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mmggw2005

[战国春秋] 用战争穿起历史:中国古代经典战例精选——转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夷陵之战



  “兴复汉室”理想追求的幻灭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
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
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
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
、 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
于 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不久,
刘 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汉中
和 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
阳 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当
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孙
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
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
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最
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
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
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 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
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 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
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 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一个月后,刘备决
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
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
。 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
规 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
  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
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
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刘备同样置之不
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
, 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
班、 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
吴军 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
江北 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
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
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
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 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
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 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
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 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一线。
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 相机决战。
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 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
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
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
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
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
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
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
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
, 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
未 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
士 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
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
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
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
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
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
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
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 虽未
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 时江
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 茅
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
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
  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
00首 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
), 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
配合 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
军进 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
军将 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
崩溃, 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
蜀军数 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
尽。刘 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
擒,后 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
追兵, 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
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
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 魏方面乘机混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
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 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
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 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
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
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
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
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
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
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
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
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
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南征之战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南征之战,是诸葛亮治蜀的一个重要政绩。在这次征战中,诸葛亮把军事行动与政
治斗争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攻心为上”的政策,胜利平定了南中叛乱
,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蜀国的南中地区包括四郡,即越靣靣、益州、永昌、牂牁,指今四川南部、云南东
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这里除了住有汉族外,还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统称“西南
彝”。秦汉以来,由于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南中地区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 经常发生反抗活动。刘备占据益州后,为了稳定蜀国的政权,根据诸葛亮在隆中提出
的 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的方针,采取了一些安抚措施。但是南中的豪强地主和一些
少 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却利用民族矛盾,为了割据一方,举行武装叛乱。
  后主建兴元年(223年),益州郡(今云南晋宁)大姓雍闿,杀太守正昂,又缚送
继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以换取孙权的支持。孙权即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互为声援。雍
闿又诱永昌郡人孟获,使之煽动各族群众叛蜀。紧接着,越靣郡(今四川西昌)的叟族
首领高定元、牂牁郡(今贵州西部)太守(一说郡丞)朱褒,并皆响应,相继叛乱。
  南中叛乱是蜀国于夷陵被孙吴打败之后面临的又一严峻局面,其时刘备刚死,后主
刘禅即位,政权不稳,加上孙吴、曹魏威胁在外,形势十分危急。但辅佐后主的诸葛亮
, 临事不慌,没有仓促起兵,而是暂时,“抚而不讨”,命令各地闭关严守,息民殖谷

  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政治,改革官职,修订法制。诸葛亮还致书雍闿,争取
和平 解决,但遭拒绝。同时急遣能言善辩的邓芝,两次赴吴,以刘孙联盟共同抗曹的利
害关 系,说服孙权,重建了联盟,这就减轻了外部压力,孤立了叛乱分子。这样,蜀汉
政权 获得了喘息机会,通过整顿内政,形势趋于稳定。于此之后,诸葛亮开始了平定南
中的 征战。
  后主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离都城成都南下。临行,参军马谡献
策:“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诸葛亮接受了这一正确意见,坚持军事镇压和政治攻心相结合的方针。同时兵分三路:
以门下督马忠为牂牁太守,率东路军由僰道(今四川宜宾)攻打据守在牂牁的朱褒;庲
降都督领交州刺史李恢由中路从平夷进逼益州;诸葛亮率主力以西路经水道入越靣攻打
高定元。
  由于战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和训练,蜀军士气高昂,战事顺利展开。诸葛亮的西路大
军顺岷江至安上(今四川屏山),旋即西向进入越靣地区。这时高定元已分别在旄牛
(今四川汉源)、定笮(今四川盐源)、卑水(今四川昭觉附近)一带部署军队,修筑
营垒,对抗蜀军。为了寻歼叛军,诸葛亮在卑水停军等待时机。高定元见蜀军已到,忙
把自己的军队从各处调集汇合起来,准备决战。诸葛亮乘叛军尚未完全调集部署之际,
迅速进军,突然袭击,一举歼灭了叛军,并杀死高定元,进占越靣郡。
  与此同时,东路的马忠也打败了朱褒,攻占了牂牁郡。李恢的中路军于进军路上,
曾被围困于昆明,时叛军数倍于蜀军,又未得诸葛亮的声息,处境一度险恶。李恢故意
扬言因粮尽要退军,叛军闻讯,信以为真,因而麻痹大意,围守怠缓。李恢乘机突然出
击,大破叛军,并与东、西路大军相互呼应。诸葛亮随即指挥大军继续南下,直指叛军
的最后据点益州郡。
  这年五月,蜀军冒着酷暑炎热,穿过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渡过沪水(金沙江),
进入南中腹地,逼近益州郡。这时,叛军的内部已经起了变化,叛乱头目雍闿在内讧中
被高定元的部下杀掉了,当地彝族首领孟获继统雍闿余部,率叛军对抗蜀军。
  孟获是一位作战勇敢的人,特别是他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很有声望和号召力。对于这
样的人物,诸葛亮采取了“攻心为上”的政策。当蜀军包围了益州郡时,孟获也在积极
准备,守城应战。战前,诸葛亮下令只许生擒孟获,不许伤害。双方开仗时,蜀军设置
埋伏,生擒了孟获。孟获以中计被俘,心里不服。诸葛亮让他观看了蜀军阵容,然后予
以释放,让他整军再战。结果,孟获再次被擒,诸葛亮又放了他。这样再战再擒,前后
七次,孟获终于心服,表示不再叛乱。南中叛乱本是当地豪强大族和少数民族上层分子
挑起的不义之战,没有群众基础,得不到人民的真正支持,而诸葛亮的平叛措施得当,
注意政治影响,因此平乱工作进展顺利,春天出兵,秋天即告胜利,消灭了叛乱力量。

  平叛之后,诸葛亮即施“和彝”政策,这是他攻心政策的继续。首先是撤军。叛乱
一平定,诸葛亮就从南中撤出军队,不留兵,从而缓和和消除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
, 使“纲纪粗安”,“彝汉粗安”。同时,尽量任用当地有影响的人物做官。如任命李
恢、 王伉、吕凯为南中诸郡守,孟获为御史中丞,等等,通过他们加强了蜀汉在南中的
统治。
  诸葛亮还注意南中的经济开发,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
改变 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
狩猎 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
。开 发南中,也给蜀汉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镇抚南
中的 成功,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
曹魏, 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



  “兴师北伐,以攻为守”
  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虽然在魏、吴、蜀三国
并立中,魏国最强,蜀国最弱,但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指挥的蜀军曾给魏国造成相当
大的威胁和震惊,却又因失误和客观条件限制而撤军,这里有双方力量对比的问题,又
有谋略的运用问题,其间的诸多经验和教训,仍有借鉴的价值。
  北伐曹魏,统一中原,统一全国,是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最终目标。当时诸
葛亮设想兵分二路,一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宛城)、洛(洛阳)”,一路由
“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直趋长安。但在诸葛亮北伐之时,荆州已
为东吴所有,所以剩下的进军路线就只有出秦川一条了。
  诸葛亮北伐曹魏,先后五次,另有一次是曹军南下,属防御战。 蜀后主(刘禅)建
兴四年(226年),曹魏的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继位,称魏明 帝。诸葛亮认为,曹魏
政权的更迭,新君刚立,是北伐的一个有利机会,于是在建兴五 年(227年),率蜀军
北驻汉中。临出发时,上疏后主,以时局艰难,劝诫和提醒刘禅, 并对治国理政,作了
安排,史称这个上疏为《前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伐。为了迷惑魏大将军曹真的主力部队,诸
葛亮扬声由斜谷道(今陕西眉县南)取郿城(今陕西眉县北),并遣赵云、邓芝率一支
人马为疑兵,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佯作进攻郿城,自己则率主力突然向西北攻祁
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由于多年努力训练,蜀军士气旺盛,阵容整齐,北伐进展顺
利,曹魏所属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今甘肃甘谷东南)、安定(今甘肃镇原
东南)三郡都叛魏响应诸葛亮,魏天水将领姜维也投向诸葛亮。
  诸葛亮的进攻和得手,一时震动关中,使曹魏政权十分惊恐,魏明帝急忙亲自率军
西镇长安,派大将张郃率军阻止诸葛亮。
  诸葛亮出祁山,屯兵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命马谡为前锋,王平为副将,督诸
军与张郃战于街亭(今甘肃秦安县附近)。马谡平素好发高论,也提过一些好建议,如
“攻心为上”即是,但他不精兵法。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
用。”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注意刘备的提醒,在关键时刻,错用了他。结果马谡违反诸葛
亮的节度,拒听王平的劝止,弃城不守,上山扎营。张郃乘机把蜀军围困于山上,断其
水源。蜀军缺水,军心动摇,在曹军的进攻下溃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
退兵,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被魏军夺回,第一次北伐失败。
  为了严肃纲纪,以利再战,诸葛亮忍痛依法处死了马谡,自己又以统帅身份,主动
承担责任,上疏后主,自降三级。随即在这年冬天,诸葛亮又率军,发动了第二次北伐
曹魏之战。
  蜀军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曹魏已有准备,魏
将郝昭凭险据守,历时20多天。由于蜀国多山,蜀道艰险,这时军粮供应不上,诸葛亮
再次被迫退军,并于归途中设伏杀跟后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仅以此结束。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
(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领兵欲击陈式,诸葛亮即亲自出兵建威(今
甘肃西和北)。郭淮退兵,蜀军遂取武都、阴平二郡。第三次北伐以取得局部胜利结束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采取主动行动,发兵进攻汉中。 诸葛亮急调两万援军阻
击。后因雨路阻,魏军退回。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出师,再围祁山。鉴于蜀道山多路险,以前的
北伐多因军粮运送困难而受严重影响,诸葛亮为解决这个难题,发明了一种适合山道的
叫“木牛”的运粮车,向前方运粮。魏明帝闻祁山被围,忙派足智善算的司马懿迎击。
诸葛亮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包围祁山,自率主力东上寻找司马懿决战。两军相遇于上邽
(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司马懿深知蜀军的粮食供应仍很困难,有意避免决战,扎营坚
守,拖延时日。诸葛亮随即改变策略,佯装退兵,诱敌出战。司马懿谨慎尾随,但不主
动出击。魏军中一些将领多次请战,均遭司马懿拒绝。于是魏军中有人讥笑司马懿“畏
蜀如虎”。司马懿无奈,只好派大将张郃出战,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蜀军击败,损失300
0 多人。魏军上当吃亏后再也不敢恋战,而诸葛亮也因此无法消灭司马懿的魏军主力。
双方相持月余,蜀军粮食供应日益困难,负责运粮的蜀国大臣李严,既疏于职守, 又
怕承当罪责,就假传后主旨意,要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只好再次退兵。司马懿料定蜀 军
因粮尽撤退,不是计策,就派大将张郃追赶。诸葛亮抓住时机,于回军途中,在木门 谷
(今甘肃天水西南)设伏射杀了张郃,迫使魏军退去。第四次北伐结束。
  此后,诸葛亮暂时停止北伐行动,“休士劝农”,让士兵歇息练武;同时加强农业
生产,积蓄粮食。建兴十二年(234年),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北伐。 这年春
天,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口。此前,派使赴东吴,约孙权在东面呼应, 出兵攻魏。
不久,蜀军攻占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与魏大将司马懿 对峙于渭水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因军粮不继而造成中途退兵的情况,诸葛亮又发明了 “流马”车运
送粮食,同时抽出一部分士卒分杂在渭水沿岸百姓中,进行屯田。魏军方 面,则仍坚守
不战,以待蜀军粮尽疲惫。
  这年五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但主力在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
失利,导致全线撤退。蜀、吴夹击的计划落空。
  蜀魏在渭水对峙了100多云。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临终
前,诸葛亮决定撤军,并对撤军作了部署。诸葛亮死后,蜀军依嘱,整军从容而退。司
马懿不知诸葛亮已死,只紧追而不敢战,蜀军故作回军反击,司马懿怕中计,不敢再追

  及蜀军安全撤退毕,蜀国才宣告诸葛亮病死。时民间百姓流传笑话说:“死诸葛亮
吓走 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以蜀国地小人寡的有限力量,能够对当时实力
最雄厚的曹魏主动发起攻击,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虽然这也不单靠诸葛亮一个人的力
量,但他的足智多谋,他的治蜀方略,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灭蜀之战



  蜀灭吴亡,三分归于西晋 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魏能灭蜀,在
于前者在政治、经济和军 事等方面优于后者,但战场上的胜负,又与双方的指挥、谋划
直接有关。 三国后期,魏、吴、蜀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渐趋崩溃。
其中, 魏国自明帝曹睿死后,齐王曹芳为帝,大权旁落在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死后,子
司马师、 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并经过几
次废立皇 帝事件,准备代魏自立;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继续曹操的
办法,推 广屯田,并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
力量十分 强大。相比之下,蜀国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
定方针, 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及蒋琬、费
祎之后, 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特别是后主刘禅,自诸葛亮死后
,更加昏 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
,连姜维 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
的基础已 大大动摇。这时的吴国,因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
魏也多以 失败告终。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
  这样,在三国中,司马氏掌政下的魏国,势力最强,具备了灭吴、蜀,统一天下的
条件。
  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262年),执政的魏大将军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
为蜀国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
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东吴的方针。为此,魏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
作伐蜀准备。同时扬言要先攻吴,以迷惑蜀国。姜维闻讯,忙把情况上报刘禅,建议派
兵把守阳安关口(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和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的桥头,
作好防备。但昏庸的后主只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则相信鬼巫之说,以为魏军不会进攻,
刘禅信以为真,把姜维的建议,置之脑后,连群臣都不让知道。
  景元四年(263年)夏,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
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今甘肃迭部县东南)、沓中,进攻驻守
在此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向武街(今
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
斜谷(今陕西眉县南)、骆谷、子午谷(在今陕西西安南),进军汉中。
  蜀国后主见魏军真的来攻了,才仓卒应战,忙遣右车骑将军廖化率一支人马往沓中
, 增援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率另一支人马到阳安关防守汉中的外
国 据点。
  这年九月,魏军三路大军发起进攻。在东南,钟会的主力部队三路齐进,而这时刘
禅却不等援军到达就敕汉中各外围据点的蜀军撤退,魏军在没遇抵抗的情况下,迅速进
入汉中,并随即进逼阳安关。蜀阳安守将傅全,坚守苦战,旋因部将蒋舒开城出降,傅
佥格斗而死。魏军进占阳安关后,又长驱直入,进逼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西),威胁蜀
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
  与此同时,邓艾率领的西路魏军也展开攻势,使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
城太守杨趋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的姜维。姜维获悉魏军进入汉中的消息,就
虑及阳安关有可能丢失,剑阁孤危,遂引兵且战且退,企图移向剑阁。但是诸葛绪率领
的中路魏军已从祁山进达阴平之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姜维为调开桥头魏军,乃引
军从孔函谷(今甘肃武都县西南)绕到诸葛绪后侧,攻击魏军。诸葛绪深怕自己的后路
反被切断,忙命魏军后退15公里。姜维趁机立即回头越过桥头。当诸葛绪觉察自己上当
时,蜀军已远远离去,追赶不及了。姜维从桥头至阴平,续向南撤退,途中与正在北上
的廖化、张翼、董厥等蜀国援军会合,时已获悉阳安关口丢失,遂退守剑阁。
  不久,邓艾率军抵达阴平,他挑选精兵,欲与诸葛绪联合由江油(今四川江油北)
, 避开剑阁,直取成都。诸葛绪以邀击姜维为己任,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东去,与
钟 会军会合。钟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结果诸葛绪被征还治罪,其部归
属 钟会。
  随后,钟会率军进向剑阁。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西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形
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但又是通往成都的通道。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
, 在此“列营守险”。钟会屡攻不下,不久魏军因粮食不继,军心动摇,遂有退军之议

  魏军伐蜀之战,曾一度顺利进展,并切断了蜀军主帅姜维的退路,灭蜀之举,指日
可成。但由于诸葛绪的失策中计,姜维顺利通过桥头,凭险守剑阁,阻挡了魏军的攻势
, 使之面临粮尽退军、前功尽废的情形。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条奇策,建议“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
(今四川剑阁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300余里,
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指蜀军)必还,则(钟)会方轨(两车并行)而进;剑阁之
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献策的要点是,魏军从
阴平绕小道攻涪,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
, 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这条计策被接纳了,并由邓艾执行。 从阴平到涪,
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不过也因此之故,蜀国没在此设防。
  这年十月,邓艾率军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时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面对困难,邓艾身先士卒,遇到
绝 险处,“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
象 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
现, 大惊失色,不战而降。邓艾率魏军乘胜进攻涪城。 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亮之
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督诸军至涪城停住。及战, 魏军破蜀军前锋,诸葛瞻被迫退
守绵竹(今四川绵竹),列阵待艾。邓艾遣使致书诸葛 瞻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玡
王。”诸葛瞻怒斩使者。邓艾即遣其子邓忠及司马师纂 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魏军
失利,邓艾大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 有?”扬言欲斩邓忠、师纂,命
之再战。二将急忙重新上阵,结果大破蜀军,临阵斩诸 葛瞻及蜀尚书张遵等人。就这样
,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蜀国的兵力多在剑阁,成都兵少,实际上无防守可
言,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慌作一 团,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
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 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
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 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之。这年十一月,刘
掸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同 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魏军占领成都。
  坚守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后主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乃引军东
入巴中(今四川巴中)。钟会率魏军进至涪城,遣将追赶姜维。姜维退到都(今四川广
福)。旋接后主赖令,姜维乃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戈放甲于钟会军前。
  魏灭蜀之战结束。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晋灭吴之战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晋灭吴之战,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晋具有各方面的
优势,但仍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严密部署,终于迅速取胜。弱小的吴国面对强敌
, 反而轻敌大意,毫无有效全面的防备措施,结果一败涂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的灭蜀,使司马氏势力进一步加强。咸熙二年 (
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子司马炎嗣相国、晋王位,继掌魏国朝政。同年十二月,
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登皇位(即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
都洛阳。这样,魏灭蜀、晋代魏,变三国鼎立为晋与吴的南北对峙。
  司马昭曾有灭蜀之后三年就灭吴平天下的设想,但灭蜀后,因师老民疲,又缺乏灭
吴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强大水军,灭吴之举暂停。司马氏转而采取措施整顿内部,如任用
贤能,废除苛法,减免赋役,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以此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加
强实力基础。司马氏还特意厚待归降的蜀国君臣。如封刘禅为安乐公,后来还征用诸葛
亮孙诸葛京“随才署吏”,其他蜀国降臣封侯者有50余人,以此稳定巴蜀之众,又示意
东吴,收买吴国人心。晋代魏后,晋帝司马炎又遣使与吴讲和,作缓兵之计。但与此同
时,司马炎抓紧时间,开始作进攻吴国的军事准备。
  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
卫奡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今山东临淄北);司马?贫级叫熘葜罹事,镇下邳(?
江苏邳县西南),以这些地区作为进军的基地。羊祜是极力主张并参与密谋灭吴的主要
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阳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善施恩惠,如主动送还吴军俘虏、吴国禾
麦、吴人射伤的禽兽等,使“吴人翕然悦服”。吴人北来归降者不绝。迫使陆抗只得采
取“各保分界,无求细利”的方针,不敢贸然行事。另一方面,羊祜率部众又练兵,又
生产,提高晋军的战斗力,使晋军由“军无百日之粮”变为“有十年之积”。羊祜死后
, 继任者杜预继续练兵习武,屯积军粮,加紧备战。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炎以王濬为益州刺史,密命他制造大船,训练水军, “
为顺流之计”。王濬遂着手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 橹
,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在长江 上
游逐渐建立起来了。
  正当晋朝国力日盛,积极准备平吴的时候,江东的孙吴却是每况愈下。早在孙权晚
年,由于赋役苛重,吴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已有所发展,社会矛盾加剧。晚年的孙权,
“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孙权死后,围绕继位和权力问题,引发
了一连串的宫廷内争和帝位更迭,进一步加剧了吴国的混乱。及至吴元兴元年(264 年
),孙权之孙乌程侯孙皓被迎立为帝后,情况更加不可收拾。孙皓昏庸无道,即位后 尽
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搞得吴国“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人民揭竿而 起
,朝臣离心离德。孙皓对西晋的威胁,毫无戒心,有时也派兵攻晋,但多因草率而无 功
。他迷信长江天险可保平安,从未认真在战备上下功夫。名将陆抗觉察到晋有灭吴的 意
图,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强备战,他还预见到晋兵会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特别要 求
加强建平(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兵力。王濬在蜀造 船
所剩碎木顺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之以呈孙皓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 兵
。建平不下,终不敢渡。”孙皓对陆抗、吾彦的建议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视。 陆抗也在
忧虑中死去。吴国的衰落,孙皓的昏庸,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 机会。
  咸宁五年(279年),王濬、杜预(时羊祜已死)以吴主孙皓“荒淫凶虐”,上书
建议司马炎“宜速征伐”,举兵平吴。 司马炎即于这年十一月开始了平吴的大进军。
晋军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分六路出击:镇军将军、琅玡王司马?谱?驻地
下邳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由和州出击),建威将军 王戎
向武昌方向进攻,平南将军胡奋出击夏口(属今湖北武汉市),镇南大将军杜预自 驻地
襄阳进军江陵(今湖北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 而下
。晋军东西凡20余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为 了协
调行动,司马炎命王濬的军队下建平时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即吴都建业,今江苏 南京
市)时受王浑指挥。晋军分路出击,意在迅速切断吴军联系,各个击破,其中西面 晋军
主攻,东面晋军牵制吴军主力,最后夺取吴都建业。
  这年十二月,王濬、唐彬率军7万沿江而下。明年(即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克丹
杨(今湖北秭归东),寻进逼西陵峡。吴军于此设置铁锁横江,又作铁锥暗置江中,以
为以此即可阻止晋军前进,竟不派兵防守。王濬早已预作大筏数十个,缚草为人,立于
筏上,使水性好的士卒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即着筏而去,又用大火烧融铁锁。晋军
顺利排除了障碍,一路势如破竹,进克西陵,继克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今湖北
松滋东北,长江南岸)。
  与此同时,杜预率领的晋军,几乎兵不血刃,夺取了江陵,胡奋克江安(今湖北公
安西北),所到之处,大多不战而胜。 随即司马炎又命王濬为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
要他和唐彬率军继续东下,扫除巴丘 (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
,顺流长骛,直造秣陵”。同时命杜 预南下镇抚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阳(今湖南郴
县)、衡阳(今湖南湘潭西)。于时 王濬遵命即克夏口,与王戎联军夺取武昌,随后又
“泛舟东下,所在皆平”。至此,晋 军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
  至于东面,太康元年正月,主浑率晋军已抵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一带,准备渡
江进逼建业。吴主孙皓慌忙异常,急令丞相张悌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等率兵3万
, 渡江迎击。结果晋军大胜,临阵斩杀张悌、沈莹、孙震等吴将士5800人。吴国上下大
震。
  王浑率军逼近江岸,部将建议他乘胜直捣建业。但王浑以司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
纳建 议,停军江北,等待王濬。这时琅玡王司马?频慕军也进抵长江,威胁建业?
  三月,王濬军东下抵达三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吴主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
舟军万人抵御,但吴军毫无斗志,“望旗而降”。孙皓企图再凑2万兵众抵抗,这些士
众却于出发前夜,即尽逃亡。至此,吴国已无兵可守。各路晋军兵临建业。孙皓用大臣
薛莹、胡冲计,分别遣使奉书于王濬、司马?啤⑼趸氪η蠼担企图挑拨离间。按司马?
原先的规定,这时的王濬晋军应由王浑节度,而王浑屯兵不进,又以共同议事的名义,
也要王濬停止进军。但王濬不顾王浑阻拦,于三月十五日以戎卒8万,方舟百里,鼓噪
而进建业。吴主孙皓面缚出降于王濬军前,吴亡。晋统一全国。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淝水之战



  从“投鞭断流”到“风声鹤唳”
  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
权之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大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弱小的东晋军队临危不乱,利用前秦
统治者苻坚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和前秦军队战术部署上的不当而大获全胜,成为中国历史
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公元316年,在内乱外患的多重打击下,腐朽的西晋王朝灭亡了。随之而来的,是
出现南北大分裂的历史局面。在南方,公元317年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称帝,建立起东晋王朝。其占有现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地区。在北方,匈奴、鲜卑、羯
、 氐、羌等少数民族首领也纷纷先后称王称帝,整个北方地区陷入了割据混战的状态。
在 这个动乱过程中,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氏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权。
公元357年,苻坚自立为前秦天王。他即位后,重用汉族知识分子王猛治理朝政,推行一
系列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加强军力的积极措施。在吏治整顿、人才擢用、学校
建设、农桑种植、水利兴修、军队强化、族际关系调和方面均收到显著的成效,在一定
程度上使前秦国实现了“兵强国富”的局面。
  在这基础上,苻坚积极向外扩张势力。他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初
步统一了北方地区。黄河流域的统一,使苻坚本人的雄心越发增大。他开始向南进行扩
张,在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的部分地区)、益(今四川
的大部分地区)两州,这样长江、汉水上游就纳入了前秦的版图。接着,前秦雄师又先
后占领了襄阳、彭城两座重镇,并且一度包围三阿(今江苏高邮附近)、进袭堂邑(今
江苏六合)。由是,秦晋矛盾日趋尖锐,终于导致了淝水大战。
  苻坚让军事上的胜利冲昏了自己的头脑:孜孜于大起军旅攻打江南,统一南北。东
晋太元七年(382年)四月,苻坚任命其弟为征南大将军。八月又委任谏议大夫裴元略
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积极经营舟师,企图从水路顺流东下会攻建康。到了十月,苻
坚认为攻晋的战略准备业已基本就绪,打算亲自挥师南下,一举攻灭东晋。 在兴师之
前,苻坚将群臣召集到太极殿,计议发兵灭晋这一事宜。在这次殿前决策 会议上,苻坚
本人趾高气扬,声称四方基本平定,只剩下东南一隅的东晋犹在抗拒王命, 现在他要亲
自统率97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群臣中少部分人附和苻坚的意见, 秘书监朱
彤奉迎说:陛下亲征,东晋如不投降只有彻底灭亡,现在正是灭晋千载难逢的 良机。冠
军将军慕容垂(鲜卑族)等人心怀复国的异志,也在会后鼓励苻坚出兵,推波 助澜。
  但是前秦的多数大臣对此却持有反对的意见。尚书左仆射权翼认为,东晋虽然弱小
, 但是君臣和睦、上下团结,这时尚不是进攻它的时机。太子左卫率石越也认为,晋拥
有 长江天险,又得到民众的拥护支持,进攻不易取胜。他们都希望苻坚能够暂时按兵不
动, 发展生产,整训部队,等待东晋方面出现间隙后,再乘机攻伐。但苻坚却骄狂地声
称: “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也完全可以阻断长江水流,东晋方面还有什
么天 险可以凭恃的呢?”
  苻坚见群臣反对他的攻晋决策,便结束朝议,退而与其弟阳平公苻融决断大计。苻
融此人智勇双全,深得苻坚的信任。但这时他也不同意出兵,认为攻晋有三大困难:人
心不顺;东晋内部团结,无隙可乘;前秦连年征战,军队疲惫,百姓厌战。建议苻坚放
弃马上攻晋的计划。同时苻融也清醒地看到前秦表面强盛的背后,是民族矛盾、阶级矛
盾的激烈尖锐。他向苻坚指出:如今鲜卑、羌、羯等族的人,对氐有灭国之深仇,他们
正遍布于京郊地区,大军南下之后,一旦变乱发生于心腹地区,那时就追悔莫及了。为
了说服苻坚,苻融还把苻坚所最为信任的已故丞相王猛反对攻晋的临终嘱咐抬了出来,
可是苻坚都听不进去,固执地认为,以强击弱,犹“疾风之扫秋叶”,垂危的东晋政权
可以迅速消灭。
  为了劝阻苻坚南下攻晋,前秦的众多大臣进行了最后的努力。他们针对苻坚信佛的
特点,通过释道安进行劝说。道安规劝苻坚不要攻晋;如一定坚持攻晋,您苻坚也不必
亲自出征,而宜坐镇洛阳,居中调度,进攻和诱降双管齐下,以争取胜利。苻坚的爱妃
张夫人和太子宏、幼子诜也都一再相劝,但是苻坚对这些依然置若罔闻,决意南下。
  太元八年(383年)七月,苻坚下令平民每10人出兵1人,富豪人家20岁以下的从军
子弟,凡强健勇敢的,都任命为禁卫军军官。并扬言说:“我们胜利了,可以用俘虏来
的司马昌明(即晋孝武帝)做尚书左仆射,谢安做吏部尚书,桓冲做侍中。看情况,得
胜还师指日可待,可提前替他们建好官邸。”志骄意满之态,溢于言表。
  八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计90万大军,在东
西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水陆并进,南下攻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
的紧急关头,决意奋起抵抗。他们一方面缓解内部矛盾,另一方面积极部署兵力,制定
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以抗击前秦军队的进犯。
  晋孝武帝司马曜在谢安等人的强有力辅弼下任命桓冲为江州(今湖北东部和江西西
部)刺史,控制长江中游,阻扼秦军由襄阳南下。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
都督,统率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遏制秦军主力的
进攻。又派遣胡彬率领水军5000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摆开了与前秦大军
决战的态势。
  同年十月十八日,苻融率领前秦军前锋攻占寿阳,生擒晋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与
此同时,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县境)。晋军胡彬所部在增援的半道上得悉
寿阳失陷的消息,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苻融又率军尾随而来,攻打硖石
。 苻融部将梁成率兵五万进抵洛涧(今安徽怀远县境内),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
河 交通,遏制从东西增援的晋军。
  胡彬困守硖石,粮草乏绝,难以支撑,便写信请求谢石驰援,可是此信却被前秦军
所截获。苻融及时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力单薄、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前秦军迅速开进
, 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便把大部队留在坎城,亲率骑兵8000驰抵寿阳,并派遣原
东 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中劝降。朱序到了晋军营阵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等
人 密告了前秦军的情况,并建议谢石等人不要延误战机,坐待前秦百万大军全部抵达后
束 手就擒,而要乘着前秦军各路人马尚未集中的机会,主动出击。他指出只要打败前秦
军 的前锋,挫伤它的士气,前秦军的进攻就不难瓦解了。谢石起初对前秦军的嚣张气焰
心 存一定的惧意,打算以固守不战来消磨前秦军的锐气。听了朱序的情况介绍和作战建
议 后,便及时改变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争取主动。
  十一月,晋军前锋都督谢玄派猛将刘牢之率领精兵5000迅速奔赴洛涧。前秦将梁成
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前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
水,猛攻梁成的军队。前秦军腹背受敌,抵挡不住,主将梁成阵亡,步骑5万人土崩瓦
解,争渡淮水逃命,1.5万多人丧生。晋军活捉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缴获了前秦
军的大批辎重、粮草。洛涧遭遇战的胜利,挫抑了前秦军的兵锋,极大地鼓舞了晋军的
士气。谢石乘机命诸军水陆并进,直逼前秦军。苻坚站在寿阳城上,看到晋军部阵严整
, 又望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的草和树木,以为也是晋兵,心中顿生惧意,对苻融说:
“这明明是强敌,你怎么说他们弱不堪击呢?” 前秦军洛涧之战失利后,沿着淝水西岸
布阵,企图从容与晋军交战。谢玄知己方兵 力较弱,利于速决而不利于持久,于是便派
遣使者激将苻融说:“将军率领军队深入晋 地,却沿着淝水布阵,这是想打持久战,不
是速战速决的方法。如果您能让前秦兵稍稍 后撤,空出一块地方,使晋军能够渡过淝水
,两军一决胜负,这不是很好吗?”前秦军 诸将都认为这是晋军的诡计,劝苻坚不可上
当。但是苻坚却说:“只引兵略微后退,待 他们一半渡河,一半未渡之际,再用精锐骑
兵冲杀,便可以取得胜利。”于是苻融便答 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前秦军本
来就士气低落,内部不稳,阵势混乱,指挥 不灵,这一撤更造成阵脚大乱。朱序乘机在
前秦军阵后大喊: “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听了信以为真,遂纷纷狂跑,争相
逃命。东晋军 队在谢玄等人指挥下,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的攻击。苻融眼见大势不
妙,骑马飞驰 巡视阵地,想整顿稳定退却的士兵,结果马倒在地,被追上的晋军手起刀
落,一命呜呼。 前秦军全线崩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青冈(
在今寿阳附近)。
  前秦军人马相踏而死者,满山遍野,堵塞大河。活着的人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
兵追 来,更没命地拔脚向北逃窜。是役,秦军被歼灭的十有八九,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
,仓 皇逃至淮北。
  淝水之战的结果,是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
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
秦政权和苻坚本人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
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苻坚惨败淝水,原因众多。其中主要有:骄傲自大,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
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
长就短,缺乏协同;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
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对朱序等人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对手掌握己方情况,使己陷入
被动地位。
  东晋军队的胜利,主要的因素归结起来,就是:
  临危不乱,从容应敌;君臣和睦, 将士用命; 主将有能,指挥若定;
  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士卒精练,北府兵以一当十;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
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
  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由此可见,淝水之战中双方得失足资启迪。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完了————
目前就这些,希望大家补充


那我周末找找吧。原题目应该是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那贴子叫个长啊。。
daniellwolfe留

好啊,好啊,表累着啊$加油$$加油$

[ 本帖最后由 mmggw2005 于 2006-2-23 11:49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2-23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2-23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mggw2005 于 2006-2-22 22:35 发表
————贴完了————
目前就这些,希望大家补充


那我周末找找吧。原题目应该是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那贴子叫个长啊。。
daniellwolfe留

好 ...

1000请查收:lol: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der 于 2006-2-23 14:35 发表

1000请查收:lol:

:lol::lol::P:P
真的发了,不是把,啊。。。。。。。。。。。。。。。1000牙。。。。。。。。。。。$感人$$感人$$感人$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6 14:41 , Processed in 0.078331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