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weder

[辩论] *上海女孩相亲的“心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ing!
是国货咩?

顺便BS一下嘉晨哥,每次都是日系风尘女。
酒心居士 发表于 2010-6-10 12:32


嫩说的是黄家橙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年代:上海男人的生活情调 2010-04-19 21:28:20  


文 马尚龙(2009),摄影 雍和


80年代弹指一挥间,但是80年代上海男人的生活情调已经恍如隔世,遥远依然亲切。




上海好像是没有男欢女爱的情歌的,至少没有很煽情的情歌。比如“妹妹你坐船头,我在岸上走”,“是哪个背我过河么?是我啊”,“你若是我的哥哥哟,就把我带走”……这样的情歌,上海人不仅唱不出来,也没地方可以唱,无山无水,上海情侣至多也就是月光下对着黄浦江耳语情人墙的惆怅。

在上海的马路上弄堂里,像“信天游”这样高亢的山歌,像“纤夫的爱”这样奔放的船歌,真要对着情人唱出来,是要把情人吓走的。吴侬软语之软,也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话也就绵绵。
上海男人对女人的感情,结婚前是羞羞答答,结婚后倒是大大方方。妻子雨水中发嗲,不是发在自己的金枝玉叶,而是发在了自己的皮鞋,上个礼拜刚刚买来,大水一泡就走样了。男人就舍得自己的皮鞋了?当然不舍得,上海男人对服饰的爱惜不亚于上海女人,所以男人抱着女人淌过门前的大水,脚就像是跳芭蕾舞一样,是踮着的。




当年石库门建筑的始作俑者,无论如何想象不到,有一天,石库门之门仅仅就是性生活之门,石库门除了性生活不能在门外做,所有的生活都可以在门外完成。所谓生活就是过日子的一切。倒马桶,汏衣裳,晾衣裳,检菜剥毛豆,擦自行车,吃夜饭,乘风凉,滚铁圈,造房子……剃头实在也是石库门弄堂最寻常的事情,因为寻常,也就没有了坍台的感觉。

对于这样的女人来说,真要几十元在“红玫瑰”剪个头,肯定一夜困不着,“肉麻”啊——上海人的“肉麻”常常说的是花掉了舍不得花的钱,身体都已经发麻了,比肉痛有过之无不及。男人嘴上不说,心里也肉麻的。

石库门里的人既有穿金戴银的攀比,又有勤俭持家的竞赛,是最做人家的人。“做人家”最直观的解释是:一家人家是做出来的,虽然女人剪一个头发也就是几毛钱几块钱,但是不肯的。何况男人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剃头店差,剪得刷刷齐。




1980年代初,两个做父亲的男人。也许两个人都是上海人,也许有一个不是上海人,也许虽然都是上海人,却是一个在上只角一个在下只角,一个是有知识的家庭一个是没文化的家庭,反正这两个男人带了孩子到了公园坐到一起来了,不约而同的是都买了同样的冰淇淋。

不需要确认谁是上海人,谁不是上海人,谁住在上只角,谁住在下只角,谁有文化谁没文化,却很容易辨认出两个男人生活文化背景的差距。长裤男人没有因为穿了长裤而显出上海人的派头,短裤男人倒是因为白白净净、尤其是一双塑料凉鞋穿得一丝不苟而流露出上海男人固有的习俗。再顺着短裤男人的脚往上看,短裤男人手里还拿了块手绢,是为孩子擦冰激凌渍的。手绢不是为了孩子特意带着的,他的裤子里每天都带着,就如同后来的上海男人随身会带一包纸巾一样。



电影《海魂》剧照

1960年代,赵丹领衔拍了一部非常政治化的电影《海魂》,台湾一艘军舰的官兵起义投奔祖国大陆……自然是有很多的编造和臆想,如今恐怕没有什么人会想得起来它的故事情节,甚至想不起来赵丹的演技。但是这一部电影创造了一项时尚流行:电影中赵丹穿在海军服里的汗衫——蓝白条的圆领汗衫,因为这部电影而被冠名为“海魂衫”,可以单穿,也可以外套一件夹克,敞开衣襟,一骑自行车,这就是上海小青年了。

直至80年代去体育馆看一场音乐舞蹈,海魂衫依旧不过时。严肃、刻板的戎装,而且还是国民党的,可以成为时髦和活跃,挡也挡不住,一如文革时期阿尔巴尼亚电影《创伤》女主角的发型流行为“创伤头”。真不知道谁是第一个把蓝白条的圆领汗衫叫做“海魂衫”的。




恰是20年前。天是多么的蓝,车是多么的少,人是多么的简朴。简朴在于服饰,男人不生猛,女人不性感。简朴也在于心理,“嘎许多萝卜夹了一块肉,酱油蘸蘸红烧肉”,小姑娘就心无旁骛地倚靠在栏杆上,男人们也都熟视无睹。

在上海这么一座最开放的城市,男女之间恰恰因为城市的规矩而显得疏朗显得矜持,邂逅式的一见钟情显然不属于他们,他们就像是在公共汽车上的匆匆过客,他们自己都不觉得如此的排列有什么奇怪。

简朴还在于生活方式,他们的时间就会停留在马路边的栏杆上,笃悠悠的,他们在等什么,他们要去哪里?或许是马路对面电影院还没有进场,或许是业余大学补习班还没有开门,或许就是在轧闹猛,看白戏。那时候还没有星巴克,那时候还没有网吧,那时候也还没有什么钱。以至于年后他们中的一个女儿说,奈(你们)在练戆啊!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tr][td]
*八十年代,上海人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2010-04-19 18:16:07
[/td][/tr]
[tr][td]


马尚龙(2006)




看到一组20年前的上海街头照片,虽然自己也是如此而来,但是回首当年,完全是狼狈不堪的生活。20年前的上海人被广东人称为“表哥”,不知出处如何,反正就是很寒酸的意思。那一段时间,其实是上海人感觉最差的时候。所有对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男人的不屑,就萌发在彼时。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看看照片就明白了。




第一张照片上班候车。不用抓拍,而是每一天早上必将发生的事情,当然每天黄昏也必将发生,那是下班的时候。高雅的说法是候车,先是的说法是轧汽车,象轧钢铁一样。南京路上的20路和27路无轨电车,尚且已经拥挤到如此这般,别的马路就不必说了。很象如今的民工春运潮吧。当年上海人上班的路上的时间单程两个小时属于家常便饭。当时有好几种现在已经绝迹的公交线路:高峰车,上下班时候的公交车,还连线;大站车,有些站停,有些站不停;大篷车,几乎没有座位。






第二张照片轮渡站。看清楚了,是延安东路轮渡站,就是如今外滩最值得炫耀的地方,六国峰会的首脑就在此地观赏外滩。黄浦江这条母亲河最早培养出来的就是两岸对应的十几个轮渡站。 1988年的某个冬天,大雾锁江,轮渡停航,直至中午才恢复。勤奋的上海人就怕迟到扣工资奖金,蜂拥上船,结果发生严重踩塌事故,死者上百人(也或许是几十),均是窒息而死,伤者无数。

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不由感叹:人踩人要踩死人的啊。当天上海市政府规定,日后凡是渡轮停航而未能准时到单位者,一概不算迟到。再以后,上海开始建造南浦大桥和延安东路隧道,可以说,后来上海越江交通大革命,有一部分功劳要记在那天灾难的死难者身上。






第三张照片中秋月饼。这是淮海路上的长春食品店,文革时改名红旗食品店;杏花楼的月饼一直是上海人的最爱,不过那时候的月饼都是散装装盒的,价格大约是2角-6角一个,2角的是百果,6角的是椰蓉。鲜肉月饼8分。

当然这个场景时作秀的场景,因为月饼供不应求,但是又需要展示月饼很充足;店堂灯火通明,顾客都是假的,营业员也是上级派下来的干部,外面的围观倒是真的,那时候凡是由摄像机照相机的地方就有围观。不过有一点是真的,当时的月饼都是自己出钱买,而绝无月饼礼券,以嫦娥本月明明白白的名义,行使不明不白的沟通,是如今的吹不走的风气。






第四站照片南京东路中百一店以东。远东第一街的内涵,不经意间称为人流第一街。也算是上海当时仅剩下的骄傲,有点贵族落寞的感伤,上海男人流行穿西装短裤,叫做西短。




第五张照片上海北站。上海的火车站,有东南西北四个,当然北站是正宫娘娘,但是正宫娘娘也就这样简陋,绝大多数的知识青年就是从这里开赴农村,这个候车室里不知洒落过多多少少的离别的眼泪;待遇更差的还要到北郊车站动身。

80年代末,上海有了新客站,当时舆论提议市民应该叫新客站为上海站,但是在市民心目中北站才是真正的上海火车站,即使废弃了,新客站也从来没有被市民叫作过上海站;至今年上海南站启用,将逐渐取代新客站。悲乎新客站,直至将被弃用,仍然还是新客站,就好像某个新娘子,直至做了婆婆,人们还是叫她新娘子一般。

图中的男女,你以为是民工?当时还没有民工呢,应该是村党支部书记,或者是乡镇企业的厂长。
[/td][/tr]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0-6-10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嫩说的是黄家橙
weder 发表于 2010-6-10 12:33



    就是他!
上次说什么“东瀛女演员”要找中国留学生,为侵华赎罪!
我每晚都把房门打开.......
毛都没见。

虚假新闻!要求打假!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tr][td]
*上海七八十年代:“阿飞”“拉三”在大光明演绎另类情爱2010-04-19 22:10:09
[/td][/tr]
[tr][td]

马尚龙(2009)



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即使在文革中,即使在改名为“东方红”的年代里,也是上海人的休闲生活的旗杆。

在上海人的潜意识里,大光明就是上海最有档次的谈情说爱的地方。它的对面是人民公园,是在昔日跑马厅的一部分,有小桥流水,有划船;它的隔壁是“五味斋”饭店,这可是个老字号饭店,文革前有能力光顾的还真不是普通人民,而是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再隔壁那就是二十四层楼的国际饭店;要是朝另一个方向过一条马路,就是四大公司之首的中百一店。



大光明大戏院, 南京西路216号,邬达克设计建于1933年,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大光明就是这么满座高朋中的一分子,围绕着看一场电影,可以去划船,可以去吃点心,可以去逛中百一店。南京路上的香风在这里回旋,男男女女的亲热在这里升温。
隐约之中,大光明1928年以来的“远东第一影院”的美誉依旧让人兴奋;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座电影院是一个叫做乌达克的匈牙利人设计的,只知道是外国人造的,是梅兰芳剪彩的,位居上海五大头轮电影院之首。还知道解放前是小开小姐们的时髦的去处。

张爱玲曾经如此描述过大光明的奢华:“在光明电影院里的水汀开得暖暖的,有存衣服务,把大衣脱下来交给侍应生,他交还你一只有号码的铜牌,散场后拿铜牌领回大衣,有条不紊。”

在大光明的每一个座椅上,好像都遗留着余韵。况且还可以孵冷气,不谈恋爱也照样光明。所以大光明的售票窗口,除了早场早早场,其他场次几乎永远是亮着“客满”的红灯,尤其是晚上7点半左右开场的第四场,大概就是上海很长一段时间最紧张的电影票。

文革中的样板戏电影,阿尔巴尼亚的《创伤》,苏联的《列宁在十月》,朝鲜的《卖花姑娘》,罗马尼亚的《齐普里安•波隆贝斯库》,中国的《火红的年代》,《闪闪的红心》……都曾经在大光明长时间挂起“红灯”(客满)。再革命的主题,再虚假故事,总能够在大光明这么一个充满了“南京路香风”的电影院里,发酵出合乎上海人需求的物质和情感。

我要说的,就是七八十年代之际的大光明。

实际上大光明还有一道卿卿我我的谈情说爱的频蔽门:它有花楼(二楼的美称),底楼后半部分的上空就是花楼,放电影时,光线就会比没有花楼的位子更暗,谈恋爱的男女肢体动作可以自由一些,至少两个人的头是靠在一起的,手是拉在一起的;尤其是大光明座位多,花楼特别深,花楼底下最是幽暗,热恋男女想要就是底楼后排的位子。同样是头轮电影院,国泰没有花楼,看电影的人自然老老实实。

当然也正是这么种心照不宣的绝妙,文革后期甚至在文革结束后的头几年,大光明一直是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思想严重回潮、流氓阿飞习气最严
重泛滥的重灾区。放电影的时候,突然就又一束强光照向后排的某一对男女身上,是工人纠察队的例行检查;手电筒照得也真准真有水平,不偏不倚;几乎同时所有人的视线都聚集到了手电筒照射的焦点上,被照的男女面孔惨白,没有被照到的算是侥幸逃脱。这一场电影坐后排的男女,再也不敢乱说乱动。有时候是执手电筒的工纠队在前后排的过道上,手电筒对地地走一遭,以示警戒。

大光明工纠队的执法严格,来自于一个至今一直得不到证实也得不到否认的传说,夏天有一些女青年裙子里面不穿短裤的,被工纠队员当场“请”到了办公室,被请到办公室的女青年不是一个两个。这种女青年有一个通用的绰号“拉三”。这个传说几乎每一年都听说。这一个传说当年听来觉得荒唐,怎么可以如此伤风败俗?如今的年轻人听来也觉得荒唐,就算不穿内裤又怎样?再说,又不可以“做生活”,不穿内裤也没有意义。

这样的传说,不必去证实,按照上海阿飞们的做派去推演,可以信其有。隐约其中的是上海男人的坏,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上海男人的前卫。上海男人既然可以在石库门里演绎夫妻恩爱,既然可以在黄浦江边创造一堵情人墙,那么在性饥荒、性禁闭年代利用幽暗的电影院里做出一点性爱的小打小闹,也是在情理之中。况且作为流行,不穿内裤也曾经在西方风靡,上海人远隔重洋地偷偷学了一手。

一个上海男人是不会放过大光明来充实自己的恋爱经验的。大光明看电影,不仅是一个特别好的去处,更重要的,也是表示一个小青年路道粗,有办法,能够满足小姑娘的虚荣心。如果正在暗恋一个女孩子,战战兢兢向邮筒里塞进去一封情书,情书里面就可能夹了一张电影票,很有可能,就是大光明。

1980年,《405谋杀案》上映之后,取得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最为了不起的是,影片当年创下了观影人次过亿、以及票房收入过亿的纪录——要知道:当时最顶级的上海大光明这样的电影院,一张电影票票价才三毛五分钱,其他中小城市票价大体都在一毛钱左右,也就是说估计至少有6亿人次看过《405谋杀案》这部电影。
[/td][/tr]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tr][td]
*淮海路上──最精彩的路口(国泰和古今)2009-09-06 17:40:26
[/td][/tr]
[tr][td]




最精彩的路口



文 木壳子



茂名路东面的淮海路两侧,总是聚着两队人。路南的一队人,基本上都是男的,多数人手上一根香烟,或者一只脚踏着栏杆,对着马路望野眼,时不时回过头,满脸的不耐烦;或者背靠着栏杆,昂着头吐烟,眉头皱得老紧。路北的一队人,有男有女,但还是以男的为多。这队人基本上不抽烟,脸都冲着马路,一会儿看看东面,一会儿看看西面,间或抬起手腕看看手表,一脸焦急无奈的神色。


十几、二十几年前,在这个路口,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70年以前出生的男女同胞,大概都会对这样的场景,会心一笑。呵呵,没错,确实是这样。


国泰电影院就在路北。十几、二十几年前,男男女女谈朋友,最主要的活动节目就是看电影。电影精彩不精彩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有这么一个地方,能让两个人单独相处。




上海淮海中路870号(茂名南路口),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

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解放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




那时的风气还比较保守,在没有正式上门确定关系之前,男的也好、女的也好,一般都不到对方家里去的。即使是已经确定了关系的朋友,也因为当时的住房条件都比较局促,没有单独的房间让两个人卿卿我我,所以,电影院就是最理想的约会之处。你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差不多都是成对鸳鸯、双飞蝴蝶。



那时的年轻人,现在看真是很单纯,也可以讲是有点戆嗨嗨。拉个手,抱一抱,就觉得很甜蜜,要是候到机会,在幺二角落无人看见时香个嘴巴,那颗心噢,乒令乓啷要跳好多天。那像现在的小朋友,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广众之间,搂搂抱抱、亲来亲去,如在无人之境,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伊拉两个人,其它都是空气。


在电影院门口等人,那可是漫长的煎熬,尤其是眼看电影要开场了。这个还不算最折磨人的。最折磨人的事情是,刚见过一两次面的新张朋友,电话里约好了,但看看开场时间要到了,人还没到。这时就吃不准对方是不是变了主意,担心被人吃了弹腿。那个时候,同时谈几个朋友也是常有的事情,不打招呼就派司其中一个两个也是常有的事情。比较中选择,选择中比较,在生存条件粗糙的年代,感情永远是排在后面的。



在电影院门口等人这种煎熬,我也经历过,并且还不是一次两次。不过我已经记不得是不是在国泰电影院门口等过人。但是我老实坦白,我在马路对面,混在人堆里抽过香烟。


混在人堆里抽香烟不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情,正是因为怕难为情,才不管天热还是下雨,就是不肯踏进身后的那扇门。那扇门头上有六个字:古今胸罩商店。



上海古今胸罩公司于20世纪30年代初创设在今淮海中路865号,当时是一家由俄罗斯人开设、胸罩现做现卖、专为洋人和少数阔人服务的小店铺。解放后,逐步成为一家工、贸结合、专业经营胸罩及女式内衣系列的特色商店。自产自销的“古今牌”胸罩,具有吸湿透气、呵护肌肤、经久耐用、舒适挺括等特点,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并引进世界名牌胸罩。


古今胸罩商店就在淮海路南侧,国泰电影院的对面,这是家老字号的专门买女人贴身知己的商店。古今古今,不是表明它们店里商品品种样式多的可以上下五千年,古今,只是吴语地区箍紧的谐音而已。箍得紧才可以——哈哈,心照不宣,女同胞晓得。


男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陪女人兜商店,当然,有本事拉非家主婆女人陪你兜商店那又另当别论。痛苦之中的痛苦,就是兜商店的时候,你所陪的女人往妇女用品那个地方钻。本来男人就一面孔尴尬不晓得眼睛该朝哪里看,偏偏有些女人还不断地拎起这个问你好看伐拎起那个问你漂亮伐。这个时候,想死的心都有。么办法,天下的女人差不多都这个德行,即使被天下的女人臭骂,我也要这样控诉。所以男人们情愿被雨淋被大太阳晒,也不愿意踏进古今的那扇门。


老派的男人,都有点封建,也有点迷信,总觉得这些胸胯的外挂会冲运气。穿弄堂的时候,也一定会抬头看看上面晾晒的衣服,绝对不肯穿裆而过的。至于夜深人静流连于胸胯之间敦伦时候,好像就顾不得这些禁忌了。虚伪啊虚伪,难怪要被脂粉宝玉骂臭男人了。但骂管骂,古今商店门口依然是一排男人苦大仇深。


以上照片由木壳子拍摄,慧慧作文字说明。


--------------------------------


慧慧读后感1:古今之断看断想


我小时候陪妈妈逛淮海路时去过一次古今,里面挤满了人,气都透不过来的感觉。在那个物质比较贫乏的时代,该店的品牌和货色是蛮吃香和高级的。现在想来,那也只是硬梆梆的一条白色棉布,毫无舒适可言。


那个年代,女人对内衣不怎么讲究,去古今买胸罩还是一件比较高档的事。很多上海女人的胸罩就在家附近的国营商店某个铺位买,也有很多上海女人贪小便宜在小菜场的地摊上买内衣。所以那个时代的女孩子是没有什么女人味意识的。女人味意识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胸罩内衣是一个重要环节,但这个环节缺失了。


等我上大学一年级时,才发现同寝室的一个女同学晾着的胸罩颜色居然接近肤色,质地柔软,似布非布,这是她妈妈从美国带回来的好东西。在此之前我只知道胸罩是白色棉布质的。


大学刚毕业时,我去过一次淮海路上的古今,店里照旧挤满了人,不过当时店里已挂了一些进口货,一款白色蕾丝非常漂亮,真让人喜欢,不过觉得价格高得吓死人,就没买。后来我非常偶然地在新华路上某内衣(好象是莉芳)专卖小店内看到有接近肤色的款式卖,定型,上面还有同色蕾丝,质地非常好,做得和黛安芬一样考究(当时我还不知道有黛安芬这个牌子),价格却便宜很多。当时正要出国,于是一口气买了若干,,,


我二十多岁离开了上海,在异国他乡的超市里,看到了淮海路古今店里挂着的价格恶贵的进口胸罩,原来这是很普通的东西,我可以轻易去占有这些好东西。从此开始注重内衣,一直用某个牌子的内衣。(此部分为慧慧原创,谢绝转贴)






相关淮海路文章请点击:


淮海路──法租界当局营造的东方巴黎

淮海路──流亡上海俄国人的经典杰作
兰心大戏院

上海的法国总会
上海女子的相克相生之地

上海滩的最后一爿酒店 以前的华亭路
[/td][/tr]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0-6-11 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转载上瘾了!自娱自乐!!
太长,太长,太太太长长长。。。。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0-6-11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0-6-11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0-6-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5 12:22 , Processed in 0.061738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