百花冢》这首歌才知道广州在古代还发生过这么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百花冢》的制作人,同时也是歌曲的作词者黄毅成是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我是在一本介绍广州历史的书籍里无意中看到这个故事的,当时就被张乔与彭孟阳之间的真挚情感所感动,觉得这是一个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想通过流行歌曲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故事。”黄毅成告诉记者,当时书里只有简单的记载,当他想了解更多关于百花冢的故事时,才发现可查的资料非常少,只能找到张乔曾经写过的诗词,从中了解张乔的心境和她对爱人的情意。

  “我是个地道的‘广州仔’,在前东山区长大,但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和张乔这个人,就连粤剧里都没有与之相关的曲目。我妈妈和姨妈都是唱粤剧的,连她们也不知道广州的这段历史和这个典故。”黄毅成说。

  他表示,这是一个可媲美梁祝的故事,虽然它不像梁祝那般壮烈,但别有一番凄美,广州人爱得更温婉更实在,谁说广州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他说要做广州版的“梁祝”,于是他写下了《百花冢》:“……恨寸寸,梦远远,艳压百花终会倦,乔阳二君也许他生轮回续愿……”

  为配合两人爱情的浪漫凄美,歌曲配乐融入了琵琶、二胡等中式乐器,古文念白配以慢板的R&B曲风,古典味道非常浓郁。

  用音乐去包装羊城文化

  “让人感到惋惜的是,广州过去有这么美的一个故事,但知道的人却极少,所以我希望通过音乐告诉本地人和外地人这个曾经发生在广州的浪漫爱情故事。”黄毅成说,广州是一个历史名城,建城已有两千多年了。由此衍生出的语言,人文可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然而近年来,广州文化却被港台等地区的文化所“侵蚀”,本地文化被推到了边缘,往日颇具广州特色的东西日渐式微。

  黄毅成皱着眉头说:“我很不喜欢有的人说广州是个‘文化沙漠’,那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广州。此外,这也与广州人不善于张扬自己过去的文化,更加喜欢面向将来的性格有关。”

  “其他地方有喝早茶的习惯吗?其他地方有煲汤的习惯吗?其他地方有粤剧吗?其他地方有西关吗?其他地方有长堤吗?没有!不是我们没有文化,而是我们的文化缺乏包装。传统文化只需要经过现代的技术化、商业化的包装,是可以传承下来的。”

  生长于广州的黄毅成一直以来想为广州的文化做点贡献,用音乐去描写这个城市的美丽。曾经在一家著名唱片公司做过音乐总监的他目前正在做着广州音乐人很少做的一件事:辞职单干、自己掏钱写曲填词请歌手做专辑,专辑里面是包括《百花冢》在内的十首关于广州民俗广州文化的音乐故事。他说:“我要用音乐去描写和包装这个我所热爱的城市。”

  300年后的今天,墓冢早已湮灭,仅剩1座高约3米的妆台石。百花冢的重新发现,是广州市文物史上一件有意义的事。遗憾的是,在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这一很具历史意义的墓园难以得到保护,史迹亦甚少留下。张乔的《莲香集》传世也很少。但是,历史没有忘记她。2005年6月,百花冢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文化部门已决定将百花冢列为广州市内部文物保护控制的单位,并定出一定的保护措施。

  或许,将来条件成熟,文化部门将会重新修复百花冢,在其四周环植百花,让古冢名副其实。这样,白云山又多了一处胜景,让那些喜欢寻根问底的人,又多了一个发思古之幽的绝好去处。

[ 本帖最后由 瑁瑁 于 2007-7-29 18:37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8-27 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8-2-2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30 12:03 , Processed in 0.057323 second(s), 2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