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22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ubor 于 2009-9-22 22:43 编辑
8 a* r; V0 n/ j1 v3 r! v: z! q8 D) t1 i9 @$ ?* S
1968 江苏南京长江大桥
/ y( A, N1 u5 ]9 y( L% ^$ A+ X w: b* E" j/ h' j
( A1 l, z, I& m( b k, C0 u南京长江大桥远景3 I3 o l' |6 n* T4 O7 [" ?
( ?0 N7 g& x8 A4 Z0 r
) |8 x ]0 d+ X9 l* J- Z, H/ @南京长江大桥一角
& m4 E4 h# ]/ E% K& b c2 j4 C! r: ]' ]
N; B$ x7 ^$ ?8 j
/ W1 r' E. Z$ S& W8 m" i! J
南京长江大桥远景7 Y1 n( G0 T9 {5 }) z
& `/ V6 d0 ^! ]6 g# e( x3 B: Y4 I8 F) S; ^) @
桥上景象8 m8 K8 ` j# @; k u# ^
7 I/ p0 `8 T7 s; z/ P6 x$ s& ]+ j5 N南京长江大桥:新中国的名片* O( W5 J3 E0 r4 {: _# _
) ^) `6 o7 y; j2 @$ O
当选地标:江苏 南京长江大桥
: y1 I" h7 v2 y5 E' {: f4 W8 N2 g7 Q5 |1 s
当选理由:1968年,当时的中国桥梁之最,成为当时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1 i+ e& z5 t' f0 o$ z; e$ s# l0 V X3 c; u9 U. ]5 z# h. ~
建成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连接着津浦、沪宁两条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力更生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后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南京长江大桥未通车前,从下关坐渡轮去浦口需两个小时;通车后,只需要5分钟,两岸经济迅速增长,进入“大桥时代”。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正值壮年的长江大桥却“疲惫不堪”,原设计流量1.5万辆,现早已超过3倍之多,但是它的重要却无桥可替。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南京正酝酿将长江大桥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力争让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国保”。7 q* D5 U8 y8 W
4 e# \4 a8 W7 O! B& `$ O 建桥:十年曲折历程
1 k5 A" L, n( P9 j
1 a+ d- D% j1 c4 _) V, m$ _1 a+ ` 十年磨一剑,大桥从确定桥址方案到建成通车,整整十年。苏联专家撤走、三年自然灾害……大桥在天灾和人祸中,修修停停。
m/ Y7 h# X: Q4 [/ Y0 b- D
1 k( J( Q5 C& J 与第一座跨越长江的武汉大桥相比,1968年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的时代烙印更为鲜明:工农兵雕塑、象征着当年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好在,1966年5月文革开始的时候,江中9个桥墩已在1个月前全部完成,即便是1966年到1968年,南京城里的“好派屁派”打得翻了天,但长江边上的工地上,依旧有条不紊。虽然由于国力紧张,设计中的六车道已改成了四车道,但从质量上来讲,这座桥留下了新中国初期的激情,却没有染上动荡岁月的浮躁。. I! K0 z5 I9 V2 W8 e. a: l/ Y
: \5 p/ h) M' p
年逾花甲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二桥梁工程处副总工程师万方,当年是负责大桥钢梁架设的工程师。“建造花了8年的时间,按常规,这座桥不用修这么久的,三年就该建成了。”
1 }( f+ P4 g3 Q% D; K- c- v9 b
6 W* Y5 i, C- m1 K! ]0 R, B 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第一年,大桥开始定测工作。已经退休的原大桥二处办公室主任宋培起,那一年跟随建设大军来到南京。当时大桥周围一片荒凉,住的地方也没有,就把猪舍改成宿舍,没有食堂,吃饭就露天端个碗,遇到雨天就和着雨水一起喝掉。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而这一年,苏联最后一批专家撤走了。' M- Q \: u+ V; h
; }3 l! u& G) \/ q/ j& b “老大哥”走了,工程技术人员大多还很年轻,像万方,1957年修建武汉大桥时,才刚刚毕业,仅有的经验就是那几年跟着苏联专家学到的。这桥究竟怎么修,谁心里也没个底。从江北数过来一号墩就遇上了大麻烦,桥址钻下去100米还没碰着岩石层,原先苏联专家设计的统一用大型管柱法根本行不通。最终,根据不同地形,9个桥墩竟用了4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 A2 [* G( H- A8 d' ^' n; F- a" K2 p- a- V7 O `: A3 U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对文革期间完工的工程不放心,组织了13个部门会诊南京长江大桥,两列装满着7节车厢货物的火车、100辆坦克同时在桥上跑,结果显示大桥结实得很,质量完全没问题。! ]5 X+ Q+ Q* @# B- W
5 n: C4 K$ T- y& z8 G* H) t4 m
辉煌:全国人民以它为荣 K8 z+ J) y% |) C1 N0 s: O; f+ L
7 s& \2 \# b9 V C% n% V 1968年9月30日,第一列火车拉着7节车厢从江岸南边开往江北浦口。翘首以待54年之久的沪宁、津浦铁路终于得以贯通南北。( ?7 Q% N+ q5 K4 c- ~
. K) v0 \% D7 Z/ z7 I0 f; z$ s# w1 h1 ~
未能参加通车仪式是装料工人冯永祥心中永远的遗憾。就在通车的前六天,他乘着卷扬机去刷洗南堡附近桥梁上造反派写的大标语,结果卷扬机钢绳被司机不慎绞断,冯永祥从20多米高的空中坠落。通车前,妻子帮他领来了入场券,重伤卧床的他只得让妻子代他去,结束后,他缠着妻子一再重述当时的场景:5万多人,桥上全挤满了,连桥下的路上、甚至树上都是人,大家热泪盈眶,激动地跳着、笑着……
1 g& B3 @& o6 |4 [: K! x
m+ C' u1 S2 o: c+ f' ] 同年12月28日,长江大桥公路桥也胜利通车。南京城里万人空巷。第一辆开过大桥的彩车上,有一尊高大的毛主席塑像。数十万人涌向桥头,后来有人看到,仅庆祝时挤掉的鞋子,就装了两卡车。
9 \* M% u0 i! U& ]: t4 v3 [" m& D0 \7 e, k' p* ]- p" N& n5 P. }
在大桥二处的家属区建桥新村里,大院里现在年纪在三四十岁的很多人都重名,那时候哪家生了孩子,老大起名叫长江,老二就叫大桥,还有的干脆叫桥墩、钢梁、铁柱。很长一段时间里,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建成的大桥是南京人最大的骄傲。
: k, X. x" O& H4 p# w: }: b) U5 r3 q. w
原先宝塔桥有家照相馆,周围老居民也记不清最早叫什么名字了,大桥一通车,就改名为大桥照相馆,生意异常红火,没几年就成为南京当时最大的照相馆之一。同样以大桥命名的还有大桥饭店、大桥电影院、大桥牌烟花……就连第一辆南京地产自行车也是叫大桥牌,还要凭票才能买得到这种车。使用大桥图案的就更多了,火柴盒上、香烟盒上甚至十几年前的米袋子上还常常可以看到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身影。3 c. f- E+ R3 s4 w
: L8 W4 h6 B4 f5 o4 b 重要:哪座桥都无法代替
+ R, }0 C& c; O4 V5 o3 n: n J; h% i& h
被誉为“20世纪南京唯一可与中山陵齐名的伟大建筑”的南京长江大桥已历经近41年的风雨———1968年12月,这座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公铁两用桥竣工,使火车过江时间由过去靠轮渡的1.5小时缩短为2分钟,迅速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命脉之一,在华东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M% j9 a5 I3 M! O* w/ J8 D
# v2 b5 t0 s. c
但从1990年代开始,大桥的通行量逐日增加,到2002年前后已处于日夜超负荷运转状态,年通过总重量达2亿吨,日均机动车流量高达6.3万辆左右,超过设计能力1.5万辆/日的3倍多。桥面损坏严重,近年来虽不断大修小补,却日益显得“不堪重负”。尽管长江二桥建成后,市交管部门对外地车辆及货车下了不能从长江大桥通过的“禁行令”,但眼下日通行量还是达到了6万多辆。前年9月,南京市市政建设处对长江大桥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出新,投资1000多万元,主要是更换路灯、栏杆出新维修、路面修补,并重新铺了一层1-2厘米厚的沥青面层。但长期的超负荷运行,使长江大桥部分桥面收缩缝受损极其严重,已影响到车辆的正常通行,所以不得不进行新一轮修补。有专家介绍,如果要想让大桥彻底焕发青春,必须进行彻底的整修才行,不过,封桥大修似乎永远不太可能。原因大桥是城市内部通行的主要通道,一旦全面修整必须封闭交通,这对交通影响太大:如果大桥公路桥封闭10分钟,南京市区便会陷入严重的交通瘫痪状态;封闭1个小时以上,整个江苏省的交通将会受到巨大影响。而铁路桥封闭1分钟将造成数十万元经济损失;封闭10分钟,华东地区的铁路命脉将陷入瘫痪。因此有关部门始终无法下决心彻底维修。
0 N' g8 }- Q z+ P6 ?- ]* j+ S* `: B$ z, }5 J! }2 G/ [3 d
未来:有望成为最年轻“国保”' R" g2 M; N* b6 s; i/ A- G* `
, J$ R' n. F" q
“修长江大桥时,美国人说长江水流过急,江水过深,根本没法修建大桥。但,这座在三年困难时期开工、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成的大桥,成了当时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作为那段历史的记忆,南京长江大桥是最真实、最典型和最完整的载体,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同时,它在中国建桥史上的意义也非同一般,其重要性不亚于古代的赵州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说,南京长江大桥不但有着相当的功能意义,还有一定的精神意义。“虽然南京长江大桥只有41年的历史,可是一处文物能否成为‘国保’,不在于时间建成长短,而在于它能否见证一个时代的风风雨雨。长江大桥正是中国六七十年代的缩影,它不但反映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斗志,而且鼓舞了好几代中国人民始终不畏艰辛、逆流而上。因此,把长江大桥列为国保单位,当之无愧!”
e, E( I* U F, V* u0 T. {
6 r% q* p, K z8 Q2 A$ x" q3 m 据介绍,长江大桥申报文保单位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南京市文物局文物管理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长江大桥就曾申报南京市和江苏省文保单位,但没有成功。这次,一开始也没将其列入“国保”申报名单,但有一些社会人士提议,加上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来南京时,认为大桥的历史价值值得保护,也有资格申报“国保”,因此将其后补进了推荐名单。不过,按照国家对“国保”的保护规定,“国保”是不能随便动的,任何的外观出新、结构修改等,只要对其“动手动脚”,都要报国务院,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因此也有专家表示长江大桥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不太合适。
4 x6 X% t9 ^* i4 Y
0 R% t3 r' T: m% e3 U 对此,江苏省文物局表示不管争议多大,他们都会坚持长江大桥的申报,成不成功最终由国家文物局来裁定。: j$ O n: o' a i1 f {
! N ^# Q7 ^+ ?( y5 ~9 G) n5 ]
快报记者 孙兰兰 毛丽萍# b3 t* C# \2 w: g0 d9 T- c
: \ R" @+ f o, y 国家文物局建议: b1 @( J3 v/ B8 c# Z+ _
( P9 b; w9 b) b* |7 d/ a
大桥申报“国保”
* S6 A7 [: ?" X4 K' H- |1 ?4 I1 X. }8 [2 }
目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已全面启动。南京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有很多文保单位,梳理后南京选出了76处“候选人”向上申报。经过专家的论证,最终有56处被列入江苏省推荐名单。其中,于1968年通车的长江大桥和新石器时代的省级文保单位薛城遗址是后补充进去的,分别是最“年轻”和最“年老”的“候选人”。
_9 Q1 y% B$ t! ^1 `9 ^
k' K% E, Y9 }! I% T 长江大桥申报文保单位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南京市文物局文物管理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长江大桥就曾申报南京市和江苏省文保单位,但没有成功。这次,一开始也没将其列入“国保”申报名单,但有一些社会人士提议,加上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来南京时,认为大桥的历史价值值得保护,也有资格申报“国保”,因此将其后补进了推荐名单。4 P T1 Y( f: K5 G( p+ V" l
8 H0 G0 X6 i* a/ h( }9 i7 T 说起长江大桥,一些老南京人特别有感情,“我参加过大桥的建设呢。”据悉,长江大桥从1956年就开始勘测设计,到1968年9月30日南京大桥铁路通车,同年12月29日大桥全桥通车,前后历经了10余年的时间,凝聚了多少设计者和建设者的心血!而通车之后,长江大桥也为南京城市的交通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虽然有了长江二桥、三桥,但大桥的作用依然无可替代。' p3 H5 E4 ?9 O4 M4 f
# e6 T5 ]% c j( p% _3 z+ S 不过,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长江大桥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41岁的大桥有些不堪重负,在大车小车的重压之下早已“遍体鳞伤”,小修小补是家常便饭。- @ R* E3 y1 D- _8 \6 [
/ R3 ~" m0 o5 ]$ B4 H
[一个棘手的问题]4 D: e, K" l0 u
1 x7 p& x! u$ c* ?4 F9 f
“去年,我们给长江大桥的产权方上海铁路局发了一个挂号信,内容就是要将长江大桥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不过,到现在还没有收到答复。”南京市文物局的丁波说。
) d1 V8 Y: x. s2 d5 a) _9 j- H$ N
9 J# x2 b0 V2 U) ~+ U8 B+ u 而对于长江大桥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据了解,专家论证会的成员们内部意见也出现了分歧。
# ]! ]- P7 a# B( T& A" L0 u
9 z& N* g; Z4 q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周琦+ r0 m% P5 j; ~7 J+ |9 b* O
* ~% ~; n z! l. o' D8 F
还是别申报了吧?6 W$ w5 e$ m% `
2 r0 Y0 O, O, |7 A* p+ S 理由:小修小补都要上报国务院,是不是太烦了?
6 p( w9 _4 X1 P" }, c
- q; C* @1 S8 F) E8 {9 d0 o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周琦是这次专家论证会成员之一,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对大桥能否成功申报“国保”表示悲观。他说在论证会上就有不止一位专家反对大桥申报“国保”,他也是其中之一,原因有两个:一是大桥还过于“年轻”,历史不够久,“50年以上的文物点比较合适”。另一个原因是,如果大桥申报为“国保”,会给它的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 }' ]# P( A" o) B' ~( I- V7 \& e M
5 d7 F7 h5 ~2 _ “长江大桥跨度如此之大,如果要划保护区的话,该要多大的范围?还有,它的铁路和公路仍然在使用,并且长期超负荷,势必使大桥处于不断的维修和技术改造中,如果每次维修都要报国务院,是不是太烦了?”5 k6 X" _0 M6 R5 h+ b6 G% E
/ g% ~) @8 T$ y3 e" T
周琦说,按照国家对“国保”的保护规定,“国保”是不能随便动的,任何的外观出新、结构修改等,只要对其“动手动脚”,都要报国务院,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现在大桥动不动就要小修大补,一旦长江大桥成为“国保”,今后长江大桥想要“改头换面”,甚至哪个地方破了,需要打个“补丁”,都不能马上进行,按照程序都要经过国务院的批准才行。“而之前还要由市、省文物部门一层层上报,等到批下来,一年半载也说不定——对大桥来说,这是耗不起的。”
6 i, k( q2 h- M. D; W' x+ i7 r* p1 u5 v
南博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
4 D, X [$ g9 r8 k1 @0 N% i+ ^4 V+ }6 T9 \( M0 i" E7 {2 |* l
申报,一定要申报!$ t7 R9 K0 W- i5 Y" k0 ^; s- ]
. o0 [8 a2 J7 O3 \ 理由:大桥是时代缩影,应该申报国保) v, z6 C3 H1 [$ y& s9 L
9 @. q8 r. Z* z8 \' v9 i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都能成为国保,长江大桥为何不能呢?”对于长江大桥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参与专家论证会的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表示,对大桥申报有信心。
) Z; |& Y, u9 b6 D6 `& }! g+ i: f% Y$ ]. G
“修长江大桥时,美国人说长江水流过急,江水过深,根本没法修建大桥。但,这座在三年困难时期开工、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成的大桥,成了当时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作为那段历史的记忆,南京长江大桥是最真实、最典型和最完整的载体,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同时,它在中国建桥史上的意义也非同一般,其重要性不亚于古代的赵州桥。+ u6 i$ x+ w5 v% U- G2 E
1 \' f2 |' d' u$ c5 I 林留根说,南京长江大桥不但有着相当的功能意义,还有一定的精神意义。“虽然南京长江大桥只有41年的历史,可是一处文物能否成为‘国保’,不在于时间建成长短,而在于它能否见证一个时代的风风雨雨。长江大桥正是中国六七十年代的缩影,它不但反映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斗志,而且鼓舞了好几代中国人民始终不畏艰辛、逆流而上。因此,把长江大桥列为国保单位,当之无愧!”
. w2 T7 C+ H$ R7 W+ b/ W' W/ l6 Z# B# Y+ Z1 t; s# N% u+ x/ q. \2 F
省文物局:
7 d. ^: r* J* j5 @
8 r, j2 U: p: q3 {6 q) S6 H7 R2 h 不管争议多大 收到材料就会提交
( i" f' @! ], ~1 m% J# O0 q1 p) U5 p V( ]
对于长江大桥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是是非非,江苏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束有春表示,由于是增补项目,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关长江大桥申报国保单位的方案。只要在今年12月之前,南京市有关方面提交长江大桥申报的相关方案,不管争议多大,他们都会递交到国家文物局,最终由国家文物局来裁定。4 S9 V4 [6 X, V5 M# V8 w
* b6 F) `9 K( Y) v. `1 U
辉煌,以南京长江大桥的名义
" g s, M! S4 s7 B2 ^
8 W5 g# C8 |+ A1 n# F 建成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连接着津浦、沪宁两条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力更生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后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南京长江大桥未通车前,从下关坐渡轮去浦口需两个小时;通车后,只需要5分钟,两岸经济迅速增长,进入“大桥时代”。
5 d" a7 U" o- A P7 V4 g
+ V: d( B$ m* _* I' U j 在南桥头堡站,满载着乘客的”鼓扬线“公交抛下我一人,扬长而去。售票员留下一句感叹:以前学生春游、周末休息来玩的人很多,这些年除了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大桥对于多数人,只是一段会经常堵车却又不得不走的路。
% c+ Q* _6 N" O3 C+ R* m j& A. q. |% e
失落:成了轻生者的天堂5 J- L8 Y! s4 I- o e
0 N$ h( ~3 T: T5 T9 r7 c 【从1968年大桥建成至今,有案可查的轻生者就达1800多人。】
* W+ B" J9 @0 x6 j, L- Q; |" l3 q e$ T# ^' e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桥成了自杀者的最爱。从1968年大桥建成至今,有案可查的轻生者就达1800多人。南堡旁一块牌子斜靠着桥栏杆,上面醒目地写着“天无绝人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善待生命每一天”,每逢双休日,“守望天使”陈思都会穿梭在大桥嘈杂的人流中,不动声色地揣摩着路人。陈思说,大桥不是个散心的好地方,噪音太大,环境太杂,有心事的人到这里散心,越散心情越糟。 \6 s( P2 W2 l7 P& b2 {7 A7 c
. M5 W- n2 g8 v* n5 p! } 然而同样的长风浩然、江水滔滔,却使另一些人激情澎湃,兴起征服大自然的豪情壮志。据说,当年大桥二处和大桥四处,分别从南北两岸同时向江中修建,一根根60公分宽的钢梁悬在空中,工人们奔走其上如履平地,脚下滚滚江水匆匆流过;夜晚的工地同样也是热火朝天,刚出炉膛的铆钉在空中抛来抛去,划过一道道弧形的光芒,流星般灿烂,那场景,比现在的钠灯、金属卤素灯更加蔚为壮观。6 s+ p, l% h' F) J6 a$ u3 x" H
8 ]. G3 q& b) g% [
“精神最重要,大桥是近万名建造者的精神锻铸出来的!”
" e9 d4 B1 d* T+ P$ x& ]; J2 {
6 T. P9 R/ D' J* I( n2 A 如今,二桥已建成数年,三桥即将通车,就连四桥也在火热的建设中。长江大桥就像最年长的兄长一样,虽然身子骨还硬朗,脸上却已被风霜蚀出深深的皱纹,拥挤的车辆让它不堪重负、栏杆和美丽的玉兰灯灯座屡屡被撞伤。" g- R/ j% e# @9 ]
- L U- w9 y r/ D4 h( ]: @" i
【数字解构】
- R7 {& C. t; k$ v$ C, `5 [+ a& s I) P
南京长江大桥正桥长1577米,下层的铁路桥长6772米,上层的公路桥长4589米,公路引桥长3012米,两端接地部分还建有22孔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双曲孔桥。
: C% x" r" D+ C* Y* B% o9 h: H7 g, P+ i$ K
桥头堡高达70米,顶端招展的红旗雕塑格外醒目;堡前还有高达10余米的工农兵雕塑,形态逼真。正桥栏杆上嵌有200幅铸铁浮雕;从桥栏俯身往下看,9个屹立在惊涛骇浪中的桥墩,像9座擎天柱,凌空托起正桥钢梁,整座大桥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壮观。% W F: S: Q# s# L
& j0 v- G) [+ I1 d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内,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1955年9月1日兴建,1957年10月13日全部建成通车。它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桥。大桥分两层,上层公路,面宽18米,4车道;下层铁路,全长1670米。
% X+ w/ l; w, ]$ X6 h6 U. D# ^8 I9 D6 x8 R8 o- R7 g. _# u( x
南京长江二桥位于长江大桥下游11公里处。全长21.197公里。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1997年10月6日开工,2001年3月26日通车;
7 X; m$ Z6 c" o+ Y) } r$ ~
' N0 a, P7 g e* s0 g) N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上游约19公里处的大胜关,东距长江入海口约350公里。南岸起点在绕城公路刘村互通,往东接南京市规划的二环线;北岸终点为浦口境内的宁合高速公路张店互通,往北接即将开工建设的宁淮高速公路。全长约15.6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4744米,主桥为跨径648米的双塔双索面钢塔钢箱梁斜拉桥。三桥预计在今年10月12日建成通车;南京长江四桥选址位于长江二桥下游10-15公里处的石埠桥附近,距长江入海口320公里。: c) f3 u6 `7 e7 C* {3 c; g& ^& k# Y% R
" z5 n. H2 n& ^. w* i; K
【记者手记】1 w5 [# t, R! o8 T F( i
7 N: Z' b$ P6 \: d 激情燃烧的岁月
+ y% n) f( j- J& f" i% y4 V9 Z( d3 A$ Y& @* Z y
长江大桥的建造,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 Z( Q$ I/ K/ O5 h; _6 E5 @- b- u
' X- F8 |4 v$ R3 f& d% e9 k
当时参与建造者近万,最后28天的大会战,10多万名志愿者从全国各地涌来,“到大桥去参加义务劳动”成为当时最为光劳的事情。% M2 b# A* B: Z) ]! X0 h9 P( r% {
/ U, k! |2 T& i
说起大桥,74岁的任发德老人激动不已。时任大桥摄影组组长的他,挂着德国产的哈夫林相机,为南京长江大桥拍摄了二三十万张相片,记录下这座桥的每一个历史时刻。当听说我们要寻找大桥的故事,任老热情地带着我们跑来跑去,采访当年的工程师、记录员、工人。
- Y' l$ S" m4 H* U" T/ s* d; q& U1 M" p; l+ t
“周总理和许世友将军将说过,大桥最少要使用100年。这座桥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可近四十年了,从来没有对它好好维修好好养护。”任老据了解,南京长江大桥是目前国内10余座公铁两用跨江大桥中唯一一座没有进行过彻底维修的特大型桥梁。桥面上不停地“缝缝补补”,让以它为傲的南京人,也以为它真的老了。
) {0 L) u6 @# ^2 Q; E' b4 F# }
* q n% s$ H5 J u+ \ 关注大桥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提出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彼此争论不休。大桥默默地卧在江上,等待它未知的命运。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同事告诉我,明年大桥可能封桥大修,或许我们可以期待,重生后的大桥神采奕奕,再度让人们感受到先辈们创造的骄傲。
- U$ r# q+ t1 M" ?% ^; s% Z
! ?( x9 ?0 I) _( ^* e 经典中国-穿越55年
$ ~' Q4 J. P, y$ [$ b! u- l$ v! c' N) Q# |! i! h
南京长江大桥:中国的名片
, v: |6 I6 K8 p% r( H) u
7 b4 F/ D: e& \4 ]) Q' i& T 2004年09月25日
2 U- o4 r+ i: d. [0 ?1 V) \
* Y* T0 T5 I/ L" q$ r6 t 许希祥 记者 郁进东
* g) m9 p4 ~4 w! t% _" R3 }3 e
' l4 T. V6 c" |0 l; ~1 W 本报南京9月24日电; L3 r" p) d# h4 J! H
; Y6 [- M) K9 S* i% P( {3 V 72岁的万方老先生,家住南京长江大桥南引桥东侧不远处的一个居民小院里。每天,他都要推开窗户,深情地看看雄伟而忙碌的南京长江大桥。& Q% N0 h) X/ ~) I
$ u0 ~. n* D0 ~9 H$ b* z/ ` 万老退休前是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副总工程师,是当年参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成千上万技术工人中的一员。因为修建大桥,1959年,他第一次来南京;也因为大桥,他留在了南京,把一生献给了南京。如今,他的理想就是用心守护这座大桥。6 G+ E% M0 ]+ S
- t1 Y: X& S6 E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这里江宽浪急,水深达三四十米,江底泥沙、岩层等地质条件十分复杂。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后断言:在南京造桥,不可能!3 c9 i# k' e- b( X3 D0 R
6 B7 X! J8 ~( t4 s, C
然而,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工人,就是要在这个地方,把洋专家断言“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
n) |5 r; D: v0 [; @- G' t7 O) G# R& ~% D: D4 H6 r: {5 o9 L4 F
1958年9月,我国政府决定兴建南京长江大桥。/ X+ g* X% C0 G& `- x
* z+ C- h) _. V' J% r! Z
如今两鬓斑白的万方回忆道:“1960年,大桥工程刚上马,就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加上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中断钢梁供应,所有的问题都需自己扛。”他清楚记得,1964年9月18日,在5号墩悬浮沉井入水到14.2米时,沉井导向船组的边锚多根锚绳相继被秋汛的洪峰冲断,巨大的浮体在江中连续摆动,情况十分危险。9月28日,4号墩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这种险情在中国建桥史上从未有过,大家焦急万分。当时,设计组组长林荫带领全体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研究、修改,经过一个多月奋战,终于成功地制止了4、5号墩的摆动。0 y3 `6 y( V8 V4 [, s
. }0 z7 I6 ` @, Z' e" f6 D( o 万方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通车的那个难忘时刻,高音喇叭里播音员的声音激越而高昂———在亿万军民热烈欢呼我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新的氢弹试验的大喜日子里,扬子江畔也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最大的现代化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已经全面提前建成通车。从1960年9月到1968年12月,新中国第一代桥梁工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终于完全成了在外国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5 _+ O) N! n5 e0 _8 I2 r7 R/ g7 ?. H
* V8 `- a8 P. h# F$ ~( F" s3 z 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大桥铁路桥全长6700多米,公路桥全长4500多米。江中正桥下层铺设双轨,南来北往的列车可以同时对开;上层宽阔的公路桥面,可以并列行驶四辆大型卡车。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南北列车通过长江的时间由过去轮渡过江的一个半小时,缩短为两分钟。万方说,通车的那一天,他和同伴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 D$ f' m: V1 r
9 Q# N3 C! D! s! N* a" ^ 南京长江大桥还是一座技术过硬、质量一流的现代化大桥。30多年来,它不但经受住了风浪的日夜侵蚀、船舶的意外碰撞和5倍于设计能力的汽车通车量,而且还承受住了五次列车大提速。目前,南京长江大桥日通汽车5万辆,火车260列,每年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两亿元。
' C+ u g4 w: H8 S; D
' B; k. D$ a" r8 E! y! y% X 如今的南京长江大桥不但是我国南北交通和经济大动脉,也成了南京,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无数外国政要、华夏游子、海内外游客都梦想能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走一走,看一看。$ H+ b5 T/ ]/ b2 T
0 |' T2 ?, y6 A" k* Y8 P 万方的家离南京长江大桥很近,每天,每5分钟不到就有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通过大桥,车轮撞击钢轨的声音格外刺耳。万方却说,那才是最悦耳最动听的交响乐!8 ^7 ?* X: T0 y. l# M
6 [" Q/ V' j+ J3 v# p6 l/ p& b# T 超过设计能力3倍多( S) B( D0 J1 w
" ], @# t4 M+ z, P
被誉为“20世纪南京唯一可与中山陵齐名的伟大建筑”的南京长江大桥已历经近40年的风雨———1968年12月,这座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公铁两用桥竣工,使火车过江时间由过去靠轮渡的1.5小时缩短为2分钟,迅速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命脉之一,在华东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9 e( Z9 @( b4 a* J4 A3 p
/ a8 H ^ r& x" N) L* o
但从1990年代开始,大桥的通行量逐日增加,到2002年前后已处于日夜超负荷运转状态,年通过总重量达2亿吨,日均机动车流量高达6.3万辆左右,超过设计能力1.5万辆/日的3倍多。桥面损坏严重,近年来虽不断大修小补,却日益显得“不堪重负”。3 q5 ]7 m4 k9 D7 i; w
, ^8 }1 X/ R& t# o# O 国家文物局建议3 R* s( |1 g% R& W2 ?) f5 d$ p
! s4 b- g1 I7 j4 Q 大桥申报“国保”# {" N7 X- E' I, J! P
. I+ C( b* ?1 y: _" J5 ~ 目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已全面启动。南京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有很多文保单位,梳理后南京选出了76处“候选人”向上申报。经过专家的论证,最终有56处被列入江苏省推荐名单。其中,于1968年通车的长江大桥和新石器时代的省级文保单位薛城遗址是后补充进去的,分别是最“年轻”和最“年老”的“候选人”。! o: k( u! H6 u* x l
B4 |/ Q, O( C( X5 J3 f! l; B 长江大桥申报文保单位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南京市文物局文物管理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长江大桥就曾申报南京市和江苏省文保单位,但没有成功。这次,一开始也没将其列入“国保”申报名单,但有一些社会人士提议,加上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来南京时,认为大桥的历史价值值得保护,也有资格申报“国保”,因此将其后补进了推荐名单。8 m) H1 o$ C% X9 Z) F2 V2 r1 U
) [) u5 c" b& H0 [1 r, G 说起长江大桥,一些老南京人特别有感情,“我参加过大桥的建设呢。”据悉,长江大桥从1956年就开始勘测设计,到1968年9月30日南京大桥铁路通车,同年12月29日大桥全桥通车,前后历经了10余年的时间,凝聚了多少设计者和建设者的心血!而通车之后,长江大桥也为南京城市的交通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虽然有了长江二桥、三桥,但大桥的作用依然无可替代。
" v1 C% y( K/ q4 k/ _' u) e5 |* R7 u* k- N9 H$ U7 c) k* n
不过,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长江大桥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41岁的大桥有些不堪重负,在大车小车的重压之下早已“遍体鳞伤”,小修小补是家常便饭。
3 ? K& U" D( j8 F
4 I; J1 b' b; l. i* a1 N; _ 据透露,2005年对大桥曾经进行过一次全面的整修,也进行了检测,去年南京桥工段对大桥也进行了全面的检测。两次的检测表明,大桥长期超负荷运行。当初设计的承载能力不超过2万辆车,目前的日通行量是6.9 万辆,严重超过承载能力,对大桥整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桥老化严重,比如大桥桥面老修,但是修不好,主桥、引桥都在修,也修不好,其实是结构上的问题。当时条件有限,建设使用的是煤渣、石灰等材料,而现在这些材料绝对禁止使用;大桥桥面是钢筋混凝土桥面,基础就不好,无论怎么修,重载车上去后,很快就坏了;双曲拱拱坡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开裂,主要是时间长了,长期的过载运行造成的。”相对于邹建平的表态,南京市政设计院总工程师陈德霖也认为,引桥部分是混凝土的,40年后,炭化也就是老化,“强度降低了,理论上应该拆除,但是拆不掉,跌跌爬爬用了40年已经很不容易。”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