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信文章
在当下,AI 的热潮席卷各行各业,众多企业纷纷投身其中,期望借 AI 之力实现业务的飞跃。但现实却有些残酷,不少企业一开始就雄心勃勃,试图搭建全链路的 AI 体系,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后,结果却不尽人意,甚至把好好的业务搅得一团糟。这就好比还没学会走,就想跑马拉松,步子迈得太大,很容易摔跟头。那么,企业到底该如何让 AI 稳稳落地,真正为己所用呢?
明确痛点,精准打击
首先,企业要明确自己的痛点究竟在哪里。就像人生病了,得先知道是哪里不舒服,才能对症下药。企业在引入 AI 之前,必须深入分析自身业务流程,锁定一两个关键的、可量化的业务瓶颈。
如果一家制造企业,次品率居高不下,浪费了大量原材料和生产成本,那么降低次品率就是关键痛点。可以将次品率作为量化指标,通过 AI 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导致次品产生的原因,如设备参数异常、原材料质量波动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明确痛点后,企业就能集中精力,让 AI 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四处撒网。
选好工具,事半功倍
接下来是选好合适的 AI 工具。如今市面上的 AI 工具五花八门,就像去超市买东西,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对企业来说,并不是越贵、功能越全的工具就越好,而是要选最适合自己的。
很多时候,云端模型是个不错的选择。企业不需要自己搭建复杂的计算设施,就能直接使用。比如一些小型企业,没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大量资金去构建自己的 AI 模型,使用云端模型就可以快速上手。像阿里云、腾讯云等提供的各种 AI 服务,涵盖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一个做服装电商的企业,想要对商品图片进行智能分类、优化搜索推荐,利用云端的图像识别模型,就能轻松实现,成本低且效果立竿见影。
再比如一家在线教育企业,希望通过 AI 来批改作业、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云端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就能快速搭建起作业批改和学情分析系统,比自己从头开发节省大量时间和资源。在选择云端模型时,企业要根据自身业务需求、数据量大小、预算等因素综合考量,选择功能匹配、性价比高的工具。
快速验证,小步快跑
选定工具后,就要进行快速验证。企业可以设定一个 3 - 6 个月的短期目标,看看通过 AI 的介入,能否实现一定的节省或增收。
一家餐饮连锁企业,想利用 AI 优化供应链管理,减少食材浪费。在 3 个月内,通过 AI 对历史销售数据、库存数据的分析,精准预测各门店每天的食材用量,调整采购计划。3 个月后,对比之前的情况,计算食材浪费减少的金额,以及因食材新鲜度提高带来的顾客满意度提升,进而评估对销售额的影响。如果在这个短期验证中,发现 AI 确实能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省或收入增加,那就说明方向是对的,可以继续深入推进。
一家广告公司,利用 AI 进行广告创意生成和投放策略优化。在 6 个月内,观察投放转化率、客户获取成本等指标的变化。如果发现广告投放效果显著提升,客户获取成本降低,就证明了 AI 在这个业务场景中的价值,为后续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快速验证能让企业在短时间内看到 AI 的实际效果,增强信心,也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陷入长期的无效投入。
双角色共担,协同推进
在整个过程中,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要共同承担责任。两个部门要紧密合作,共同定义关键指标和验收标准。
以一家金融企业开发智能风控系统为例,业务部门最清楚风险点在哪里,什么样的客户数据和行为模式是高风险的,他们要和技术部门一起明确风控模型的关键指标,如风险识别准确率、误判率等。技术部门则根据业务需求,利用 AI 技术搭建模型、优化算法。在验收时,双方依据共同制定的标准,评估系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业务部门只提需求,不参与指标制定和验收,技术部门可能开发出的系统不符合实际业务场景;反之,如果技术部门不充分了解业务,模型可能无法准确实现业务目标。只有双角色共担,才能确保 AI 项目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真正满足企业业务需求。
一家零售企业在一个门店利用 AI 进行智能陈列和库存管理,效果显著,库存周转率提高,销售额上升。那它就可以把这套成熟的 AI 方案推广到其他门店。在复制过程中,根据不同门店的实际情况,如地理位置、顾客群体等,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但如果在验证过程中发现效果不佳,企业也要及时止损,不要盲目坚持。比如一家美妆企业,尝试用 AI 进行产品推荐,但发现顾客购买转化率没有提升,经过分析是 AI 算法对美妆产品特性和顾客偏好理解不够准确。这时企业就要及时调整算法,或者重新评估这个业务场景是否适合用 AI,避免投入更多资源造成更大损失。
总之,企业在引入 AI 时,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要脚踏实地,按照明确痛点、选好工具、快速验证、双角色共担、迭代扩散的步骤,稳扎稳打地推进,让 AI 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不是变成沉重的负担。
想了解更多,扫码关注或评论区留言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