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7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是大好人,“管家公”这好人当得实在差强人意,他所做的“奉献”换给其他人同样顺理成章,他不是故事发展中的必然因素,也不是事件转折的重要元素,他的个性普通到可有可无,他是必然存在的吗?不是。六个女子中除了小月是典型的急脾气,有一说一,其它都是庸庸碌碌,换成谁当“管家公”都没所谓。但这不能怪林峰,只能说如今的编剧实在黔驴技穷。. O! W, q# e8 X' J# u/ V& O
$ n8 N( ~: j8 T+ I d
让我们回顾一下以往的“大好人”形象吧,《流氓大亨》中万梓良的阿昌、《义不容情》中黄日华的阿健,《天地男儿》中郑少秋的永邦都是同类型的角色,而以上角色看起来却都要比“管家公”抢眼得多,精彩得多。
) b, r4 [2 m4 {& B- f# C6 u) N0 Q. }5 ~0 a4 x. H
与 “管家公”一样,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自小挑起家庭重任,是个十足的好儿子、好哥哥,也是好哥们(除了“管家公”,另外几位都是好友众多的汉子),标准的男一号。为家人无怨无悔,为爱人赴汤蹈火,为朋友两肋插刀。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对这些角色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然而本应同样精彩的“管家公”却很难让人过目不忘。
3 c3 |% C. X S: u. N$ D
+ }& ?4 C2 y7 ^个人认为编剧的责任重大,“管家公”的失败实在让人蹉跎。那么,让我们着重回顾一下阿昌的成功历程,原因不外有四。
4 G) s/ @, Z0 b/ H1 P
0 z, r9 r& [$ i I3 E其一,编剧对于人物的驾驭能力更强。阿昌一家五口的个性分明,看似温顺的妹妹单纯得受了有钱少爷的骗,苦恼得跳了楼;自私的大弟弟为钱险些赔掉了亲情与性命;不争气的小弟弟逞强斗狠差点坐了冤狱。而“管家公”的手足是清一色的太省心,小打小闹的问题不足以突显“管家公”的完美形象。
$ O3 F# `5 `0 v) |
$ k& x8 |, D* D其二,编剧对于剧情的塑造能力更强。阿昌的养母不似荷妈那般聪明睿智,她虽善良淳朴却没有主见,否则也不会令自己的女子走上错误的人生路;阿昌的亲妈是个十足的势利小人,抛夫弃子,满口谎言地嫁给了爆发户,只巴望飞上枝头变阔太;而那个坏事做尽,屡次欲致阿昌于死地的大反派却正是他的亲弟弟,阿昌在这样复杂的身世背景下,才有了善与恶的强烈对比,才有了更充分的发挥,才更显得高大。“管家公”在这方面吃了大亏。
u, G! m _/ |5 i1 ?3 ?: I# g- Z
% b* \' Q# T& X" F5 l- O荷妈太过精明,将一切举足轻重的事情一力承担,没有让这个所谓的“管家公”去管家,而他自己的生活又太过简单,基本上是父慈子孝,祖爸虽然移情别恋,但对于子女还是很好的,没能让“管家公 ”独撑大局,做个护家庭、护事业的救世主。我本以为安排“管家公”做饼,是要在以后的饼店之争中力挽狂澜,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人物。可惜,他一直只是做饼,最大的贡献就是给于素秋前后做了两次蛋糕。
2 ^% l( I( s& S" e( U- j, @4 {8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