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mmggw2005

[战国春秋] 用战争穿起历史:中国古代经典战例精选——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6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刚找了一下。

http://www.oa18.com/read/history/other/100warcn/



图片大了点。改一下。

[ 本帖最后由 daniellwolfe 于 2006-2-26 21:5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6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我都贴过来吗。。。。


咱俩谁有空就慢慢贴吧。不急。呵呵。你还是贴照片吧。有人等着呢。:P:P
danielwolfe留


[ 本帖最后由 mmggw2005 于 2006-2-26 22:54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2-26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35 北魏统一北方战争

--------------------------------------------------------------------------------


统一北方,南北对峙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
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
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鲜卑拓跋部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
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领什翼犍称代王,
建代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北魏登国元年(386
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继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
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败北燕,占有今山西、河北地
区,同时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进入中原的拓跋部,
实行“分土定居”,开始由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并引用汉人士族,建立封建制度,
开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飞跃向封建制的发展过程。
    拓跋珪死后,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嗣死,其子拓跋焘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
于时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拓跋焘,字佛貍,“聪明大度”,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君主。
    他继位后,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整顿税制,分配土地给贫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
汉人参政,旨在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与中原地主的结合,稳定社会,发展经济。
这些又使北魏国势日盛,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北魏建国和发展时,正处于十六国的后半期。及拓跋焘即位并日益强盛,南方的
东晋已为刘裕的刘宋王朝所取代,北方则还有西秦、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的并立
与纷争,北魏的北边还有蠕蠕(又称柔然、芮芮)经常南下侵扰。拓跋焘君临中原,即
把平定北方提上议程,但关于先取何方,统治集团内部一直争论不休。及始光三年
(426年),西秦主乞伏炽磐遣使朝魏,请讨夏国。北魏大臣们仍意见不同,有的主张
先伐蠕蠕,有的主张先伐北燕,北方士族出身的崔浩则认为“赫连氏(夏主)土地不过
千里,政刑残虐,人神所弃,宜先伐之”。时拓跋焘举棋不定。同年九月,拓跋焘闻夏
主赫连勃勃己死,子赫连昌嗣位,内部不稳,遂决定先攻夏国。
    夏国立于关中,建立者赫连勃勃,属匈奴族铁弗部,其父刘卫辰就是拓跋部的死敌。
赫连勃勃先依后秦姚兴,后自立,取长安,占有关中,称帝,都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
南白城子),因任性屠杀臣民,搞得“夷夏嚣然,人无生赖”,国力衰弱。北魏先伐夏
国,应该说是正确的选择。
    拓跋焘进攻夏国的部署,是分兵二路。一路攻长安,一路趋统万。这年(即始光三
年)九月,遣司空奚斤等人率4.5万人袭浦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指向长安。
十月,拓跋焘自率主力攻统万。十一月,奚斤一路尚未至浦坂,夏守将赫连乙升即弃城
西逃长安。奚斤轻取浦坂后,进抵长安,夏长安守将赫连昌弟赫连助兴即与乙升等弃长
安西奔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十二月,奚斤占领长安。但拓跋焘进攻统万,以其城
坚固,未克,遂掠牛马10余万,徒其民万余家而还。
    始光四年(427年)正月,赫连昌进行反击,遣其弟赫连定进攻长安,与魏守将奚
斤对峙。拓践焘闻之,“乃遣就阴山伐木,大造攻具”,再次讨夏。他一方面增兵长安,
加强防守,另一面,部署兵力大规模进攻统万。四月,命司徒长孙翰等率3万骑为前驱,
常山王素等率步兵3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等率步兵3万负责攻城器械,将军贺多罗领精
兵3000为前锋,担任搜索之务。五月,拓跋焘亲自离都西进。六月初,拓跋焘率轻骑2
万兼程抵统万城下,马上分军埋伏。时夏主赫连昌坚守不战,企盼长安赫连定来援,以
便实施内外夹攻的计划。拓跋焘为诱之出战,伪作退却以示弱,又遣军士诈降慌报说,
魏军粮尽,兵力单薄。赫连昌信以为真,开城以步骑3万列阵,与魏军对抗。及战,拓
跋焘亲临战场,不顾马倒身伤,镇定指挥。时值风起东南,飞沙扑迎魏军,有人建议收
兵避风,大臣崔浩斥而阻止,指出决胜在于一日之中,建议分兵夹击。拓跋焘接受崔浩
计策,分兵两侧,夹击夏军。结果,夏兵大溃,赫连昌带数百骑逃走上邽(今甘肃天水
市),拓跋焘率军入统万,掠获牲畜珍宝无数。进攻长安的赫连定闻统万为魏军所破,
也忙退军到上邽。
    神麚元年(428年)二月,魏军追击到上邽,夏主赫连昌中伏被擒。赫连定收夏军
余众奔平凉(今甘肃平凉市西),于此称帝,旋竟击退魏军,反攻奇取长安。此时北魏
北边的蠕蠕不断南下,侵扰严重,拓跋焘只好暂停攻灭夏国的战争,转而北击蠕蠕。
    蠕蠕,是一支游牧部族,游猎于大漠南北,经常南下犯边掠杀,威胁北魏边境的安
全,干扰北魏统一北方的计划。神麚二年(429年),拓跋焘决定大规模反击蠕蠕。这
年四月,亲自率军北伐。魏军深入大漠,大败蠕蠕,又破归服于蠕蠕的另一游牧部族高
车(又称敕勒),获牲畜人口数以百万计。此后蠕蠕残余势力虽仍不时犯边,但为害程
度减轻。
    在基本上解决了北方边患之后,拓跋焘又回头收拾夏国残余力量。这时夏主赫连定
联络南方的刘宋,计划共同对魏进攻,并进而瓜分魏土。神麚三年(430年),拓跋焘
一方面分军抗击打破南方刘宋的北上进军,同时恢复对赫连定的进攻,不久即收复长安,
略取平凉,占有关中。神麚四年(431年),夏主赫连定灭西秦,掠其民十余万,随即
欲北击北凉,于半渡黄河时,被吐谷浑王遣军捉拿,下一年(魏延和元年)被送至魏京
师平城,拓跋焘杀之,夏亡。
    接着拓跋焘掉转兵锋,东指北燕。
    北燕系汉人冯跋所建,在今东北辽宁一带。冯跋原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
祖父时迁居上党(今山西长子县西),父仕西燕为将军。西燕亡,冯跋东徒和龙(又称
龙城,今辽宁朝阳市),仕后燕。后燕主慕容熙暴虐无道,苛取于民,冯跋与高云杀之,
并推高云为主。寻高云被臣下刺杀,冯跋遂自立,称燕天王,建都和龙,史称其国为北
燕。冯跋废除苛政,“下书省徭薄赋”,社会经济渐有发展。冯跋死后,弟冯弘夺位,
杀冯跋诸子百余人,国势日衰。
    延和元年(432年)六月,魏帝拓跋焘亲征北燕,同时遣使与刘宋通和,以防其北
上。七月,魏帝率军经濡水(今湙*河),至辽西,进围和龙。冯弘严兵固守,但燕属
州郡纷纷降魏。魏军又分兵攻占四周燕土,孤立和龙。九月,因久攻和龙未下,拓践焘
引军西还。
    延和二年(433年)六月,拓跋焘遣水晶王健、尚书,左仆射安原督诸军续攻和龙。
延和三年,魏以冯弘拒绝以子入质,再攻和龙,芟其禾稼,徒其民,以此进一步困之。
太延元年(435年)正月,北燕遣使求救于南方的刘宋王朝,刘宋赐冯弘燕王封号,但
无力援救。六月,拓跋焘遣乐平王不等五将率骑4万,又攻和龙。燕主冯弘深感孤立无
援,遣使于高丽,欲往避之。太廷二年(436年)二月,拓跋焘拒绝燕的求和,又遣将
与辽西诸路魏军会攻和龙,同时遣使通谕高丽等各方,进一步孤立北燕,但高丽仍派兵
迎冯弘。五月,冯弘弃和龙奔高丽(居二年后被杀),北燕亡。这时北方的割据政权就
剩下北凉了。
    北凉据于河西(今甘肃一带),系匈奴族卢水胡沮渠蒙逊所建。蒙逊祖上是卢水
(今甘肃黑河)部落西帅,父仕前秦苻坚,死后,蒙逊继统其部曲,雄踞一方。旋蒙逊
起兵反后凉吕光,拥立京兆人段业,后又杀段业,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
公,改元永安,先都于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后迁都于姑臧(今甘肃武威)。蒙逊
之时,灭西凉,尽有酒泉(今甘肃酒泉)、敦煌(今甘肃敦煌西)等地,西域30余国向
他称臣,强盛一时。蒙逊死后,子牧犍继位,不几年,北魏即兵临其境了。
    魏太延五年(439年)五月,拓跋焘治兵于平城西郊。六月,率兵西讨北凉,以永
昌王健等督诸军与常山王素二道并进,为前锋,乐平王不等另督军为后继。魏军进展顺
利,北凉军望尘退却。八月,拓跋焘率魏军进抵姑臧城下,牧犍兄子祖皕城降魏,魏军
即展开围城之战。九月,沮渠牧犍率左右文武5000人面缚降于北魏军前,魏军占领姑臧,
又分兵追击北凉残余势力于张掖、酒泉等地,北凉亡。
    至此,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历时100多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从而与南方
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魏灭北凉这一年,
被认为是南北朝的开始年代。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2-26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36 隋灭陈之战

--------------------------------------------------------------------------------


结束西晋以来长达300年之久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
    南北朝末期,中国境内北周、突厥和陈三个政权并存。北周武帝死后,大权落入大
臣杨坚之手。公元581年二月,杨坚逼迫年仅9岁的静帝让位,建立了隋朝,仍都长安。
当时隋朝领域大体包括长江以北,汉代长城以南,东至沿海、西达四川的广大地区。杨
坚在北周和北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一系列加强君主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
隋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日益壮大。
    突厥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乘北齐与北周争战不休,争相与其和亲之机,
不断向南扩展和袭扰。隋朝建立后,停止向突厥输送金帛,因而突厥统治者常常南下袭
扰,威胁隋王朝统治。陈朝传至后主陈叔宝时,仅保有长江以南、西陵峡以东至沿海地
区,政治腐朽,赋税繁重,刑法苛暴,人民怨声载道,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陈王朝企图
凭借长江天堑阻止隋军南下,但除保有个别江北要点之外,巴蜀及长江以北地区均为隋
占有,长江天险已不足恃。从当时总的情况来看,隋处于中原腹心地区,人口最多,经
济文化较发达,军事实力也较强,具有统一全国的条件。但杨坚夺取政权不久,内部不
稳,外受突厥和陈的威胁。隋兵力虽众,却难以对付突厥轻骑的袭扰,水军一时也无力
突破长江天险。因此,统一全国的进程,经过10余年的争战才最终实现。
    杨坚夺取政权后,即有吞并江南之志。但因隋王朝新建,实力不强,又屡遭突厥南
下袭击,便决定先巩固内部,充实国力,南下灭陈,然后北击突厥,统一天下。后因突
厥举兵南下的规模越来越大,隋文帝被迫改变取南和北战略,并制定先北后南的方针。
为此,先后采取了以下重大措施:经济上颁布均田和租调新令,把荒芜的土地拨给农民
耕种,减轻赋税徭役,兴修水利,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储粮备战。政治上强化中央
统治机构和完善官制,废除一些酷刑峻法。同时采取对策,孤立分化突厥,不断派遣使
者去陈朝,表面表示友好,实则探听虚实,使之松懈麻痹。军事上,改进北周以来的府
兵制,集中兵权,加强军队训练,加固长城,训练水军。
    杨坚利用突厥内部为争夺汗位互相残杀之机,政治上孤立分化与军事反击双管齐下,
迫使突厥先后称臣降附。然后全力谋划灭陈。在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杨坚遂
于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部署进军。设置淮南行省于寿春,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任
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指挥水陆军51.8万人,同时从长江
上、中、下游分八路攻陈。其具体部署是:杨俊率水陆军由襄阳进屯汉口,杨素率舟师
出永安(今四川奉节)东下,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与杨素合兵,杨广出六合,庐州总
管韩擒虎出庐江(今安徽合肥),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今江苏扬州),蕲州刺史王
世积率舟师出蕲春攻九江,青州总管燕荣率舟师出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沿海南下入太
湖,进攻吴县(今江苏苏州)。
    前三路由杨俊指挥,为次要作战方向,目标指向武昌,阻止上游陈军向下游机动,
以保障下游隋军夺取建康。后五路由杨广指挥,为主要作战方向,目标指向建康,其中
杨广、贺若弼、韩擒虎三路为主力,燕荣、王世积两军分别从东、西两翼配合,切断建
康与外地联系,保障主力行动。隋军此次渡江正面东起沿海,西至巴蜀,横亘数千里,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浩大的渡江作战。为了达成渡江作战的突然性,隋在进军之前,
扣留陈使,断绝往来,以保守军事机密。同时派出大批间谍潜入陈境,进行破坏、扰乱
活动。
    整个作战行动主要在长江上游和下游两个地段上同时展开。开皇八年(588年)十
二月,杨俊率水陆军10余万进屯汉口,负责指挥上游隋军,并以一部兵力攻占南岸樊口
(今湖北鄂城西北),以控制长江上游。陈指挥长江上游诸军的周罗侯,起初未统一组
织上游军队进行抵抗,听任各军自由行动。当看到形势不利时,又收缩兵力、防守江夏
(今武昌),阻止杨俊军接应上游隋军。两军在此形成相持。杨素率水军沿三峡东下,
至流头滩(今湖北宜昌西),陈将戚欣利用狼尾滩(今宜昌西北)险峻地势,率水军据
险固守。杨素于是利用夜暗不易被陈军窥察之机,率舰船数千艘顺流东下,遣步骑兵沿
长江南北两岸夹江而进,刘仁恩部亦自北岸西进,袭占狼尾滩,俘虏陈全部守军。陈南
康内史吕忠肃据守歧亭,(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峡口),以三条铁锁横江截遏上游隋军
战船。杨素、刘仁恩率领一部登陆,配合水军进攻北岸陈军,经40余战,终于在次年正
月击破陈军,毁掉铁锁,使战船得以顺利通过。此时,防守公安的陈荆州刺史陈慧纪见
势不妙,烧毁物资,率兵3万和楼船千艘东撤,援救建康,但被杨俊阻于汉口以西。周
罗侯、陈慧纪也被牵制于江夏及汉口,无法东援建康。
    在长江下游方面,当陆军进攻的消息传来,陈各地守军多次上报,均被朝廷掌管机
密的施文庆、沈客卿扣压。隋军进至江边时,施文庆又以元会(春节)将至,拒绝出兵
加强京口(今江苏镇江)、采石(今安徽当涂北)等地守备。开皇九年(589年)正月
初一,杨广进至六合南之桃叶山,乘建康周围的陈军正在欢度春节之机,指挥诸军分路
渡江:派行军总管宇文述率兵3万由桃叶山渡江夺占石头山(今江苏江宁县西北),贺
若弼由广陵南渡占领京口,韩擒虎由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夜渡。陈军因元旦酒会,
仍处醉乡之中,完全不能抵抗,韩部轻而易举袭占采石。正月初三,陈后主陈叔宝召集
公卿讨论战守,次日下诏“亲御六师”,委派萧摩诃等督军迎战,施文庆为大监军。陈
叔宝、施文庆不谙军事,将大军集结于都城,中派一部舟师于白下(今江苏南京城北),
防御六合方面的隋军,另以一部兵力镇守南豫州(今安徽当涂),阻击采石韩擒虎部的
进攻。隋军突破长江之后,迅速推进。贺若弼部于初六日占领京口后以一部进至曲阿
(今江苏丹阳),牵制和阻击吴州的陈军,另以主力向建康前进。韩擒虎部于初七日占
领姑孰(今安徽当涂)后,沿江直下,陈沿江守军望风而降。正月初七日,贺若弼率精
锐8000进屯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以南的白土岗,韩擒虎部和由南陵(今安徽铜陵附近)
渡江的总管杜彦部2万人在新林(今南京西南)会合,宇文述部3万进至白下,隋大军继
续渡江跟进。至此,隋军先头部队完成了对建康的包围态势。
    建康地势虎踞龙盘,向称险要。此时,陈在建康附近的部队仍不下10万,陈叔宝弃
险不守,把全部军队收缩在都城内外,又拒不采纳乘隋先头部队孤军深入立足未稳之机
进行袭击的建仪。正月二十日,陈叔宝在“兵久不决,令人腹烦”的情况下,决定孤注
一掷,命令各军出战,在钟山南20里的正面上布成一字长蛇阵,鲁广达率部在最南方的
白土岗列阵,向北依次为任忠军、樊毅军、孔范军、萧摩诃军。但陈军毫无准备,既未
指定诸军统帅,又无背城一战的决心,各军行动互不协调,首尾进退不能相顾。贺若弼
未待后续部队到达,即率先头部队出战陈鲁广达部,初战不利,贺若弼燃物纵烟,掩护
撤退,尔后集中全力攻击萧摩诃部,陈军一部溃败,全军随之瓦解。在这同一天,韩擒
虎进军石子岗(今江苏南京雨花台),陈将任忠迎降,引韩部直入朱雀门(都城正南门
宣阳门南2.5里),攻占了建康城。藏匿于枯井之中的陈叔宝被隋军俘虏。正月二十二
日,杨广进入建康,命令陈叔宝以手书招降上游陈军周罗侯、陈慧纪等部。同时遣兵东
下三吴,南进岭南等地,先后击败残存陈军的抵抗。至此,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
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长期分裂的局面。
    隋王朝之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自西晋末年以后,我国南北长期陷于分裂。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北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统一成为时代的需要。杨坚建立隋朝之
后,注意争取人心,奖励生产,在政治上较为巩固,经济上较为富裕,军事上较为强大,
因而具备了统一南北的条件,并最终完成了统一。此外,杨坚在战争指导上的正确也是
获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一是根据情况变化,灵活确定战略打击目标。
    隋本来准备先灭陈,但因突厥大举南下,随即改为北攻南和、先北后南的方针,力
避两面作战,以集中兵力打击主要敌人。
    二是集中优势兵力,分割歼灭敌军主力。隋军面对陈数千里长江防线,兵分两个方
向,八路同时出击。上下游一起行动,互相呼应,迅速夺占陈江防要点,达到分割歼敌
的目的。三是军政并举,对陈先以外交等手段,使之麻痹松懈,继之以军事手段使其疲
误消耗,在条件成熟时突然集中兵力给以打击,使陈迅速土崩瓦解。四是战争准备充分。
为了灭陈,从开皇元年起即遣将派兵经营江北要地,数次讨论平陈之策,拟制战略计划,
根据渡江作战需要,大造舰船,训练水军,保证了渡江作战的顺利进行。至于陈朝的失
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腐败不堪,军事上麻痹松懈,战前无准备,战中无定策,
在强大而又准备充分的隋军突然打击下土崩瓦解,兵败国亡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2-26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37 隋反击突厥之战

--------------------------------------------------------------------------------


“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
    隋反击突厥之战,是我国中原王朝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突厥贵族之间进行的战争。
这场战争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突厥侵隋,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突厥臣服,
中间经过了26年的时间,双方复归盟好,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与融合。
    北魏时期,突厥族兴起于中国北方。随着突厥由原始民主制向奴隶制过渡,突厥贵
族不断南下掠夺中原王朝的人口和财富,与当时北齐、北周政权时战时和,中原各封建
王朝也用和亲政策笼络突厥,突厥则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隋朝初年,突厥分为五
部,摄图称沙钵略可汗,毗罗称第二可汗,大逻便称阿波可汗,玷厥称达头可汗,此外
还有步离可汗。各汗无所统辖,分居四面,而以沙钵略可汗最为强大。隋文帝杨坚取代
北周以后,待遇突厥礼数渐薄,于是突厥各部怨恨隋朝。北周嫁给摄图叔父佗钵可汗的
千金公主,屡次劝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周室复仇,双方战争开始。
    开皇元年(581年),突厥沙钵略可汗联合中原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刺史高宝宁
合兵入侵隋朝,隋文帝命令边境修筑堡障,加高长城,并派上柱国阴寿率兵屯驻幽州
(今北京市),京兆尹虞庆则率兵屯驻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太子杨勇兵驻咸阳,防
备突厥。
    开皇二年(582年),突厥入侵,隋大将军韩僧寿和上柱国李充大败突厥军队。五
月,高宝宁带领突厥兵袭击平州(今河北卢龙县),突厥五可汗40万大军汇合,攻入长
城以南。
    六月,隋上柱国李光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大败突厥兵。随后,突厥又进犯兰州,
被隋将贺娄子干打败。隋将达奚长儒与沙钵略可汗交战,突厥兵10余万,隋军才3000人,
被突厥冲散。后来隋军又集结在一起,四面抗拒,连续激战3天,作战14次,隋军兵器
用光,就用拳头相拼,手上的骨头全部露出来。这场恶战杀死突厥兵1万余人,隋军也
损兵折将十之七八,突厥兵撤军而回。在西北地区,突厥兵在临洮(今甘肃临洮县)、
豳州(今陕西省彬县南)等地打败隋柱国冯昱、上柱国李崇、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后,纵
兵深入,大掠武威、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金城(今甘肃兰州市)、弘化
(今甘肃庆阳市)、延安、上都(今陕西富县)6郡,牲畜被劫一空。沙钵略可汗还想
继续南侵,但因与其侄染干、叔父达头可汗存在矛盾,相互不和,遂撤军北返。
    开皇三年(583年),突厥屡次进犯隋朝,隋文帝派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八道出
兵攻打突厥。杨爽率领李充等4将出朔州道,与沙钵略可汗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市北)交战。李充建议乘敌人没有准备,用精兵突袭,杨爽率领5000精兵突然猛攻敌军,
大破突厥军队,沙钵略可汗丢盔弃甲,潜伏在草丛中,后来才得以逃脱,士兵死亡大半。
五月,隋将窦荣定率兵出凉州道,与阿波可汗交战,屡败阿波可汗。阿波请求结盟,率
军北撤。八月,隋朝派遣尚书左仆射高颍出宁州道,内史监虞庆则出原州道,反击突厥。
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春,沙钵略可汗与隋朝作战屡次失败,向隋朝请求和亲,双方
战争停止。
    开皇十三年(593年)隋灭陈后,把陈后主陈叔宝的屏风赐给突厥大义公主(即北
周千金公主,隋改封大义公主),大义公主睹物伤感,写诗记叙陈朝灭亡以怀念周室。
隋文帝非常不高兴,待遇礼数渐薄。当时突厥都蓝可汗在位,断绝向隋朝贡,出兵进犯
隋朝边境。开皇十九年(599年)春,边境官吏报告说都蓝可汗要攻打大同城,隋文帝
派汉王杨谅为元帅,统兵出征。左仆射高颍出朔州道,右仆射杨素出灵州道,上柱国燕
荣出豳州道,阻击都蓝。都蓝与达头联兵,攻下尉州(今河北尉县)。隋上柱国赵仲卿
率3000士兵与突厥交战,前后7天,大败突厥,俘虏1000余人,牲畜1万头。突厥重新组
织队伍,进行反补,赵仲卿列方阵相拒5天,等高颍大军到来后,夹击突厥,都蓝败逃。
杨素与达头相遇,命令骑兵列阵,达头率10万突厥骑兵冲击隋军,隋将周罗侯率精兵迎
敌,杨素亲自带领大部队与突厥决战,突厥大败,士兵死伤不可胜数,达头本人也受伤
逃回。
    开皇二十年(600年)四月,突厥达头可汗犯边,隋朝派晋王杨广、右仆射杨素出
灵武道,汉王杨谅和史万岁出马邑道迎敌。隋军在水草中放毒,突厥人马饮食后纷纷死
亡,突厥人大多迷信,以为天降恶水,要灭亡突厥,便乘黑夜撤兵。
    隋将长孙晟追击,轩首1000余级。史万岁与突厥兵相遇,突厥听说是史万岁的军队,
不战而退,史万岁追杀百余里,斩首数千级,突厥失败。
    当时居住北方的处罗侯之子染干称突利可汗,与都蓝不和,发生内讧,被都蓝打败,
率部报降隋朝,隋封之为启民可汗。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正月,突厥步迦可汗犯边,
打败隋将恒安。次年三月,突厥思力俟斤渡过黄河,俘获启民可汗6000余人,牲畜20余
万。杨素率隋军追击,乘突厥军队休兵息马之际,从后掩杀,全部夺回被掠走的人口和
牲畜。
    从此,突厥远逃漠北,漠南再没有战争。仁寿三年(603年)
    秋,步迦可汗的部族分裂,铁勒、仆骨等10余部叛降启民可汗,步迦可汗西奔吐谷
浑,启民全部管辖了突厥之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启民可汗入朝,炀帝又亲
自巡视北方。
    此后,隋与突厥不再发生战争,取得了反击突厥的彻底胜利。
    隋反击突厥战争的胜利,挫败了突厥贵族掠夺中原的行径,有利于保护中原先进经
济、文化免遭侵扰。在双方20余年战争中,突厥南下主要是为掠夺中原的财物,而不是
为争城夺地,缺乏长期的战略,胜则大掠而归,败则逃遁请盟。突厥各部分散,不能紧
密团结,力量不够强大。隋朝统治集团根据突厥特点,除派兵防守边境,又主动出兵反
击,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隋文帝采纳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策略,
分化离间突厥各部,或者用和亲办法拉笼一部,或者出兵攻其一部,使他们相互猜忌,
相互攻杀,削弱了突厥势力。例如隋朝诱使达头、处罗侯与沙钵略不合,阿波可汗与沙
钵略可汗相互战争,都蓝可汗与突利可汗相互攻击等,从中坐收渔人之利,起到了战争
所不能起的作用。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2-26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38 隋末农民战争

--------------------------------------------------------------------------------


“埋葬隋王朝的汪洋大海”
    隋末农民战争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推翻隋王朝的战争,这次战争从隋炀帝大业七
年(611年)王薄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反唐失败,前后整整14
年,历经荥阳之战、洛阳之战、乐寿之战、江都之战等重大战役,沉重打击了隋王朝。
隋朝灭亡后,以李渊为首的地主贵族集团抢夺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镇压起义军,隋
末农民战争失败。
    隋炀帝在位时期,“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不知爱惜民力,为所欲为。
他在位的13年中,大兴土木,穷兵黩武,继位的第一年就征发10万人掘长堑,大业元年
(605年)营建东都,开通济渠和邗沟,动用300余万人,大业三年(607年)征用100万
人修长城,大业四年(608年)又调100万人修永济渠,五年时间共征调徭役不下600万
人。接着,又在大业七年(611年)至大业十年(614年)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
大规模的徭役和兵役,使隋朝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大大激化了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
的矛盾。隋朝后期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一浪高过
一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规模的战争。在此基础上,逐渐汇集成瓦岗军、河北起义
军和江淮起义军三支反隋主力。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贫苦农民举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义
军占领长白山,王自称知世郎。王薄发难,犹如干柴烈火,全国各地立即蜂起响应。同
年,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刘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县东北)孙安祖、脩(今河北景
县)人高士达相继举行起义。大业九年(613年),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孟海公、
齐郡(今山东历城县)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郭方预、河间格谦、渤海(今山东
阳信县)孙宣雅相继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刘元进、梁郡(今河南商丘市)
韩相国、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朱燮、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纷
纷聚众起义。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发展到百余支,人数几百万,隋朝统治政
权陷入了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由于隋朝的残酷镇压,散居各地的起义队伍认识到联合的必要性,逐渐汇集成三支
较大的革命力量,翟让领导瓦岗军在河南作战,窦建德率军在河北作战,杜伏威率军在
江淮作战,三支大军相互配合,共同肩负起反隋大业。
    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举兵反隋,山东、
河南两地农民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勣、李密、王伯当都率众投奔瓦岗窦,队伍迅速
壮大。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
然后与人争利。”荥阳是隋朝重要军事据点,翟让亲自率兵攻下荥阳门户金堤关及周围
属县,又在荥阳附近的大海寺设下埋伏,歼灭了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将张须陁及2万名
隋军主力,威震河南。大业十三年(617年),隋洛阳留守杨侗派刘长恭、裴仁基等围
剿起义军,隋军布下5公里长阵,翟让将瓦岗军分为10队,与隋军对峙,亲自率军猛攻
隋营,隋军大乱,全线崩溃。刘长恭逃回东都,裴仁基投降瓦岗军,打开了洛阳外围防
御体系。随着起义军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革命政权,领导反隋战争。这年二月,
瓦岗军推李密为主,任统军元帅,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三司六卫,建立了
瓦岗军农民政权。李密发布讨隋檄文,声讨隋炀帝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
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在隋朝即将被农民军推翻的关键时刻,瓦岗军内部发生分裂,
以翟让为首的农民军将领与以李密为首的投机革命的地主势力矛盾公开激化。十一月,
李密设计杀害了翟让等重要农民将领,瓦解了瓦岗军人心,导致将卒离心,极大地削弱
了起义军的力量。大业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军投降了隋朝杨侗,后来又投降
李渊,因起兵反唐被杀,断送了这支农民起义军。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是在河北各地起义军反隋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大业七
年(611年),窦建德领导农民在高鸡泊(今河北固城县西南)起义,树起反隋大旗,
队伍迅速发展到1万余人。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将郭
洵率军进犯高鸡泊,窦建德率7000义军乘隋军不备,突然袭击,杀敌军数千,获马千匹,
斩隋将郭洵,声威大震。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
王,建立了革命政权。隋炀帝派涿郡薛世雄围剿起义军,双方在乐寿七里井交战,窦建
德佯装南败诱敌,设下埋伏,乘隋军追杀之际,突然折回,伏兵齐起,夹击隋军,薛世
雄大败,丢下无数尸体逃回涿郡。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窦建德称夏王,势力进
一步壮大,但在隋朝灭亡以后,窦建德逐渐蜕化变质,抛弃了农民战争的根本目标,革
命性大大减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与李世民在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
北)交战,因轻敌冒进,起义军被李世民打败,窦建德被俘,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被杀。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在洺州(今河北永平县)战役中镇压了起兵反唐的
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河北起义军失败。
    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是南方一支重要反隋力量。大业九年(613年),
杜伏威、辅公祏在山东齐郡组织起义,随后率军南下,到淮河以南广大地区发展革命力
量。杜伏威汇集了其他义军,力量不断壮大。大业十二年(616年)
    七月,起义军进逼江都(今江苏扬州市),隋将陈棱率兵救援,与江淮起义军遭遇。
陈棱因惧怕起义军不敢交敌,杜伏威送去一套妇人衣服,称他为“姥姥”,激怒敌军。
陈棱果然中计,恼羞成怒带兵出战。杜伏威率兵强攻隋军,战斗中被敌箭射中前额,带
箭冲入敌阵,杀得隋军人仰马翻,大获全胜。此后,起义军攻下高邮、历阳,建立革命
政权,杜伏威任总管,辅公祏任长史。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起义军面临着继续革命还
是向地主集团投降的严峻考验。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去长安投降了
李渊。次年,辅公祏重新起兵反唐,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江苏、安徽部分地区,以
丹阳为中心展开斗争。唐朝派大兵镇压,形势对起义军不利,辅公祏在当塗与唐军对峙,
坚持斗争10个月,终因力量弱小,丹阳失守。辅公祏被俘,于武德七年(624年),六
月在丹阳就义。
    隋末农民起义军经过8年浴血奋战,造成了隋朝总崩溃的趋势,三大起义军消灭了
张须陁、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军主力,促成了隋炀帝江都被杀,李渊攻取长安的局
面。但是,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被唐朝地主阶级统治集团镇压下去,没有取得胜利。隋
末三支大军在河北、中原、江淮三个战场分兵作战,没有联合为一支强大队伍,虽然在
客观上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却难以形成强大力量,很容易被地主阶级武装各个击破。
农民起义领袖由于历史局限性,不能分析复杂的社会局面,隋朝灭亡后失去了斗争目标,
先后投降了新王朝,充当了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军没有防止混入起义队伍中
的地主阶级分子和隋朝的残余势力,他们逐渐影响起义军向封建军队转化,瓦岗军领导
人翟让没有认识到领导权的重要性,拱手让出了政权,导致了义军瓦解,产生了农民革
命被断送的历史悲剧。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2-26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39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


“先西后东,统一全国”
    李渊取长安之战,是隋朝末年地主阶级内部进行的一场争权夺利战争,太原世家大
族李渊集团起兵反隋,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称帝,表明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势力对
隋朝统治者的绝望,取而代之;同时,也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抢夺隋末农民战争胜利果
实,实现改朝换代的信号。
    隋朝末年,由于繁重的徭役和无休止的兵役,民不聊生,纷纷起而反抗,农民起义
烽火遍布全国。在反隋斗争中,各地起义军逐渐汇集成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
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三大反隋主力转战中原、河北和江淮
地区,极大地动摇了隋朝统治基础,造成了隋王朝总体崩溃形势。在这种形势下,统治
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策划起兵的新动向,分崩离析,各自寻谋出路。隋炀帝大业九年
(613年),右仆射杨素之子礼部待郎杨玄感公开起兵反隋,揭开了统治集团公开分裂
的序幕。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任命唐国公李渊为河东宣慰大使,留守太原,赴山
西镇压农民起义。李渊升任太原留守以后,一些关东世族子弟为逃避征辽东兵役,纷纷
投靠李渊,河东地方官吏中一些人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也和隋朝统治者同床异梦,这些
人不断向李渊劝进起兵,建立新王朝。李渊次子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主要策划者,晋阳
县令刘文静向李世民分析当时的形势说:“现在炀帝远在江淮,李密围攻洛阳,各地起
义军不下数万,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人起来倡呼,取天下易如反掌。太原有许多豪杰,
可以集兵10万,加你所带的数万军队,乘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就可以成就帝业。”
    于是李世民秘密做起兵准备。李渊与突厥作战失败,隋炀帝准备把他召到江都(今
江苏扬州市)治罪,李世民乘机劝说李渊起兵:“现在隋炀帝荒淫无道,百姓困穷,太
原城外已是四战之地,如果你只知道效忠隋朝,那么既有不能平定农民起义之忧,又有
被隋炀帝治罪之惧,恐怕要祸及自身了。不如顺民心,兴义兵,就能够转祸为福。”裴
寂、许世绪、武士?Φ确追兹袄钤ㄆ鸨钤ㄖ沼谙露朔此宓木鲂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2-26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40 洛阳虎牢之战

--------------------------------------------------------------------------------


“牧马河北,正奇并用”
    虎牢之战,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发生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一带,
是役,李唐军队一举击败驰援洛阳王世充的窦建德10万大军,紧接着又迫降了困守洛阳
的王世充,从而翦灭了当时中原地区的两股主要武装势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隋代末年,隋王朝的统治日趋腐朽残暴,它横征暴敛,荒淫无道,刑罚酷烈,兵役
苛繁,结果民不聊生,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到公元617
年初,农民起义形成了三大起义军中心,李密瓦岗军转战于河南地区,窦建德起义军活
跃于河北一带,杜伏威起义军崛起于江淮地区。他们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歼灭了大批
隋军,使隋王朝统治濒临于彻底崩溃的边缘。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一些贵族
和地方官吏也抱着各种政治目的,纷纷起兵反隋,李渊父子的太原起兵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617年春夏之交,隋太原留守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今山西太原东南)起
兵。李渊父子是富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封建贵族官僚,起兵之后,实施争取人心的
政治、经济措施,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并采取高明的战略方针和卓越的作战指导,在
军事方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他们即攻下隋都长安,占据了关中
和河东广大地区,并迅速拓地到秦、晋、蜀等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社会上一支举足轻重
的力量。公元618年,李渊在地安正式称帝,建国号唐。尔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东攻西
讨、南征北伐,先后消灭了薛举、梁师都、刘武周等地方武装割据势力,旋即引兵东向,
伺机统一全国。
    当时,李密所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已经解体,李唐政权的主要对手是河北地区的窦建
德起义军和洛阳王世充集团。另外还有杜伏威起义军活动于江淮地区,隋朝残余势力萧
铣集团控制长江中游及粤、桂等地。李渊集团对此采取了远交近攻、先王后窦、各个击
破的战略方针:在派遣使者暂时稳住窦建德的同时,由李世民统率唐军精锐主力进攻东
都洛阳,首先消灭王世充集团。李世民大军在洛阳城下与王世充军进行了历时半年的激
烈交战,给王世充军以重创,拔除了洛阳城外王世充军的据点,形成了对洛阳城的包围。
王世充困守孤城,粮尽矢绝,处境危急,遂连连遣使向窦建德告急求援。
    窦建德充分意识到王世充若被消灭,那么唐军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就会轮到自己身上。
“唇亡齿寒”,岂能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决定先联合王世充击唐,然后相机消灭王世
充,再进而夺取天下。于是他在兼并了山东地区的孟海公起义军之后,于公元621年春,
亲率10余万兵马西援洛阳。窦军连下管州(今河南郑州)、荥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等地,很快进抵虎牢以东的东原一带(即东广武,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
    虎牢为洛阳东面的战略要地。早在武德四年二月三十日夜,唐军王君廓部就在内应
的协助下,先行袭占该地。李世民在洛阳坚城未下,窦军骤至的形势面前,于青城宫召
集前线指挥会议,商讨破敌之策。会上大多数唐军将领主张暂先退兵以避敌锋,但唐宋
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刺史郭孝恪、记室薛收等人却反对这么做。他们认为,王世
充据有洛阳坚城,兵卒善战,其困难在于粮草匮乏;窦建德远来增援,兵多势众。如果
让王、窦联手合兵,窦以河北粮草供王,就会给唐军造成严重不利,使李唐的统一事业
受挫。因此,主张在分兵围困洛阳孤城的同时,由唐军主力扼守虎牢,阻止窦军的西进,
先消灭窦建德军,届时洛阳城就能不攻自下。李世民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将唐军一分
为二,令李元吉、屈突通等将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率精兵3500人,于三月二十四日先
期出发,进据虎牢。
    李世民抵达虎牢的次日,即率精骑500东出10公里侦察窦建德军的情况。他派遣李
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率兵埋伏道旁,自己与尉迟敬德等仅数骑向窦建德军营前进。
在距窦军军营1.5公里地处,李世民有意暴露自己,引诱窦建德出动骑兵追击。待窦骑
兵进入预先设伏地点之后,李世勣等及时发起袭击,击败窦军追兵,歼敌300余人。这
次小战挫抑了窦军的锋芒,对窦军的虚实有了了解。
    窦军被阻于虎牢东月余,不得西进,几次小战又都失利,士气开始低落。四月间,
窦军的粮道被唐军抄袭,大将张青特被俘,这使得窦军的处境更为不利。此时,国子祭
酒凌敬劝谏窦建德改变作战计划:率主力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入
上党,攻占汾阳、太原,下蒲津(今山西永济西)。指出这样做有三利:入无人之境,
取胜可以万全;
    拓地收众,增强实力;震骇关中,迫使唐军回师援救,以解洛阳之围。窦建德认为
其言有道理,准备采纳,但苦于王世充频频遣使告急,部将又多受王世充使者的贿赂,
主张直接救洛,终于搁置了凌敬的合理建议,而与唐军胶着于虎牢一线,越来越陷入被
动。
    不久,李世民得到情报,说窦军企图乘唐军饲料用尽,到河北岸牧马的机会,袭击
虎牢。李世民将计就计,遂率兵一部过河,南临广武,在观察了窦军情况后,故意留马
千余匹在河渚,以诱窦建德军出战。次日,窦军果然中计,出动全军,在汜水东岸布阵。
北依大河,南连鹊山,正面宽达10多公里,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李世民正确地分析了
形势,指出窦军没有经历过大战,今度险而进,逼城而阵,有轻视唐军之意。我军可按
兵不动,等待窦军疲惫之后,再行出击,以一举克敌制胜。于是他一面严阵以待,使窦
军无隙可乘;一面派人召回留在河(黄河)北的诱兵,准备出击。
    窦建德轻视唐军,仅遣300骑过汜水向唐军挑战,李世民派部将王君廓率长矛兵200
出战。两军往来冲击交锋数次,未分胜负,各自退回本阵。战斗呈现胶着状态。
    窦建德沿汜水列阵,自辰时直至午时,士卒饥饿疲乏,支撑不住,都一屁股坐倒在
地上,士卒间又争着喝水,秩序一片混乱,表现出要返回军营的意向。李世民细心观察
到这些迹象后,即派遣宇文士及率领300精骑经窦军阵西而来,先行试阵。并且指示说:
如窦军严整不动,即回军返阵:如其阵势有动,则可引兵继续东进。宇文士及至窦军阵
前,窦军的阵势即开始动摇。李世民见状,当机立断,下令出战,并亲率骑兵先出,主
力继进。过汜水后,直扑窦建德的统帅部。
    当时窦建德正欲召集群臣议事,唐军骤然而至,群臣均惊恐失措,纷纷向窦建德处
走避,致使奉调抵抗唐兵的战骑通道被阻塞。窦建德急忙下令群臣闪开为骑兵让路,但
是为时已晚,唐军已经冲入。窦建德被迫向东撤退,为唐军窦抗部所紧追不舍。接着李
世民所率精骑也突入窦军大营,双方展开激战。李世民又命秦叔宝、程知节、宇文歆等
部迂回窦军的后路,分割窦军。窦军见大势已去,遂惊慌溃逃。唐军乘胜追击15公里,
俘获窦军5万余人。窦建德本人也负伤坠马被俘,其余军卒大部溃散,仅窦建德之妻率
数百骑仓皇逃回河北。至此,窦军被全部歼灭。
    唐军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后,主力回师洛阳城下。王世充见窦军被歼,内外交困,
走投无路,遂于绝望之中献城投降。
    虎牢之战,唐军消灭窦建德主力部队10万人,接着又迫降了洛阳王世充的残余守军,
夺取了中原的主要地区,取得“一举两克”的重大胜利,创造了我国古代“围城打援”
的著名成功战例。这也是李唐统一全国的最关键一战。至此,唐王朝的统一事业基本完
成。
    虎牢之战中,李世民围城打援,避锐击惰,奇兵突袭,一举两克,淋漓尽致地发挥
了他的卓越指挥才能。更具体地说,除了充分凭藉唐军自身所具备强大的实力外,他得
宜的作战指导优点突出表现为:一、先期占据战略要地虎牢,造就了有利于已、不利于
敌的态势;二、注重观察和分析敌情,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灵活机动地打
击敌人;三、临机应变自如,将计就计,捕捉战机,利用敌人骄傲轻敌、兵疲将惰等弱
点,及时发起突袭战斗,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四、在采取突袭行动时,正确选择
主攻方向,集中兵力攻打窦军统帅部,造成其指挥中枢的瘫痪。并注意战术配合,运用
穿插、迂回、分割等手段,将窦军各部逐一予以击破。五、突袭得手后,适时展开战场
追击,穷追猛打,扩大战果。
    相形之下,窦建德在作战指导上,的确远远逊色于对手李世民。他劳师远征,又未
能尽全力先攻占虎牢,这在“处军”上已先输了一着;他未能正确判明唐军的作战意图,
这就使自己无法制定正确的作战部署,而处处陷于被动;他未能虚心采纳部下绕过虎牢、
乘虚迂回北上威胁关中的合理建议,一味坚攻硬拼,不知灵活应变,这就使自己错过了
避免失败的唯一良机。他未能沉着应付唐军的突袭,一遇变故即惊慌失措,事起仓促即
意志崩溃,这就难免落得兵败如山倒、束手就擒的可悲下场。当然,窦军上下未经历过
真正的硬仗,将骄兵惰、士卒思乡等等,这也是导致窦建德彻底失败的重要因素。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2-26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41 唐攻东突厥之战

--------------------------------------------------------------------------------


“后发制人,一举可灭”
    唐攻东突厥之战,是唐朝前期中原李唐王朝与北方突厥族奴隶主贵族之间进行的一
场战争。这场战争从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朝集议攻打突厥开始,到高宗永徽元年
(650年)设置管辖突厥的单于、瀚海二都护府结束,前后经过了26年战争,唐朝取得
了反击突厥入侵的胜利。
    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阿波可汗居住在都斤山(今新疆境内阿尔泰山)
以西,称西突厥;沙钵略可汗居住在都斤山以东,称东突厥。隋朝末年,中原混战不休,
人民纷纷到突厥避乱。东突厥始毕可汗在位时,部族逐渐强盛,不断分兵南下。中原封
建地主阶级各集团为消灭异已势力,纷纷向突厥请兵,引兵入寇,如李渊借突厥兵兴唐,
刘武周、梁师都借突厥兵进攻李唐。唐朝建立以后,突厥居功自傲,经常南下劫掠。高
祖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突厥始毕可汗率兵渡过黄河进攻夏州(今宁夏银川市)。
八月,突厥入侵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次年九月,突厥莫贺咄设入侵凉州(今甘肃武
威市),劫掠男女数千人。始毕死后,其子什钵号突利可汗,而突厥人立隋时归顺中
原的启民可汗之子莫贺咄设为颉利可汗。颉利天资雄武,兵马强壮,常有南下中原之意。
    武德四年(621年),颉利出兵入侵汾阴(今山西万荣县)、石州(今山西离石
县)、雁门(今山西代县北)、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代州(今山西代县)、原州
(今宁夏固原县)、恒(今河北正定县)、定(今河北定州市)、幽(今北京市)、易
(今河北易县),他州也屡遭侵扰。武德五年(622年),突厥攻打代州,杀唐朝总管
定襄王李大恩,八月,颉利率兵侵廉州(今内蒙古境内),精兵数十万,漫山遍野,绵
延数百里。
    唐朝由于中原没有平定,一方面卑词厚礼,贿赂颉利,答应和亲请求;一方面派太
子李建成出豳州道,秦王李世民出泰州道抵御突厥。
    武德七年(624年),唐朝平定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以后,立即布署反击突厥的
战争。这年七月,朝廷中有人向李渊建议迁都,躲避突厥侵略,李建成、李元吉和裴寂
都赞成。
    李世民表示反对,他说:“北方部族侵扰中原由来已久,大唐精兵百万,怎么能因
为突厥扰边就迁都避敌,这样做岂不让后人耻笑?如果给我几年时间,一定能俘虏颉利
可汗,献捷长安,假如做不到,再迁都也不晚。”李渊同意李世民的意见,命令李世民、
李元吉率兵出豳州道抵御突厥。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全部兵力南下攻唐,在豳州
(今陕西彬县)与李世民交战。突厥兵1万余骑突然冲到城西,唐军吓得面无人色,李
元吉惊惧不敢出城作战。李世民率兵到两军阵前,先与突利可汗交谈,然后指责颉利可
汗负盟背约,颉利可汗以为突利可汗与李世民合谋,才稍稍引兵后退。当时连日阴雨,
突厥兵弓箭因受潮不能使用,唐军夜间偷袭,冒雨进兵,突厥兵非常惊慌。颉利可汗准
备与唐军交战,突利可汗反对。李世民又对突利晓以利害,突利可汗与李世民结为兄弟,
拜盟而回。颉利孤军无助,只好撤兵。
    武德八年(625年),唐朝设置十二军,准备大举反攻突厥,派遣燕郡王李艺屯兵
华亭,安州大都督李靖出潞州道,行军总管任环屯兵太行山,秦王李世民屯兵蒲州(今
山西永济县),防备突厥。八月,颉利可汗率兵10万大掠朔州,唐将张瑾全军覆没。突
厥兵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被任城王李宗道击败,颉利请和回兵。武德九年(626
年),突厥又进犯原州、灵州、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秦州(今甘肃天水市)、陇
州(今陕西陇县)、渭州(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四月,唐将李靖与颉利可汗在灵州激
战,突厥兵退走。七月,霍公柴绍又在秦州大破突厥兵,斩特勒1人,杀士卒1000余人,
突厥遣使请和。八月,颉利、突利合兵10万犯泾州,进兵到武功,唐京城戒严。唐将尉
迟敬德在泾阳打败突厥,斩首1000余级,捉获突厥俟斤阿史那乌没啜。颉利可汗在渭水
北面列阵,李世民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隔渭水责备颉利负盟。突厥兵见状非常惊讶,
纷纷下马跪拜。颉利见唐军旌旗蔽日,颇有惧色,愿意讲和。李世民与颉利在渭水便桥
结盟,突厥兵撤归。
    公元627年,唐太宗即位,于是在殿廷教阅军马,奖赏士卒,为反击突厥做战争准
备。颉利可汗信任汉人赵德言,变更突厥国俗,政令烦苛,突厥各部不满。颉利挥霍用
度无限,对各部加重赋敛,部族大多叛去。由于连年征战,财困民贫,又遇大雪,牲畜
很多被冻死,连年饥谨,部众冻馁,突厥势力渐弱。贞观二年(628年),突利可汗部
下奚、、契丹等部族投降唐朝,受到颉利可汗的责备。突利可汗征讨薛延陀、回纥时
兵败,被颉利可汗囚禁。因此,两人结怨相攻,势力进一步衰弱。
    贞观三年(629年)秋,唐代州都督张公瑾上疏,列举六条可以攻打突厥的理由。
太宗命李世为通漠道行军总管,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薛
万?匚┪涞佬芯芄埽潮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2-26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42 唐平定安史叛乱之战

--------------------------------------------------------------------------------


决定唐王朝命运的一场内战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是唐中叶朝廷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分权的一场统治
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斗争。这场战争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
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前后长达8年之久,中经洛阳之战、常山之战、
太原之战、睢阳之战、河阳之战等重大战役,最后以唐朝平定叛乱结束。
    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破坏,募兵制逐渐产生,驻守边防城镇的节度使大量招募
军队,在其防地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和兵权,势力渐渐壮大。朝廷权力被藩镇割据
势力分割。节度使不服从朝廷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甚至向皇帝兴师问罪,形成与
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外重
内轻局面。
    天宝元年(742年)唐全国有55万军队,其中49万驻守边境,归各地节度使掌握。
河北边防重镇平卢(今河北卢龙县)、范阳(今北京市)节度使更是兵精将广,势力强
大。各地节度使都以养兵起家,极度姑息将领,士卒骄横跋扈,废易主帅为常事。如河
北幽州(今北京市)、成德(今河北定州市)、魏博(今河北大名县)三镇在位的57个
节度使中,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其余53人或擅立,或为士兵拥立,其中又有22人为
部下逐杀。因此,在藩镇统治地区连年征战,攘夺不休,这种局面使方镇节度使争夺最
高统治权力的野心不断膨胀,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权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
安禄山叛兵由范阳南下,一路攻陷藁城、陈留(河南开封市)、荥阳,直逼洛阳。唐朝
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讨伐叛军。叛军田承嗣、安守忠进
攻洛阳,守将封常清军队被叛军骑兵冲杀,大败溃逃,叛军攻占洛阳,封常清逃走。叛
军追击高仙芝军队,唐军大乱,人马践踏,死者不可胜数。后唐军退守潼关,才阻住叛
兵西进。在河北,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太守颜真卿、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
卿兄弟相约阻击叛军。史思明率兵攻打常山,颜杲卿昼夜拒战,终因粮尽无援,常山失
守,颜杲卿及一家30余人被害。常山之战虽然失败,但却牵制了叛军攻打潼关的兵力,
减轻了关中的压力。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今陕
西西安市)。唐玄宗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哥舒翰采用
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等待决战时机成熟。但玄宗屡次催促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出
关与叛军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力战被俘,投降了安禄山。潼关既破,长安已无
险可守,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安禄山兵进长安,纵兵劫掠,搜捕百官、宫女、宦官押赴
洛阳。
    当叛兵攻下长安时,玄宗之子李亨逃到灵武,即位称帝,是为肃宗。肃宗整军经武,
准备收复两京,中兴唐朝。唐将郭子仪率兵5万赴灵武,李光弼赴太原抗敌,肃宗政权
始能立足。然而李亨任用志大才疏的房绾谋划军国大事,命他率兵收复两京。房绾于是
分兵3路,向长安进发。他迂腐地效用古代车战之法,用2000辆牛车,两翼由步兵和骑
兵掩护,与叛军安守忠在咸阳附近作战,敌军乘风纵火,拉车的老牛吓得四处乱窜,唐
军死伤4万余人,部将杨希文、刘贵哲投降叛军,房绾只带数千人逃归灵武。
    在抗击安史叛军的战斗中,影响最大的是太原之战和睢阳之战。至德二年(757年)
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这年,史思明、蔡希德率兵10万两路围攻太原,准备攻下太原,长驱朔方(今宁夏
灵武县西南),消灭肃宗政权。唐将李光弼率领军民于城外掘濠沟,在城内修堡垒,凭
险固守太原。
    史思明率骁骑兵攻城,命令军队攻东城西城接应,攻南城北城接应,百般设计,又
造云梯、土山攻城,双方相持月余。李光弼募人挖地道通到城外,把叛军攻城的人马云
梯陷入地道中,又制造大炮,毙伤叛兵2万余人,史思明才率军稍稍后退。李光弼派偏
将诈降,亲自率军挖好地洞,严阵以待,史思明正在准备受降,突然一声天崩地裂,叛
兵千余人陷入地洞,顿时大乱,唐军乘势出去,杀伤1万余人。史思明留下蔡希德攻城,
自己逃回范阳。李光弼选敢死士出攻,杀敌7万,蔡希德败逃,唐军取得了太原保卫战
的胜利。
    与此同时,安庆绪命尹子奇率兵13万攻打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唐守将许远向
守卫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的张巡求援,张巡自宁陵率兵进入睢阳城,与许远共同
坚守。二人齐心协力,张巡指挥战斗,许远调集军粮,修造战具,唐军只有6000余人,
但却士气百倍,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作战20次,杀敌2万余人,尹子奇率军回撤。三四
月间,尹子奇再度围攻睢阳。张巡杀牛饷军,士卒感奋,全部出战。叛军见唐军人少,
麻痹轻敌,张巡率军直冲敌阵,杀叛将30余人,士兵3000人,追杀数十里,大获全胜。
此后双方相持于睢阳,张巡命令士兵夜间在城上列队击鼓,作出要交战的样子,叛军一
夜不敢休息,唐军则在白天息鼓休整。如此数日,尹子奇不复防备,张巡率领勇将南齐
云、雷万春10余将突袭敌营,直冲到尹子奇大帐,杀敌将50余人,叛兵5000人,南齐云
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险些把他活捉,尹子奇率兵撤围。七月,尹子奇第三次围攻睢阳,
唐军因伤亡无法补充,又无援兵,城中粮食也用完,张巡只好固守拒敌。叛军用云梯、
木驴、土囊攻城,张巡随机应变,千方百计破敌,迫使尹子奇做长期围困的计划。由于
数月苦战,唐军只剩600人,孤立无援。张巡命南齐云赴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向贺
兰进明求援,但贺兰进明忌妒张巡成功,拒不发兵。叛兵见援兵不到,城中鼠雀都被网
罗以尽,攻城更急,唐军将士力竭不能出战,城遂失陷,张巡、南齐云、雷万春等36将
被害,许远押赴洛阳。
    太原和睢阳保卫战,牵制了叛军大量兵力,对扭转战局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唐将郭子仪率兵攻取凤翔,平定河东,肃宗由灵武进至凤翔,会集陇右、安西和西域之
兵,又借回纥兵,收复两京。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军进攻长安,李嗣业率前军,
郭子仪率中军,王恩礼率后军,与叛军李归仁交战。唐军初战不利,为叛军所败。李嗣
业袒胸持刀,身先士卒,唐军手执长刀,排阵推进,所向披靡。唐将王难得被敌箭射中,
肉皮下翻遮住了眼,他连箭带肉拔去,血流满面,战斗不止。叛军伏兵又被仆固怀恩和
回纥兵击败,士气沮丧。叛军大败,被斩首6万,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唐军乘胜收复
长安。广平王李俶与回纥王叶护、唐将郭子仪等率军兵进洛阳,安庆绪杀所获唐将哥舒
翰、许远等逃回河北,唐军收复洛阳。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圣燕王,史思明由范阳率河北诸郡
兵南下攻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唐将许叔冀出降。史思明进攻郑州。唐将李光弼在河
阳(今河南孟县)拒战。史思明攻打河阳,命勇将刘龙仙出战,唐将白素德追杀龙仙,
叛军惊恐。李光弼又命唐军烧毁叛军布置在黄河中的船只,造浮桥炮击叛军,叛将高庭
晖、李日越、董秦都投降唐军。史思明亲自率兵攻河阳,叛将周挚攻北城。唐将李抱玉、
荔非元礼、仆固怀恩等奋击破敌,杀死千余人,俘虏500人,周挚遁逃。李光弼把俘虏
晓示南城史思明,史思明见大势已去而退走。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为帝。
    史朝义率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为唐将田神功所败。宝应元年(762年),
唐代宗即位,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协同李光弼讨伐史朝义。
唐军在洛阳北郊大败叛兵,杀获甚众,史朝义败归河北,唐将仆固炀又在贝州(今河北
清河县)取胜。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败走范阳,穷困自杀,延续8年的安史之乱
被平定。
    安史之乱是中唐社会矛盾的产物。由于唐朝社会长期承平,不识战斗,所以叛兵很
快攻下洛阳和长安。然而叛军每破一城,都大肆劫掠妇女、财货,男子壮者荷担,老弱
则被杀死,渐失民心。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日夜纵酒为乐,没有进兵四川,使玄宗在蜀,
太子李亨在灵武立足,组织力量反击。唐将颜杲卿、张巡、郭子仪、李光弼等力阻叛军,
不但消灭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而且稳住了战局,为唐军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颜杲卿、
张巡抗击叛军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人千古传颂。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7 00:24 , Processed in 1.030990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