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889|回复: 2

[精彩转贴] 王辉耀 国内海待现象解析及对策(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2008-02-16 01:07:39

标签:海待 解析 对策 教育
中国2006年的出国留学人员是107万人,到2010年,我预计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将超过150万人。留学人员回国人数目前是30多万,这个数量增长也很快,我预计到2010年也会达到50万人,如果包括来回流动的海鸥,人数会达到70多万。因此,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所经常面临的问题更需要认真来对待,比如海待现象、海归子女就学问题、海归创业融资难问题、海归回国的身份问题等等。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对策,尽量减少海归的后顾之忧,海归回国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并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为国服务。


海待现象解析

随着海归潮的到来,“海归”变“海待”的现象,已经不再是新闻,归国留学人员的求职时间也出现了延长的趋势。随着留学越来越普及,留学人员的绝对数大幅增加,留学人员的层次多样化,出现一定比例的海待现象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找到出现海待现象的根源,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2004年6月,第12届金领世界高级人才招聘会上,海归人士的积极参与程度出乎主办者意料,参会海归达到了800名之多,其中有一半是海待。越来越多的海归人士因为找不到自己满意的职位,宁愿等待时机而变成了“海待”。主办方中国人才热线在现场收到700余份海归调查问卷,调查表明有五成的海归处于待职状态(《南方都市报》, 2004年6月19日。)
2004年12月,全国青联海外学人工作部与《青年参考》报联合主办的“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 分布的分析结论中,在分析有关海归就业状况的数据中发现,71.3%的海归在回国后至少6个月才找到工作;一年以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占10.2%(《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6日。)
2005年,世界HR实验室对1500个海归样本的统计结果,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不得不暂时待业而成为海待,受访者中已有3个月未找到工作的占30%,另有15%在5个月内都没有找到工作《广州日报》,2005年11月3日。。
而到了2006年,在我参与的欧美同学会组织的关于自费留学人员回国就业调查显示,21%的被调查者花了3~6个月时间才找到工作,甚至有6%的被调查者花了一年以上的时间找工作(见图1)。此外,在我2007年组织的对一些成功海归人士的访谈中,他们对于海归的现状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007年,慧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2007海归人才现状调查报告》也显示:6成半左右的企业和海归认为海归的就业形势一般(《北京日报》,2007年6月25日。)

?/P>



图1:海归在国内找到第一份工作花费的时间
资料来源:欧美同学会《2006自费留学人员回国就业调查》。



海待出现的内因及解决策略

海待现象至今还是困扰海归的一个很大因素,究其原因,大概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海归就业的障碍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海归自己本身,也就是内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相当部分海归成为海待的主因是对待遇和工作期望值太高,海归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提高自身的实力。


2004年6月第12届金领世界高级人才招聘会上,海归人士的积极参与程度出乎主办者意料,参会海归达到了800名之多,其中有一半是海待。主办方中国人才热线在现场收到700余份海归调查问卷,调查表明求职者的现有职位和年薪都不低,现场的调查显示,只有10.4%的被调查者年薪在8万以下,年薪8万~15万的占57.2%,15万~20万的有24.4%,另外还有8%的年薪是20万~30万元。参会求职者大多对职位的前景十分期待,薪资要求则在其次。现场调查显示,有43%的求职者要求薪资只要上升10%即可,27%的求职者要求上浮20%,16%的求职者持平就行,另有14%的求职者期望上浮25%以上(《南方都市报》,2004年6月19日。)
2004年,全国青联海外学人工作部与《青年参考》报联合主办的“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结果显示,40%的海归表示,他们对月薪的期望值在10000元以上(《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6日。)
2007年初,中华英才网就海归的最新就业形势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海归回国就业的机会不少,薪资增幅也令人满意。而就业路上最大的障碍正是来源于他们自己——对月薪的高期望值和对就业城市、企业的挑剔。根据中华英才网的调查,有四成以上的海归表示,他们在国内找工作,期望月薪至少要10000元,而超过20%的海归期望在国内的月薪不低于6000~8000元。只有2%的海归表示,如果实在没有退路,他们勉强可以接受月薪4000元以下的职位。有87.7%的出国留学人员表示他们希望毕业后能回国工作。但是,回国最理想的就业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而从就业公司的性质来看,34%的海归选择到外企就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从海归就业职位来看,41%的海归希望做执行层的职位,38%的海归希望做中层管理者,15%的人期望做到决策层(腾讯网教育频道,2006年3月24日。)
2007年,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科博会组委会联合举办的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上,约有2000多人现场求职。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海归开出的月薪为3000元。不少海归认为,待遇太低,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有留学生两年花费50万元,家里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而一些用人单位则表示,海归已经没有太多的优势,特别是那些自费留学的人(《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6月11日。)
2007年,一项对在房地产建筑行业、IT行业、金融行业、多元化行业、文化教育传媒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从业海归的调查显示,对自己的年薪期待在10万~20万元的海归占到了各个行业总调查人数的50%,其中,房地产建筑行业为55.0%、IT行业为45.9%、金融行业为50%、多元化行业为50%、文化教育传媒行业为76.9%。
从上面的各项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海归回来后,对很多方面的期望值要求非常高,而自己本身除了学位以外,本身的素质,对国内情况的熟悉,海内外的工作经验,学校的知名度等也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在和已经回来的成功的海归交谈中,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兴动对于海归求职给出的建议是:首先做好人,做人很重要,其次要勤奋,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把金钱作为目标。金钱是水,渠挖好了就水到渠成。
渣打银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成长青认为,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要觉得谁成功了就去模仿谁去做,要侧重于基本的要素,就是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能力,电脑知识等,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来提高竞争力。此外还要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精神,对新兴事物要感兴趣,不管你处于哪个年龄阶段,50岁的人一定要关心20岁的人在做什么,20岁的人应该学习50岁的人在做什么。
海归刚回来,期望值较高,在待遇方面,可能常常会和国外进行比较,这就容易产生一些错位。也有一些人以海归自居,这都不太好。所以,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骑驴找马”非常重要。


第二,没有工作经验成为海待的致命伤,海归求职经验与学历并重。


据2004年6月第12届金领世界高级人才招聘会上的现场调查统计,有68%的求职者工作经验只有3年以内,3~5年工作经验的海归占14%,5~8年工作经验的海归人士的有12%,只有6%的海归人士工作长达8年以上(《南方都市报》,2004年6月19日。)
近年来不少人留学新、澳,很多人要么高中一毕业甚至还没有毕业就出去,没有工作经验;要么是在国有企业、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待过。这些人在海归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没有经验的海归从国外回来,其实面临的是与大学毕业时一样的境遇。
留学决不等于出国读书,甚至是出国看看,留学不应该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跨入国外大学仅仅是获得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你具备了成才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经历更重要。国际化人才应当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胸怀,具有跟国际对接、交流、沟通的能力,具有适应在国外生存和发展,即跨文化的生存能力。海外留过学,会讲外语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国际化人才。而这些能力的掌握,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调研中,橡树资本(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朱德淼告诉我们,留学时间过短,没有经验是海归求职的一个很大弱项,“我觉得留学生应该在国外待足够长的时间,个人认为至少要5年。其次是要明白自己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在我的另一项海归回国成功要素研究中发现,样本中所收入的300位回国创业与发展成功人士平均都有5~6年的海外工作经验,好的工作经验的价值甚至有时大于学位的价值,因为学位的保鲜期很短,只是一个进入职场的敲门砖,最终决定海归是否成功还要看你在工作经验中做出了什么样的业绩。

[ 本帖最后由 weder 于 2008-2-16 09:55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url=]中国海归群体发展的十大趋势[/url]



2007-09-16 14:09:59

标签:海归 发展 趋势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中国机会凸显,“海归”回国创业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此,我总结了一些“海归”正愈来愈显示出一些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趋势。了解这些趋势与特点,对于“海归”自身发展和广大关心“海归”的社会各界了解“海归”群体都很有很积极的意义。

趋势一:“海归”大批回归高潮的到来
  这些年,每年都有10万以上的中国人出国留学,同时去年也有超过四万人回国。随着中国经济和各方面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中国与世界接轨加快和各种机会的增多,我预计“海归”回国将会保持更快的速度。这样,近些年出去的学子和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环境有很大不同,一是现在来去自由,回国服务已不限于人的回归,可以人不回来“才”回来;二是国内,特别是国内沿海,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三是国内的机会和经济政治环境又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些都是更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最重要的三大因素。我相信,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时大批留学人员回国的趋势是相同的。“海归”大批回国的高潮正在到来。

趋势二:回国“创业”是今后“海归”回国发展的重点
  目前,留学回国人员大多集中在少数较发达的大城市。以前,留学回国人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居多,但最近几年,回国自行创办或合作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呈现上升趋势,超过了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海归”人员。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留学人员有相当部分是由单位公派出的,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校领域,回国也主要是集中在这些领域。但随着90年代后期出国留学已市场化,并受中国入世的影响,这一时期大量出国学习的是工商管理、经济、法律、金融、财务、电脑和其他科教领域。由于这部分人很多都没有原单位,有的甚至是一毕业就出国,因此,这些人的回国将没有原单位可回,而是会适应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转型市场经济,大量地加入到回国创业和就业的各个领域中来,充实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力量。留学人员自主回国创业并投身高新技术产业、经贸、金融、管理、中介服务等非传统教学科研领域,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增长的空间。这将是一个持续10年至20年的未来留学人员回国的发展重点。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上将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希望大家为国服务、建功立业。广大留学人员应思国家之需、展所学之才,努力在回国创业、回国服务中开创新事业。回国创业是我国留学人员的光荣传统,也是报效祖国的主要方式。”

趋势三:“海归”由集中于个别大城市向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和内地大面积的发展
  目前“海归”一大半集中在京沪穗地区,但是更多的机会将会是在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和内地大中城市。“海归”这种区域流动的变化将会随着这些区域外向型的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需求加大而进一步加强。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落实,“海归”在这些地区的成功创业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据悉,这两年回来的“海归”不少去了哈尔滨、南京、武汉、西安、成都等内陆城市,今后,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如果政府的正确政策指导和鼓励能出台,再加媒体的宣传,这一趋势会进一步加快,“海归”在这些地区的成功创业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海归”由集中于个别发达的大城市向全国化大面积的发展,也是中国推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
  “海归”需要上山下海。我认为解决“海待”问题,需要政府新的导向和新的政策的指引。“海归”现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但是实际上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包括一些在沿海的城市,像温州、宁波、青岛、大连等二级沿海地方,以及西部、东北地方,因为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在做国际贸易,缺乏大量的国际化人才,而且很多企业产品连翻译的英文资料都没有,更不用说与外商直接沟通和谈判了。所以我觉得,国家应该鼓励“海归”向这些地区流动。当年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觉得,“海归”应该也有新时代的“上山下海”。上山就是去内地、去东北、去西部,下海就是去沿海地区二三级城市,到大量需要“海归”的民营和私营的外向型企业中去。
  前些年,香港少数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和机构,就开始悄悄地引进中国留学生了。有些“海归派”,现在已经成为香港企业开拓新产业的领军人物。但相对香港整体而言,他们还只是凤毛麟角,还没有形成“大气候”,远远不能满足香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未来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中国内地的经济的迅速发展,新一轮人才争夺战拉开了帷幕。借鉴上海等地的经验、制订更切实的举措、吸引“海归派”来港创业,成为香港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一项重要的新战术。因此,我们的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和广大的内陆城市都应学习香港的经验。

趋势四:“海归”从扎堆外企转向本土企业
  中国“海归”目前主要是集中在中国的几十万家三资和外资企业中,但可以预见,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化将会加快“海归”同这些企业的结合。“海归”在外资企业里扎堆成群的现象将会出现改变,中国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迅猛发展将为“海归”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海归”引进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将有利于本土企业国际化。“海归”在国外学习多年,对许多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和生产力有切身体会和掌握,将使中国企业运作模式发生改变、观念更新、教育提高,将会使中国广大的本土企业插上在国际商海中搏击长空的翅膀。

趋势五:“海归”回国从政人数增加,政府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政府效率如何提高,机构如何精简,腐败如何避免,如何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这些都是世界各国政府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海归”群体在国外学习生活多年,亲身感受和体会了国外各级政府的运作与效率,如果将“海归”群体有志从政的人员吸纳到各级政府中来,吸纳到政协人大中来,将有利于中国各级政府更新观念、创新管理,同时增强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与此同时,对“海归”人才的重用将带动国内本土人才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国际化。
  目前,中国政府在加快干部队伍素质更新与提高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提倡在职官员学习进修,二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归国留学人员担任各级行政领导或行使各种管理之职。相比较而言,不拘一格地大胆选拔和使用大批现成的留学回国人员,非常有益于加快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使中国能更快地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而且,中国政府也已进一步推出了可聘任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担任司局级职务等较已往“有突破”的政策。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国内政府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这一切,均为身具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且谙熟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惯例与游戏规则的“海归”派投身政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宽广的发展空间。
   可以预见,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大批“海归”从政、参与政府管理的时机也将成熟。

趋势六:“海归”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民主建设的步伐
  建设一个富足祥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这是中华民族百年追寻的梦想。继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后,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它表明政府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将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这意味着继市场经济、先进文化之后,民主政治建设也迈开了前所未有的步伐。毋庸讳言,在构建中华民族未来蓝图时,决策层大胆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和成功之处。决策层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胆识和胸襟,为“海归”精英回国从政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机遇。
  大胆借鉴西方民主政治建设中成熟和成功的各种经验和模式,从此不再是思想和实践禁区,这实际上为“海归”派从政和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推动民主进程扫除了许多潜在的障碍。“海归”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民主建设步伐方面是天然的催化剂。由于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海外背景、先进的处世理念、过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对开放和民主有着更进一步的需求,这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民主建设的积极力量。留学归国人员引进先进的文化理念也将有利于整体公民民主意识的提高。
  “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十六届四中全会有关《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这些掷地有声的表述,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这意味着继市场经济、先进文化之后,民主政治建设也迈开了前所未有的步伐,而“海归”在中国民主社会的建设中将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趋势七:“海归”加速中国企业走向国际
  中国几百万家企业要进一步地国际化,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要继续过去每年超30%的增长,中国企业和产品要更多地走出去,中国要避免更多的非关税壁垒和增强反倾销的能力,就一定需要使用大量的国际化的“海归”人才。现在国内体制上的束缚已日益减少,个人都可以成立外资公司了。中国要改变巨大出口额中占据中低价值链端的不利状况,一条捷径就是大量使用和重视具有国际化商务经验的“海归”人才。
  近来不断传出的中国企业遭遇反倾销消息就是中国企业亟需大批国际化人才的例证,而不少大型国企要想发展就必须海外上市、海外并购、海外设立生产基地,而这一切,正是“海归”们最擅长的领域。前不久,中国人寿遭到美国证监会处罚,据悉仅仅是因为有关人员在准备上市说明书时,不懂美国惯例,遗漏了一个国内看来无关紧要的信息披露,结果惹来轩然大波。因此,“海归”精英在引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征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趋势八:“海归”将推动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的服务业产业只占GDP的40%,而欧美却占到近80%,国内服务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缺乏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的问题。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既要求掌握相应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中介服务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目前国内的中介服务人员大多是从研究所、设计院、大学、管理部门转化来的,虽然他们的学历、技术职称层次较高,但其专门的咨询知识、技能及创造性显得不足,市场观念、系统观念和实践能力不强。许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专业及年龄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承接大型、跨学科、综合性项目的能力,中介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不了客户需求。这是一个有着巨大成长空间的领域,而这些领域都是广大“海归”所擅长的。目前,中国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就业大都在高科技领域和高校中,今后越来越多的“海归”将集中在第三产业和服务领域,如培训、咨询、信息服务、医疗服务、金融、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房地产服务、广告、旅游、会展、中介服务等等。这些都会成为“海归”创业的新的增长点,从而也将大大推动中国服务产业的整体发展。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过程中,会与中介服务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可能需要某些中介服务;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中介服务业领域就业,或者亲手创建机构提供中介服务。

趋势九:“海归”提升国内学术研究水平
  有关专家预计,随着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和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缺口会越来越大。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关键是人才。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才危机,许多国家采取了中长期人才培养和短期人才争夺两种齐头并进的措施。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大力培养人才、采取措施留住人才外,更加重视以“短、平、快”的方式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抢人才、挖人才,形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人才争夺战。因此,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80万海外留学人员更是不可估量的无价之宝。近年来,中国许多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均由“海归”人员发明。目前,中国在学术研究,特别是在科技、教育、卫生及管理等许多领域,在许多方面和国际前沿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如何赶超这些学术研究中的差距这个问题上,应充分利用“海归”的巨大优势。目前,中国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的比例很低,为数不多的一些也大部分出自“海归”之手。不少“海归”是学术上的精英,应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提升国内学术研究水平,以期尽快与国际接轨。
  留学归国人员引进先进的文化理念也将有利于整体公民素质的提高。留学归国人员应在社会科学、人文领域的研究中充分发挥作用,如对中国弱势群体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等。

趋势十:“海归”加速中国与世界全方位接轨
  中国现代化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利用后发优势,大胆借鉴别人已被证明非常成功的成熟模式来全方位推进我们自己的现代化建设,已被证明是一条可以少走弯路的捷径。正是国内各行各业与西方普遍存在的差距和中国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为“海归”派回国大显身手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久,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建立过程中,许多法律、法规正在完善,并逐步与世界接轨。海外归来者掌握先进技术,拥有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并与国外保持密切的联系,是其优势。中国也需要“海归”用先进的知识和理念来与中国的土壤结合,创造出更新、更发达的生产力。
  中国与世界接轨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最关键的是需要具有现代意识、国际化理念和掌握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人。中国在与国际全方位接轨的进程中,需要学习和引用发达国家很多健全和先进的体系,比如科技教育、管理、医疗、环保等。巨变中的中国需要系统地引进这些成熟的模式,以便在现有的条件中更好地利用。留学归国人员正好起到了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作用。这支队伍日益强大将引导中国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中国国际化的进程为“海归”精英回国创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这是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学生的五代历史划分和贡献     2007-09-06 11:02:42
大 中 小
标签:留学生 海归 历史贡献
  “留学生”这个词,在中国已经很熟悉了。但实际上,“留学生”这个名词,最早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不是指中国人到国外学习,而是指这个外国人到中国读书。发明这个词的,是中国盛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当时,有不少学生随着遣唐使来,随着遣唐使回,当时叫海学生。有的学生留下来较长时间在中国学习,这类学生日本人叫留学生。留学生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

  留学在国内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热点的话题。目前为止,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达到了120多万人,回国人员目前也有三十多万人。去年回国四万多人,发展的势头是很猛的。
  回顾留学的历史,从1872年第一批官派的留美幼童算起,到现在有130多年,最开始是几十个人,发展到今天的每年10万人,总数达到了上百万人。对留学生的分法有好几种,我个人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分法,分成了五代。
  第一代留学生是1872年到1900年之间,主要包括了留美幼童和最早的海军留欧的学生。这些留学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领袖,产生了民国第一个总理。这批留学生推动了洋务运动,引进了新的技术,为中国推翻封建主义、对中国社会基础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代就是1900年到1927年,包括大批留日的学生,同时包括庚款生、留法的勤工俭学生和早期的留苏学生。包括共产党的诞生,也是靠留学生通过的。
  第三代是1927年到1949年赴欧美的这批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实际上有不少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像现在大家谈到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这个时期出去的,包括“三钱”(力学家钱学森、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力学家钱伟长)、两弹一星的专家都是这个时期出去的。
  中国第四代留学生是1949年到1965年,这个时期主要是新中国解放后留学苏联和东欧这些国家的人员。这些人员,在新中国建设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担任了很多企业的领导和厂长,有的担任了国家领导人,包括上一届政府的江泽民、李鹏、李岚清、邹家华,都是这个时期出去的。
  第五代留学生,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到今天的留学生。这是前所未有的留学浪潮。前面四代留学生总数是10万人左右,而第五代留学生,就是改革开放出去的留学生到今天为止,人数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了100万人,相当于以前上百年的十倍。而且,第五次的留学浪潮和前几次浪潮有所不同,它是一次全方位的留学,不仅是学科的全方位,而且留学的国家也是全方位的,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对中国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留学实际上是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的。为什么要留学?留学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文化视差,另外就是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理念和思想。
  无论是第一代留学生的富国强兵梦,还是第二代的热血理想、第三代科技救国的职责、第四代建设祖国的使命,乃至第五代创业立业的热诚,都是和国家的发展分不开的。现在的留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而加速了中国和国际的接轨。并且,现在留学的内涵也在扩大,就是包括出去进修、出去访问,甚至出去旅游,包括在国内和外企和国际方面接轨非常多的人才,都是属于国际化的人才,也是属于大的海归的范畴。
  在中国的近代政府中,比如说1911年的5月8日清政府成立内阁时,留美幼童梁敦彦出任外务大臣,这是留学生第一次成为外交届最高的主官。民国初年,归国留学生在九个部的18个部长、副部长中占了15个席位;北洋政府先后更换了32届内阁,历任国务总理和内阁成员中分别有41-93%的人为留学出身。所以,可见留学人员对当时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影响。比如在南京政府里面,83%是留学人员出身,北洋政府53%是留学人员出身,国民政府也有一半以上。所以,有相当的留学人员在上个世纪发展历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留学人员不仅在政治舞台上,就是在科学技术上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大家知道,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最初是西方传教士,但是,很快就由中国归国留学生当了启蒙直至建立学科门类体系的历史重任。这包括很多的领域,欧美留学生中产生了许多新学科的开创者和一代宗师,留学英国的丁文江和李四光开创现代地质学,侯德榜为现代化学输入全新的科学理念,茅以升成为现代桥梁学泰斗,竺可桢成为中国气象学开山鼻祖,还有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留学生们把中国的古老学术圣殿改造成新时代的全新科学大厦。
  留学生发挥很大作用的另一个领域,就是在数学方面。这其中包括中国最早的创立数学系,比如南开大学。还有最早建立数学研究所的,包括后来很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这些都是留学人员。另外在物理上也是一样,中国人对物理的研究,也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的,包括中央研究院1928年设立物理研究所、1929年北京成立物理研究所,包括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大学等一系列大学都设置了数学研究所。在化学领域也是一样,中国最早1907年留学欧洲的七位中国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化学的欧洲之会,1922年留美学生成立了中国化学会。大家知道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也是留美的。生物学也是一样,中国生物学的奠基人,包括留美的学生,创办中国生物研究所、创办中国生物研究杂志等等,包括1930年在北京成立的职务研究所、1934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研究植物的,在这些方面,很多留学人员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
  另外一个领域就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学和社会科学贡献也是非常大,比如说留美的学生发动了文学革命,比如胡适等留美学生,他在1917年1月,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革的刍议》一文。当时的留学人员对新文化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之初,是中国学术界告别旧学、迎接新学的时期。许多新学科的建立都与留学生有关,其中留日学生尤为努力于新学科的奠基工作。

  留日学生为近代学科的基本门类,如历史、政法、教育学、外交学、军事学、农学、矿务、工艺、商学、船政、理化、数学、地理学、博物学、卫生学、美术、哲学、宗教学、编辑学等所作的奠基工作占全体留学生同类工作的60%。

在军事学方面,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蔡锷、蒋方震、张孝准有“士官三杰”之称。蒋方震尤其深究军事理论,有许多独到的建树。

在绘画方面,天津人李叔同留学日本,在东京上野美术学校专攻西洋绘画,曾拜日本著名西洋派油画家黑田青辉为师,创造性地运用西洋绘画方法画出油画《裸女》和《朝》。李叔同回国后在上海主编《太平洋报》画刊,另一个留日学生陈抱一回国后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校长,致力于新美术教育。

体育学科的奠基也与留日学生有密切关系。徐一冰(又名益彬、逸宾)1905年到日本,进入大森体育学校,立志要用体育改善中国人民的文弱之躯。他全面学习体育理论和技巧。他听说日本人举行体育运动会不准中国人入内观看,就备了铅笔和小本子,爬墙头偷艺,把运动场地的情形和比赛方法一一记录下来。1907年他回国以后就与同人一起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近代体育学校,名“中国体操学校”,后来又办了《体育杂志》。

在化学方面,范旭东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而后到欧洲考察。成为出色的化学工业专家和企业家,他创办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基础。

严格说来,清末大规模留日运动中,人们重视社会科学,尤其重视法律和政治,而对自然科学重视不够。能考入其高等以上专门学校及大学的当属凤毛麟角,因此很少产生出类拔萃的科学家。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我们在用的词汇中,有很多外来词,这些也是留学人员带进来的。比如说像“文学”这个词,是日本人借助中国的成语“文章博学”创立了文学这个词。还有我们经常用的一些早期留日的留学生引进了很多的外来词,比如“哲学”、比如“断交”这些新的词汇,虽然是汉字组成,但是在传统汉字里面没有这种组合。据统计,从日语来的现代汉语词汇是800多个。日本从中国学去汉字,后来经过发明创造,又出现了新的汉字,包括干部、一元论、二重奏、反革命、共产主义等。所以说,留学生对新观念的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文化革命中,有一些留学人员,他们不仅是文化的发动者,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物,比如留学日本的知名文人,包括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周扬这些人。留美学生也有很多,包括胡适、冰心、闻一多、林语堂、徐志摩。这个时期也是文人辈出的时代。留欧的学生里面,有戴望舒、巴金、艾青、老舍、朱自清等等。这些留学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把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想,比如说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的风格都借鉴过来,和中国原来已有的风格融合在一块,使中国涌现出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是一样,包括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等方面,留学人员贡献也是非常大。比如冯友兰,为中西哲学研究开辟出很多新领域。
  还有一个领域就是中国教育领域。创建中国现代教育领域的也是留学人员,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都是留学生。
  留学人员在西方的近代教育思想方面,也是做了很大的传播和很大的推动作用,像清末和民国时期影响比较大的教育思想和很多平民主义教育的思想,就有很多留学生都参与在其中。
  还有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校长——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当时在德国留学,回来以后,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两度留欧,担任了民国教育总长,后来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他在北大当校长期间,倡导的学风和校风一扫教育界的陈规陋习,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河。
  留学人员在五四运动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五四运动的骨干都是留学人员。像刚才讲的蔡元培,他提倡的兼容并包的作风,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上、在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作用上,留学人员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第一次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当时参加大会的12名代表,其中8个都是留学人员出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开国元帅里面,有6位在国外留学过。中国当时第一代领导核心,当时毛、刘、周、朱、陈、林、邓七大常委,除了毛泽东以外,其他的都在国外有留学的经历。第二代的邓小平也是留学人员,第三代的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都是留学人员。
  解放以来,中国曾经表彰对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其中21位是留学人员。包括钱三强、周光召、钱学森。钱学森从美国回到中国是非常有远见、有抱负的,回到中国开辟了一个新的事业,对提高中国的国力在国际地位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革期间,中国留学历史中断了十多年,一直到1978年邓小平复出以后,1979年中国留学大门开始打开,中国中断了差不多20年的走向世界的新的潮流再一次迸发出来。这相当于百万国人跨洋出征。近100年中,中国留学生大概有10-15万人。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5年,大概是一万人左右,主要是留学东欧、苏联。按照官方统计,改革开放到2004年,中国留学人员超过了80万人。这个数字不包括港澳台数字。而且,我觉得这个留学人员的数字还有些统计不周,这是国外使领馆的教育报道,而我国官方出国的数字是比较准确的,回国的数字可能不完整。出国数字里面包括很多自费留学的,包括移民的,包括很多陪读后来转成留学生的,所以,这个数字应该说现在超过了100万人。
  现在,留学精英在海外分布很广,其中很多人聚集在了北美。实际上,北美形成了不同的人才梯队。在海外的留学人员,尖子人才目前估计有10万人。尖子人才,就是在国外大学里面拿到了终身教授职位,或者在国外的研究所里面得到很高研究地位的人才。这种人才相当重要,分布在国外不同的地方。比如,目前国外大学、欧美大学有好几千所,你到任何一个大学去,都会发现中国留学人员在那里已经担任终身教授。如果2000个大学,一个大学有5个中国的终身教授的话,就是1万人了,非常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美国,这个人数还不包括很多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里面,担任高级职位的人才。
  还有一批人是属于优秀人才,是属于处在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还没有拿到终身教授的级别的。这些人才也不少,这个人数也应该有5万到10万之间。还有一批就是属于特殊人才,是属于在跨国公司里面工作的、在各种企业工作的工商管理、会计师、律师。还有一种人才,MBA这一类,这些人才非常多了,这些人才也有一二十万人,其分布也非常大。

  第五代留学人员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以前,很多留学人员不是从政就是做学术;现在也有很多留学人员参与了商务,成为新华商。这种现象,改变了以前的留学目的。以前要么学书本、要么学技术、要么学管理,而现在是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多种渠道都在引进。所以,现在“海归”创业已经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一个选择,而且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是中国参加对外竞争的新优势,即国际化人才给中国带来了国际化的优势。

文章引用自: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6 14:36 , Processed in 0.058057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