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01|回复: 0

AI认知 | AI Agent变现之路:用“拆推评算”四步法,找到真实的用户需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31 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别在“自嗨”中浪费炮弹


我们都听过太多关于 AI Agent 的宏大叙事,它被誉为“下一代人机协作的终极形态”。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常常是骨感的。

许多团队一头扎进去,才发现自己做的东西,用户要么觉得“这不就是个高级点的工具嘛”,要么觉得“这功能听着不错,但好像用不太上”,最终产品沦为“鸡肋”,开发即浪费。

问题出在哪?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死在技术上,而是死在“伪需求”上。

我们太容易被技术的炫酷光环迷惑,凭着一腔热血和模糊的想象去开发,而不是从用户的真实痛点出发。

今天,我想与你分享一个我内部一直在用的实战框架——“拆、推、评、算”四步法。

它能帮你像侦探一样,层层剥开需求的伪装,在投入真金白银之前,就识别出那些真正值得你为之奋斗的商业价值。

第一步:拆——把“宏大构想”拆成“具体问题”


拿到一个想法,别急着画原型,先做“拆解”练习。所谓“拆”,就是把“AI Agent”这种大词,拆解成“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的最小单元。
1. 你的用户到底是谁?先画个像


不同的人,需求天差地别。你的 Agent 是为谁服务的?
•大企业? 他们不差钱,但极度重视数据安全和定制化,很可能宁愿自己组团队开发,也不愿把身家性命交给第三方。•中小企业? 他们是“降本增效”的忠实信徒,对价格极其敏感,想要的是“开箱即用、立竿见影”的标准化产品。•个人用户? 他们追求的是简单、好用、高频。比如“帮我自动整理乱七八糟的邮件”,而不是一个需要学习半天的复杂流程自动化工具。
举个例子: 一个团队想做“AI 客服 Agent”。

他们一开始的定位是“所有企业”,听起来市场巨大。但一拆解就发现:
•大型企业有自己的成熟系统,不需要你来替代,最多是集成。•微型企业可能就夫妻两人,人工客服成本几乎为零,AI 显得多余。•最后,他们锁定了“50-200 人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客服量上来了,人力成本开始吃紧,而且普遍存在“晚上没人回复咨询导致客户流失”的痛点。你看,用户画像一下就清晰了。2. 别做“万能神器”,从一个“小痛点”开始


用户嘴上说的“我想要个智能助手”,你千万别当真。他的真实意思可能只是“我不想再手动复制粘贴了”。你需要分辨,他要的究竟是一个能“自主决策”的智能体,还是一个“听指令干活”的工具。

怎么分辨? 把模糊的需求,翻译成一个具体的任务场景。

模糊需求:“我需要一个 AI 财务 Agent。”
•翻译一下:你是需要它“自动识别发票里的坑,并主动把有问题的单子推给老板审批”(这是 Agent),还是只需要“把发票信息自动填进 Excel 表格”(这是工具)?•
模糊需求:“我想要个 AI 学习搭子。”
•翻译一下:你是需要它“像个私人教练一样,根据你的学习进度,主动给你调整复习计划”(这是 Agent),还是只需要“帮你划划重点,整理下笔记”(这是工具)?
记住:如果拆到最后,发现用户要的只是个“被动响应的工具”,那就别用造航母的力气去拧螺丝,杀鸡焉用牛刀。

第二步:推——别听用户说什么,要看他们做什么


“推”,就是推演和验证。把自己想象成用户,走进他的世界,看看在没有你的产品之前,他是怎么解决问题的。用户的真实行为,远比访谈里的“口头需求”诚实。
1. 问题发生时,他做了什么“笨”办法?


一个真实存在的痛点,用户一定会用某种方式去应对,哪怕方法很“笨”。

比如,一个公司如果真的需要“AI 会议纪要 Agent”,那么你大概率会观察到这些“笨”行为:
•开会时,总有人因为手速跟不上而漏掉关键决策。•会后,指定的那位“倒霉蛋”要花一两个小时,对着录音整理谁该干啥。•跨部门同步会议结论时,因为格式五花八门,经常造成信息误解。
相反,如果一个人说他需要“AI 健康管理 Agent”,但他平时的行为只是“感觉不舒服了才上网搜一下症状”,那这个需求大概率是“伪需求”,因为太低频,也太不痛了。

验证方法:看他有没有为解决这个问题“付过费”或“花过时间”。哪怕他只是愿意为了一个会议纪-要工具,每个月付 50 块钱,或者他已经在使用某个免费工具(比如飞书妙记),但还在抱怨某些功能不满足(比如“不能自动同步到我们的项目管理软件里”),这都是真实需求的强烈信号。
2. 你的 Agent,是“无可替代”还是“锦上添花”?


再推演一步:用户的问题,是不是非得用 AI Agent 才能解决?
•能被替代的:“自动从邮件里提取订单号”,可能写个简单的脚本,或者用邮件客户端的规则+Excel 公式就能搞定,没必要上 Agent。•非你不可的:“处理客户投诉直到客户满意为止”。这个任务链条太长了——需要理解客户的愤怒(NLP)、判断责任在哪个部门(决策)、生成安抚和解决方案(推理)、还要持续跟进处理进度(执行)。这种“端到端”的自主流程,才是 Agent 的用武之地。
再举个例子:一个做“AI 招聘 Agent”的团队发现,HR 最大的痛点是“筛简历”。但他们推演后发现,市面上主流的招聘网站,早就用 AI 解决了 80% 的初筛问题。而剩下那 20% 的深度需求,比如“分析候选人的社交媒体,评估他跟我们公司文化匹不匹配”,又因为数据隐私和合规问题,根本没法落地。最终,他们果断放弃了这个方向。

第三步:评——用“三把尺子”过滤掉不靠谱的需求


经过“拆”和“推”,你手上可能有了一堆看似靠谱的需求。现在,我们要用三把尺子——刚性、普遍性、频率——来衡量它们,过滤掉那些“看起来很美,但没有商业价值”的选项。
1. 刚性:这是“痒点”还是“痛点”?


所谓刚性,就是用户“是不是非用不可”。不解决这个问题,他会不会有实实在在的损失?
•高刚性:比如企业的“财务合规审核”。一旦漏审,可能面临巨额罚款。老板为了规避风险,非常愿意为可靠的 AI Agent 付费。•低刚性:比如个人的“AI 旅行规划”。用户完全可以自己花时间做攻略,用不用你的产品,对他来说没太大损失。这种需求很容易被免费工具干掉。
怎么判断? 看用户有没有“主动”行为。他是不是在主动搜索解决方案?是不是加入了相关的社群讨论?是不是在论坛上抱怨现有的工具不好用?如果一个中小企业老板在知乎上提问“怎么用 AI 减少财务审核的人力成本”,那这个需求的刚性就很高。
2. 普遍性:是一小撮人的狂欢,还是一大群人的刚需?


你的产品,目标用户群体有多大?
•大市场:比如“中小企业 AI 客服”。中国有几千万家中小企业,哪怕只有 1% 的企业愿意付费,这也是个巨大的市场。•小市场:比如“考古行业 AI 文献整理”。这个领域的用户可能全国都不到一万人,市场天花板太低了。
再看个案例:“AI 法律合同审核 Agent”。一开始也想做“所有企业”的生意。评估后发现,大公司有自己的法务部,小微企业直接套用免费模板。真正有需求的,是那些“50-200 人的科技公司”,他们合同量大,又养不起一个全职法务。通过这层筛选,市场从“虚无缥缈的百亿”聚焦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十亿”。
3. 频率:用户多久会想你一次?


高频应用更容易培养用户习惯,而低频应用则必须依靠高客单价才能活下去。
•高频刚需:比如“AI 销售线索跟进 Agent”。销售人员每天都要跟进客户,使用频次非常高,可以按线索量或坐席收费。•低频高价:比如“AI 企业年报生成 Agent”。这东西一年只用一次,但每次都能为企业节省大量审计和人力成本,所以可以定价数万元。
要警惕:那些频率又低,客单价又上不去的“伪风口”,比如“AI 婚礼策划 Agent”,听起来很浪漫,但商业上可能根本不成立。

第四步:算——别光凭感觉,咱们来算笔账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算账”。把感性的判断,变成冷冰冰的数据,用 ROI(投入回报比)来验证这事到底值不值得干。
1. 市场到底有多大?(自下而上地算)


别听券商报告里动辄千亿的宏大叙事,我们要自己算“可服务市场规模”(SAM)。
•公式:市场规模 = 目标用户数 × 预估付费率 × 客单价•还用会议纪要的例子:•目标用户:锁定 100 万家中小企业。•付费率:保守估计,有 5% 的企业愿意付费,那就是 5 万家。•客单价:每月收费 100 元。•年市场规模 = 5 万家 × 100 元/月 × 12 个月 = 6000 万元。
这个数字虽然没有“千亿”那么性感,但它足够具体,能让你对未来的收入有个切实的预期。
2. 你的成本是多少?(别忘了隐性成本)


开发一个 AI Agent,技术成本是大头。
•成本项:比如你要调用 deepseek-v3.2 的 API 来做会议纪要转录,每次会议成本 0.5 元。那么,5 万用户每月开 20 次会,光 API 成本就是 50 万/月。•收入项:5 万用户,每月贡献 500 万收入。•ROI:(500万 - 50万)/ 50万 = 9 倍。看起来很不错。
但请注意:千万别忘了隐性成本,比如用户运营、市场推广、技术迭代的费用。把这些都算进去,才能得出一个相对真实的 ROI。
3. 你能守住这块蛋糕吗?


市场是动态的,你还得算算竞争。
•如果这个领域已经有巨头(比如钉钉、企业微信)推出了类似的功能,你的差异化优势是什么?是更懂某个垂直行业,还是服务更好?•如果这是一个蓝海市场,你要计算你的“用户获取成本”(CAC)和“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并确保 LTV 远大于 CAC,这样生意才能持续。
总结:在开枪之前,先瞄准


“拆、推、评、算”这四步法,本质上是一套“用逻辑推演替代资源消耗”的思维模型。它能帮助你在产品开发前,就过滤掉 90% 的伪需求,让你把有限的弹药,打在最精准的目标上。
•拆:让你看清用户是谁,问题在哪。•推:让你验证需求的真实性,而不是活在想象里。•评:让你判断这事值不值得做,有没有商业前景。•算:让你用数据说话,做出理性的商业决策。
记住,AI Agent 的创业,首先是一道“生存题”。只有从真实的需求原点出发,穿透技术的浮华,找到那个能让用户“用脚投票”(愿意付费、高频使用)的价值点,你才能在这场浪潮中活下来,并最终撬动更大的价值。

最后给个小建议:为你自己的项目,也做一个“需求验证清单”。每一步的结论,都用真实的数据(比如用户访谈录音、行业报告截图、数据来源链接)来支撑。这能最大限度地帮你排除主观臆断,让你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更扎实。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0-31 23:44 , Processed in 0.0827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