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24|回复: 0

AI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或许,我们天生就渴望被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0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1770年,一个名为“土耳其行棋傀儡”的下棋机器人,在维也纳的美泉宫,击败了奥地利女皇的大臣。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这个穿着奥斯曼土耳其服饰的木制假人,如同一位巡回演出的摇滚巨星,横扫欧洲和美国,拿破仑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是它的手下败将。

当然,我们今天知道,这是一个精巧的骗局。在那具复杂的机械之内,始终隐藏着一位身材矮小的人类象棋大师。

这个来自启蒙时代末期的、关于人造智能的古老幽灵,在今天,似乎被我们遗忘了。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生成式AI大模型,已经不再需要任何隐藏的操作员,就能与我们对谈如流,它的智慧,似乎是无限的。

JSTOR Daily最近的一篇深度报道《迷人的冒名顶替者》,与几年前震惊中文互联网的“折毛事件”,如同一道跨越时空的闪电,将“土耳其傀儡”的幽灵,重新召唤回了我们面前。

我们为何渴望被“欺骗”?

“土耳其傀儡”的成功,其秘诀不在于机械的精巧,而在于其表演的成功。它的发明者,在每次表演前,都会用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其中充满了齿轮和杠杆的、看似空无一人的复杂机械。

这是一种高超的心理操纵。它利用了人类心智的一个基本特点:我们似乎天生就倾向于为复杂的、看似有自主行为的黑箱,赋予灵魂和意图。我们的大脑,无法忍受一个空无一人的歌剧院——如果台上的表演如此精彩,那么幕后,一定有一个指挥家。

这与我们今天面对ChatGPT等AI时的处境,何其相似。我们明知其本质是数学模型,却依然无法抑制内心那种去相信其背后存在一个意识的冲动。我们如同18世纪的观众,正心甘情愿地,参与到一场由我们自己和机器共同“导演”的、最伟大的魔法秀之中。

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那个收藏了2000多件历史伪作的虚构图书馆,则以一种更宏大的方式,证明了这种自我欺骗的渴望,似乎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一个主题。馆藏中的伪作五花八门,其背后,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欲望史:

    填补“信仰”的欲望:伪造的信件,为耶稣“创造”出了一张具体的、符合信徒想象的脸。

    构建“权力”的欲望:伪造的“君士坦丁的赠礼”,为教皇的世俗权力,提供了神圣的法理依据。

    塑造“神话”的欲望:伪造的古代文献,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构建了一个比希腊更古老的光荣谱系。

这些“迷人的冒名顶替者”,之所以能成功,不在于它们的技术多么高明,而在于它们迎合了特定时代、特定人群最深切的愿望,讲述了人们最渴望听到的那个故事。

w1.jpg

Bibliotheca Fictiva收藏书籍封面
“折毛”,一个“人类版的GPT”,与一个“不再需要操作员的傀儡”2022年,中文维基百科爆出丑闻。一位自称家庭主妇的用户“折毛”,被发现在数年间,独自一人,利用机器翻译和惊人的想象力,编撰了超过200篇关于中世纪俄罗斯历史的伪史。她以一座子虚乌有的卡申银矿为中心,编织出了一段持续数十年的鞑靼-俄罗斯战争的宏大叙事。“折毛”的整个工作流程,是对AI幻觉机制的一次完美的人肉预演:
    被污染的训练数据:她依赖的是自己无法完全理解的、由机器翻译提供的破碎信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面对信息的空白时,她用自己强大的想象力去伪造出最貌似合理的细节。循环论证:用自己创造的A条目,去作为B条目的引用,最终形成了一个自我指涉、自我证明的知识闭环。
“折毛”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成为了一个人类版的GPT,向我们展示了,当一个强大的生成引擎(无论是人脑还是AI),在缺乏严格的事实约束和外部校验时,其所创造出的知识,可以多么轻易地、系统性地偏离真实。更重要的是,“折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比“土耳其傀儡”更可怕的未来。“土耳其傀儡”的箱子里,始终有一个人作为智能的来源。而“折毛”和今天AI的箱子里,是空的。它的智能,源于对海量数据的模仿和缝合,它没有真伪的概念,只有概率的高低。
击溃幻象的武器,与我们对抗AI幻觉的心法

“土耳其傀儡”的骗局,被爱伦·坡等作家通过逻辑推理所揭穿。虚构图书馆中的大部分伪作,被15世纪以来兴起的、以洛伦佐·瓦拉为代表的文献学家们,用严谨的语文学和考据学所辨伪。“折毛”的伪史大厦,最终也是被一位较真的网络小说家和一群维基百科编辑,用最古典的史料对勘和来源查证的方法所击溃的。

历史告诉我们,对抗幻象的武器,从来都不是一个更强大的魔法,而是一种看似笨拙的、充满了认知摩擦的求真精神。

这,正是这些故事,为我们今天应对AI挑战,所提供的最宝贵的心法:

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从事实到动机的洞察

AI擅长生成What,却不理解Why。它可能并不理解一个伪造者背后的复杂人性动机,也无法洞察一段文本背后隐藏的时代语境。而这种对语境和动机的深刻理解,恰恰是人文学科训练的核心,也是我们与AI进行有效协作的价值所在。

批判与伪造,永远是一对共同进化的宿敌。在AI让伪造成本趋近于零的今天,我们需要升级我们的“武器库”——不仅要继承传统的考据方法,更要开发和运用新的技术武器,去审问和验证AI生成的每一个结论。

教育的未来:从消费知识到解构知识

“虚构图书馆”策展人的课程“The History of Fake News From the Flood to the Apocalypse”,是一个极佳的范例,让学生在亲手创造和解构虚假的过程中,建立起对真实的深刻认知。在未来,我们的教育,必须从被动地消费知识,转向主动地解构知识的生产过程;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心智免疫系统”的构建。


从“土耳其傀儡”,到“伪书图书馆”,再到“折毛事件”,一部跨越250年的骗术史,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与AI的现在与未来。它告诉我们,AI的行为模式、它的幻觉机制、以及它所激发的我们人性的弱点,都在历史的剧本中,反复上演过。

而我们对抗虚假的武器,也从未改变。它不是更先进的技术,而是更深刻的批判性思维;不是更海量的信息,而是更严谨的考据方法;不是更快的速度,而是更坚韧的、愿意在真实的崎岖小路上慢行的耐心。

JSTOR平台Bibliotheca Fictiva链接

https://www.jstor.org/site/johnshopkins/bibliotheca-fictiva/

w2.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0-28 23:23 , Processed in 0.10376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