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夜瞳

[评论] 转发:《红楼梦》作品的思想内涵之悼明篇(《红楼梦》成书过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终于看到吴老师的回复了:
  我来说一下你的疑问与自己思路:
  首先在确立作品时代是明末清初中国前提
  明末清初的文人,是明朝教育的硕果,因此这个时候,尚有一大堆的文人,都具备写就大作的实力,列出这个范围内,近60人都属于巨匠级
  第二步就是筛选
  首先回顾历史上,各种作者说,列出这些作者的名字以被逐个排查
  当然这一大堆人物中,吴梅村的社团最惹眼,因此吴梅村也就很在注意力范围,筛选过程十分复杂
  1.依据作品思想来确定范围,比如钱谦益也被人列为作者,但从这人的人品与历史观看,就可以筛过去
  2.依据批语缩小集团人选范围,特别是一些标明死期的批语,范围与时间就有比较好的压缩,这样人选基本就缩小到24~5个人之间
  3.依照一条特定批语,直接可以找到这个范围内的人“壬午除夕”是个关键批语,死在除夕的人,是很少的,而这个集团中,就更少了
  或者说就没有,只有严绳孙死期相似,但似乎不是壬午除夕,而是下一年,似乎整整差一年。但毕竟与壬午是连接的,所以,确定重点嫌疑,再通过各种资料去了解认识
  靖本的这条批语是我多年以后才惊奇发现“甲申八月泪笔”,那种被“甲午八月”糊弄了很多年才恍然大悟,原来红学误导,自己一叶障目,在重新利用这些线索,通过对学界一些边缘人物的资料发掘利用,就找到了一个与作品相关人物的严绳孙,吴玉峰等人的资料,像铁安就有很好的公开论证,最终作者还是回到了吴梅村以及吴梅村的社团里
  4.从邓狂言、杜世杰等人对吴梅村的论证中,比对自己获得的数据与资料,进一步确立吻合度
  5.从清代的一些关于吴梅村写奇妙反书的传说展开思路
  6.08年何丽丽公布的吴祖本,竟然有明确的作者,坚定了自己立场。
  看去只是简单5~6步事情,但每一步迈开都是经过漫长枯燥的寻找资料来充实的过程
  简单地说说这个大致过程。

  简单的说,就是用资料去证明是与不是过程,资料多了,排除的人也就多了,能被资料证明的人越来越少了,剩下能证明的人,就基本确立了
  这些人物分别是:
  原著:吴梅村(石兄)
  组织:徐乾学(吴玉峰)
  润色:严绳孙(曹雪芹)
  批注:韓 菼(脂砚斋)
  秦松龄(畸笏叟)
  吴 琦(绮园)
  朱彝尊(立松轩)【未论证,暂定中】
  其他参与人:徐可先(早期润色人)
  可能参与人:梁青标(疑棠村落款者)
  另外还有松斋,杏斋,芹溪等批书有落款人未能确定。

  看过后28回的批书人有:畸笏叟,松斋,立松轩,大家都很迷信的脂砚斋,他最有可能是没看过后28回内容的人,从吴祖本的批语落款也看到,就是没有脂砚斋的落款批语,而前80回中,他的两处批语曾遭到畸笏叟的批评,说他不知后文才误解了小红。

  脂砚斋的地位,是红学不明觉厉夸张大的,都是因为发现了甲戌本庚辰本与己卯本,书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就把脂砚斋作为呼风唤雨的人,其实,现存13种抄本中,包括天津的庚寅本,总共汇聚批语5000多条批语中,只有20多条落款了“脂砚斋”或者“脂砚”或者“脂研”且都是夸耀作品文字文采的居多,少有揭示内涵的。
  我是接受着红学广义的“脂批”,统统把批语叫做脂砚斋言论的,其实也是糊弄了读者,大量没有落款的批语,从语气上,并不像脂砚斋批评。当然可以肯定他的贡献是仅次于严绳孙的,因为他是负责誊抄文本。
  当然红学有理由认为那些夹批都是脂砚斋的批语。他誊抄随手小注,传抄出来就是夹批的像戚序本。
  重评也许用的是老本子,只能侧批或者眉批
  我们看到的抄本,都是经过无数级别抄写过的,批语都是各种抄本抄配而成。

  权威的批语,一定要看畸笏叟与立松轩、松斋的,在前八十回里,现存本子还没有松斋落款的批语,只有吴祖本里出现了松斋落款。


  多谢吴老师的细致解答!

  @还是时间裂缝
  1.依据作品思想来确定范围,比如钱谦益也被人列为作者,但从这人的人品与历史观看,就可以筛过去
  2.依据批语缩小集团人选范围,特别是一些标明死期的批语,范围与时间就有比较好的压缩,这样人选基本就缩小到24~5个人之间
  3.依照一条特定批语,直接可以找到这个范围内的人“壬午除夕”是个关键批语,死在除夕的人,是很少的,而这个集团中,就更少了
  或者说就没有,只有严绳孙死期相似,但似乎不是壬午除夕,而是下一年,似乎整整差一年。但毕竟与壬午是连接的,所以,确定重点嫌疑,再通过各种资料去了解认识
  靖本的这条批语是我多年以后才惊奇发现“甲申八月泪笔”,那种被“甲午八月”糊弄了很多年才恍然大悟,原来红学误导,自己一叶障目,在重新利用这些线索,通过对学界一些边缘人物的资料发掘利用,就找到了一个与作品相关人物的严绳孙,吴玉峰等人的资料,像铁安就有很好的公开论证,最终作者还是回到了吴梅村以及吴梅村的社团里
  4.从邓狂言、杜世杰等人对吴梅村的论证中,比对自己获得的数据与资料,进一步确立吻合度
  5.从清代的一些关于吴梅村写奇妙反书的传说展开思路
  6.08年何丽丽公布的吴祖本,竟然有明确的作者,坚定了自己立场。
  看去只是简单5~6步事情,但每一步迈开都是经过漫长枯燥的寻找资料来充实的过程
  -----------------------------
  是,可以想象这么多年来吴老师研究过程的漫长艰辛。所以才会特别尊重吴老师的成果。对于其它那些在吴老师的成果基础之上信口开河的发挥,也就只有随便看看的价值了。


  @还是时间裂缝 1049楼 2014-08-17 05:54:57
  -----------------------------
  看过后28回的批书人有:畸笏叟,松斋,立松轩,大家都很迷信的脂砚斋,他最有可能是没看过后28回内容的人,从吴祖本的批语落款也看到,就是没有脂砚斋的落款批语,而前80回中,他的两处批语曾遭到畸笏叟的批评,说他不知后文才误解了小红。
  ... ...
  现存13种抄本中,包括天津的庚寅本,总共汇聚批语5000多条批语中,只有20多条落款了“脂砚斋”或者“脂砚”或者“脂研”且都是夸耀作品文字文采的居多,少有揭示内涵的。
  -----------------------------
  嗯,“夸耀作品文字文采”,我最初读脂批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脂砚斋的评语,就如黛玉评宝玉的字:“个个都好,怎么写得这么好了,明儿也与我写一个。”而且也注意到对小红和坠儿的评语:一个“奸”一个“贼”,还疑惑了很久。我好像依希记得,脂批对小红的评语是有变化的,可能是看了后面的内容之后的转变?或者那是别人的批语,被我当成脂砚斋的了?有空再仔细看看。
  不过一遍遍的读,从脂批里还是可以领悟很多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吴老师的红楼梦研究的一点理解:

我的朋友丁丁读了点吴老师的《三批红楼》,告诉我:
  “书我只看了几页,也许是对作者和他的研究不很了解,觉得像是命题作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的都往上面凑。让我想起读书时帮一个韩国留学生作论文,她研究的是句式结构,我就帮她看小说,然后把里面所有完整的对话找出来,按句式分类、归纳。可能对比不一定恰当,但感觉就是这样,像在一个罩子里,不是开放的。”

  我是这么理解的:
  以前我看《红楼梦》的时候,有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然后看到红楼的成书年代整整比红学家说的早了一个甲子,也根本不是什么曹家家事,忽然就觉得一切豁然开朗了,原来怎么也解不开的结,竟然就全解开了,比如秦可卿这个奇怪的人物,比如书中一些难以理解之处,宝钗的冷香丸、宝玉赠旧帕、什么遮天大王的生日等等奇怪的事情,就都可以理解了。
  但《红楼梦》经过那么多人的修改批注,应该已经慢慢和吴梅村最初的初本不完全相同了,对人物的理解、塑造,都应该首先以整个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来理解,他们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但却是这部伟大的小说中塑造出来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和历史上的人、物一一对应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我一直是这么想的,所以并不同意吴老师对宝钗、对鸳鸯、刘姥姥等人的解读,更是一直讨厌那个V哥的解读。

  吴老师的考证,证实了红楼的成书过程和思想内涵,对于我,是赋予了理解此书更深一层次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以往书中某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就明明白白豁然开朗了。但不能在读书的时候先把那个框子立在那儿,什么都往上套,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的都往上面凑。

  吴老师最让我钦佩的地方,就是他的那些言之凿凿的考证。
  还有就是确定了写作集团,这些我都比较相信吴老师的考证。特别高兴终于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过程了,这样一部著作,是文人集团的集体智慧结晶,对这样的论点,比一个在曹家家谱里根本无考的曹雪芹有说服力的多了。
  而且这样一部书,在历史上怎么会没有作者的丝毫信息流传呢?这一疑问也终于被解开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4-8-22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学找不到曹家确凿证据,依据清代敦诚、敦敏、永忠和张宜泉四个诗人是零星记载,生拉硬扯总算敷衍出一个子虚乌有的曹雪芹,以此不加论证就成了《红楼梦》的作者
  为了让读者能正确认识这四个诗人关于曹雪芹与《红楼梦》之间联系,本人分三小段来介绍。(限于上传比较费事,本文仅仅截取个别原本照片)
  一,敦诚与敦敏
  爱新觉罗·敦诚(1734——1791),字敬亭,号松堂,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爱新觉罗·敦敏之弟。清朝宗室、诗人。
  著有《四松堂集》、《鹪鹩庵笔麈》、《白香山<琵琶行>传奇》等。
  由于现存他的有《四松堂集》刻本和《鹪鹩庵笔麈》抄本,其中有是诗句有些差别,姑且做独立的几首,通共有6首与曹雪芹有关:

  第一首:
  寄怀曹雪芹(原注)霑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以觉,且著临邛犊鼻裈。
  双行小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篱倒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曰松亭樽。
  双行小注:时余在喜峰口。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4-8-22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留意这个关于曹寅与曹雪芹的批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红学抓住这个信息就忘乎所以了。曹寅的资料就不要在这里赘述,红学家们连他祖坟都挖开找遍,算是没有任何问题:
  曹寅(1658年-1712年),字子清,号楝亭。内务府包衣正白旗旗鼓佐领下人,祖籍直隶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一说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诗人、词人、昆曲作家。
  再看红学家们挖掘的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小说家。 当然红学家们也在狗咬狗第纠结,例如周汝昌就与冯其庸所说就不一个时间出生,不管是1715还是1716,总之,曹寅早在1712年就死了,这个曹雪芹连他爹都没见过,怎么和批注里说“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
  要么刻本出了差错,要么红学出了荒唐,要是跟曹寅还 “扬州旧梦久以觉”生活在康熙时代,那就麻烦大了,曹寅在扬州的时代是1703~1712之间,完全不存在红学所说的曹雪芹可能,红学就是一种荒唐,一面以无关紧要的曹寅史料充斥,一面对曹雪芹完全是猜测意淫,大家不明觉厉,就以为是大神了,而在对照刻本的时候,又一个个忘乎所以,连基本的时间矛盾都不思考,脑袋一热的读者又被另一出热闹给冲昏,一个个红学工作者,其实就是一级级 抄袭与沿用,真正自己去搬弄资料的,凤毛麟角了。

  另外几首是:      赠曹芹圃(原注)即雪芹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
  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
  何人肯与猪肝食?曰望西山餐暮霞。
  佩刀质洒歌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    
  又闻阮遥集,直卸金貂作鲸吸。      
  嗟余本非二子狂,腰间更无黄金珰。
  秋气酿寒风雨恶,满园榆柳飞苍黄。
  主人未出童子睡,斝干瓮涩何可当!
  相逢况是淳于辈,一石差可温枯肠。
  身外长物亦何有?鸾刀昨夜磨秋霜。
  且酤满眼作软饱,谁暇齐鬲分低昂!
  元忠两褥何妨质,孙济緼袍须先偿。
  我今此刀空作佩,岂是吕虔遗王祥?
  欲耕不能买犍犊,杀贼何能临边疆?
  未若一斗复一斗,令此肝肺生角芒。
  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
  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苍波凉。
  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

  这一首又有麻烦,这首诗是在《四松堂集》刻本中排在悼“天元上人”等诗之后,“天元上人”卒于癸未(1763),而《四松堂集》刻本之诗编年严谨,这说明在葵未年“曹雪芹”还活得很滋润,脂批“壬午除夕芹泪尽而逝”完全不符!红楼梦里的“曹雪芹先生”是死在一年以前了,这里活的滋润曹雪芹,绝非是红楼梦作者!所以周汝昌不得不说一定是脂砚斋记错了!脂砚斋落款是“甲申八月泪笔”,这距离壬午除夕在一年,有这么健忘?就算这么健忘,怎么日期记得那么精准?纯粹是强制读者接受了他扯淡的“推理”!脂砚斋不信,信一个垃圾的胡话,这就是中国读者的悲哀!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4-8-22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几首是:
  挽曹雪芹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曰拂铭旌。
  肠回故垄孤儿泣,泪迸荒天寡妇声。
  (原注)前数月伊子殇,雪芹因感伤成疾。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挽曹雪芹
  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
  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
  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
  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
  挽曹雪芹(原注)甲申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
  (原注)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坰。
  这首麻烦更大,挽雪芹竟然是在甲申年,离开壬午除夕两年,周汝昌无法处理“壬午除夕”,就根据这个甲申挽诗与葵未生活,得出自己意淫推论:曹雪芹死在癸未除夕!是脂砚斋记错了,是他猜对了?扯淡!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4-8-22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新觉罗·敦敏(1729年—1796年),字子明,号懋斋,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五世孙,理事官爱新觉罗·瑚玐长子。著有《懋斋诗钞》。敦敏跟敦诚是兄弟关系,他也有几首关于曹雪芹的诗,能让人感觉有个曹雪芹存在,但是,没有更好的时间线索可以利用。

  1. 芹圃曹君(原注)霑别来已一载馀矣。偶过明君(原注)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 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呼意倍殷。
  雅识我惭褚太傅,高谈君是孟参军。
  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
  忽漫相逢频把袂,年来聚散感浮云。
  2. 题芹圃画石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
  醉馀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
  3. 赠芹圃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
  新仇旧恨知多少?一醉毷騊白眼斜。
  4.              访曹雪芹不值
  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
  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
  5.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
  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
  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
  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
  上巳前三曰,相劳醉碧茵。
  6. 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
  花明两岸柳霏微,到眼风光春欲归。
  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
  河干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晖。
  凭吊无端频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

  第三第四两首诗作于辛巳年,也就是1761年。而第五首又一次证明了,他们兄弟所说的曹雪芹,在1763年还活着,因为在《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之前写的一首诗里,他自注了“葵未”字样。这样,他们所说的曹雪芹,既不是《红楼梦》中那个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也不是红学家找到的曹雪芹!
  最为关键的是,不管敦诚敦敏他们说的曹雪芹存在与否,这里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这个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谁一生不遇到一个叫曹雪芹的人呢?我就遇到过,但他确定不是《红楼梦》作者。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永忠
  爱新觉罗.永忠(1735—1793),满洲人,清宗室,爱新觉罗氏。字良辅,号渠仙,又署臞仙、栟榈道人、延芬居士,多罗恭勒贝弘明子,袭封辅国将军。喜书,遇奇书异籍,虽典衣绝食必购之归。诗、画、琴、书,皆精妙入格。书法犹劲,颇有晋人风味。墨梅、竹石,及小景颇佳。有《延芬室集》。

  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永忠写下了《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诗三首:
  一  
  传神文笔足千秋,
  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
  几回掩卷哭曹侯。
  二
  颦颦宝玉两情痴,
  儿女闺房语笑私。
  三寸柔毫能写尽,
  欲呼才鬼一中之。
  三
  都来眼底复心头,
  辛苦才人用意搜。
  混沌一时七窍凿,
  争教天不赋穷愁。

  二三两首,是小说内容有感而发,可以放一边去,我们只讨论有意义的的第一首,只有第一首,对红学看去最有意义。

  这里的曹雪芹,肯定与红楼梦有关无疑,但是,诗人说的很清楚“可恨同时不相识”,他根本不认识曹雪芹,那么不管怎样说“同时”,百分之百源于道听途说,这种道听途说的“同时”,是不严谨不科学的,因此要以此作为“铁证”只有像红学家一样,生搬硬扯“逻辑推理”而来,可以算是大胆设想了,却找不到证据,也就等于根本没有论证,更何况,这里的曹雪芹,是“曹候”,地位身份,都不是红学所说的穷困潦倒的曹雪芹,即便是生活在鼎盛时期,曹家江宁织造也只是内务部五品大员,连其祖宗也没享受过侯爷待遇,这个“曹侯”用尊敬来解释就显得牵强,用实义解释就更不靠谱。对一个道听途说的诗人,有感而发的作品,这是几个诗人中,最不能作为证据的证据,因为确定爱新觉罗永忠一切关于曹雪芹的了解,都是传闻而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张宜泉
  关于张宜泉介绍,稍后讨论,先看他的与曹雪芹有关的东西
  1.怀曹芹溪
  似历三秋阔,同君一别时。怀人空有梦,见面尚无期。
  扫径张筵久,封书畀雁迟。何当常聚会,促膝话新诗。
  2.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
  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颓可见补云阴。
  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拽杖过烟林。
  3.题芹溪居士 原注: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
  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
  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
  4.伤芹溪居士 原注: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北风图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
  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铓铓。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青山晚照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首诗发现于杨钟羲的收藏《春柳堂诗稿》, 《春柳堂诗稿》里的《怀雪芹溪》《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题芹溪居士》和《怀芹溪居士》。被红学认为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关。首次影印发现时,作者简介为“《春柳堂诗稿》,清张宜泉撰。宜泉汉军旗人。他的一生经历,还有待查考。”
  《八旗艺文编目》的编者恩华沿袭了现代人杨钟羲的说法,于《八旗艺文编目.别集五》写道:《春柳堂诗稿》,汉军兴廉著。兴廉原名兴义,字宜泉,隶镶黄旗,嘉庆己卯(一八一九)举人,官侯官知县,鹿港同知。恩华关于兴廉的简单介绍,是本之于杨钟羲。杨钟羲的《白山词介》卷三写道:兴廉原名兴义,字宜泉,汉军镶黄旗人,嘉庆二十四年举人,官侯官令,升鹿港同知,工画。

  由于与曹雪芹有关,自然也对周汝昌等人带来极大兴趣,周汝昌、徐恭时等人空喊觉得无力,就翻箱倒柜寻找与搜集信息,结果一无所获,最终还是跟《春柳堂诗稿》内容,推测了“张宜泉”的一些生平外,再无其他进展更无啥可信资料充实。最后得出“细审全书,知作者为张宜泉,不必名兴廉,终身无功名,晚年以教馆课徒为生”这样简单而含糊的结论。
  这样也能牵强解释诗人为何还能跟曹雪芹是朋友,因为红学的概念里,曹雪芹死与1763年,张宜泉是1819年举人,能在1763年与曹雪芹有交集,起码也要十五六岁,这样忘年交还是牵强说得过去,但是,后面发掘的史料红学就显得为难了:
  光绪二十一年的《台湾通志》:
  兴廉,字宜泉,汉军旗举人。咸丰八年,由闽县擢任鹿港同知。教士如师,爱民如子。比三年颂声载路。同治三年,复来任;值戴万生乱后,鹿港兵防未撤,月饷费数万金。兴廉广为设法,义输不足,则以廉俸弥补之。如是三年,军无乏用;而善后事宜,亦无不办。以实心行实政,民受其益,商旅无怨言。皆兴廉之力也(《采访册》)。
  《台湾省通志》则稍简化,其“人物志,宦绩”有:
  兴廉,字宜泉,汉军旗举人。咸丰八年,由闽县擢任鹿港同知。教士如师,爱民如子。同治三年,复来任;值戴潮春役后,鹿港兵防未撤,月饷费以数万金;经费不足,藉义输以为挹注;再不足,则廉捐俸银以弥补之。如是三年,军用赖以无乏;而善后事宜,亦次第举办;商民感之(据《光绪台湾通志》)。
  《清宫月折档台湾史料》所载奏折中所述计有:
  (一)同治二年九月“鹿港同知兴廉激劝局绅等接济铅药,俾无缺误”(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丁曰健奏)
  (二)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一,“鹿港同知兴廉所派局勇三百名出剿诏安厝。”(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曾玉明,丁曰健奏)
  (三)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三,“同知兴廉,知县凌定国报称督同绅团转连剿竹子脚、海峰仑等庄,彰邑至斗六之路已通。”(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徐宗幹奏)
  (四)同治二年十一月初十、十一日,“鹿港同知兴廉前赴宝斗,传谕七十二庄乡民出堵官地厅地方,以断斗六溃党逃入番地之路”(同治三年正月廿七日,丁曰健奏)
  (五)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八日,“飞调鹿港同知兴廉就近派勇入城,协同防守”(同治三年六月初三日,丁曰健奏)
  (六)同治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同知兴廉,义首廪生洪钟英、贡生陈如璧、吴联辉,拟保守备陈云龙等调集番屯,堵截龟仔头通番要路”(同治四年二月二十九日,丁曰健奏)
  (以上资料,台湾刘广定先生提供,参见其文《<春柳堂诗稿>的作者试探》)

  这样张宜泉就麻烦了,年龄得拉长到120岁以上才能有这样跨度,所以红学只能像蔡义江为代表的一样,空喊着刘广定先生所论证的不是同一个人,又引证作者自序“想昔丁丑礼部试,我皇上钦定乡会小考增设五言排律八韵”,这个科考,周汝昌找到了历史时刻,那是乾隆22年正月事情,这就更麻烦,乾隆22年正月参加科考,“其孙张介卿”可以算是现代人,跟杨钟羲是同时代人,怎么也不会有乾隆22年就能乡会小考增排律的事。
  所以这本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写成,跟红楼梦一样,都是红学家给安插而已,然后在用安插的作者作品,证明曹雪芹存在的时代。
  同样关键是一个问题是,这里没有和红楼梦作者有联系,只是与曹雪芹这三个字有联系而已。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老师上文中引用周汝昌等人最后得出的简单而含糊的结论:“细审全书,知作者为张宜泉,不必名兴廉,终身无功名,晚年以教馆课徒为生”。
我问吴老师“不必名兴廉”是什么意思?我看不懂这句话。
  -----------------------------
吴老师答:回答你这问题,先看我两幅截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2 02:35 , Processed in 0.062763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