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094|回复: 10

[战国春秋] 隐忍奇谋烈丈夫——伍子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7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ZT

“我必覆楚”——伍子胥

一.历史回眸
  1. 仇恨
  偶然翻看一下春秋列国,其时天下风云变动,江山失色,孕育了一个个震烁古今的英雄。伍员伍子胥是其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我们今天使用的成语直接和他相关的就有好几个:同病相怜,日暮途穷,倒行逆施等。
  再一次被伍员伍子胥所感染,这是一个何等的人物呵。故事从这里开始:
  楚平王派太子少傅费无忌为太子建迎娶一个秦国美女,费无忌看秦女美貌无双,就把此女献给楚平王。楚平王笑纳了本该是他儿媳的这个秦女。楚平王时常临幸秦女,时间转眼流逝,一日,秦女为平王顺利生下一个儿子轸。平王对其母子倍加宠爱。
  费无忌当日为讨好楚平王而出卖过太子,终究内心不安。为了免除后顾之忧,于是暗中联合秦女,鼓动楚平王废掉太子建,转立幼子轸。多番挑拨下,楚平王终于决定派人要搞掉太子建.太子建得人暗中帮助,侥幸得脱,乃逃亡宋国。
  太子太傅伍奢,是太子建的死党兼老师,楚平王欲杀之以绝太子建的羽翼,因而被楚平王所囚。费无忌进言道:“伍奢有二子,俱是牛人,请以其父为饵,诱而尽杀之,方可无后患也。” 楚平王深以为然,于是命令伍奢写信召两个儿子来。
  伍奢心中明白。写罢书信后就说道:“我大儿子伍尚为人仁厚,他定会前来。小儿子伍员为人坚忍刚强,恐怕不会前来赴死。”
  伍尚伍员接到父亲的手书后,二人即时明白了楚平王的用意,伍员说道:“我等去了只是落入楚平王的圈套,父子三人同死,根本救不出父亲来,有何益处?不如你我逃到他国再图为父亲报仇。” 伍尚就说:“这样吧,我们兄弟二人分一下工,我偷一下懒,前去赴义,如果我和父亲果然被杀,就由你来负责为父兄报仇。” 伍尚与弟洒泪决别。
  伍奢于牢中得知伍员果然不肯来,不由长叹:“楚国从此有难了~~”
  楚平王杀掉伍奢伍尚父子二人。费无忌又建议:“伍员尚在,宜急捕之,迟且逃矣。” 楚平王于是派数员大将带兵沿途前去捉拿。同时重金悬赏要收购伍子胥的人头。
  伍员也得到了消息,逃亡前对妻子贾氏说到:“如今我就要象丧家之犬一般了,怎么还能象以前那样照顾你呢?” 贾氏把眼一瞪他,说:“你是一个大丈夫,身负父兄之仇,就象肝肺都被刀劈开了一般,你怎么还能以儿女之情为念呢?” 贾氏黯然一会,偷偷自尽了。
  伍员痛哭之中,把妻子草草埋葬罢,连夜出逃。
  2.奔逃
  黑夜之中,四面八方不知道有多少追兵,伍员不敢行走大路,只在山林之中仓皇行走,不知走了多少路。四肢疲乏不堪,看看天将明亮之际,伍员刚下得大路,只图尽快离开国境,却又猛然撞到一队人马。
  这队人马的领头人名叫申包胥,是楚国的一个低级外交官员,乃伍子胥的平生知己。二人说完原委,申包胥问道,不知你有何打算。伍员回答:“我这一去必然要借兵回来灭楚国,杀无道昏君,好来报父亲兄长之仇,雪我一家的仇恨。”
  申包胥给伍员准备了一匹好马,说道:“今天我因为私人感情放你走,但下次见面我们就私恩已绝,只论君臣大义了。” 伍员说:“我们历来亲如兄弟,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申包胥道:“君虽无道,但若你灭楚,我必兴楚。”
  伍子胥逃出楚国境地,访得太子建正在宋国,于是前往宋,打算辅助太子建从宋借兵夺回楚国政权。不料其时宋国正发生政变,内乱不止。借兵无望,伍子胥跟太子建转投郑国。郑定公知道伍子胥的名望,亲自出来迎接他们。
  郑定公出于本国利益,利用太子建急于借兵的心理,偷偷设计害死了太子建. 然后要协助伍子胥灭楚之后平分楚地。伍子胥觉得此举不义,不愿意这样做。
  于是保护了太子建的儿子芈胜乘黑夜逃出。沿途遭到追杀,雪上加霜的是,芈胜毕竟只是一个少年,经过这段日子的亡命奔波,已经劳累成疾行动不便。
  二人一时不敢过昭关,只好藏匿在附近的历阳山。数日后二人终于混出昭关时,伍子胥竟已经满头白发了。
  伍子胥二人出昭关奔东吴,行至吴江口,去路已断,河水茫茫,却无船渡,又担心后有追兵。正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际,有一个渔翁划船高歌而来,把他们二人渡过河去。伍子胥解下腰间佩剑要赠给渔翁,说:“这宝剑价值百金,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为报答您冒险渡我们过河的恩德,请收下吧。” 渔翁笑道:“我知道你是谁,楚国出万金要抓你,我同情你的遭遇,佩服你的才能才会来帮助你,又岂会贪你一把防身的宝剑。” 渔翁也不肯留下姓名,兀自去了。
  伍子胥带着芈胜,沿途乞讨,进入吴国棠邑。
  吴公子光乃是伍子胥旧识,他将伍子胥引见给吴王僚。吴王僚听闻过伍子胥的能耐,乃封伍子胥为上大夫。
  过了一些时日,伍子胥发现吴王僚并没有真正对自己加以重用的意思。之后他发现竟然是公子光在吴王僚左右屡进谗言的缘故,原来公子光并不愿意伍子胥为吴王所用。
  伍子胥进而醒悟公子光有篡位之谋。于是和公子光开诚布公的说:“只要你答应将来为我兵发楚国,我可以帮助你顺利夺取王位。”公子光一口答应了。于是伍子胥为他策划夺权的一系列行动。

周景王四年九月庚申,楚国. 楚平王病危,召集群臣托孤:“我死后,由轸即位,他年纪尚小,尔等要好好辅助,伍员在吴国始终是心头大患,护国防吴,切记。”公子轸,乃秦女所生,即位是为楚昭王。
  伍子胥得到楚平王死讯,放声大哭。公子光劝道:“楚平王无道,你何必为他伤心?” 伍子胥说“我并不是为他伤心,而是伤心无法为父亲兄长报仇啊。”
  伍子胥推荐了大力士专诸来行刺吴王僚。 公子光送给专诸一把削铁如泥的匕首,号鱼肠剑,长仅三寸。专诸刺王僚得手后,公子光自立,是为吴王阖庐。
  其时楚国大夫有伯嚭一家被楚诛杀,伯嚭只身逃往吴国,往投伍子胥。伍子胥将其推荐给吴王阖庐。当时,吴国有个善于看面相人的大夫,叫被离,他偷偷的问过伍子胥:“我看伯嚭这个人不值得推荐,你欣赏他哪一点呢?” 伍子胥叹道:“同病相怜罢了。”
  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也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当吴王僚被刺杀后,他外逃躲藏在卫国,准备借卫国的军马来对付阖庐,夺回政权。为了断绝后患,伍子胥亲自物色了东海勇士要离给阖庐,要离成功刺杀了庆忌。
  于是,伍子胥请求阖庐发兵攻楚。吴王阖庐却又推却说,:“现在,我还缺少一个领兵的大将。” 伍子胥说:“我有一个多年的故交,叫孙武,齐国人氏,他行军布阵,运筹决战的能力可说当世无双,我愿意请他来为您效命。”
  吴王大喜,礼聘孙武来到吴国。孙武献上兵法13篇。
  3.复仇
  伍子胥建议吴王阖庐让孙武现场演示一下兵法。吴王阖庐同意了,有心要让孙武为难一下,安排后宫女子假充士兵,说道:“孙先生既然兵法精通,女兵自然也能调度的啦。”
  孙武点头称是。演习中,众妃子娇嗔连连, 嬉笑不止,孙武大怒,立时将领头的两个妃子就地斩首。
  众宫妃看到血光迸现,这才知道不是儿戏,于是肃然谨按孙子号令进退,这才尽显孙子的阵法奥妙。
  被杀掉的正是吴王宠妃。吴王心痛不已,却再也不敢轻视孙武。
  阖庐四年,吴王阖庐以孙武为帅,伍子胥,伯嚭为将,发兵攻楚。
  所向披靡。攻陷舒城后,楚昭王请和,送上当年参与谋害伍家的费无忌的人头以图平伍子胥之恨。伍子胥欲继续伐楚。孙武劝道:“楚昭王既然认错请和,我们应该听听吴王的意见。我军疲惫,也不妨休整几个月。”吴楚暂时休兵。
  吴楚附近唐蔡二国,都是小国,原本是依附强楚的。此时看吴国势大,都来归附。
  楚昭王就使公子囊瓦率军攻蔡。吴王命伍子胥领军大破公子囊瓦于豫章,接着挥军顺势连夺楚地数城。
  吴王此时更加没有了顾虑。阖庐九年,派孙武,伍子胥领军伐楚。
  吴军势如破竹,兵进楚国郢都。楚昭王出逃。
  伍子胥抓不到楚昭王,于是掘楚平王之墓,开棺取尸,用重鞭鞭尸三百。
  当时申包胥就藏匿在城外,托人责问伍子胥说:“你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 伍子胥惨笑几声,说:“请替我转告申包胥大人说,伍子胥的人生已经是日暮途穷了,难免要倒行逆施。”
  伍子胥引兵往郑国追拿楚昭王,也要顺便报当年郑国杀害太子建的仇恨。楚昭王并没有躲在郑国,只有楚公子囊瓦逃避在此。于是郑定公将公子囊瓦的人头献出,但伍子胥仍不肯退兵,扬言要灭郑国。
  郑定公大为恐惧,于是遍求国内高人,但能退伍子胥者重赏。
  这时有一个乡野渔翁愿意前去说服伍子胥退兵。他不带兵卒,且行且歌来到伍子胥军前。伍子胥听得歌声慷慨沧桑,有些熟悉,想起这个正是当年救他过河之渔翁。勾起落魄旧事,不由泪下:“大丈夫怎么能一心报仇而忘报恩呢?”于是退兵。
  郑定公想要酬谢该渔翁时,已无踪迹,只好凭空的封了一个“渔大夫”的称号。
  吴王驻军楚地,得到消息说楚昭王隐藏于随国,于是派孙武,伍子胥引兵往随国索要楚昭王。
  且说申包胥逃到咸阳,找到秦哀公,号哭了七日七夜,痛陈天下大势,终于说服秦哀公发兵楚国,扶楚退吴。有诗云:楚国君臣草莽间,吴王戈甲未曾闲,包胥不动咸阳哭,怎得秦兵出武关。
  此时楚地吴军主力由吴王亲自率领。秦军联合各地散落的楚军,里应外合击败吴军主力。
  吴王急从随国召回伍子胥、孙武部队。孙武,伍子胥都觉得不宜再战,认为应该回军吴国再图后计。伯嚭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吴军一路势如破竹,此时不能一遇秦军便示弱而退。自愿引军再战秦军,吴王欣赏他的话语,同意他出战,可惜伯嚭一战即败。吴王的弟弟夫概却已乘机引本部军马溜回吴国,自立为吴王。
  吴王阖庐留下孙武,伍子胥断后,自引大军急速回国,一战即将夫概逐出吴国。
  此后数年吴王阖庐重用伍子胥,孙武,多方征战,连楚国齐国这样的大国都先后被降服。孙武请求回齐国归隐,不几年后就死了。
  后吴王以伍子胥守国,亲自统军伐越,于战中小拇指中箭,不幸伤风感染而死。子夫差即位。夫差要立即发兵讨伐越国。伍子胥劝道:“我国新遭打击,而越国现在范蠡文种等人受重用,国力正强,我们不适宜立即出征。不如先勤修内政,同时和齐楚等国加强外交。”
  夫差采用了伍子胥的建议。可又怕自己忘记仇恨,于是安排周围的人每次走进他的宫殿就要大喊一声:“夫差,你有没有忘记你的杀父之仇?~”,夫差每次都要必恭必敬的回答:“不敢忘记!”

  4.陨落
  吴国用伍子胥为丞相,上下苦心经营三年后,又以伍子胥为将伐越,彻底大败越军。越国请降,夫差不允。越王勾践听使者回报这个讯息后,便要拔剑自尽。
  范蠡当时正在勾践身边,抢下剑制止了他,说道:“路还未绝,我听说吴王夫差倚重手下两个大臣,伍子胥和伯嚭;夫差敬畏伍子胥,亲近伯嚭,这个伯嚭好色贪财且忌功嫉能,我们可以利用他做文章。” 越国本多美女,勾践连夜准备了八名美女及无数财宝献给了伯嚭,要他劝说夫差接受投降,并且唆使夫差疏远伍子胥。伯嚭欣然从之。
  次日文种拜见夫差。文种又再度表达了越王勾践投降的诚意,说越国准备自毁宗庙,越国君臣尽为吴王臣子,财物尽为吴王所有,越王勾践还愿意把后宫佳丽全部献给吴王,他自己还要亲自来侍奉吴王。
  伯嚭也在夫差耳旁多番劝诱,说道:“如果今天接受越国的投降,大王会在诸侯列国间获得一个很好的形象,可以说是名利双收。而继续杀戮的话自己也要损伤,有何好处呢?”
  夫差十分高兴,点头称善。伍子胥当时就反驳道:“吴越两国从来就是互相征战,难以并存,如今有机会吞灭越国正是社稷的利益,非一时的财物所能比的。更何况还有先王的仇恨,不灭越国又怎么对的住你几年来的誓言?”
  夫差语塞,拿眼睛看伯嚭。伯嚭就说道:“伍子胥大人这话说的,好人你来做了,让大王来做小人,哪有你这样做忠臣的?”
  夫差这才笑道:“好了,好了,伍子胥大人请退下吧,等到财宝和美女到了的时候,我会分你一份的。”
  伍子胥叹息而出。
  数日后,越王勾践来降。并履行投降条款,亲自留下侍奉夫差。在夫差面前,勾践完全如同奴仆,夫差病了,勾践甚至去尝夫差的大便,以检查病情。范蠡也继续收买伯嚭等人,从中活动,希望早日接勾践回国。三年后,夫差终于不理会伍子胥等人劝阻,让勾践回国。
  勾践回去后,卧薪尝胆暗暗发展越国实力。
  其时,范蠡访得一个美女,这是一个足以令天仙自绝,群龙无首的女人,姓施,家住西村,所以唤做西施。范蠡将她献予吴王夫差,要她尽情媚惑吴王。
  吴王看了很满意,但伍子胥规劝他:“绝世美女历来就是亡国的祸水,请大王不要接受。” 吴王夫差正一腔热血呢,听了有些不悦:“好色是我们男人的本性嘛,你怎么能叫我违背本性呢?再说,勾践得到这样的美女都舍的送给我,那是他的一片忠爱之心,我为什么要拒绝?”
  吴王从此不愿早朝。
  国事荒芜,伍子胥多次进谏无效,吴王屡屡被他扫兴,也对他日渐不喜。伯嚭侍奉在吴王左右,每日里歌功颂德,少不得也要借机搬弄是非,使的吴王益发厌恶伍子胥。到后来,伍子胥连想求见吴王一面都难上加难了。
  当时,鲁国有个大圣人叫孔子,他担心齐国要侵犯鲁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他派出得意弟子端木赐,也就是子贡,到列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挑拨。
  其中一计就是让吴王伐齐,然后让越国乘机偷袭吴国。吴王受了子贡的鼓惑,还有伯嚭从中煽动,于是决心大举伐齐,再创伟业。
  伍子胥听得这个消息心中洞若观火,担心吴王上当,立刻赶来劝吴王说“此时万不可伐齐,大军若外出,国内空虚,越国恐怕就要乘机犯吴,其后果不可逆料!”
  吴王此时根本听不进去伍子胥的话语,大怒骂道:“你这个老鬼,我不日就要发兵,你怎么拣这个时候说这些不吉利的话来恶心孤家!”当时就想杀了伍子胥。
  伯嚭暗对吴王道:“伍子胥与先王感情深厚,你杀他的话恐怕国人议论,不如派他去齐国宣战,齐人一怒之下就会把他杀了的。” 吴王称善。
  伍子胥出使齐国时,暗暗的把儿子伍封带在身边。
  齐简公听得吴王宣战果然大怒,但他敬重伍子胥,并没有为难他。齐大夫鲍惟明,是伍子胥的朋友,他私下问伍子胥,吴国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伍子胥垂泪不语,只是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鲍惟明。
  伍子胥给儿子改名叫做王孙封,临走前吩咐儿子说道,“我这一回去断无好事,恐怕再见无期,记住,我不希望你将来为我报什么仇,只要你好好的生存下去就是我们伍家积德了。”
  伍子胥归来后一直称病。吴王伐齐,初战告捷。吴王心中得意,要求伍子胥也来参加庆功宴席。伯嚭带领众人一片颂歌,在座唯有伍子胥神色黯然,吴王就问他:“我打了胜仗,难道你不高兴吗?” 伍子胥依然说:“越国才是我们现在真正的危险,请大王不要失去防备啊!”
  吴王极度不悦。对伍子胥道:“以前看在先王的面子上,不忍心杀你,你今天还这样放肆,下去吧,不要再来见我。”
  伯嚭乘机进谗道:“这个伍子胥历来个性强悍,刚愎自用,如今大王屡次不采用他的意见,他一定心中非常怨恨。我们和齐国正在开战,大军在外,他如若要有所图谋,被他乘机夺位也很有可能啊。他从齐国回来后就装病,这难道不奇怪吗。”。
  吴王于是派人送给伍子胥一把名叫“属镂”的宝剑,令他拿去自尽。
  伍子胥捧剑仰天长叹:“天啊,我伍子胥几十年辅助先王创立的吴国霸业。想不道今天要因为伯嚭这样的小人而毁灭。”
  伍子胥对自己门客说,“我死后,你们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我要看着越国的军队从那里攻打进来!”然后挥剑自刎。
  吴王听闻到伍子胥死前遗言,大怒,令人取鸱夷皮作一囊,装载伍员首级尸体投于江中。咒骂道:“拿你喂了鱼鳖,看你还能怎么样?”
  吴国百姓哀其忠直,偷偷捞起伍员尸首葬于山中,为之立庙祭奠。
  伍子胥既死,越王勾践对吴国再无顾忌。不久后,趁吴王率军在外时,偷袭了吴国,攻破都城,杀吴太子。吴王割地赔款请降。
  再九年后,越王勾践挥军灭吴。吴国不复存矣。
  越王勾践赐夫差自尽,临死前夫差这才想起伍子胥的好处,哀叹道:“我自己杀掉了国家柱石伍子胥,现在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于黄泉之下?”说罢用厚布三层,遮盖住自己的脸,拔剑自刎而死。而西施被范蠡悄悄带走。
  伯嚭为越王勾践效劳已久,说起来,这次灭吴也有他甚大功劳。伯嚭思忖越王一向出手大方,这次大功告成,封赏自然是少不了的。不日,越王勾践果然惦记起他了,下令斩伯嚭,充公财产,且尽诛其族,以警戒天下不忠之臣子。(作者:刘富贵)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9-27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①,以直谏事楚庄王②,有显③,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①先:祖先。按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员之“先”,可推到其曾祖父伍参;伍举即椒举,乃其祖父也。②“以直谏楚庄王”句恐失确。按伍举当康王、灵王时,其父伍参乃事庄王。卷四十《楚世家》谓伍举以隐语谏庄王亦误。《史记会注考证》谓“伍举当作伍参”,是;又引张照语云,伍举直谏不见于《左传》。按伍参谏楚子,《左传》固有之,然不及伍举为多为直。《国语·楚语》载,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共登。灵王曰:“台美夫?”伍举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雕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此“谏”不可谓不“直”。要之,太史公谓伍举直谏不误,而谓“以直谏楚庄王”则失确。③显:显贵。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①。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②,秦女好③,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④。”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⑤,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

①费无忌:卷四十《楚世家》亦作“费无忌”,《左传》作“费无极”。②取:同“娶”。③好:绝美。④更:改,另外。⑤幸:庞爱。按卷四十《楚世家》亦载其事,见《左传·昭公十九年》所载稍略。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建母,蔡女也,于宠于平王。平王稍益疏建①,使建守城父,备边兵。
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②,愿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③。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④?”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禽⑤。”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亡奔宋。

①稍:逐渐地,慢慢地。②望:埋怨,怨恨。③考问:审问。④独:岂,难道。谗贼小臣:以谗言伤害人的小人之臣。贼,败坏,伤害。⑤见禽:被擒,被捕。禽,同“擒”。捕捉。

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①,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②,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訽③,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④,俱灭,无为也⑤。”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⑥。”尚既就执⑦,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⑧,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⑨。”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①质:抵押,作人质。②致:招来,引来。③刚戾忍訽:刚强猛烈,忍受耻辱。戾,凶暴,猛烈。訽:耻辱。④雪:洗刷。⑤无为:没有意义。⑥归死:自愿就死。⑦执:捉拿,拘捕。⑧贯(wān,弯)弓:弯弓,拉满弓。贯,通“弯”。⑨苦兵:苦于战争。按本段所记史实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①,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晋②,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太子乃还郑。事未会③,会自私欲杀其从者④,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俱,乃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⑤,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⑥,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⑦,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⑧,岂徒百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⑨,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五⑩。

①华氏之乱:指宋国大夫华、向二氏作乱事。宋君公无信多私,又厌恶华、向二氏。华定、华亥与向宁商量,决定先动手,于是华亥假装有病,诱杀宋之诸公子。详见《左传·昭公二十年》,《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略及其事。②适:往、到。③未会:时机不成熟。会,时机,际会。④会:适逢,恰巧。自私:个人私事。⑤渔父:捕鱼的人,渔翁。⑥直:同“值”。价值。⑦法:指捉拿伍子胥的悬赏规定。⑧爵执珪:封给执珪爵位。爵,给予官价、爵位。按伍子胥和渔父的这段对语对《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同,略有小异。⑨同事:执政,当权。⑩因:经由,通过。

久之,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①,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钟离②、居巢而归。伍子胥说吴王僚曰:“楚可破也。愿复遣公子光。”公子光谓吴王曰:“彼伍胥父兄为戮于楚③,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仇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④,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⑤,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①蚕:养蚕。②拔:攻克,夺取③为戮:被杀。戮,斩,杀。④有内志:指公子光有从吴王僚手中夺取吴国政权的打算。⑤进:推举,推荐。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夺太子建秦女生子轸,及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①。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吴国内空②,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③,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①二公子:指吴王僚同母弟盖余、烛庸。②内空:军队开赴国外作战,国内空虚。③这一句是说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公子光宴请吴王僚,让专诸将匕首藏于鱼腹中进献,趁势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当场杀死。公子光便自立为王。事详见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卷八十六《刺客列传》,《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按“专诸”《左传》作《鱄设诸》。

楚诛其大臣郤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孙伯嚭亡奔吴,吴亦以嚭为大夫。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道绝不得归。后闻阖庐弑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阖庐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嚭伐楚,拔舒,遂禽故吴反二将军。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乃归。
四年,吴伐楚,取六与灊。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①。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

①《集解》云:“《左传》楚公子贞字子囊,其孙名瓦字子常。此言公子,又兼称囊瓦,误也。”按《左传·定公二年》但云“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定公四年”《经》又云“楚囊瓦出奔郑”。注云:“出名,恶之。”本传下文亦径称囊瓦。

九年,吴王阖庐谓伍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可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①。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②。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子常败走,奔郑。于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己卯③,楚昭王出奔。庚辰,吴王入郢。

①“楚将囊瓦贪”二句,说的是唐、蔡两国国君曾到楚国访问,囊瓦有意把他们扣留起来,以索取贿赂,历经三年,达到目的,才释他们,所以说唐、蔡都怨恨囊瓦。详见《左传·定公三年》。②陈:同“陈”。排列成阵。③己卯:古时以天干地支记年月日,这是十一月的己卯日。下文“庚辰”是己卯的第二天。

昭王出亡,入云梦;盗击王,王走郧。郧公弟怀曰:“平王杀我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恐其弟杀王,与王奔随。吴兵围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尽灭之①。”随人欲杀王,王子綦匿王,己自为王以当之。随人卜与王于吴②,不吉,乃谢吴不与王。

①“周之子孙”二句,是指周朝分封于汉水流域的一些与周天子同姓的国家,为楚所灭。②卜:占卜。古人根据龟甲被烧后的裂纹来预测凶吉的一种迷信活动。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①。”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②。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③,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④!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⑤,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途远⑥,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申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⑦。六月⑧,败吴兵于稷。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阖庐弟夫概乃亡归,自立为王。阖庐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夫概败走,遂奔楚。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封夫概于堂谿,为堂谿氏。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①覆:颠覆,毁灭。②求:寻找,搜寻。③“乃掘楚平王墓”三句,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卷四十《楚世家》、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说鞭墓,而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和本传则说鞭尸。④以:通“已”,已经。⑤僇(lù,陆):侮辱。⑥莫:同“暮”。日落的时候。⑦乘:古代一车四马叫一乘。⑧六月:指阖庐为王十年的六月。

后二岁,阖庐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其后四年,孔子相鲁。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①,军却②。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③。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④,求委国为臣妾⑤。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⑥。

①指:手指,也指脚趾,此处即指脚趾。②却:退却,撤军。③吴败越于夫湫,据《左传·哀公元年》载,在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夫湫,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左传》均作“夫椒”。④厚币:贵重礼物。币,原指用作礼物的丝织品,泛指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遗:此指贿赂收买。⑤委国为臣妾:把国家政权托付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⑥平:讲和,媾和。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曰:“勾践食不重味①,吊死问疾②,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③,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①食不重味:用餐时不吃两道荤菜。②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③吴大败齐师于艾陵,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应在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距夫湫之战十年,按《史记》纪年则距夫湫之战只有五年。见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①。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且《盘庚之诰》曰②:‘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③。’此商之所以兴。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④,而还报吴。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⑤,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⑥,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专愎强谏⑦,沮毁用事⑧,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⑨。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⑩,详病不行(11)。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12),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13)。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14),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呼!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15)。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16):“必树吾墓上以梓(17),令可以为器(18);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19),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 (20),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21),因命曰胥山。

①浮辞:虚饰浮夸之词。②《盘庚之诰》:殷商中兴之君盘庚的文告。盘庚继其兄阳甲即位,时值王室混乱,国势衰败,诸侯莫朝。盘庚为摆脱困境,也为躲避自然灾害,率众自奄迁都到殷,“复居成汤之故居”。由于商都前后凡五迁,臣民恣怨,不欲迁徙,盘庚因作此诰,告谕诸侯臣民,共三篇。诰,用于告诫、勉励的文告。③“有颠不恭”四句见于《尚书·盘庚》中篇,与原文略有不同。意思是,有破坏礼法,不恭王命的,就要彻底地割除灭绝他们,使他们不能传宗接代,不要让他们在这个城邑里把好人影响坏了。颠越,破坏礼法,不恭上命。劓(yì,易),割除。殄,断绝,灭绝。俾,使。遗育,遗留传宗接代的机会。易,延。兹邑,即此邑,指新都殷。④属:同“嘱”。嘱托,托付。⑤隙:指感情上的裂痕、隔阂。⑥猜贼:猜忌狠毒。⑦专愎:刚愎,独断固执。愎,任性、固执。⑧沮:败坏,毁坏。毁:毁谤、抵毁。⑨徒幸:只希望。⑩辍谢:托辞而中止工作。(11)详:通“佯”,假装.。(12)微伺:暗中探察。伺,侦候,探察。(13)鞅鞅:通“怏怏”。因不满而郁郁不乐。(14)微:无,非。(15)若:你。(16)舍人:亲近的门客。(17)树:种植。(18)器:指棺材。(19)抉:挖出。县(xuán,玄):“悬”。悬挂。(20)鸱夷:皮革袋子。(21)江上:江边,江畔。

吴王既诛伍子胥,遂伐齐。齐鲍氏杀其君悼公而立阳生。吴王欲讨其贼,不胜而去。其后二年,吴王召鲁卫之君之橐皋①。其明年,因北大会诸候于黄池②,以令周室。越王勾践袭杀吴太子③,破吴兵。吴王闻之,乃归,使使厚币与越平。后九年,越王勾践遂灭吴,杀王夫差;而诛太宰嚭,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已比周也④。

①其后二年,当为“其后一年”,即艾陵之战的第二年(前483).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云:“十三年(按指吴王夫差十三年),召鲁、卫之君会于橐皋.”《左传·哀公十二年》云:“公(按指鲁哀公)会吴于橐皋.”按吴王夫差十三年、鲁哀公十二年,为周敬王三十七年,恰为艾陵之战的第二年.又,《左传》另云夏“吴征会于卫”,“秋,卫候会于郧”,盖吴始召鲁、卫时,卫出公本不欲赴会,故夏召而秋会于郧.太史公一并言之,盖以其本召于橐皋,故不及“会于郧”事. ②会诸候于黄池:周定王三十八年(前482),夫差“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在黄池大会诸候,史称“黄池之会”  ③此句是指越王勾践趁夫差到黄池会盟的机会,统率大军直捣吴国国都,杀死吴国太子友. ④比周:语见《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说君子团结却不勾结;小人勾结却不团结.周,和人团结.比,与坏人勾结.这里是复词偏义,意同“比”,结党营私.

伍子胥初所与俱亡故楚太子建之子胜者,在于吴.吴王夫差之时,楚惠王欲召胜归楚①.叶公谏曰:“胜好勇而阴求死士②,殆有私乎③!”惠王不听.遂召胜,使居楚之边邑鄢,号为白公.白公归楚三年而吴诛子胥④.

①卷四十《楚世家》载,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于吴”使归楚的是令尹子西,而不是楚惠王。《左传·哀公十六年》谓召胜归楚,叶公谏西“弗从”的,也是子西,而非惠王。②阴求:暗中寻访。③殆:恐怕,大概。④卷十四《十二诸候年表》、卷四十《楚世家》均载白公归楚是楚惠王二年(前478),《年表》载吴诛伍子胥是吴王夫差十一年(前485),则“白公归楚三年而吴诛子胥”之记不误。而《左传》载吴王赐子胥属镂剑以死,则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若以《左传》正《史记》,吴诛子胥应在白公归楚后四年。

白公胜既归楚,怨郑之杀其父,乃阴养死士求报郑。归楚五年,请伐郑①,楚令尹子西许之。兵未发而晋伐郑,郑请救于楚。楚使子西往救,与盟而还。白公胜怒曰:“非郑之仇,乃子西也。”胜自砺剑②,人问曰:“何以为?”胜曰:“欲以杀子西。”子西闻之,笑曰:“胜如卵耳,何能为也!”

①卷四十《楚世家》载楚惠王六年“白公请兵令尹子西伐郑”,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此事亦系于惠王六年(前483)。按白公归楚在惠王二年,故“归楚五年,请伐郑”应为“归楚四年,请伐郑”。下文,“兵未发而晋伐郑”云云,《楚世家》谓在惠王八年,《十二诸侯年表》是年各栏均不及。《左传》“请伐郑”、“晋人伐郑“及白公胜不满令尹子西事则均载于鲁哀公十六(前479)文。②砺剑:磨剑。砺,磨刀石。

其后四岁,白公胜与石乞袭杀楚令尹子西、司马綦于朝①。石乞曰:“不杀王,不可。”乃动(之)王如高府②。石乞从者屈固负楚惠王亡走昭夫人之宫③。叶公闻白公为乱,率其国人攻白公④。白公之徒败,亡走山中,自杀。而虏石乞,而问白公尸处,不言将亨⑤。石乞曰:“事成为卿,不咸而亨,固其职也。”终不肯告其尸处。遂亨石乞,而求惠王复立之。

①白公胜袭杀令尹子西事,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系于楚惠王十年(前479),距卷四十《楚世家》所记惠王八年及《左传》所记鲁哀公十六年晋伐郑事两年。此云“其后四年”,误。②劫:劫持。如:往,到……去。高府:《索隐》引杜预云:“楚之别府也。”③《左传·哀公十六年》载,“负王以如昭夫人之宫”的是“圉者”(养马官)公阳。当是把楚惠王劫持到高府以后,石乞亲自把守府门,公阳挖宫墙进去才把惠王背出来。这里误为“石乞从者屈固”。按屈固乃楚之箴尹,故卷四十《楚世家》谓“惠王从者屈固负王走昭王夫人宫”,虽与《左传》所载有异,尚不为大误。④国人:指叶公封国的人民。⑤亨:同“烹”。用鼎煮杀。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①!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②!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③,何异蝼蚁④。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①怨毒:怨恨,憎恨。②同列:地位相类的人。③向:假使。④蝼蚁:蝼蛄和蚂蚁。常用来比喻微贱的生命。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9-27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伍子胥兵法

盖庐问申胥曰:凡有天下,何毁何举,何上何下?治民之 道,何慎何守?使民之方,何短何长?盾(循)天之则,何去 何服?行地之德,何范何极?用兵之极何服?申胥曰:凡有天 下,无道则毁,有道则举。行义则上,废义则下。治民之道, 食为大葆(宝),刑罚为末,德正(政)为首。使民之方,安 之则昌,危之则亡,利之则富,害之有央(殃)。循天之时, 逆之有祸,顺之有福。行地之德,得时则岁年孰(熟),百生 (姓)饱食;失时则危其国家,顷(倾)其社稷。凡用兵之谋, 必得天时,王名可成,妖孽不来,凤凤下之,毋有疾灾,蛮夷宾服,国无盗贼,贤壳(悫)则起,暴乱皆伏,此谓顺天之 时。黄帝之正(征)天下也,大(太)上用意(义),其次用 色,其次用德,其下用兵革(戈),而天下人民、禽兽皆服。建执四辅,及皮(彼)大(太)极,行皮(彼)四时,环皮 (彼)五德。日为地系,月为天则,以治下民,及破不服。其法曰:天为父,地为母,参(三)辰为刚(纲),列星为纪, 维斗为击,转橦(动)更始。苍苍上天,其央安在?羊羊(洋洋)下之,孰知其始?央之所至,孰智(知)其止?天之所夺,孰智(知)其已?祸之所发,孰智(知)其起?福之所至,孰智(知)而喜?东方为左,西方为右,南方为表,北方 为里,此胃(谓)顺天之道。乱为破亡,治为人长久。

盖庐曰:何胃(谓)天之时?申胥曰:九野为兵,九州为粮,四时五行,以更相攻。天地为方圜(圆),水火为阴阳, 日月为刑德,立为四时,分为五行,顺者王,逆者亡,此天之时也。

盖庐曰:凡军之举,何处何去?申胥曰:军之道,冬军军于高者,夏军军于埤者,此其胜也。当陵而军,命曰申固;倍(背)陵而军,命曰乘执(势);前陵而军,命曰范光;右 陵而军,命曰大武;左陵而军,命曰清施。倍(背)水而军, 命曰绝纪;前水而军,命曰增固;右水而军,命曰大顷;左水而军,命曰顺行。军恐疏遂,军恐进舍;有前十里,毋后十步。此军之法也。

盖庐曰:凡战之道,何如而顺,何如而逆,何如而进,何如而却?申胥曰:凡战之道,冬战,从高者击之;夏战,从阜卑者击之:此其胜也。其时曰:黄麦可以战;黄秋可以战;白冬可以战;德在土、木,在金可以战;昼倍(背)日、夜倍(背)月,可以战:是胃(谓)用天之八时。左太岁、右五行,可以战;前赤鸟、后倍(背)天鼓,可以战;左青龙、右白虎,可以战;招摇在上、大陈其后,可以战;壹左壹右、壹逆
再倍(背),可以战:是胃(谓)顺天之时。鼓于阴以攻其耳,陈(阵)于阳以观其[耳]目,异章惑以非其陈(阵);毋要 堤堤(媞媞)之期(旗),毋击堂堂之陈(阵),毋攻逢逢(蓬蓬)之气:是胃(谓)战有七(奇)述(术)。大(太)白入月、营(荧)或(惑)人月,可以战;日月并食,可以战:是胃(谓)从天四央(殃),以战必庆。丙午、丁未,可以西乡(向)战;壬子、癸亥,可以南乡(向)战;庚申、辛酉,可以东乡(向)战;戊辰、己已,可以北乡(向)战:是胃(谓)日有八胜。皮(彼)兴之以金,吾击之以火;皮(彼)兴以火,吾击之以水;皮(彼)兴以水,吾击之以土;皮(彼)兴之以土,吾击之以木;皮(彼)兴以木,吾击之以金:此用五行胜也。春,击其右;夏,击其里;秋,击其左;冬,击其表:此胃(谓)倍(背)生死,此四时胜也。

盖庐曰:凡攻之道,何如而喜,何如而有咎?申胥曰:凡攻之道,德义是守,星辰日月,更胜为右。四时五行,周而更始。大白,金也,秋金强,可以攻木;岁星,木也,春木强,可以攻土;殄(填)星,土也,六月土强,可以攻水;相星,水也,冬水强,可以攻火;营(荧)或(惑),火也,四月火强,可以攻金:此用五行之道也。〔秋〕生阳也,木死阴也,秋可以攻其左;春生阳也,金死阴也,春可以攻其右;冬生阳也,火死阴也,冬可以攻其表;夏生阳也,水死阴也,夏可以攻其里:此用四时之道也。地橦八日,日橦八日,日臽十二日,皆可以攻:此用日月之道也。

盖庐曰:攻军回众,何去何就?何知而喜,何如而凶?申胥曰:凡攻军回众之道,相其前后,与其进芮(退),慎其填(尘)埃,与其炎气。旦望其气,夕望其埃,清以如云者,未可军也。埃气乱孪,浊以高远者,其中有墥(动)志,戒以须之,不去且来。有军于外,甚风甚雨,道留于野,粮少卒饥,毋以食马者,攻之。甚寒甚暑,军数进舍,卒则劳苦,道则辽远,粮食绝者,攻之。军少则恐,众则乱,舍于易毋后者,攻之。军众则迷,将争以乖者,攻之。军老而不治,将少以疑者,攻之。道远日莫(暮),疾行不舍者,攻之。军急之却,甚雨甚风,众有惧心者,攻之。军少以恐,不口口不墥(动),欲后不敢者,攻之。此十者,攻军之道也。

盖庐曰:凡击适(敌)人,何前何后,何取何予?申胥曰:凡击适(敌)人,必以其始至。马牛未食,卒毋行次;前垒未固,后人未舍,徒革饥恐,我则疾嘑(呼),从而击之,可尽其处。适(敌)人侍(待)我以戒,吾侍(待)之以台(怠);皮(彼)欲击我,我其不能;皮(彼)则数出,有越
(躁)气,义有静志,起而击之,可使毋兹。适(敌)人陈(阵)以实,吾禺(遇)以希;皮(彼)有乐志,吾示以悲;皮(彼)有胜意,我善侍(待)我伏侍(待)之。适(敌)人易我,我乃疾击之。适(敌)人乡(向)我以心,吾以胠禺(遇)之;皮(彼)易胜我,我以诱之;适(敌)人逐北,我伏须之。皮(彼)人陈(阵)以实,吾禺(遇)以希;皮(彼)有乐志,吾示以悲;皮(彼)有胜意,我善侍(待)之,可使毋归。适(敌)人来进,吾与相诱,数出其众,予之小利,合则去北,毋使多至,适(敌)人逐北,必毋行次,皮(彼)有胜虑,我环(还)击之,皮(彼)必不虞,从而触之,可使毋去。适(敌)人来陈(阵),我勿用却,日且莫(暮),我则不出,皮(彼)必去,将有环(还)志,卒有归虑,从而击之,可使毋顾。适(敌)人出卤(虏),毋迎其斥,皮(彼》为战气,我戒不斗。卒卤(虏)则重,众环(还)不恐,将去不戒,前者已入,后有至意,从而击之,可使必北。我敬(警)皮(彼)台(怠),何为弗衰。适(敌)人且归,我勿用追,使之半入,后者则摇,众有惧心,我则疾噪,从而击之,可使毋到。两适(敌)相当,我则必走,皮(彼)有胜志,我击其后,走者不复,□□□就,皮(彼)则失材,开而击之,可使甚病。适(敌)人进舍,天暨(气)甚暑,多肠辟者,我
徇皮(彼)病,何为弗胜?此十者,战□□也。

盖庐曰:天之生民,无有恒亲,相利则吉,相害则灭。吾欲杀其害民者,若何?申胥曰:贵而毋义,富而不施者,攻之。不孝父兄,不敬长叟者,攻之。不兹(慈)稚(穉)弟,不入伦雉者,攻之。商贩贾市,约贾(价)强买不已者,攻之。居里不正直,强而不听□正,出入不请者,攻之。公耳公孙,与耳□门,暴敖(骜)不邻者,攻之。为吏不直,狂(枉)法式,留难必得者,攻之。不喜田作,出入甚客者,攻之。常以夺人,众以无亲,喜反人者,攻之。此十者,救民之道也。

盖庐曰:以德〔攻何如?申胥曰〕:德攻者,其毋德者,自置为君,自立为王者,攻之。暴而无亲,贪而不仁者,攻之。赋敛重,强夺人者,攻之。刑正(政)危,使民苛者,攻之。缓令而急徴,使务胜者,攻之。〔外〕有虎狼之心,内有盗贼之智者,攻之。暴乱毋亲而喜相让者,攻之。众劳卒罢,虑众患多者,攻之。中空守疏而无亲□□者,攻之。群臣申,三日用暴兵者,攻之。地大而无守备,城众而毋合者,攻之。国□……□室毋度,名其台榭,重其正(征)赋者,攻之。国大而德衰,天旱〔而〕数饥者,攻之。此十者,救乱之道也。有天下而不治,名曰不能;治而不服,名曰乱则。季春庚辛,夏壬癸,秋甲乙,冬丙丁。

[ 本帖最后由 干爹 于 2007-9-27 14:02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9-27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ZT
闲谈伍子胥      

      在我的后启蒙时代,我父亲开始读一套《东周列国志》,他兴致来时,就讲东周故事给我们听,以他的资历,四十年陋居乡野,其见识也鄙薄,其行为也保守,其讲故事的目的,与其说是训后生,勿宁说是他自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排遣,也正由于这个原故,其故事内容一般都显得单纯,叙事的成份多,议论的成份少,道德的色彩相应也暗淡一些,这就放宽了听众欣赏人物个性的机会。那次讲伍子胥,就是他读书到半中间,就好比喝酒到微醉候,借了酒精的份量,精神有些张狂了,于是开讲。
  
  父亲开讲前照例是一声赞叹,说:“嘿,这个伍子胥”,紧接着就讲“楚昭王弃郢西奔,伍子胥掘墓鞭尸”,以之为切入点,回头再讲“棠公尚捐躯奔父难 ,伍子胥微服过昭关”,这一节在冯梦龙的笔下原本就带了夸张,又被父亲用语调抹上一层光环,听在十二三岁小孩子的耳朵里就成了无上的传奇。当伍子胥那壮烈诡谲的一生被倒叙和补叙完毕的时候,我的神经也被震撼到了一个高度,陶醉在其中而不能自拔,一夜不曾好睡,等到次日父亲开始做事了,便乘机拿过那字样为繁体、版式为竖排、语气半文不白的书来,以我小学五年级的智力水平和识字状况,一路连蒙带问又重新温习了一遍。以伍子胥的故事为引子,我后来又花了大约一年有余的功夫读完了东周列国志,从此之后识字率大增,腹中贮书又多了一卷,其乐趣也莫如哉,此是后话。
  
  若追根溯源,故事的起因则显得老套:楚平王给他的太子建娶妇于秦,秦女貌美,楚平王这个好色之徒就自己受用了,又听信了费无忌的胡说八道,于是废了太子建,这就波及到了建的老师——太傅伍奢。一场无妄之灾,伍奢父子当死,然而跑了他的次子伍员,于是就出现了先秦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幕:伍子胥报仇。其最高潮部分,是伍子胥带领吴兵入郢,挖出平王尸体鞭之三百,如果就此灭了楚国,那这个故事就显得非常完美,极具传奇性质:一个红颜惹出一场祸水,一个勇士灭了一方国家,就像那老戏里唱的: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一声笑颠倒了满朝文武,一句话失却了半壁江山,突出了个体的力量,极能凸现个人英雄主义和历史唯美主义。然而这时候偏偏又出了另一个人物申包胥,他跑到秦国去,站在秦廷那么一哭,就招集到秦兵五百乘,于是楚国又活了。后来我读史记,每当翻到伍子胥列传这一节时,就觉得这个申包胥实在可恶,给一只闪电貂续了一条狗尾巴。
  
  楚国虽然没有灭掉,伍子胥的人物形象却也非常鲜明了。伍子胥的性格,用其宿敌太宰嚭的说法是:刚暴、少恩、猜贼;而他父亲伍奢的用辞则为“刚戾忍訽”,以上评语均出自史记,这评语用现代汉语中较通俗的词句来概括一下,大约就是三点,第一刚烈,第二坚韧,第三桀骜不驯,还有一点他们不曾说出的,则是机警干练,这几项一综合,就成了汉人形象中的大丈夫是也,这样的人如果遇上无妄之变故,人就极易成为偏执狂,事实上伍子胥也的确把他偏执的个性发挥到淋漓尽致,你看他从贯弓执矢逃离楚国开始,自宋至郑,以至在吴国立脚,一路上过昭关,涉汉水,中道乞食,历尽艰辛,可谓韧矣;其不遗余力的报仇,外无所倚,内无所持,以卑微之身对抗一个国家,又何其刚哉;在报仇上,他从来不含糊,在日暮途穷的境况里,也从没像孟姜女哭长城那样求告于上苍,而是靠着信念的支撑,自己个儿成全了自己个儿;能够卒彰其志,也只有英勇的偏执狂才能办得到,从这一点来看,伍子胥是汉人中的一支奇葩,婷婷独立在春秋战国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由此又涉及到汉人的信仰问题。汉人的精神生活,即便在春秋战国时代(确切地说,那时还没汉民族,应叫诸夏民族),也已经开始讲究“忠义”了。考查“忠”字,应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行为,讲求的是绝对服从,其流毒也甚远,在后来的历史演绎中,那些君主及其追随者奉行愚民政策,就是以它来限制广大民众的思想,讲究“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于是“忠”字之前再加 一“愚”字,成了“愚忠”,也就产生了“文死谏,武死战”这样的奴才守则。幸而在伍子胥那年代,因为不存在大一统,汉人的思想境界还是开放的,在一个开放的意识形态下,伍子胥就可以不必讲究“忠”的本份,甚至于连“义”也似乎不必具有,你看他在身死之日,针对曾是其恩主的吴王,其遗言里又何尝能寻出 “忠义”二字来,但他的故事读起来却可以酣畅淋漓,不带一丝一毫的生涩,而且在他严重违反儒家道统的情况下,两千多年来,却鲜有负面评价,不可不谓奇迹,这说明除了“忠义”之外,汉人还可以选择别的精神守则,只可惜后来江山一统,这种精神没了生存的土壤,于是汉风逐渐变得萎靡。

  行文到这里,虽然把“忠”批得卖不到一文钱,却也不太敢贬低“义”这种行为,这也是和太史公保持一致。太史公在铺排伍子胥的故事时,虽没讲其义,但过程中出现过一个小人物,便是在汉水摆渡的那个渔父,这渔父卑微得连名字都不曾留下,但是在他的身上,却散发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虽如芥豆之微,却也足已把人性照亮。类似的例子还有韩信传记里出现过的漂母,她只说过一句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只这一句话,便使其面目宛然,两千多年之后被我读到,仿佛那个女子就站在我面前,横眉立目,英姿飒爽。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在浩渺的文字丛中,这些小人物们一闪即失,但他们的出现,却也有如雨后的彩虹,给冷漠的历史抹上了一层温情。
  
  伍子胥死后200余年,秦王嬴政扫六合,灭八荒,统一天下。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开历史课,在开篇第一页,非常醒目地印制着中国朝代歌,歌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首歌不长,被我背得滚瓜烂熟,成了我所有历史知识的发韧,在读过十多年历史后,再回头重新审视这首朝代歌,我的目光竟只落在了一句话上,那就是“一统秦两汉”,这“一统”两字,看去触目惊心之极,之后的汉民族,其所有的幸与不幸,也许都只能归结到这两个字上了吧,从秦王嬴政开始称始皇帝那一刻起,华夏民族就开始了它一步步沦落的命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汉承秦制,自汉而唐,有宋之后,再加上异族统治,真是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到有清一朝,其为奴才都不可得。此后我见过韩信,见过李陵,见过岳飞,见过袁崇焕,可是再也看不到伍子胥了,在大一统的环境里,这些人既死无葬身之地,还不得不精忠报国,想来真是一种悲哀。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9-27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9-28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9-29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ZT
端午:对国家叛徒最大规模的抚哭


    端午节的起源很早,夏朝的历法夏历中已经有五月五日的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夏小正》)五月是毒月,因为端午后天气转热,而端午这一天是阳气最盛的一天,所以要蓄药以辟除毒气。《大戴礼》也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兰是兰草,要用兰草熬成的汤药浴。

    到了战国时期,以苏州为中心的江浙一带,开始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的太傅。少傅费无忌在楚平王面前进太子的谗言,伍奢挺身而出,为并无罪过的太子辩护。楚平王大怒,囚禁伍奢做人质,让他把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招来,想一并杀害。伍尚应召而来,和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员不甘引颈受戮,开始了逃亡的漫漫长途。先投奔已经逃到宋国的太子,又和太子一起逃亡到郑国,太子被郑国诛杀,伍子胥继续向吴国逃亡。在吴楚边境,伍子胥被楚兵追赶到江边,江上有一渔父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解下价值百金的佩剑,感谢渔父的救命之恩,哪知渔父不屑一顾,说:“楚国悬赏,抓到伍子胥的人,赐粟五万石,封爵。我连这都看不上,哪里会要你仅仅价值百金的佩剑!”伍子胥最终逃亡到吴国,归附了吴王僚。

    吴楚交兵,伍子胥极力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公子光却说:“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国杀了,伍子胥只不过是想报私仇,而不是真的为吴国着想,不能听信他的话。”伍子胥因此知道公子光有异志,就进献了一个著名的刺客专诸给公子光。公子光趁吴王僚出兵伐楚,国内空虚的时候,宴请吴王僚。席间公子光借故离席,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端到吴王僚面前,刺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左右杀死。公子光趁机派伏兵杀尽吴王僚的随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此时,楚平王已死,楚昭王即位。伍子胥率吴兵攻入楚国都城,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这就是著名的“鞭尸”的来历。

    伍子胥报了杀父兄之仇,了却了一生最大的心愿,一心一意地辅佐吴王阖闾,吴国的国力逐渐壮大起来,雄霸一方。

    其后吴越争霸,伍子胥辅佐吴王阖庐伐越,阖庐被越军射中手指而死,死前含恨叮嘱儿子夫差毋忘父仇。三年后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携妻赴吴国为人质。大臣文种和范蠡设计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伯嚭在夫差面前构陷伍子胥,并促使夫差赦免了勾践。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于公元前473年伐吴,彻底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而死,自杀的时候蒙着面孔,说: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啊——此前数年,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这又是一个著名的故事。不知为什么,古人的行为中总是蕴含着一种极端的美感——子胥大笑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愤激到要把眼睛挖出来,置吴东门上,幸灾乐祸地观看越兵的入城式。至今苏州尚存胥门。伍子胥的临终遗愿大大激怒了夫差,“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国语·吴语》)申胥即伍子胥。鸱夷,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夫差把伍子胥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到江里,让他永远浮不上来,作为对伍子胥临终遗愿的报复。没想到伍子胥一言成谶,夫差被勾践生擒,不能忍辱,遂蒙面而死。

         伍子胥死时,是公元前484年左右,比屈原死年(约公元前278年)早了二百多年。“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史记·伍子胥列传》)民间传说伍子胥被投江的这一天即为农历五月五日。《荆楚岁时记》载:“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则明确载明东吴之俗,端午是纪念伍子胥而非屈原。



    伍子胥之后二百余年,屈原几乎重复了伍子胥的命运。

    屈原名平,时任楚怀王的左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了屈原第一次被放逐的经历: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博闻强志,既能治乱,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又辞令娴熟,接待宾客,应对诸侯,井井有条,楚怀王非常信任他。上官大夫嫉妒屈原,向楚怀王进谗言说:“大王让屈原发令,大家都知道,每一令出,屈原都自居为自己的功劳,以为非他不能为,哪里把大王您放在眼里。”楚怀王大怒,不仅疏远了屈原,而且把屈原放逐到国都之外。屈原痛恨楚怀王偏听偏信,受谗言的蒙蔽,容不下自己这个方正之人,日夜忧愁幽思,写下了长达375句,2500字的抒情长诗《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慨叹,响彻了两千年中国文学史。

    其后,日益偃蹇的国事已与屈原无关。楚怀王轻信了秦国的邀请,前往秦国,在拒绝了秦国要求割地的胁迫之后,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屈原在放逐期间,仍然眷恋故国,心系怀王,几年间写下了大量诗篇,希望怀王终有所悟,重新把自己招回身边。这些诗篇传到了令尹子兰耳中,子兰大怒,指使上官大夫又向顷襄王进谗言,顷襄王“怒而迁之”,再一次放逐屈原。这一次把屈原放逐到了更远的江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详细记载了屈原之死: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

这是《史记》中最著名,最感人的记事之一。屈原披发在汨罗江畔行吟,放逐的日子使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你就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了这个地步?”屈原回答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被放逐了。”渔父说:“圣人不会被万物凝滞,而能够与世相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着潮流而推波助澜?众人皆醉,何不一起吃酒糟喝薄酒?为什么怀瑾握瑜,保持高尚清白的节操,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沐浴过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谁能以清净之身,去忍受肮脏的东西污染呢!我宁愿投入长流不息的水中,葬身鱼腹,又怎么能够以清白纯洁的品行,而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写完《怀沙》的绝笔之赋,抱着一块石头投汨罗以死。

    屈原死的这一天,也是五月初五。



    伍子胥和屈原的死法相同,即“定杀”之刑。《睡虎地秦简》释义为“生定杀水中之谓也”,活生生地投到水中溺死,又称“沉河”,“沉渊”。只不过伍子胥是尸体被吴王夫差施了“定杀”之刑,而屈原,是自己给自己施了“定杀”之刑。

    性格激愤的伍子胥,死后还要把眼珠挖出来看吴国之亡。而屈原却是绝望之后自沉于江,水波柔和地接纳了他,抚慰着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颗心。质本洁来还洁去;水是清洁的,洗净他肉体的同时,也和他清洁的灵魂融为了一体。连尸体都不给世人看,因为世人是肮脏的。“逝者如斯夫”,水流的无常,映照出他的悲观主义。自比“香草美人”的屈原,在汨罗江的清清江水中,顾影自怜,高标自许,终于安静了下来。

    五月五日,端午纪念的两大主角——伍子胥和屈原——一为叛国者,一为流亡者。伍子胥先叛楚国,后叛吴国(剜眼以观吴国之亡),在无家可归,朝廷执行不义的前提下,伍子胥两次叛国;屈原在政治抱负不得舒展,反而被馋的情势下,写下大量以高洁自许的篇章,暗示了朝廷的昏罔和小人得道的现实,从而遭到了两次放逐。和专制国家的意识形态相左,这两个国家的敌人却得到了民间的一致怀念,以至于两千多年来端午的传统从未中绝。这是一个深刻的提示:端午从来是民间的节日,只要专制尚未根除,它就永远不可能被官方意识形态所称许,更不会进入官方节日的谱系。恰恰相反,端午是民间对专制和国家强权的强烈抗议,在一年一度的浩大怀念中,这两个叛国者和流亡者身上,寄托着中国民间的全部心事。1925年鲁迅先生慨叹中国一向就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端午恰恰是最大规模的对国家叛徒的抚哭。

    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异类,一个孤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所有这些节日,形式和内容都高度统一,数千年如一日,从未割裂;只有端午,在今天蜕变成了单纯的粽子节和龙舟节,核心价值消散了,形式取代了内容。人们在吃粽子的时候,仅仅想起了一个图腾化的会写诗的骚客,同时还在担心自己吃到的是不是假冒伪劣的黑粽子。民间的怀念遭遇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改写,甚至连“民间”这个词都被缩略为一系列风俗和乡间小调的集合体。

    伍子胥和屈原,借助于端午这一民间的盛大节日,完成了对身体媚术的最后逃离。“结微情以陈辞兮,矫以遗夫美人。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九章·抽思》);“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日月忽其不湮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尽管屈原这些表达对楚怀王怨望的辞句被孙次舟和闻一多理解为“文学弄臣”,以及屈原的同性恋者身份,但是,汨罗江畔的“定杀”,毕竟洗净了曾经被污染的躯体。同时,屈原用“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悲回风》)的诗句,向死于同一日的伍子胥表达了追随和致敬之情。

    可惜,在伍子胥和屈原死后两千余年,端午精神彻底失落了,刚强、激愤、清洁的端午精神让位于身体媚术的大行其道,世间只余端午其形,而无端午其神了。只有当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的时候,人们才想起来端午原来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节日。但是,所谓“抢救端午”无非是和四大发明如出一辙的阿Q心理,甚至居然有专家建议政府出面和韩国联合申遗,这是对端午这一节日“民间性”的极大讽刺,“国家形象”成为“抢救端午”的惟一诉求。在这一争夺战中,没有人去追究端午精神到底是什么,狭隘民族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反讽的是,却并不被国家意识形态所接纳,同时,反向地又是端午精神“民间性”的雄辩证明。

    端午精神这样的本土精神资源,就像它的两个非凡代表一样,遭到的同样是被放逐的命运。

    伍子胥和屈原,斯人已矣,魂兮已不再归来。端午以及附丽于它的端午精神亦复如此,魂兮也已不再归来。如果不能归来,那就彻底地消亡吧。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9-3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虑$ 要说这个人的确是个人物,却是“无毒不丈夫”。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9-30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末世纪恐龙 于 2007-9-30 09:16 发表
$考虑$ 要说这个人的确是个人物,却是“无毒不丈夫”。

跟伯嚭比他还算好的了..$汗$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1 13:12 , Processed in 0.067673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