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987|回复: 2

沉痛哀悼两位山东籍文化大师的离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3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代文化宗师季羡林先生

一代文化宗师任继愈先生

2009年7月11日,半岛的天一直阴着脸,风卷着,不时的下着雨,这场人们已经等了很长时间的雨到傍晚转成了少见的大暴雨,整整一夜……。说老天有感实在是不假,就这一天,山东籍的两位跨世纪伟大学者:国学大师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98岁,9时),一代宗师哲学家宗教学家任继承愈先生(93岁;4时30分)同一天离开了我们。他们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任继愈先生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馆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成就卓越,影响深远。任继愈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曾被毛泽东誉为“凤毛麟角”。 上世纪80年代初,任继愈提出了“儒教是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此观点打破了国内外思想界认为“中国古代无宗教”的普遍观念。说到任老的著作,只精读过先生四卷本的《中国哲学史论》,那是在大学学习时的一门课程,昨晚翻看着那些发黄的书页,其中不少圈圈点点的书批,可惜的是对中国哲学始终是知其一二也,到现在也不解,任老为什么要把儒学称为“儒教”?曾为写一文略读过任先生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也是为研究找了些理论支持而已。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全集》。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926年考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据说高考数学只考了4分。如果按现在的高考录取制度,中国将少了一个文化大师。毕业后后赴德国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到北大任教,是北大历史上惟一的当了七天副教授后,被聘为教授的人。

他所研究的艰深学问梵文、吐火罗文、东方学已走出象牙之塔成为世纪“显学”。他那煌煌数百万言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畅销国内外,影响着几代读者。季老给中国文化人留下的是: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把魂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学问铸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温厚致诚的大师风范。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季老的几个故事。故事一:在山东大学附中的第一学期,他考试成绩是甲等第一名,平均分数超过了95分,山东大学校长王寿彭答应要亲笔写一副对联和扇子面奖励给他。到1927年5月,季羡林连续两个学期的甲等第一名地位已经确定,于是王寿彭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给这位16岁的少年题字。王寿彭给季羡林题写的对联中的上联是:才华舒展临风锦,下联是:意气昂藏出岫云,题头是:羡林老弟雅(察)。王寿彭还给季羡林写了一个扇子面,把清代诗人厉鹗的一首诗恭录在上面赠给季羡林:净几单床月上初,主人对客似僧庐/春来预作看花约,贫去宜求种树书/隔巷旧游成结托,十年豪气早消除/依然不坠风流处,五亩园开手剪蔬。在扇面末端,王寿彭题写:“录《樊榭山房诗》,丁卯夏五,羡林老弟正,王寿彭。”寿彭的书法是一般人求都求不到的,时人以得片纸寸缣为荣,季羡林一下子得了两件墨宝,当然出乎自己的意料。从此他更加有意识地努力学习。结果,他在山东大学附中学习期间,两年四个学期都保持了甲等第一名,成了名副其实的“四连冠”。这个故事让我们肯定了一点,大师在青少年时代都是最优秀的学生。

故事二:季先生写的《牛棚杂忆》,是许多人熟知的。它记述的是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季羡林本人在北京大学的不幸遭遇。季羡林在书中说:“我实在不愿意再回忆那段生活,但有这种经验而又能提笔写下的人无虑百千。为什么都沉默不语呢?这样下去,等这批人一个个遵照自然规律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些极宝贵的、转瞬即逝的经验,也将随之而消泯得无影无踪。对人类全体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对有这种经验而没有写出来的人来说,这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最可怕的是,我逐渐发现,十年浩劫过去不到20年,人们已经快把它完全遗忘了。我恐惧,是因为我怕这些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以千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经验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应了。我还有一个牢固的信念。如果把这一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写出来,它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常在这面镜子前照一照,会有无限好处的。”季先生高瞻远瞩地道出了,文革给中国人留下的不仅是灾难,更是宝贵思想财富。

故事三:他是个孝子,确一生不能为母亲尽孝。季羡林说:“我6岁离开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就回到城里,之后又一别8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弃世,只活了40多岁。我痛苦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他说,他一生不知道写过多少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在梦中同母亲见面。季羡林80多岁为母亲扫墓时在心中默念:“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旁!”大师的大爱与大孝不能不感动着世人!

故事四:2003年起,季羡林先生因健康问题开始住院,期间仍然关心时事,笔墨不停。他视力不好,就每天坚持听助手读报。当他听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后,很是赞成。他用清新晓畅的8个字,亲笔为杭州文澜中学的一名中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条幅:爱国,孝亲,尊师,重友。季羡林笑道:“要把‘八荣八耻’的思想,更通俗易懂地告诉孩子们。

故事五:温家宝曾五次到医院看望季老。2008年,山东文化大师季羡林完成了他的诗作《泰山颂》。这首诗他曾在与温家宝总理聊天时谈起,全诗176字,气势恢宏,文采斐然。诗歌初稿刚一完成,即被名家传诵。90高龄的张仃老先生用篆书书写了全诗公开发表。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应邀以楷书写成在泰山上勒石成碑。大草书名家马世晓用苍劲的章草写成长卷被浙江博物馆收藏。说起《泰山颂》的创作,还有一段趣事。因为当时初稿甫出,不胫而走,人们争相传抄,更有一些关于这首作品的盗版读物现于市面。季羡林用了不断修改的这一小招,就让那些盗版者措手不及。2008年底,季羡林再一次修订了《泰山颂》。巍巍岱宗,五岳之巅。雄踞神州,上接九天。吞吐日月,呼吸云烟。阴阳变幻,气象万千。兴云化雨,泽被禹甸。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

    故事六: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季老一辞“国学大师”:他说“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二辞“学术泰斗”。“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三辞“国宝”季老说:“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在如今少有大师的情况下,自我标榜是大师之才或者是什么人物者大有人在,季老的“三辞”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铁骨,不能不让多少人汗颜!

   故事六:季老一生中只有一次包办婚姻,妻子大他4岁,无爱情可言。在德国曾有一段爱情,但最终选择了放弃。一生中只有一个儿子季承,也是一直没有相见。季老病后,70多岁的季承一起陪在他身边,这让季老深感幸福。季承说,“我每天都去看望父亲,他每次见到我都很高兴,脸上笑呵呵的。昨天我去看他的时候,他的状况还不错,还坐在床上写毛笔字。今天早上,他突发了心脏病,我很快赶到了医院,当时他已经昏迷,医生没有抢救过来。”季承的姐姐已经过世,因此父亲去世的时候只有自己唯一一个亲人。季老把他的一生贡献给了热爱的事业和学生们。

让我们为季老、任老道一声:“您二老一路走好!”我想以此文字留他们在我的家中,以大师的学业及人品为楷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7-13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7-1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6 20:59 , Processed in 0.059146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