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aero

[军事新闻] 隆重转贴:父亲的空军生涯 --一直在看(新增:空中狩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5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的空军生涯---随身带枪记

     上次写飞行员装备的时候提到从小就偷偷玩我爸带回家的手枪,引起了网友对飞行员能不能带枪回家的疑问。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特地向我爸求证了一下,要不然我一不留神把他老人家给卖了,到时候部队给他个迟来的处分,这不有损晚节嘛!这一问还就引出个故事来。

      关于带枪回家的答复让我放了心。我爸说一直到他停飞,他们部队的规定都是:飞行员必须全天候配枪。不管是在天上飞,还是在地面;不管是值勤,还是在休假;不管是在家,还是在部队;甚至探家和疗养时,飞行员也一定要做到枪不离身,身不离枪。

     这可苦了我爸他们,手枪对他们来说成了个累赘,不管到哪,天天揣着个差不多两斤重的铁疙瘩,上班时还好点,把枪装在枪套里挂在武装带上。可下班后,有时侯要到营房外散散步,买点东西,总不能也挂着支枪去商店呀!知道的明白是你们部队的规定,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实行了军管,解放军同志帮着维持社会秩序呢。

     那个年代还真没有现在电影里那种拴在肩膀上的那种枪套,否则就替我爸他们解决大难题了。这配枪也不允许让别人代管,所以他们想了个没办法的办法:如果出军营,他们干脆就把枪从枪套里拿出来,直接塞裤兜里,就跟咱们塞车钥匙一样。

     50年代他们驻扎在杨村机场,那时的飞行员几乎全是小伙子,个个精力充沛、活蹦乱跳的,估计那个年代杨村的各公共场合,一到部队放假,应该到处都是揣着手枪满大街乱逛的飞行员,这里面自然少不了我爸。

     我爸有个爱好,爱听京剧,说来很有点意思,一个浙江人居然爱听京剧,我妈说我们不在家的时候,我爸还经常偷偷哼几句呢,我是从来没听过,实在想象不出来带着浙江口音的京剧是个什么调调。

     父亲记忆里的50年代的大部分时期都是美好的,没有那么残酷的路线之争,整个国家都在使劲发展,老百姓也单纯,什么都信,也特有热情,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提高,再加上抗美援朝的胜利,整个中国,都有股子欣欣向荣的气象。

     我爸在部队里也成了业务骨干,是上级重点培养的对象。1956年5月,部队决定让他去北京参加空军指挥员训练班,时间是8个月,地点在南苑机场。

     比起航校来,这学习班可以算是天堂了,教员都是自己人,来客串教学的首长也是和蔼可亲,父亲的学习过程是收获很多,心情愉快。

     让他更高兴的是可以去剧院看京剧了,这可是他的一大享受,在浙江,当地流行的地方戏是越剧,不过作为国剧的京剧,父亲小时侯也没少听。好不容易到了北京,怎么可能不去欣赏京剧!

     一个月至少有两个星期六的晚上,我爸都要和几个京剧爱好者一起去看京剧演出,地点是东单附近的长安戏院。那的名角可真不少,什么马连良、赵燕侠、等等等等(我记不住那么多名角的名字)。如今听我爸念叨这些京剧大家的名字,很有点年轻人追星的劲头。

      看戏也得带着枪,还是塞在裤兜里,真别扭!别扭也得带着,军令如山呀。看到忘形时,刚翘个二郎腿,裤兜里的手枪就说话了:“当兵的,注意仪容仪表,把腿放下去。”一边说一边冲着大腿就是一下子,硌的生疼。冬天还好点,夏天裤兜里放把枪,着实不舒服。

     我问我爸:“为什么你们一定要随时带着手枪呢?”我爸反问我:“你说呢?自己好好想想!”语气颇为不耐烦。

     1957年2月,我爸毕业了。告别了教员和战友,参加训练班的学员们就各自归队了。

     火车到达杨村火车站已是晚上,天已经很黑了,火车站离部队驻地还有4、5公里。我爸背着随身行李,琢磨着走回去未免太远了,平时白天无所谓,现在走到宿舍半夜三更的连个整觉都睡不了,干脆打个“的”吧。就走到火车站前趴活的“人力三轮的”前,问司机:“请问到机场多少钱?”

    “两毛。”那师傅一看来了活,立刻有了精神。

     “那咱们走吧。”我爸这人不善于砍价,再加上天太晚了,两毛就两毛吧。那时侯他的工资是80多元一个月,作为一个单身汉,除去寄回老家的钱,剩下的足够他用了。

        这位“出租车”师傅是本地人,满嘴天津话,长的是人高马大,整整高我爸一头,是标准的北方劳动人民的形象,对我空军情况非常好奇,不断刺探军事情报,俩人有一搭没一搭的唠着瞌,一会就到了机场,我爸付了车钱,直接回了宿舍,身上觉得轻飘飘的。

     这时营房已经熄了灯,大伙都休息了,我爸也赶紧睡觉,准备第二天再报到。

     转眼到了早上,起床号一响,整个军营就活起来了。我爸一边整理行李一边跟战友们聊天,毕竟8个月没见了。穿好军装,系上武装带,我爸感觉身上怎么还是轻飘飘的,特别扭。

     整理整理衣服下摆,正正大盖帽,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呢?一摸裤兜,我爸不禁大叫:“我的手枪呢?!我 的 手枪呢?!”

     战友们纷纷围了上来,有个参谋说:“别急,想想放哪了?是不是在行李里?”

     大伙七手八脚的一通乱找,没有找到。有人问:“是不是掉路上了?”

     “下火车时枪还在我身上。”

     “肯定是掉在三轮车上了!” 我爸回忆起来了。

     “那得赶快去找,被别人拣到了就麻烦了!我去叫车”参谋说着冲了出去。

     我爸他们几个跳上吉普就奔火车站,除了我爸,那几位当然是依然揣着枪。

     到了火车站,我爸一眼看见昨天的那位“的哥”

     “就是他!”一个急刹车,几个人就把那哥们给围起来了。

     “几位几位,有嘛事好商量。”“的哥”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冒犯了这几个子弟兵。

     “昨天晚上坐你的车,我掉东西了,你看见了吗?”我爸问。

     “没有,不可能,你丢嘛东西了?”

     “手枪!”

     “我地妈呀!那可没看见!”

     “那我找找!”说着我爸上了他的三轮车,找了起来。     

     进了后车座一翻,赫然看见他的手枪枪口朝上,坐在车垫缝里冲我爸乐呐。赶紧拿出来说:“找着了!在这呢。”原来昨天拉完机场这趟活后,这位“的哥”连车都没收拾就回家了,今天一大早还没开张,我爸他们就来找了,否则这枪还真没准在不在呢。

     “哎呀妈呀,幸亏您找着了,要不我非吃官司不可!”

     “对不起,让您受惊了,我们得赶回部队去,打搅了!”说着我爸他们就回了机场。“民不举,官不究。”这次丢枪事件算是有了个完满的结局。

     “吃一堑,长一智”,从此以后,尤其是我爸结婚后,他就长了个心眼,只要是回家,他就把枪放在飞行包里,再把包藏在个角落里,上街再也不带枪了,怕丢了再也找不回来。

     可他就没想到家里还有个我呐,这一举措差点使我成为一个兵器专家,反正拆他的枪是一点困难没有。幸亏我不爱“臭显”,要不然我揣着把真枪找小朋友玩会打仗,肯定能把他气炸了,不知到那时他会把枪藏哪呢?

     一直纳闷中。。。。。。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5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的空军生涯--强将手下

     最近有个烦恼,就是我的秃笔生不了花,影响了我的写作热情。于是就上网使劲看小说,尤其是纪实类的,狠看了一星期,慢慢琢磨出点门道来:原来人家都是简单事情复杂化,小事写大。哪象我,大事化小。照我这么写,别说30年,就是300年的从军生涯也能让我一页纸给概括喽。我觉得我有写段落大意,剧情梗概的才华,值得挖掘挖掘。

     最近看了父亲当年写的一个关于“衡阳迫降”的经过汇报,光是人物对话就好几页纸,心说可得好好学学,以后有机会改写一下我那篇,补充点内容。

    写了不少空中历险了,我问我爸:“您历险经验那么丰富,有没有跟部队的其他飞行员介绍介绍?”

    “怎么没有,我给飞行员们讲课,他们都挺爱听,我的课还算受欢迎的呢。。。”

    眼看着他就要滔滔不绝,我赶忙改了个话题,要不又该听天书了。不过他受飞行员欢迎我到是有体会。小时侯,我哥和我没少因为是他儿子而受优待,优待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他的职务,当时部队里比他官大的有的是。是因为他的为人,得到了下级真心的拥戴。他这人抗上,但对自己的下级那可是真叫护犊子,恨不得把新飞行员一来就训练的技术高超,全成战斗英雄的胚子。所以他传授起自己的飞行经验和心得时,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他带的那个团,从那时到如今一直是我空军的主力部队,我军最先进的机型,最早装备的肯定有他们团,什么地方局势紧张,他们团也肯定会出现在那,去扭转乾坤。不仅如此,其他部队改装新机型,不但要到他们团取经,还要请他们有经验的飞行与地勤人员去做技术支持。这些都是从那些到我家看我爸的叔叔们口中知道的。这应该与父亲那批老飞行员打下的好底子是分不开的。一个有技术全面,帮助新进传统的部队,什么时候都会是出色的。

    父亲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打下敌机,基本上是到哪哪停战,想打都没对手,福建当年那么紧张,他那个编队怎么挑衅,台湾飞机就是不越线。自卫反击战想立一功,结果连敌机的影子也没让他见到。于是只能一次次处理空中险情,历险来历险去的自己跟自己较劲。

    下面先介绍点飞行基础知识和一些背景资料。

    大家知道,解放军部队里论官应该政委最大,党指挥枪嘛。不过在机场就不是这样,飞行时军事干部说了算,“一切行动听指挥”就是指听地面指挥员的调度,这一切包括空中的和机场地面的一切人和物。空中的飞机,让你飞到哪你就要到哪,规定的飞行科目一定要完成,不允许别出心裁。除非你的飞机也发生了诸如:无线电坏了、机体共振变形、进入螺旋呀等特殊情况。那就需要看飞行员的个人素质了,有些故障发生的突然,飞机有时会失控,不允许飞行员多考虑,要凭飞行员的本能和经验来处理险情,是跳伞还是救飞机要看具体情况。这种情况地面指挥员一般帮不上忙。

    还有一种情况是飞机发生机械故障,暂时没有失控,如果地面指挥员经验丰富,指挥飞行员排除故障,安全落地,皆大欢喜。但实际上,在指挥故障飞机时,如果指挥员的责任很大,在他的指挥下,即使最后由于飞行员本身的原因造成机毁人亡,指挥员还是要负责任。所以飞行员遇到险情,一般的指挥员会原则的指挥一下,有的就会让飞行员按飞行条例弃机跳伞。

    再介绍一下“空域”

    通常一个军用机场的半径250公里内都为飞机训练区域。以我爸驻扎的华北某空军基地为例:机场的250公里半径区域分为四个大空域,编号为1、2、3、4号空域,这四个空域是战斗机进行大动作科目训练时使用的,如模拟实战演习等;在机场附近上空再分四个小空域,编号为5、6、7、8号空域;这四个小空域的主要用途是让战斗机进行一些小动作科目训练时使用的,如特技飞行等。

    起飞前几天,飞行科目训练计划已经提前制订完毕,飞行员也会在地面用小飞机模型模拟各种飞行动作,找出各项飞行科目中的要点,在实际操作前,做到心中有数。

    起飞后,飞机由指挥员引导进入指定空域,接着指挥员就监督和指导各项训练科目的顺利进行了。如果有多架战斗机在不同的空域里同时进行训练的话,指挥员及其配套班子就会大忙特忙起来,领航员和标图员位于指挥员两侧,负责随时注意各飞机的位置,不时向指挥员提供最新情况,此外指挥塔台里还有负责机械、作战、训练、通信、场站等10名各专业的参谋,随时监视飞行状况。指挥员不仅要注意飞机本身状况和每个飞行员完成科目动作的情况,还要注意每架飞机不能超出自己的指定空域,否则就容易发生撞机事件了。

    指挥员在地面,主要靠无线电和雷达来掌握全局并传达各项指令,同时训练中的战斗机飞行员也要不时与地面联络,使指挥员及时了解各种情况。在指挥过程中,塔台里只有指挥员可以使用无线电话筒进行指挥,任何问题的出现,都要向指挥员汇报,由他拍板处理。如果同时有十多架飞机一起在天上转悠,塔台指挥室内就会象电影里演的那样,人声嘈杂,雷达屏幕乱闪,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这次遇见的就是该种情况,那是在1980年,华北某机场,这天部队进行飞行训练,我爸是机场指挥员,十几架歼七战机腾空而起,飞向指定空域进行飞行科目训练。

    一架架、一对对或一个个编队的歼七被我爸引导着飞到了指定空域,开始进行各项科目训练。

    无线电中不断传来飞行员们通话的声音,内容无非是有关训练的,我爸一边盯着雷达屏幕,一边和飞行员们通话。20多年的指挥经验,使指挥飞机如同驾驶飞机一样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常的得心应手了。

    这时无线电传来一个飞行员的声音(就叫他‘小王’吧):“报告指挥员,XX号飞机发生异常,正在减速下降。”

    我爸立刻警觉了起来:“小王,你立刻返航。”,因为他知道,飞机突然减速下降是严重空中故障的征兆,必须立即处理,不能拖延。同时命令空中的其他飞行员停止通话,非紧急情况不再联系,保持无线电静默,继续完成飞行科目。

    然后我爸继续指挥小王,让他试着加油门,检查滑油压力、煤油压力以及各相关仪表状况。

   正检查着,小王突然报告:“指挥员,飞机发动机停车了!怎么办?”险情出现了。

    “通报你现在的高度、速度。”

    “高度8000米,速度700KM/H”

    我爸查了一下飞机的位置,距机场约有80公里,迅速心算出故障飞机的“滑翔比”(他们部队飞行员没事的时候经常有速算竞赛,他的水平一般保持在前十名以内),认为该飞机可以滑翔回机场,于是对小王说:  “保持飞机航向,我指挥你飞回机场。”

    接着又对另一个飞行员说“为德,你飞到XX号机前面领路,注意小王飞机高度的变化,随时通报情况。”这样,从两个方面得到的现场信息,有助于父亲做出判断。

     大家知道,飞机发动机停车,是最危险的飞机故障之一,这意味着飞机失去了动力,成了一架沉甸甸的滑翔机。这种情况下,由于故障飞机离机场很远,如果我爸指挥飞行员就地跳伞,或飞行员自己找地方迫降,指挥员没有责任,但如果我爸指挥故障飞机滑翔80公里返回机场,一旦飞机到达机场时高度过高或过低,迫降不成功,出了问题,全部责任都是指挥员的。

     但飞机是飞行员的生命,在父亲的字典里没有“弃机跳伞”这个词,只要有一线希望,都要挽救飞机,更何况这是我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机。至于责任,我爸事后对我说:“豁出去了!反正我相信自己的判断,也相信我带的兵的水平,我是既要救人也要挽救飞机。即使摔了飞机,人肯定保的住!大不了给我个处分!免职也不怕!”

    话是这么说,胆大还要心细,我爸一边与两架飞机保持着联系,一边不断根据他们提供的不断变化的数据心算着“滑翔比”。心中也准备出一套套应急方案,让身边的参谋们去落实,相关人员都在紧张的准备着。

    其他的在各空域执行训练任务的飞机,早就在我爸的安排下留了一条空中走廊,一边完成各自的训练科目,一边支着耳朵听消息,都是战友,飞机出了故障,其他飞行员能不关心嘛?

    就这么指挥着,几分钟过去了,我爸抬眼从塔台望出去,远远的看见他们的飞机冲机场这边滑过来了,飞机高度大致还可以,有点偏高。

    我爸赶快通知小王:“我看见你了,快放起落架。”小王把起落架放了下来,飞机的速度降了点。

   “把襟翼也放下来!”

    襟翼放下后,小王的飞机位置还是有点高,不能安全降落到跑道上。于是我爸又喊:“小王,你再做个侧滑!”

    故障飞机一个侧滑,高度正好,直接降下来了,减速伞打开,飞机稳稳的停在跑道上。救援人员迅速将故障飞机拖离跑道,进行事故分析。我爸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一身轻松的指挥起其他正在训练的飞机来。

    从小王报告飞机发生故障到我爸指挥他成功迫降,整个过程也就十几分钟。

    截止到今天,歼七飞机发生故障后,经指挥成功迫降的案例非常少,我爸他们这次算是一例。

    事后小王荣立二等功
        为德荣立三等功
        父亲荣立三等功







                                                       补      记



    80年代初,正当盛年的父亲一停飞就主动申请离休,拖了很长时间才被批准。回到北京,他成了一个“闲人”,生活了一辈子的部队跟他没了关系,周围大都是陌生的面孔,没有人知道他以前的经历,除了战友和家人,没有人认识他,了解他。他要适应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一适应就是20多年。“老兵不死,他只是慢慢枯萎”。父亲似乎永远活在那30多年的军旅记忆里。

    刚离休的父亲,努力的找正自己的位置。刚开始时,总是找战友,把在北京的战友打搅了个溜够,活动半径也越来越大,最远的到了浙江,去参加“解放洞头岛战役”的一个纪念活动。

    可也总不能天天去战友那上班呀。由于当时家里人都忙:母亲上班,姐姐上大学,哥哥在当兵还没退伍,我也在上学。于是他成了我们的炊事员,把空勤灶学来的手艺“秀”给我们吃。我们聊天,他听着,我们的话题他插不上嘴。他一讲部队的旧闻,我就离开,不关心也不爱听。现在想来,他应该是寂寞的。

    不知从哪年开始,他开始经常去军博,都是上午去,一去就是一天,晚上赶回来为我们做饭。那时我家住在北京的东边,到军博要穿过整个城市。头几年去的很勤,几天就一次,慢慢的少了。可能是年纪大了,近些年没见他再去军博。

    为什么去那,他没说,我也懒得问,觉得可能军博附近住着他的哪个战友,去串门。

    2004年10月,我揭开了这个“谜”。网友建议我写写父亲驾驶过的飞机,我就跟他聊起了这个话题,他告诉我他飞过的飞机大部分都在军博展览呢。

    于是我知道了他去军博的原因。他的确是去看战友,他是去看那些陪伴他度过青春,陪伴他度过壮年,陪伴他度过一段段难忘的空军生涯的“战友”。他是去看那些伴着他出生入死,化结了一次次空中险情的“战友”。那些默默的、忠诚的、最关心和理解他的“战友”-----他的战机们!

    我不知道父亲何时找到这些“老战友”的,可能是一次偶然吧,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专门去看看飞机,没想到却发现了久违的“战友”。那种欣喜和感慨,应该是语言表达不出来的吧。

    我实在体会不出他在军博的感觉,想象不出他看着自己“伙伴”时的情景。眼前出现的是电影《末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幕:暮年的溥仪再次来到了乾清宫,从宝座下翻出了幼时玩的蝈蝈罐。。。飞逝的时光浓缩在一刹,看到那一刻我曾唏嘘不已,无限感慨。

    “雅克—17”、“米格—9”、“歼—5”、“歼—7”虽然他们被重新编了号,虽然他们身上的油彩已不是从前那套,但父亲还是认出了他们。他们是父亲的回忆,他们是父亲的军中经历,他们曾经是父亲生命中和事业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就那么一次次的去军博,直到那些战机铭刻在心,永不再忘。

    春节回京,我一定要请父亲去趟军博,看看他那些无言的战友,让老军人和他的老朋友们有机会再互敬一个军礼。

    我目睹了一个老兵的枯萎。

    又:写完此文正值加拿大老兵节,到处都有人在义卖小红花为老兵们募捐,以示对老兵们为国奉献的尊敬。在此我遥祝大洋彼岸那些曾经参军,为祖国安全奉献过的老兵们,身体健康,永远幸福,不再寂寞。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的空军生涯--军博战友


写完父亲的空军生涯—强将手下之后,我强烈要求留守北京的我哥去军博拍父亲当年开过的飞机,不知是他大意还是军博将一部分飞机运到了航空博物馆,总之有两架飞机战友在军博找不到了,一架雅克—17 ,一架米格—9。
    不过还好米格--15比斯和乌米格—15教练机还在,他们是我父亲年轻的时候的座机,他可以肯定自己驾驶过。从照片上看,我爸的这两个战友长年在室外,疏于保养,飞机上落满尘土,轮胎也瘪了,真的象老兵一样了。
    歼五和歼七由于在室内展览,保养的还可以,不过这两架并不是我爸的专机,他只是开过,他们被重新油漆编号,形象改变的比较大。
    哪天让我哥再去趟航空博物馆,看看我爸的那几个战友是不是到那边去了。
   之所以军博展览我父亲飞过的飞机,我想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部队离北京近,淘汰的飞机运输方便,也算是一种巧合与缘分吧!


米格—15比斯

米格—15 的改进型,1949年投产它具有良好的高亚音速性能,与旧式螺旋桨式战斗机和早期喷气式战斗机相比,高空高速性能有很大提高,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主要喷气式歼击机机种之一。




乌米格—15教练机


是由米格—15 型歼击机改型而成的双座机,除增加一个教员座仓外,大部分设备和附件与米格—15歼击机相同。

乘        员     2  人                      机       长      10.1米
翼        展     10.8米                     机        高     3.7米
最大时速    1015千米         
飞行总重         4850-5400千克
实用升限    14625米                          武器装备      23毫米航炮一门






歼五
1956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成批生产的第一种近音速喷气式歼击机。它主要用于与敌机空战和为轰炸机护航,必要时也可用于攻击地面目标。机长13.16米,翼展9.6米,飞行高度16600米,时速1145千米,装备37毫米航炮一门,23毫米航炮两门。





歼七
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于1964年初开始研制,1966年试飞成功的一种单座单发动机轻型超音速歼击机。该机尺寸小重量轻,机动性好,近战火力强,使用维护简便。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区制空权,并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机长13.95米,翼展7.15米,实用升限18700米,装备30毫米航炮两门,可挂PL2空空导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5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的空军生涯--国庆阅兵

    这几天上国内的门户网站,发现他们正专题宣传抗美援朝时的空军战斗英雄们呢,发表了不少他们对当年的回忆,对照了一下,跟我爸说的差不多,心里就更有底了。

    能上采访名单的都不是一般人,都是打下过敌机的,成为英雄后事业当然也是一片坦途,基本上都成为我军高级指挥员:王海当了空军司令,张积慧---空军副司令,刘玉堤—北空司令,赵宝桐---北空副参谋长。不过谁也别不服气,那是人家用命换来的。

    印象最深的是王海的一席话,他说空军跟陆军不同,陆军的团长一般不在最前线,指挥所靠后;空军就不同了,打起仗来别说团长,师长能飞也要冲在前面。例如王海本人以20多岁的年龄成为航空师师长后,照样身先士卒,在天上打仗可不讲师长、团长的,都得狠揍敌机。

    这些战斗英雄们自然是军史留名,正如奥运金牌得主,无限的光荣,无限的风光,他们是后来人的榜样,是后来人的目标,得到的一切一切,都是他们应得的。

    不过我关注的是另一批人,他们算是军中的老百姓吧,通过写我爸的经历,使我对这些螺丝钉一样的、没有轰天裂地英雄事迹的、上不了党史军史的将士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共和国空军的成长史,既离不开那些叱咤长空、痛扁敌机的战斗英雄们,也离不开这些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保卫祖国领空的平凡的飞行员们。没有英雄的光环,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汉子、他们是顾不了家的丈夫、不负责任的父亲和值得尊敬的军人!

    今天我写的是我爸他们部队参加1955年国庆阅兵的经过。大家都知道,1949年的开国大典,刚创建的中国空军的战机第一次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兵种。当然当时的空军专业人员缺乏,设备简陋,飞机也是缴获的,各机型都有,是标准的“万国牌”。据参加过开国大典的飞行员回忆:当时参加检阅的飞机,居然都是带弹飞行,原因是为了防止敌机骚扰,这在各国的检阅史上,应该是第一次。

    建国后历次国庆阅兵,空军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算是1953年那次了,刚从抗美援朝前线胜利归来的英雄的空12师,通过了天安们广场,接受人民的检阅,战功赫赫的飞行英雄们,在战斗中通过了考试;年轻的中国空军在战斗中成长壮大起来了!

    咱们再回到1955年这次阅兵,这就要从我父亲那批学员航校毕业后分配到这个航空师开始说起。1952年底,做为1949年我军正式成立航校后的第三批飞行员,我爸他们一行15人来到了驻扎在杨村的航空兵X师。当时这个师基本是一个空架子,人员全是陆军转过来的,飞机不少,但只有5、6个飞行员,这几个人居然要担负起保卫北京的任务。

    这个航空师当时有两个飞行团的编制,新飞行员来后,我爸他们几个分到其中一个飞行团,另外7人分到另一个团。

    当时他们部队是已经被确定要上前线了,所以一下部队我爸他们就开始训练四机编队战斗队型,飞了几天雅克—17教练机后,就开始飞米格—9,练好后已经是1953年初,预定5月份出发到前线,这时朝鲜战场局势发生了变化,交战双方基本上停战了。

    本来上战场前他们要换飞米格—15,既然不上战场,就接着飞米格—9了。这飞米格—9期间我爸还有一件糗事,就是降落时忘了放起落架(详拙作父亲的空中历险记—大意失荆州http://www.cchere.com/cbbs/Ps/RA2.asp?AID=256040

    转眼到了1954年,他们师的飞机换成了米格—15比斯,这种型号的飞机在当时算是先进的。陆续有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分到他们部队,每个飞行团的飞行员人数达到了30多人。经过一年多的刻苦训练,我爸他们团的飞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个人技术突出的飞行员也显现了出来。

    到了1955年,他们团的战斗力在当时的空军部队中,排名已经靠前了。各种飞行科目的完成质量,也是名列前矛的。

    这个团的表现引起了空军领导的注意,决定让他们参加1955年国庆阅兵,届时该团的战斗机编队将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

    从5月份开始,他们团开始进行国庆阅兵编队训练,其实飞机阅兵跟地面阅兵时列队走正步差不多,都要做到步伐一致,整齐划一。

    这次由30架飞机组成阅兵编队,三架一个编队,成等腰三角型排列,沿指定路线,保持规定距离,飞过天安门广场。据说飞行路线和飞机间距都经过科学测算,能让地面观礼的人群在最佳的角度欣赏飞机编队通过。

    他们的飞行路线是:杨村机场出发—由香河县—沿长安街延长线—经通县—朝阳区—东城区—天安门广场—西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返回杨村机场。

    阅兵时要求飞机编队通过天安门观礼台的时间误差不能超过5秒种,飞机编队通过广场的位置与路线要保证一丝不差。

    说起来容易,真正飞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飞行编队的整齐划一要从起飞那一刹那就开始了,一直要保持到检阅结束,飞回机场。

    据父亲回忆,他们从5月份开始就取消休假,天天都要练习编队了。他们的训练路线是:杨村机场—香河县—通县—朝阳区—建国门返回。

    训练沿线以明火为坐标,飞机编队飞行时沿途有观察哨检查编队情况,在特定地点有人拍照。阅兵的空中指挥所设在北京饭店楼上,通过无线电指挥参加阅兵的空军部队。

    每天一次的空中编队训练返回后,领导要根据沿途观察哨反馈回来的信息来对这30名飞行员的具体表现进行点评。每个人挑一遍毛病,谁都跑不了。

    点评过后也不能休息,他们要在地面训练“看飞机”。就是把参加检阅的飞机在地面排成检阅队型,飞行员全副武装,坐在盖上机舱盖的机舱内熟悉队型和机位,一排三架飞机中,一架长机,两架僚机。僚机以长机为坐标,长机以前面一排的长机为基准,一熟悉就是2、3个小时。那可是夏天呀!烈日当空,想象一下坐在没有空调的汽车里的情景。。。。除了“闷”就是“热”!我爸说当时闷在机舱里,汗流的眼睛都睁不开,身上的汗也是一身身的淌,每次“看飞机”结束离开机舱,他的飞行靴内都可以倒出小半碗汗水。

    不管多辛苦都要坚持,这可是政治任务。我问我爸,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上前线或参加阅兵,他选哪个,我爸毫不犹豫的选了上战场。也是,走正步哪有打仗过瘾。

    话是这么说 ,练习时可一点都没松劲,个个都兢兢业业的,惟恐哪个人的动作做不到位,给部队丢脸。

    1955年10月1日,晴。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阅兵活动,在装甲兵部队方阵通过观礼台后,30架米格—15比斯歼击机排列成检阅队型,到达了指定位置,与指定到达时间相差2秒种,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胜利完成了这次国庆阅兵的任务,向人民展现了迅速成长起来的共和国空军风采,受到检阅各方的一致好评。

    事后我问我爸飞机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看见了什么。他说当时有规定,检阅飞机执行任务时,飞行员除了长机和僚机,什么都不许看。尤其不准在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看地面,所以整个阅兵过程,我爸除了长机和另一架僚机,什么都没看见,训练时除了一身身出汗,也没啥英雄事迹。至于飞机的武器系统内,更是空空如也,一发炮弹都没有。

    他还向我坦白,说他十一当天起飞时还真有点紧张,不过一飞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跟平时训练差不多。

    回到机场后,部队给这30个飞行员准备了一顿好饭,吃完晚饭他们又直奔天安门而去—这次是坐汽车。组织上体恤大伙的辛苦,安排参加阅兵的飞行员们去中山堂看京剧,记得是马连良的《借东风》。这是他们几个月来的第一次放松,我爸说:“很过瘾的!”

    第二天,部队开始就阅兵当天的飞行情况进行逐个点评,什么编队队型啦,飞机位置啦,三角对称什么的评了个溜够。最后结论是这次阅兵,参加的飞行员任务完成的都很出色,每人发阅兵纪念章一枚,并根据个人表现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居然有物质奖励!奖品是:

    一等奖     绒衣一件
    二等奖     内衣一套
    三等奖     背心一件

    我爸得了一件绒衣,纪念章保存至今。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5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的空军生涯--八大金刚

    今天我想写的是我爸和他的几个战友的事,至于里面的有些称号大家不要较真,是民间叫起来的,并没有“红头文件”的官方认可。不过内容都是真的,没什么夸张失实的地方,因为我爸这个人,缺乏耐心,什么事都是往简单里说,连个形容词都没有。害的我每次都绞尽脑汁的往那干巴巴的记录里填点作料,要不谁看的下去呀。

    从小就听人家说我爸是“八大金刚”,什么是“八大金刚”我那时侯也不懂,还没顾的上问他他就离开了部队,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糊里糊涂的拖到了现在。直到来到了西西河的英雄本色,在众弟兄的鼓励下,对我爸的经历产生了兴趣后,才又想起了这个称号。问我姐我哥,他们说是有这么回事,但具体怎么样也不清楚。问我妈,她说你找你爸了解一下不行了。

    于是就打了个电话:

    “您跟我说说那‘八大金刚’的事吧。”

    “净瞎扯,哪有哪回事!”

    “我从小就听人家说您是‘八大金刚’‘八大金刚’的,总得有个原因吧”。
   
    “那是他们瞎叫,根本没这种说法,那时我们八个人。。。”

    “都八个人了还说没‘八大金刚’赶快交代,我写出来专门宣传宣传你们”。

    “那可不许提什么‘八大金刚’组织上可从没叫过我们这个名字。”

    这可让我有点为难,我草拟了如下几个题目“八个人”?“八个飞行员”?“八个平凡的飞行员”?“八个平凡的技术好的飞行员”?“八战士”?“八个总是有任务的飞行员”???好象没有一个比“八大金刚”这个名字响亮呀!就是它了。

    这事要从1957年我爸从空军指挥员训练班毕业归队开说起。       1957年4月份左右,我爸归队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正在拍摄一部叫《全民皆兵》的电影,影片需要几个关于战斗机飞行的镜头,找到空军的有关部门,空军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爸他们师,这也算是一个光荣的政治任务,一定要重视,于是就从当时技术最好的飞行团里抽调出飞行技术最好的八个飞行员来拍摄这部影片,其中就有我爸。

    八个人来到了石家庄的影片拍摄现场,预定的飞行镜头完成后,导演不让他们归队了,原因是没想到他们八个人飞的这么好,配合的这么默契。不管是编队飞行、特技飞行、还是战斗队型,都完成的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这对于拍惯了陆军的八一厂来说,无疑是眼前一亮,创作人员更是被激发了灵感。结果原定的几个镜头变成了几十个、上百个镜头,多拍的镜头成了八一厂的资料影片,为以后拍摄其他影片做准备。所以80年代前,凡是八一厂拍摄的影片中如果有战斗机飞行的镜头,那就是我爸他们八个人的杰作。

    拍了一个多月,我爸他们终于可以回部队了,八一厂对他们自然是赞不绝口,非常感谢空军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于是这八个飞行员就引起了相关空军领导们的注意,命令这八个人回部队后不许拆散,专门组成一个飞行大队,除平常战备任务外,还要执行特殊任务。

    这特殊任务就是为来访的外国元首和高级领导人进行飞行表演。可以这么说:这八个飞行员组成的飞行大队,是我空军八一飞行表演大队的前身,在八一飞行表演大队成立(1962年)以前,就是这八个飞行员履行了特技飞行表演的职能,为到访的友好国家领导人展现我人民空军的雄姿。

    这可把这八位辛苦坏了,他们原来就是各大队的骨干,以前在其他大队时就有培训新飞行员的任务,当时他们航空师处于扩张时期,补充了很多新飞行员,经验不多,急需训练,以前新飞行员少,由技术好的老飞行员带着飞一阵,慢慢提高。现在一下来了这么多新飞行员,这八员大将又有了特殊任务,别的人又一时顶不上。。。没办法还是要辛苦哥几个,不光本团的新飞行员你们带,新组建的飞行团也要你们几个去传授飞行经验,谁叫你们出色呢!

    于是这八个飞行员承担了如下工作:
                                                               
     一、   战备任务:分为一等战备、二等战备、三等战备;
     二、   特殊任务:飞行表演;
     三、   教学任务:为新飞行员传授经验。
     四、   训练任务:实战训练、特技训练、其他科目训练。

    其中战备值班还包括夜航飞行,原因是当时该师还没有成立夜航独立大队(1960年成立),这哥几个夜航飞的好,能者就多了劳。

    为了加深大家对这八个普通的飞行员的同情,下面我介绍一下战备值班等级:

    一等战备:飞行员全副武装坐在机舱内,无论冬夏,机舱盖关着。飞机荷枪实弹,随时准备起飞。

    二等战备:飞行员全副武装,可以离开机舱,在飞机周围活动,或到飞行员值班室休息,原则上5分钟之内可以赶回飞机。

    三等战备:飞行员全副武装,可以在机场范围内活动。

    有朋友问,你爸他们还老战备值班呀?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总是他们进行战备值班,我想是由于他们部队的特殊驻防位置决定的,当时他们部队驻扎在北京附近,是首都的最后一道空中防线。战备值班不同于一般的飞行训练,战备值班的起飞就意味着迎战或执行特殊任务。这种工作一定要交给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上级才会放心,所以这八个相对出色的飞行员就荣幸的被上级始终信任着。据我爸回忆:有一次战备,在杨村机场内一呆就是半年,飞行员宿舍离机场只有600米,他们楞是没回去过。在值班室里住了六个多月。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骨干还是有好处的,我爸因此没有参加“整风反右”运动。1957年“大鸣大放”开始后,军队也把这一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每人都要贴大字报、提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否则就是不积极。

    但他们部队接到上级指示:不许这八个人参加“大鸣大放”活动。不许发言,不许提意见,不许贴大字报。把这八个人集中到机场值班室,天天战备值班。所以当外面轰轰烈烈的引蛇出洞时,这八个人却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但运动的气氛他们还是感受到了,每天晚上去食堂吃饭,墙壁上到处都是大字报,但不准他们停留观看、发表看法。

    反右运动进入尾声,他们八个人参加了一次“带帽子大会”,会上宣布抓到了多少右派以及对他们的处理情况。就这样,我爸平安的度过了难忘的1957年。

    可能有朋友又会问,你爸他们一天到晚战备值班,接待外宾什么的,是不是八个花拳绣腿呀?答案是否定的,这个八人大队,在军事上也是很过硬的,举个例子,在实战科目训练中,这八个人组成的八机战斗编队,在与兄弟部队举行的所有实战训练中,全部取得了胜利。这种胜利一直保持到这八个人被拆散为止。

    当时的模拟空战训练是非常逼真的,上级不会规定参与训练的双方的胜负,一切都要看真本事。由于“交战”双方都想取得胜利,所以“打”的是非常精彩的,虽然没有真枪实弹,但有时还真会出危险。比如我爸就曾经在一次的实战训练中由于动作过猛,进入螺旋(详见父亲的空中历险记—大转陀螺)还好有惊无险,改出来了。

    那几年给我爸印象最深刻的还就是战备值班了,好象永远值不完似的。由于还没有夜航大队,所以他们几个人的班是白天值完晚上值(当然是轮流的)。还都是一、二、三等战备值班,一天到晚的全副武装,坐也不是(枪和伞刀硌腿),站也不是,溜达着也不是(穿的跟个大熊猫似的,你走个试试)。

    最痛苦的是白天不许去厕所“大号”(小号可以),所以每天晚上临睡前,几个“普通的总是值班的飞行员”就在厕所集合,愁眉苦脸的一起“使劲”,以避免白天违反纪律。

    可有时侯这“大号”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呀,一旦发生要紧急“大号”事件,就要先向机场总指挥员汇报,等领导同意后,再由替补飞行员顶上。替补飞行员平时可不穿全套飞行装备,所以一定要等替补飞行员全副武装后,这个“紧急大号”的同志才可以放心的去“入厕”。其实如果能等到这时候,啥紧急的情况都没事了。所以很少用到替补飞行员的时候,除非谁病了。

    一天早上,他们八个人又是战备值班,刚出机场值班室,正准备到飞机附近就位。突然,我爸觉得腹中一阵绞痛:“不好,要‘大号’!”这“号”来如山倒,顾不得多想,也顾不上领导批准,他大喊一声:“我要上厕所‘大号’!!!!!!”话音未落,就飞快(相对的)的朝着厕所的方向奔去。一边跑一边脱飞行装备,有飞行皮带、飞行服、飞行连身皮裤,抗荷服等等等等,他一边脱一边扔,后边跟着个机械师在拣。。。当时的情景就是两个字“狼   狈”。于是我爸上了他这辈子最爽的一次厕所。出来后重新武装完毕的他勇敢的走回到自己的岗位,等待着领导的批评,奇怪的是上级一直没有追究他的这次“违纪”,很是怪异!

    炮打金门后,我爸他们师被调到福建前线,他们八个人的“名号”从这时才开始被人叫起来的。当时的台海局势非常紧张,海面上又有美国第七舰队虎视耽耽,具体情况我在“父亲的空中历险记—莫须有”中有过介绍。

    当时我空军的指导思想是“以防御为主”所以每次都是台湾飞机起飞后,我们再起飞迎战。我们的底线是大陆的海岸线,一定要盯死敌机,不能让他们侵入内陆,台湾飞机一旦进入海岸线,则一场空战就不可避免了。而敌机的任务就是突破我空军防线,摆脱我战斗机编队的监视,进入内陆地区,挑起事端,所以他们想方设法的做各种规避动作,忽快忽慢,在曲折的海岸线上与我军斗智。这种情况下,战斗机飞行编队的整体素质就非常重要了,八架飞机就象一个人驾驶一样,共同进退。说的简单,完成好任务其实并不容易。在福建轮战期间,也是他们八个人一等战备次数最多的时期。

    看到这里又有问题了:“是不是我们的空军力量太弱,所以才拿海岸线作为我们空军的‘战斗底线’?”我爸是这么解释的: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完全倒向台湾的蒋介石政权,第七舰队本来就离我海岸线很近。如果我空军与蒋方在海面上展开空战,如果敌机被击落后坠毁在近海,会给美国人借“打捞”飞机残骸的名义更加接近我国领土。处于这种政治军事考虑,才决定将大陆海岸线作为“战斗底线”。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我们的情报工作,详细的情况这里不方便介绍,但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们的工作是非常出色到位的,不但可以提前知道第二天敌机几时来犯,来几次,有多少架,连飞行员的姓名也尽在掌握之中。

    敌人对我方战斗机编队的评价,我们自然也是了如指掌,简单的说吧,只要我爸他们执行战斗任务,敌人的指挥官就会提醒他们的飞行员:“小心点,今天你们的对手是共军的‘八大金刚’!”

    这就是“八大金刚”的由来。这个称号是对手先叫起来的,我想:能让敌人这么重视,这八个飞行员的飞行技术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出类拔萃!

    于是在我空军的某个范围内,也有叫他们“八大金刚”的。但范围有多大,谁都不清楚,因为这个称号并没有官方认可。不过他们几个人,心里应该是很自豪的。

    1960年夏,胜利完成轮战任务的我爸他们返回了杨村机场,上级觉得再让他们呆在一起有点不合适,就把他们大队拆散,每个人都担任了个大队长级以上的职务。去各自的岗位上去“传、帮、带”了。

    这八个人的工作更多了—除了开篇介绍的那些之外,在日常业务中加上了领导责任,在特殊任务中加上了护航任务。只要有特殊任务、战备值班、夜航战备,就又得把这八位同志从各自的领导岗位上调出来,继续睡机场值班室。

    这种情况到了1960年底以后,专门的夜航独立大队成立后才得到了好转,他们不用值夜班了。

    1961年开始,除了特技飞行表演外,我国为对来访外国元首表示尊敬,又增加了战斗机护航仪式。在外国元首专机抵达特定区域后,八架战斗机腾空而起,在元首专机两侧排成迎宾飞行编队,护送专机安全降落。有点象地面的迎宾车队的摩托车护卫队,威风凛凛,飒是好看!外国元首们也很满意,觉得被接待的规格硬是上了一个档次。

    从1961年到1963年,享受过我爸他们护航的元首有:苏加诺、西哈努克、尼雷尔,此外还有几内亚、马里、巴基斯坦等国的最高领导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那几年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外国领导人的名单,就是那帮人。

    这八位飞行员能够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牺牲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据我爸回忆,任务紧的那几年,每年只能回家六次。这是怎么样的六次呢?以我爸为例:星期天下午从杨村回到北京家里,跟家里人享受十几小时的天伦之乐,星期一早上归队。这样的家人团聚,一年中也不过六次!所以一旦部队能放这八个人一天额外的假,他们就会立刻欢天喜地的往家赶。比过节还高兴。

    成了家的毕竟完成了终生大事,回家看看就行了。可有的飞行员还在谈恋爱,一年见六次面,真不知他们是怎么把人家骗到手的!

    1962年的一天,我爸他们部队在北京北部的沙河机场驻防。他们八个飞行员被放了一天假,通知到他们时他们正在吃午饭,要求他们第二天中午前归队。这可是盼望已久的好消息呀!午饭后,这八个人就没影了。他们的家都不近,有的还要转次火车。有的住天津、有的住杨村、我爸最近,家在北京。

    这八个“归心似箭”的人儿正在路上的时候,上级的命令下来了:第二天要为到访的印尼总统苏加诺护航。

    把这八个人找回来!



    这是1962年,没有手机、没有呼机、连电话都不普及。怎么办?有办法!家近的派车去接;家远的通知当地有关部门在家守侯;此外通知这八位领导回家沿线的火车站、汽车站的派出所干警在车站守侯,并广播寻人。

    我爸到了家,刚跟我哥我姐证明完身份,还没来得及歇会,部队的车就到了,拉着他扭头就回了机场。到了晚上,八个人全归了队。比起其他人,我爸还算运气好的,起码进了家门。另外几个人就没那么走运了,有的刚到中转车站还没来得及换车就被堵回来了!

    苏加诺!我记你一辈子!

    1962年,空军八一飞行表演大队成立。1963年,我爸他们正式卸下了特技飞行表演和为外国元首护航的担子。开始了他们空军生涯的另一个篇章。

    这就是当年被称为“八大金刚”的八个普通飞行员的故事。









下集预告:父亲的空军生涯—寻人启事

[ Last edited by aero on 2004-11-26 at 03:00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5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还在继续中,是加精还是顶置斑竹看着办吧!

以下是本文作者“一直在看”写给我的话:

谢谢您的鼓励,我爸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空军飞行员,那个年代的人其实都一样.如果他的经历可以让咱们这些身在海外的游子增加对祖国的感情,那他肯定会倍感欣慰.鄙文您随便转,如果网友们有问题,我可以解答.
   不过我这人粗心,对军事不求甚解,如有疏漏之处,望谅解.
                               祝  好

[ Last edited by aero on 2004-11-26 at 04:14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4-11-25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4-11-26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4-11-26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0 17:13 , Processed in 0.059708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