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07|回复: 1

[新闻] 习近平宣布气候新目标:中国力争2035年前温室气体排放下降七至十个百分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5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全球瞩目的气候新目标:到2035年,全国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在达到峰值后下降七至十个百分点。这一表态是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的气候峰会上以视频讲话形式发表的。习近平强调,中国将“全力以赴,争取做得更好”,并指出“绿色低碳转型是时代潮流”。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次是美国。此前,中国仅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未提出明确的中短期减排目标。随着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有望在2025年就提前实现碳排放峰值。

习近平的表态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形成鲜明对比。特朗普在前一天的联大演讲中否认人为气候变化,称其是“全球最大骗局”,并宣布扩大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还在上任首日再次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该协定将在今年12月迎来十周年。

德国环保组织Germanwatch认为,习近平的宣布是“中国气候政策的质变”,首次提出涵盖所有温室气体和各行业的绝对减排目标,并明确峰值后的发展路径。这一转折不仅对环境保护具有意义,也与德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紧密相关。

不过,环保人士批评中国目标仍不够雄心勃勃。绿色和平东亚分部的姚哲指出,即便是持温和期待的人士,也会觉得“今天提出的目标依然不足”。

此次峰会吸引了约12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巴黎气候协定》已使全球升温预测从十年前的4摄氏度下降到不到3摄氏度,前提是各国路线图能被完全落实。

德国环境部长施奈德(SPD)对纽约峰会持积极态度。他指出,许多国家在峰会上提出了新目标,显示出“对多边主义和共同行动的坚定承诺”。尤其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信号非常明确——它们将是本世纪的核心技术。施奈德还强调,欧盟将在今年巴西气候大会之前公布新的气候目标,这对于维护欧洲的公信力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确保未来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25-9-25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简短结论先给:这是一次意义不小但力度偏温和的“加码”。若消息属实,中国把目标从“只说峰值年份和强度”迈向“明确多气体、全行业的绝对减排并给出峰值后路径”。好消息是方向更清晰、覆盖面更广;坏消息是到2035年仅下降7%—10%这把尺子偏短,离1.5°C路径的“及格线”仍有距离,且容易把减排压力往2035年之后“堆作业”。

如何解读这枚新目标
- 新在哪里:把“净排放”且“涵盖所有温室气体和各部门”的绝对减排写进时间表,是从以往的强度目标和CO2为主,迈向多气体、全口径管理的制度升级。这为2025年应当提交的新版国家自主贡献(NDC 3.0)提供了骨架。
- 7%—10%意味着什么:如果中国真的在2025年前后见顶,那2035年比峰值只降一成,等于年均不到1%的下降。要在206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2035年之后就得以近乎“陡坡”方式下行,粗略测算相当于之后多年保持中高个位数的年均降幅,这在全球经验上很难、但并非不可能,前提是电力、工业、交通等部门在2030年代中期以前就完成结构性转型。
- “净”的门道:净排放=排放—碳汇。这给了通过造林、草地修复、土壤碳汇,以及部分高质量国际减排合作来“对冲”的空间。优点是更符合长期净零治理框架;风险是若碳汇口径和核算不严,容易被质疑“美颜滤镜开太大”。

与全球路径的对照
- 与1.5°C/2°C:IPCC给出的全球1.5°C路径大致要求2030年前后实现快速下行、2030年代持续深减。中国的“2035年仅降7%—10%”总体偏保守,除非峰值明确更早、且电力系统碳强度快速腰斩,否则难言与1.5°C严格对齐。
- 与主要经济体:欧盟锁定2030年较1990年降55%,并在2035—2040年继续走“稳陡坡”;美国此前NDC是2030年较2005年降50%—52%(若美国政策反转则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的节奏更像“先稳峰、后快跑”的后发式路线。

为什么“质变”仍重要
- 政策抓手会随之成形:绝对多气体目标一旦落地,往往会触发更硬的部门配额、排放交易总量上限和跨部门协同(CO2+甲烷+HFCs)。这比单纯强度约束更能锁定预期。
- 市场信号更清晰:对新能源、电网、储能、工业电气化、CCUS、甲烷治理、森林经营等板块是明确的中长期利好,也会倒逼低效煤电与高排放产能的退出节奏。

能否做到?看这些“硬动作”
- 尽快钉住“峰”:停止新增高风险煤电、设定煤电退役与改造时间表,完善容量补偿与灵活性市场,确保“以存量保安全、以增量促转型”。
- 电力系统大改造:年均高比例新增风光之外,更关键是电网跨省调度、储能和需求响应的规模化,以及电力现货与辅助服务市场的常态化。
- 工业深减:钢铁、电解铝、水泥化工的减量化与电气化、余热利用、氢基工艺与CCUS示范从“点”到“链”,并用绿色电力/绿证锁定零碳电源。
- 交通与建筑:重卡电动化/氢能化、航运与民航低碳燃料路径明晰;建筑供暖制冷电气化与热泵替代加速。
- 非CO2强力治理: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油气系统甲烷全链条监测与泄漏修复(LDAR),以及按《基加利修正案》加速HFCs替代。
- 规则与价格:把全国碳市场从发电扩围到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逐步抬升配额收紧与有比例竞拍,配合绿色金融与信息披露,形成连续的价格信号。

对外交与经贸的影响
- 外交层面:中国在美国“退群/摇摆”的对比下,会被视为为多边气候治理“托底”的关键参与者。这有助于在COP30(巴西贝伦)谈判中争取话语权。
- 中欧互动:目标虽温和,但“全口径绝对减排”可成为与欧盟在电力系统灵活性、绿氢、工业转型上的务实合作切入点;同时也意味着与欧盟CBAM、产品碳足迹接轨的压力更现实。
- 德国视角:对德企而言,电动汽车、储能、工业过程电气化设备、氢能与高端电网装备的市场机会更明晰;但本土产业需在成本与速度上跟上节奏,否则“既买中国设备又被CBAM”会很尴尬。

关键观察点(从现在到COP30)
- 是否把“2035净排放-7%—-10%”写入新版NDC,并同步给出部门/气体拆分目标与核算口径。
- 出不出“煤电天花板+退出路径”的硬约束,及省级能源“双控”更新为碳控。
- 全国碳市场扩围与有偿分配时间表,甲烷行动计划、HFCs淘汰时间表的量化指标。
- LULUCF核算规则是否对标IPCC最佳实践,避免“碳汇口袋过松”。

一句话点评:这像一份“合格但偏保守”的期中目标,方向对、框架全,但分数想拿高,后半程得跑得更快。要么更早、更低地锁定峰值,要么更快地清空“化石清单”——理想状态是两者都做。若能把上述“硬动作”在未来两三年里逐一落地,这个7%—10%会更像起跑线,而不是舒适椅。

注:以上分析基于你提供的报道与我截至2024年的公开信息认知。如该目标最终以官方文件/新版NDC发布,其具体口径与技术细节(尤其“净”的核算、覆盖气体与部门边界)请以正式文本为准。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25 11:09 , Processed in 0.08619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