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mayavati

[其他] 【转贴】我的“中‘读’手记”——儿童读经教育调查(连载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难与易

六 难与易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这个话题其实可以从繁简字之争说起。五四运动领导者傅斯年曾批评汉字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鲁迅曾经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此,那个时候还有将汉语拉丁化的争论。



   然而九十年后再来看,汉字简化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上的好处,应用简体字的大陆,其文盲的比率相比应用繁体字的港台地区还要多得多,而在应用电脑技术的今天,其书写的繁易程度也已无足轻重。相比之下,因简化字而导致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



   因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反而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但简化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



   事实上,繁简字并不存在孰难孰易的问题,可以问任何一个港台地区的同胞,他们是觉得繁体字容易还是简体字容易呢?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我曾经见过一个在家中自学的七岁读经儿童,她平时读的书都是繁体字,她就告诉我说,自己更喜欢看繁体字,因为简体字还要认一认。



   语文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不同的。科学知识学习由浅入深是比较合理的,当然现在孟母堂也在尝试读经式的数学教学法,也是从深度的数学开始学起,这我还不清楚它的效果,同时在我个人看来,数学更接近于哲学范畴,与其他科学知识又当有所区分,这是后话。



   一般的科学知识如何学习呢?比方说要先学加法,再学减法,然后学乘法,再然后是除法。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学加减法就很容易,教他乘除法很困难,但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再教,就不费吹灰之力。


   我们中国孩子小学六年级的课程,相当于美国儿童初中乃至于高中的课程,但是真正到了高中及大学阶段,这个差距马上就不存在了,乃是因为,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遵循人脑发展的阶段,一定要让他在理解力尚未发展到那个程度的时候而超前学习艰深的课程,只能是事倍功半。


   这是科学知识的学习,他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及繁,所以小学的时候不会开物理化学课,而直到研究生以后,才会让一个人去研制导弹。语文的学习就不同了,中国人喜欢教幼儿读古诗——“床前明月光”“处处闻啼鸟”“野火烧不尽”“更上一层楼”。这在孩子看来,并不会比“小鸭子嘎嘎叫”更难。





   孟母堂的孩子读的第一本书是“易经”,在謙学堂的孩子读的第一本书是“论语”,小筛子私塾是循环课程“大学”“中庸”“老子”都在其中,而唐诗弟子规这些只是辅修课程而已。


   孩子背完“易经”或是“论语”,再背诵唐诗宋词孝弟三百千这些东西,就易如反掌。这让我想起《倚天屠龙记》里面的一个情节。张无忌在光明顶被困,除非他能在几个时辰之内练成“乾坤大挪移”,否则不能脱身。事实上,曾经有数人花费三四十年的工夫都没有练成这艰深的内功,然而年轻的张无忌居然在几柱香的工夫就奇迹般练成了。后来他才明白,是因为自己有“九阳神功”的根基,所以才有此突飞猛进的进境。

   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原理是相通的,当你有了扎实的根基和内功,那么今后就没有什么武功可以难得住你。





   语文的学习是这样,应该由深入浅,由繁及简,这就是为什么读过经的鲁迅和胡适能够成为白话文大师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今天所谓的现代诗人或少年作家,可以把白话文玩弄于股掌之上,却写不出一首像样的古诗,甚至读不懂一篇文言文的道理。





   为什么我之前举例了许多孩子,他们都特别喜欢看书,甚至是一些成人才看得懂的书呢?就是因为,这些书在他们看来并不难理解,连论语都可以读得津津有味,那再读三国,真的是看故事书了。





   读经教育,就是从成人认为最难的书籍读起,这虽然看似违反教育的原理,其实只是违反科学知识教育的原理,其恰是语文教育的真谛。难与易是相对的,用牟宗三先生的话说,这等于是给了孩子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为什么不站在更高的起点呢?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科学的精神

七 科学的精神

   读经教育是否排斥数理化?读经教育的理想是否仅仅是培养国学大师呢?

   在我看来,恰恰相反。

   读经教育的理想是,不仅培养出国学人才,也要培养出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乃至于贯通中西学造福人类的圣贤。

   请允许我从两个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

   首先,读经会不会使数学成绩更好?这里只讨论数学成绩,因为在十三岁之前是不学物理化学的,所以争议其实只存在于数学一科上。

   对于“读经能否提高数学成绩”这个问题,厦门的绿禾老师曾经这样解答: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读经对于数学的帮助,并非立杆见影。其对于数学的帮助,一方面是文字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另外一方面也是记忆力的提升。数学成绩是否能提高,由多方面因素影响。除了文字的阅读理解,在孩子的心理上(是否有数学兴趣,目前是否已经产生畏难情绪),原先基础上(若小学四年级的话,难度最大的应该是对于应用题的解答。而对于数学基础——乘法口诀、四则运算的掌握则是必须的),个人行为上(是否解题不认真,计算粗心马虎呢)……都应该有个综合解析,然后‘对症下药’。”

   并且他也指出:“读经教育好,并非别的教育就都不好了;读经教育好,并不代表读经是万能的。对于孩子的学习,一定要用长远的目光做全盘考虑。”

   其实在数学教育上,我也可以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我之前提到过,一个是玉铉老师的班级,一个是雯清老师的班级,这两个班级由于都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之内的,所以比较有代表性。

   玉铉老师是在一年级的时候就给小朋友教读经了,对于这些刚刚上学的孩子来讲,认为教材本来就该这样子,所以不会有太多抵触的情绪。读经一年后,这些孩子已经普遍达到至少小学高年级的识字量,语文课本对他们来说非常容易,自己都可以读完了。于是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做其他方面的学习。据说在二年级数学课本发下来后,有许多小朋友已经用一个礼拜的时间就把数学课本自己自学完了,甚至有的学生把没有要求的数学习题提前做完,因此老师教起来特别轻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从我自己的思维出发来解释的话,第一,读经之后识字量大,对于白话文的理解力高,这样自己就可以阅读教材,从而拥有自学的能力。儿童都是有求知欲的,当他发现自己读书就可以获得知识,那么就会生发兴趣;第二,读经的训练,实际上也是一种“静定养成”,一般的孩子注意力可能不集中,但是读经的孩子,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可以“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我见过那种特别活泼好动的孩子,可是当他静下来读书的时候,也可以雷打不动。能沉静下来读书、学习、思考,这是在做任何一种学问中都需要的基本素质,拥有这种素质的孩子,无论学什么都不会错;第三,学习的氛围非常重要,能够提倡经典的老师,一定有很高的觉悟,那么他对待学生也一定可以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常时间侵润在经典的智慧中,所有的孩子都喜爱读书喜欢学习,在这样的班级里,即使是一个后进生也会受到感染。于是这个班级就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小社会,想不进步也难了。
   所以,玉铉老师的班级,全校学习成绩最好,而在学校的艺术创意大赛的60个获奖者中,在她班上的有18位,这是因为玉铉老师按照读经教育理论,让孩子看遍世界名画。在校园运动会上,她的班获得精神文明总锦标,有人问她是怎么能让小朋友这么遵守纪律,这么有体育拼搏协作精神,玉铉老师说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这样,我什么都没做,只是教他们读经而已。
   玉铉老师于是自诩为“世界上最轻松的老师”,然而,并不一定每个老师都能取得像她一样的成果。
   如果大家看过她的读经教育随笔,就可以明白,她在读经和正常教学之外,花费了多少心血,这些心血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读多少书,考多少分,取得多好的成绩,使自己晋升到什么职位,不是这些应试教育下的老师应该谋求的东西,她的出发点,是要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健康、最快乐、最聪明的孩子,读经是其中的一项秘诀,却不是全部。全部的秘诀,还包括一个为人师者的责任感,一副光明积极的心态,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爱”。
   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每个老师都应该有的责任感和精神,在现实中却是那么难能可贵,弥足珍惜。

   接下来的雯清老师显得更加不容易,首先他教的是初中生,大家都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叛逆性格也就随之生长,他有了自己的主见、个性、抉择,所以在读经教育的实践中,越大的孩子接受起来越难;其次,他教的是一个后进班,也就是说,这个班级的学生是学习较差的。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其厌学情绪也就越强,要他沉下心来读书也就越发不容易。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雯清老师是一个非常有个人魅力的老师,否则也很难慑服这些学生让他们读经,笑。
   关于雯清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成果,我想还是贴出我们的对话,这样最直观。

   问:雯清老师在中学教读经,孩子年纪会不会偏大了?
   答:我是通过让孩子们大声朗读课文,结合经典教育的理念,发现的确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有人认为孩子年龄太大了,但我在教孩子们这种学习方法中发现很有效果。从学生平时的表现和考试成绩上都能体现出来。所以,可以采用这种教育理念和方法。
   问:能说说具体的教法吗?应该和小孩子不一样吧
   答:我就是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任何科目都可以,我今年教生物,但是,我教给他们这种方法结合起来学习数学非常管用。就是“大声朗读”。读书读书,就是要读出来。以前没有体会出来什么叫读书。
   问:学习数学也大声朗读吗?
   答:这是一种习惯,因为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孩子养成了习惯后,对于应用题就能理解。理解了应用题就能列出正确的算式,算是能列出来,一般都能做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就会做亿位数的加、减、乘、除。  
   问:您这样教了多久了?
   答:我也是从上学期开始的,因为这种教育方法的确管用,所以,现在我们学校的老师现在都采用这种方法。   
   问:会做应用题就可以了吗?
   答:数学题的分值最多题目最难的还是应用题,应用题会做了,其它就没有什么难的问题了。剩下的事情那就是认真不认真的问题。读书的过程中也培养的孩子认真的习惯,所以也不是问题。
   问:现在中学的应用题都是什么样的?很难理解吗?
   答:中学的应用题对于学习好的孩子来说没什么,但是对于60分以下的孩子来讲,就是很难理解。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因为思维能力的不同,有些孩子经常做错题,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同学之间也挖苦他,打击了这些孩子学习这课的兴趣,所以他们学这课时就很痛苦,学的痛苦,自然就学不进去,也无法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所以就学得很差,等到他的思维能力达到了,却已经没有了兴趣,于是就无法学好了。      
   问:您那里这样的孩子多吗?      
   答:有很多。
   问:经过半年的时间,他们就喜欢学习了么?
   答:慢慢来,关键还是老师的引导。我是给他们一年的时间来转变的。我一是教他们方法,二是引导他们的习惯。孩子们还是想学好的,他们有这种愿望,所以要经常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学好,然后结合着方法和习惯就可以了。只要他们看到这门学科成绩真的提高了,他们就会相信老师说的是真的,他们真的可以学好这门学科,他们就有了兴趣和信心。那么怎么会学不好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么体现出来的。仅仅是个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探讨一下。      
   问:他们在考试的时候不能读出来,效果也是一样的吗      
   答:这也是习惯的养成,不能着急。这么说吧,数学成绩不好,那么就让他多读数学书上的内容,做应用题时,让他每题最少读5遍(这就是习惯问题),如果还不理解,那么读10遍,20遍,慢慢的就不需要多那么多遍了。最后读一遍也就能理解了。就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一样了。主要是培养他的理解能力,一年绝对能改变。一般来讲,学习不好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都有撂字或者整段就没有读出来的情况,但是他们自己没有感觉到,这种习惯就是他们的弊病,所以在读应用题的时候,就有撂字的,就不能找出应用题关键的字或词,就不能理解题意,更别谈列出正确的算式了。      
   问:您做了多少年老师了?
   答:16年。
   问:那您以前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吗?
   答:一直在探索吧,这个方法就是接触经典教育后才知道的。说实话,我在厦门参加培训时,思想里一直在抵触着这种观念和方法,在我使用这种方法中,真正体会到了这点,所以就把王财贵教授的光盘看了十几遍,现在用的非常顺手。
   问:当时为什么抵触呢?
   答:不相信呀,毕竟我自己在小的时候没有读经的经历,但是实践中发现真的有效。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读经会不会使数学成绩变好,这个问题请大家自己思考和实践吧。不过还没有深入到主题,我真正想说的是,读经能不能使一个人拥有科学的精神?

   什么叫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

   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酸楚,也许,还是该讲讲我自己的经历。

   我走过一条十分平凡的求学道路,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特别的辛苦或特别的轻松,我按照老师和家长希望的那样成长,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然而今天,我放弃了曾经最爱的学科,放弃了本来的专业,我对那些帮我铺就了一条“成才”道路的知识毫无感情,我耻于凭借一点点小聪明而浪费了大好的光阴,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还像我一样走这么一条“一帆风顺”的道路,因为它是以被剥夺掉某种精神为代价的——科学精神!

   前面也提到过,学习是可以进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孩子会因为学得会而产生信心、激发兴趣,越学越好。我就是这样。因为周围所有人都认为,一个数学好的孩子是聪明的,所以我那时候很喜欢数学,觉得这是我可以炫耀的资本,事实上,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可以解决老师都不解的难题,不过估计今天已经没这个能力了,而且我也开始明白,自己并不是真比别人聪明,只不过恰好幸运的走入一种良性循环罢了。
   不过,我并没有因为喜欢钻研数学难题而得到老师的青睐。有一次因为生病几天没去上课,后来居然被老师挡在教室之外,硬是不许我参加考试,因为她担心我考坏了使平均成绩下降;有一次我因感觉到老师讲课的无趣,便自己在下面作课外习题,结果被老师叫起来大肆羞辱了一番;还有一次,数学考试很简单,全班的同学都在九十分以上,我破天荒的得了八十多分,老师竟跟我说,我成绩下降是因为和某某后进生交往过密,让我以后都不要和她再交往了。
   这些事都发生在小学,我记得如此清楚,因为它们确实给我留下心理上的阴影,我觉得老师在乎的,只是我能否取得好成绩,而非能不能发现数学的奥秘,如果我把一加一等于二,误写成一加一等于三,他们会暴跳如雷,而当我解开一道用高中数学知识才能解开的题目,他们却无动于衷!
   不过即便是这样,依然没有剥夺掉我对理科的兴趣,初中时我的文科——尤其是政治和作文——成绩很差,理科却出奇的好。孔子说十又五而志于学,虽然我依然喜欢数学,但那时候开始有朦朦胧胧的感觉,就是对语文同样发自肺腑的喜爱。我开始困惑,我到底是为什么而学。于是,我每天写大量的文字在日记本里,好讽刺的是,我的作文成绩很差,却依然很爱写。
   学校有一位几何老师很“优秀”,他有一套答题方法可以使学生即使不理解也能拿到很高的分数,因为这个原因,另一位我非常喜欢的老师被换掉了。那位被换掉的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要在做数学之前静心冥想,要有虔诚的做学问的心态,这位老师,他教会我画第一个圆满的圆,他让我看到一个美好的几何世界。但是那个很厉害的新老师迅速把我这头脑中刚刚建起的美好世界击碎了,在他的眼中,那些几何图形不过是一条条支离破碎的线,是升学的砝码。
   初三,班主任要求我去参加全国化学竞赛,虽然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化学,但是他告诉我化学竞赛的竞争不会那么激烈,获奖的几率也大许多,这样我就可以顺利的保送到学校的高中部,而且直接升入理科实验班。我被蛊惑了,并因此有了虚荣的机会。不过,我也真曾经一度喜欢上化学。
   就在高中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可以在化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孰料遭遇了十分繁琐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繁复的计算过程,我是一个能建立步骤却常常使结果出错的人,当时我的化学老师说了一句话令我终生难忘,他说:你的化学竞赛怎么会获奖!
   后来,我几乎丧失了对理科的兴趣,因为我越发觉得老师们不是在教人知识,而是在教人怎么升学,我第一次有了抵触情绪和叛逆思想。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迷上语文和历史,虽然实验班是不上历史课的。
   我开始像所有被人唾弃的学生一样,不听课,抄作业,成绩下降。到了高二的下学期,突然意识到这样下去,可能要让父母失望了,于是用三个月的时间来恶补,奋起直追的结果居然很理想。我终于得到化学老师的一句赞语,你还真是不差!
   由此我常对今天起早贪黑的高中教学不解,因为那些东西,是可以用三个月学会的呀!
   在困惑与无奈中,度过了我的高中时代,我们班五十个同学,在报考大学时,大部分选择了纯理科专业(就是数学、化学、物理这类纯研究的学科),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同学选择了经济类专业,而四年后大学毕业,只有我一个人选择了以文谋生的职业。这是我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唯一做的与众不同的事情,如果我当初的老师和同学知道我现在的选择,恐怕会大吃一惊。
   我那些学习理科专业的同学,几乎都出国留学,也几乎都将专业改成了经济类或商科。而作为他们同学的我,清楚的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选择,因为我的老师也叮嘱过我,选择纯理科专业最容易出国,出国之后再转专业也很容易,我早知道这是一块垫脚石。

   也许这样述说自己的经历显得很矫情,但是从最初对理科的热爱,到困惑迷茫,直到彻底拒绝,是多少中国儿童曾经经历过的呢?而我的那些有望成为科学家的同学们,又有几个能够成为真正的科学家?据我所知,在中国,一个学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转而拥有行政权利,学术上往往再难有所进境,而在国外,中国人往往是外国人的助手。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状?不就是因为中国人没有科学的精神,没有坚定的信念去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吗?世界上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终身都只是一名普通中学教师,甚至有人拒绝领奖,因为获不获奖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获取了真知,这在中国可能吗?

   读经教育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没有标准答案。正如绿禾老师说的那样,读经教育不是万能的。但起码有一点,就是对真理的探索和捍卫,经典中透露的讯息与科学精神始终相通。真正的经典也从来都是鼓励学习、鼓励思考、鼓励实践、鼓励创造的。如果一个人不首先树立起对待科学的严谨和虔诚态度,就永不可能造就伟大的科学成果,这个国家也不能成为科技强国,顶多是,模仿强国罢了。

   如果我因此得罪了所有立志成为科学家的同胞,请原谅我。也许有许多人如今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可是我不得不说,拥有真正的科学精神太难太难,那些努力的结果可能也早已偏离当初的方向,至少,我也曾立志做一名科学家,我有许多要好的朋友也说过这样的话。这篇短章的后半段,可以不必把它当作为读经教育的诠释,也不必以为我要借此来抨击现行教育体制,它仅仅是我为了祭奠曾经的理想与梦想的呓语而已。

   也可以这么说,我如此支持读经教育的开展,是希望我的祖国,有朝一日可以出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怀有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的开拓者,一个敢于探索的智者和捍卫真理的勇者,一个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中国人!


   P.S. 现在也有“数学读经教育法”,也叫做“科学读经”,提倡者之一是福州师大江正杰老师:将中学的数学知识点,函数概念、方程式等通过生活、游戏等方式提前在孩子心中进行启蒙,一旦到了中学,所学的方程式、函数、立体几何等等,孩子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学起来就比较有兴趣,也特别轻松。——当然这个需要碰到好老师才行。(绿禾老师语)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师者有兼才

八 师者有兼才

   《列子"仲尼篇》里有一段:

   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辨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 “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辨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说:“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仁义比我强”。子夏又问:“子贡的为人怎样?”孔子说:“子贡的口才是我所不及的。”子夏接着问:“子路的为人怎样?” 孔子说:“子路的勇敢是我所不如的。”子夏再问:“子张的为人怎样?” “子张的庄重胜过我。” 子夏听了有些糊涂起来,站起来问道:“既然他们都比你强,为什么都愿意拜你做老师呢?” 孔子说:“颜回讲仁义但不懂得变通,子贡口才好但不够谦虚,子路勇敢但不懂得退让,子张庄重但与人合不来。他们四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都愿意拜我为师,跟我学习。”

   孔子也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这并不阻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所以说,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精通、各方面都能干,他需要有的是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智慧。

   孔子首先提出“有教无类”。据《荀子"法行篇》记载,“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说明孔子门下的确是良莠不齐的,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化愚为智,化恶为善。

   孔子首先提出“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先要了解学生。孔子对学生的了解是很深刻的,《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还有“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正是由于他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所以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当学生向他问仁或问孝时,他总是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做出不同的回答,以解决学生所存在的不同问题。《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同一个“闻斯行诸”的问题时,所给出的答案亦可堪其注。

   读经教育,除了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也要挖掘出真正的师者。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同样是读经教育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孟母堂的事情被炒作后,非常意外的是,许多家长不顾取缔风波,纷纷要求把孩子送来学习。比如一个宁波的9岁孩子,用他爸爸的话说:“我的孩子的确不适应现行的教育体制。无论如何,在这里,他可以轻松一些、快乐一些。其他的以后再说。”
   还有一个谁都拿他没办法的男孩,从小在家里娇宠惯了,五六岁还不会说话,为所欲为。我在孟母堂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在读书,只有他跑来跑去。听孟母堂的梁老师说,刚来的时候都没有办法交流,现在他已经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表达,也开始懂得尊重别人。
   按照吕丽委老师的说法,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满身伤痕地从学校来到这里。他们只能是一小部分优秀学生的牺牲品,最后就成了我们现行高淘汰率教育选拔机制的残次品。”而家长们的说法是,“至少现在,我的孩子,只有孟母堂可去。”
   在其他地方的读经学堂,也见到过这样的现象,一些厌学的孩子、身体有残疾的孩子、或是心理不健康的孩子,都被纷纷送来读经,因为家长真的没有办法。如果九年义务制教育可以解决好这些孩子教育的问题,可以同样做到“有教无类”,那么我将重新思考教育部门取缔私塾的问题。

   在因材施教方面,其最基础的,就是要按照孩子的进度来安排课程,而非老师的。孟母堂的孩子,学习进度并不一样,暑期新来的孩子先读《学庸论语》,全日制班级孩子诵读《易经》,进度有快有慢,有一个孩子已经将《易经》背诵完,据说是全国为数不多可以背完《易经》的孩子。他已经开始读《孟子》了。这些孩子每人一套桌椅、一台CD机,可以边听CD边跟读,或者自行诵读,有老师在他们身边,但是并不做任何的教导,孩子们都是自学的,老师只是负责检查他们每日的进度和学习效果。
   这样的好处是,老师完全了解孩子们的资质,如果他学习能力强,就让他多学,如果能力稍差,也不做强求。最关键的是,每个孩子都自觉的愉快的学习,没有过重的心理压力,也不会有任何偷懒的机会。如果你去询问那些孩子,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喜欢读的课本,对于不习惯去学校上学的孩子来说,在孟母堂他至少可以在提供的课本中自由选择他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
   孟母堂除了中英文的读经课程之外,还有数学课、瑜珈课、书法课、网球课等等,我去的那一天,刚好有一位来自日本的青木先生带了小提琴来帮孩子试琴,以便以后开展小提琴教学,孩子们看上去非常开心、充满期待。这位青木先生正是日本早教专家铃木镇一的学生。
   梁老师告诉我,孟母堂的孩子只要有需要,他们都会请专门的老师来教授相关知识,也许不是每周都有的固定课程,但足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孩子们在课外也会有选择的看电视、看其他书籍,老师会有意引导他们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实践传统美德。这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孩子的身体、心理、大脑、思维,都在健康的生长着。如果九年义务制教育可以同样做到“因材施教”,那么我将重新思考教育部门取缔私塾的问题。

   当然,教育方式是一方面,掌握这种教育方式的人也至关重要。

   有一次我在苏州市图书馆,遇到那里的一位管理员,也是读过许多古书的,于是我们与他聊起读经教育。他有些愤世嫉俗,说现在的教育都把人教坏了,我说你认为读经典怎么样,他说也是没用的,现在中国没有能够懂得经典的好老师。他的孩子已上大学,他说我知道大学没用,但还是要上,就是为了拿一张文凭,没有办法。
   我反复问他为什么不接受读经教育,他反复强调说经典是好的,但是他不相信有人能把经典教好。这当然又回到曾经讨论过的问题,经典本是不需要过多的去 “教”的,但无论如何他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是许多人提出的问题,似乎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读经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作为教师条件,在我看来有三点,一是要有渊博的学识,二是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荀子说的“知微而论”的能力,第三是要有对于教育的信心以及个人魅力。我若是子贡,这个时候恐怕就要问了,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只能自问自答的说:可以没有渊博的学识。若再追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那我想是可以没有阐发知识的能力。你可以没有学问,也可以拙于表达,但是做老师的一定要相信学生是可以被教导成才的,并且让孩子也这样相信。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来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何况13岁以前的孩子,并不需要那么高深学问的老师,最需要的是这个老师关怀他在乎他尊重他。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可能无法教授微积分,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可能不会作诗,一个小学英语老师也可能无法做口译的工作,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合格的胜任的儿童教育专家。

   中国现在处于礼崩乐坏的当口,熟读经典并有高明见地的人的确寥寥,但也不能说绝无仅有。一些有着很高修为的人,他选择自己徒弟的时候也是相当慎重,可是如今的年轻人,又有谁有资格去传承这些大师的衣钵呢?
   就像孔子不可能去教一个三岁小儿一样,真正有学识的人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每日繁琐的儿童教育实践当中,他们需要“择英才而教之”,这些英才从哪里来?想必还是有着深厚童子功的读经少年。

   话说回来,过去的私塾先生再怎么也是熟读圣贤书的,我们却何其可悲的处于一个“必不得已而去”的年代,既然命运将我们投入这样的困境,那么也就只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知其不可而为之”了。

   我讲过,莱州有一位农村妇女,她是被孩子公认最好的老师。为什么?
   不为什么。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

   师者有兼才,这也是一项修炼。



   注:在文章中提到孟母堂被教育部门取缔的风波,现在已经得到合理的解决。许多误会都是从不了解而起,往往在沟通之后就可冰释。这也是我写这篇文字的目的之一。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2-8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教授的三个故事

[小楼读经教育博客中的文章摘录]   转自 神州骄子 个人空间
http://spaces.msn.com/members/kevindonna/

   王教授的这一个讲演以三个故事作为开篇。他说“如果把这三个故事听懂,就会明白教育问题,乃至于明白人生的一切问题”。不过说实话,这三个故事的确不好懂。如果不是对读经教育非常熟悉,如果不是对八十六年来的近代史有些粗浅的了解,如果不是对中西文化有些基本概念,还真难听懂这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一颗树结了苹果了。因为东边这边阳光照射比较充足,苹果先红了,西边这边苹果还是绿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某甲,一个是某乙。这个甲站在东边,他指着苹果说:苹果是红的。乙站在西边指着苹果说:苹果是绿的。这两个人都坚持己见。他们坚持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眼见为实。他是有证据的,所以他说:我拿出证据。因此两个人相持不下。而且这两个人都自以为他是知识分子,都自以为他是有道德的人,都自以为他是为真理而奋斗的人。既然我所看到的是真理。我明明看到是红的,我明明看到是绿的。于是这两个人就不只是辩论,他还要打架,不只是打架,还要非把对方打倒不可。于是这两个人就两败俱伤。虽然两败俱伤,但是毕竟有一方还是胜利了。我们假设某乙胜利了。这个讲苹果是绿的人胜利了。这个消息流传出去,整个村子里的人,天天生活在苹果树的附近,天天走过苹果书。大家头也不抬,问他说“苹果是红的还是绿的”,“当然苹果是绿的了”,“为什么?”“因为某乙打胜了。”这一个村子里面的人是很多的。这是一个大村子。这个村子里面的人,有十亿多人。这十亿多人流传苹果是绿的这一种的观念流传了八十六年。到现在他还在告诉他的子孙说“你要注意,这一颗苹果是绿的。”

   这个故事并不生动,也不可笑。可是它道破了整个八十几年来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悲剧的原因。或许有些朋友不习惯这种概论方式。觉得好像是个愤青。可是中国这几十年所发生的问题就在于此。曾经有人坚持立足于中国文化,有人坚持全盘西化。几十年前,全盘西化的胜利了。于是中国的一切都以西方为标准。中国的传统丢得所剩无几。今天的很多中国人,既不学习也不思考,却张嘴就说“2000年封建迷信、2000年儒家专制”。为什么?只因为全盘西化的人打胜了。鲁迅说儒教是吃人的,所以他们是吃人的。不仅自己认为儒教是吃人的,还告诉子孙,不要学习那些“糟粕”。难道这不是中国人的悲剧吗?

  王教授的例子举得好。东边接受阳光多,苹果是红的。西边接受阳光少,苹果是绿的。钱穆说“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很多人非常羡慕欧洲的文艺复兴,认为中国也应该有文艺复兴。可是翻开历史,早在2550年前,孔子就首先在中国开展了文艺复兴运动。全面的复兴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后来才产生了百家争鸣。只要稍微把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与西方进行一下对比就可以了解。这不是王教授自大,看不到今天西方科技的发展。而是就人文文化来衡量,中国文化是早熟的。

   可是青苹果打胜了,于是中国人就一切以西方为标准。只要不符合西方就是错的。心灵已经扭曲到如此程度。中国人本来是以素食为主。无论是从中医食品营养角度,还是从佛家的从善角度,还是从儒家的修身角度,都建议以素食为主。可是今天中国吃素的时尚可不是从这些角度出发的。而是欧美人现在比较崇尚素食,所以很多中国人也赶潮流开始吃素。只因为全盘西化的人胜利了。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叫做王阳明。明朝的大理学家。王阳明他的祖先也是读书人,叫做书香世家。有一天晚上,他的祖母做了一个梦。有一个穿着红衣服的人。站在云头上,抱了一个孩子,往下就丢下来。刚好落在他家屋里。那一天晚上,他们家里生了一个小孙子。这个的祖父听说这个祖母做了一个这个梦,他想,可能这个小孩不简单。所以就起他的名字叫做云,天上的云。所以就起名字叫做:王云。村子里面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都把那一个楼,王阳明出生的那一个楼,叫做“瑞云楼”,非常祥瑞的云彩的楼叫“瑞云楼”。所以全村的人都知道,那一家生了一个特别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呢,长大到了一岁多还不会讲话。两岁、三岁都不会讲话。到了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讲话。有一天在外面玩耍。有一个疯疯癫癫的道人,走过来,看了这个孩子一下。摸摸他的头说“哎呀!真是一个好孩子。可惜道破了。”然后就走掉了。他的祖父一听说有这样子的人,讲了这句话,马上领悟了,原来泄露了天机。因此马上给他改名字,改名为“王守仁”。这个孩子立刻就会讲话了。会讲话了呢,这个孩子就会背书,背很多书。四书五经都会背。他祖父就会很奇怪,他问“什么时候,什么人教你背书的?”他说“我小的时候天天听你在念书就会背了。”所以王阳明从小学问就很好。到了十一岁,祖父带他去旅游。遇到很多的前辈。不过呢,有一天晚上喝酒喝完了,大家要做诗。这些人,搅尽脑汁做不出诗来。王阳明就在旁边做了首诗。大家都觉得惊讶,那么小的孩子居然能做诗。很多人就说“好,你再做一首吧。”王阳明就再做另外一首。我现在要讲的是王阳明所做的第二首诗。十一岁的孩子所做的那一种——儿童诗。这一首诗是这样子的“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才见山高月更阔。”说这一个山很高,我站在这座山前面,看见这座山真的高了。但是呢,山的背后有月亮,月亮很小,所以山高月远我感觉月亮是小的。便道此山大于月,于是就说道,这一座山比月亮大。若人有眼大于天,启承转合吗。现在转了,不过假如有人,若人的眼睛像天那么大。还见山高月更阔,他反过来看到山虽然高,月亮更加的广阔。大家不妨把这一首诗体会体会,琢磨琢磨。“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才见山高月更阔。”

  这一个故事的重点在于最后那首诗。事实上王教授把西方文化比喻成高山,中国文化比喻成月亮。我们把中国文化放得很远,从来不学,只是远远的看着。而把西方文化作为重点,从小接受西方的任何标准。所以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看中国文化,好像中国文化比较小。其实这不是中国文化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有没有那种眼光,有没有那种智慧。

   王阳明有那种智慧,他在十一岁的时候就看到了月亮更加辽阔。他为什么那么厉害?王阳明是长子,出生以后一直不会说话,祖父很是着急。每天读书都把他带在身边。可是一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后来他说话与“道破”有没有关系,我们没必要讨论。但是五岁前,用现在的观点就是有自闭症了。可是并没有影响他学习。他虽然不会说话,可是把爷爷读的书全部都记住了,所以会说话就会背书。所以儿童不是一定要从会说话以后才可以教的。而是在胎儿的时候就可以教。胎儿和婴儿不会说话,可是并不影响学习。

   王阳明从小就接受读经教育,所以十一岁游玩就能写出那么深刻的诗。我们没有读过经典的到了成年以后依然写不出一句。甚至作文都写不好。所以,谁说孩子不能读经?孩子一定要读经,不读经心灵就长不大。至少,我们现在三十几岁了,心灵还没有十一岁的王阳明宽阔。

   第三个故事,有一个乡下人,到城里去买花瓶。他走进买花瓶的地方,左看右看都看不到花瓶。他问老板说“你们这里要不要卖花瓶”,老板说“我们这里全部都是花瓶呀,你没有看到吗?这里前后左右全都是卖花瓶的。”这个乡下人仔细看,原来老板怕花瓶会有灰尘跑进去。所以大部分花瓶都摆这样(倒过来放)。那个乡下人这么奇怪,你这个花瓶怎么没有瓶口,没有瓶口我怎么插花?老板说“你把它倒过来就好了”倒过来看“不仅没有瓶口,瓶底不能装水”瓶底是个洞。


   我们不是经常颠倒黑白吗?“中庸”本来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合理原则,可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咒骂它。中庸是要用大智慧分析问题,取舍利弊,做事恰倒好处。而不是把两头去掉取中间,这也行那也可。所以好多人批判“中庸”,是因为自己没搞清楚,批判的并不是“中庸”。好多人自己以为自己是“中庸”原则,可是你不是。

   孔子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有个颠倒黑白的人咒骂“中庸”,我们也跟着起哄。我们有没有认真去阅读取证呢?没有。那么我们与那个乡下人有什么区别?
   在教育上,有人认为应该给儿童快乐,让儿童自由发展。自己就以为然。结果不去思考就批判读经教育,咒骂背诵,想当然的以为儿童会因觉得背诵枯燥而厌倦背诵。这不是把花瓶看倒了吗?不是被人“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是什么?

    王教授的这三个故事中,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我们太执着于某种不全面的观念中。第二个故事讲我们因为执着于不全面的观点中,而缺乏高远的眼光,看不到更美的事物。第三个故事讲很多时候我们所执着的观点不仅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以此来开题,先让人把头脑转一转,否则继续执着于错误的观念中,就难以了解读经教育。

   曾国藩说“读书需要用最诚敬的态度,否则还没等读,头脑就被窒息了”如果对一个问题接受得不透彻就开始批判,那么自己所批判的对象往往是错的。因为头脑已经被窒息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 十年之后

第四部分  十年之后

一   一个读经的小孩

    这部分的开篇打算用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那时候我对读经教育还没有深刻的了解,只是这个孩子触动了我心中的某些东西,于是决定写一写他。后来有个朋友给我建议,他说你把这篇文章的题目改成“一个读经的小孩”,可以发表,可以感人,足以流传。也许他夸张了,但我决定按照他说的那样做,因为如果再作一篇,肯定没有当时的心境和感情。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原稿——


    2005年4月17号,华夏复兴网的几位大儒,连同汉网的几位小字辈,到山东曲阜的孔庙进行释奠礼,我有幸观礼,深感荣幸。

    不过说来奇怪,此次行程,给我触动最大的倒不是十二位儒生的华夏威仪,也不是泰山顶上的灵光闪现,而是一个还不到七岁的小女孩——信而好古先生的女儿小贤贤。

提起信而好古,汉网的资深会员不会陌生,他的束发深衣照已经成为汉网的象征,那个穿深衣的守望者,一直独善其身着,但是他的行为却激励了无数的人,包括我在内。

    4月16号傍晚,好古先生穿着西服出现在我们面前,跟着他的,是个好可爱的小女孩。好古的女儿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前些日子,吴飞曾在衣冠版(注:汉网论坛的衣冠版)里面发过她画的国画,虽略显稚嫩,但已流露出大手笔,令人刮目相看。而更早的时候,好古先生就在兴汉版里面发过自己给女儿安排的课表,完全都是古典文化的学习,他一直在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所以至今也没有把女儿送到学校里面去念书,当时似乎还颇引起番争执。

我是没有资格去评价那教育方法的优劣,但是我可以从细微处观察到这种教育的结果。那日似乎是云尘子先生问了句,《论语》背到哪里了?答曰:早就背完了。再兴国学先生让她背两句,小姑娘不慌不忙脱口而出,子曰……

    第二日,几位先生忙着祭礼的活动,小姑娘就由我和cici来照顾。她拉我们到泮池边上,指着桥洞上的排水兽说:姐姐你看,我爸爸说那个是龙的儿子。等一下看到孔庙里面枯死的大树,又立刻拉我们过去,摸着树干说:树不怕中空,就怕没有书皮,你看看,全部都枯死了吧。这时候看她,真像个小先生,什么都懂,可是一转眼看见远处的野花,脱了鞋就在草地上跑跑跳跳,活泼调皮的样子,比任何一个孩子都更像个孩子。

    小姑娘当天穿的是好古先生替她做的一件红色的汉常服,衣带松了,我们帮她整理,她立刻指着自己的腰间说:姐姐我这个不是深衣,你看,这里没有接缝。(注:深衣的裁剪方法是腰间必须有一道接缝)忽然想起前一天晚上吴飞问过她,你这件衣服是深衣吗?小姑娘懵懂的看着他,不明所以,想来晚上就去问过了父亲,这一日才有机会在我们面前卖弄起学问来。

    Cici拉着她的小手,发现指甲上面犹有墨痕,便奇怪的问,怎么昨晚还画画了?小姑娘说,没有,那是长时间积下的。Cici感叹道:你真是画得很用功啊。我便忽然想起她的画,跟她说,我看过你画的仙鹤,又问,你还画些什么呀?她很认真的说,我还画了孟母三迁,网上也有的,然后详细给我讲了孟母三迁是怎么回事,她怎么通过画来表现。我又问她,这些画你是自己想出来的吗?她是那样轻描淡写,看了好多书,经常画自己就会了。

    大儒们姗姗来迟,我和cici也有些感到焦急,小姑娘就说,我给你唱个歌吧,说着就唱起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边唱边舞,真是可爱得无以复加。

    也许是我们的服装太过招摇,一个很苍老的老奶奶向我们走过来,说你们都是大学生吧,能不能帮我的忙,我的房子被拆了……她拿出一大堆资料,政府的批文什么什么,一个想上访但是无门路的孤寡老人,据说已经82岁了,大抵她是常到这里找人帮忙,所以旁边卖东西的大婶见怪不怪的跟我们说,别理她,我们无可奈何的走开了。走得远了,小姑娘小声问我们,老人家应该受到尊敬,你们怎么对老奶奶的态度这么不好呢?

    如果说开始的时候,我在小姑娘的学问面前自愧弗如,那么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感到无地自容了。她用一颗纯洁的心灵去触摸这个世界,可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人又还了她怎样一个世界呢?

    当我们的祭礼结束之后,小姑娘问我:姐姐,旁边的人在看着我们笑呢,他们为什么笑啊?又说:我最不喜欢别人把我当成韩国人了,难道他们都不认得我们的衣服吗?如果是从一个成人的口中问出这句话,我一定会一笑而过,但是那样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女孩问我,我实在只想大哭一场。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孩子是越来越像小大人了,我曾经去小学采访,一个八九岁的学生干部问我说,请问您贵姓,还说,能赐张名片吗?措辞之严谨,令我冷汗直流。但是我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她居然跟我说,我现在看繁体字比较方便,看简体字要猜一猜。相当的年龄,相当的聪颖,却给人不同的感慨。

    那天晚上,虽然都是大儒,却照例是醉了。还记得炎平先生把酒杯一放,大声的说:国学,一定要复兴!那样的一幕,此生难忘。

    我当晚拉着小贤贤的手,我说,这个屋子里,只有你是清醒的了,我真的好喜欢你,好佩服你,也许你今天不懂我们为什么这样,但是我希望你长大了,可以改变这一切。那天,我承认自己的头脑有些不清不楚,我也知道,不该和一个孩子说那么沉重的话题,可是,我看到这个小姑娘,就看到了希望,那是怎样一种悲欣交集的感觉。

    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也不太会挖掘一件事情深层次的含义,我只是想做一个记录者,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至于其中的是非黑白,每个人自然有他的判断力。而如果要我说一句肺腑之言的话,我只想说:我希望有一个像小贤贤一样的女儿。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文化教育十年大事记概况

[小楼读经教育博客中的文章摘录] 经典文化教育十年大事记概况

http://www.dujing.org 绍南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是古圣先贤所创造的经典之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

经典之说,涵陶万物,它所阐述的是:“道德仁义”、“文行忠信”、“同胞物与”、“仁民爱物”;训诫子弟:“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勉励学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倡:“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宣扬: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精神特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正是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予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典文化的教育,即所谓“读经教育”。

自古以来我们的读经教育就是从孩童时候就开始的,因为孩童时期是人生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文字学习的关键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谓的“童蒙养正”,这时候能用代表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经典之说滋养孩子纯净的心灵,渐次熏染成性,成为其真实的生命,为未来修身立世打下深厚的基础。读经教育、经典之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由此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因此绵延几千年而不衰。

时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倡“读经教育”,传承优秀文化,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加强青少年中华美德的教育,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海内外华人,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推进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自中华大地重开读经风气以来,经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热心支持和积极参与,读经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

大 事 记

1994年由台湾爱国人士王财贵教授倡导的“儿童读经”教育在台湾兴起,使中断80年的“读经教育”重登中国的文化舞台,此举得到了全球华人的广泛响应,台湾至今已开展十年,以华山书院读经推广中心为核心,各县市成立了“读经协会”。参与读经的孩子超过百万,已成功举办了4届“读经小状元”会考,读经活动方兴未艾。

1995年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泽西等9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呼吁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李铁映同志、李岚清同志批示教育部门给予相应的办学政策。

1997年大陆第一个读经推广机构——“中华文化研习中心”在厦门成立。慕华老师以慈善公益的方式向社会宣传读经理念,并向社会捐赠价值数十万元的读经宣传资料和读经教材,在全国各地辅导成立了众多的读经班。

1997年10月王财贵教授应南怀瑾教授邀请,到香港做读经演讲。随后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李真吾母女一行前往海南岛,开始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推广试点。第二年的早春,李真吾女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赵海英博士等再次往赴内地,开始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播种工作。他们在六个月里到过天津、北京、青岛、烟台、连云港、上海、武汉、云南、兰州等地。他们的足迹还深入到贫困山区和偏远边陲。

1998年初经国际文教基金会推荐,王财贵教授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做了有关读经理念的演讲报告。至此青基会决定开始另一项希望工程——推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并成立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织委员会。同年2月18日组委会开始在北京、湖北的1500名小孩子中进行三个月的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古诗文工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激活。至今“古诗文诵读工程”仍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

1998年5月受赵朴初、冰心、曹禺等嘱托,在北京市教委的批复下,知名学者舒乙、王志远教授等有识之士集资成立大陆第一所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融入读经教育的学校——北京圣陶实验学校。

1998年6月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揭示这一活动所采取的学习方法的科学性,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合作,开始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常规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效积相关实验研究。至1999年6月实验得出了基本的结论:诵读经典是儿童开发潜能的有效方式。

1998年7月南怀瑾先生安排王财贵博士到美国举行专题演讲,将读经活动带到了美国。杨定一、王瑞华夫妇积极奔走筹备支持。美国中文学校协会会长童振邦极力将活动推广到所属六州的中文学校,德州、加州等地区也都先后加入。

1998年9月 28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台湾薇阁学校、澳门中华教育总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四地少年文化交流活动”。来自港澳台的孩子与北京儿童代表参加了这次交流活动,增进了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1999年春节在北京音乐厅举办10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北京8所小学的500名孩子与艺术家同台表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欣赏了朗诵会,对儿童读经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1999年3月在“中华文化研习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成立大陆第一个专业的“儿童读经教育网www.dujing.org”,为全国读经教育推广者建立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同时中心邀请专家参照《十三经注疏》整理出版大陆第一套全本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读本,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等。

2000年和2001年在全国又先后成立了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和武汉老古大方经典文化教育中心。以上三个机构在未来的几年中一直是大陆民间推广读经的主要力量,在他们的带领下,在全国各地迅速立成了几百家读经推广机构。

1999年4月 3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在上海联合举办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座谈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金庸、王元化、汤一介、庞朴、乐黛云、赵鑫珊、陈平原、葛剑雄等应邀出席,杨振宁、季羡林、南怀瑾、饶宗颐、叶嘉莹、余秋雨等作了书面发言。10月7日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大会上,60多名七龄童齐诵《论语》数十章。

2000年1月 1日,“诵读千古美文,迎接21世纪”全国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千余名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少年儿童齐声朗诵《孟子》片段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2000年4月在台湾老古公司的授权下绍南文化在大陆出版了《儿童西方文化导读》,第一次把读经实践拓展到“外文读经”。第二年春由绍南文化第一次提出 “少年托福(雅思)实验计划”:让孩子大量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同时,也让他读诵大段的英文经典文章;在打下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同时,孩子的英文阅读能力可以和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英美同龄孩子相媲美,并且具备良好的英文自学能力。

2001年年底又出版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这是全世界第一本专为孩子出版的完整的莎士比亚读本,随后又出版了全本《莎翁十四行诗》,把英文读经引向更深的领域。背诵全本莎士比亚再一次显现了孩子们强大的记忆能力,真正为孩子未来的中西文化贯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0年7-8月绍南文化组织王财贵教授全国巡回演讲,南至福建,北抵内蒙,东起上海,西达西安。吕丽委老师带着林依努同学做了精彩的中英文经典诵读表演。为读经教育在民间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9月由王敬东老师创办的山东平原县小巨人经典学校,是大陆第一所专门的读经学校(不含九年义务教育内容)。幼儿班以学习经典为主,另外也附加一些其它课程,比如:语言、计算、常识、体育、美术、音乐、手工等。教学的经典主要包括:中文经典、英文经典、国乐经典、西方古典音乐、美术经典、书法经典。

2000年12月 21日,四百硕士博士组织成立“一耽学堂”的公益团体,其成员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共 400多人组成。 “一耽学堂”没有教室,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去清华附小附中、北师大附小、人大附小、北大附小附中、人大附中等13所中小学校教授孩子读经典。授课主要内容有:《弟子规》《论语》《大学》《孟子》《老子》《声律启蒙》等。目前该组织已经将读经活动从城市引向广袤的农村。

2001年1月 24日,即大年初一,由北京四海儿童导读中心与国家图书馆、中华慈善总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启动。2月6日在北京市2001年人民代表大会上,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关于《以经典诵读工程促进北京申奥和其他领域的精神文化建设》的提案,妇联关于《建设学习化家庭,推动儿童经典诵读工程》的提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臧铁军研究员关于《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工程的教育科学实验和课题研究》的提案引起广泛响应。

2001年3月国家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及青少年彩虹服务基金会在全国推展“少年儿童中国经典文学诵读活动”。他们在北京选定首批试点,然后向全国推广,国际文教基金会向他们捐赠了数万册教材。

2001年3月 15日-18日,武汉大学余一彦教授应邀,前往温州地区讲授《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理念,受到热烈欢迎,有总计近四千人参加了报告会。 “古诗文经典诵读”在乐清市受到重视,开始全面推广。

2001年3月底余一彦博士应邀前往昆明演讲,推动了云南省的导读推广。

2001年7月 14日,北京四海明德讲堂—“百集经典文化系列讲座”启动。邀请各方专家、学者讲授作文化专题讲座,至今已举办30余讲。

2001年7月 24日—2001年8月底,王财贵教授应邀在大陆巡回演讲三十余场。其中24日—25日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作报告,26日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同教科所研究员以及来自各高校的教授们对“儿童经典诵读”活动进行研讨。

2001年9月江苏江阴辅延中心小学申报的江苏省“十五”重点立项科研课题——“新世纪国学启蒙教育研究”,正式得到批准立项。

2001年12月《羊城晚报》报道了七旬老人郑千一推广读经的事迹,引起反响。广州五山小学开始全校读经。广州113中学实施“113中学诵读工程计划”。

2002年1月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研究中心成立,致力于经典导读教学、推展体系研究。同月,由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申报的“湖南省十五重点教育科研立项”项目——“湖南省中西文化经典导读实验科研课题”得到批准立项。

2002年2月北京四海与中华孔子学会教育咨询服务中心联合启动“家庭经典诵读活动”,活动中涌现出一些优秀的经典诵读家庭,孩子和家长在经典诵读中形成互动,共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举办儿童经典导读班,通过实地教学实践,探索经典诵读教育模式。

2002年3月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及人文科学学院“国学试验班本科培养方案”出台,武大成立“国学班”。该班由知名学者任教,还实行多语种教学,学生必须精通两门外语,既要学习中文元典,也要熟读中文元典的外文译著。

2002年4月北京“国学启蒙馆”在北京安定门街道办事处开办,张岱年老先生亲笔题馆名。同年8月16-17日,安微省教育厅发文举办“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教育试点工作会议”。

2002年5月 “国际儒联”、“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等机构在河北联合举办“儒家文化与乡村建设研讨会”,与各界共同探讨在乡村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及“三农问题”等。

2002年6月 8日至9日,“中国首届国学启蒙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会议由中华孔子学会和江阴市教育局主办,ICI国际文教基金会赞助,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就“如何推广儿童传统文化教育”作全方位交流和探讨。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为大会发了贺电。此后在长沙先后又举办了三届 “全国读经教育经验交流会”,培训了众多读经教育的推广老师,他们都是未来读经推广的生力军。

2002年8月 16日-17日,安徽省教育厅发文举办“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教育试点工作会议”。

2002年9月 9月18-20日山东曲阜,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举办举办“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朗诵友谊赛”,同时举办“海内外经典诵读与素质教育高层研讨会”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同志的高度肯定。9月20日,中央电视台4套“中国报道”专题报道“让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并对台湾台中师大王财贵博士、北师大郭齐家教授进行专访。10月份,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卫视分别将“经典诵读友谊赛”与“归根——经典诵读海内外专家谈”在黄金时间播出。

2003年1月 15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小学生版)课本上,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2003年3月 6日,“河北原阳县赵朴初希望小学”落成。该校实施经典诵读教学。28日,应辽宁锦州经典文化传播单位之邀,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北师大郭齐家教授、台湾谢启大女士、中心主任等一行六人前往锦州,在市委礼堂作“经典诵读启动报告”。市政府秘书长、市委宣传部部长、教育局局长、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等出席了报告会。

2003年4月 8日,北京四海中心主任陪同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博士考察川北国家级贫困县苍溪的文化教育情况,探讨经典诵读如何在基层开展。25日“广东省儿童经典诵读工程专题报告会”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原深圳市副市长吴小兰女士,广东省教育厅刘育民副厅长,中山市李树之副市长以“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为主旨做讲话。6月5日《光明日报》就此次会议做了专题报道。

2003年8月由西安德音文化出版的“国乐启蒙”问世,一改过去以儿童音乐和西方音乐为主的乐教模式,“国乐启蒙”重新担当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乐教重任,重启中华“礼乐”之门,意义深远。

2003年8月 17 日-20日,第二届中华经典文化导读交流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华孔子学会、湖南中华文化学院、武汉大方文教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总部共同主办。

2003年9月 12-14日,内蒙古自治区电教馆和呼和浩特市电教馆等单位联合举办“内蒙古经典诵读工程启动报告会”,自治区教育厅、电教馆、合和浩特市电教馆发文:将“儿童中西文化经典导读”作为中小学、幼儿园辅导课程,在全自治区开展。

2003年11月 10日—12日海峡两岸三地中国人文学界的著名学者,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科学家,各高校有关负责人,以及全国各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相关人士200多人汇聚南京,在东南大学举办“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以“文化经典与人文教育”为主题,对中国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探讨。钱伟长作专题讲座,许嘉璐、罗豪才、季羡林、张岱年、王元化等题词祝贺。论坛闭幕式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倡导年青学子多读人文经典,接受中外优秀文化的洗礼,让文化经典与自己终身相伴,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高尚的和谐发展的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2003年12月 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总理引述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表达中国的文明姿态。给全国读经推广者以极大的鼓舞。

2003年寒假,厦门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积极响应由武汉大方文教基金会倡导的“全国大学生带经典回乡村”活动,并向社会募集资金,向全国大学生提供几万本读经推广教材,再次将读经教育推向全国各地边远山区。

2004年2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又于5月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在全国特别是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6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2004年3-5月厦门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代表吕丽委老师拜访了英国“莎士比亚学会”,并赠送了相关读经教材,受到英国英国莎士比亚学会教育中心主任爱默生先生的热情接待。中国的读经教育受到他们高度的赞扬,并承诺给背诵莎士比亚的孩子颁发荣誉证书。

2004年6月 27日,由台湾华山书院、厦门绍南文化读经推广中心和北京四海组织发起的“回到孔子·莎士比亚”儿童经典教育周”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拉开序幕。28日 “千童背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启动仪式”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该活动由英国莎士比亚协会、英国大使馆、台湾华山书院、厦门绍南文化、北京四海导读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举办。该项活动计划:到二00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莎翁诞辰四百四十三周年纪念日,一千名中华儿童将汇聚北京,同时用英文原文背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千童诵读莎士比亚之十四行诗”活动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其作为群众性活动加以推广,具有开创性意义。

2004年7月 4 日-7日,由国际经典文化协会、湖南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7月4日在香港马鞍山乌溪沙举行。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2000多位读经小朋友,参加“千人大诵读”,场面浩大,创全球记录。

2004年7月 12日-22日,湖南中华文化学院、南京尚古经典文化传播中心在湖南长沙共同主办“第三届全国经典文化教育交流会”。大会提倡“《论语》一百”和“全国大学生带经典回乡村”的活动,并深入交流推广和教学经验。本次会议还筹办《经典文化教育》杂志。

2004年7月 31日-8月2日,由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主办的“首届东南地区读经教育交流会”在厦门举行,为东南地区读经教育推广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与会嘉宾有王财贵教授、古琴艺术家吕建福先生、厦门大学哲学系高令印教授、北师大附校古诗词作曲家张国文老师等。

2004年9月 1日,在接替武汉大方文教后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创办《经典文化教育》期刊为事业基础,“南京尚古经典文化传播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以弘扬中西文化精华、传播伟大经典为使命,以崇古尚贤、弘扬经典、利济当代、开拓未来为宗旨。

2004年9月上旬,美国《洛杉机时报》就中国儿童读经教育活动现象,特派记者专访了大陆地区成立最早的读经教育推广机构“厦门绍南文化”和中国的最后一个私塾——湖南“平江私塾”。

2004年9月今年是孔子诞辰两千五百五十五周年,为纪念这位世界文化伟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与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合作,举办以“尊吾师道,传吾文化”为主题的“孔子文化月”活动,从9月15日到10月15日,历时一个月。通过开展孔子文化月活动,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尊师重教,尊重师道,树立良好的尊师重道的社会风貌、推广和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994年,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教育活动”,读经教育开展十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读经教育形式,世界各地涌现越来越多的读经教育推广者,全球越来越多儿童加入到“读经”活动中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首孝悌

二 首孝悌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

                                                               ——题记

    弟子规开篇明义: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自己并没有背过弟子规,但我无数次的听小孩子背诵过,这里面的含义,我是听了许久,想了许久,知道了许多的故事之后,才渐渐明白的。

    最终明白的是,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读经教育中的经典都可以在长大之后慢慢领会,唯有算不上经典的弟子规可以当下就理解,只因为它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做人做学问的基础,大概也是读经的基础吧。

   

    我要说的当然不是弟子规,我要说的是——



    一次,季谦先生与学生家长座谈,一位母亲忽然用很急促的声调说,我从外地赶来,就是要给你讲讲我的故事,能让我先说吗!

    然后,就讲到她已经读高二的儿子。她说孩子的父亲一定要孩子到读经学校学习,于是瞒着她到学校办理了退学手续,她听说以后,几乎昏过去,跑到学校与校长哭诉,甚至乞求学校保留孩子的学籍,但是没有成功,那一刻,她觉得“孩子的前途就这么给毁了”。

她讲到这里,旁边一位读经孩子的家长忍不住替她解释读经理论,这位母亲打断他的话说,请听我说完!

她说,自己并不反对读经,甚至在了解读经理论之后,还自己开办了读经幼儿园,“但是我不能让孩子不上学而来读经”。最终拗不过孩子的父亲,她还是恋恋不舍的把孩子送来了读经学校,十几年来,从没离开过家的儿子,就这样走上了他人生新的旅途,作为母亲的她是忐忑不安,甚至惶恐的。

“可是两个月后,我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她说,“那天我来看他,孩子居然主动挽着我的手出去散步,和我说了许多贴心话,还说很喜欢这里的环境,一定会好好学习的。”母亲说到这里,已经热泪盈眶,“他读经之前很少和我说什么话,每天下学回来就把自己的房门一关,学习成绩到了高中也是一落千丈,他不喜欢那个曾经欺骗他的班主任老师,产生厌学情绪,我不知道怎么办好,更不相信读经就可以改变他,但是现在我相信了。”

她说,终于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看着自己的儿子懂事了,能自己照顾自己,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那比在学校里考一个好成绩更让她开心。

“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虽然依然担心他的未来,但我绝对不会让他离开读经学校了。而且,我会把这个故事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场的人为她鼓掌,我的眼眶也湿润了,我终于相信,每一个家长要的,真的只是那么简单。

“父母唯其疾之忧”,原来,只要孩子愿意牵着妈妈的手,告诉她,我会努力的请不要担心,就足够了。这算是孝了吗?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简简单单的事情,居然那么难,那么的难办到啊!

南京大行宫小学的一位家长说:通过熟读古诗文我的孩子在关心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也懂得关心递茶送水、问寒问暖,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孝经》中要我们孝敬父母,同时背了几句这方面的名句。当时我们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啊!

天津河东区一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刘雁老师也讲过一个故事——

班上有个小朋友,从一年级就开始逃学,即使不逃学,在班上对老师也是口出恶言,对同学更是极尽恐吓勒索之能事,有一回更恶劣到在铁轨上排石头差一点害火车失事。接班之初,前一任导师一再对我耳提面命,我就像在捏一个不定时炸弹,满心惶恐。读经一段时日后,在一个闲聊的机会中,这个孩子居然主动谈到以往逃课的事。言谈之中,少了一分剑拔弩张之气,脸上却多了一分童稚的天真,他甚至带着希望的口吻问我:“老师,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是真的吗?”孩子的话,令我深深体会到童蒙养正,不正是如此吗?

这个孩子后来的表现,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不仅以前的老师觉得他变得知书达礼,合群友善;就连以往指名不愿意自己小孩和他同坐一桌的家长,也都认为他的改变是奇迹。这个小朋友的改变“轰动”了整个社区,大家都认为是老师的功劳,但是我很清楚,这股伟大教化力量,乃源于读经典的熏陶功效。

教育,难道不是世界上最最简单的事情吗?

我想,当一个人可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推己及人,泛爱大众,那么,他不就已经成为家长最初所期待的那样的人了吗?

明磊老师说他希望可以培养孩子们悲天悯人的气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气质呢?我们纵观历史上所有受人尊敬的人、伟大的人,无一不拥有这种气质。如果他是艺术家或文学家,他的作品可以感动千载以下的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果他是一个领袖或政治家,他管辖的地区可以繁荣,他领导的人民可以幸福;如果他是一个科学家,他创造的科学成果可以造福人类;如果他是一个军事家,他指挥的战斗可以减少杀戮,促进和平;哪怕他是一个护士、修女、泥水匠、挖煤工人甚至于乞丐,一旦拥有这种气质,也可以成为高贵的人,并且常有这样的平凡人被长久的歌颂。

读经教育也许的确可以培养出一般意义上的人材,可是我想问,就算读经教育不能培养出一般意义上的人材,我们就不需要读经了吗?难道我们需要的不是温文而雅,孝亲爱人,道德高尚的中国人吗?哪怕他并不出类拔萃。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好像说得很夸张,好像人们都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学文”似的,但仔细想想看,要做到“行有余力”不是很容易的事吗?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读了弟子规之后,都可以“行有余力”,反而是一些所谓“天之骄子”,因为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善待他人,而在社会中举步维艰。

这个为人的根本,看似不关乎成绩、学业、文凭、未来、事业、金钱、名利的根本,其实也恰恰就是关乎成绩、学业、文凭、未来、事业、金钱、名利的根本哪,而且不仅仅关乎这些,还关乎个人的快乐、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

当我读了弟子规之后,为自己这二十多年来许多不得体的行为感到汗颜,有些尚可挽回,有些则追悔莫及了。“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有些事,伤人亦是伤己,另一些事,悦人亦是悦己,我为什么到现在才明白这些道理呢?

    当然,有时候也暗自庆幸,至少我还没有孩子。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要给他做个好榜样,让他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他长大之后,才不会像我一样,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迷茫吧。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I’M  A  LUCKY  DOG

有一次,王教授问读经的孩子读经之后有什么感想,一个已经大概高中生年纪的女孩子站起来就说了这么一句“ I’m a lucky dog!”我是个幸运儿!

另一个也是这么大的男孩子说:“开始不觉得,但是读了十几万字的经典之后,就经常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感到生命很逍遥自在,很充实很快乐。”

天津有一位母亲,胎教的时候就自己读经典给孩子听,那时候她根本不知道有什么“读经教育”,只是下意识的觉得应该让孩子接触这些。现在孩子已经五岁了,在燕山国学继续“深造”,天津古琴协会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家伙跑到台上给大家背诵中庸,然后用童腔唱英文歌曲,一点都不怵阵。

我问那个母亲,她这么活泼好动,能静下来看书吗?母亲很满意的回答说,可以的,她知道什么时候该静什么时候该动,况且读书也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她比同龄的孩子玩的时间更多。

我看得出来,那天晚上这个可爱的小不点玩得很开心,而且她似乎穿梭在成人座椅的中间,向大家宣布说:“I’m a lucky dog!”

就在不久前,我还去了上海“乐攀林经典推广中心”,这也是一个全日制的读经学园,有十几个孩子。其中有个7岁的小女孩实在是太开朗了,坐到我身边,给我讲鲸鱼的故事,还问我说,你知道孔子的学生里谁最厉害吗?我说不知道,她就告诉我说是颜渊。她还拿了自己的日记本来给我看,里面记录了她每天的感想,每天花开了叶落了都是新鲜,学园里来了新的小朋友或是有人离开,都引发她的感慨,如果一天下来真的没什么好写,她还会把从课外书里面读来的知识记下来,比如刚才给我讲的鲸鱼。

老师跟我说,她半年前来的时候,一个字都不认识,后来老师只是带她一起看书,这些字都是她自己学着写的。晚饭前去小区里散步,路过一间别墅,我们看到里面一个女孩子在母亲的监督下练习钢琴,她忽闪着明亮的眼睛,硬要老师抱起她来也看看练琴的姐姐,好像一个小天使。那天我不敢过度的赞扬她,但是却从心底里羡慕她,有一个幸运的童年。

决不是说只有读经的童年才是快乐的童年,也决不会只有读经的孩子才能算是幸运儿,甚至,在读经的儿童里,也有不快乐的,他们不快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值得商榷,后面还会有专门的章节探讨我看到的读经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许多家长和我谈起来的时候,都说要是我小时候能多读些这样的书就好了,他们无一例外的觉得遗憾。吴乃学老师在他的签名档里写着“回首经典,相见恨晚”,我想,代表了大部分推广读经教育的人的心情。这种“不幸运”更反衬出能够读到经典的孩子的“幸运”,他们幸运,当然也不仅仅因为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华山书院网站的留言板里,见到庄鸿宇的一段留言。庄鸿宇是台湾最早的读经儿童之一,至今已经有超过十五年的“经龄”,在父亲的指引下,如今在大学里读医科。据说他的父亲是希望他从良医而成良相,而许多人也确实觉得他拥有无限的潜质。

还是回过头来说他的留言,他说自己并没有因为小时候读了很多经,而在国文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相反生物成了他最大的兴趣,但是他却说“我万万想不到,高中阶段,在我的价值观渐趋成熟建立之时,小时的经典成为了我立身的目标……在青少年成长阶段最无助的时候,对生命未来的不确定,对社会现实的不谅解,所有青涩彷徨的不知所措,甚至是一些基础的价值观,我会说,是论语、老庄,带着我走出成长的道路。这里并不是说,我在遇到生命挫折时,会惶恐的翻出一堆经典,找出哪一句话对我有所帮助,因为我根本记不清楚那些句子在哪里,但是每每在课堂上遇到这些思想精华,当前一周的烦恼被这些句子所解开,或者是遇到挫折时,心底自然浮现的经典批注,那种感动是无以言喻……”

他之所以写下这个帖子,是因为有他的同龄人觉得读经之后并没有使自己的学业有特别的进展,也许这也没错,读经确实没有使那些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有了特别的长进,因此,我只是借用庄同学的话,做本文主题的一个注解,而非为证明读经可以使学业长进,那又是另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前文中提到过,后文中将继续提及)



在中国大陆,人们的幸福指数普遍不高,为什么接受教育程度高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还是不幸福?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高中生年龄的男孩,他在自己的读书生活中享受着书中的美好,自由的呼吸着,飘飘欲仙。而我看过另外一个和他一样大的男孩写的一篇名字叫《我眼中的中国教育》的文章,他在文章里用了许多很严重的字眼,比如:自私、冷血、像狗一样……

他写道:“我慢慢开始讨厌这个这里,我们被当作机器一样的培养,没有周末,一周的休息时间不到24个小时……我宁愿去和那些痞子在一起,逃离这里,我被囚禁在这个该死的地方,天天面对老师鄙视的目光,重点班的约束,我受够了!”

“满头白发,高度近视,腰板弯曲,每天早上6点起来看书,学习晚上到1点头脑还在数学题上打转。”这就是高中学校重点班的现状,可是,重点班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要去的地方。而凡是能踏进重点班的少年,也通常被人们称作“幸运儿”。

世间的事情往往就是很具有讽刺意味,有时候完全无法主宰自己,其实,主宰自己原本是那么容易。

幸或不幸,如果用消极的思想面对,那就是前世已然注定。如果愿意这样想,那么大可以随波逐流,继续去经历大部分人所经历过的,或痛苦或无奈或幸运。当然也可以不这样想,就是你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你清楚的知道真正的幸运是什么,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人,最难的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我想用《逍遥游》里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我觉得,那个读经读出神仙境界的男孩子,有一天,也会达到庄子所追求的这个更高的境界吧——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4-2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子妈妈,好久不见你了,回国一切可顺利?

我在等你贴有关读经的文章哩:)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6 16:14 , Processed in 0.060238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