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517|回复: 24

共和国地标(转载自新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非常喜欢这个系列,特此转载,以做个人收藏。' P( q  t) Z8 }4 Y+ a! w: D; J/ K

$ V5 W0 Y6 P. R" \6 s9 W$ B' `* p
3 T( [/ {7 J' a! `" F大型媒体联动报道《共和国地标》将以时间为序,梳理不同时期曾经凝聚过我们目光的地点,通过串联并解读这些地标,还原它们的历史细节,展现它们的现实状态,为广大读者拼出一串新中国成长的足迹。# X$ @2 ~  X% s
1950-1953 吉林一汽
5 n: ?; ]/ R- ~% z7 p3 i
) L: o0 Z* p+ g" t# R: r- {8 |+ ]/ z7 |( ]
1953年6月,毛主席为一汽题词。$ _* O  |2 W6 t9 n( [) d0 F
! l) f5 F& o/ S3 V6 e

& j. f+ e  {" p: Q! W+ t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汽车开出总装配线。
9 r8 D' u  C$ y3 q
2 x! t: R9 U# m/ @
& Z. y: d; F6 I: C2 X" y' I3 t0 h& P0 u5 Q
第一辆国产汽车进入最后调试。
8 x/ o: X& j$ B
) r' N% B8 s' G. [0 _. h& h
9 ]& v% W$ s5 v' b2 R
* o  n# Y# \: M# o, K) e! Z( C女工们为第一辆国产解放卡车扎花。2 N6 n& \7 D/ G; j3 r! \3 O, o1 T$ s0 p
/ ]4 w, d& [+ n

: `3 D0 z. o5 K6 q* _/ H- c当选地标:吉林省一汽, |6 n& z8 b; U$ @  K2 v! ^
. U8 D( n8 P: \! g0 _! B
当选理由:1950年-1953年一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  _. S' |* F7 s( m% ?5 I$ ^
8 a6 L) O! J0 E3 f5 l8 E+ w& {
  1956年7月14日,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一汽诞生。+ d$ S5 N+ w9 p) l0 u% S, H
1 g' |- w* \3 z1 y, M
  2003年的7月15日,随着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揭下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上的这块红布,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庆典的序幕。就在50年前的这一天,正是21岁的李岚清和他同伴将刻有毛泽东亲笔题字的汉白玉基石安放在这里,当时这里有一个如今已从地图上消失了的名字,它叫孟家屯。
6 R4 O6 t9 D& ]8 {: {4 _8 U
. \( }0 [) a, T+ h& a" F$ }  五十年前的孟家屯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废墟,这里距长春西南六公里,原本是侵华日军731细菌工厂的旧址,1953年7月13日,来自26个省市的万名建设者汇聚到了这里。
6 k! Y+ x8 B6 C2 m! d7 ]* C: ^: i* B2 T6 l/ K  i4 i2 d
  上午九点,在热烈的欢呼声中,李岚清他们将这块汉白玉奠基石抬进了会场。有幸向中国汽车工业第一块基石上抛下第一锹黑土的人叫饶斌,在他的身后,是设计工厂的苏联专家希格乔夫,还有为工厂选址四处奔走的郭力,派驻苏联的订货小组成员陈祖涛。  a% `. J* c) h7 X: B5 N* j, Z

/ b) h! g* i" f' i4 K  在他们的背后,是热切期盼实现汽车梦想的全国人民,和对新中国汽车工业抱有极大期望的共和国领导人。# W) e: N# f7 f
8 ~( X, Z; K, m3 z' ?- u) I& i
  1949年,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响过不久,56岁的毛泽东乘坐专列抵达莫斯科。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既是为了中苏结盟,同时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争取外援。面对几近崩溃的民族工业,毛泽东曾感慨地说:“我们会造什么,除了桌子椅子连一辆汽车都造不出来。”# k6 Q% X/ A4 E4 M8 k: S, G

) j6 Z, r6 S$ o/ |$ r: Q  12月21日,刚刚到达莫斯科的毛泽东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当看到一辆接一辆的汽车驶下装配线时,他对随行的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 当时全国的汽车只有十万辆,面对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这些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随后在与苏联签署的第一批援助项目中,就有一个年产三万辆的汽车制造厂。
  O& H+ Q8 [9 ]# I/ ~& e2 U
7 q) ^1 b& ~) G1 W0 h  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从这里开始了。$ }6 g8 c& P. j8 b, s) ?& p% l( O

% @4 `3 _1 i& W$ }: i/ @+ X' F  厂址确定以后,汽车筹备组随即搬到了长春,和他们一起来到长春的还有苏联专家沃洛涅茨基和基涅谢夫。长春市把当时仅有的两辆吉普车拿了出来,提供给专家们使用。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厂址最后确定在西南郊的孟家屯,这里不仅有大片荒芜的土地,而且靠近惟一的火车站。
- ^) f! E+ G- d" u, C& m1 K* U5 V; O) b! Q
  这块饱受日寇蹂躏的不毛之地,一时间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经过战火洗礼的老革命,远渡重洋回来报效祖国的汽车专家,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上海的老技工,以及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志愿军战士,甚至大批的吉林农民,在这一年纷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孟家屯。7 I6 t6 z- H$ i
2 n( `8 C) H' q, s% S# ?
  1953年6月,毛主席在一张八开的宣纸上挥笔写下“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十一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掀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史辉煌的篇章。题词转送到一汽后,全厂职工备受鼓舞,厂领导立即派人到长春大理石厂选购汉白玉石,又请来手艺精湛的老石匠,日以继夜开始镌刻。期间,厂领导们多次到现场,同石工们交谈,提出改进意见,直到题词圆满镌刻完成。
+ \6 I. p1 Q! [' G
% X( D0 `; S$ H4 [: o2 z  随后,北京上海的机械设备,太原重庆的建筑材料,以及长白山的木材、松花江的砂石源源不断地运往孟家屯。同时来到孟家屯的还有从上海、北京等地提前毕业的大学生们。7 O( \/ H- F3 z6 N" I( y* x

. Z$ k6 m$ z0 R. V  9月,在紧张的施工高潮中,饶斌厂长在辅助场房前召开职工大会,他紧皱眉头高声问:“同志们!我们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为什么?”台下高声回答:“为了建设好第一汽车厂”!接着他说:“今天向大家宣布一件事,我们的一个工地,在浇灌基础工程中,没有捣实、填满,竟然出现了蜂窝、狗洞,这是允许的吗?”台下高声喊: “不行!这简直是犯罪!”他接着说:“是犯罪!我们的社会主义工程,不允许有一丝疏忽凑合,每一个工程都应该是一丝不苟,质量优良!”9 U2 x9 g# h: H+ w5 m* X

: Y0 u) n1 u# W6 a1 L; ?  W  接着,他手臂一挥,毅然下了命令:“推倒重来!重新开始!把这个不合格的工程从工地上清除!” 顿时只听电铲咚咚,风镐呜呜,人们紧张地清除了工地肌体上的这块赘瘤。处理这个“狗洞”事件,对保证建厂质量,乃至以后的汽车生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f) q, F8 i6 \. V1 t$ X' j3 \4 D  I6 G$ ]! l- r3 ~+ W
  “1956年7月13日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卡车的时候,真的是激动啊!”提起53年前的那段往事,今年91岁的索云兴老爷子依然记忆犹新。
- J" v. k! G0 P$ t* B1 W% Z, }. ~1 a1 z$ u6 g/ \% T
  7月13日,祖国的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开下了总装配线,孟少农厂长、苏联专家、有关处室和车间的负责人都以压抑不住的心情,抚摸着汽车的各个部分,就像第一次抱起自己的婴儿一样的欢喜。
! {+ O# G- N3 ?1 y1 T$ I8 @7 ?' O! j* X) G9 M. m6 ^
  这台国产解放牌汽车的诞生,标志着党中央下达的三年建厂任务已经胜利完成,标志着中国已经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历史新时期。也为生产自主品牌轿车拉开了帷幕。   + F1 k8 ?. ~5 D3 t3 z3 E7 ^
! r- s7 p0 D' A# a- l/ r( f
  1957年1月,朱德副主席视察一汽回京后,把捷克斯洛伐克送给他的SKD型小轿车送给一汽。当朱副主席的礼品送到了设计处试制车间时,大家高兴说:这是朱老总对一汽发展轿车送来的样本。( F7 {( w2 y# s; j& f: d

- g5 a, Q7 t6 g: L  O  经过全厂上下的齐心努力,1958年5月12日,国产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在机修车间试制成功。该车为流线型车身,上部银灰色,下部紫红色,6座,装有冷热风,车灯是具有民族风格的宫灯,发动机罩前上方有一个小金龙装饰。“东风”的车牌原是拼音字,容易把它误认为外国车,到京后,把拼音字换成毛主席手写体的汉字。$ ?1 h: |" |/ k( p
' y, [, X3 a" I) o& v. |; @
  如今,索云兴等老一代一汽人的自主梦,在儿孙手中变成了现实。他的二儿子在父亲工作了30多年的解放卡车总装配车间,2008年解放中重型卡车共销售13.4万辆。三女儿工作在生产红旗、奔腾的一汽轿车股份公司,2008年奔腾轿车全年销量4.77万辆。孙女、外孙、外孙女也都在自主生产线。. u- g# m/ k# V  t

( e" P0 |5 v! O$ V) A  “我们当年没干成的事情,他们现在干成了。自主生产,再拿到外面去和全世界竞争,他们比我们牛。”索老高兴地说。) x1 B; O3 F" p( Q3 K

0 B0 F& b$ p" z5 A$ n  1954年7月15日,《东北日报》刊登了江苏省江宁县陶吴镇小学的红领巾们写给一汽的一封信,信中说: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外面搜集废铜烂铁卖给合作社,得了五万零三百多元,这点钱由中国少年报转给你们。我们想,钱虽然少,但也算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厦上加了一块砖。”据说,这是一汽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 J+ J* |; R  b* s% N
. g, R$ y2 u5 W# |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一汽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之一。
+ {2 _% ?0 j3 T" @# D3 S
5 y! X$ l; k& g( g/ V  2004年一汽年销量率先突破100万辆,树起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07年,一汽实现销售143.6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885亿元,列世界500强第303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4位;世界机械500强第49位,中国机械工业500强第1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2位和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第2位。“中国一汽”以605.7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国内汽车行业第一。+ T' ?; N# V# \: p0 M

' Y3 P) U, {1 |" z8 c( W) K. n  五十五年过去了,红领巾们朴实而热切的愿望仍在中华大地上书写: “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看到祖国的大地上到处都跑着我们自己制造的汽车。”新文化报记者 窦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 河南遂平) T8 b  O1 G9 x2 w( t2 e: W

. r7 T: D+ R: E6 Q+ I
% I6 Y: i* |( _. K  [标有“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标语的第一人民公社旧址。东方今报记者 王耀成 摄
) _4 E* n1 @4 U3 b$ a- z! Y" j. q
, J$ d& U! b, L: u" t
墙体上的毛主席画像。东方今报记者 王耀成 摄
+ S" s2 a4 H) t
/ f& a. U# x# C& Y+ ?1 H: F, Y( c1 \1 J: p8 ^  x
正在修缮的第一人民公社办公楼。东方今报记者 王耀成 摄
7 `, h3 t# B  T/ b+ U9 U4 n
) |8 C" k- q% j, M1 }. c; J当选地标:河南遂平   
& K. D$ N8 a. Y( ~% O. `* r: a# e
当选理由:1958年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地,毛泽东曾亲自视察
" a/ f. V; N4 _1 }. ]+ n
& a' Z$ ^9 ]0 |) D! Z% [8 U核心提示:5 ]2 n1 D7 k* n( n) R7 u

0 h# J1 _3 [2 G2 J% |  1958年,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立。: K1 t" }$ J+ Z

2 s( ]2 `; ]+ E% S  1983年,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
. L& F1 v, W0 d* m- I" c
' T: D) R6 ~5 j3 A: l& \  2006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成为“国保”。
; Y( r/ F7 H6 ]" O$ L1 b7 Y8 j: [# p2 H5 w; E( L1 [
  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3 G2 }$ V! _. ~- e
; D1 [! [" ~0 q; R* x: X
  从驻马店市遂平县城西行20来公里,就到了嵖岈山乡政府所在地,一座偌大的院落大门入口处,油漆斑驳的木牌上写着“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字样。走进院子,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旧楼房,这就是当年的公社办公楼旧址。墙皮剥落的墙壁上,“人民公社万岁”的标语、毛主席语录和画像已然模糊。
7 l" c8 I' @% [+ l2 [, A6 g& S7 f1 R$ q  I3 a1 ]+ @' N
  1958年春,时任遂平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向信阳地区(当时,遂平县属于信阳地区管辖)提出了合并农业合作社的想法,信阳地委决定先在遂平县进行试点。9 ~- y( [% o  `

1 c) Y7 f* Y7 }. s* ?( W; i$ Q4 h& M  这个消息传出后,嵖岈山周围的数万村民,三天三夜,人们在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下,一天消灭3000亩杂草。. D8 w3 d. j9 _+ s& O6 h7 t( c
5 ~6 q) a- ^9 i$ E! S  j6 T
  1958年4月20日傍晚,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宣布“嵖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成立了”。大社是由嵖岈山附近的27个合作社,9369户人家组成的。此后不久,按照谭震林副总理的提议, “嵖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更名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陈丙寅任公社第一任党委书记。
. |' ^: ^9 [0 u8 O7 J3 v, m
' w, R: o+ N$ `3 m5 [/ x& V. B  至此,全国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在嵖岈山诞生了。  e% L# d0 A5 o8 I/ g. Z# Q
3 z1 `. M" a  \, F! N1 b9 ]
   嵖岈山人民公社一问世便引起毛泽东主席的关注。1958年11月13日,毛主席在遂平火车站接见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带头人。在嵖岈山燃起的人民公社星星之火,不到一年时间里,人民公社这一组织形式,便开始在全国普及。嵖岈山的“人民公社简章”,则成了指导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样板性文件。, Y7 b: z" I8 p
0 V9 `& Q. g; N
  “天下第一社”的新命运
9 [7 r8 ?3 U, G) r4 o7 ?
3 l$ h3 g8 v9 R2 y5 o7 {3 }6 R  1978年,举世闻名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代。
7 F' X  a* Q: E% X
; A1 ^4 S9 {4 B- [: L( E  g3 r  1983年,人民公社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改名为嵖岈山乡,原嵖岈山人民公社办公楼停用。嵖岈山人民转变观念,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农民的积极性如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按照“农业稳乡、养殖富乡、开放带乡、科技兴乡、商贸活乡”的总体思路,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 S, ]' W  c  F: ~' K' N7 i7 B$ I4 z2 E! q$ K( i; K
  目前在全乡91个自然村中,办成了养殖、种植专业村,形成了特色农业,还办起了企业,并实行了股份制。在全乡近7000户村民中,有小轿车、货车、拖拉机等6000余辆,电视机、冰箱等家用电器也进入寻常百姓家,过去的土坯房都变成现在的砖瓦房和楼房。人们吃喝不愁,早就实现了“喝羊肉汤、吃白面馍,吃扁食(饺子)”的愿望,正朝着小康的水平大步迈进。
6 w6 E; s6 N% P, b
+ d) {. J# Z3 G  公社旧址荣登“国保”: e5 _8 f) ^6 E6 p% R; Q

4 o8 E( p' O, O& k2 {9 `2 D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我国在大跃进时期遗留下来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人民公社旧址,东西长230米,南北宽16 5米,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我国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是继巴黎公社之后全世界第二个人民公社,具有垄断性和典型性。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近、现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1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正式对外开放。馆内设立文物陈列室,展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历史图片200余幅,文献资料180余件,其他珍贵文物176件。2006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被国家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开始大规模保护性重建,同时开始规划旅游基地。
$ s" O3 f3 X# c( B" z* R& o
, ^. N% `" @3 }7 b, u' e6 Z% S1 D  据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展馆看护人周留栓介绍,嵖岈山人民公社的历史,既是一出正剧,也是一出悲喜剧。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社”,公社旧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研究历史、探索体制改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绝好教材。今报记者王耀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1960 黑龙江大庆
0 _- t( X7 I; c, ^4 s9 q% k# O' P+ [* X4 V+ F- ?
1 L  g; c6 N% ~
铁人纪念馆
6 F( {3 L5 U+ a2 z
  C2 R: X6 ?) O0 J' A
/ J6 `6 m* I, z. G& {" o+ N3 d8 d+ O# b9 k; Z" V+ p3 J5 ?
外观建筑环境
8 `1 u1 t- |! V/ k& L) d7 E
2 m% r( n- G& U2 ^2 o8 ^; [大庆油田:铁人精神不会因时代变迁而黯淡
" I2 F8 u, o  l8 x* _7 K
, i. e+ J5 _  g  T6 B' m当选地标:黑龙江大庆
! Y- @; a: E* Q% {' c  |
( j# b9 R; {5 G4 v当选理由:1960年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地点,结束中国油荒历史' m: t5 f' ^  D. P1 C/ }/ Z
/ A4 m7 h' K/ r; p: a
  前一段时间,看刘晔主演的电影《铁人》,觉得心底很有一丝温暖,不知什么原因,现在的影视剧,很难拍得了好人,一个个坏蛋却被演泽得活灵活现。但《铁人》仍给人以感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多么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于生俱来的人性是永难改变的,人生一世,大家碰到的问题其实都差不多。生与死,灵与肉,个人与群体,利益与精神……
' |" n/ E3 y5 v
( O% Q$ H/ K. u, D: _5 {( P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话上学的时候就听说了,但不知道的是,铁人也许真得就少活了二十年,他47岁时就死了。记得作家刁斗在他的小说里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永远佩服那些敢于为理想奋斗并献身的人。”# I1 r+ j: G0 p$ _, Z
) o8 g& {: R6 f* V+ B
  按着这种说法,铁人王进喜的精神,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黯淡,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仍然熠熠生辉。
' e1 R( q; ~; O; n
" j0 B3 q. a1 E/ `. l  精神所在
% ~5 Q5 f5 d$ h. j+ v- v" [
  J1 X+ m8 [: a& k9 I' a) b  在大庆闲逛了几天,觉得还是选铁人纪念馆写一写,这里不但是大庆市最知名的地标建筑之一,同时也是这个城市的精神所在,灵魂所归。+ A# }! l$ _: }  z$ n% D/ Q

" F' u; d- M( l  l. u: `1 J# X  大庆拥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他们格外的粗犷、豪迈、勇敢,相信集体,乐于为一种团队的感情所激动。我很早就感受到了,前几次到大庆采访,都让我惊异于大庆人的与众不同。仔细想想也就释然了,这个城市有太多当年石油会战留下的精神印记,有太多铁人的影子。几十年来的宣传、影响,使大庆人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于是,当我问及地标建筑应该写哪一个时,大多数人都说应该去铁人纪念馆看看。
; ?$ ~( R& S1 x, A" `
3 p$ U3 P% r3 _0 K9 l+ C  路过频频点头的抽油机,跨过颇具气势的铁人桥,终于来到了中国石油工人的精神殿堂。最先看到的是
* ~* E% _  A3 W! @' K$ \$ {: b  ~+ D( z1 Z6 I
  铁人王进喜的大型花岗岩雕像。铁人头戴前进帽,身穿羊皮袄,手握刹把,英气逼人。不过我看过铁人的照片之后,觉得塑像把铁人大大地美化了一番,铁人本人可没长成那种国字脸,浑厚而威严。也许这就是所谓地艺术加工吧。' ~& @( ?( {( `) W# U

' s4 c9 ?4 r" q+ x* ?  纪念馆于2003年10月8日王进喜诞辰80周年之际奠基,2006年9月26日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之际正式开馆。其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纪念馆主体建筑鸟瞰呈“工”字,侧看为“人”字,表明了其工人纪念馆的身份。
0 T# K3 q% l- Y' z, d  w6 Z; V; L& J' W
  铁人活了47年,纪念馆的花岗岩阶梯也有47级。拾级而上,又为铁人的英年早逝感慨了一番。如果铁人生活在现在,他是不是会更理性地对待工作、身体和生命呢?但如果是那样,他的生命之火,精神之光,还会那样璀璨悲壮,那样让人心潮翻涌,一言难尽吗?
9 n0 ^) s2 q% S/ i1 X! ]  _5 d: h$ N* U  y' i; {, P
  铁人纪念馆  u5 J# g/ q7 Y+ f

  `. H& {: c, o0 z1 Q: d  纪念馆的展览是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为主题,以王进喜的生平业绩为主线,以大庆油田发展史为副线。展览共分“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悔奉献”、“鞠躬尽瘁”、“精神永存”等部分,集中展现了铁人王进喜的生平业绩以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0 u: b: [& a5 {) N1 x# ^* W4 o2 n6 n
  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说,展馆内外厚重、大气、质朴、昂扬、粗犷、豪放,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展馆内人流很多。不断有参加过石油会战的老石油工人、老石油工人的后代、学生结队前来,也有很多企业组织员工集体来参观。
2 L8 U  L! Z0 |) n4 q1 i! H0 B9 C2 v# s% p
  大庆人很重视铁人给他留下的精神财富,铁人那一代的老工人,为他们今天的生活打下了基础。铁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榜样。铁人的精神不是生编硬造出来的,他所代表的石油工人的精神创造了这个城市,也创造了共和国现代的石油工业。& ?7 g; @' I+ g$ H" b7 t% _

& Y2 _8 l# s5 h3 t2 P  展馆里有很多铁人当年用过的物品,这些是最吸引人的。另外展厅里有由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组成的大型雕塑《石油魂》。《更高标杆立祁连》沙盘,则展示了英雄们当年创下的业绩。目前国内纪念馆中的最大的一座异型屏,则向我们逼真地展现了“松基三井”的所在地风貌,苍凉雄浑。
* O; g1 E$ H; ?9 b' e
  x5 {9 _' Q7 M& ?  铁人这个人
& w0 z* x3 I6 O4 Z" ?) C6 J8 X$ x
% p  X* ], x4 c4 ^- r: e! I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有很多事情值得回忆,有很多人值得大书特书,铁人和他的故事,便是如此。
8 [- L" b( _/ K4 R2 J2 I4 y/ ^2 ?0 ^2 a8 f# I* m  D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王家屯一个贫农民家庭,6岁开始讨饭,10岁给地主放牛,14岁被抓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春,他成为新中国一代钻井工人。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在这块当年的蛮荒之地,为共和国摘掉贫油国的帽子,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i/ {/ K/ b+ R: M

- b  a: o6 c& X. T  他有辛酸的童年,勇敢的斗争。他有勤奋的精神,他廉洁奉公,他不怕牺牲。这些都有活生生的事例做证。他做出了一番事业,并有强大的精神力。
/ w6 z5 f% ~* e5 x% B, x7 k  h4 h& P; s  ]) K4 J& P" R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 {" l! x. l/ u% F( z& ]) Q- G4 m2 }
+ s+ n' K. S( |$ k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l: d) g$ S& S8 r
2 F- y/ O8 r$ K! d$ X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0 ]% f8 Q2 x- u+ T5 ]8 t

# ?; w# N! H" h5 Z% b3 B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
5 C& o8 t9 p* b  Q5 b' q; S( z- y  C9 s: |0 ?$ y4 c
  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 d) _' x  L* e* g1 v

3 u; r' f) ]" {6 A" Y" g5 i  这些话,不是一个有普通精神境界的人能说出来的。
( C5 v0 t! `9 m( G
+ R5 n) z. L; w8 M  组织人员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还有一幕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 u" V  j8 {( o, g7 z# D/ L, |

. i% q. B9 r$ U) g. H6 S  B- a  这些事,也不是一个有普通精神境界的人能做出来的。4 [# z- `" g9 _
7 Q5 C+ w2 x! B2 V9 j- F
  铁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 z: ~* X% F0 `3 _1 @0 i( |1 W5 t4 r/ k+ h3 }. r9 j" M2 K
  落日的余晖下,铁人纪念馆更显得肃穆雄壮。参观完毕走出展馆。我觉得这一趟真是不虚此行,能在精神上领略一颗强大心灵,益处非凡。
! Y" V3 ~( @3 v! d. g
6 l  o3 v6 d! Q/ b. a  铁人纪念馆简介
. u3 y3 F6 }9 Q+ \: h% m8 r: |2 |9 Y4 Z; S: l
  铁人纪念馆位于大庆市解放二街8号,是1989年在"铁人王进喜同志英雄事迹陈列室"旧址上新建的。全馆总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3万平方米,主馆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在主馆前面广场平台上,两大片草坪间,耸立着一尊铁人王进喜手持刹把的高大塑像。绕过塑像,进入展览室,室内开放三个展厅,共陈列了200余幅照片和300多件珍贵实物,展示出了铁人的主要经历,他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的英雄业绩和大庆人的35年来学习铁人精神的情况。(来源:生活报 记者 李晓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62 重庆红岩( U0 A+ g1 H0 C/ `2 w7 n+ l* E# [
& d( r1 i' q8 ]) o9 U0 n

7 B/ `# v- c1 k1 l( R# R重庆红岩村革命纪念馆全馆包括红岩村13号、曾家岩50号、桂园、《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等革命纪念地,以主馆设在红岩村而得名。
  t/ t' Y: l& U/ v
' h% w3 `/ w: h* \# R5 _: P6 s) J# B5 r& }( `7 C
红岩村碑石6 ~+ _0 d0 O6 e( W  [0 S7 j0 a

  }, O8 y, x8 {4 H  H4 e
0 E7 P6 }4 d& c! o) Y9 i0 w红岩村原名红岩嘴,位于沙坪坝区化龙桥红岩村13号,距市区8千米。红岩村因其地质成分主要为侏罗纪红色页岩而得名。
/ a' a5 U: j+ q/ o7 \  J
4 ^' I0 g6 R- |/ l/ E* X* j重庆红岩:历史带给一座城市的永久记忆( d+ A; x% v3 s& p- S3 ~
4 _: L) [, g  g( {; Y6 v
当选地标:重庆 红岩村
4 [. u* H9 u. l$ W; J
( A2 T( ^- }  t$ `+ j当选理由:1962年,一部小说让红岩村成为了全国最为知名的地方
; s1 D$ e, P4 v7 z
7 q( S# D6 t* A! o; }) p9 I  重庆嘉陵江畔坐落着一栋3层的简易建筑,修葺一新的房子隐隐透露着饱经风霜的风貌,这栋颜色灰暗的建筑在四周绿树的陪衬下,并无起眼之处,但不管是阳光灿烂的盛夏,或是阴雨霏霏的秋日,总会有三三两两的人来到这里观瞻。
) K$ Z/ r* d) B3 k" j8 p+ u9 q! e. L* j& E7 M. h( i3 Z* Z
  因为,这里就是位于红岩村的标志性建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也是中共南方局秘密机关所在地旧址……4 q8 _- e: L- G- b& D# O
8 K3 B! Z, B; r  d
  提到红岩,人们总会想到重庆,提到重庆,大家脑海里第一想起的也大都是红岩。1962年,一部名为《红岩》的小说让红岩成为重庆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由此引发的红岩故事、红岩旧址,乃至红岩精神都成为重庆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f. n3 I! e1 M/ Z# X8 d8 t

9 l. X! g" ?( G8 _  《红岩》这本小说并不仅仅是重庆人,或者某个特定年代人们的旧日情结,而是代表着上世纪60年代后,所有中国人最真挚的爱国情怀。这本讲述重庆在解放前夕残酷地下斗争的长篇小说,是由曾被关在重庆渣滓洞监狱的杨益言和成功逃出白公馆的罗广斌写作而成。
0 Y" |+ v4 H2 @" u: |9 e6 W4 S7 o' W
  缘何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与“红岩”二字有关,往前追溯就是源于红岩村。据记载,红岩村原名为红岩嘴,因其地址成分主要为侏罗纪红色页岩而得名。
' F! y. C; K% e' w0 V7 G- T& `9 I7 O6 _- }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作为中共代表的周恩来,以及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叶剑英、王若飞、邓颖超等同志也相继抵达,组成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当时的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都设在红岩村,历时8年。8 v) O5 N: R) T* C3 ]
) n, {; [/ G# X/ `1 @" r3 y8 e4 ~5 b
  当时,解放战争正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C5 @0 f0 k! Q( t- e# h! T/ d
5 o- ^5 t9 S* @% J
  英勇坚强的许云峰、江姐,充满传奇色彩的“双枪老太婆”、疯老头儿华子良、天真可爱的“小萝卜头”等角色,也都因此为众人所熟知。在今夏北京举行的歌剧季中,歌剧《江姐》从原定四场的演出增加到六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扮演江姐的王莉说:“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而是江姐的魅力!能成为‘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是我的光荣。”, r9 R3 q& Z- S1 m8 e' v. s6 g
+ N9 U$ U4 L2 C$ ^4 n
  现在,一度破旧的红岩村已经修葺一新,但仍然保留着旧式的风貌和幽静的氛围。回忆起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莅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红岩村度过了41个日夜,现在保持完好的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大楼,不仅保留着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的办公室、卧室的陈列摆设,甚至连他们使用过的各种物品,以及毛泽东著词《沁园春﹒雪》的手稿。) _! l" K5 ^( u: D7 M# x$ W

7 Y( z/ Y* c0 e* |3 _) d% t1 z  时隔60余年,再次走进这栋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旧居,仍然能从当时设置的细节处,了解到共产党人在那段黑暗时期度过的艰辛岁月。7 D. v6 e; w' e( n- c# N( @

. @3 i8 A4 k; F- a* p  当时,为适应在敌特包围中斗争的需要,楼房的建筑设置很奇特:右侧传达室装置了脚踏电铃,以便在紧急时向内部发出通知;传达室门后掩蔽着一个通向二楼的小门,大门开时,即掩了小门;还有一部秘密电台,可与延安直接联系……( U$ e1 D. F* F4 M# y& ]: w1 C% ^

% v8 B; P& T6 R. _2 D* m! \  这些旧物旧景,伴随着历史的世易时移,虽然褪去昔日的光彩,但保留下的确是不可磨灭的记忆。
" A- P( I  _" S' p% l5 C' u4 h) `) t3 {
  时至今日,红岩已经由原来的那本书,升格为红岩精神,并和美女、火锅一起,成为重庆的三张城市名片,并让重庆在世人心中成一个有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细究红岩精神之意,那就是以红岩为中心,聚集起一个坚毅的集体,红岩精神也不言而喻地升华为民族精神。  P/ O8 p8 Y0 `( f# T" w7 V

% i2 l. d  K! D- _3 Y! g2 d  2008年3月26日,重庆红岩联线的14个红色景点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包括红岩魂陈列馆、渣滓洞监狱旧址、白公馆监狱旧址、松林坡旧址、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红岩陈列馆、红岩魂广场等。同时还不定时地邀请专家、学者在各景点举行现场解说、烈士诗文朗诵等活动。
& S8 ^& l; n" ^' W, Q& `- m, a3 p5 Z! i* \0 [/ I- a
  当年7月9日, 历时一年多兴建的红岩魂陈列总馆举行开馆仪式。市委书记薄熙来,市委副书记张轩等出席,与1500余名群众一起参观了新馆。2 M: R' z# z  f: ]! \$ W
8 S4 _/ S* B+ [0 Q7 S1 _
  红岩引发的红色热潮,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在60多年后的今天仍旧流行,唱红歌、发红色短信等新的传承方式正在盛行。
& J$ _6 v* s9 z: Z; n% |% S' R" M7 B
  相关链接:4 f; k" z' e& C/ T6 t  V* R
4 T& s# r( [& J! S1 c1 {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包括红岩村13号、曾家岩50号、桂园、《新华日报》旧址等。它们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因业绩卓著,故设馆加以纪念。% }7 M* G2 d/ I) u5 S" Y' P) e: g1 ^
$ y1 G% S. A' p8 m
  馆内现有馆藏文物874件,重要历史资料(含历史文献、档案资料)1500余份,《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当年的报刊20余种844本(含合订本和少量影印本),当年新华日报馆、三联书店等报馆、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进步书籍1119册,历史图片2600余幅。文/伍文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1964 新疆罗布泊
1 Z% d- n5 M' f/ l6 L2 x2 g1 Z6 F3 a5 Z  x3 m" d) O* @; C, y
! W& f  x$ D5 _7 Z# Z
资料图: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t/ z' o5 ~2 G. R
; j9 q9 ^4 ]# ^

/ Q+ e4 C( x) E4 b' ~5 G/ ^! l曾经的原子弹试验基地,如今只有没有屋顶的房屋矗立在茫茫戈壁中。(图片来源:人民网)# Y7 x; ~0 P, @0 n' d, C; J

2 }/ ~0 g1 [7 G( U共和国地标之罗布泊:见证十万大军书写两弹奇迹8 x- \* }1 m% l/ a

, o  w  r9 Q0 Z8 M! a3 A/ Y0 s当选地标:新疆罗布泊     
. k5 t: T/ C. b$ @- D6 m
2 q8 ^  M9 A. J2 e" ~  I当选理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此成功试验
( G! J4 e( {; b
! ?# R0 G/ n/ J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我国成功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原子弹并成功实施核爆炸的国家。那一刻,腾空而起的巨大的蘑菇云,让历史永久地定格在了这一刻,罗布泊也因此定格在无数人的心中,成为全球瞩目的地方。
( a4 ^3 R+ \0 V0 ]$ A+ t  N
9 K# }8 D& w4 z  为何选择罗布泊
8 i! j) }: \* E8 k5 r/ S5 T& e$ o8 q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受邀奉命入朝参战。两军对峙中,美国为挽回战局,多次企图对中国使用原子弹。面对核讹诈、核威胁,毛泽东意识到:美国当权者动辄向我国进行核威胁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原子弹,没有核遏制力量,没有同样的打击报复手段,没有抗衡的力量。对付核讹诈、核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手里也要有核武器。在1958年,毛泽东论断:“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 Z( \0 k4 [2 D# n8 ^" F4 B2 \! N  r! w! F! {
  1958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两弹”试验基地工程建设的特殊部队,即“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为7169部队,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兼任司令员和政委,中国核工业全面上马。
  w0 ~  r, I* z
6 k  \; {$ |0 e1 G0 j5 S  原子弹试验,首先就是选址,如此之大、又如此具有毁灭性的试验,中国这么大的地方到底该选择哪里?
4 Q! @- g6 d0 v$ d* T2 @8 u" m/ }
  核试验区的要求是200公里半径范围内没有生物的地区。1958年夏,陈士榘将军带领中苏专家抵达哈密机场后,又分乘两架苏制直升飞机向敦煌以西的罗布泊东北上空,宏观观察了这片荒凉的沙漠。这次空中勘察确定了核试验区域,根据苏方专家的意见,初步化定在哈密以南、敦煌以西。这块地区旷无人烟,基本没有有价值的工农业基地,地势平坦开阔,符合试验要求。+ a* M1 x6 d" Y7 t- r" [

8 m/ \% r6 O& }5 Y, C8 e  除了旷无人烟、地势开阔等条件外,当时的选址还需要考虑另一个条件,即人生存所需的用水。时任原子弹基地司令员的张蕴钰回忆称最初选定的敦煌以西120公里的后坑为试验场,但是经勘测后提出异议:“距离敦煌仅120公里?施工生活用水从哪里来?”,于是一致认为另选场为好。陈士榘之子陈人康在回忆父亲当时作出的决定时也提到用水是另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人进去必须要生存,就必须要解决人的问题,要能就地取水。; r3 g. L- Z/ H6 ^
% ]! a& ]  _" ]8 D+ R; B1 t
  罗布泊,尽管有着“死亡之海”之称,楼兰古国在这里成为废墟,但1921年后塔里木河东流,湖水又有增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直到1970年以后才干涸。这就说明当时的罗布泊是有水的,可以解决人的生存问题。
2 P. t. T; l% t
! n9 s& Q6 j. B, `  1959年初,陈士榘和万毅、孙继先三位将军再次到罗布泊勘察。勘察结果认为,这里的地形、地质条件符合要求,是一块得天独厚的核试验场区。他们联合向国防部报告,建议核试验场地定在罗布泊西北地区。不到一个月,中央批复同意。这样,一个面积为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东部的浙江省大小的地带被用来建造试验基地。
1 G9 {3 e3 O5 j0 N
3 Z) L' ?( R" j9 F( a3 _! B) r0 j, a  十万大军进戈壁向“死亡之海”挑战
6 s4 T  M9 k. c! \/ u5 e: E( j/ w, V. l
  从第一个工程兵团奉命进入戈壁沙漠起,以工程兵为主、包含科学家的10万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罗布泊。陈士榘将军在后来的回忆中如数家珍:“从1958年3月30日,中央军委的第一个调令起,罗布泊先后调来12个工程兵团和还有两个工程兵师,以及汽车第36团、第37团;工程技术大队,3所医院,一个通讯营、一个勘察队,一个办事处;另有印刷、木材加工、机械修配、农牧场等七个;配属单位有:步兵195师(后改为工程兵52师),铁道兵第10师,通讯兵通讯工程团,空军建筑第6分部等。”  ) a% [- u" P- Q5 z
; N7 q7 T. g8 L0 x. k
  从建设基地的工程兵到进行核心研究的科技人员,奋战在罗布泊的每个人都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也都经历了罗布泊恶劣的自然挑战与忍饥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阶段。有着“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白天烈日炎炎,夜晚寒流阵阵,狂风裹胁着黄沙袭来的时候帐篷常常被掀起,而外出人员被卷走、被掩埋的事亦时有发生;尽管罗布泊有水,但在那片戈壁沙漠中,滴水贵于油,一盆水先洗脸,后洗脚,再洗衣服,当时很多人甚至喝起“蚊子水”;还有一个大的背景无法忽略,当时正是我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饿同样困扰他们,在当时的罗布泊,部队驻扎地周边可以吃的如沙枣树籽、骆驼草等植物,几乎都被拿来充饥了。国防科工委主任聂荣臻甚至以革命的名义向大家募捐粮食和副食品支援试验基地,“我们的科技人员太辛苦了,他们能不能活下来,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 ]/ L1 l( X) d% [+ i/ y% Y5 A4 ^0 ~, E# s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验后,陈士榘追忆当时毛泽东接见他和张爱萍将军时的情形,称毛泽东一手握住陈士榘将军的手,另一只手指着张爱萍将军,笑着说:“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地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 y5 l4 M' \9 M, L( {
  n; Z$ P, p3 G6 I: Y* }9 x) |  由于当时的特殊背景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十万大军是默默地开进罗布泊,默默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又默默地撤离罗布泊。在原子弹试验成功后,整个“两弹”科研队伍的奖金总数仅仅1万元钱,邓稼先当时拿到了最高的奖励级别,两个“弹”20元。很多的工程兵一生默默无闻,名字甚至不曾被记住。
* ?) M: x9 {. V
: g6 u* G3 q8 L7 Q* M8 q8 P  在这片“死亡之海”,支撑他们走下去的的除了责任感、使命感、强国梦,更多的恐怕是他们超越常人的意志力和吃苦、忍耐、自强的精神。
+ L: N- n7 h' c( B$ g& c
" K/ v7 V7 q: i6 _; g# u' E9 }  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7 u) x' [, n# ^/ h) j6 J$ r
, I" J) o+ R7 R  H
  1964年10月14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副总指挥刘西尧,根据中央的决定和命令,在核试验基地宣布爆炸时间的零时后,试验场的各项工作,都进入极为紧张的倒计时,每个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到最后的时刻。7 S5 E6 I4 L. t0 O/ Z2 g

3 }# f6 E) v! ]. r# x/ ^  “10、9、8……3,2,1,起爆!”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中国第一次在罗布泊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原子弹并成功实施核爆炸的国家。, e2 M* ?# N; R) t
; Q: ^1 B4 t& A% @6 `4 o
  当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的那一刻,震撼的绝不仅仅是罗布泊的十万参与者,对于刚刚闯过3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全体中国人来说,它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大大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与自豪,当时我国政府的新闻公报中这样写到:“中国核试验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言语间透着自豪和不屈。- a4 _6 k7 P3 F: o
% N1 |% `( G8 f( t4 q0 H
  影响远不止于此,当中国迈入有核俱乐部的那一刻开始,无疑也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在外交上的自信和力量。“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多年以后,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如是说。" n9 Y( @" j% [9 X

* K. P( i9 g: k& L% f& p  今日罗布泊:追寻两弹一星精神
  k0 N: @6 K! @
1 ]; I/ N) d. q& p% T  1967年5月,第一颗氢弹再次在罗布泊的上空试验成功。, T  q$ K* Y* N; I) U* }6 M
& @7 _/ P$ Q4 O+ U% A
  而1964年至1996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在新疆地区偏远的罗布泊核试验场一共进行过45次核试验,其中23次是大气核试验。) S, v) `1 ~( o" A$ b  }! L. ~9 D

4 {0 I. O3 J7 M  1996年7月29日,我国政府宣布从7月30日开始暂停核试验。
. `8 i+ z, P4 O9 T& J& A
. U( ]+ |5 N' j0 O, V2 Z  如今的罗布泊——当年的原子弹试验基地早已荒废。当游览这块当地的绝密基地时,看到的只是茫茫戈壁与浩浩黄沙,以及矗立其中的断壁残垣,连绵的房屋没有屋顶,没有门窗,唯有墙壁屹立不倒,上面仍然保留着当年刷下的打字“毛主席万岁”、“为人民服务”、“一心为革命”等等,而那些曾经奋斗在这里的十万大军早已默默离开。“曾经的喧闹、辉煌、感人的故事都已化作历史,凝固在大漠戈壁的沉默之中。而在基地历史展览馆内,眼前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前辈们用过的马灯、钢钎、石碾等一个个实物,却一下子把人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重走罗布泊时发出这样的感慨。5 p( u4 d0 P- N7 {. a; f$ h- F: k
/ \& e% @7 Q0 z! B6 U6 ~1 z
  菇云早已消失,核爆炸的雷霆也已远去,而科学家和工程兵与天地争斗、自力更生、默默奉献的精神则永远留存在了罗布泊,让人永远记得这片死亡之海并非不可穿越。(怀念/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65 四川攀枝花
0 z3 m9 g3 X/ k3 i5 X& ?# y攀枝花:一部石头带来的传奇
" g& J+ f9 @: c# k2 C' U- H
7 @9 B8 Z0 J, f* U4 t当选地标:四川攀枝花  1 t; w1 T6 [; c
6 u. a: c. k1 |! ~. y/ E& V
当选理由:1965年3月4日,在四川凉山素有“不毛之地” 之称的攀枝花,成立渡口市,数十万经过严格挑选的建设大军,投入了艰苦卓绝攀枝花建设
" O2 d7 _# V1 O3 Z; P" r/ M. E
" @- f( _' p% l* }  东经101°08′~102°15′,北纬26°05′~27°21′,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处,四川省西南边陲,攀枝花,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生活富裕的中等城市。0 y2 j4 f& g* O; A; q

; D4 d, k& y$ W9 y9 b  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在这里造就了“攀西大裂谷”;1万多年前,回龙洞寺古人开始留下人类早期活动踪迹;到三国时代,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而上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又在此展开西昌战役南线作战,活捉国民党少将陈文光、高惠民等。. B: ^! B# a& k) w+ r
# ]  Y5 p1 L/ u0 k/ @; N. g# N5 j1 B
  但这些并不足以让攀枝花闻名海内,如果没有矿石、没有钢铁,或许今日的攀枝花,还是一处鲜为人知的不毛之地。& o* v9 K0 d/ X) K
3 }4 }3 C4 L; e6 @1 [
  山里的“象牙微雕”" H! P/ d3 `# r9 J( E; ~7 P/ V4 r: |

8 p2 N& M6 C6 p: r# }* K  j6 E) d  如果没有攀钢,还会有攀枝花吗?以金沙江为界,攀枝花城区分两部分:江右岸是主城区,左岸是攀钢厂区。韩国宾找出了自己珍藏了30多年的相册,发黄的照片告诉人们,攀枝花城,是从攀钢开始的;而在攀钢建设之前,这里只是金沙江畔的一片荒山。
- Q7 B' N& l0 T3 E7 H# b) I" E& |* w- N- {/ S5 E
  韩国宾,年介八旬,1983—1991年任攀枝花市市委书记。1968年10月,身为鞍钢焦化厂骨干的韩国宾接到调令,前往攀枝花钢铁基地担任基地焦化厂负责人。对于攀枝花这个陌生的地方,韩国宾“连听都没听过”;但事实上,它当时已经是一方三线建设的热土:因为铁、钒、钛等等金属矿产富集,1964年5月中央决定开发建设攀枝花、建设钢铁基地;同年底,基地选址弄弄坪(现攀钢厂区);1965年,5万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相继转战攀枝花,沉睡了亿万年的矿藏,迎来了唤醒之时。! P- R* j4 `8 R8 v" ]" h
4 N: ~4 g" H8 v
  弄弄坪本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山丘,1969年初韩国宾来到之时,那里已变成一个大工地,外号“三棚城”,因为工地商绝大部分建筑都是席棚、牛毛毡棚或者茅草棚,一个百余米高的炼焦高炉是唯一醒目的建筑。“三棚城”特别热,经常酷暑50多度;“三棚城”很危险,经常有火灾;“三棚城”最缺水,必须要下山到金沙江里担;“三棚城”还有两句名言,“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小路巴掌宽,机器要山上,咋办?一声喊:抬上肩!”……
  k4 {& t* p- b/ `) T8 w6 g6 [
6 j- |4 G! Y* E  韩国宾顿时明白,未来和自己作伴的除了艰苦,还是艰苦。但他和20万建设大军挺下来了,在技术、物力和财力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1970年7月1日,基地炼出了第一炉钢;到1975年,一个配套完整的钢铁基地最终屹立在中国西南深山之中。相比世界其他钢铁基地一般10平方公里的规模,方圆2.5平方公里的攀钢是那样小巧,但它的设施却又 “ 一个都不少”;于是 “三棚城”的外号,变成了“象牙微雕”。% }/ Q2 x4 |9 K5 f7 H. |6 v# \
  m0 v$ @3 x5 f! ?, g: o) C* B' t
  我家跨了五个省
) H5 _9 [/ ~! l4 F) ~
5 ^& f* L3 y# X2 f  同住“象牙微雕”,韩国宾喜欢翻看老照片,但吴国庆却喜欢把玩家里的一幅油画。油画是二女婿几年前画的全家福,一家三代10多口人都在画里,但这并不是吴国庆最看中它的原因,其实画中还有肉眼看不出来的另一层深意:一家人跨越了中国5个省。5 O4 Q9 ]  n; W) ?4 e

% d  X  b$ u# q* |5 h. ]  吴国庆是安徽合肥人,上世纪50年代进入鞍钢,并与同厂来自山东的姑娘张秀英结为连理。1969年,夫妻俩均因“表现优秀”,踏上了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光荣征途。次年,吴国庆便将1岁半的女儿小娟接到攀枝花安家,“回不回合肥都无所谓了,这里也变城市了 。”原来在攀钢基地的建设的同时,攀枝花地区于1965年2月建市(因对外宣传保密需要,当时称渡口市;1987年换回原名攀枝花,取义当地特产“攀枝花树”),不毛之地迅速拥有了数十万人口,一个新兴的城市逐渐在金沙江畔展露头角。
  t8 d: q  b* T! V& [' \; }6 Z1 m
+ \7 U; s& A" t# V6 G6 ^# b" d. V  此后10多年间,吴国庆儿子小刚、二女儿小玲、三女儿小红相继出生;除了小红到成都发展,几个子女长大后都选择留在了攀钢,留在了攀枝花。和吴国庆家族一样,许多建设者们拖家带口在攀枝花安家,天南地北的人们在此组织出一个个跨省跨市的新家庭,但吴国庆还是没想到,自己的家族会很快跨出5个省:1991年,小娟成家,丈夫是来自攀钢一位乐山籍同事;随后,小刚娶了泸州老婆、小玲嫁了辽宁丈夫、小红爱人却又来自湖南。吴家成了攀钢一个热门话题,但这个话题的热度并未持续多久,毕竟“攀枝花本来就是移民城市,大家多半都是外地来的。”吴国庆这样解释其中原因,“这正是攀枝花的特色。”
8 t4 d1 A' b. ~/ N- m
" W3 c# a% {% i3 G! _9 }6 Y  移民,大规模的移民,迅速让攀枝花人口超过百万。而40多年前,这里不过数万人。
2 c3 k8 J) C. t8 @  \/ U- a. z5 d. v+ c7 @% I
  还是这个地方好
% L* y* n) E0 F6 o1 z! h: g
- ~  J! w- M1 U% W& Z  攀枝花市工商联副主席、光彩事业促进会秘书长朱志成也是移民一族,来自浙江台州。
+ S% o% |3 E' e0 a; e1 i, D' Y3 C" W5 F! [# \8 n
  2002年,朱志成以经理人身份,随当地一公司房地产开发项目来到攀枝花。“第一感觉就是政策环境特宽松。” 朱志成说,宽松的政策环境让他有机会大胆施展拳脚,不仅将东部沿海先进的经验带了过来,还在攀枝花创造出了把党支部建在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结果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回报。初试牛刀宣告成功,朱志成决定定居攀枝花发展;2003年,他从老家接来妻子和两个女儿,正式入籍,并继续在商界活跃。
' J6 H" r9 i: i; p& K* E, u% G9 A% \
  攀枝花商界,真正起步在1986年,当时韩国宾是市委书记。他介绍说,1986年攀枝花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开放城市,开始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作为高度体制集中、单纯以钢铁基地建设为城市功能的攀枝花,快速面向包括外资、民间资本在内的经济体启动了攀钢二期建设,它本身和其延伸的产业链,立即引来大量资金和人才;这新一轮的基地建设,也逐渐改变了攀枝花的城市功能,钢铁之都转向城市的全面发展,以服务民生的小商业如零售、餐饮、服装等开头,涵盖工、农、金融等等各个经济领域的商界,自然开始了长足发展。5 p. J$ a$ f% y, O6 Z% R

4 ^* Y( a) u9 k, N! p  在商界游刃有余的表现,让朱志成声名鹊起。攀枝花政府于是破天荒地将他作为人才引进,并聘任为当地重点旅游项目——盐边红格温泉开发国资方董事,“这样不拘一格,我在其他地方还很少见过。”接下来几年间,朱志成又先后获任攀枝花市工商联副主席、光彩事业促进会秘书长,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我当了20几年经理人,待过几十个地方,就只有攀枝花让我决心留下了,还是这个地方好。”/ W( k/ I0 f. i
: I' V7 M4 m  t2 z( f
  好,是因为“它开放、包容,它能给你尽情发挥的舞台”,朱志成对于自己身上发生的“现象级故事”如此评说。他的理由很直观,是看在自己眼里的事实:最近10年,攀枝花每年吸引来的外地商人以10%递增,做零售的、开工厂的、搞旅游的、做农业的什么都有,占到本地外来民营经济70%;他们很多都在攀枝花安了家,而谈到原因,都是“攀枝花很好啊,做生意、居住都不错”——其实这句话,的哥们也会经常会向初来者说起。( v, S# p" L" @& G5 b. J

3 C( V+ }; I9 u; J  雄心勃勃的上市计划
% g- o, F' X: {: N. F# L
+ y" w7 E" a9 p& L. a: ~; q$ _# Q  对于攀枝花城市的未来,朱志成设想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希望的新兴城市”。
3 h8 y# |7 Y' X) T2 Y5 h
7 m; Q: o/ C: k% r  如果说这个设想听起来还有些宏观的话,那么恒为制钛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泽民的计划显得更实在:做制钛行业的强者。新世纪伊始,攀枝花市提出“打造钒钛之都”的产业发展战略,并建设了钒钛立产业园区。恒为制钛作为最早一批次入驻的民营企业,进驻后不久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2007年10月31日,该公司生产出攀枝花第一炉海绵钛产品(一种特纯钛 ),成就了攀枝花乃至国内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史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与王泽民一样雄心勃勃的,还有钒钛立产业园另一民营企业,四川龙蟒集团董事长李家权。其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划时代的”钒钛冶炼技术,即不通过高炉冶炼,只添加某种特殊还原剂,便可分离出钒、钛等金属;与此同时,李家权还在酝酿一个规模庞大的上市计划。
; v7 K+ ^" f" k8 d$ y1 k0 I$ Y/ C+ u+ F+ V
  “这里得天独厚,我们做的是其他地方没有的,试问哪个地方还有如此丰富的钒钛资源?”对于企业家们的计划,朱志成如此评价说。韩国宾也在关注“钒钛之都”的发展,他不断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2008年春节市政府送给他的那份礼物:一块用攀枝花第一炉海绵钛制成的圆盘,“未来肯定会更好的。”$ B$ Z  g& O! X* j

7 L- B. Y9 j9 K, @: B  不过作为已经退休多年的老领导,韩国宾现在思考最多的并不是攀枝花的产业发展,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下一代上,并担任了攀枝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过去几年、现在,包括未来,韩国宾的目标都是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做好攀枝花孩子们的教育。他成带领孩子们以极大热情参予城市创卫生城市、创旅游城市的工作,现在他又带领孩子们以同样态度参与创环保模范城市的活动,“我想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作为攀枝花的下一代,他们应该对这个城市更加自豪,更加又归属感。”(天府早报王晶城)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ubor 于 2009-9-22 22:43 编辑 6 k% ~% `: t2 D% I0 R+ g% W( W

6 b' Y7 X0 R8 z( V& O1968 江苏南京长江大桥
& ]3 |9 w% R* Y" A: v* o8 O0 v% U2 i; {4 r
+ p1 u) i" M/ U4 h
南京长江大桥远景& l# w& c2 z! t4 }9 g; ~8 b
: m6 z9 W0 y2 O4 \5 ^8 \8 h
  l2 @' ?. P  A: u1 g
南京长江大桥一角; |' |/ o4 [2 X: x; Y
! r5 ~9 t0 h$ ]% B, @0 |9 E; s

, m/ j% Z5 S: i* [" N
8 a9 w: [1 p# ]+ k4 T- i南京长江大桥远景
* o# C; ~/ A. B7 M& Z* x& V& |( \( s( t0 p6 `
4 o. t! K4 y: q
桥上景象% K$ B) O$ R% b
7 L, ]+ L, S* K) T
南京长江大桥:新中国的名片
! l$ c7 c5 d% d5 U, f9 J
1 ^  o2 M; e/ q2 j0 b) {' a当选地标:江苏 南京长江大桥
8 c/ B: |- Z+ K" [! J1 F% }5 r! V& o  v8 n7 D' i) K
当选理由:1968年,当时的中国桥梁之最,成为当时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 Z. M0 e$ K/ a  n: C9 W8 l0 V* w0 I" @1 d( l2 g# Y( w7 u
  建成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连接着津浦、沪宁两条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力更生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后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南京长江大桥未通车前,从下关坐渡轮去浦口需两个小时;通车后,只需要5分钟,两岸经济迅速增长,进入“大桥时代”。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正值壮年的长江大桥却“疲惫不堪”,原设计流量1.5万辆,现早已超过3倍之多,但是它的重要却无桥可替。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南京正酝酿将长江大桥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力争让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国保”。6 R4 D. p! M! G0 D/ `* l! {  r

9 f) n& `7 b+ V8 v9 k0 |" t( K3 q  建桥:十年曲折历程$ x; M6 j& S" m; ?5 u4 P
* {: h! I/ v) y7 P9 f# z" ~
  十年磨一剑,大桥从确定桥址方案到建成通车,整整十年。苏联专家撤走、三年自然灾害……大桥在天灾和人祸中,修修停停。& |- q- ^, O6 a: Y: U+ v, N

1 g0 s7 K- M! c$ O  与第一座跨越长江的武汉大桥相比,1968年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的时代烙印更为鲜明:工农兵雕塑、象征着当年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好在,1966年5月文革开始的时候,江中9个桥墩已在1个月前全部完成,即便是1966年到1968年,南京城里的“好派屁派”打得翻了天,但长江边上的工地上,依旧有条不紊。虽然由于国力紧张,设计中的六车道已改成了四车道,但从质量上来讲,这座桥留下了新中国初期的激情,却没有染上动荡岁月的浮躁。
9 f7 E8 M0 ]7 K( U& O; I4 `
* l$ \" T- A2 n0 I  `1 P* m  年逾花甲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二桥梁工程处副总工程师万方,当年是负责大桥钢梁架设的工程师。“建造花了8年的时间,按常规,这座桥不用修这么久的,三年就该建成了。”
) O- N- ^' y& K! g- O( A& \$ o0 E0 I
# g6 X1 I" {4 h/ f' h% a  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第一年,大桥开始定测工作。已经退休的原大桥二处办公室主任宋培起,那一年跟随建设大军来到南京。当时大桥周围一片荒凉,住的地方也没有,就把猪舍改成宿舍,没有食堂,吃饭就露天端个碗,遇到雨天就和着雨水一起喝掉。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而这一年,苏联最后一批专家撤走了。) B3 d* p/ r" w5 R( {3 [

; }& R- ]. l. K% z! J  “老大哥”走了,工程技术人员大多还很年轻,像万方,1957年修建武汉大桥时,才刚刚毕业,仅有的经验就是那几年跟着苏联专家学到的。这桥究竟怎么修,谁心里也没个底。从江北数过来一号墩就遇上了大麻烦,桥址钻下去100米还没碰着岩石层,原先苏联专家设计的统一用大型管柱法根本行不通。最终,根据不同地形,9个桥墩竟用了4种完全不同的方法。9 _% Z0 j/ }2 Q) S" R

) W* `+ j: O. q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对文革期间完工的工程不放心,组织了13个部门会诊南京长江大桥,两列装满着7节车厢货物的火车、100辆坦克同时在桥上跑,结果显示大桥结实得很,质量完全没问题。9 T/ s+ \, N" v$ W
! V' |) B$ T- Z& ~( W
  辉煌:全国人民以它为荣- ^: g/ v2 ^( q2 m: O- r7 q4 I9 D
4 V. ^: H+ a& b7 J
  1968年9月30日,第一列火车拉着7节车厢从江岸南边开往江北浦口。翘首以待54年之久的沪宁、津浦铁路终于得以贯通南北。
6 c# C$ G4 M# d- G
* O1 `/ o* E+ w4 ~4 M+ Z- V8 V  未能参加通车仪式是装料工人冯永祥心中永远的遗憾。就在通车的前六天,他乘着卷扬机去刷洗南堡附近桥梁上造反派写的大标语,结果卷扬机钢绳被司机不慎绞断,冯永祥从20多米高的空中坠落。通车前,妻子帮他领来了入场券,重伤卧床的他只得让妻子代他去,结束后,他缠着妻子一再重述当时的场景:5万多人,桥上全挤满了,连桥下的路上、甚至树上都是人,大家热泪盈眶,激动地跳着、笑着……
' E% [; |; `& _$ n. T% T: E
# e' S7 E( p' q  同年12月28日,长江大桥公路桥也胜利通车。南京城里万人空巷。第一辆开过大桥的彩车上,有一尊高大的毛主席塑像。数十万人涌向桥头,后来有人看到,仅庆祝时挤掉的鞋子,就装了两卡车。
& I' U- F$ ^, R) T6 c  ?$ d+ n. p! \5 Q3 r
  在大桥二处的家属区建桥新村里,大院里现在年纪在三四十岁的很多人都重名,那时候哪家生了孩子,老大起名叫长江,老二就叫大桥,还有的干脆叫桥墩、钢梁、铁柱。很长一段时间里,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建成的大桥是南京人最大的骄傲。
8 ?; o- Z, X2 }( ]& [/ C8 ?9 z- I# p1 F  J0 M2 L7 T$ q
  原先宝塔桥有家照相馆,周围老居民也记不清最早叫什么名字了,大桥一通车,就改名为大桥照相馆,生意异常红火,没几年就成为南京当时最大的照相馆之一。同样以大桥命名的还有大桥饭店、大桥电影院、大桥牌烟花……就连第一辆南京地产自行车也是叫大桥牌,还要凭票才能买得到这种车。使用大桥图案的就更多了,火柴盒上、香烟盒上甚至十几年前的米袋子上还常常可以看到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身影。
" V) |5 e7 w5 u* g/ d) `8 E' C
, }# \  Q6 j3 t  @* y' e5 V+ b  重要:哪座桥都无法代替" k$ t9 _$ t- M* e) w$ M

' i8 c+ w0 r' t2 p2 ]) b, @  被誉为“20世纪南京唯一可与中山陵齐名的伟大建筑”的南京长江大桥已历经近41年的风雨———1968年12月,这座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公铁两用桥竣工,使火车过江时间由过去靠轮渡的1.5小时缩短为2分钟,迅速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命脉之一,在华东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o* w+ [- E8 v/ q+ }% W4 Z( N) m
6 X4 l/ ~( U) n4 Q
  但从1990年代开始,大桥的通行量逐日增加,到2002年前后已处于日夜超负荷运转状态,年通过总重量达2亿吨,日均机动车流量高达6.3万辆左右,超过设计能力1.5万辆/日的3倍多。桥面损坏严重,近年来虽不断大修小补,却日益显得“不堪重负”。尽管长江二桥建成后,市交管部门对外地车辆及货车下了不能从长江大桥通过的“禁行令”,但眼下日通行量还是达到了6万多辆。前年9月,南京市市政建设处对长江大桥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出新,投资1000多万元,主要是更换路灯、栏杆出新维修、路面修补,并重新铺了一层1-2厘米厚的沥青面层。但长期的超负荷运行,使长江大桥部分桥面收缩缝受损极其严重,已影响到车辆的正常通行,所以不得不进行新一轮修补。有专家介绍,如果要想让大桥彻底焕发青春,必须进行彻底的整修才行,不过,封桥大修似乎永远不太可能。原因大桥是城市内部通行的主要通道,一旦全面修整必须封闭交通,这对交通影响太大:如果大桥公路桥封闭10分钟,南京市区便会陷入严重的交通瘫痪状态;封闭1个小时以上,整个江苏省的交通将会受到巨大影响。而铁路桥封闭1分钟将造成数十万元经济损失;封闭10分钟,华东地区的铁路命脉将陷入瘫痪。因此有关部门始终无法下决心彻底维修。
7 L: f7 p1 S! s: }5 _8 {" q
* o! l1 K% c$ \$ r; \* r4 k  未来:有望成为最年轻“国保”" o0 _! z0 I" O1 K, J; V  [
) J4 t4 D( q4 r9 w; m* y
  “修长江大桥时,美国人说长江水流过急,江水过深,根本没法修建大桥。但,这座在三年困难时期开工、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成的大桥,成了当时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作为那段历史的记忆,南京长江大桥是最真实、最典型和最完整的载体,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同时,它在中国建桥史上的意义也非同一般,其重要性不亚于古代的赵州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说,南京长江大桥不但有着相当的功能意义,还有一定的精神意义。“虽然南京长江大桥只有41年的历史,可是一处文物能否成为‘国保’,不在于时间建成长短,而在于它能否见证一个时代的风风雨雨。长江大桥正是中国六七十年代的缩影,它不但反映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斗志,而且鼓舞了好几代中国人民始终不畏艰辛、逆流而上。因此,把长江大桥列为国保单位,当之无愧!”- k+ ]% ]( a& l; b& a/ B4 X5 Y% i

( q- l! D7 T+ @! t6 p) }% Q  据介绍,长江大桥申报文保单位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南京市文物局文物管理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长江大桥就曾申报南京市和江苏省文保单位,但没有成功。这次,一开始也没将其列入“国保”申报名单,但有一些社会人士提议,加上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来南京时,认为大桥的历史价值值得保护,也有资格申报“国保”,因此将其后补进了推荐名单。不过,按照国家对“国保”的保护规定,“国保”是不能随便动的,任何的外观出新、结构修改等,只要对其“动手动脚”,都要报国务院,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因此也有专家表示长江大桥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不太合适。4 l$ ^% }) Q3 [5 |3 `, r

1 N+ U% d* t5 ^) }  对此,江苏省文物局表示不管争议多大,他们都会坚持长江大桥的申报,成不成功最终由国家文物局来裁定。
+ `0 E( ^6 r/ }5 \# k' f5 s$ s2 Y; X; X; l
  快报记者 孙兰兰 毛丽萍! ~0 O  [% `# v

/ _. W7 V7 {! @4 X$ l4 Z  国家文物局建议
! z. x& V! d( D4 S5 j; |' q6 `1 h/ x& A, M: ~% ]
  大桥申报“国保”! O: z! c" V9 g2 l0 Y. W0 K: T
$ @0 l- K/ o+ c6 H
  目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已全面启动。南京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有很多文保单位,梳理后南京选出了76处“候选人”向上申报。经过专家的论证,最终有56处被列入江苏省推荐名单。其中,于1968年通车的长江大桥和新石器时代的省级文保单位薛城遗址是后补充进去的,分别是最“年轻”和最“年老”的“候选人”。1 q, [% S2 `4 r# q  r. ?

, e5 l+ Y4 ]8 I+ Z  长江大桥申报文保单位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南京市文物局文物管理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长江大桥就曾申报南京市和江苏省文保单位,但没有成功。这次,一开始也没将其列入“国保”申报名单,但有一些社会人士提议,加上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来南京时,认为大桥的历史价值值得保护,也有资格申报“国保”,因此将其后补进了推荐名单。) |0 r4 q$ {, N2 s
+ t2 E' ]! m! F7 F) n& @
  说起长江大桥,一些老南京人特别有感情,“我参加过大桥的建设呢。”据悉,长江大桥从1956年就开始勘测设计,到1968年9月30日南京大桥铁路通车,同年12月29日大桥全桥通车,前后历经了10余年的时间,凝聚了多少设计者和建设者的心血!而通车之后,长江大桥也为南京城市的交通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虽然有了长江二桥、三桥,但大桥的作用依然无可替代。
1 R) U& `+ c2 Q, r/ b# j3 i( x% o& O; I! Q
  不过,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长江大桥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41岁的大桥有些不堪重负,在大车小车的重压之下早已“遍体鳞伤”,小修小补是家常便饭。
/ A2 B, U2 h8 x$ w0 \/ E! M9 T
8 m" ^7 r% o3 l  [一个棘手的问题]
& F9 g/ [9 ?/ b4 |! r- A! t2 c! }7 p' J) _
  “去年,我们给长江大桥的产权方上海铁路局发了一个挂号信,内容就是要将长江大桥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不过,到现在还没有收到答复。”南京市文物局的丁波说。
1 ~: E4 [/ s  B. n2 Z; J8 {2 l' [, v  x% s; t7 I7 y4 F: @6 I4 `8 i3 [8 }
  而对于长江大桥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据了解,专家论证会的成员们内部意见也出现了分歧。
/ D/ v  M( _$ s+ w/ f$ d. N1 e* o3 e8 X* x4 i$ V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周琦
- T" T! [; }( m% c  q# q* G/ |
, D. D5 V4 n/ v4 O  还是别申报了吧?+ i. u- M  P' p0 M
- ~8 T) O1 o6 q0 s" ]/ S
  理由:小修小补都要上报国务院,是不是太烦了?1 R; J. y8 ~. Z

  `( t% `5 z7 J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周琦是这次专家论证会成员之一,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对大桥能否成功申报“国保”表示悲观。他说在论证会上就有不止一位专家反对大桥申报“国保”,他也是其中之一,原因有两个:一是大桥还过于“年轻”,历史不够久,“50年以上的文物点比较合适”。另一个原因是,如果大桥申报为“国保”,会给它的管理带来很多困难。5 |$ b+ H6 O5 P& g  o, n- y7 g
8 l- A- h$ J. N, U
  “长江大桥跨度如此之大,如果要划保护区的话,该要多大的范围?还有,它的铁路和公路仍然在使用,并且长期超负荷,势必使大桥处于不断的维修和技术改造中,如果每次维修都要报国务院,是不是太烦了?”
. y* d2 z' C1 M1 C; m* v
2 w1 w) Y3 @. X$ t1 }  周琦说,按照国家对“国保”的保护规定,“国保”是不能随便动的,任何的外观出新、结构修改等,只要对其“动手动脚”,都要报国务院,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现在大桥动不动就要小修大补,一旦长江大桥成为“国保”,今后长江大桥想要“改头换面”,甚至哪个地方破了,需要打个“补丁”,都不能马上进行,按照程序都要经过国务院的批准才行。“而之前还要由市、省文物部门一层层上报,等到批下来,一年半载也说不定——对大桥来说,这是耗不起的。”' H9 L% @7 p, G) m+ T
7 \7 {+ F, l+ E/ @( G- E3 [
  南博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4 q$ I: M, w5 \2 ]+ g  f
  x: H$ k6 f7 O) K+ ], o) I
  申报,一定要申报!8 c( L/ V& I7 n5 B

# d* }! P9 e7 Y+ d" D% J  理由:大桥是时代缩影,应该申报国保
# A1 N, p1 t  m/ W
) ^8 m" S+ T8 z# w4 O% y- l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都能成为国保,长江大桥为何不能呢?”对于长江大桥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参与专家论证会的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表示,对大桥申报有信心。' Z/ L0 w' }/ Y4 W8 n/ g& [

3 }8 h* P2 J9 A: z  “修长江大桥时,美国人说长江水流过急,江水过深,根本没法修建大桥。但,这座在三年困难时期开工、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成的大桥,成了当时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作为那段历史的记忆,南京长江大桥是最真实、最典型和最完整的载体,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同时,它在中国建桥史上的意义也非同一般,其重要性不亚于古代的赵州桥。* w7 C: P$ O! q' k3 G

; R$ a2 f. h) Y! i  林留根说,南京长江大桥不但有着相当的功能意义,还有一定的精神意义。“虽然南京长江大桥只有41年的历史,可是一处文物能否成为‘国保’,不在于时间建成长短,而在于它能否见证一个时代的风风雨雨。长江大桥正是中国六七十年代的缩影,它不但反映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斗志,而且鼓舞了好几代中国人民始终不畏艰辛、逆流而上。因此,把长江大桥列为国保单位,当之无愧!”
* }  v6 a+ R2 H! S1 i: n, ?) @+ f) |2 C+ Y/ |
  省文物局:
1 x. f& U* [: o: N# R; Y; e) k; Z& s7 }* x2 ]+ l. Y$ E
  不管争议多大  收到材料就会提交  N, d. G2 v+ M! [7 z2 K$ X
# Z  c  ]9 [3 g: b
  对于长江大桥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是是非非,江苏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束有春表示,由于是增补项目,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关长江大桥申报国保单位的方案。只要在今年12月之前,南京市有关方面提交长江大桥申报的相关方案,不管争议多大,他们都会递交到国家文物局,最终由国家文物局来裁定。& c6 A' u  {( L: Y8 }* f

3 T0 L( y. F8 y8 a  辉煌,以南京长江大桥的名义
2 X0 [4 h0 a7 ~3 t& C5 s
* A4 }. p  A* {$ K! z. o3 m  建成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连接着津浦、沪宁两条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力更生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后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南京长江大桥未通车前,从下关坐渡轮去浦口需两个小时;通车后,只需要5分钟,两岸经济迅速增长,进入“大桥时代”。0 x8 y9 W) o5 |

* Y& @% @& Y0 j+ F6 L9 c6 r- V, ?- A& Q  在南桥头堡站,满载着乘客的”鼓扬线“公交抛下我一人,扬长而去。售票员留下一句感叹:以前学生春游、周末休息来玩的人很多,这些年除了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大桥对于多数人,只是一段会经常堵车却又不得不走的路。
. X# r9 D5 Z& d+ h' {. z% ^0 b3 v. N
8 Z) K9 R! K" }4 c8 C失落:成了轻生者的天堂
  W$ Q3 P( R3 h0 j+ b
+ x7 w1 ^& v" {1 i2 W1 |; ]  【从1968年大桥建成至今,有案可查的轻生者就达1800多人。】
: P0 S) Q; n, G; v+ g; E( M
+ `1 P6 Z1 X$ _$ G6 i0 M' U; O( j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桥成了自杀者的最爱。从1968年大桥建成至今,有案可查的轻生者就达1800多人。南堡旁一块牌子斜靠着桥栏杆,上面醒目地写着“天无绝人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善待生命每一天”,每逢双休日,“守望天使”陈思都会穿梭在大桥嘈杂的人流中,不动声色地揣摩着路人。陈思说,大桥不是个散心的好地方,噪音太大,环境太杂,有心事的人到这里散心,越散心情越糟。) P: E: G$ {6 G2 i+ r  t' v

3 S0 B; K! j2 l, i  然而同样的长风浩然、江水滔滔,却使另一些人激情澎湃,兴起征服大自然的豪情壮志。据说,当年大桥二处和大桥四处,分别从南北两岸同时向江中修建,一根根60公分宽的钢梁悬在空中,工人们奔走其上如履平地,脚下滚滚江水匆匆流过;夜晚的工地同样也是热火朝天,刚出炉膛的铆钉在空中抛来抛去,划过一道道弧形的光芒,流星般灿烂,那场景,比现在的钠灯、金属卤素灯更加蔚为壮观。1 N5 Y. _  Y1 B; N( G, A- R) ?

6 F& m5 m4 U9 H0 W$ J+ w  “精神最重要,大桥是近万名建造者的精神锻铸出来的!”8 C9 D9 T+ S) O7 I# k
; Y5 L7 n/ c% h7 l" E) e
  如今,二桥已建成数年,三桥即将通车,就连四桥也在火热的建设中。长江大桥就像最年长的兄长一样,虽然身子骨还硬朗,脸上却已被风霜蚀出深深的皱纹,拥挤的车辆让它不堪重负、栏杆和美丽的玉兰灯灯座屡屡被撞伤。
/ u( _" W$ y# W0 A% X
- K( [# c4 t) b2 M% q  【数字解构】3 p; s7 Z9 Z* @5 N. ^9 P

0 p9 t! v* A  t' J5 V  南京长江大桥正桥长1577米,下层的铁路桥长6772米,上层的公路桥长4589米,公路引桥长3012米,两端接地部分还建有22孔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双曲孔桥。
2 j" h' l0 P% q% G; z* o  s8 f9 R3 B. V2 k- X) B; T# p# D  O, S
  桥头堡高达70米,顶端招展的红旗雕塑格外醒目;堡前还有高达10余米的工农兵雕塑,形态逼真。正桥栏杆上嵌有200幅铸铁浮雕;从桥栏俯身往下看,9个屹立在惊涛骇浪中的桥墩,像9座擎天柱,凌空托起正桥钢梁,整座大桥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壮观。
1 W# v/ N, p$ r- ?- Y: ^
) _9 {9 @/ F0 g6 S( A$ ?) X, c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内,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1955年9月1日兴建,1957年10月13日全部建成通车。它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桥。大桥分两层,上层公路,面宽18米,4车道;下层铁路,全长1670米。
* U9 }) l# P) X/ m1 I4 F& \, a. m; p0 T) E$ V
  南京长江二桥位于长江大桥下游11公里处。全长21.197公里。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1997年10月6日开工,2001年3月26日通车;2 \# f) T4 D5 J2 @, y4 @

- ~0 l( I$ A% m6 d) ^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上游约19公里处的大胜关,东距长江入海口约350公里。南岸起点在绕城公路刘村互通,往东接南京市规划的二环线;北岸终点为浦口境内的宁合高速公路张店互通,往北接即将开工建设的宁淮高速公路。全长约15.6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4744米,主桥为跨径648米的双塔双索面钢塔钢箱梁斜拉桥。三桥预计在今年10月12日建成通车;南京长江四桥选址位于长江二桥下游10-15公里处的石埠桥附近,距长江入海口320公里。7 ?: |9 [* o) Z  E) _# j

; c# p9 r# e/ `" J! R  【记者手记】
; _7 Y' q& d7 }8 W
+ L9 v' I& m- `- U9 l* S% I  激情燃烧的岁月% k, ^; U' v, U8 c2 [

. M) d7 o' t, Z0 _8 o& C' d9 O  长江大桥的建造,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
0 A; D$ I. Y' [9 j3 {
' x( k# n7 u) h, j  当时参与建造者近万,最后28天的大会战,10多万名志愿者从全国各地涌来,“到大桥去参加义务劳动”成为当时最为光劳的事情。
: t5 `: o; U# c2 {& q! i
( r; s' |% O+ G4 ~, Q' w) t; E  说起大桥,74岁的任发德老人激动不已。时任大桥摄影组组长的他,挂着德国产的哈夫林相机,为南京长江大桥拍摄了二三十万张相片,记录下这座桥的每一个历史时刻。当听说我们要寻找大桥的故事,任老热情地带着我们跑来跑去,采访当年的工程师、记录员、工人。
, u* h( j( ~: a! P5 V5 F
( j# @) {$ O1 i1 M; U' S& e  “周总理和许世友将军将说过,大桥最少要使用100年。这座桥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可近四十年了,从来没有对它好好维修好好养护。”任老据了解,南京长江大桥是目前国内10余座公铁两用跨江大桥中唯一一座没有进行过彻底维修的特大型桥梁。桥面上不停地“缝缝补补”,让以它为傲的南京人,也以为它真的老了。. W7 k6 j* M% H; O& R8 R4 F
  u, e6 T! J  W3 q: b- X
  关注大桥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提出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彼此争论不休。大桥默默地卧在江上,等待它未知的命运。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同事告诉我,明年大桥可能封桥大修,或许我们可以期待,重生后的大桥神采奕奕,再度让人们感受到先辈们创造的骄傲。. t4 |, w9 O4 S0 H
, A+ M% S* S& A7 X- c6 d7 H
  经典中国-穿越55年/ |) U# E. q, y* V0 [$ ?, x1 Y7 j
8 u* h  M0 i& m" {
  南京长江大桥:中国的名片
1 j1 I; Z& _9 U1 S' i0 a% Z9 }, F; |
9 O: V$ G/ Z4 [  2004年09月25日
4 B3 i% t+ k1 w# Z, D% W" _- H
, v( T1 j1 Y8 Q4 \; X/ X4 Q  许希祥 记者 郁进东
; t& U! g- Y4 Z" a+ ]2 O- v) g
! h6 a' L2 F1 V* d  本报南京9月24日电
. n* l+ e' K1 V% ?
* u. t3 D& |% J& B( A, |6 U6 H  72岁的万方老先生,家住南京长江大桥南引桥东侧不远处的一个居民小院里。每天,他都要推开窗户,深情地看看雄伟而忙碌的南京长江大桥。5 {2 W( T. k. Y1 g" [& o5 J* i

& }  V! l8 j" I( f5 X  万老退休前是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副总工程师,是当年参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成千上万技术工人中的一员。因为修建大桥,1959年,他第一次来南京;也因为大桥,他留在了南京,把一生献给了南京。如今,他的理想就是用心守护这座大桥。
+ s) H) e3 P! t4 r' `
% A6 v9 |  z) h9 {6 A# ~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这里江宽浪急,水深达三四十米,江底泥沙、岩层等地质条件十分复杂。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后断言:在南京造桥,不可能!
/ `2 [  |+ s$ {7 ~* l) K; j3 U2 w) D
  然而,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工人,就是要在这个地方,把洋专家断言“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 w2 Z9 S$ r" p5 F

: k$ `0 A6 Y: i: j  1958年9月,我国政府决定兴建南京长江大桥。# T0 h7 l) ^2 u. X' S8 c0 |

5 m8 n5 E* {8 z% ]  如今两鬓斑白的万方回忆道:“1960年,大桥工程刚上马,就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加上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中断钢梁供应,所有的问题都需自己扛。”他清楚记得,1964年9月18日,在5号墩悬浮沉井入水到14.2米时,沉井导向船组的边锚多根锚绳相继被秋汛的洪峰冲断,巨大的浮体在江中连续摆动,情况十分危险。9月28日,4号墩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这种险情在中国建桥史上从未有过,大家焦急万分。当时,设计组组长林荫带领全体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研究、修改,经过一个多月奋战,终于成功地制止了4、5号墩的摆动。
* U0 k( e" f8 B! @9 d* v' P- h; k* @6 N$ K6 u6 W7 W$ s" K
  万方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通车的那个难忘时刻,高音喇叭里播音员的声音激越而高昂———在亿万军民热烈欢呼我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新的氢弹试验的大喜日子里,扬子江畔也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最大的现代化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已经全面提前建成通车。从1960年9月到1968年12月,新中国第一代桥梁工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终于完全成了在外国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s( N! g8 M0 X! E

! C- ]  \* E7 t% A2 S# l9 {& U. [0 S  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大桥铁路桥全长6700多米,公路桥全长4500多米。江中正桥下层铺设双轨,南来北往的列车可以同时对开;上层宽阔的公路桥面,可以并列行驶四辆大型卡车。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南北列车通过长江的时间由过去轮渡过江的一个半小时,缩短为两分钟。万方说,通车的那一天,他和同伴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l# F+ S5 \- L  y) _2 q. M* c: [9 H2 p( Z/ v
  南京长江大桥还是一座技术过硬、质量一流的现代化大桥。30多年来,它不但经受住了风浪的日夜侵蚀、船舶的意外碰撞和5倍于设计能力的汽车通车量,而且还承受住了五次列车大提速。目前,南京长江大桥日通汽车5万辆,火车260列,每年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两亿元。
- @! z# r) ~) F4 J
! s$ @" g3 y3 \% r2 f  如今的南京长江大桥不但是我国南北交通和经济大动脉,也成了南京,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无数外国政要、华夏游子、海内外游客都梦想能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走一走,看一看。
: U* X" S2 ~. J3 g3 w9 m6 @( f- P+ J
  万方的家离南京长江大桥很近,每天,每5分钟不到就有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通过大桥,车轮撞击钢轨的声音格外刺耳。万方却说,那才是最悦耳最动听的交响乐!) S( Q7 O9 v# D2 s

% l. o. S( M% k( n( l0 o2 o  超过设计能力3倍多0 @2 T8 B* u* S( o# M7 z- G7 N

( |: j0 @" c8 u  被誉为“20世纪南京唯一可与中山陵齐名的伟大建筑”的南京长江大桥已历经近40年的风雨———1968年12月,这座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公铁两用桥竣工,使火车过江时间由过去靠轮渡的1.5小时缩短为2分钟,迅速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命脉之一,在华东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s. c5 B" ^) {2 D9 H9 B$ \* @

: H) }) x: F8 z7 u  但从1990年代开始,大桥的通行量逐日增加,到2002年前后已处于日夜超负荷运转状态,年通过总重量达2亿吨,日均机动车流量高达6.3万辆左右,超过设计能力1.5万辆/日的3倍多。桥面损坏严重,近年来虽不断大修小补,却日益显得“不堪重负”。( I5 h; m0 G: ^' M# x
4 j! z4 o0 u2 y  n
  国家文物局建议6 p& V0 P$ d/ n: I+ c  r; p
" s8 ~& G) Y5 l+ M3 U
  大桥申报“国保”. p( ~, S+ J4 J% Q0 U* U& o

9 T) s9 m/ M  x% [4 w. G  ^  目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已全面启动。南京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有很多文保单位,梳理后南京选出了76处“候选人”向上申报。经过专家的论证,最终有56处被列入江苏省推荐名单。其中,于1968年通车的长江大桥和新石器时代的省级文保单位薛城遗址是后补充进去的,分别是最“年轻”和最“年老”的“候选人”。1 I) l$ N8 E% w9 B; V
, Y7 \' A% Y: M' x7 H1 ]) [1 l, ~
  长江大桥申报文保单位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南京市文物局文物管理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长江大桥就曾申报南京市和江苏省文保单位,但没有成功。这次,一开始也没将其列入“国保”申报名单,但有一些社会人士提议,加上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来南京时,认为大桥的历史价值值得保护,也有资格申报“国保”,因此将其后补进了推荐名单。" t, M5 l5 t# A) S/ T
! t) k; ~' T+ f+ R$ k) W2 ]. P1 J0 g
  说起长江大桥,一些老南京人特别有感情,“我参加过大桥的建设呢。”据悉,长江大桥从1956年就开始勘测设计,到1968年9月30日南京大桥铁路通车,同年12月29日大桥全桥通车,前后历经了10余年的时间,凝聚了多少设计者和建设者的心血!而通车之后,长江大桥也为南京城市的交通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虽然有了长江二桥、三桥,但大桥的作用依然无可替代。( T; a& Y! x$ O. H! A
0 }( g& m1 D3 }; n8 U
  不过,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长江大桥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41岁的大桥有些不堪重负,在大车小车的重压之下早已“遍体鳞伤”,小修小补是家常便饭。
* c9 p1 ]% |6 A  Y6 ?( M( ~; V5 V' q: q
  据透露,2005年对大桥曾经进行过一次全面的整修,也进行了检测,去年南京桥工段对大桥也进行了全面的检测。两次的检测表明,大桥长期超负荷运行。当初设计的承载能力不超过2万辆车,目前的日通行量是6.9 万辆,严重超过承载能力,对大桥整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桥老化严重,比如大桥桥面老修,但是修不好,主桥、引桥都在修,也修不好,其实是结构上的问题。当时条件有限,建设使用的是煤渣、石灰等材料,而现在这些材料绝对禁止使用;大桥桥面是钢筋混凝土桥面,基础就不好,无论怎么修,重载车上去后,很快就坏了;双曲拱拱坡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开裂,主要是时间长了,长期的过载运行造成的。”相对于邹建平的表态,南京市政设计院总工程师陈德霖也认为,引桥部分是混凝土的,40年后,炭化也就是老化,“强度降低了,理论上应该拆除,但是拆不掉,跌跌爬爬用了40年已经很不容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1969 河南红旗渠
3 x  w% ?: q* E  ?
8 F9 e3 ]( |; _( R, }) G9 o; c
5 n( c' @0 V  b  V" p红旗渠
/ v7 F& m+ K- L, v# p) s
8 J  Z$ L0 D7 }' X% p( X$ `  E# o) E8 u; w
红旗渠青年洞
4 V0 E  Q$ I& m7 X, @
. I$ ~5 G- n8 J4 R7 b2 D共和国图腾红旗渠:蕴含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
: I" U( `* x6 ?' t' c' G2 C$ F- }" {1 o
当选地标:河南 红旗渠
% H: [, ~) n  K6 y# a5 W
" s( X5 s/ x, H% K' q! i当选理由: 1969年,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最为骄傲的工程之一,有人工天河之称
0 R# M  ]( a  ^$ i5 Y! \3 p! o* w$ K! D% U! n/ I
  记者 张波
2 ~5 E" X% _9 ^  S
, U! N* p( t9 c2 [5 b7 h  如果没有红旗渠的修建,林州(原林县)恐怕依旧还是豫北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
, d. B( ~. J. N/ C. h7 ~6 a; ~! O, _+ \2 G. d, y
  在通往林州的公路上,进市区之处,有着一个偌大的指示牌——欢迎来到红旗渠的故乡。在街上,从喝的各种酒,到抽的香烟,随处可见“红旗渠”的招牌,红旗渠的名字,和林州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当地,红旗渠也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W5 T2 s% J# E& R  ^" D. L+ b

5 x$ O& l( Z& g: s2 Y, }. G( F4 ]  此时正8月天,天气清爽,一路上,延绵不绝的太行山脉满山翠绿。当年修建的红旗渠,也已开辟成为一个景区,门票61元,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姚村镇水河村,可以见到当地村民建设的鱼塘、果林。村民桑换荣说,在几十年前,没有红旗渠时,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水贵如油,吃水要去数里之外挑担,更别说开个池塘养鱼了。/ P6 \4 ^/ V2 ^& ]& U4 S. ~
* C: o- k. p* }. _" Y
  红旗渠的修建,改变了这个小山村,也深刻的改变了林州。
3 d6 p/ b0 V) c# r: U! |" [1 n+ u
  林州,位于河南最北部,是安阳下属的一个县级市。在1994年前,它叫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河北省涉县接壤。地属山区的林州干旱少雨,十年九旱。在林县的县志上,记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到1949年的500余年间,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达30次,人相食5次。一则碑文描述了清代的一次惨状:“光绪二年间,共计男女一百一十七口,自三、四年间,流离死亡,仅存男女十一口。斯时骸骨堆之如丘树皮草根,或剥或刨,亦几殆尽”。
+ Y2 ^  [  N7 p  A/ z
8 M% w- B/ {: C6 M1 @- _  水的问题,如同一把利刃,长期架在林县数十万人民的脖子上。
9 N8 f; N& {8 T8 o
1 C* W8 t7 A# d& @$ g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林县响应中央号召大兴水利,先后修建多座水库。然而,在1956年底的一场大旱,让林县人民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当年降水量不足百毫米,由于降水稀少,河水断流,水库无水可引,成了空壳。8 ~8 ]) e; G: X% _9 Q) V* X

3 a* f! F* l1 o: N* |; u- \5 U  只能从外面引水。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是杨贵。在他的带领下,林县县委产生这样的这个想法,即使在现在看来,也十分疯狂:在悬崖峭壁上,依靠人力修建一条人工天河,“引漳入林”把漳河水引到林县。" R& {) s$ }5 P" V: ]0 m6 |$ e
- _# r3 H" C% E. W9 c7 ]0 K; W
  1960年2月,这是新中国最困难的年代,也是一个人连饭都不饱的年代,数十万林县人民用血肉之躯,开始了一场“疯狂”的战斗。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的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这就是一日三餐。- W6 |( b# N  ~; a& n

. E! q+ D* L, l! M& g  以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林县人民创造了一个建筑的奇迹。红旗渠的总干渠全长70.6公里,从起点陕西平顺县,到末端林州境内的分水岭,海拔落差只有8.8米。在如此长的渠道施工中,如果稍有偏差,就会导致下游渠段海拔高过上游,从而导致引水失败。另外,面对太行山脉的坚硬岩石,几乎没有机械设备,施工难度极其高。
$ n5 L3 h6 z( o4 s- k7 C1 _# X' V2 ]! J/ k/ p# @: H8 a
  在当时而言,这也是一个空前浩大的工程。红旗渠总干渠全程渠宽8米,深4.3米,在渠里甚至可以行船。据说,在修成以后,当时拍板允许林县人民引水的山西省领导找到了杨贵,埋怨说,当时你们说要修渠,我怎么知道你们怎么修了这么大的一条渠啊?; M) e. s( g9 ~8 O1 G  {
2 c  k  Q& v# {% n
  十年间,林县人民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整个施工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发生过山体坍塌事故,但林县人民矢志不渝,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随后,到1969年7月,红旗渠的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5 P+ A) r5 o# ^2 [  Z9 g
+ `1 T4 ]9 |" `4 H5 y! }6 _  在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对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修渠结束后,美联社曾给予了如此评论:“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典范,看后令世界震惊。”% Q1 I+ o6 r; B- \

3 F5 I0 L/ Q! v" M* s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的恶劣生存环境。从之前的荒山秃岭,到现在的遍山绿色。粮食产量也大增,从修建之前的亩产50公斤,增长到了现在的四五百公斤。林州人民破天荒的有了自己的鱼塘、果林……3 n! K6 f! H/ m& [: v2 b0 Y7 p

+ P3 {# v: t8 w. `6 c  红旗渠带给林州的变化,不仅仅如此。红旗渠修成后,作为一个样板工程,在全国闻名遐迩,吸引了海内外大批人士前去参观。如今,红旗渠品牌被开发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卷烟、酒类等并不鲜见。另外,10年修渠的艰苦岁月,为林州培养出了大批建筑人才,林州建筑大军遍布全国,享誉在外。
7 \" i' C2 ?. `! M6 G( p$ y4 ^/ `' U- Q7 K8 c
  红旗渠,从最初的一项水利工程,已经变成了一处旅游景观,一个品牌,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地标。在那个年代,它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让它演变成这个县城,乃至整个共和国的图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74 陕西兵马俑7 I9 K& z5 x/ c, @2 ?. \" Y
( {4 k. G$ Z' P* A2 b

$ S% L$ j3 I# n1 _& q# K; k4 y秦始皇兵马俑
$ @% q$ ~( i) \9 K% Z
+ ^* \  K, Q8 U8 E4 ~1 ]7 |  ^; ^' c5 F
秦始皇兵马俑
3 \( r5 c, s9 W! {) j# A; G3 W! K! L6 e( X% Z
陕西兵马俑:沉淀两千年历史文化
3 K+ X" x! W( }( T6 V( T! I, q( N6 r* X
当选地标:陕西兵马俑  5 Q7 u6 b6 Z) Q9 l- B1 o+ b: P

/ y( O) u/ F' ?" |) s当选理由:1974年,新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中国人的历史文化骄傲
' R0 q+ E& v! ~2 \; Z
) ]7 c/ x/ y7 F& |6 j. u  兵马俑,对于所有眷恋历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梦。这个梦一直做了两千年,直到踏上西安这片历经了太多沧桑变故的土地,才有了前世今生、时空交错的验证。
: A, K! r, B' Q+ R' t
3 }! w+ ?+ ^6 P1 m  b7 \, H; U  L  当你伫立,看他们黑衣如铁、迅捷如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们令天下为之丧胆,为之变色;当你聆听,听他们的军歌里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他们的事迹在千百年后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留给后人的启示永远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厚重的一笔。& Y; c  d9 ?7 }; P

+ T4 W' I6 ~5 m, ~$ u% l3 {  从西安火车站乘车向东30公里,雄伟的秦始皇陵就坐落在巍巍骊山的脚下。据史书记载: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面的山上,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8 _$ D4 p: I0 F# i( ]( y& ^+ r

1 j6 s' o: ]) j( \! o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f+ G' R6 m' Y$ ~% ]

2 Q5 ~# z; i2 m  h6 x9 f. @& r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2007年5月8日,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K7 D) u" u* n% I6 I& E
  u6 D, d+ {' c  J3 x  就这样,兵马俑理所应当地成为了陕西的标签,在西安这个沉淀了13朝历史文化的古都熠熠生辉,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人前来感受历史的神奇与厚重。
& R/ [% j' k, P2 i+ S5 ~, N% {/ t% O( i2 T, L
  继秦兵马俑一号坑1985年第二次发掘后,时隔24年,今年6月,考古研究人员经过详细勘探后,决定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早在1978年到1984年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考古队就对一号坑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并对部分陶俑进行了修复和复位。1985年,考古队对一号坑展开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遗憾的是,由于将军俑头的丢失,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第二次发掘只进行了一年就被叫停了。相比几十年前的前两次发掘,本次发掘将有可能揭开秦兵马俑目前的许多未解之谜:比如一号坑中到底还有没有将军俑,除了士兵外,还有没有文官?采取新技术后,原本彩色的兵马俑会不会重现天日?这些都让人对一号坑的发掘充满期待。) ^/ K8 q2 P8 T' x. c
0 s; T) C, y5 _
  从埋藏在黑暗死寂的地下之日起,本以为就这样永不见天日,没有等待,没有怨言。这些兵马俑们唯有静默地承载着一个帝王的历史,直到无意间被打井人挖出,终于在时光变换之后看到两千年后的天空。一回首,已看不见昨天所属的辉煌。但是这样气势磅礴地出现,他们依旧带着石破天惊的震撼,依旧是属于整个民族的骄傲。
* D  a% r9 q1 C2 i$ D1 `' u8 S* {6 S3 ]1 R" s% r
  当你站在这一段被尘封了两千年的历史旁边,感受着这群无敌之师历经两千年后重现光芒,仿佛他们低沉的呼吸和呢喃的低语都清晰可闻,那悠久历史的悲凉与沧桑,能让你泪流满面。
. }" O, f3 s1 }" T  T( I7 k4 F! F3 P  {5 u6 h  r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两千年弹指一挥间,时光就像箭一样从他们的耳边飞过。这座巨大的穹顶形建筑里,这群古老的陶俑原来并没有改变,他们依旧属于历史,他们也同时属于现在。他们是人类文明不可估量的一笔厚重的财富。- }1 d  P- Z( q$ O* U
) U. b/ S/ k1 Y
  旅游小贴士
3 t% I7 U$ X1 C9 s! f; B4 K+ W2 g. ]9 ]% i7 F! w+ n
  门票及开放时间
4 v  \" T3 V5 w0 v- K4 f6 C% t& A6 c) \. M
  旺季(3月1日至当年11月底)90元,学生凭证45元;淡季(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65元,学生凭证3 5元。建议听导游讲解。+ ^3 `. U! g' @! X8 S

8 u' Y" g" e+ {* a) M5 `" q2 q  售票时间:3月16日-11月14日,8:30-17:30;
1 l0 c2 P2 m' H; A2 B4 h8 Z0 k
3 H! M( T$ I" P$ o7 t  11月15日-次年3月15日,8:30-17:00
5 k& J% ]! Y! P" w8 r& M
7 N5 d, x+ Q" d  e! Q' I' U  交通* q/ d2 B  k# w: J& |9 V6 y
! T* |' t( Z  ]0 F& a
  由西安火车站东广场乘游5(306)路公交至终点站“兵马俑”,全程票价7元。此外,东广场还有914、91 5路公交开往兵马俑,单程7元。车程1-1.5小时。
+ ^2 M' n9 e7 r! t! g7 M
: \6 ?7 l/ f0 x& @- b8 R  临潼区前往,可乘坐101专线、914、915路公车,车程15分钟左右。
8 J& ]5 H; V% d8 D1 k2 a- D2 v
  Y( w1 s3 }8 H( a# S$ Y) F+ c  除了公交车以外,火车站附近还有不少中巴车、旅游车前往兵马俑。从市内打车前往景点的话单程价格打表为120 元左右。(华商网王勇钱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75 河北唐山
5 T1 u) f' R' W5 X
) N# d$ z6 R$ q) H2 D! ^
5 f/ H( z: S' a地震前的唐山。常青/拍摄* c' e& t/ Q) F+ I- ^

5 U& W5 Q, ~) C) ~9 ?
5 j" c& J2 O: U  w+ ^2 z地震后的唐山。常青/拍摄  x3 \2 u/ ?) z7 `; q  J

0 k& w" ]& w) t8 C. E- `现在的唐山
/ R, a) j8 L: y3 n: H
  f# ?3 Q: ^: I4 K现在的唐山夜景
3 K- N4 v7 J) K( D
' W% Y$ _$ c" z( r5 K' y( [唐山:凤凰城的灾难与重生" h5 {% R' R' \
) y/ G( t. |5 O8 B( m" k. L9 S
当选地标:河北 唐山
- A' q3 E9 J: L5 Z# r1 e" B" l1 H- ~; H6 y4 [+ G, |
当选理由:1976年,一个城市的灾难与重生  2 X: m# j) i( _7 `& [$ N4 d: u* V

3 q4 b7 i( B# k% i4 Y  立秋过后,唐山的天气并没有凉爽起来,反而变得更加燥热。每到傍晚,位于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广场上便热闹起来,一队轮滑少年在纪念碑西面的广场绕着临时跑道一圈一圈地飞驰,热恋中的男女坐在纪念碑下的台阶上窃窃私语,广场花坛旁边几位坐着轮椅的老人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老人的子女说该回家了,“这么快就走啊?”老人有些不情愿,其实,他在那儿已经坐了一个多小时了,但老人觉得这一切“总也看不够”。
3 D1 n; Q/ G7 ^" t! _+ k) D( z0 ]) Y% Y6 w2 C% ^* q
  抗震纪念碑广场对于唐山人来说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即是灾难的纪念,又是重生的起点。20多年前这座碑在建,广场四周是废墟和简易房,一日三餐是那时候唐山人每天最操心的事;而今,广场上的唐山人满足、幸福,广场附近一座二十几层的大厦门口,路虎、悍马、奔驰等高级车比比皆是。  g3 p4 i, K0 F; F; c
2 n# u  E/ S: J& Z8 k0 B
  唐山人:拼命创造生活拼命享受生活& q+ }- W; j; O/ v; M
0 C+ F9 K0 e: x1 ~
  2008年,唐山获得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唐山这座从地震废墟上崛起的城市,经历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已经如他自己的“凤凰城”名号一样,灾难过后得到涅槃。, ?9 @8 _6 Z9 {

* E: P- M. I$ U: p& h. v# m  唐山的出租车司机大多都会跟客人聊几句天,记者就碰到这么一位,他先是抱怨刚刚买了一盒假烟,又自我开解说“ 无所谓,真烟一天一盒,假烟三天抽一盒,替我省了钱了,也不错。”这种乐观的性格是唐山人的一个共性,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就是唐山人,他对记者分析了唐山人乐观的根源。“唐山距离东北很近,有着东北人的豪爽与豁达,再加上唐山是工业城市,开滦文化养育了唐山地域文化的根基,开滦煤矿工人每天面对黑暗的巷道,每天面临生死,所以上地面来了就要喝酒就要吃肉,要享乐、要幽默。更重要的是唐山人承受了精神上的大灾难,经过大地震的死里逃生,更要享受生活,及时行乐。就是创造,拼命创造生活,拼命享受生活,唐山人活明白了。”
% s% E7 G* x2 w( W% r% H4 Y
2 L7 ?! [% k) C* Z0 _& ~( Z) v  记者站在新华道与建设路交叉口数了数,在一分多钟等待信号灯的过程中,眼前就有一辆路虎,一辆奔驰和两辆宝马车驰过,“豪车之城”确实名不虚传。关仁山曾经写过一篇《因为唐山,所以这么活》,他分析唐山豪车多是有原因的,“一个有经济基础,一个是消费观念,与唐山人及时行乐的意识有关。别的地方有钱就买房,唐山人比着买好车。”
- H7 c2 O7 h& B: D: v. k/ v) S+ ^; y3 y9 s% Z
  但唐山人不止是拼命享受生活,地震过后他们更加懂得感恩,关仁山说这也是唐山人在灾难过后特有的人文精神。“ 个体户捐款捐一个亿,在别的城市不可想象,但唐山人干得出来。农民把粮食卖了去灾区支援,即使是作秀也做不到这个程度,这是一种豪气和感恩情怀。”
) ^6 T; n$ G4 Z2 F8 @' P
; U, c4 }7 T4 f! w  O1 G/ u1 \  唐山城:简易房搬迁房商品房唐山人活得不易
; b0 Q0 |" d1 w! d% C& I  U/ K  R9 g- |  n+ G$ v
  常青原是唐山市展览馆的摄影师,1976年“7月28”唐山大地震三天后他便拿起相机穿梭于废墟间,直到10 月份才回去盖简易房。33年来他的拍摄没有停止过,他的相机由最早的德国产禄莱双镜头120变成了现在的佳能5D2数码相机,镜头中的影像也由一片片废墟变成了现在美丽的凤凰城。从商业到工业,从建筑到道路,常青的镜头记录了唐山一点一滴的变迁,他常说,别人关注的都是身边的小圈子,我看到的是唐山30年来全方位的变化。
- c5 f% g$ w& Q# M& c* s
: P. ~! i, S. `+ ]6 o7 O3 ?: ^& i  建设路是唐山市最繁华的道路之一,常青拿出一组照片,展示了建设路的前世今生。“地震的时候建设路只是一条土路——路上仅有一座小楼没倒。地震过后刚建设的时候,建设路是两车道,到了90年代变成五车道,市委书记赵勇来了以后,拓宽道路,建设路变成了现在的八车道。”: ?7 R8 C3 A' I% S

( z* P, u4 I8 d2 f' H* }+ [  常青的记忆所及,8年的简易房生活最是难忘。“一出门就是废墟,冬天为了保暖都用纸箱子贴在墙上,能用的都用上了。唐山人还编顺口溜,‘砖头压油毡,房轻心里安。’为什么心里安呢,如果再地震的话房子塌了也砸不死了,别看房子简单,心里觉得挺放心了。‘出门是瓦砾,吃水靠肩担。’大家每天都要做的就是去外边挑水,三顿饭还得生火,要拉煤劈柴。每天三顿饭忙活着你,别的什么时间都没有了。就是为了生存,没有别的需求了,吃完饭以后一家人就睡觉了,一天就过去了。生活特别单调,什么也没有。”常青还开玩笑说那时候基本像回到原始社会,刀耕火种那样的,第一要义就是生存。8 k' a9 g* p$ ?  B& v
0 P3 Y6 ~: c$ n( }1 O& h: N
  地震十年后,大规模的正式房屋开始建设,唐山人管那个叫搬迁房,现在常青一家还住着当时的搬迁房,据说建设标准能够抗击8级地震。“这边还在拆简易房,那边就要开始建,到90年代已经初具规模,像那么回事儿了。但看上去建筑规格都是一样的,都跟火柴盒似的,因为出自同一个图纸,里面的结构都一样,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搬,不分干部和群众,一律按照一家多少口分房。”
4 T  p. N7 T8 ~* x8 R
' z) x, Z! s+ |  常青拍了不少现代小区的照片,看上去非常漂亮,他感慨说,现在都是高层了,高级社区,欧式建筑,从简易房到商品房,每次看到这些照片,都会觉出唐山人活得不容易。
1 z: Y# T5 x( c1 l: g7 g8 n" X) c+ D$ Y
  常青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拍漂亮的风光片,但大地震改变了他的主业,从拍废墟开始,常青的镜头成了纪实的工具。他把所有的照片按照拍摄对象分别放在不同的文件袋里,封面上写着“开滦医院”、“建设路”、“抗震纪念碑”、“机车车辆厂”……每个文件袋里,都记录着唐山市一个细节的变迁。
: P. W) X8 w- s; f2 d% u7 R
: k1 e, b/ z5 ^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袋水泥、第一辆机车都在唐山诞生,大地震毁了一切,照片中的机车车辆厂路面凹陷,一片废墟,开滦煤矿只有井架还是直立的,其他建筑都塌成一片。当时西方媒体曾经预言唐山将在地球上消失,然而,常青的镜头自豪地记录下了另外的影像:一辆“和谐号”列车由唐山机车厂生产出来、曹妃甸工业区在海上升起……文/《河北青年报》记者赵丽肖 摄/除常青提供照片外均为《河北青年报》记者刘飞越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5 10:31 , Processed in 0.077870 second(s), 22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