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04|回复: 0

AI让我搞懂了“论证”到底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9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说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论证”这两个字是我的噩梦。刚执业的时候,老大常批敲打我,说我写的东西“逻辑思维不严谨”、“论证不足”。

每次我都说“明白,会加强的”,但其实内心非常茫然。我到底哪里不足?逻辑又要怎么才算严谨?

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厨艺很差的学徒,老师傅总说我做的菜“欠点火候”,可那“火候”到底是一撮盐,还是一勺油,我根本不知道。

直到前几天,我突发奇想的将这个问题抛给AI,想着AI会给我启发或解决方案。

我先是问AI,要研究“论证不足”的问题,需要输入何种提示词?AI给了我一张提示词“地图”,一张从浅到深探索这个问题的“提示词”路线图。

其实它好像一个游戏任务单,让我从第一关打到第三关。顺着这张图,我开始了这场让我收获颇丰的对话。

跟着AI给出的提示词,我首先看到了自己最常犯的错误——论据本身的问题。我以前总觉得,只要我摆出的“证据”多,观点就自然成立。但AI告诉我,如果论据本身就有问题,再多也没用。

比如,我有时会想当然地抛出一个观点,比如那个经典的“死刑并不能有效遏制犯罪”,却忘了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海量数据去证明的复杂命题,我不能直接把它当成不证自明的观点。

AI还提到了“论据来源不权威”、“曲解论据”的问题。我立刻就想到了自己以前为了图方便,引用一些自媒体文章,或者在引用某个案例结论时,“忽略”了那些关键的限定条件。

除此之外,AI提到了一个词:“推论跳跃”,并举了个例子:如“人工智能技术能大幅提升司法效率,因此,我们应当在法院系统全面推行‘AI法官’来审理案件”。

在该论述中前半句为论据,后半句为观点。但在两者之间的推论是跳跃的,没有论证AI法官如何提高“司法效率”,如AI法官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如何保障程序正义等关键问题。

看完我感觉我瞬间就中枪了。在这个问题上,想起曾经学过的逻辑学和逻辑推理课,然后噔噔蹬跑过去重温“三段论”、“归纳和演绎”的知识,原来此类知识就是搭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桥梁。

(题外话:当时逻辑学那门课还考了满分的,现在想来我以前只是把它们当知识背过,很少要用在自己的写作里。)

了解了问题。我又思考:怎么样才算“论证充分”?因此我继续追问:认定提供的论据足够证明某一分论点的标准是什么?

AI没有给一个简单的标准,而是给了我一个论证力度等级,其加深了我对“充分”的理解。

如单论据的强度排行:导性案例 > 典型案例 > 普通判决;核心期刊 > 普通期刊。

但除了论据本身,论证需要多类型论据进行支撑,如法条、实证数据、典型案例、学术观点、比较法视野、调研等。

以“小股东权益保护不足”观点为例,仅提供法条和司法解释、单个学者的观点进行的论证并不够充分,还需要进行实证数据分析,如通过对裁判文书网的数据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小股东提起的“公司决议撤销之诉”败诉率高达XX%;同时深入剖析1-2典型案例、比较法证据、反例分析等。

与AI的上述对话,它对我脑中关于“论证”模糊混乱的东西似进行了重新梳理并让我看到全貌。

其实论证不是天赋而是可以后天进行练习学习的。但它要求我们需找到好的论据、为论据和观点之间搭建桥梁。

现在,我再回头看老大当初的批评,不再觉得特别茫然了。我知道那“火候”是什么了,但离熟练运用可能还是差得多(需努力)。

解锁AI数字员工!Kimi「OK Computer」实测大揭秘AI法律问答知识管理智能体|内含搭建教程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20 06:05 , Processed in 0.1030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