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微信文章
青春献礼建党百年,强国有我在行动。7月1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浙江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浙江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浙非合作主题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非洲研究院隆重举行。浙师大党委书记蒋国俊,党委副书记邵国平,党委委员、组织部、统战部部长吕迎春,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鸿武,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珩等出席揭牌仪式,仪式由邵国平主持。校党委部门负责人、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师生代表5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开始前,与会人员一同参观了非洲研究院主办的“庆祝建党100周年中非友好合作图片展”。非洲研究院党员教师王严作了现场介绍。
仪式上,蒋国俊书记致辞。他表示,浙江省“一带一路”与浙非合作主题教育基地在今天这个不平凡的日子揭牌,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建设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责无旁贷,基地在发挥党建育人、组织育人等方面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他希望基地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特色外交思想、中非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内容的研究,通过培训提升党员干部全球意识、开放视野和共建“一带一路”的素质与能力;依托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丰富培训形式,打造培训金课,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教育广大党员的“大学校”、党性锻炼的“大熔炉”、能力提升的“大平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展“四史”教育,培养讲好“一带一路”与中国故事、浙江故事的国际传播能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浙师力量。
蒋国俊书记与刘鸿武院长共同为基地揭牌
01
02
与会领导为基地首批讲师团成员颁发聘书
为更好地发挥基地育人功能,学校还建立了基地学生讲解员队伍,首批成员为非洲研究院研究生党支部党员。讲师团、学生讲解员将发挥基地培训主力军作用,加强教研、上好党课、做好讲解,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做出贡献。
揭牌仪式最后,在蒋国俊书记领誓下,现场党员一同宣誓,重温入党誓词。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知识体系,从而和世界人民相向而行,相互理解……”在非洲博物馆,“一带一路”与浙非合作主题教育基地讲解团团长刘鸿武教授结合非洲博物馆馆藏及其蕴含的非洲知识体系,为师生们做了主题为《“五位一体”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微型党课。
“这段祝贺基地重要组成部分-非洲博物馆建馆10周年的视频,是中国驻南苏丹大使华宁同志花了7个小时才传过来的,可见我们基地这些年的工作也同样得到来自前方大使馆以及国际友人的认可,新时代,我们有责任有使命,讲好一带一路和浙非合作的故事,讲好中非友谊。”刘鸿武动情讲解基地成长历程。
党课过程中,刘鸿武表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下一个百年,中国要和世界一道紧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而与“一带一路”非洲国家的合作,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刘鸿武希望通过高校师生、智库、非洲国家合作伙伴等的共同努力,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非洲研究院也将继续推进“五位一体”的中国非洲学学科建设,积极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党建成果,服务国家战略。
刘鸿武院长现场微型党课结束后,来自经管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地理环境与科学学院、非洲研究院等院系支部的师生党员代表,围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中非合作发展”主题,开展支部联学活动。吕迎春部长出席联学活动并做总结。
联学活动伊始,与会人员一同观看了《立德树人: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培养非洲区域国别人才》影像资料,王珩书记代表非洲研究院政治学、行政教工党支部领学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一带一路”与中非合作重要论述。随后,联学支部代表交流学习心得。
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经济学教工党支部张巧文表示,学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对其中“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一句感触深刻。当我们名誉院长刘贵今大使获得“七一勋章”时,我们的学生欢欣雀跃,纷纷表示若无刘大使这种前辈的辛苦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国际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保持这颗初心。
法政学院法学系党支部方桂荣以《大力培养服务中非合作的法治人才》为题分享感悟,她以加纳金矿开采为案例,指出提升我国公民海外法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夯实中非合作的民众基础。她表示,要加大涉非法治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中国投资者和公民走出去保驾护航、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提供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党支部林子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重要讲话中提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论是非洲独立初的社会主义浪潮,还是中国的革命历程,都在表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与精髓。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党支部孙志远指出,非洲发展最突出的短板是教育落后问题,因此独立浪潮后的非洲与外界联系非常密切的领域就是教育领域,过去十几年,中非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比较频繁,但总体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还表示,从事非洲研究必须要有情怀,才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外语学院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黄锡汝表示,外语研究者是中国连接世界的一个桥梁,既要有人文知识、扎实的语言技能,还要有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和心系天下的国际视野。她还表示,未来若有机会将前往非洲,实地感受非洲的风土人情,用青春浇灌中非友谊之花。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教工党支部姜海宁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党建+科研”,推动党建凝心聚力,加强与非洲研究院合作交流,从而做好非洲地理研究,为浙非中非合作、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非洲研究院政治学、行政教工党支部陈立表示,“用得上、靠得住、可信赖”这沉甸甸的评价只有9个字,但我在浙师大看到的是每一位老师为建设中国的非洲学、培养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所付出的心血,听到的是为深化中非人民友谊、为中非团结抗疫、为反驳西方抹黑中非合作传播出来的好声音、好故事,感受到的是将中国的非洲学人才培养和非洲研究当做一份服务党和国家的使命、一份造福中非人民的事业去深耕专研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徐微洁介绍了我校外国语学院在非洲翻译等方面的取得的成果和开展的工作。非洲研究院党总支委员、院长刘鸿武高度肯定相关学院参与非洲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他指出,学术就是治国重器,科学研究者要提高政治站位,以天下为己任,服务国家战略,代代传承使命,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加强协同创新,集合优质资源。
联学总结环节,吕迎春高度肯定了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工作成效。结合多次访问非洲的经历,吕迎春表示,以切实举措大力培养服务于中非合作发展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技能型劳动者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长期坚持的对非工作重点。吕迎春希望通过联学活动,创建“共学、共研、共享、共商、共建”的工作模式,吸收更多优秀学者加入到“非洲研究”的大家庭,共同推进学校非洲研究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智慧。
据悉,为大力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浓厚氛围,持续推动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提档升级,不断将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省委组织部于近日研究确定100家单位为浙江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其中省直单位8家入选,由浙江师范大学申报的“一带一路”与浙非合作主题教育基地成功获批。
浙江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浙非合作主题教育基地以展示中国外交战略眼光与全球战略布局为主题,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特色外交思想、中非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容,使来访者加强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改革开放史和新发展理念的了解,提升全球意识,开放视野和共建“一带一路”的素质与能力。
END
文字:廖思傲
图片:周 航、方以琮
编辑:廖思傲
非洲情怀
中国特色
全球视野
长按关注
关于我们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IASZNU)是在教育部、外交部支持下于2007年成立的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非洲研究机构与国家对非事务智库,成为国内首个拥有非洲研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学术机构,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教育部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指导单位”和“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方智库、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单位、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
近年来,非洲研究院自2016年以来连续第五次入选《全球智库报告》“最佳区域研究中心”(大学附属),还先后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索引(CTTI)”中国高校智库百强A+、《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高校智库(特色)系统影响力排行榜第4、《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8)》高校智库影响力排行榜第9等。
About us
Established in 2007, the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a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nd substantive African Research Institute based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 the decade since its founding, the Institute has remained focused on both producing influential academic output, as well as cultivating scholars in African Studies from both China and Africa, gaining reputation as a highly influential academic institu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t the onset of its second decade, the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intends to move towards a more regionalized, nationalized, distinctive and internationally oriented direction in its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 institute will continue to encourage young and upcoming scholars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provide them with the necessary support.
Qui sommes-nous
L’IASZNU a été fondée en Septembre 2007 sous les auspices du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MOE) et le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MFA). Parmi les Universités chinoises, c’est le premier Institut complet créé spécialement pour les études africaines. Après plus de 10 années de développement, l’IASZNU est devenue un Institut d’études et un Think Tanks très influent sur les affaires africaines en Chine qui possède un « Savant du Chang Jiang » des études africaines. Il est le Think Tanks chinois sur le « Plan Think Tanks du Partenariat Chine-Afrique 10 + 10 » et un des établissements guides sur le « Plan de Recherche Conjointe et d’Echange Chine-Afrique » du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Il est sélectionné par le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pour « La Coopération Universitaire Chine-Afrique 20+20 », en tant que base principale pour des études du continent et des études spécifiques de pays. Il est également sélectionné par la Province du Zhejiang comme le Centre d’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2011, la base de recherche de la Philosophie et des Sciences Sociales dans la province de Zhejiang. L’IASZNU a été classé parmi les meilleurs Think Tanks (affiliés à une Université) au monde pendant deux années consécutives, en 2016 et en 2017, par le Global Think Tanks Index publié annuellement par la Pennsylvanie Université. En 2018, l’Institut a été classé comme l’un des meilleurs Think Tanks affilié à une université en Chine avec le classement A + du système de classement chinois (CTT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