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86|回复: 1

英雌壮心,魂兮归来!-----------秋瑾和中国女报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9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厚德里91号,女革命家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正式出版了。秋瑾亲自撰写了发刊词,阐明办这份刊物的目的是为把“中国女界之黑暗”、“女界前途之危险”、“奔走呼号于我同胞诸姊妹之前”,“使我女界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大光明世界”。《中国女报》为月刊,32开本,每期约60页,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主要撰稿人为陈伯平、吕碧城、陈志群、钝夫、黄公、黄斌等,但大部分稿件都出自秋瑾之手。

    《中国女报》在同年3月出版第二期后,因秋瑾等忙于准备武装起义,不得不中辍。但秋瑾在浙江奔走联络的同时,并未停止编辑工作。同年6月17日,她从绍兴写信给朋友,说该刊第三期已编好,“约于此月,必行付印”。可惜,没多久她就被清军逮捕遭杀害。《中国女报》虽仅出版两期,却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并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绍兴走街过巷,从轩亭口、大通学堂直到和畅堂,一路追踪、寻觅秋瑾的遗迹。当街而立的秋瑾烈士纪念碑,学堂中秋瑾开枪拒捕的图画,故居小屋里焚烧秘密文件的说明,在加固着秋瑾作为革命先烈留在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那是真实的秋瑾,只是并不完全。

    15年后,我试图回到历史现场,考察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进而追索秋瑾思想演进的历程。我从尘封的旧报刊中发覆拾遗,在同时代人的回忆中体味辨析,与秋瑾的作品相互比照,先前被革命光影笼罩的单色的秋瑾人生,在我的眼里于是变得丰富多彩。其人于可敬之外,又多了一份可亲。

    女诗人抓住新机遇

    读秋瑾湖南家居时期的诗词,伤春惜花、思亲怀友的传统闺怨主题一再呈现。秋瑾为此赢得的“女才子”之名,也使我很难将那时的她与古代的才媛淑女区别开来。我认定,假如秋瑾始终闭居湘潭,她很可能只是一位被掩埋在历史深处的普通家庭主妇,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有诗文传世的才女,一如宋代的李清照与朱淑真。

    幸而1902年,秋瑾有机会随丈夫北上京华。此时“天子脚下”的北京虽仍为清王朝政治统治的中心,无孔不入的新思潮却也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新环境所提供的契机改塑了秋瑾的人生,或者可以说,敏感的女诗人及时抓住了新机遇。秋瑾获读新书新报,结识新学之士,原先受压抑潜藏的渴望与个性,迅速被激活并得到放大。如鱼得水的秋瑾在北京新学界的脱颖而出,已是指日可待。

    于是,在1904年2月1日的天津《大公报》上,我读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秋瑾事迹的报道。那则《创设女学》的通讯,提及一所即将在北京南城绳匠胡同(今名菜市口胡同)开办的女学堂,已“延浙江秋女士为教习”。记者兴奋的是“北京女学此为权舆”,我感兴趣的却是秋瑾的女教习身份。

    1904年2月,京城的知识女性结成了一个以“昌明女学、广开风气”为宗旨的小团体,取名为“中国妇女启明社”。那应该是近代北京历史上第一个妇女社团。秋瑾很快成为其中的一员。京师大学堂日本人教习服部宇之吉的夫人繁子,应邀作为该社的名誉社员,在定期的聚会中“演说普通女学”。她记述的秋瑾形象,也与我们熟悉的那个身穿和服、手持短刀的革命标准照迥异:

    高高的个头,蓬松的黑发梳成西洋式发型,蓝色的鸭舌帽盖住了半只耳朵,蓝色的旧西服穿在身上很不合体,袖头长得几乎全部盖住了她那白嫩的手。手中提一根细手杖,肥大的裤管下面露出茶色的皮鞋,胸前系着一条绿色的领带,脸色白得发青,大眼睛,高鼻梁,薄嘴唇(《回忆秋瑾女士》)。现有一张笑容可掬的秋瑾照片可为证明。而在秋瑾所有存世的遗像中,这张留影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与旧我决裂

    从北京时期的喜穿男式西装,到就义时仍身着玄色纱长衫,男装已先入为主地成为秋瑾在国内与世人相见、最具性格特征的常服。而我从中读出的是秋瑾对传统“男尊女卑”社会定位的抗争,以及与旧我决裂的女权意识的觉醒。其《满江红》词中语,“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已将这一心事吐露无遗。

    令我关注的还有秋瑾的“行”。一反北方官绅女眷乘车的垂帘深坐,此时穿行街市的秋瑾,乃是“首髻而足靴,青布之袍,略无脂粉,雇乘街车,跨车辕坐,与车夫并,手一卷书”,令世人惊怪。世交陶在东谓之“名士派”(《秋瑾遗闻》),我更愿意相信,那是秋瑾蔑视礼教大防的有意“犯规”。

    创办《中国女报》

    秋瑾赴日留学的目的,最初见诸报端,亦称说其因“未经身亲文明教育”,不敢冒昧担任女学堂教习,“故极意游东瀛,以觇学务”(《女士壮志》,1904年3月1日《大公报》)。则小而言之,此行是为个人取得办好女学堂的合格资历;大而言之,研究日本女子教育、为中国女学取法也在意中。

    那以后秋瑾走向革命的经历,人们已耳熟能详。不过,于策划起义之外,秋瑾另一面的活动同样值得关注:归国之初的执教浙江湖州浔溪女学,远赴爪哇兴办女子教育的计议,均坚持了其此前推进女学以谋求女权的理想。创刊于1907年1月14日的《中国女报》,明白宣布的宗旨,也首标“开通风气,提倡女学”(《创办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第二期刊登的秋瑾自撰词曲的《勉女权》,更高唱:

    我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按:即法国的圣女贞德)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

    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独立占头筹。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旧。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除“恢复江山”与“奴隶根除”隐约透出民族革命的意味,全首歌唱的主旋律,仍在实行女学、振兴女权。因此,如果将秋瑾的人生经历概括为从女性解放到民族解放、从家庭革命到社会革命,我想补充的一点是,二者乃相辅相成,而决非舍此取彼。

    我还应该坦白地承认,如此阅读与理解秋瑾,自然是因为多了一重女性主义的眼光。正如秋瑾思想的变迁可以作为测试晚清思潮风云变幻的晴雨表,我们原无法自外于时代。

    堪为巾帼英雄

    回到晚清,对秋瑾之死意义的争论,也许早已超越了当初特殊的语境,延续成为一个世纪的话题。

    1907年,国内舆论界为了抗议清朝官方的残暴XX,异口同声地认定,秋瑾所倡之“革命”,乃是“男女革命”、“家庭革命”,而绝非“种族革命”;秋瑾的社会身份只是新学堂女教习,而绝非起事暴动的革命党。据此,秋瑾遭虐杀便成为十足的“冤案”。小说、戏曲之以《六月霜》为题演述秋瑾故事,更将这层意思发挥到极致,作者取譬的对象,明显是关汉卿笔下那位冤屈而死的弱女子窦娥。如此言说虽不免走样,明眼人却不难看出其用心良苦。秋瑾之死也因此在关乎学界前途与女界未来的意义层面上,得到极力张扬。

    远在海外的革命同志无所顾忌,当然可以直言不讳地表彰,“(秋)瑾之素志,惟在革命”,并特别强调“其所昌革命,则种族革命也,不得以男女革命相饰”。论述秋瑾赴死的意义,也正是“所谓求仁得仁”,“复因一人之死,以激发数千百人之革命”,其作用岂不伟哉!诸人以革命先烈推崇秋瑾,乃是以革命为天经地义、名正言顺的神圣事业。故国内报刊的曲意辩护,落在急于伸张革命之道的同志眼中,便被指为“以非革命诬(秋)瑾,乃瑾之大冤”。他们生怕秋瑾之“革命事迹”遂“将湮没不传”,极而言之,则国内的回护适成“秋瑾之奇冤”(志达《秋瑾死后之冤》)。

    辛亥革命以后,尘埃落定,孙中山一幅“巾帼英雄”的题词,使“秋瑾革命传”(借用秋女灿芝所著“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之名)成为大半个世纪论述的主线;秋瑾之为女界先进的光荣不免一时黯淡,这倒为今日的重新发现留下余地。

    其实,在我看来,对于秋瑾最合适的称呼与概括,还是那个创造于晚清却未能通行的“新名词”??英雌。那也是秋瑾在影写心事的弹词《精卫石》中所用的称谓。一批负有“扫尽胡氛”、“男女平权”两大重任的女界先知降临人间,而叙述这节缘起的回目,正题作“觉天炯炯英雌齐下白云乡”。

    英雌秋瑾,魂兮归来!

   
注释:英雌:创造于1903年至1904年间的新名词,是相对英雄一词而言的。英雄多指男性,创造此词是为形容女性。秋瑾在她的弹词《精卫石》中用了这个词。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5-7-9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 08:47 , Processed in 0.051951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