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54|回复: 0

[一带一路] 教学成果奖申报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三主体、四要素、三功能”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5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一、成果背景与问题
(一)成果背景

2012 年,学院开始实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015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的关键。加快培养与推进面向国际产能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重要使命。学院在实践中发现现有国际化育人模式不健全,存在教学实施主体单一、教学要素适应性不强、教学产出功能不全等问题。为破解以上问题,依托《高职教育国际合作 CEC 模式探索与实践》等 16 个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开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研究建构了“三主体、四要素、三功能”育人模式,于 2015 年 12 月形成包含该成果育人模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先后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群应用。6 年来,取得突出的育人成效,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w1.jpg
图 1 成果总体思路

    本成果理念有创新,提出了“文明互鉴、多维多元、共建共享”的人才培养新理念,建构了“三主体、四要素、三功能”育人模式及行动路径,创建了“事前预判、事中诊断、事后改进”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形成了《共建与互鉴:高职国际合作 CEC 人才培养新范式》专门著述和系列论文。

本成果实践有突破,融合了国内院校 (College)、国内外行业企业(Enterprise)及国外院校 (College) “三主体”;强化了教学的标准、资源、方式和评价“四要素”建设;增强了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和助力企业创新“三功能”。获批重庆高职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牵头、参与修(制)订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简介》《教学标准》11 个,建成 102 门中英泰课程,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各 1 个,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1 门;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项目、“重庆市丝路项目”和中德工业 4.0产教融合项目。

    本成果育人成效明显,2016 年以来,培养试点专业学生 14791 名,国际培训 2349 人次,毕业生 16%进入华为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19 项,2021 年国赛一等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2021 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全国银奖 2 项,获奖数量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国际学生获得行业技能竞赛国赛一等奖 4 项。教师立项建设国家职教创新团队 2 个,获得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1 个、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2 项。

本成果社会影响显著,被国内外 100 个职业院校、企业等借鉴应用,项目成员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等国内外会议上交流发言 20 次,30 余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宣传报道。2019 年,22 个非洲国家驻华使节团一行来访学院交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成果。

(二)问题针对

第一,教学实施主体单一,国外优质院校和头部企业深度参与不够。

第二,教学要素不够适应,标准、资源、方式和评价改革创新不够。

第三,教学产出功能不全,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企业创新不够。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成果

(一)主要做法

1.行动路径

以遵循“文明互鉴”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着力点,以构建“三主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基础,以建设标准、资源、方式和评价“四要素”为保障,以实现服务教育、产业、创新为目标,切实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实施按照“学习政策--理论研究--路径建构--试点应用--修订完善--扩大试点--再次完善--全面推广”步骤进行。

w2.jpg
图 2 成果主要做法

2.机制建设

建立党建引领机制,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国外院校、国内外行业企业和国外院校三方联动机制,形成合作共进合力;建立诊断与改进机制,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建立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3.具体方法

融合三主体:融合国内院校、国内外行业企业及国外院校三类主体,基于“文明互鉴”理念,通过对接合作需求,依托行业优势和专业特色,深入研究合作国职业教育政策、劳动力市场以及法律法规等,与“走出去”企业和院校搭建渠道畅通、运行有效、方式多样的合作平台。实施国内外院校提供师资、教学内容、校内实训和理论指导,企业提供技术、人员、实训场地或资金的三方协同机制,构建中泰职教联盟等产教融合共同体。

建设四要素:开发标准。牵头、参与修(制)订国家职教专业《简介》《教学标准》,与德国莱茵等企业合作,研制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8 个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融合华为等企业领先技术,研制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俄)等 8 个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国际通识法规》等相关课程,并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细化了国际化的要求。融合企业岗位、技能大赛、“1+X”证书、“中文+职业技能”需求,与大思政教学内容同步设计,开发课程标准 175个。建设资源。与西门子、重庆机电等合作,结合岗位职业素养和国际规则,研制包含国际素养与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托教育部语合中心“汉语桥”项目,挖掘思政内容,并组织 82 个中泰职教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开发中英泰国际化在线课程教学资源 102 个;自主开发云课堂,校企共建国家级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与坦桑尼亚联合建设国际有限公司等企业、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等国外院校共同建成海外远程教学中心 3 个;坚持党建引领、校企互派、共建共享,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党委研究决策制度,在国际学院建立党支部,研制《出国任教教师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通过内培外引多方合作建成 3 个“中外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师型国际混编师资团队。改革教学方式。专业群分类、学习进程分段、企业需求分层,制定个性化培养实施方案。针对境内具有行业优势和境内、外有成熟实训基地的专业,如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等电子与信息大类相关专业,采用“2+1”(即中国学习 2 年,国外实习 1 年)模式,“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培养国际人才;针对境内有产能外溢需求和境外有实际项目的专业,如建筑工程技术等土木建筑大类相关专业,采用境外合作办学“1+2+1”(即国外学习 1 年,中国学习 2 年,国外实习 1 年)模式,走出去协助推进国际学生人才培养;针对境外具有行业标准优势和境内有企业的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装备制造大类相关专业,采用中外合作办学“3+0”(即中国学习实习 3 年)模式,引进融合与本土改造形式推进国内学生人才培养。与江津德感园区企业益海嘉里等开展个性化人才培养,建成 30 个企业订单班。

w3.jpg
图 3 人才培养方式研制质量评价指标,研制了包含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化人才培养等 14 项二级指标和 156 项三级指标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了智能评价平台,根据国际化项目需求,动态择优匹配合作单位,实现“多元评价主体、多维评价指标、多样评价形式”,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18所院校 20 个项目完成了在线评价。

增强三功能:开展“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计划”项目等,增强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功能;开展“重庆市丝路项目”等,增强服务产业发展功能;开展中德工业 4.0 产教融合项目等,增强服务企业创新功能。

(二)典型经验

创构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三主体、四要素、三功能”育人模式。坚持理念先行、问题导向和平台筑基为基础,坚持标准引领、资源建设、方式活化、评价赋能为保障,坚持功能强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按照专业分类、学习进程分段、企业需求分层,制定个性化实施方案,如土木建筑大类专业实施 1 年境外+2 年境内+1 年境外本科培养。中国教育电视台对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专题报道。

三、创新与特点

关于本成果科技查新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与实践。

(一)创新提出了“文明互鉴、多维多元、共建共享”的人才培养理念

2014 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针对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教学要素建设的要求,在总结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明互鉴、多维多元、共建共享”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理念。“文明互鉴”是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价值追寻;“多维多元”体现了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度实施人才培养、立体式开展评价,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共建共享”突出了合作各方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

基于新理念,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完成了省部级以上教改课题 16 个,在《教育与职业》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行动中文明互鉴的意涵、价值与路径》等论文 5 篇,出版了著述《共建与互鉴:高职国际合作 CEC 人才培养新范式》。

(二)创构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三主体、四要素、三功能”育人模式

本成果在“文明互鉴、多维多元、共建共享”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理念下,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教学实施主体单一、教学要素适应性不强、教学产出功能不全”等问题为导向,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开展国内院校、国内外行业企业及国外院校深度合作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系统构建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三主体、四要素、三功能”育人模式。

该育人模式以构建“三主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基础,以标准引领、资源建设、方式活化和评价赋能“四要素”为保障,以实现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三功能”为目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标准开发方面,与德国莱茵等企业开展合作,共同研制专业、课程、竞赛等标准,实现标准规范的科学引领;在资源建设方面,通过与华为、重庆机电等企业合作,建设在线课程、远程教学中心、双师型国际混编师资团队等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集中聚优;在培养方式上,根据不同国别、不同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特殊性要求,灵活选用分段培养和订单班等多种培养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个性化定制;在评价方式上,与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合作研制国际化项目和国际化人才评价指标,实现事前预判、事中诊断和事后改进。

四、应用推广效果

1.学生质量高

试点专业受益学生 14791 名,毕业生 16%进入华为等世界五百强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毕业生满意度 98.8%,家长满意度 99.5%,企业满意度 100%,海力士重庆分公司等企业致信感谢学院为企业个性化培养了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19 项,2021 年国赛一等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2021 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全国银奖 2 项、铜奖 5 项,获奖数量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

2.教师能力强

立项建设国家职教创新团队 2 个,获得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1 个、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2 项,重庆市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1 个;引进外籍教师 61 人次,派出 109 名校内教师赴海外研修和工作,完成 26 门课程的全英教学。开展德国IHK“国际职业教育培训师”资格证书、英国 BIM 课程证书等培训 294 人次。

3.学校发展好

建成中德莱茵产业创新中心、德国 5G 国际学院等 11 个国际平台;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经世国际”项目,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项目等 4 个项目试点学校。成为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未来非洲计划”中非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子项目课程秘书处单位。试点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是国家首批“双高”专业群,核心专业获得德国双元制专业认证。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群全部遴选为重庆市级 A 档专业群。

4.示范辐射广

中泰职教联盟连续 4 年写入重庆市教育发展重点工作,得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处的广泛推广。课程建设经验在东盟教育部长会议上分享,全球 5 万余名观众观看。坦桑尼亚境外合作办学项目连续 5 年获批“重庆市丝路项目”。在国内外主办、承办国际会议 11 次,共有 25 个国家 1100 余人次参与讨论分享;受邀在国际会议主题发言 20 次,共有 50 余个国家 300 余所单位 1500 余人次听取相关报告。泰国东方技术学院等 100 个国内外高职院校、企业借鉴了该成果经验。22 个非洲国家驻华使节团一行来访学院专题交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成果。

中国教育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20 余家国内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本成果。2022 年 4 月 23 日,中国教育电视台“梦开始的地方”栏目对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专题报道。坦桑尼亚日报、卫报、泰国星暹日报等 12 家国外媒体专题报道本成果。

来源:网络声明:本文及文内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旨在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以保证您的权利。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感谢您的阅读!
w4.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2 23:29 , Processed in 0.12261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