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82|回复: 0

AI代笔的公众号,它的价值还成立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7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朋友你好,我是笨麦。
我们继续在“赚钱的本质”和“公众号”上进行探究,如果真的用AI来代笔公众号,是否成立呢?

相信大家都还是比较认可“赚钱的本质,其实就是提供价值并让对方心甘情愿地付费”,对吧?这玩意儿,简直就是商业世界的地基,公众号这东西,也逃不开这逻辑。你看那些做得好的公众号,不管是分享知识、提供娱乐,还是卖货,归根结底,都是在提供某种价值。

读者的“心甘情愿”,就是那个金闪闪的“付费”——可能是直接付费买课,也可能是贡献注意力、转发、点赞,让你的流量变现。

所以,这公众号的Why、What、How,其实特简单也特朴素。

Why(为什么要搞公众号)? 说白了,就是想提供点东西,然后换点回报。这回报可能是钱,也可能是影响力,是认同感。
What(到底搞什么内容)? 那就得看你的受众需要啥了,是技术干货?是情感鸡汤?是新闻评论?你的价值主张是啥。
How(怎么搞)? 持续、稳定、高质量地输出内容,解决读者的痛点,撩拨他们的痒点,甚至制造点意外的惊喜。就这么个流程。

这套逻辑,在AI还没铺天盖地之前,简直是金科玉律。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价值流动。 但现在,情况复杂了!

我靠,AI现在写东西,那叫一个溜。语法没毛病,逻辑清清楚楚,知识储备海量,风格还能模仿。它能一秒钟找出几百篇相关的文章,然后给你揉碎了、捏好了,再吐出来一篇“原创”的文章。你说,这活儿,人类干起来,不得吭哧吭哧好几天?

所以,当AI能搞定所有“信息层”的工作时,我们这些曾经自诩为“内容创作者”、“信息搬运工”的人,就不得不被踢出舒适区了。

这简直是好事!因为它把我们逼到了一个绝境,也逼出了一个机会。它逼着我们回归到人类唯一无法被替代的领域:讲自己的故事,分享真实的体验,犯傻逼的错误,输出独特的价值观和情绪。

你想想看,AI能写出“如何提高生产力”的万字长文,能分析股市涨跌的概率,甚至能给你规划一份完美的旅行攻略。但它能讲出你第一次失恋时的那种心碎感,能分享你创业失败后一个人喝酒的茫然,能表达你看到孩子第一眼时的那种狂喜吗?不能。

这些,是烙刻在“人”这个载体上的、独一无二的“Bug”和“光辉”。它不完美,但它真实。那些带着体温的文字,带着“我”的印记的文字,才是我们最后的阵地。

哦对了,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看的一个段子,说AI现在写代码都特溜,一键生成。结果有个程序员就感叹:“现在我更像个代码审查员,而不是创作者了。”你体会一下这种感觉,是不是有点绝望,又有点好笑?这不就是我们写作者现在的处境吗?我们被推到了一个不得不“升级”的地步。

如果,如果就是用AI来代写公众号呢?我们不再抗拒,而是拥抱它。那么,AI代写公众号的“Why、What、How”,又会演变成什么样子?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那意味着“价值”的定义,要被重新书写了。

1. AI代写公众号的 “Why”:它在服务谁?为谁创造价值?

人类写公众号,是为了表达、为了连接、为了赚钱、为了影响力。那AI呢?
    • 为了“效率”: 这是最直接的。AI代写,解决了信息生产的效率瓶颈。一个企业可能需要每天发布几十篇文章,人力是无法企及的。AI能瞬间补齐这个缺口。它的Why,就是“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为了“覆盖”: AI可以瞬间学习几百个领域的知识,在任何细分领域都能提供“专业”内容。它让你触达那些你原本无法涉足的用户群体。• 为了“填充”: 有些内容,可能确实不需要那么强的“人味儿”。比如产品说明、行业报告摘要、新闻速览,这些“信息型”内容,AI做得又快又准。它的Why,就是成为一个“信息的填充者”,一个无情的“知识机器”。• 为了“模拟”: 越来越诡异的是,AI开始模拟“人情味”。它会学习各种风格,模仿名人语气,甚至“制造”情感。它的Why,可能是满足某种对“完美人设”的虚假需求——一个永远正确、永远积极、永远高效的“虚拟KOL”。但,这真的是“人情味”吗?

所以,AI代笔公众号的Why,更多是服务于商业需求,而不是人性需求。它是一种工具化的价值创造,而非发自肺腑的表达。

2. AI代写公众号的 “What”:它能提供什么“内容”?

以前我们说内容是“活水”,有思想有情感。AI写出来的,它能是什么?
    • “结构化信息”: AI最擅长把各种知识点、数据、观点,按照特定逻辑重新组合编排。比如说“如何选择一款手机”,AI能给你列出芯片、屏幕、摄像头、电池的各种参数对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它不会告诉你,你奶奶用起智能手机时的笨拙和可爱。• “风格化模版”: 你想要小清新文风?甜美风?硬核技术风?AI都能模仿。它拥有一个巨大的“风格库”。它能写得像一个“人”,但你总觉得它不是“你认识的某个人”。它没有那种独属于某个个体的口癖、偏好,和思维跳跃。• “中立立场”: 这可能是AI的一大优点,也可能是它的致命缺陷。AI通常“中立”,因为它没有价值观。它不带个人情绪,不偏不倚。这对于需要客观信息的场景很有用。但在需要立场、观点、态度,甚至需要“煽动”的场景,它就显得苍白无力。人类在传递信息时,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带入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信息被“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AI没法做到这一点。它只是一个高效的聚合器。

说句题外话,有时候我甚至在想,AI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就像那种无菌蔬菜?看起来完美无瑕,营养成分也标注得清清楚楚,但就是少了泥土的芬芳,少了阳光的温度。它能满足你的基本需求,却不能让你“回味无穷”。

3. AI代写公众号的 “How”:它怎么把“价值”交付出去?

人类交付价值,有情感的连接,有社群的维护,有很多“软性”的东西。AI呢?
    • 批量生产与投放: 这是AI最强的How。想象一下,一个营销号可以瞬间生成几百篇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文章,然后铺天盖地地发布到各个平台。这不是人能比的。它的“如何”,就是“量”和“速度”。• 数据驱动优化: AI可以实时分析文章的阅读量、停留时间、转发率,然后迅速调整生成策略,用数据反哺内容。比如说,发现用户更喜欢段子,它就多生成段子。发现用户喜欢长文,它就给你来个万字拆解。这是一种冷冰冰的、纯粹的数据驱动的“进化”。• 虚拟互动与自动化: AI现在还能扮演客服,在评论区用预设的话术进行简单互动。它能自动回复一些常见问题,甚至能识别一些情绪词汇。但这种互动是程式化的,像一层薄薄的保鲜膜,隔绝了真实的触碰。它会说“谢谢您的点赞,祝您生活愉快!”,但它不会因为你的一个感叹号,而联想到你背后可能遇到的烦恼。

所以,你看,当AI开始代写公众号,整个“价值创造”的链条都变了。它的“Why”是为了效率和覆盖,“What”是结构化和风格化的信息,“How”是批量生产和数据驱动。这套玩法,和人类作者那套“以人为本”的逻辑,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如果绝大部分信息都可以被AI高效生产,那么我们人类作者,到底还剩下什么?我们赖以生存的“价值”又在哪里?

我个人觉得,这件事情的关键在于……不对,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它将强制我们重新定义“价值”这个词本身。当信息不再稀缺,甚至过剩的时候,真正稀缺的东西,就是“人性”。

是的,就是“人性”。那些只有人类才能制造出来的东西:
    • 真实的故事和经历: 只有你,才能讲述你生命中那些不可复制的片段。你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你和孩子的有趣对话,你经历的那些苦涩与甘甜。这些情感的底色,AI无法伪造。• 独特的视角和洞察: AI能综合所有信息,但它不能真正“洞察”。洞察力往往来源于经验、直觉、价值观和非线性的思考。这就像一个老匠人,他做出来的东西,你一摸就知道是手工的,因为有温度,有瑕疵,有灵魂。• 情绪的共鸣和连接: 你写出的某个词、某个比喻,能瞬间击中读者的心弦,让他们觉得“你懂我!”这种心有灵犀的瞬间,是AI难以达到的。AI可以模拟煽情,但那背后没有灵魂的跳动。• 不完美的、鲜活的“我”: 我们会犯错误,会说错话,会有偏见。当我们把这些“不完美”坦然展现给读者时,恰恰构建了一种真实的信任感。读者会觉得,“啊,这个人跟我一样,他也是个活生生的人。”这种“不完美”是人类独有的魅力,也是AI无法复制的。

所以,这事儿的终极答案可能是:当AI全面入侵内容世界时,真正会赚钱、会活下来的,不再是那些能“搬运”信息的人,而是那些能“交付”人性的人。

那些能用文字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思考、让你感受到温度的作者,他们将变得更加宝贵。因为那是在这个冰冷而高效的数字世界里,唯一的灯塔。

别忘了,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真正渴望的,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更少的焦虑,更多的连接,和一点点不那么孤独的共鸣。

这,才是我们人类写作者,最后的底牌。用AI去搞定那些冰冷的信息,然后,把我们最温暖、最真诚,甚至有点笨拙的人性,一点点地,写进文字里。

这感觉就像是……AI是那个高效的工厂,批量生产着标准化的、没有瑕疵的日用品。但我们,我们这些人类作者,是那个在角落里,用一把老刀木头,雕刻着独一无二、充满故事的工艺品的人。


如果你觉得今天聊的这些对你有帮助,或者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故事,别忘了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互动。

当然,也别忘了点个赞、点个在看、转发给更多需要的朋友。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8 19:30 , Processed in 0.11463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