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91|回复: 0

AI来袭,亿万万个海子在春天里复活——“当AI遇见高原的诗与远方专场座谈会”诗人芳菲的发言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6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9月10日,2025年德令哈市第七届海子诗歌季在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隆重开幕。本届诗歌季以“从情人湖畔到西子湖畔”为主题,首次将主会场设于浙江省杭州市,并在德令哈市海子诗歌陈列馆同步设立分会场。两地通过诗歌颁奖、双城汇演、艺术展览等多元形式,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2025年德令哈市第七届海子诗歌季在杭州隆重启幕(点击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AI来袭,亿万万个海子在春天里复活

——“当AI遇见高原的诗与远方专场座谈会”诗人芳菲的发言稿

文 / 芳菲

关于AI的诞生,对其创作功能的开发,近来已惹出很多是是非非,一波接着一波。AI在我个人看来,其实就是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虽说AI创作的诗歌作品,可以“纵横历史,横跨东西。”把不同的学科完美整合在同一首诗里,正如军旅诗人彭流萍老师是刚刚所展示的那样,它就像一个图书馆或者资料库,但它没有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AI他不是“人”,没有办法代替我们人类活着,更不会有爱恨情仇,体会不到人心的悲悯、孤独、渺小与虚无,也不俱备人性的弱点和缺陷。我们说诗歌是生命的艺术,而文字只用来表达生命的一种手段。我个人更倾向于把AI看作一种工具,以“人机协同”的模式去探索并拓展诗歌创作的边界,AI提供一种数据语料上的支持。我们可以快速用AI检索学习到想要的资料(这些在从前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整合的部分),而诗人则体验人间烟火,用生命去书写人性与神性的光辉,也只能由诗人去链接生命的本质,那些疼痛和伤疤,人的品格与精神,也只能由人类去感知体会。毕竟我们是诗人,首先就是“人”,也只有我们才能够用灵魂去书写生命中的美好与疼痛。

另一方面完全靠AI创作出来的作品,意象复杂,词语繁多,东拉西扯,语义生硬,很容易一眼识别。写作者如果直接用AI作品去投稿或参赛,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也是把生命让度给机器的愚蠢行为。那么到底AI能不能参与创作,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得有一度,不能草木皆兵。

AI本质是工具,而创作的核心在于人。 围绕AI创作的纷纷扰扰,其实都可以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来理解。

1,理性看待:“人机协同”是未来主流

“人机协同”是当下许多前沿创作者(不仅是诗人,也包括画家、音乐家、设计师)的共识,即“人机协同”(Human-AI Collaboration)。这是一种非常务实且富有创造力的态度:

AI的定位是“超级助理”和“灵感催化剂”:正如前面丁绒耕和彭流萍两位老师所说,AI是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和“资料库”。它可以瞬间完成人类需要耗费数年阅读才能积累的知识整合,提供各种意象、修辞和风格的组合。诗人可以命令AI:“给我一些关于‘诗歌史’和‘星光’的隐喻,带有唐代边塞诗的风格”,从而快速获得灵感素材。

而“生命体验”是无可替代的核心:AI没有经历过人间烟火,没有体会过刻骨的爱恨、揪心的疼痛和神圣的启迪。它的“创作”是对人类语料库的概率性编织,缺乏灵魂和真情。而诗人要做的,正是将自己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注入到这个“素材库”中,对其进行筛选、重塑和升华。

最终的决定权在人,“人机协同”其主导者永远是“人”。AI提供的是“砖石和木材”,而建筑师是诗人。建筑的风格、灵魂和目的,完全取决于诗人自己的生命体验。

2,为何人们会对Ai排斥或反感?

我作为一本民间独立刊物《诗界》杂志的总编辑,观察到“凡有AI痕迹的作品,人们就会大呼小叫”,这背后有深刻的心理和文化原因:

一是对“真实性”和“原创性”的捍卫:艺术创作长期以来被视为人类灵魂和智慧最高级的体现之一。当AI介入后,人们本能地会担心这种“真实性”被玷污,“原创性”被稀释。这是一种对人类独特性的保护心理。

二是“恐怖谷”效应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当AI作品看起来几乎像人写的,但又在某些细节上(如常用词、逻辑细微断裂、情感空洞)露出非人的“马脚”时,会让人产生一种不适感和警惕感。

三是对“作弊”的天然反感:如果一件作品被判定为“完全由AI生成”,那么它就像考试作弊一样,被视为对公平竞争原则的破坏。它绕过了传统创作所需的艰苦训练和情感付出。

3,如何界定与评价?需要一个“度”和“标准”

对于AI我们不能“草木皆兵”,这非常关键。我们需要建立更理性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和抵制。

完全AI生成 和AI辅助创作: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理应受到批评,因为它没有人的创造性劳动;后者则应被视作一种新的创作手法,就像画家用Photoshop代替了调色盘,其核心创意和审美仍归属于人。

关键在于“转化率”:评价一件AI辅助的作品,不应看它用了多少AI,而应看作者对AI产出的“转化率”有多高。是把AI的生硬文本直接复制粘贴,还是将其作为粗糙的矿石,经过精心冶炼、提纯和锻造,最终打造成一件全新的、充满个人印记的艺术品?后者才是真正的创作。

“透明度”原则:在发表时,如果可以注明“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AI工具进行灵感激发和资料搜集”,可能会更容易被接受。坦诚比隐瞒更能赢得尊重。

4,结论:拥抱工具,坚守人性

所以,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

1,抵制“完全AI代笔”:您说“抵制AI创作人人有责”,这里的“AI创作”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完全由AI代笔、无人为创造性投入的伪创作”。对于这种纯粹以量产、博眼球为目的的行为,保持警惕和批判是必要的。

2,鼓励“人机协同”探索:对于将AI作为强大工具来拓展人类创意边界的探索,我们应该抱有开放和学习的态度。这可能是未来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3,修炼内功,以“人”为本:最终,评判权的核心永远在于人。一个成熟的读者或观众,能够感受到作品背后是否有真实的情感流动。作为创作者,最重要的不是拒绝工具,而是更深入地生活、更深刻地思考、更真诚地感受,让自己的生命体验足够厚重,以至于任何工具都只能成为其仆从,而不是主人。

AI能写出复杂的比喻,但写不出比喻背后那颗为生活跳动的心;它能组合出华丽的辞藻,但组合不出深夜为生命流淌的真情。

这场争论最终会沉淀下来,人们会像接受所有曾经的新技术(如相机、电脑)一样,找到与AI共处的智慧。而那时,最闪耀的,依然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灵魂。

5.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海子诗歌,不仅仅是安徽怀宁的海子,也不仅仅是德令哈的海子,更不仅仅是北大的海子,他应该是中国的海子,世界的海子。我也相信他是当代中国许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所在,必将汇入世界诗歌史料库中,再经由亿万万的读者和作者参与二次创作,无数个海子必将复活于读者心中,构建成璀璨的中国诗歌星图。

附诗:《梦中的德令哈》

文 / 芳菲(上海)



姐姐,今夜我无需动笔
德令哈的雨水已漫过九月
每一滴都是未完成的诗
每一滴都落进巴音河的柔波
在你熟睡的臂弯里,轻轻荡漾



戈壁的风,撕碎月光
星子落进你梦的远方
我怀抱半卷残破诗稿
用力喊出你的名字
却走不出你内心的辽阔边疆



列车一路向西,碾过荒原的寂静
格桑花的香,飘进窗棂
它们比诗人更早抵达
抵达我大漠孤烟的神往
在碎石间,生出繁茂根系



故事总是以回忆装订
牧羊人将羔羊抱进黄昏的衣襟
他笛声里飘着隔世的思念
所有的雨(那些漫过九月的雨)
都化成天边的云



而德令哈,始终站在那里
像一个苍茫的背影
一座被世人歌唱的城
落日为他盖戳,加冕
未抵达的春天和未竟的吻



今夜,我愿做那个
怀抱马头琴的异乡人
也愿成为你诗中的姐姐
而弦音嘶哑,思绪悠扬
我的眼角,流出那滴未尽的忧伤

——2025.9.8夜,读海子《日记》后作

w3.jpg

诗人简介:

芳菲,辽宁本溪人,满族,现居上海。上海芳菲诗社社长,《诗界》总编,芳菲诗乐团创始人,一个嫁给诗歌的女人,出有诗集《芳菲无尽》《第四条命》等。曾获李白杯诗歌奖,上海市民诗歌节朗读之星银奖,上海觉群杯诗词奖,2025年5月17日至9月30日,个人诗歌作品在上海联洋广场展出。

【诗观】诗是灵魂的暗语。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20 03:25 , Processed in 0.11085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