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553|回复: 16

[评论] 转篇好文字:此岸的薛宝钗(张宗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6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我们在邂逅相逢时用自身的想象做材料塑造的那个恋人,与日后作为我们终生伴侣的那个真实的人毫无关系。
  爱情的本质在于爱的对象并非实物,它仅存在与爱者的想象之中。
  ——爱德烈·莫洛亚:《追寻过去的时光·序》
  
  一 梨香院的金锁
  
  和宝玉、黛玉大张旗鼓的亮相不同,和凤姐、湘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也不同,薛宝钗的形象是一步一步地在读者面前鲜明起来的。起初的形容无非是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然后我们知道她容貌之美,两府上下多说连黛玉都比不上。再后来,一个眼里最能装下东西的典型角色,小有权势大有面子的奴才媳妇周瑞家的,带着我们进入宝钗的深闺,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头上只散挽着簪儿,穿着家常衣服,坐在炕上同丫鬟一起描花样子,见了任满面堆笑的宝钗。盛装浓抹的女子像油画一样难以亲近,只可远观。十几岁的少女,铅华弗御,在她最随意的时候,是最美的。《西厢记》中张生初见莺莺,大概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邂逅,金圣叹称之为惊艳。可是,普救寺式的一见钟情,一时的冲击固然强烈,然而魂顶之后,现实挟裹着理智趁虚而入,它还能够持久吗?有几个故事是以大团圆收场呢?宝钗的丽姿倩影破雾而来,对感觉的刺激有若春雨润物,但却无所不至,浸痕难消。
  宝玉此时已然和黛玉厮混良久,形影不离,在贾母的羽翼下两小无猜,将青梅竹马的桥段模拟得惟妙惟肖,此时,新来的宝姐姐犹是一个朦胧的幻影,或者套用普鲁斯特的说法,还只是一个名字,一个没有血肉的空壳,落地的叶子,也许姹紫嫣红,也许什么都没有。
  然而后来者未必毫无优势,守拙藏愚也许能立于不败,因为无进攻就无所谓挫折。群芳竞开,满眼锦绣。桃红李白,难分轩轾。众卉凋残之后仍在盛开的,方是最娇艳的花朵。时谓时,不是早,不是先,是恰到好处。
  热热闹闹的戏已经演了一出又一出,人犹在帘幕深处。多病之身的黛玉尚且如春叶初绽,稳重的宝钗却率先小染微恙,闭门不出。宝玉到梨香院探病,宝钗才第一次真正进入他的视野,仍旧是坐在炕上做针线,仍旧是挽着漆黑油光的簪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的比肩褂,葱黄的绫棉裙,仍旧是一色半新不旧,丝毫不觉奢华。这是一个健康自然,令人油然而生亲近之感的形象。中国古典文学,无论诗词小说,对女人的描绘总是一个俗套,但曹雪芹的这十六个字:“唇不点而红,眉不描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我劝读者不要轻易看过。二十回之后,宝玉在少女队里又打了几个滚,回首再看宝钗,入眼的形象,居然不折不扣,依然眉目唇脸,十八个字一字不易。大手笔如雪芹,再无其他言语可以形容宝钗了吗?
  依此十八个字,宝钗体态丰腴,肌肤如玉,眉眼清莹,唇艳齿洁。她的美是盛唐风度的纯净明朗,不矫揉造作,无丝毫病态,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宝玉挪近宝钗,闻得一阵又凉又甜的幽香,发自宝钗身上,竟是他从未闻见过的。宝钗谦称是冷香丸的香气。冷香丸就像后来提到的三百六十两不足的大龟,本是一个玩笑。此处却出现在活生生的宝钗身上,曹雪芹不成也担心宝钗太清晰如在眼前了?
  宝钗初出,晶莹灿烂的金锁已经等在那里,倒像是早已埋伏好的一只奇兵,然而罪过不在宝钗。她的锁,一如宝玉的玉,都是现实所强加的,并非符篱化的机心。然而情场亦似名利场,一入江湖,便身不由己。宝钗因其自身的德言工容,加上这形而上的缨络下的小小金锁,不可逃避地成了黛玉的竞争对手。当然,爱情是自由的,不争的宝钗,以不争为争,以表面的柔弱胜表明的刚强。
  不管内心是否认同,金锁从此便铭刻在宝玉心上,成了他的心病,成了犹豫和痛苦的根源,成了打进他和黛玉之间似乎天衣无缝的亲密关系中的一个锲子。此前,宝钗或宝姐姐还只是一个名字,现在,这个名字已经显示了其背后的丰富内容,那是一片同样迷人的风光,而且,在更高的层次上,两个世界通过一个神谕似的符号紧密相联。
  意识到宝钗的存在只是第一步,宝玉还远远没有他的初恋,对宝钗的初恋。
  
  二 扑蝶之外
  
  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竹帘垂地,悄无人声,架上鹦鹉冷不丁地蹦出一句半句主人平日吟哦的诗句,袅袅药香弥漫不散……这情形使人想起了李商隐著名的悼亡之作: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夏天的潇汀馆予人清幽之感,秋气渐深,那股子阴森凄凉,连童心未泯的小丫头们也觉得难忍。黛玉的日子多半花在读读写写上,一卷书,一件旧物,可以歪在床上发呆大半天。天气好的时候,她会出去走走,找人聊天,赏花葬花;刮风下雨的时候,一个人闭门自伤身世,肉体的生活似有实无,即使爱情,也空灵得像爱丽儿,谁能想象她的床第之欢?想象她在红绡帐中的旖妮?宝玉敢拿《西厢记》中的艳辞来调戏,不是唐突是什么?湘云曾感叹说,她一个香袋就做了足足半年。在物质世界,你能指望她什么?
  ????? 相形之下,宝钗的日子基本是那个时代一个大家闺秀的日常生活的汇聚,当然她还有更高的东西。不出门的时候,宝钗喜欢和小丫头一起做针线。针黹女工,饮食养生,文学艺术,无所不精,所以她能就颜色的搭配,食物的寒热,药物的配制,甚至作画的一应材料工具,都讲出一番道理,让人心服口服。她什么都动。点戏,她知道什么场合,什么人,唱什么戏合适;做诗,从读诗学习,到写作时的分寸拿捏,她都有切身体会;穿衣打扮,她虽然不求俗艳,然而她的俭朴中透露着艺术的精心,既恰如其分地把美展示出来,又暗暗留一道高傲的防线在后头。
  ????? 宝钗的见识很多地方高过双玉,除了聪明和用心,还有实际的阅历。薛家做皇商,五湖四海乱闯,薛小妹甚至知道真真国女孩子学写的“岛国朱楼梦“的汉诗!双玉第一次读《会真记》,赞叹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是前所未闻的好书,在宝钗那里,不过是早年的玩物,实在算不了什么。宝玉不耐烦唱戏的热闹,宝钗却能从俗气中发现精妙的地方。比如《山门》中那段《寄生草》,念给宝玉,宝玉不顿时惊喜莫名吗?
  ????? 红粉中的人才,在前台的是凤姐,东府的尤氏精明又能厚道,很是难得;偶尔露峥嵘的是探春,清高加刚烈,可惜只是小姐的身份。幕后的高手是宝钗,但她有分寸,不越位,出主意点到为止,除了洁身自保,凡事都以旁观者的态度淡然处之。宝钗不得罪人是机敏,也是人心宅厚。有时候,如就金钏投井对王夫人讲的那番话,就颇招冷酷之讥;扑蝶时的脱身之计,更被指为嫁祸黛玉,用心刻薄。其实,宝钗的精明只在利己,却没害人。金钏已死,说什么都于事无补,宝钗既宽慰了一向糊涂的王夫人,又能给金钏的家人包括玉钏多争取一些好处,这也说得过去。小红以为和坠儿的私房话被黛玉听去,只是担心万一黛玉说出去。谈不上从此怨恨黛玉,更无所谓伤害。
  说到扑蝶,活画出一派少女的活泼和纯真,这在湘云那里不足为奇;在黛玉那里决然见不到;在宝钗身上,光彩偶然一现,最为难得。
  
  三 妩媚的红麝串
  
  宝黛爱情的最温馨的时刻很早就到来了,“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出现在第十九回,离股市的结局还很遥远,然后是第二十三回心心相印的共读《西厢》。高潮过后必然变故迭起,爱情虽然在继续向前推进,不谐和的音符已经打破了往昔的宁静,预兆着一场暴风雨。可见凡事起点过高,发展过速,往往不能善终。
  在宝玉的另一条路上,“探病示通灵”打开了通往宝钗这座花园的门户。按曹公的说法,不动声色的宝钗,或是故意,更多的是基于少女爱的本能,借展示金锁,借莺儿说出半句“须得有玉者方得相配”的话,在此已未露其意。宝玉娇宠惯了,对于和自己关系密切之事,常常没来由的迟钝。这一次,他懵懂如故——也许是假装的,那就是绝顶的聪明了——但宝钗并不是失望:播下的种子不是一天就能发芽的,爱情中有激情自然好,但它同样要有耐心。
  宝黛继续朝着共同的目标磕磕绊绊地前行,宝钗却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总是远着宝玉。疏远是因为羞怯,也是为了避嫌。和鸳鸯拒婚,香菱抢白宝玉后故意远着宝玉一样。都是以反为正,更加暴露了心事。薛姨妈的“提过”显然已经反映到元春那里,所以元春赐东西,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宝钗“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没意思正是极有意思,是可以独自反复咀嚼品味的。
  宝钗有心,所以躲着宝玉;宝玉无心,故能随意而为。有心的人自然一直有心,无心只是一个过渡状态,难以持久,终有一天,不是彻底抛却,便是无中生有,总归要给个交待。在这个问题上,时间比什么都值得信赖。
  却说金玉传言漫天飘洒,弄得上上下下无人不知——这肯定是宝钗乐于见到的。黛玉得知,生了嫌隙。宝玉赌咒发誓,恰被宝钗撞见,低头过去了,终是尴尬。随后在贾母处再度碰头,宝玉因心中有鬼,不敢冷落宝钗,便没话找话,要瞧瞧她腕子上笼着的红麝串子————
  ?
  宝钗见宝玉问她,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她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在宝玉的爱或意淫的对象中,惟有宝钗是可以触摸到的一个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宝玉和湘云,和黛玉,何香菱,和平儿,都没有这种感官上的亲切,没有生发出这种对女性身体之美的由衷爱慕。宝玉和袭人同领过警幻所示之事,但没有精神上的交融,袭人无非是将来的一个小妾而已。
  金锁时断时续,几乎微不可闻的乐音,至此已演变成激昂的主题,能够和黛玉的声音分庭抗礼了。宝玉爱情的另一半世界苏醒了。毕竟他和黛玉的纯精神不同,他站在两个世界的分界处,每一个世界都使他留恋。不知天高地厚的混世魔王,竟然企图把两个世界往一起拉拢。
  红麝串标志着宝玉世俗爱情的觉醒。可以算做对宝钗的初恋,而前一天,他还毫不客气地把插进他和黛玉的对话的宝钗打发到贾母那里抹牌骨,又苦口婆心,信誓旦旦,向黛玉强调他们才使血缘亲近的表兄妹,不惜把宝钗说成是“外四路”的姐姐。宝玉在梦中高喊:“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片说是木石姻缘!”说明他已经感受到爱情中的两难困境的折磨。第二十一回,宝玉遭袭人“娇嗔之箴”,心里烦闷,读完一段《庄子》,有感而发,提笔续了一节:他要“焚花散麝”,“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将钗黛并列,作为“迷眩缠陷”自己的最大危险。宝钗以其“仙姿”迷他,黛玉以其“才思”眩他。一个灵,一个肉。这从反面说明,宝玉那时已经意识到,宝钗的存在的确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红麝串之前,“幸亏被一个林黛玉缠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待到黛玉的魔镜微微裂开一道缝子,宝玉的爱情还能那么单一,还能那么屈从于纯粹的诗意吗?
  
  四 门后的心事
  
  爱情都是在很小的事情上启蒙的,一旦认定了爱的存在,生活中最琐碎的细节都会被神圣化,被赋予意义。林黛玉自始至终为自己缺乏一件爱情的象征物而痛心;通灵宝玉和錾字金锁都非凡间的寻常首饰,金玉良缘因此获得了神圣的许可,而所谓木石之盟并没有同样的凭证,因而显得不那么权威,像是私相授受。何况金玉坚强而草木易朽,黛玉从中嗅出了悲剧味道。对于宝钗,必以宝玉配其金锁,虽系前定,又如宿命,本是无可无不可的。一旦金玉和眼前的宝兄弟相联系,强加的命运一变而为美好的梦想。对此天作之合,如何继续矜持?如何保持漠然?宝钗的心事,一变而为唯恐幻灭,唯恐把持不住。
  莺儿在宝玉面前的话只说了半句即被制止,因为宝钗知道,金玉良姻的话题用不着她自己推销,迟早会传到宝玉的耳朵里。黛玉的鹦鹉能念“他年藏侬知是谁”,宝钗的丫头就懂得把金锁的故事挂在嘴边,他们都是主子内心世界的外在化。
  放眼荣宁两府的玉字辈未婚男子,像个人样的,除了宝玉,真找不出第二个,宝玉的地位,凤姐在和黛玉开玩笑时总结得好:“你给我们家做媳妇,少什么?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污了谁呢?”宝钗纵想自由选择,她能选择谁?探春远走海角,迎春落入虎口,这都是前车之鉴。那种押宝赌运气式的婚嫁,风险太大,代价太大。凤冠霞帔的新娘跨出轿门,拜过天地,搀入洞房,谁能预知自己一生要托付的人,替自己揭下盖头的人,是一个卫若兰还是一个孙绍祖?
   宝钗端庄稳重,自矜身份,然而再能掩饰,再怎么世故,在爱情面前,终不过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如镜的水面下不断起伏的波澜在细心人面前其能瞒过?薛蟠就直言不讳:“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捡有玉的方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一语中的,惹起宝钗满腹委屈,忍不住哭起来。
   宝钗一贯很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每遇宝黛在一起,便独身避开,免得“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扑蝶的插曲,正是因避黛玉而引起的,宝玉遭笞垯,宝钗钱去探视,论其挨打原因,袭人说起薛蟠,宝玉怕宝钗多心,急忙止住,宝钗甚感宝玉好意,反过来替宝玉打圆场。这一段故事,很能看出宝钗的体贴和厚道,在黛玉身上,万难一见。
   宝钗如此一个没脾气的菩萨,连迁出大观园都能讲出立意坚决而又不卑不亢的得体话,让凤姐和王夫人无言以对,她居然也有勃然大怒的时候?不是爱情,还有什么能让她如此失态?
   故事见第三十回:宝玉以宝钗比杨妃,说她体丰怯热,宝钗大怒,又不好发作,只得冷笑两声,那前来找扇子的小丫头机带双敲,出了一口恶气。黛玉见宝玉“奚落”宝钗,着实得意,凑上来问宝钗听了什么戏,宝钗趁势借用“负荆请罪”,笑眯眯地挖苦了一番宝黛二人牵动全府的吵闹之后的再度和好。
   宝玉的比喻虽然失当,本无奚落之意,宝钗根本不必介坏。关键是,这话是当着黛玉的面说的,一定会被黛玉利用,偏偏又赶上宝黛和好黛玉最得意的当口——潜意识里这也许是宝钗不愿意看到的——在爱情的对手面前,在无伤大雅的丢面子也丢不起,所以非得挽回不可。
   宝玉探宝钗之病,引出金锁奇缘;宝钗探宝玉之伤,竟变出一场小夫妻甜蜜生活的预演。
   宝钗送药,以温言劝宝玉,劝没劝出什么,倒情不自禁地把心里话说了出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话漫说宝钗,就是黛玉,也决计出不了口。在贾府那种环境,以宝钗这种身份,无异于最直白的爱情表白,所以宝钗话甫说口,“又忙咽住,自悔说得急了,不觉得就红了脸,低下头来”。这一刻描写细腻委婉,实在胜过其后黛玉的旧帕题词。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过得几日,宝钗再到怡红院,欲寻宝玉谈讲以解午倦,赶上宝玉午睡,独袭人一人在旁。袭人见宝钗到来,借机出去办事(天晓得是真有事还是故意安排,袭人的心机用于这种场合,是牛刀割鸡),宝钗“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得拿起针来,替他代刺”。此时院中静悄悄的,时间不知过去了多久,湘云和黛玉同来,隔着纱窗往里一看,“只见宝玉穿这银红纱衫子,随便睡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
   抑钗扬黛的批评家,常常下结论说,宝钗对宝玉从未产生过一丝一毫的爱情。岂其然哉!
  
  五 “并不曾见读书明理的人”
  
   宝钗最为人诟病之处,便是她屡屡劝宝玉关心经济学问,将来寻一个好出身,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宝玉赞黛玉,赞她从不说那些仕途上进的混帐话,黛玉引为知己之言。古典文学中凡此种种,过去一概视为反封建,因此是判定进步的标准。宝钗正统、保守,便是不可饶恕的罪恶。作为一种主义,一种观点,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划分可以成立,倘若以此意为曹雪芹本意,则恐怕未必。我的感觉,雪芹是把宝玉作为失败者来描写的,因此他才要表达痛切的忏悔。宝玉的反叛并非刻意的行为,更不是目的,而是自身难以克服的时代病症。意识到一生之误,意识到它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别无出路,偏是欲罢不能,这才是真正的大悲剧。清醒者的悲剧。
   谁能挽救宝玉呢?贾政不能,北静王不能,凤姐不能,黛玉也不能。黛玉挽救不了的,宝钗同样无能为力。
   警幻仙姑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宝玉,让他先仙界再尘境,领略了闺阁风光之后,从此“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可见宝钗的劝戒,并非雪芹深恶痛绝,要在书中大加批伐的,相反,倒是肯定的。尽管宝玉到了也没有做到这一点,警幻仙姑的教诲却不能当作雪芹的反语。正因为没做到,做不到,《红楼梦》才是忏悔之作。否则,忏悔什么?
   在黛钗彻底消除隔阂,成为知心朋友(第四十五回)之前,宝钗就读书问题与黛玉有过发自肺腑的长谈: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兄弟都在一起,都懒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识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 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这段话里,宝钗连用七个“也”字,无非强调她也是个普通的女孩子,和别人,自然包括黛玉,并没有什么不同。女子不必读书,本是当时社会的陋习,不是宝钗的首创,她只是认同,认同里带着一些宽容,其实是不反对读书,只是强调不可因书移了性情。宝钗处处顺应她的时代和现实环境,这正是曹雪芹可以点明的。然而即使宝钗爱情之现实性的象征,她仍然是理想化了的。她体现的那种现实,是最美好的可能。宝钗对于男人们读书不仅自误,“也把书糟蹋了”之行径的批判,就显然超脱了“迂腐落后”,显示了非同一般的见识。
   宝钗的丫头莺儿为宝玉打络子时,笑说宝钗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模样儿还在七次”。这几样好处是什么?可惜雪芹惯留埋伏,前八十回里始终没有说出来。
  
  六 山中高士
  
   宝玉的名字和他所有同辈兄弟都不同。贾琏贾珍,都是一个玉字旁的单字,唯独他是两个字。论原因,当然处于他衔玉而生。虽说如此,但如果没有两个字,他如何但当黛钗两个人的爱?和黛玉一起,他们都是玉;和宝钗一起,他们都是宝。宝和玉之间,孰轻孰重?
   太虚幻境册子上的判词和红楼梦曲,他人皆是一人一词一曲,只有黛钗两人全系合写,一一成为对比。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前句宝钗,后句黛玉,一德一才。
   有个金玉良姻,又有木石前盟。宝钗是山中高士,黛玉是世外仙姝。
   黛玉体弱畏寒,不断温补之药;宝钗偏偏就有胎里带来的热毒,须得千难万难凑齐药料,配成冷香丸。这是一冷一热。
   有对比,也有相同。玉带林中挂,是寂寞;金簪雪里埋,还是寂寞。
   黛钗分属不同的世界,同居大观园,生活却格格不入。她们的交汇点在诗词,也在宝玉身上。惟其如此,她们终于成为金兰之契。这种不太可能的结果,尽管出于宝钗的主动,实际上表达了作者的愿望。不然,何以黛钗合一?
   然而,为什么非得黛钗合一?
   还得回到太虚幻境。
   警幻仙子演罢全套《红楼梦》,见宝玉甚无趣味,不明其中深意,“便命撤去残席”,送他到一香闺绣阁之中,其间铺陈及其奢华,“更可骇者,早有一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此美何人?仙子讲过意淫理论,即向宝玉宣布:“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
   兼美就是秦可卿。“情可亲”爱的对象必须符合理想。理想的对象,必须兼具两种不同的性质,代表两个世界,体现两种不同的美。任何一半的缺失,都将使理想的爱情无以完成。兼美者,兼黛玉宝钗之美也。鲜艳妩媚的宝钗,代表了爱情中的现实一面,代表了感官的愉悦;风流袅娜的黛玉,则代表爱情诗意的,超越现实的一面,代表爱情中的精神享受和爱情的升华。
   宝钗通达世故,处事圆滑,对上柔顺,对下随和,她的精明纯为自保,无意害人。这种态度,未尝不是作者所赞赏认同的。
   黛玉不入俗眼,在于与现实世界违逆。很多时候错误并不在现实本身,而在于她错误乃至病态的反应。大凡有理想者最易凡事苛求,一味求高而忽视客观现实,因为所求甚高,故不能容人容物,清高以转而为刻薄,益发不见容于当世,其失败断乎难免。内心光明剔透的湘云对黛玉的不满,未尝不可以看做作者的反省和懊恨。
   现实和理想从来都是一对矛盾,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但也不能脱离现实。在宝钗和黛玉身上,作者皆表现出一种矛盾态度,或明贬暗褒,或明褒暗贬,每个人都有不容拒绝的美,同时又都不完美。
   宝钗清高,故比之以山中高士。黛玉生活在她自己营造的梦幻世界,甚至不能承受一只螃蟹,一块烤鹿肉,故比之为世外仙姝,山中高士还是世间人,世外仙姝早已逸出世外。
   高启的名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命林下美人来”,四百年前已为黛钗作了预言,其中的意象,雪和林,和《红楼梦》的曲词——“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书寂寞林”——完全一致。这当然不是暗合,曹雪芹塑造黛钗这一对人物,很可能从中得到了启发。山中林下虽在一联,空间和季节(亦即时间)的距离是遥远的。借宝玉第一人称唱出的“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正是哀叹兼美或理想爱情的不可能。
   完美的女性是黛钗的合一,理想的爱情只能从每个人身上获得一半,在此意义上,黛玉的不完善与宝钗的不完善没有区别。
   这就是宝钗在《红楼梦》中的意义,这就是宝钗在宝玉人生悲剧中同黛玉并驾齐驱、不可替代的地位。
  
  七 云彩不能承受的凡躯
  
   平安无忧的生活已自不易,恬静而快乐简直算得上奢望;激情固然不可或缺,但持久的激情无异于一场大病,不管怎么迷恋,心灵能够承受的日子必然有限,你总得脱身出来,以期康复。说句刹风景的话,对很多人而言,与其领略黛玉日常功课的怄气、流泪、吐血和毁东西,不如拣一个“连两只仙鹤在芭蕉下都睡着了”的夏日午后,任由一身家常衣裳的宝钗坐在身旁,手边放着蝇帚子,安安静静的做活计。是的,黛玉的格调高绝令人神往,但总是抬头仰望未免太累,人世间的人是要脚踩在路上——不管是乡下的泥泞路,还是楼台池阁间的青石通道——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没有天降得彩云来承载他们沉重的凡躯。黛玉超凡脱俗,像孔子拿来比方子贡的珊琏,然而寻常百姓家一辈子用它不着;宝钗则是一件精美的瓷器,虽然挂了一道凡世的青釉。似乎不那么冰清玉洁,但它至少可能和我们期望而且可能拥有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宝玉对黛玉的爱之死不渝,因为理解、同情和神秘的前世夙因,故能宽容她的“小性儿,行动爱恼,会辖治人”,但是在漫长的过程中,宝玉显然已经逐渐认识到,像黛玉这种的理想人物,断非凡间能够接受和容纳,她属于另外一个世界,因此,“人生情缘,各有分定”,未来终于不可捉摸,也不可预信。
   所谓“情悟梨香院”,宝玉深悟之所得,就是人生不可能以理想为归依,理想愈高尚,离现实愈远,就愈是脆弱,愈是与现实格格不入,不为构成现实的大集体所能容忍。宝玉暗伤“不知将来藏沃洒泪者为谁?”因为他明白,不管他意下如何,木石前盟恐是敌不过金玉良缘。人怎么能够超越时代与现实呢?而且是在如此“世俗”的婚姻问题上?曹雪芹行文至此,特地非常罕见的点出:“此皆宝玉心中所怀,不可十分妄拟。”
   爱情的理想主义者,和一切的理想主义者,其致命的弱点是,永远不能为理想找到现实的道路,他们的归宿只能是,要么放弃,要么失败。对于贾宝玉,处境的残酷更在于,他连在放弃和失败之间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即使宝黛爱情历经风雨,成功捱到“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那一刻,宝玉获得的仍将是残缺的、失去了现实根基的理想,是美轮美奂的空中楼阁,它在让精神享受诸神的华宴的同时,让肉体饥饿而死,这可能吗?
   中国的悲剧常常用出价代替古希腊悲剧中不可避免的死亡,免除了腥风血雨,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肉体的死亡避免了,然而心呢?
   圣人说:哀莫大于心死。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8-7-26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6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天的潇汀馆予人清幽之感,秋气渐深,那股子阴森凄凉,连童心未泯的小丫头们也觉得难忍。黛玉的日子多半花在读读写写上,一卷书,一件旧物,可以歪在床上发呆大半天。天气好的时候,她会出去走走,找人聊天,赏花葬花;刮风下雨的时候,一个人闭门自伤身世,肉体的生活似有实无,即使爱情,也空灵得像爱丽儿,谁能想象她的床第之欢1?想象她在红绡帐中的旖妮2?宝玉敢拿《西厢记》中的艳辞来调戏,不是唐突是什么2?湘云曾感叹说,她一个香袋就做了足足半年。在物质世界,你能指望她什么3?

1 对看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颦卿嬉皮调笑之态 哪有不动人之毅? 想来钗卿何有此等笔墨。我若是宝玉自然也是选颦卿的

2 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艶曲警芳心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何为知己 此处又一明证
...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著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一斟一喜一间情意已现 又何来唐突之说

再看后半回 牡丹亭艶曲警芳心 试想若换宝钗 如何看的此书

3 非也非也 所谓“情情” 所做之物自然都是附之以有情之物 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便又是一反驳之处
林黛玉听说,走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宝玉已见过这香囊,虽尚未完,却十分精巧...
说颦卿这物质上无能 只怕是有写偏颇了。 颦卿不过是不懈于在针线上立下牌坊而已 正如玉兄不懈于试图经济一般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钗见宝玉问她,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她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可见 还是林妹妹身上更容易得到 灵与肉的双重寄托 岂不和作者的下文自相矛盾。

不觉呆了 不过是衬托出宝玉“情不情”的性情, 第五回 第十九回中的几幅画中美人 乃至刘姥姥杜撰的茗玉况且能让宝玉出神 何况宝钗一活生生的真人。若非此 也不是宝玉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回,宝玉遭袭人“娇嗔之箴”,心里烦闷,读完一段《庄子》,有感而发,提笔续了一节:他要“焚花散麝”,“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将钗黛并列,作为“迷眩缠陷”自己的最大危险。宝钗以其“仙姿”迷他,黛玉以其“才思”眩他。一个灵,一个肉。这从反面说明,宝玉那时已经意识到,宝钗的存在的确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2。红麝串之前,“幸亏被一个林黛玉缠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待到黛玉的魔镜微微裂开一道缝子,宝玉的爱情还能那么单一,还能那么屈从于纯粹的诗意吗?1


断章取义  这真真是如今“红学”之通病 此回因为袭人又见宝玉”吃胭脂“等事 固而于宝玉略微有些不慕。宝玉才有感而发 写下斯文。

1 只怕这假设不成立
"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再者 二玉之间是纯粹的诗意吗? 是把活生生的现实寄托这诗中罢了 君不见颦情每每是在有感宝玉之后 才作出斯情斯文来 又如何只是空中阁楼呢? 且看三十四回 宝玉让晴文送旧手帕 片可知两者是灵肉共鸣。这也方才是《红楼梦》的笔墨 也方才是人性化的笔墨否则 岂不成了俗套?

2 宝钗和黛玉在文中地位确实不分上下 不过罢这说成是因为宝玉爱宝钗的证据恐怕的是管窥蠡测 文中宝玉摔玉之举 从二两初次见面 到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真真的不胜枚举 可见心中哪有旁人的位置。

在我看来 宝钗之所以与黛玉并列 是因为宝玉自觉自己是让钗卿空度一生的首恶 谢罪而已。

[ 本帖最后由 琴馨 于 2008-7-26 20:30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6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钗送药,以温言劝宝玉,劝没劝出什么,倒情不自禁地把心里话说了出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话漫说宝钗,就是黛玉,也决计出不了口。1在贾府那种环境,以宝钗这种身份,无异于最直白的爱情表白,所以宝钗话甫说口,“又忙咽住,自悔说得急了,不觉得就红了脸,低下头来”。这一刻描写细腻委婉,实在胜过其后黛玉的旧帕题词。


不错 不错 我也赞同钗卿对宝玉亦有真情。

不过作者说颦卿说不出这话了 恐怕就大错特错 两玉之间早就海誓山盟了 文中多有”为了我的心“之语 只怕比这直白十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探宝钗之病,引出金锁奇缘;宝钗探宝玉之伤,竟变出一场小夫妻甜蜜生活的预演。


此话和第五回的批语大相矛盾!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6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钗最为人诟病之处,便是她屡屡劝宝玉关心经济学问,将来寻一个好出身,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宝玉赞黛玉,赞她从不说那些仕途上进的混帐话,黛玉引为知己之言。古典文学中凡此种种,过去一概视为反封建,因此是判定进步的标准。宝钗正统、保守,便是不可饶恕的罪恶。作为一种主义,一种观点,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划分可以成立,倘若以此意为曹雪芹本意,则恐怕未必。我的感觉,雪芹是把宝玉作为失败者来描写的,因此他才要表达痛切的忏悔。宝玉的反叛并非刻意的行为,更不是目的,而是自身难以克服的时代病症。意识到一生之误,意识到它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别无出路,偏是欲罢不能,这才是真正的大悲剧。清醒者的悲剧。


清澈 赞!
入了政治俗套 岂不违了红楼梦的高尚 。。

不过 不能赞同加粗的部分

悲失败而无悔

《红楼梦》是风月宝鉴 万不可拿正面观之。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6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带林中挂,是寂寞;金簪雪里埋,还是寂寞

原因迥异 不可同日而语

颦卿因世道而寂寞
钗卿因宝玉而寂寞

不过钗卿最终也是这罪恶世道的受害者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6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钗对于男人们读书不仅自误,“也把书糟蹋了”之行径的批判,就显然超脱了“迂腐落后”,显示了非同一般的见识。

仔细读读

宝钗这里所谓把书糟蹋 是指都闲书 如《西厢》之类  正好和宝玉格格不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15 07:44 , Processed in 0.11071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