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190|回复: 21

我爱吟诵 魔鬼训练营日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6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1-2-16 15:26 编辑

在如幻的介绍下,于一月底在北京参加了一个为期六天的吟诵培训班。课程结束以后,感慨万千,思如泉涌,用两天的时间补了个万言日记。其实不仅仅是我,用我们吟诵课老师徐健顺教授的话:“每期培训班在课程结束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员们的脸上都会放射出延安人特有的光芒。” 确实如此。希望把我的感受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春节期间借了台电脑,用早起后,晚睡前的一些零碎时间把日记输入了博客,直接看我的博客就可以:
http://blog.sina.com.cn/hinterhaus
我们这期学员一位老师的博客里有一些这次课程的图片和视频,我也混杂在集体照中光荣的露了一小脸儿:
http://blog.sina.com.cn/shouhuochenggon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者贴过来也行:
一月二十一日      晴
如果不是如幻介绍,至今还都不知吟诵为何物。经她的推荐,我报名参加了于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七日中华吟诵学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七期中华吟诵骨干师资培训班”。
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可这回偏偏让我赶上了。开课前一周,接到吟诵协会的通知,说本期培训班得到了北京四海孔子书院的赞助,培训地点改在四海书院内,学费食宿全免,选修课程有所改动,都是近期来我一直渴望了解的内容,真是让我喜出望外。
下午提着行囊来到报道处,见到了主办方负责人刘奶景先生和同来报道的山东淄博两位语文老师王兵女士,高新刚先生。几人闲聊,得知此次授课者均为教育界,学术界比较知名的人物,也是第一次把国学派和西学派两派思想放在一起。我默默的想,会不会引起一场论战?我相信,思想的交流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在它们产生碰撞的时候,都会因心灵的撞击而产生思想的火花。于是对这次的培训课程更是充满了期待。
人员到齐,书院的老师开始安排住宿,分车同行,我们被带到了一个感觉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因为天色已晚看不清周围的环境,只觉鸡犬之声相闻,车灯照处,红砖砌起的围墙整齐有致,松柏间夹杂了一些竹子,让我感觉有些神秘。司机把车停在一个大铁门旁,穿过旁门,一座别致的三层小楼出现在眼前,楼前的几片花池种了一些小树,因为是冬天地里少有其他植物。进入小楼,一个豁然宽敞的大厅摆了很多听课的椅子,大厅的中央挂着孔子的巨幅画像,下面是两棵大大的龟背竹,让学堂既庄重又不失情趣。
因为书院是寄宿制,孩子们刚刚放假回家,正好腾出房来。房间很整洁,两张木质的上下床只在下铺铺了两套被褥。天蓝色的桌椅和桌上的卡通闹钟让人感觉房间里充满了童趣。从书院的老师那里得知,随着书院的发展,书院陆续在香山温泉别墅区租了三处房子,这次的培训地点正好在我住的这幢楼里。安顿妥当,随大家一起去书院食堂吃饭。路上遇到了吟诵学会的负责人刘奶景先生。对于吟诵我几乎没有概念,提出了一个小小的疑问: “ 吟诵是否像京戏一样,是一种难于被现代人接受的传统文化?”话音未落,便进了食堂,分桌而坐,话题没再继续。
同屋的学员听说过两天才到,晚上一人早早上床,要养足体力好好休息,因为我即将投入一个还从未经历过的,从早八点到晚九点披星戴月式的强化训练,得做好准备啊。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二十二日    晴

冬日里北京的清晨还是很冷的。去食堂的路上碰到了四海书院的杨老师,从谈话中能感觉出这是个很聪明也很有志向的女孩。她给我介绍了一些关于书院孩子学习国学经典的情况,对于学龄前儿童也设有导读班,有不少经验,虽然没来得及细谈,但很有让我找对门儿的感觉。
回到书院已有不少人落座,看见了报道时遇见的王兵老师便和她坐在了一起。闲聊间王兵忽然睁大眼睛,指了指坐在我们这排另一端的一位不太起眼的妇人,问:“这是薛瑞萍老师吗?”我奇怪:“谁是薛瑞萍?”“小学教育界名师啊,主创《日有所诵》《全阅读》,有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推荐过很多好书。”原来如此,心中更是感到庆幸,有这么好的老师来讲课,一定受益非浅。
八点正,徐健顺教授,我们的吟诵课主讲人向大家简短介绍了一下课程安排,并请四海书院的冯哲院长为他的“魔鬼训练营”做开场白。这才知道,原来报名参加此次培训的人数众多,因为书院供集体上课的位置有限,只能安排六十几人听课,我幸运的成为其中一员,颇有些中奖的感觉。在介绍到徐健顺教授的时候,冯哲院长意味深长的说:“他是为吟诵而生的,是带着使命感来到这个世界的,和有使命感的人在一起,自己都会成为伟大的人.” 听完冯哲院长的话开始对徐博士有些好奇,这个人真的这么厉害吗?
上课开始了,徐教授是位典型的山东大汉,开朗,朴实,幽默。他从古人留下的很多名画讲起,直观的阐述了自先秦以来至一百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吟诵的,朗诵是后来经西方和日本传入。吟诵和汉语的发音特点结合非常紧密,依字行腔,是一种自娱的学习方法,学习者往往通过反复吟诵,不断修正,达到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这是朗诵无法达到的。在吟诵中,学子们可以深入理解,体会经典的丰富涵义,同时得到美的享受,音乐的享受,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也就是中国两千年的乐教。经过两年多的抢救工作,徐教授已经采集到了两千多种吟诵调。
徐教授用几种吟诵调演示了一首古诗,一下吸引了在场所有的人,古诗可以用这种方式被吟诵出来,真是从未体验过的美妙。我相信徐教授一定是位做父亲的人,因为他吟诵《三字经》《百家姓》的时候,形态像个顽皮的男孩儿,没有做过父亲的人不太可能有这么真挚,自然,灿烂的笑容,也做不出这么可爱的动作。用这种方法学蒙学,真的不敢相信有哪个孩子会不喜欢,我第一次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甚至看到了国学教育蓬勃发展的前景。四个小时很快过去,真是感觉没上够。
下午是华南师大附小特级教师,著名吟诵家陈琴老师的吟诵教学法。陈老师一进门便感觉到了她的不同,气定神凝,有股贵气。她的语文教法非常独特生动。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素读训练个个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老子》《飞鸟集》等经典名篇全都滚瓜烂熟。此外,所有的学生在吟诵法的熏陶下,都能熟背四百多首古诗词。看了她的教学观摩录像非常感慨,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大段大段背诵着蒙学,诗词,成语接龙,做她的学生真幸福啊。看到她学生写的诗词文章,切实感到了受过良好文学熏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到了提问的时间,我问了一个比较让我困惑的问题:“读经到底应该先难后易,还是先易后难?和王财贵教授提出的理论是否有冲突?”  陈琴老师很谦逊的说:“有。。。,当然我也不肯定自己就全对。”
晚上的课,徐教授邀请冯哲院长做了一次有关四海书院教育理念的演讲,做了些简单的笔录,整理一下写在这里:
经典奠定了一个人的广度,高度,深度。从经典出发,人会越来越有力量和优势。《论语》《易经》《道德经》《礼记》《内经》五部经典支撑着中国的教育系统。什么样的教育背景塑造什么样的人。人类要往前走必须先往后看,追本溯源。一个人终生有所依靠的话要有一本书。东方经典的学养加上西方知识的训练,如此才能完成整体均衡的教育,这叫固本培元,正本清源。关于经典的理解,冯院长认为应当先吸收储存后消化理解。
冯院长洋洋洒洒两个小时的演讲,只被我记录了这一点,不能不说遗憾。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二十三日    晴

书院一日三餐均为素食,还是今生从未有过的体验。但是两天来我发现自己身体上的一些不适减轻了,课程虽繁重,但精神饱满轻松。
早餐的时候,书院的王老师教大家学了进餐前的感恩仪式,并婉转的表达希望学员们不要浪费粮食,说书院的孩子如果把米粒掉在了桌上,会让孩子像小鸡啄米那样用小嘴把桌上的米粒吃掉。确实很遗憾,浪费粮食的情况确有发生,头天吃饭的时候便见过同桌的学员把整碗菜倒掉。我和《问道》杂志的义工,一位成功的商界人士吴先生当时就向那两位学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吴先生信佛,还以此为话题给我讲了很多佛家的道理,真是受益。
这时,身边的一位学员发问:“她说什么?”我说:“小鸡啄米。”如此这般重复了一遍。这位学员有些不满:“ 怎么会这样?太不拿人当人了。”我和在座的其他学员都一时无语。
上午是古琴家金蔚老师的课。有别于艺人派,在古琴届金蔚老师堪称文人派第一人,尤以琴歌著名。古琴的美在我看来是因为它的悠远回味无穷,可以表达人类思想中最深层次的感受; 又是那么的沉静,不会让人的情绪在琴乐声中起伏跌宕,大起大落。由此想到了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琴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对人心灵的滋养有多么的深厚。金蔚老师的一曲《流水》是我听过的几个版本中最美的一首。《流水》作为古琴的三大难曲之一,被金蔚老师演绎得如此身临其境,余音绕梁不得不佩服。课后一位学员提问,说自己的孩子喜欢音乐对钢琴很痴迷,但是她现在觉得古琴也不错,是不是该让孩子学?金蔚老师回答说,虽然从情感上他更倾向于古琴,但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愿望,还是继续学钢琴吧。
吟诵课一直是大家兴奋的焦点。通过徐教授对古诗词声韵格律以及内容的分析,我才懂得了什么叫好诗,懂得了如何在吟诵声中慢慢学会赏析。徐教授果真如冯哲院长所说:“是为吟诵而生的。”他及学者,艺术家和教育家于一身,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敢想像如果换做别人推广吟诵,会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效果,能够让吟诵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迅速传播,势如破竹,当然这和徐教授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也是分不开的。课上徐教授放了几段采集来的吟诵调,皆出自垂暮老人之口,对于我们这些不专业的人来说,实在没听出什么名堂,可是一经徐教授的整理,便让那些感觉老掉牙的腔调重新焕发了原本的光彩,不仅分析出了吟诵规则,还把一首听似平淡无味的调子演绎得魅力无穷,无人不为之折服。因为离讲台不远,我禁不住说了一句:“以后还是把您的视频放在网上吧,宣传的效果会更好些。”
晚上课程继续,看着徐教授带着倦意的面容,感觉很心疼。我经常会想, 是什么力量能支撑他如此努力?据说一年来,徐教授已经动用了不少个人积蓄,如今收取的资料费并不能维持各种费用,被徐教授邀请来的授课者也都自掏路费,分文未取,很多重要的会议因为缺乏经费无法进行,官方网站一直因为经费的问题无法开通。 此时我明白了冯哲院长在开班时的讲话:“ 徐教授是带着使命感来到这个世界的,和有使命感的人在一起,自己都会变得伟大。”我人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伟大,什么叫精神的感召。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正是靠这些有使命感的人顽强的努力。我的心灵为此震撼。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二十四日   晴

吃过早餐来到书院,看到来自山东的高老师在黑板上题诗一首《冬日随想》:
香山西月晨风起,
树静竹摇鸟语声。
四海之中皆弟子,
怎知此地是他乡?

想起清早出门时的情形,果然和景啊。半轮明月挂在高空,不远处的香山延绵横卧,路旁的柏树墙安静的立着。晨风徐来,竹枝随风摇曳。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当然还会夹杂几声狗吠。呼吸着清凉甜爽的空气,很有意境。想想班上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对于我这个久居海外十四年的人来说,更是有种回家的感觉。
今天一天都是徐教授的课,课程如此的繁重,能感觉到徐教授的疲乏,真的很心疼。学员们虽然也不轻松,但个个都非常认真,我自己也还从来没对哪门课如此的感兴趣,如此的投入热情。吟诵属于口头文化,古时候人人皆能,但各各不同。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吟诵有好有不好,不好的吟诵往往没有遵循吟诵的规则,所以徐博士非常注重教授我们吟诵方法的规则,而不是吟诵调,因为掌握了这些规则,便可自创。不要单纯模仿他录制的吟诵调,是徐教授一再强调的,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还是先学习一些基本调后再自创会少走些弯路吧。
中午时分,有幸和冯哲院长夫妇,徐健顺教授,薛瑞萍老师,香港青年会新国学中心的一位成员,以及四海书院的一位老师共进午餐。第一眼看见冯夫人还以为是位教艺术的老师。类似蜡染的蓝布碎花棉袄配上一条绛红色长条围巾,书韵十足;灵秀明亮的大眼睛很沉静,让人感到一种智慧;皮肤不很白皙,长辫盘成的发髻中插着一根镶有碧玉的银簪,透着古朴雅致,经介绍才知道是冯哲院长的夫人,也在书院教书。
席间谈起了私塾教育。关于私塾我了解甚少,只是此次回国经友人介绍,带着儿子去北京的一所私塾上了几天课,心情很难形容。 对于利用儿童黄金记忆期把圣贤的不朽之作先储存起来,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是收起玩具强调今后的发展,压抑当下的天性与个性是否就合理呢?每天六个半小时的读经是否过长?是否每天应给孩子增加一些适当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如果作为经典学习的强化训练,我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且有效,但是看到私塾里面有几位全日制的孩子,我内心的困惑便无法释然了。和校长做过简单的交流,感觉到自己对读经理念了解得并不透彻。记得以前在德国热门网站的子女教育板块有家长对读经提出质疑,我当时回答:“ 实践出真知。没有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真实。好比一盘菜,有人说好吃,有人说难吃,到底味道如何还要自己亲口尝一尝。”虽然我心里的结没解开,但还是希望对私塾教育能够多了解一些。
冯院长听了我的困惑,认为不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而是师资不足的原因。虽然冯哲院长没有对书院做过多的介绍,但是和书院老师的闲聊中还是了解了不少情况。他们的主课为中英文经典,诗词等;其他课程为蒙学,中外文儿歌童谣故事,才艺方面设有书法,绘画,音乐,棋艺,武术,瑜伽等;此外德育实践也是书院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落实《弟子规》,生命教育,环保教育,自然有机农耕等。这些教学理念让我对私塾的畏惧感减轻了不少。冯哲院长也一再强调,读经的快乐和读儿歌的快乐不同,而且会从中获得永久的快乐,还举了他两个侄子的例子。对此薛瑞萍老师提出异议,认为孩子学习应当采用适龄的语言,教材及方法,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从双方观点鲜明的对立,我感到了自己的无知,因为无知所以困惑。没有深厚的学养,做不到薛瑞萍老师那样可以随时出招,也不真正了解国学教育,每次为我解惑的过程都会让我有所收获。
没有想到观点完全不同的人会被冯哲院长请到书院讲课,倒是佩服起他来,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冯哲院长果然如书院老师们的介绍,不同一般。
明天就是薛瑞萍老师的课,她会怎样表达她的观点呢?感觉有些悬念。
共餐的书院老师见我困惑没能全解,在晚餐时替我安排见了一位放假尚未离开书院的学生。据说这个孩子15岁,读经三年后,变得很孝顺而且非常有思想,很多大人都愿意倾听他的讲话忘记时间。第一眼看见他,着装打扮倒有些周杰伦的影子,边吃边聊,
我问:“ 你从一开始就喜欢读经吗?”
他答:“ 不是,但是读进去以后就开始喜欢了,《论语》读到300遍的时候便感觉和自己融在了一起,悟出了很多道理。“
我说:“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看来读100遍还是不够啊。”
他答:“ 是,读书千遍,其意自现。”
我说:“ 我们读经班的孩子有些不愿意学,但是家长还是很支持的。”
他答:“ 这样不好,会让孩子反感,等他长大以后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读经。”
此话一出,我有些惊讶,够成熟啊!
我问:“ 你在书院读书,不担心数理化会落下吗?”
他答:“ 不担心,一通百通,会很快学会的。”
我问:“ 你相信?”
他答:“ 我相信。”
话没聊完,冯夫人过来了,继续孩子读经的话题。虽然没和这个孩子再沟通,但是从他的言语神态中我感到了自信的品格,坚定的意志,平和的心态,与只会小老鼠上灯台的孩子比,这个男孩的精神世界要充实得多。
晚上在洗手间碰到了书院的一位家长,她的女儿五岁四个月,来书院读书三个月了,我问她孩子适不适应,她说孩子在正规的幼儿园什么都不用学,可还总哭总生病,来这儿以后特别高兴,不但没生病,还长了几斤肉。因为是寄宿制,为了能来书院读书,主动改掉和妈妈同睡的习惯,让她惊喜不已。
听了这个故事让我对国学传统教育更增加了一份信心。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1-2-17 05:44 编辑

一月二十五日  晴

昨天宿舍住进了一位书院教古琴的老师,姓补。看见她就感觉看到了一把古琴,很有雅韵。晚上请她在休息室用书院的练习琴教了教我基本的术语和指法,还帮我推荐了几本佛学入门书籍,都是想不到的收获啊。
早早就醒了,满脑子都是徐博士教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几天来的吟诵学习,我相信其他学员也和我一样都沉浸其中,感受着吟诵的无穷魅力。吟诵确实太独特了,有些基本调不好用曲调美来形容它,这也正是吟诵和歌曲的差别。吟诵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的赋予了词文以生命力,每每开口,便会感到置身其中,对词文更加亲近。
天还没亮,补老师也醒了,教我做了一套操,不知是瑜伽还是太极。她感叹说:“真是神仙般的生活啊,每天吃饱饭就是学习。”这话还真说到了我心坎儿里。
很早出了门想吸吸清新的空气,食堂还没开门,我们静静的等。她向我描述夏天时土路两旁绿树成荫,伴着蝉鸣与书童们奔跑嬉戏的身影很有情趣。
谈话间,薛瑞萍老师信步徐来,她已经全程跟过三期徐教授的课了。见门还没开,立刻建议一起散散步,不要干冻着。这就是薛老师的风格,积极充满活力。因为和薛老师同住一楼,所以经常会在路上碰到她。“要镀金不要读经”是我对薛老师关于国学教育观点的总结。薛老师学养极深,她从古今中外大量的书籍中吸取了无限的能量,自成一派,以生命教育为理念,非常关重孩子的天性。散步闲聊,薛老师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大师们的作品信手拈来,实在令人佩服。还得知薛老师自学法律,取得律师资格,曾为死刑犯做过辩护。
谈起吟诵,薛老师发自内心的对徐健顺教授做了一个评价:“普通话新吟诵派的一代宗师。”我想所有听过徐教授课的人都不会对这句话做出反驳的。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吟诵方法,更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凭借个人的才华把传统吟诵调演绎得更加富于感染力。
来到饭堂,正好碰到昨晚在洗漱间聊过天的母女俩。我悄声的问那位母亲可不可以和我们坐在一起,我想听听薛老师是什么看法,那位母亲同意了,和我们同桌而坐。借着话茬说起她女儿对读经的热爱。薛老师认为这是一个特例,不具普遍性。
一上午都是薛瑞萍老师的课,讲吟诵教学法。薛老师继续用绘本讲她昨晚插空没讲完的故事。如果说徐教授是为吟诵而生的,那么薛瑞萍老师就一定是为教书而生的。台上台下的她简直判若两人,我相信薛老师即使得了重感冒,只要上了三尺讲台,她就能忘记一切,精神抖擞,谈笑风生,神采飞扬,激情四溢,诙谐幽默的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薛老师用儿童绘本讲了四个故事《十朵小云》《摘苹果的鼠小弟》《女娲补天》《猜猜我有多爱你》,从如何让一个孩子学会做人,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起的作用,再到母爱的伟大,父爱的温暖,让人无法想象,一个负责任,深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会教育出不孝顺的孩子。薛老师的语调是那么的深情,语言又是那么的生动,让我感受到只有用一颗真心去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把故事讲得如此感动。 其实我也曾给儿子读过《猜猜我有多爱你》,德语版的。当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语言非常简单,画面生动,认为很适合当时两岁多的儿子学习德语,或许还会产生美感,而且用家长逗孩子的语气看上去也蛮有意思。但是听了薛瑞萍老师讲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后,我感到了自己作为一位母亲的不够称职,因为我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没有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去感受他读了这本书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心情,那种心情一定是安全的,温暖的,他的爸爸那么的爱他,他也一定会非常非常爱他的爸爸,这种亲情的体验是无需用语言来表达,来约束的,简单的故事里也蕴藏着大慈悲大智慧。由此我想到了当今的国学教育,其实这个问题很久以来都在困扰我,即现在的读经理念是否过多的加入了成年人的想法,是否急功近利的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过早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把国学的推广当成了一场运动而不是真正的教育。但是学了吟诵以后,我的困惑被解开了,把孩子当孩子,关注孩子的天性,是我们做父母,做教育者的职责。
薛老师观点鲜明的认为,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我们应当对他们存有敬畏之心,应当用自然的,健康的,真挚的亲情感化孩子,而不是像雕刻玉器一样斧劈刀刻,要相信孩子生命的自主性。她认同国学教育,但是反对现今社会上一些人的儿童读经法,认为人生是分阶段的,下一阶段的充分发展要以上一阶段的充分满足为前提。就像一个婴儿在吃母乳的时期给他吃牛肉,会对婴儿产生伤害。她强调应当把世界带进教室,而不是让孩子只吃营养虽好但却单一的一种食物。做为一位有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她在亲近母语网站有一个专贴“行行重行行”,专门发布她的一些教育随笔,并向家长们推荐了很多好书,尽管她的眼睛高度近视需要休息,但是为了对家长和孩子们负责,所有的推荐书目她都要亲自读一遍。
薛老师的语言太智慧了,因为她懂得太多,随便张口就能让人受益;她的语言太幽默了,经常会让在场的人笑翻天。看着教学视频中孩子们跟着薛老师学习吟诵的镜头,心中感叹,我小时候怎么就没赶上这么一位好老师呢?!

课间在走廊又遇到了那对母女,那位妈妈见到我便说,她不认为她的孩子是特例,因为书院的孩子们都很热爱读经,并请身边的一位家长和我接着聊。我们聊了半天以至于课都有些耽误,最后这位家长说了一句话:“ 因材施教,不管你选则哪个法门,坚定的走下去,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

晚上是北京景山学校朱畅思老师的吟诵教学法,没想到这位英俊帅气的大男孩儿还是位班主任。人不可貌相,果然才华横溢。到底受了徐健顺教授的亲传,对诗词做赏析分解时,颇有徐教授的风格。坐在我身边的王兵也感慨了一句:“挺有才,青春偶像派啊!”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二十六日    晴

很早就醒了没再睡着。大脑一直处在兴奋中,竟也不觉得累。这些天不仅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课下也都占得满满的,与老师学员们共同交流思想和学习经验。从来没和这么多有思想的高人一起生活学习过,借用王兵的一句话:“ 我在拼命的吸收啊,也无法满足内心的渴望。”
今天的三位老师都是徐健顺教授请来的。他认为想学好吟诵对相关的国学知识,国学理念还应有所了解。第一位老师是刘宏毅博士,题目《中庸》,主题为“从私塾看古人是如何教子的”。开班的时候就听说过他,一位国学专家,四维慈善基金创办人(四维:礼义廉耻),文化的传道士,志在文化的传承。不计报酬和代价为文化的传播提供支持,古道热肠。为人谦和,主张贵以贱为本。他曾在自己国学著作的前言中写过:“欢迎盗版,功德无量。”被编辑部删去。最近为了让吟诵学会的官方网站能够顺利开通资助了三万元人民币。因为刘博士学过中医,所以先从经络学开始阐述吟诵与养生的关系,说自己每天都会吟诵一遍《百家姓》,不仅调整脏腑,而且感到心态平和,因为《百家姓》让他明白了这世上不仅他姓刘的一家。认为应当培养儿童天地宇宙的观念,而不是心在小白兔白又白的兔子窝。把人性分为天性,秉性和习性,表明童蒙养正的重要,并应当分清传统与正统本质区别,同时认为国学教育不能刻板教条,且应因材施教。谈到书法教育,刘博士把从硬笔到软笔的转变称为从二维平板到三维立体思维的转变。主张孩子练习书法应从甲骨文开始,由言到象再到意,先培养形象性思维,然后培养创造性思维。
刘博士也系统的介绍了一下古代私塾的运作情况:以吟诵的方式从《孝弟三百千》蒙学开始,经典诗歌穿插学习,要求背诵,给孩子讲故事,并用声律启蒙的方法启迪孩子的写作,毛笔字书写练习,手工制作等,有的私塾单日习文,双日习武。通过刘博士举的几个例子,让我感觉古人的私塾学习一点不枯燥,并不像当今社会上个别私塾那样从早到晚只有读经。
下午是中央民族大学讲师张之峰博士的“经典学习导读”。不愧为北大哲学系博士。从当今社会对国学教育的“盲,忙,茫”开始,系统的梳理了经史子集,正本清源,脉络清晰,收获颇丰。课间斗胆向张博士问了几个问题。 毕竟张博士此番授课不是国学的初级推广,他一听便知我是个接触国学时间不久的人,希望我回家先读上三年就不会再有这些问题了。和张博士之间的对话没有产生共鸣,对我这种无知的人来说,只感觉这个门槛太高了,我有些低落,有些灰心丧气。
吃过晚饭来到书院,刚进门便看到两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士,相貌虽不英俊,但是气度不凡,心想不知是何方人物来此听课。开始上课了,其中一位走上了讲台,原来他就是北京四中校长助理朱翔非博士,央视将于二月一号播出他关于《孝经》的讲座。他今天讲课的题目是“四中的国学教育实践”“国学教学与儒者心性培养”。其实不用朱博士多讲,从他的举止言行中已经让人感受到了在圣人智慧的沐浴下,一位儒者的涵养与心性。课后提问,我再一次举手,其实我本害羞之人,但是为了不虚此行,为了身后很多和我一样有困惑的父母,我必须鼓足勇气。朱博士在讲课中说到曾经有家长对他提出异议,认为孩子太孝顺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我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可以对孩子做正面教育的同时也举些反例,避免概念化,公式化,以致愚忠愚孝。朱博士表示认同。总感觉心里还是有个结没有打开,于是用薛瑞萍老师的生命教育法与传统的蒙学做对比,认为身教大于言传,感觉现行的教育理念中说教的成份太多了。朱博士的回答比较简短,对我这种缺乏悟性的人来说也显得有些模糊。忽然想起下午张之峰博士讲过:“孟子是孔子的卫道士。”竟有感而发,说了一句大不敬的话:“孔子是圣人,孟子不是,因为他是卫道士,是愤青。”场下有些哗然,不等朱博士回答,已经有学员开始反驳,被书院的老师制止了,毕竟这里不是讨论会。
课后回到宿舍,心情还没能完全平静下来,对同屋的补老师说:“ 我不觉得自己是个内心平静的人,我自己就像个愤青,所以我要学国学。我愿意聆听圣人的教导,但是不愿意接受卫道士们非白即黑,说一不二的指令。”
熄灯了,久久没能入睡。想起朱博士讲课时提到在天安门广场立了孔子像,九米五高,寓意九五之尊,引起左右两派的争论,但是共同点都是对国学的不认可,一种伤感突然涌上心头。在我的心中,孔子是个圣人,更是一位可亲可近的老人,他是那么的智慧无比,又是那么的懂得生活,有生活情趣。可是总感觉我们之间没有一座畅通的桥,思想上的接近,行动上的疏远,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到底是儒家的还是儒家卫道士的?到底是礼乐文化,还是恭敬崇拜文化?为什么不民主的思想总在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方国家根深蒂固。是孔子的错还是卫道士,统治者们的错。说起中国人民也似乎永远是勤劳勇敢的,和快乐不沾边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是中国人的座右铭,似乎中国人只有在奋斗中才能寻找到快乐。当我第一次踏上欧罗巴那片土地的时候,学会的第一个词不是你好,谢谢,而是度假,在欧洲人的眼里不去度假的人是不可思议的。 想想自己当年在公司,每次向领导提出休假申请时都像在做检讨,强烈的反差,让我感觉换个活法也挺好,不懂得休闲娱乐就不懂得生活,就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生活情趣。

我相信我眼中的孔子如果在世,一定会为子孙们为他在天安门立像感到失望,因为他从来没有让人崇拜过他。
“正本清源”,我想到了冯哲院长在开班时的致词。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二十七日   晴

今天是吟诵培训班最后一天课了。开课前,只见来旁听的刘宏毅老师被几个学员围着说些什么,我也凑了过去。刘博士给我的印象总是平和的,应该和他学中医,并受中庸思想影响有关。上课的时候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最美的线条是圆。” 想想人生不就是如此吗?从小顽童变成了老顽童,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在上课的铃声摇响之前,刘博士说了最后一句话:“ 孝敬宣扬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具体的孝行。”话音未落,我忽然感到自己的心被打开了。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也正是我昨晚没有想明白的问题。曾经看新闻说有的学校为了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让孩子回家为妈妈洗脚,而且还要写心得感想。我不能理解,除了一盆又脏又臭的洗脚水,能让孩子有什么真心体会。 类似的现象在中国难道不普遍吗?千百年来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被无数人利用了,教条了,难道不是中国人的悲哀吗?
徐教授的吟诵课开始了,今非昔比,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天,我相信每一位学员的生命中都已经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吟诵便和我们有了不解之缘。吟诵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魅力,更是对国学的热爱,对经典的理解,对诗词的欣赏,我们为此而兴奋不已。
吟诵课后,北京国乐壹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杨亚莉女士,也是本期学员为大家播放了他们公司制作的,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汉文化。在礼乐声中,在哈辉开场的半吟诵调中,在独具魅力的墨舞中,以美的形式体现了中华古老文明内在的灵魂与精神,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深深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尊严与价值,视频结束,全场片刻无声。
冯哲院长上台,因为吟诵课已结束,所以提前为本次的培训课程做了一次总结。显然他也和大家一样还沉浸在轻歌曼舞的礼乐声中努力自拔。思想深刻,细致到位,语言流畅,冯哲院长无需讲稿的语言风格实在令人难忘。看着自己上课时的简单笔录,仍然感到受益匪浅。当目光移动到对薛瑞萍老师讲课的总结时,冯哲院长作了这样的描述:“如此畅快,痛快,瞬间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和讲台下判若两人,乃神来之笔。” 真是恰如其分!谈到对快乐的理解时,冯哲院长说自己百分之九十九点九认同薛老师的看法,但也希望薛老师多少能够接受一些他们的理念,认为寓教于乐是一时的快乐,不是一世的快乐,没有后发优势,此外顺性不等于没有约束,没有限定。虽然冯哲院长的话我并不百分之百的赞同,因为一个人在童年时给他种下一颗天然的,快乐的种子,那么他长大以后的坎坷会自然而然少很多,即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另外在薛老师给我介绍的她写的《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一书中,也观点鲜明的表达了放任等于放弃的道理,认为人的心灵就像田野,不长嘉禾就长野草,不能完全顺其自然。但此次再看冯哲院长这番讲话还是感到了不同,似乎有所领悟。薛老师像是一位功夫极深的云门派武林高手(亲近母语网的网名为看云),侠骨柔情,自我保护能力极强,足以让她在刀光剑影中毫发无损。她不仅能很好的保护自己,还能行有余力帮助别人,作为兼职律师,曾经为死刑犯做过辩护。她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一块天然成器的玉,自身就能焕发出天然的美,就像在讲课结束时提道的她很喜欢的元朝张羽的一首诗《兰》:“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但是能有几人会有此等能量?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充足的能量,那么当他遇到挫折困难,心情沮丧的时候便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薛老师推荐的儿歌都是既长知识又快乐的,可是不足以更深层次的滋养孩子的心灵,不需要上百遍入心的读,我想这应该是冯哲院长所说的一时快乐,与一世快乐的本质差别。现在各地兴办私塾教育,良莠不齐,我相信好的私塾不仅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还可能培养出圣人。其实国学派和西学派并不冲突,各取所长,也应该是我们参加这个培训班的一个收获。
经典的不朽在于足以让人的精神世界在圣人智慧的沐浴下充满力量。虽然我困惑,但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相信饱学国学的人不会因为我一点小小的困惑而感到不快,因此我很心安。虽然我无知,但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圣人的教诲让我不自卑,让我有勇气。此次培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自己的无知,也更加认定了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吟诵则作为一座桥梁,缩短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使人对国学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下午的课是我盼望已久的。北大教授张帆博士,脑神经科学专家,也是《周易》研究专家,他将给我们讲有关《周易》以及“儿童早期教育的脑科学基础”的课程。儿童早期教育的脑开发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何科学用脑,合理读经应当有一个具体的说法。张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周易》知识普及,虽然没讲脑科学,感觉有些遗憾,但是让我明白了命与运的关系,还学会了几个看风水的小窍门。比如大门对角线的位置是财位,应当摆绿色大叶植物。张教授当场以书院为例,说书院应该没什么财运。因为书院对角线的位置是间宿舍,孔子像下的龟背竹无法放在那里。 这点说来还真让我感慨。记得刚开课的时候,一次吃完午饭因和书院老师聊天离开得较晚,结果大门已关无法出去又返回了食堂,正巧碰到刘宏毅博士的夫人正在跟那位老师和吟诵学会的负责人刘奶景先生聊天。刘夫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和他们讲,开课的时候差点站起来说此次学习大家应该交些伙食费,被刘博士制止了。说十年了书院不容易,怎么走过来的她看着。从去年10月到现在已经是第三次免食宿支持各种有关国学教育的培训了。其实这个问题我在报道的时候就问过大学生志愿者郑策,认为适当的收取一些食宿费还是应该的。小郑说书院这些年来一直很苦,但是冯哲院长等一批人就是为了要做成一件事情而不断努力着。虽然当时还没见过冯院长,但知道这是一个让我佩服的人。
六天的课程全部结束了,在国乐壹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杨亚莉女士的建议下,冯哲院长带领大家向孔子像行周礼,并向几位授课老师同样行了周礼。不知别的老师心情如何,徐健顺教授应该很激动,满脸通红。
临行前,我向刘宏毅老师讨了几个字,正是这几个字让我感到了释然:“ 永恒之孝道,变化之孝行。”
与徐教授告别的时刻到了。 握手的刹那,我感到有种力量充满了我的灵魂,分手的瞬间,我便是那只振翅高飞离巢的小鸟,将要用我的微薄之力去迎接一个新的世界。
谢谢徐健顺教授,谢谢冯哲院长,谢谢所有的老师和学员们!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2-16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头像被屏蔽

TA的专栏

发表于 2011-2-16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4 22:02 , Processed in 0.062822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