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foxfire_cn

[中长篇小说] 生活在德国的华人 形形色色的生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德华人系列(10):运动员

“运动对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和心理有积极的作用。打球,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好几次的人生,所以我觉得很幸运,自己能当上运动员。如果我有小孩,我会让他去运动,因为这当中,不只是锻炼身体,还锻炼各个方面,比如智力,体力,毅力等,对人生非常有意义。”



这是乒乓球选手施捷女士对运动的看法。施捷不是一个普通球员,而是个超级乒乓球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她的排名在全球前10名之内。在这16年间,她替德国国家队打过5次世界锦标赛,得到一次团体赛第3名,那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另外她也打了4次欧洲锦标赛,得到2次团体冠军,2次第2名。单打得到3次第 3名。施捷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在德国没人可以超越。



但是她谦虚地说,自己可能比别人多一点天分,但天分不一定真的很高,她的成功主要是以自己的努力和勤劳换来的,她算不得是天才运动员。



施捷已经来德国16年了,非常熟悉这里的环境,打球,日常生活都很自在,如鱼得水。1989年她21岁时来德国,当时是以教练兼球员的身份来的。不过2,3年的时间,她就获得德国国籍,并且加入了德国国家队,从此过着东征西讨的日子。但是她表示很满意德国的生活,因为她原先的愿望都实现了,而且在德国拥有许多的朋友。她认为,来德国是她人生中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



问她原先的愿望是什么,她说:“最初的想法只是单纯的想来德国打打球,因为没出过国,所以很想认识欧洲的生活,来增长见识,也想学德语。当初完全没想到后来可以替德国国家队打球,加入德国国家队,是一个惊喜,意外。后来甚至打得很成功,这些都是当时没想到的,是额外的收获。”



她说她很开心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她说她很开心她没觉得因为自己是中国来的,所以在这个社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她举例说:一个人到别人家里去做客,刚开始大家比较客气,因为你毕竟是陌生人,大家都不太了解你。等你和大家熟识之后,大家都了解你而且喜欢你的个性后,就不再有隔阂。



施捷12岁时开始在河北队打专业队,打了9年的球后才来德国。在中国没能进入中国国家队,来德国后反而获选进入德国国家队,中间代表德国参加了3次奥运会。



其实施捷小时候的志愿并不是当球员。她说:“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动物和小孩,我一直相当幼儿园阿姨,但是不好意思说,怕别人说我胸无大志。我的母亲曾经想成为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员,虽然她的愿望没实现,我却想继承她的大志,做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或者当科学家或者当作家。”后来她成为乒乓球员,没有符合自己原先的愿望和父母对她的期待, 但是她非常满足,自认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都得到回报。



她说过:她输球时候心里会觉得不开心,最开心的时候便是赢球的时候。这一季,她没输过一场球,所以一直很开心。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德华人系列(11):餐馆业主

刘老板刘得增所经营的中餐馆在法兰克福地区是属于比较高级的,店内摆设典雅,菜色多而且色香味俱全。刘老板自己是厨师出生,原先在一家台湾的北方餐馆内当厨师。



来德国后,他什么菜都做,不管是江浙菜、川菜、北方菜、广东菜,只要客人想吃,而且有足够材料可以做,他都煮得出来。1972年他应聘到德国来担任厨师的工作。当初想到德国的动机其实很简单,主要是想出国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当年台湾的社会一来还不是很富裕,二来那一年又遇到美国和台湾断交,许多人担心台湾的局势会动荡不安,而急着移民出国。既然刘老板有这个机会等着,便欣然应邀来德国发展。只是没料到这条路走得并不是特别轻松。



餐馆正门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餐馆正门他30 岁出国,工作了3、4年后,回到台湾结婚,并把太太带到德国,夫妻俩胼手胝足,努力工作,1982年才出来创业自己开餐馆。开业当初并不很顺利,因为语言不通,而且因为是合伙生意,经营上有些问题。后来对方退出饭店,刘老板夫妻虽然资金不足,却硬着头皮将店面顶下来。



刚开始时,大大小小的工作都得自己做,两个小孩子又先后报到,家庭事业两头忙碌,夫妻俩真的辛苦了好多年。有好多年的时间他们每天只睡3、4小时。工作虽然辛苦,生意却非常兴旺。主要是二十年前,德国景气好,常常有人上中国餐馆吃饭,所以,经常天一亮就开始工作,一直要忙到下班,下班时大约已经是半夜11点或11点半。



按刘老板的说法,他目前的营业额只有当年的三分之一。多年来德国景气下滑,餐馆的荣景不再。再加上,中国大陆来的移民中,许多都开起餐馆来,中餐馆越开越多,同行竞争越来越大。而且自从计算机和各式的自动化机器被广泛的使用后,许多的办公室因此搬到近郊房租更便宜的地方去,在饭馆附近上班的人数锐减,连带着也使得刘老板的生意一落千丈。



眼见台湾人开的餐馆一间接着一间的关门大吉,刘老板的店几乎成了硕果仅存的台湾餐馆。但是这局面也不会维持太久了,等刘先生2、3年后退休了,他们将回台湾养老,只偶尔会回到德国看小孩。刘老板说: “我们是台湾来的,我们的根在台湾,在德国的生活毕竟和台湾不一样,特别因为我们在台湾住了那么多年才出国,心里还是想念台湾。”



横过来再看一看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横过来再看一看刘太太也倾向回台养老,她说:“我们喜欢德国的气候,但是德国的人情味确实比较淡。在台湾人情味比较浓,而且吃东西也比较方便。在德国想吃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做,自己不动手就没得吃。”



另外,回台湾后可以说母语,还是让刘老板夫妇感觉自在些。夫妻俩都没有正式学过德文,德语日常会话虽然说得通,但是要和德国人深入一点谈论问题,却是心有未迨,自然也就打不进德国的主流社会。



回顾这30多年的辛苦奋斗,夫妻倒是不觉得后悔,因为一家人健康平安,家庭和乐,一双儿女又很争气,都进了大学,而且读得不错。现在就等退休后返回台湾,轻松自在的过日子。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德华人系列(11):餐馆业主

刘老板刘得增所经营的中餐馆在法兰克福地区是属于比较高级的,店内摆设典雅,菜色多而且色香味俱全。刘老板自己是厨师出生,原先在一家台湾的北方餐馆内当厨师。



来德国后,他什么菜都做,不管是江浙菜、川菜、北方菜、广东菜,只要客人想吃,而且有足够材料可以做,他都煮得出来。1972年他应聘到德国来担任厨师的工作。当初想到德国的动机其实很简单,主要是想出国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当年台湾的社会一来还不是很富裕,二来那一年又遇到美国和台湾断交,许多人担心台湾的局势会动荡不安,而急着移民出国。既然刘老板有这个机会等着,便欣然应邀来德国发展。只是没料到这条路走得并不是特别轻松。



餐馆正门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餐馆正门他30 岁出国,工作了3、4年后,回到台湾结婚,并把太太带到德国,夫妻俩胼手胝足,努力工作,1982年才出来创业自己开餐馆。开业当初并不很顺利,因为语言不通,而且因为是合伙生意,经营上有些问题。后来对方退出饭店,刘老板夫妻虽然资金不足,却硬着头皮将店面顶下来。



刚开始时,大大小小的工作都得自己做,两个小孩子又先后报到,家庭事业两头忙碌,夫妻俩真的辛苦了好多年。有好多年的时间他们每天只睡3、4小时。工作虽然辛苦,生意却非常兴旺。主要是二十年前,德国景气好,常常有人上中国餐馆吃饭,所以,经常天一亮就开始工作,一直要忙到下班,下班时大约已经是半夜11点或11点半。



按刘老板的说法,他目前的营业额只有当年的三分之一。多年来德国景气下滑,餐馆的荣景不再。再加上,中国大陆来的移民中,许多都开起餐馆来,中餐馆越开越多,同行竞争越来越大。而且自从计算机和各式的自动化机器被广泛的使用后,许多的办公室因此搬到近郊房租更便宜的地方去,在饭馆附近上班的人数锐减,连带着也使得刘老板的生意一落千丈。



眼见台湾人开的餐馆一间接着一间的关门大吉,刘老板的店几乎成了硕果仅存的台湾餐馆。但是这局面也不会维持太久了,等刘先生2、3年后退休了,他们将回台湾养老,只偶尔会回到德国看小孩。刘老板说: “我们是台湾来的,我们的根在台湾,在德国的生活毕竟和台湾不一样,特别因为我们在台湾住了那么多年才出国,心里还是想念台湾。”



横过来再看一看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横过来再看一看刘太太也倾向回台养老,她说:“我们喜欢德国的气候,但是德国的人情味确实比较淡。在台湾人情味比较浓,而且吃东西也比较方便。在德国想吃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做,自己不动手就没得吃。”



另外,回台湾后可以说母语,还是让刘老板夫妇感觉自在些。夫妻俩都没有正式学过德文,德语日常会话虽然说得通,但是要和德国人深入一点谈论问题,却是心有未迨,自然也就打不进德国的主流社会。



回顾这30多年的辛苦奋斗,夫妻倒是不觉得后悔,因为一家人健康平安,家庭和乐,一双儿女又很争气,都进了大学,而且读得不错。现在就等退休后返回台湾,轻松自在的过日子。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德华人系列(12):大学生

李谢恭不久前在德国之声广播部中文组实习的时候,得到许多人的肯定。的确,23岁的她活泼聪明、反应灵敏,难怪大家都喜欢她。她原先念的是北京外语学院,专业德语。读了一半就转到德国来读书。



她当初在高考时选择学德语,多少是受到她父亲的影响。原来她父亲有一次出差到德国,看到德国特别干净漂亮,又有好车好啤酒,印象极佳。父亲这么说,李谢恭就决定学德语。



李谢恭来德国已经快4年了。她非常认同父亲的看法:德国确实是一个干净美丽的地方。不仅如此,她还有其它的观察。她认为:德国比中国富有,而且德国的物价比中国高很多。因为这个社会一切都规定得很严格,所以想要在这里投机实在很难。德国人大致上虽然很严谨,却不见得死板,也不如大家说的那么冷淡。而且一般人都非常有礼貌。这许多的特质可能要归功于德国的教育水平比较高,人民的素质比较整齐。来自红色的北京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来自红色的北京



她自称和德国人打交道没有困难。她有许多朋友,除了德国人,还有美国人,西班牙人,希腊人。她好交往,所以朋友多。李谢恭没碰到太大困难,也没有感受到歧视。而且可能就因为她拥有一张外国脸,许多人因此喜欢和她交往。



李谢恭是中国经济腾飞时代的一个幸运儿。她是家中唯一的小孩,父母的经济情况不错,足以供应她在德国求学的全部费用,所以她不用辛苦打工,挣生活费。偶尔去打打工,也只为赚点零用钱,并且增加社会经验。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她衣食无缺、语言又通、加上性格豪迈、人又上进、聪明伶俐,在德国生活自然得心应手。而且拜科技之赐,和在中国的家人朋友的联系也非常容易,阅读来自全世界的信息更是方便。因此她说:“我没有觉得离中国有多远,我也不觉得对德国有多生疏,两边都融合得很好。”



李谢恭目前在美茵茨读翻译学系,她形容她的学生生涯其实很单调。每天下课后就直接回家,偶尔参加大学生举办的派对,所能接触到的人有限,而且现在居住的地方仅有2万居民,地方很小,没有太多的活动。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她的家乡是北京,那儿有1700万人,相较起来,她现居的德国小镇自然是太小太小。但是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处,刚好可以让她专心读书。李谢恭希望一年后可以结束学业,拿到学位。至于回不回中国,以后再说。她说:“毕业后让我回中国,我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不一定要留在德国,我很喜欢中国,所以我可以回去,北京上海香港都没问题。”



和10年前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不一样,李谢恭在经济、语言、知识、沟通各方面,更具优势,所以她的德国经验以及她对事务的看法自然不同于她的前辈。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德华人系列(13):中文报人

“德国哲学家哈伯马斯曾经说过,要创造一个社会空间。我们这里的华人在政治上比较冷漠,彼此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做什么,华商报愿意提供一个言论自由的空间。让有言论想发表的人,可以在华商报上抒发他的看法。



“只要是有意思的,讲道理的,都可以发表。比如最近我们报道了连战、宋楚瑜到中国大陆访问的消息,新纳粹和老纳粹的问题,德国经济政治改革的工程,两岸关系,中国新领导人上台后的胡温新政等等,我们这些报道的立场不一定和中国的看法一样,我们站在一个比较超然的立场,有自己的意见。”



秉持着这样的信念,修海涛在1997年开办了华商报。这份报纸至今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大,篇幅也最大。华商报是以半月刊的方式出版,每期56页,每次出版2 万份,读者可以在150个以上的发行点,如中国食品店,餐馆,旅行社,中文学校,免费索取,或在火车站,机场,大城市的书店内购买。



华商报报道的主轴是:华人在德国社会中发生的事情,中国和德国之间的交流,德国和港中台的关系,德国主流社会内发生的事情。



修海涛原为中共中央党校的讲师,1986年到德国进修。1989年发生天安门事件后他便和其他约3000多名当时滞留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一起留在德国,这期间这些人几乎都得到德国的长期居留权,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包括修海涛在内获得了德国国籍。



修海涛把自己在德国将近20年的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术时代”,他在德国的一所大学内作了4年的研究,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大陆在现代化转型中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他写了本名为“新权威主义”的专书。第二个阶段是从事所谓的“社会活动”,他参加了许多运动,主要的目的在促进中国的民主化。第三个阶段他自称是“商业活动”,其实就是他办报的阶段。



修海涛说,他之所以办报,是因为注意到:华人当时在德国已有10万多人,却没有一份被华人认同的商业性报纸,当时许多报纸都是社团办的,或是有台湾背景或是大陆背景,是由侨团办的。他感觉到华人需要有一份报纸来传递信息,互相沟通。



而且当时在德国发生了所谓的“狗肉事件”,德国的图片报报道德国的中国餐馆贩卖狗肉,这则报道其实是荒谬而且错误的,但是却引起德国人普遍的不满,也使得中国餐馆的生意一落千丈。因此修海涛便和一些朋友共同向图片报抗议并要求道歉,更正。他曾经是中共中央党校老师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他曾经是中共中央党校老师



经历过这个事件,他更加感觉到华人需要一份报纸来维护华人整体的形象,它可以跨越党派,地域,来沟通在这里的华人和他们家乡的华人,中国人和德国人,华人和德国主流社会。



办报生涯中,修海涛深刻地体会了前人的说法:“如果你要一个人破产,就劝他办份报纸。”。他这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很多,首先当然是经费问题。修海涛的报纸是不收费的,经费只好全来自广告收入。争取广告量变成了重要任务,这也是为什么修海涛自称他的出版事业为“商业活动”。



修海涛所面临的困难当然还包括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给华商报的不同评价,但他坚守“事件为导向”的媒体原则,也对稿件质量严加控制。他希望他的报纸提供快速、正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和信息,而且有绝对的“实用性”,使得人人愿意而且非看他的报纸不可。



作为学者和文化人,修海涛对两岸的政治发展有自己的见解,他希望两岸可以化解敌意,增加交流。他希望中国未来民主,自由,富强和统一。但是作为一个媒体人,他强调他个人的立场不需要成为报纸的主流思想,他办报没有既定立场,主要是想提供一个自由客观公正的论述空间。



修海涛的华商报要在德国生存,除了得克服上述困难之外,还得面临网路上信息流窜的挑战。德国政府对外国报纸在德国发行的态度如何呢?他提到:这份报纸没有受到任何官方的限制。他肯定,德国确实是一个新闻自由的国家。华商报实际上对德国政府有非常严厉的指责,比如批判德国经济政策的失误,或是批判德国总理的言论,但是华商报的编辑群从没有得到负面的反应,当然,德国政府也没有给华商报特别的支持。但是华商报如果要采访某个政治人物或某个政府机构,需要什么资料,对方一定会提供。德国政府对待媒体的确是一视同仁。



华商报载2002年已经发行了英国版,2003年发行了法国版,未来还将陆续推出荷兰版以及东欧版。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德华人系列(14):开旅社的儒商

巴尔特先生的旅馆就坐落在莱茵河畔,距离科隆大教堂仅数百米远。那里游客如织,特别是当天气好的时候,室外的餐桌和咖啡座座无虚席,莱茵河畔散步、慢跑、溜狗、欣赏风景的人潮络绎不断。这里的确是经营旅社的好地方,难怪巴尔特先生的宾馆生意蒸蒸日上。



巴尔特先生的宾馆是距离科隆大教堂最近的三个宾馆之一,也是少数由外国人经营的宾馆。既然是外国人在德国境内作宾馆生意,会不会比本地人遭遇更多的困难。他说有些客人推进了门一看,是中国人在经营,吓了一跳,便开始担心住进去后,东西会不会弄丢。西方人总是对此有些偏见。但是巴尔特先生以他诚信和负责的态度获得了顾客的信赖。如今这种偏见已经比较少见。



巴尔特先生来自内蒙,1989年首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德国讲学,研究重点是游牧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基于这样的接触,他1992年进入科隆大学读书。其实在他来德国读书之前已经在中国当了8年的大学讲师,并且长期在一份学术刊物担任编辑。他1996年拿到科隆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蒂宾根大学获得比较宗教学系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有关成吉思汗的祭祀祭典,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唯一的一本有关这个题目的博士论文,这本轮文后来在日本出版。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去了许多地方如英、法、德、日、韩等讲学、作研究和开会。



如此一个有学术地位的人,为什么会弃学从商呢?他解释说:“我们蒙古人自古以来便是过游牧生活,我在现代社会中,也是过着游牧生活,我到不同的国家去讲学,想想,也不是个办法,因此在和家人商量后便下海从商了。”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巴尔特先生目前在德国拥有两家宾馆、一家旅行社、还有一家贸易公司,主要从事旅游以及文化事业。有了哲学思考的训练和学术研究的基础,是不是对他从商有帮助?他经商成功的原因在哪里?他认为:第一,他的商业判断准确。第二,他知道宾馆生意是服务行业,必须和人和整个社会打交道,所以态度要友善,肯负责,要做到“顾客至上”的原则。第三,他奉行“做什么,就要像什么”的规则。他该当经理时他就当经理,该做柜台时就做柜台,该做早餐时就作早餐,能伸能缩,在每个职务上都能谨守本分。



他丰富的社会经验,有一部分来自于他读书时打工所累积的。当他攻读博士期间,因为没有讲学金,只好靠着自己的双手想办法谋生。他开玩笑的说:“除了没下过矿坑、没生过小孩,什么样的工作我都做过。”比如当出租车司机、帮人打扫卫生、替官员,部长或是法院作翻译、洗盘子、开车送饭,巴尔特先生的打工生涯其实是多彩多姿。



在事业成功之余,巴尔特先生不忘地回馈社会。从 1995年开始他为内蒙好几个中小学提供了许多奖学金,资助有心上学却经济困难的学生。他认为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国民素质、教育程度低落。有些是观念跟不上,虽然有法律但是法律不够健全。如今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提高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因此他也愿意就他的能力所及来完成这个使命。



虽然经商成功,事业有成,但是他内心最喜欢的工作却是学术研究,因此打算退休后再回去做学术研究。




德国之声中文广播 邱璧辉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德华人系列(15):亚洲店老板

金龙商店内人潮不断。店内贩卖各式新鲜蔬果,米面,罐头,调味料,干货,冷冻海鲜,小礼品,杂货等等。小小的店面挤满了人,生意顶好。黄老板年纪轻轻才不过二十七八岁,却经营得有声有色。其实平日管理店面的并不是黄老板本人,而是他的夫人。



黄老板1994年来德国,当时他才16岁,来德国主要是投靠父母,因为他的父母早就在德国开中餐馆。来了之后,并没进学校读书,而是帮父母照顾餐馆的生意。结婚后,1999年自己也出来开餐馆。因为餐馆生意不好做,所以才改行。他提到改行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人来德国开餐馆业的越来越多。而且因为经济不景气,上餐馆吃饭的人越来越少,偏偏中餐馆又越开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的利润也越来越薄,再加上德国人对中餐馆的管理越来越严格,所以他只好关掉他的中餐馆。



结束餐馆生意后,黄老板在波恩开了这家金龙中国超市。如今这家超市已经开了2年,生意还不错。但是黄老板承认,其实在这过程中,他碰到一些困难。最主要的问题是和德国人的沟通。除了语言的隔阂,文化、生活、思想上彼此都有差距。其实并不是黄老板不想和德国人沟通,德国人对中国人也很陌生。所以他希望随着更频繁的交流,许多隔阂可以逐渐消失。



黄老板期待他的下一代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他有3个儿子,都在德国出生,和德国人一起成长。所以他这一代面临的问题,可能到下一代就不存在。虽然生活上有些隔阂,但是总的来说,他对目前的生活还是满意的。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太太也赞同这种说法。问她在德国生活过得好不好,她直说还可以。 反正这里的生活和中国不一样。但是他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黄太太形容德国生活是比较单调和孤单,但是这里也有这里的好处。



黄老板补充说,如果有人只想要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打打工过日子,在德国是比较舒服的。但是他却打算趁年轻的时候,多闯闯,不让自己老了后悔。原来,黄老板将管理超市的任务交给太太,他自己则想找些其它的出路,特别是和中国做生意。他想再努力试试看有没有其它门路。这几年他也回中国好多次,去考察那里的市场。



工作之余,黄老板有他自己的休闲方式:他喜欢收藏古董和打打麻将。黄老板笑着说,在波恩很容易找牌搭子,因为大家都觉得无聊。



黄老板从开始收藏古董到现在已经有2,3 年的光阴,交了不少学费,其中包括不少冤枉钱。原先黄老板在跳蚤市场寻宝,如今则多半在拍卖行找宝物,因为拍卖行的东西品质好,但是价钱也相对地昂贵。他主要收藏中国的古董。黄老板表示,没有给自己定目标,看到有好的东西就收藏,部分收藏的东西也拿去卖。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中国的文房四宝,而且也因为文房四宝好收藏,不像字画等价格高而且保存困难。



除了收集古董,打麻将,黄老板还喜欢钓鱼。他对他的德国生活下了注解:“生活嘛,毕竟都是一样,不过这里的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实在一点。每天干活后回家吃饭,吃饭后休息,没有中国那么喧哗,这里社会比较安定,环境好。”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6-23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2-6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2-6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6 13:30 , Processed in 0.056416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