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mmggw2005

[战国春秋] 用战争穿起历史:中国古代经典战例精选——转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52 唐岛之战

--------------------------------------------------------------------------------


火器应用于战争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
    唐岛之战,又称黄海奔袭战,它是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金双方在黄海海
面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海上决战,战争的结果,以宋胜金败而告结束。
    宋金之战,自北宋末年即已开始。由于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于绍兴十
一年(1141年)十一月同金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紧接着义以“莫须有”的
罪名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然而金并不以宋割地称臣、贡纳银绢为满足,仍积极备战,企
图消灭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王朝。当时的金朝皇帝完颜亮,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
绍兴十九年(1149年)杀死金熙宗自立为帝。为满足其强烈的占有欲,同时转移内部的
不满情绪,自即位后,便处心积虑地准备发动消灭南宋的战争。绍兴二十三年(1153
年),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不久,又下令营建南京(今开封),同时修造战船,
大规模强征男丁为兵。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完颜亮派人向南宋强行索取淮汉地区广大
土地,寻机挑衅,进一步制造事端,在广大军民一致要求抗金的浪潮中,宋高宗被迫下
令抵抗。八月,完颜亮见恫吓威胁不成,正式出兵南侵。金朝60万水陆大军,在东起海
上,西到陕西的千里正面战场上全面推进。其具体部署是:陆上分西、中、东三路。西
路由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散关,取四川作战略配合,以牵制宋军;中路由
刘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今河南汝南)进攻荆襄,控制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从
侧翼掩护主力作战;完颜亮则亲率东路主力出寿春(今安徽寿县),企图抢渡淮河,横
渡长江,进窥临安。海路则由苏保衡、完颜郑家奴率领一支拥有战船600艘,水兵7万人
的舰队沿海南下,直捣临安,配合主力对南宋形成四路并举、海陆夹击的钳形攻势,企
图一举灭亡南宋。完颜亮狂妄地宣称:多则百日,少则一个月,定能灭掉南宋。
    面对严峻的形势,南宋政府任命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防务;命令成闵率军
3万往武昌,防守长江中游;任命老将刘锜担负起江淮地区抗击金主力的重任。在大敌
当前的紧急关头,时任两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兼率舰队守卫海防的李宝,主动请缨率
领一支只有战船120艘、水兵3000人的舰队沿海北上迎击金军。李宝早年曾在岳飞部下
统率义军,同金军作战屡立战功。他率领舰队从平江(今江苏苏州)出发,沿东海北上
长途奔袭金舰队。
    金朝女真贵族对中国北部地区的残酷统治,不断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绍兴三十一
年(1161年)八月,宿迁入魏胜趁金军即将南侵之机,起兵收复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
西南)。完颜亮为解除后顾之忧,分兵数万围攻海州。这时,李宝舰队正锚泊东海(今
江苏连云港市东南),得知这一消息,即指挥军队登陆支援,大败金军,解了海州之围。
然后,李宝率领舰队继续北上。十月下旬,李宝的舰队驶抵石臼山(今山东日照附近),
巧遇几百名前来投诚的金朝汉族水兵,从他们那里获得可靠情报,得知金舰队已驶出海
口,正停泊于唐岛(又名陈家岛,在今山东灵山卫附近)。距离石臼山只有15公里多,
李宝根据这一情报,决定采取先发制人,出其不意,火攻破敌的战法,以弱小的舰队袭
击强大的敌人。于是,李宝率领舰队迅速向唐岛进发,水军将士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
昂。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北风转南风,南宋军队乘风向前疾驶。金军不习惯海上风浪,
都睡在船舱里,充当水手的多是被迫征来的汉族人民。当他们远远望见李宝舰队时,便
把金兵骗至舱中,因此,当李宝舰队迫近敌舰时,金人尚未发觉。
    李宝紧紧抓住战机,命令舰队全面出击。刹那间“鼓声震荡,海波腾跃”。金军遭
到突袭,惊慌失措,赶紧起锚张帆,仓卒应战,舰只挤成一堆,乱成一团。李宝旋即下
令向金舰发射火药箭,由于金船帆是用油布做成,见火即燃,霎时间金舰队烟焰冲天,
几百艘战舰一下子陷入火海之中。一些幸免火箭攻击的敌舰,仍想负隅顽抗。李宝指挥
舰队插入敌阵命令士兵跳上敌舰,与金兵展开激烈的白刃战。这时,受尽压迫的金舰队
汉族水兵,纷纷倒戈起义。结果,金舰队除苏保衡只身逃脱外,全军覆没。在海上失败
的同时,金在陆上各路也相继失败。军事上的节节失利,进一步加剧了金统治阶级内部
的矛盾,完颜亮终于死在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其四路并举,一举吞灭南宋的计划,
遂告彻底失败。
    李宝以3000水军,全歼了超过自己20倍兵力的金人庞大的舰队,粉碎了金从海上侵
袭宋都城临安的战略计划,创造了中国古代海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李宝之所以能长途远航奔袭,并以少胜多,关键在于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李宝所部士
气高昂,斗志顽强;女真族占领区的人民为摆脱金的残酷统治,对宋军给予了积极配合
和支持,初则提供情报,继则诱骗金兵,后则临阵倒戈,严重地削弱了金军实力,壮大
了宋军力量。其次,李宝不断了解敌情,正确地采取了出其不意、隐蔽接敌、先发制人、
火攻破敌的战法,也是赢得这次海上奔袭战胜利的重要原因。这次海上胜利,同陆上的
采石之战的胜利一起,使宋转危为安,此后出现了宋金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影响了整
个历史发展的进程。
    而唐岛之战本身,则作为火药火器应用于战争之后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而永
载史册。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53 采石之战

--------------------------------------------------------------------------------


“文臣主战事,同仇暨敌忾”
    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此战发生于绍兴末年,由文臣虞允文指
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渡江南侵。
    绍兴和议后,金统治者灭亡宋朝的梦幻并未破灭。1148年,金兀术死去,海陵王完
颜亮当右丞相。次年,完颜亮发动宫延政变,杀死金熙宗,自立为帝。他梦想一举灭宋,
尽享江南繁华。1132年,命张浩等大修燕京宫室,次年从上京迁都燕京,命名中都大兴
府。接着又营汴京,准备逐步南迁,直逼南宋。完颜亮迁都,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河东、
河北及中原地区的统治,另方面是为了便利对南宋的军事进攻。
    1159年正月,宋、金贸易的榷场,除泗州一处外,全部被金停止。二月,完颜亮命
户部尚书苏保衡等于通州造战船,并调集诸路猛安谋克军以及契丹、奚人年25以上50以
下者从军,共50余万人。又命诸路大造兵器,征调军马,共征到马56万余匹。1160年,
签发各路汉军和水手,得3万人。同时,加紧修建开封的宫殿,作为南侵的前进基地。
1161年七月,完颜亮迁都汴京。九月,完颜亮自将32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
东路,完颜亮亲自率领,由寿春攻淮南。中路,刘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南攻荆襄。
西路,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散关。海路,苏保衡、完颜郑家率水军由海
道直取临安,势在一举灭亡南宋。
    1158年,宋朝贺金正旦使孙道夫回国后即报告了金国有南侵之意,高宗以为金没有
什么借口。宰相汤思退疑心孙道夫借此引荐主战派张浚,便把孙道夫贬知绵州。1159年
末,金出榜禁止百姓传说即将起兵南侵的消息传到南宋,金朝贺宋正旦使施宜生也向宋
透露了金兵不时南侵的讯息。宋高宗一方面立赵瑗为皇子,以便在抗金形势不利时退位
逃避抗金的重任;另一方面,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春,派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使
金朝,探侦虚实。叶义问证实金军即将南侵的消息后,右相陈康伯、兵部尚书杨椿立即
布置两淮守备。在金军南侵的威胁下,秦桧的帮凶,左相汤思退,首先遭到抗战派反对
和攻击,高宗无奈,只得将其免官。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四月,金派使至宋,正式
挑衅。五月,金使到临安,使者当面辱骂高宗,要求派大臣去开封商议割淮汉流域土地
给金,并以大江为界。战争一触即发,南宋群臣议论纷纷。主和派又主张逃跑。陈康伯
坚决反对,说:“敌国败盟,天人共愤。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坚决主张抗金。一些
太学生也积极请战。高宗遂命令备战,分四路迎敌。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
防务;以老将刘锜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担负江淮地区抗击金军
主力的重任;以成闵为京湖制置使,率兵3万戍鄂州,与守襄阳的吴拱犄角相应,防守
长江中游;以李宝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进,袭击金水军。
    金军南下后,宋军不战而溃。一个月左右,金兵推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
县)。金军南侵的消息传来,刘锜抱病从镇江渡江进驻扬州,随即派兵北上,进驻宝应、
盱眙、淮阴,淮东的防务有所准备。但负责淮西防务的王权却逗留建康,不肯进军,在
刘锜督催之下,才与妻泣别,进驻长江北岸的和州,不想前进。又在刘锜再三命令之下,
才进驻庐州。十月初,当刘锜赶到淮阴时,金军到达淮河北岸。由于王权不进,淮西事
实上没有设防,金军由此从容南下。而当王权得知金军过淮河,又弃庐州南逃。金军迅
速推进到滁县,即将临江。在港阴抗击金军的刘锜得知这此消息,也只得退兵扬州。
    金军临江消息传到临安,京城乱作一团。文武官员纷纷把家属送走,宋高宗也要
“浮海避敌”。只有陈康伯和黄中的家属留在临安,并坚决反对逃海,高宗才表示“亲
征”,继续抵抗。十月中旬,派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
军事。这时金军已占领真州(今江苏六合),王权又从和州逃到采石。接着扬州失守,
刘锜退守瓜州,后又退回镇江。
    完颜亮发动非正义的侵宋战争,遭到金统治区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金宗室完颜雍
乘机夺取政权,黄河以北地区很快归附新皇帝金世宗。完颜亮得到知这一消息更加疯狂
南侵。
    当时,他领兵驻扎在和州鸡笼山,决定于十一月初八日从采石(今安徽当涂北)渡
江。
    叶义问到了建康,派李显忠接替王权,此时,王权残军在采石,王权已罢,李显忠
还没到任。十一月八日虞允文到采石犒师,距采石数公里外,即闻鼓声阵阵,问道旁行
人,说是金军今日渡江,随行人都想回去,允文不听,进至采石,见王权残军1.8万人,
士气低落,零散坐于路旁,皆作逃遁之计。虞氏召集诸将会议,说以忠义,鼓舞士气,
决心一战。遂立即沿江布阵。宋军皆掩匿山后,敌军以为采石无兵,及近南岸,见宋军
列阵相待,当涂人民观战助威者十数里不绝,方才大惊,欲退不能,只得前进。宋水军
多踏车海鳅船,大而灵活,而金军船只底平面积小,极不稳便,宋船乘势冲击,金兵大
败。次日,虞允文又派新盛率水军主动进攻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金船出港,宋军用强
弩劲射,又使用霹雳炮轰击,又大败金军。完颜亮见渡江失败,只得退回和州,接着逃
往扬州。
    进攻其他地区的金军也被宋军打退,完颜亮不禁大怒,在进退无路的条件下,孤注
一掷,命令金军3天内全部渡江南侵,否则处死。这就促使其内部矛盾激化。十一月下
旬,完颜元宜率军杀死完颜亮。十二月初,东路金军退走,宋军乘机收复两淮地区。
    采石之战是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南宋军民在虞允文的指挥下,力
挫南侵金军主力,打破了完颜亮渡江南侵、灭亡宋廷的计划,加速了完颜亮统治集团的
分裂和崩溃,使宋军在宋、金战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54 蒙古西征之战

--------------------------------------------------------------------------------


欧亚大陆西征的狂飙
    蒙古西征之战是公元13世纪上半期蒙古帝国征服中亚和东欧的战争。成吉思汗和他
的继承者以骠悍的武功征服了欧亚地区,以蒙古为中心,建立起由钦察汗国、察合台汗
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组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到12世纪时,在长
城以北、贝加尔湖以南、东到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形成了许多蒙古部
落。随着蒙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私有制产生,12世纪末和13
世纪初,蒙古各部落面临着迫切的统一问题。孛儿只斤部落的首领铁木真在统一蒙古过
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打败了塔塔儿、克烈、乃蛮、蔑儿乞诸部,统一了蒙古各部。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
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家。蒙古国建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不断发动
掠夺战争,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与西征,南下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南宋和金朝,西征则
是征服中亚东欧各国。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第
二次是1234年至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灭金的任务交给木华黎,亲自率兵直指西方。当时蒙
古蔑儿乞部落首领脱脱的儿子火都和乃蛮部落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败逃楚河流域,仍在
西方活动。火都结集蔑儿乞残部,图谋东山再起。公元1217年秋,成吉思汗命令速不台
率军征伐火都,速不台翻越重山峻岭,到达楚河,与蔑儿乞残部作战,杀死火都,消灭
了蔑儿乞的残余势力。屈出律与花剌子模国王勾结,篡夺了西辽政权,推翻了契丹人统
治,在新疆喀什噶尔、和田至锡尔河右岸地区建立了势力范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
派遣大将者别率兵2万攻打屈出律。当时屈出律正与阿力麻里的不扎儿汗相攻,听到蒙
军进攻向西逃跑,者别击溃西辽军队的阻击,攻占了西辽都城八剌沙兖。屈出律逃往喀
什噶尔,喀什噶尔地区的居民纷纷起来杀死监视他们的西辽士兵,屈出律继续西逃,被
蒙古军队追及。者别把屈出律枭首示众,喀什噶尔、沙车、和田等城相继降蒙,西辽灭
亡。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其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和大将速不台、
者别,会集畏兀儿、哈剌鲁、阿力麻里等部兵马攻打花剌子模。蒙古军队在额尔齐思河
流域分进合击,察合台与窝阔台率兵围攻花剌子模商城讹答剌城,术赤进攻毡的城,成
吉思汗和拖雷统帅大军直逼其都城布哈拉。公元1220年春,蒙古军队攻占布哈拉,又攻
陷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罕,讹答剌与毡的城也相继被攻陷。此后,成吉思汗命术赤、
察合台与窝阔台共同围攻乌尔根奇,命大将者别和速不台越过阿姆河追击西逃的花剌子
模国王摩诃末,打败俄罗斯和钦察突厥,绕道里海北岸回军。摩诃末后来在里海一个小
岛上病死,其子札阑丁在呼罗珊组织抵抗。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渡过阿姆河,占领塔
里寒城,派拖雷进攻呼罗珊,相继攻陷你沙不儿、也里城,回师塔里寒城与成吉思汗会
师。察合台与窝阔台攻陷乌尔根奇后,也到塔里寒城会师。成吉思汗亲统诸路大军追击
札阑丁,在印度河击败其余众,札阑丁只身逃跑,花剌子模灭亡。蒙古军队越过高加索
进入顿河流域,出兵欧洲。公元1223年在迦勒迦河决战,大败突厥与俄罗斯联军,俄罗
斯诸王公几乎全部被杀。此后蒙古军队班师而回。
    公元1234年,太宗窝阔台召开诸王大臣会议,决定继承成吉思汗的事业,继续西征。
窝阔台派兵分别攻打波斯(今伊朗)和钦察、不里阿耳等部,基本上征服了波斯全境。
公元1235年,由于进攻钦察的军队受阻,窝阔台决定派强大西征军增援,术赤之子拔都、
察合台之子拜答儿、窝阔台之子贵由、拖雷之子蒙哥以及诸王、那颜、公主附马的长子
参加这次远征,由拔都总领诸军。次年,诸军会师西征,进攻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
阿耳,大将速不台征服不里阿尔。公元1237年,蒙古诸军进攻钦察,蒙哥斩杀其大将八
赤蛮,里海以北地区被蒙古军队占领。
    拔都率军大举入侵俄罗斯,公元1237年底对占梁赞、莫斯科等14城,公元1238年2
月攻陷弗拉基米尔,次年又攻陷基辅。公元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孛烈儿(今波兰)、
马扎尔(今匈牙利)。公元1241年4月,蒙军攻占克拉科夫、里格尼察等城,大掠摩拉
维亚等地。拔都亲统三路大军大败马札儿军,其国王逃走,蒙古军队攻掠亚得里亚海东
岸及南欧各地。这年年底,窝阔台死讯传到军中,拔都率军从巴尔干撤回伏尔加河流域。
拔都率本部以撒莱为都城,在伏尔加河畔建立了钦察汗国。
    公元1253年,拖雷之子旭烈兀率军第三次远征,蒙古军队进军西亚。10月,旭烈兀
率兵侵入伊朗西部,进抵两河流域,目标首先指向了木剌夷国(今伊朗境内)。旭烈兀
率军携带大批石弩和火器,途经阿力麻里、撒马尔罕、到波斯碣石城,告谕西亚诸王协
同消灭木剌夷。
    公元12156年,旭烈兀统帅蒙古大军渡过阿姆河,6月到达木剌夷境内。蒙古先锋将
领怯的不花攻占木剌夷多处堡寨,给予了沉重打击。木剌夷首领鲁克那丁在蒙古大军压
境的形势下,派遣他的弟弟沙歆沙向旭烈兀求和,旭烈兀要求鲁克那丁亲自来投降,但
鲁克那丁迟疑不决。11月,旭烈兀命令蒙古军队发起猛攻,鲁克那丁被迫投降。蒙古军
队占领其都城阿剌模式堡(今里海南)。1257年初,鲁克那丁被蒙古军队杀死,他的族
人也都被处死,木剌夷被完全平定。
    公元1257年3月,驻守阿塞拜疆的拜住来到军中,旭烈兀偕同拜住等继续西征,直
指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当时阿巴斯王朝哈里发漠思塔辛执政,既直接统治黑衣大食,
又管辖整个伊斯兰教世界,是两河流域的强国。公元1257年冬,旭烈兀、拜住等率军三
路围攻巴格达,第二年初,三军合围,向巴格达发动总攻,蒙古军队用炮石攻打巴格达
城,城门被炮火击毁。2月,谟思塔辛哈里发率众投降,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蒙古军队
在城中大掠七天,谟思塔辛被处死,阿巴斯王朝灭亡。旭烈兀率军继续西进,兵进叙利
亚,直抵大马士革,势力深入到西南亚。由于蒙古军队被埃及军队打败,旭烈兀才被迫
停止了西进,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利汗国。
    从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个世纪中,蒙古帝国以蒙古大汗为中心,通过三次西
征,先后征服了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剌子模和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
辽、畏兀儿,建立察合台汗国;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的乃蛮旧地,建立窝阔台
汗国;伏尔加河流域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基辅等公国,建立钦察汗国;两河
流域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建立伊利汗国;形成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蒙
古西征的胜利,主要原因是在战略上采取由近及远、相继占领的策略,以蒙古大漠为中
心,向外一步步扩张。在战术上注重学习汉人的军事技术,用汉人工匠制造大炮,提高
了战术优势,西征时集中优势兵力,如拔都西征就全是长子,窝阔台认为“长子出征呵,
则人马众多,威势盛大”。骠悍的蒙古骑兵适合远距离作战,战斗力相当强大。
    而封建社会的欧亚各国则是分裂独立,如俄国当时分裂为许多小公国,相互争斗,
不能一致对外,花剌子模虽是大国,但分兵守城,消极防御,不能集中兵力迎敌。因此,
在蒙古军队进攻下相继灭亡。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55 蒙金之战

--------------------------------------------------------------------------------


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时的大战
    蒙金之战是13世纪我国北方金朝女真族与蒙古贵族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
从公元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侵金开始,到公元1234年窝阔台灭金结束,前后用了23年时
间。蒙金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元1211年至1217年为成吉思汗侵金阶段,公元1217
年至1223年为木华黎侵金阶段,公元1229年至1234年为窝阔台侵金阶段,以金朝灭亡而
告结束。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受中原王朝唐以及北方强
盛的辽金政权管辖。到13世纪初期,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已处于国家产生的前夜。蒙
古部孛儿只斤家族的铁木真用了10余年的时间,先后征服了蔑儿乞、鞑靼、克烈、乃蛮
等部,统一了整个漠北地区。公元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在斡难河建立了蒙古汗
国,成为北方草原地区新兴的强大势力。蒙古汗国也和北方其他民族一样,受女真贵族
建立的金朝统治,金朝统治者对蒙古部族经常勒索各种贡物,激起了蒙古民众的不满和
反抗。随着蒙古汗国奴隶制的确立,奴隶主贵族掠夺财富的欲望不断膨胀,成吉思汗建
国以后,开始发动了南侵金朝的战争,腐朽的金朝对蒙古贵族的进攻难以抵挡,金朝的
统治迅速衰落。
    公元1211年2月,成吉思汗聚众誓师,自克鲁伦河南下,发动了大规模南侵金朝的
战争,蒙古军以者别为先锋,领兵突袭金军要隘,金军守将独吉思忠仓皇撤兵,成吉思
汗大军进军顺利,占领抚州(今内蒙古集宁市东)。金朝任命完颜承裕主持军事,进行
抵抗,但金军士气低落,行动迟缓。成吉思汗把蒙古军队分作两翼,以少击众,大败金
兵,追至宣平县(今河北怀来县)。承裕怯敌不敢出战,乘夜南逃。蒙古军队追袭,双
方展开决战,经过3天鏖战,金军损失惨重,成吉思汗派3000骁勇的蒙古骑兵直插金军
阵中,成吉思汗亲自率大军发起总攻,消灭了这支金军主力,承裕败逃宣德州。十月,
蒙古军兵过紫荆关、居庸关,前锋者别军直逼中都(今北京市)。十二月,蒙古军攻打
中京,金朝守将完颜天骥在城内设下埋伏,诱蒙古骑兵进城,杀死无数蒙古兵,蒙军被
迫撤退。金军又夜袭蒙古营寨,蒙古军队只好在1212年春撤兵。
    公元1212年秋,成吉思汗再次大举南侵,攻击目标是金朝西京府(今山西大同市),
蒙古军队与金朝援兵元帅左都监奥屯襄部激战,金军全军覆没,奥屯襄仅以身免。蒙军
围攻西京,金左副元帅兼西京留守抹撚尽忠率军坚守,成吉思汗一时无法攻下。后来,
成吉思汗在作战中身中流矢,蒙古军撤回阴山。1213年秋,成吉思汗又从阴山南下侵掠,
蒙古军队一直打到怀来,与金尚书左丞完颜纲10万军队展开激战,金军大败。怀来之战,
金兵精锐全部溃散,损失极其严重。成吉思汗乘胜亲率大军进攻金中都以南地区,相继
攻下河北、河东广大地区,直抵黄河北岸,经东攻占山东诸地,直到海滨,对中都形成
包围之势。蒙古成吉思汗侵金并不是以消灭金朝为目的,主要是掠夺财物和奴隶,因此
接受金朝议和要求,接纳金入献童男童女各500人,绣衣3000件,御马3000匹以及大批
金银珠宝,然后携带从各地掠夺来的人口和财富得胜而归。
    公元1214年5月,金宣宗迫于蒙古军队的侵扰,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成吉
思汗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兵南下。
    次年,金中都守将抹撚尽忠逃之夭夭,蒙古军队进占中都。与此同时,蒙古木华黎
部攻打辽西和辽东地区,攻占金东京(今辽宁辽阳市)和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
金朝实力进一步削弱。
    公元1217年8月,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把侵掠金朝的战争完全交给木
华黎指挥,自己率蒙古军主力西征。木华黎率兵攻打金中都以南的汉人地区,主要目标
指向陕西、河东。1218年9月,木华黎率兵数万人围攻河东重镇太原,杀金军元帅左监
军乌古论德升,攻克太原。木华黎率兵继续南下,连克汾州(今山西汾阳县)、绛州
(今山西新绛县)、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进军。
    蒙古大军兵临城下,包围平阳。金兵只有6000人守城,援兵不到,被蒙军战败,平
阳失陷。太原、平阳等河东重镇相继失陷,使金朝统治集团所在地河南失去了藩篱,加
速了金朝的灭亡。
    公元1221年,木华黎侵金兵锋指向陕西。这年11月,蒙古军队进攻延安,金延安知
府完颜合达出兵拒战,误中蒙古军队埋伏,损失惨重,完颜合达退入城中,固守城池。
1222年8月,木华黎转攻被金朝收复的太原府,太原再次失守。10月,蒙古军围攻河中
府(今山西永济县),金朝河中府判官侯小叔率众坚守,蒙将石天应久攻不下,撤围离
去。但石天应乘侯小叔出城和金朝枢密院都监完颜讹论议事之机,出兵攻占了河中府。
然而第二年春,侯小叔趁河中城内空虚,合集10万金兵反攻,杀死石天应,蒙古军溃散,
金朝收复河中府。
    时隔不久,蒙古军队的10万骑兵再次包围河中府,侯小叔战死,河中府终于被攻破。
1223年春,木华黎亲自带兵10万攻打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准备先打下凤翔,再取
京兆(今陕西西安市)。金朝左监军赤盏合喜坚守府城,完颜仲元出城力战,给蒙古军
以沉重打击。木华黎攻势受挫,哀叹自己命数将尽,只好在2月撤兵。3月,木华黎在闻
喜县病死。
    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军中病死。1129年8月,蒙古在克鲁伦河举行库里尔台
大会,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窝阔台继位后,大举侵金,蒙金战争进入实
质性阶段。1229年冬到1231年夏,蒙金经过庆阳之战、卫州之战、潼关凤翔之战,双方
互有胜负。1231年5月,窝阔台召集众将商议灭金战略,计划分兵三路合围汴京(今河
南开封市),消灭金朝。
    蒙古军队三路齐发,中路窝阔台率兵攻陷河中府,左路斡陈那颜进兵济南,右路拖
雷出凤翔,攻破宝鸡,直指汴京。
    蒙古军队化整为零,分散进军,向汴京挺进。金朝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从邓州发兵
援救汴京。金军沿路遭到散处各地的蒙古军队袭击,既得不到休息,也得不到军食,极
度疲劳,在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三峰山被蒙古军队包围。蒙古军乘金军疲惫,故意让
开通往钧州的路,设下埋伏,大败金军。金将杨沃衍、樊泽、张惠战死,移剌蒲阿被蒙
军捉获。完颜合达率残部败归钧州城,被蒙古军队包围,城破被杀。钧州三峰山之战,
金朝军队主力损失殆尽,主要将领大多战死,元气大伤,灭亡指日可待。1232年正月,
蒙古军队围攻汴京,金朝军民进行了汴京保卫战,打退蒙古军队的进攻。然而,金哀宗
统治集团迫于蒙古军队的威胁,不敢坚持抵抗,逃往蔡州,汴京、中京(今河南洛阳市)
相继陷落。
    公元1233年,蒙古与南宋达成联兵灭金的协定,塔察儿率领蒙古军,孟珙率领宋军,
分道进攻蔡州。宋蒙军队协力围困蔡州,内防金兵突围,外阻金兵入援。蔡州被困三个
月,弹尽粮绝,被宋蒙军队攻陷,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蒙古灭金战争,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后新兴的蒙古汗国消灭了腐朽的金朝。在前
二个阶段中,蒙古汗国的目的主要是掠夺财富和奴隶,逐渐消灭金朝的有生力量,在第
三个阶段中灭掉金朝,这种战略部署是正确的。在战术应用上,除发挥骑兵强大优势外,
蒙古攻城战术也相当强。金朝失败,在于统治阶级内部腐朽,缺乏全局战略,指挥不当,
如钧州战役,朝廷指挥两省兵往来不定,疲于奔命。尽管有在河中反复较量,人民坚持
抗战,终于无法挽救败局。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56 宋蒙钓鱼城之战

--------------------------------------------------------------------------------


中国古代防御战的最浓重的一笔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
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发
生于1259年的四川合州钓鱼城之战,则是其中影响巨大的一场战事。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出兵欲收复河南失地,遭蒙军伏击而失败。1235年,
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发动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
发。至1241年,蒙军蹂躏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则是三大战场(另两个为京湖战场——
今湖北和河南一带、两淮战场——今淮河流域一带)中遭蒙军残破最为严重的一个地区。
这年蒙古窝阔台汗去世,其内部政争不断,对南宋的攻势减弱。南宋由此获得喘息之机,
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调整、充实。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
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上流。余玠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
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
    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
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钓鱼城即是这一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钓鱼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县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
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
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彭大雅任四川制置
副使期间(1239—1240年),命甘闰初筑钓鱼城。1243年,余玠采纳播州(今遵义)贤
士冉琎、冉璞兄弟建议,遣冉氏兄弟复筑钓鱼城,移合州治及兴元都统司于其上。钓鱼
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
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一切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
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1254年,合州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城筑。四川边
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钓鱼城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宝座,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灭宋战争。蒙哥为成吉
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曾与拔都等率兵远征过欧、亚许多国家,以骁勇善战著称。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1257年,蒙哥汗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蒙哥命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
塔察儿、李璮等攻两淮,分宋兵力;
    又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蒙哥则自率蒙军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
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意欲发挥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而短于水战的特点,以主力夺取四
川,然后顺江东下,与诸路会师,直捣宋都临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
蒙军总数大大超过4万之数。蒙军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
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汗遣宋降人晋国宝至钓鱼城招降,为宋合州守
将王坚所杀。
    宋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诸军从鸡爪滩渡过渠汇,进至石子山扎
营。三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钓鱼城下。七日,蒙军攻一字城墙。一字城墙又叫横城墙,
其作用在于阻碍城外敌军运动,同时城内守军又可通过外城墙运动至一字城墙拒敌,与
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攻击点。钓鱼城的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九日,蒙军猛
攻镇西门,不克。这日,蒙古东道军史天泽率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
    三月,蒙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均失利。从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续
了二十天。雨停后,蒙军于西月二十二日重点进攻护国门。二十四日夜,蒙军登上外城,
与守城宋军展开激战。《元史·宪宗纪》称“杀宋兵甚众”,但蒙军的攻势终被宋军打
退。五月,蒙军屡攻钓鱼城不克。
    蒙哥汗率军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尚未
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因此,至钓鱼山后,蒙哥欲乘拉槁之势,攻拔其城,虽久屯于坚
城之下,亦不愿弃之而去。尽管蒙军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备,奈何钓鱼城地势险峻,致使
其不能发挥作用。钓鱼城守军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协力指挥下,击退了蒙军一次又
一次的进攻。千户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邓州汉兵攻城,董文蔚激励将士,挟云
梯,冒飞石,履崎岖以登,直抵其城与宋军苦战,但因所部伤亡惨重,被迫退军。其侄
董士元请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锐卒登城,与宋军力战良久,终因后援不继,亦被
迫撤还。
    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诸将“议进取之计”。术速忽里认为,顿兵坚城之下是
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
灭掉南宋。
    然而骄横自负的众将领却主张强攻坚城,反以术速忽里之言为迂。蒙哥汗未采纳术
速忽里的建议,决意继续攻城。然而,面对钓鱼坚城,素以机动灵活,凶猛骠悍著称的
蒙古骑兵却不能施其能。
    六月,蒙古骁将汪德臣(原为金臣属)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马军寨,王坚率兵拒战。
天将亮时,下起雨来,蒙军攻城云梯又被折断,被迫撤退。蒙军攻城5个月而不能下,
汪德臣遂单骑至钓鱼城下,欲招降城中守军,几乎为城中射出的飞石击中,汪德臣因而
患疾,不久死于缙云山寺庙中。蒙哥闻知死讯,扼腕叹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
给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击,钓鱼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胜其忿。
    蒙军大举攻蜀后,南宋对四川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但增援钓鱼城的宋军为蒙
军所阻,始终未能进抵钓鱼城下。尽管如此,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裕,
守军斗志昂扬。一日,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
并投书蒙军,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相形之下,城外蒙军的境况就
很糟了。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蒙古人本来畏暑恶湿,加以水土不服,
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相当严重。据《元史》记载,蒙哥汗于六
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确说是得了痢疫。另《马可波罗游记》和明万历
《合州志》等书则称蒙哥汗是负了伤。无论如何,蒙哥汗不能再坚持攻城了。七月,蒙
军自钓鱼城撤退,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今重庆北温泉),蒙哥汗逝世。据《元史》本传
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汗出征的将领战死于钓鱼城下,由此可
以想见钓鱼城之战之酷烈及蒙军损失之严重。
    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
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续20年之久。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汗灵柩北
还。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
得不撤军北返。从云南经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军,一路克捷,已经进至潭州(今长沙)
城下。由于蒙哥之死,该军在忽必烈派来的一支部队的接应下,也渡过长江北返。蒙古
的南北两支军队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进军的,只因西边主攻战场的失败而功亏一篑。
    其次,它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下来,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
威胁。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
利亚等阿拉伯半岛大片土地。正当旭烈兀准备向埃及进军时,获悉蒙哥死讯,旭烈兀遂
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而自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
军始终未能打进非洲。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因此,钓鱼城之战的影响
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
    其三,它为忽必烈执掌蒙古政权提供了契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蒙
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义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传统的政策。这种带有浓厚的蒙古部族
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极不适应统治广大中原汉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则是蒙古统治集团
中少有的一位倾慕汉文化的开明之士。蒙哥即汗位后,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汉地,他大
力延揽汉族儒士,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却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
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罢了官,其推行的汉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后,
继续推行其汉化政策,逐步改变蒙军滥杀的政策,使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
坏。蒙哥汗曾留下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后来钓鱼城降元,忽必烈
却赦免了其军民。正是由于忽必烈的当政,使蒙古汗国这个边疆政权转变为一统中国的
封建大王朝—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
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蒙哥汗败亡后,钓鱼城又顶住了蒙军无数次的进攻,直
至1279年守将王立开城投降,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
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57 襄樊之战

--------------------------------------------------------------------------------


“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于可下也”
    襄樊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
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
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
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
束。
    蒙古忽必烈时期,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改为襄樊,实现了由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
转变。南宋襄樊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
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隆重
镇。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策略,“先攻襄阳,撤
其捍蔽”,他认为南宋如果“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刘整“攻宋方略,
宜先从事襄阳”的建议为忽必烈所采纳,宋元战争进入了元军对南宋战略进攻的新阶段。
    忽必烈根据刘整的建议,开始实施对襄阳的战略包围。首先,建立陆路据点,作为
攻宋的根据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据刘整建议,遣使以玉带贿赂南宋荆湖制置使
吕文德,请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场,吕文德应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盗贼、保护货物为名,
要求在襄樊外围筑造土墙,目光短浅的吕文德竟然同意。于是元人在襄樊东南的鹿门山
修筑土墙,内建堡垒,建立了包围襄樊的第一个据点。咸淳四年(1268年),蒙将阿术
在襄樊东南鹿门堡和东北白河城修筑堡垒,切断了援襄宋军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
蒙将史天泽在襄樊西部的万山包百丈山筑长围,又在南面的岘山、虎头山筑城,连接诸
堡,完全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襄樊成为一座孤城。这一时期元军在襄樊外
围修筑10余处城堡,建立起长期围困襄樊的据点,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其次,建
立水军,寻求制服南宋的战术优势。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术率军攻打襄阳,俘人
略地而归,宋军乘蒙古回军之际,在襄阳以西的安阳滩派水军扼其归路,然后派骑兵直
冲其阵,蒙古军队大乱,都元帅阿术坠马,险些被宋军活捉。蒙将怀都选善识水性的士
卒泅水夺得宋军战舰,其余将领奋勇拼杀,才将宋军击退,转败为胜。安阳滩之战,蒙
古军队虽然打败了宋军,但却暴露出水军不占优势的弱点。咸淳六年(1270年),刘整
与阿术谋议,“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
则事济矣”。忽必烈当即命刘整“造战船,习水军”,以图进取襄阳。刘整遂造船5000
艘,日夜操练水军,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战舰500艘,建立起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从
而弥补了战术上的劣势,为战略进攻准备了必要条件。
    从咸淳四年(1268年)蒙军筑鹿门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围襄
阳,蒙古军队已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南宋政府为挽救危局,进行了反包围战与援襄之战,
从而揭开了襄樊之战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吕文焕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次年十一月,
为打破蒙军鹿门、白河之围,吕文焕命襄阳守军进攻蒙军,但被蒙古军队打败,宋军伤
亡惨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军作战,又被阿术
打败。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贵率军救援襄阳,遭到蒙古军与汉军的联合伏击,兵败虎尾
洲,损失2000余人,战舰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吕文焕出兵襄阳,攻打万山堡,
蒙军诱敌深入,乘宋军士气衰退,蒙将张弘范、李庭反击,宋军大败。九月,宋殿前副
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增援襄阳,蒙军水陆两军迎战,大败宋军,范文虎逃归。咸淳七
年(1271年),范文虎再次援襄,蒙将阿术率诸将迎击,宋军战败,损失战舰100余艘。
这一时期,宋蒙两军虽然在襄樊外围进行了长达3年的争夺战,但因蒙军包围之势已经
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军反包围的战斗也不可能胜利,宋军只
好困守襄阳,败局已定。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军对樊城发动总攻,襄樊之战正式开始。三月,阿术、
刘整、阿里海牙率蒙汉军队进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筑重围,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宋
军只好退至内城坚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阳府(今湖北襄樊市)、
郢州(今湖北钟祥县)等地民兵3000余人,派总管张顺、路分钤辖张贵率领救援襄阳。
二张率轻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资出发,临行前张顺激励士卒说:
    “这次救援襄阳的行动,任务十分艰巨,每个人都要有必死的决心和斗志,你们当
中的有些人并非出于自愿,那就赶快离去,不要影响这次救援大事。”当时3000水军群
情振奋,斗志昂扬,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五月,救援战斗开始,二张在高头港集结船队,
把船连成方阵,每只船都安装火枪、火炮,准备强弓劲弩,张贵在前,张顺在后,突入
元军重围。船队到达磨洪滩,被布满江面的蒙军船舰阻住,无法通过。张贵率军强攻,
将士一鼓作气,先用强弩射向敌舰,然后用大斧短兵相接,冲破重重封锁,元军被杀溺
而死者不计其数,宋军胜利抵达襄阳城中。当时襄阳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张入援成功,
极大的鼓舞了城中军民的斗志。然而这次战斗中宋将张顺阵亡,几天以后,襄阳军民在
水中得到他的尸体,披甲执弓,怒目圆睁,襄阳军民怀着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张顺,
并立庙祭祀。
    张贵入援虽然给襄阳守军带来希望,但在元军严密封锁下,形势仍很严峻。张贵联
络郢州的殿帅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打通襄阳外围交通线,计划范文虎率精兵5000驻
龙尾洲接应,张贵率军和范文虎会师。张贵按约定日期辞别吕文焕,率兵3000顺汉水而
下,检点士兵,发现少了一名因犯军令而被鞭笞的亲兵,张贵大惊,对士兵们说:“我
们的计划已经泄露,只有迅速出击,敌人或许还来不及得到消息。”他们果断地改变了
秘密行动,乘夜放炮开船,杀出了重围。元军中阿术、刘整得知张贵突围,派数万人阻
截,把江面堵死。张贵边战边行,接近龙尾洲,在灯火中远远望见龙尾洲方向战舰如云,
旌旗招展,以为是范文虎接应部队,举火晓示,对方船只见灯火便迎面驶来。等到近前,
才发现来船全是元军,他们先占领了龙尾洲,以逸待劳。宋元两军在龙尾洲展开一场遭
遇战,宋军因极其疲惫,战斗中伤亡过大,张贵力不能支,被元军俘获,不屈被害,元
军派4名南宋降卒抬着张贵尸体晓示襄阳城中,迫使吕文焕投降,吕文焕杀掉降卒,把
张贵与张顺合葬,立双庙祭祀。
    元军为尽快攻下襄樊,咸淳八年(1272年)秋采取了分割围攻战术。元将阿里海牙
认为:“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为
切断襄阳的援助,元军对樊城发起总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军分别从东北、西
南方向进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线,造炮攻城。元军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
间的江上浮桥,使襄阳城中援兵无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下面,
用回回炮打开樊城西南角,进入城内。南宋守将牛富率军巷战,终因寡不敌众,牛富投
火殉职,偏将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后,襄阳形势更加危急。吕文焕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终无援兵。
襄阳城中军民拆屋作柴烧,陷入既无力固守,又没有援兵的绝境。咸淳九年(1273年)
二月,阿里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阳,炮轰襄阳城楼,城中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
降。元军在攻城的同时,又对吕文焕劝降,吕文焕感到孤立无援,遂举城投降元朝,襄
樊战役宣告结束。
    宋元襄樊之战经过长期较量,终于以元胜宋败结束,蒙元的胜利,在于战略上处于
主动地位,建立了包围襄樊的堡垒,以逸待劳,又注重弥补战术上的不足,制造战船,
训练水军,在裹樊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宋朝统治者不重视边备,将帅软弱无能,吕
文德见利忘义,使蒙古军队占据了襄阳有利地位,在反包围战过程中,因将帅不和,步
调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战术错误,战斗中基本上执行了消极防御策略,导致了被元军
围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后归于失败。
    二张援襄的传奇式行动,气壮山河,留名青史,体现了南宋爱国军民保卫领土、抗
敌御侮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人所传颂。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58 伯颜取临安之战

--------------------------------------------------------------------------------


元朝灭亡南宋的最后一战
    伯颜攻取临安之战,是宋元鼎革之际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自元至元十二年(1275
年)春元军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春进占临安(今浙江
杭州市),历时1年,中经溧阳之战、独松关之战、常州之战、五牧之战等激战,以南
宋朝廷投降元朝而告结束。
    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攻陷襄樊后,右丞相伯颜率水陆大军沿长江顺流东下,势
如破竹。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攻打建康,宋朝建康留守赵?嵌樱纪乘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59 鄱阳湖之战

--------------------------------------------------------------------------------


中国古代水战史上的典范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
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元朝末期,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
巾军高举义旗,各地群起响应。江南地区,徐寿辉起兵蕲、黄(今湖北蕲水、黄冈一
带),攻占武昌,继取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公元1360年,部将陈友谅杀死徐
寿辉,自称皇帝,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公元1362年,徐寿辉的另一部将明玉珍在四川
称帝,控制了四川。此外,还有方国珍起义于庆元(今浙江宁波),控制了浙东地区。
张士诚起兵江北,控制了长江三角洲。公元1352年,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今安徽凤
阳)。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收罗人才,整顿军队,势力日渐壮
大。
    他采纳刘基等人的建议,制定自己的战略计划: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
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
朱元璋在得到巢湖水寨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率战舰千艘投诚后,渡过长江,攻占太平
(今安徽当涂)。次年,又率水陆大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取得了一
个战略基地,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计划。此后数年,由于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牵制
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得以先后攻占苏南、皖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并开始东与张士
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的势力相接触。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实现第二步战略计划,势
必同他们特别是同陈友谅进行激烈的争夺。因为陈友谅地处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
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仅水军力量就10倍于朱元璋。因此,陈
友谅的存在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的争战,不仅关系到彼此之间的生
死存亡,也必将是争夺南部中国的战略决战。
    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
而陈友谅正在扩张势力,又轻骄喜功。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来救,将陷入两面
作战的不利境地。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阴、
常州、宜兴、长兴、吉安等战略要点,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制张
士诚,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忧。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极筹
划消灭朱元璋。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据的
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
举吞灭朱元璋。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防止张士诚乘机
袭击、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
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
使陈军舍长用短。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
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老康”
为暗号。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3万埋伏
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今南
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等率水师出龙江
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派胡大海
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进行牵制。
    急躁、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待张士诚答复,便于五月初
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呼“老康”不应,方知受骗,仓促派万人登陆
立栅。
    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
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
多,另有2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
元璋挥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又继续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陈
友谅自应天之战失败后,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内顾不暇,不断向西推进,仅仅一
年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收编龙兴(即洪都,
今南昌)守军,连下瑞州、吉安和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速
扩展。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小明王向
朱元璋告急求援。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即是保应天,朱元璋于是于三月率兵渡江
救援安丰。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
于十一日围攻洪都,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
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陈军登陆后,用各种攻城器械从四
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此时,朱元璋已
回到应天,但主力仍由徐达率领正在围攻庐州。当朱元璋获悉陈友谅全军出动围攻洪都
而未直取应天,并悉江水日涸,不利陈军巨舰行动,以及陈军缺粮,士卒多死等消息后,
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遂一面命洪都守军再坚守一月,疲惫陈军,争取时
间;一面命徐达撤庐州之围,回师应天。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
十六日进抵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江
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逃
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陈友
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
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
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
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
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次日,
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
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
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
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
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
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
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
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
余人。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
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
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
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
    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
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阵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
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
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
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
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
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经过1个多月的
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
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
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
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儿
子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原陈友谅的所属地区。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
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陈友谅的失败,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战略指挥上的失误。本来,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安丰,造成应天空虚。如果陈友谅
不是先攻洪都,而是以一部兵力对洪都进行牵制,主力顺流东下直攻应天,那么朱元璋
将处于陈、张夹攻、进退失据的不利处境。但陈友谅却把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
使数十万大军局处于狭小地域,难以展开,且又没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顾。
屯兵坚城之下,苦战3月,师老兵疲,士气低落。朱元璋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以小胜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陈友谅错误的结果。面对舰只庞大、装备精良的陈军,朱
元璋冷静、敏捷地捕捉敌方的弱点和失误,化不利为有利,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水
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多兵大
舰的优势,形成了对陈友谅的战略包围,因此从开始便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然后又集中
大部战船和兵力逐次打击陈军,并善于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及时抢占有利攻击
阵位,不失时机地实施火攻,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终于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
强,创造了我国水战海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
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60 靖难之役

--------------------------------------------------------------------------------


建文失踪,千古之谜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
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
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
面加强君主autokratisch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
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
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
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
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
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
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
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
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
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
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
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
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
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
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
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
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
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
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
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
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
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
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
问罪之师。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
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
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
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
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
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
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
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
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
告诫朱高炽说:
    “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芦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
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
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布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
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人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
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
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
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
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
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
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
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
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
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
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
李景隆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代之以盛庸。
    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
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
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
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
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
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燕军夺得的城池虽多,但往往得而复失,
不能巩固。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
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
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
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
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
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自此,燕
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
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
江,十三日进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
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
“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
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建文帝
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
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
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
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
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史书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3-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61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


“水无常行,兵无常势,能因敌变化取胜者,得势者也”
    永乐年间,明成祖五次率兵亲征,打击居于漠北的蒙古贵族对内地的侵扰和破坏,
这就是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蒙古贵族势力在元末明初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变和分裂。
    元顺帝逃往漠北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死于应昌(今内蒙古多伦东北)。皇太
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逃往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史称“北元”。永乐
初年,蒙古贵族势力内部互相残杀,遂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部居住在
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和准噶尔盆地一带;
    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在内蒙古)和辽河流域一带。三部之间经常互相残杀,
并不时侵扰明朝边疆。朱元璋对蒙古贵族势力始终采取努力通好,积极防御的政策。明
成祖继承了太祖对待蒙古贵族的政策。他一面与之修好,封蒙古部落酋长为王,赐予金
银、布帛、粮食等物品,争取相安无事。如朱棣封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在鞑靼
部首领本雅失里称汗时,成祖多次遣使通好。另一方面,如果蒙古贵族无理侵扰,就给
予坚决打击。三部中以鞑靼部最为强盛,本雅失里因此而骄,对明朝抱不友好态度。永
乐七年(1409年),成祖派遣使臣郭骥去鞑靼,结果被杀,这个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
朱棣忍无可忍,遂决心征讨鞑靼。
    永乐七年七月,成祖朱棣命令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王聪、火真副之,王忠、
李远为参将,率精骑10万出征鞑靼。
    临行前,朱棣担心丘福会以兵力强盛而轻敌,特地告诫说:
    “毋失机,毋轻犯敌,毋为所治,一举未捷俟再举。”八月,丘福率军出塞,前锋
抵达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南岸,歼灭了靼鞑的游兵,乘胜过河,俘敌官员1人。丘福
不顾诸将劝阻,对俘虏的话信以为真,并让其为向导,结果,孤军深入,中了本雅失里
的埋伏,五将军皆殁,全军覆灭。败讯传至朝廷,朱棣大为恼怒。为了消涂边患,决计
亲征。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50万大军亲征,并调用武刚车3万辆,运粮20万
石,随军队行动。沿途每10天行程存一批粮,以备回返时食用。三月出塞,抵凌霄峰
(今河北张北东北)。四月,抵阔滦海(今内蒙古呼伦湖)。五月初,进至胪朐河(今
克鲁伦河)流域,朱棣更名为“饮马河”。本雅失里闻讯明军大举进攻,尽弃辎重孳畜,
仅率七骑西逃瓦剌部。太师阿鲁台则东逃。朱棣打败本雅失里后,挥师攻击阿鲁台,双
方交战于飞云壑和静虏镇(今哈拉哈河南岸)。朱棣亲率精骑直冲敌阵,阿鲁台坠马,
然后逃遁。朱棣乘机追击,斩杀无数。这时,明军食粮已尽,朱棣命令停止进攻,胜利
还师。鞑靼部经过这次打击,降服了明朝,每年向明朝进贡马匹。明朝也给予优厚的赏
赐,其部臣阿鲁台接受明朝给他的和宁王的封号。
    鞑靼败后,瓦剌部逐渐强盛起来。瓦剌首领仗恃势强,出兵袭杀了本雅失里,并一
再声称要进攻鞑靼。阿鲁台多次请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剌,为其故主本雅失里报仇。阿
鲁台还率余部奔至明长城附近。与此同时,瓦剌部不断要挟明朝厚赏,妄想占领明朝的
宁夏、甘肃地区,屯兵边境,向漠南进逼。朱棣为了满足鞑靼部的请求,也为了明朝边
境的安宁,决定亲率30万大军征讨瓦剌部。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车驾由京师出发,并让皇太孙从行。四月,师至兴和
(今河北张北),举行大规模阅兵式。六月初,前锋在三峡口(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击败瓦剌部游兵。朱棣乘势向西北方向进攻。行至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
巴托),遭瓦剌军的依山阻抗。朱棣便以精骑引诱瓦剌军离开山势出战,另外部署神机
炮及时炮击,自己率铁骑冲入敌阵,杀敌无数。瓦剌军遂大败。朱棣顺势追击,并分兵
三路夹击瓦剌军的反扑,亲率一路精骑再次冲入敌阵,瓦剌军败遁。瓦剌部受此重创,
此后多年不敢犯边。次年,瓦剌向明朝贡马谢罪。
    鞑靼部在明朝帮他打败瓦剌后,经过数年的恢复,势力日渐强盛起来,曾两次乘瓦
剌部为明重创之危击败瓦剌部。对明朝,阿鲁台改变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轻侮或
拘留明朝使节,并时常出没塞下,骚扰劫掠。朱棣为此致书劝止阿鲁台,但阿鲁台不予
理会,依旧我行我素。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月,阿鲁台竟大举围攻明朝北方重镇兴
和,击杀明都指挥王祥。为了打击鞑靼的侵扰活动,朱棣决意第三次亲征。
    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月,朱棣令调用驴34万匹,车177500多辆,挽车夫235000
多人,共运载粮食37万石,随大军出征。三月,车驾出北京,主力仍沿故路北上。军至
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之鸡鸣山时,阿鲁台闻悉朱棣亲证,乘夜从兴和逃跑,避而不
战。诸将请求追击,朱棣命暂缓追击。
    五月,师过偏岭(今河北沽源南),举行阅兵式。朱棣告谕兵将:“兵行犹水,水
因地而顺流,兵因敌而作势,水无常行,兵无常势,能因敌变化取胜者,得势者也。”
为了鼓舞士气,朱棣作平虏曲,供将士传唱,七月,师至煞胡原,俘获阿鲁台部属,从
而得知阿鲁台丢马弃甲从阔滦海北遁。朱棣惧重蹈丘福深入陷没之覆辙,下令停止追击。
回师途中,朱棣认为兀良哈部为阿鲁台之羽翼,遂选派步骑2万,五路并进攻打兀良哈
部。师至屈裂儿河(今内蒙古洪儿河上游支流)。兀良哈部得知明军来攻,仓皇西逃。
朱棣指挥军队夹击围歼,大败兀良哈部。九月初,回师至北京。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鞑靼首领阿鲁台以为明朝放松了警惕,不会出征,决意
率众袭扰明朝边境。朱棣闻悉阿鲁台又来侵犯,决定再次亲征,八月初,朱棣举行宴会,
宴请从征五军将领。随后举行阅兵式。九月上旬,师至沙城(今河北张北北)。阿鲁台
部众阿失帖木儿率部众降附。十月,明军继续北上。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来降。朱
棣立即封其为忠勇王,赐名金忠,余者皆有赏。十一月班师回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鞑靼阿鲁台出兵扰袭大同等地,朱棣决定第五次亲
征。忠勇王金忠自降明后,屡请出兵攻击阿鲁台,愿作前锋效力。朱棣批准了他的请求。
四月,师出北京北上,进军途中,命忠所部捕获阿鲁台部属,得知阿鲁台远遁,分兵搜
抄,未见踪影。朱棣遂令班师。七月,回师至榆木川(今内蒙古林西北),十八日朱棣
病死军中。
    明成祖五次千里出师,远征漠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次亲征前,户部
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等人以为频年用兵,戎马资储丧失不少,且粮储不足,不宜
兴师。但是,这五次出征在当时也有效地打击了蒙古贵族势力的侵扰破坏,保障了边境
的安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6-1 04:36 , Processed in 0.077227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