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weder

[世界纵横] 潜伏者:一个间谍的自我修养 背后故事更精彩(图) 新世纪周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潜伏》背后故事多 剧情是虚构但与史实多巧合http://www.enorth.com.cn  2009-05-26 14:46于无声处听惊雷 揭秘“潜伏”在天津的原型 龙一的“潜伏”生活:踏实过日子 踏实写小说 《潜伏》原作者龙一:天津的情报文化是重要资源 《潜伏》:天津特殊“名片”? 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14000字扩展成30集

  小说《潜伏》创作于2006年10月,是以塑造“文学天津”为理想的作家龙一首部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曾编剧、执导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迷雾》等优秀悬疑剧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姜伟担任《潜伏》的编剧及导演。

  学历史出身、喜欢钻研犯罪心理学的姜伟,用将近一年时间,将原作14000余字小说提供的故事框架及四个主要人物,扩展为人物关系复杂、充满悬念、结构精细的30集电视剧,其中涉及大量1945年至1949年中国革命史实及间谍战常识。最令龙一感到欣慰的是,虽然原作十分短小,但小说中所有好的细节在电视剧中都得到了体现,小说的主旨和精髓也没有因为人物的增加与情节的戏剧化而改变。

  出《梅兰芳》进《潜伏》

  提起吴刚,天津观众可能不太熟悉,而提起《潜伏》中情报处处长陆桥山,观众立即会对那个与余则成斗智不成反被利用的大配角记忆犹新。龙一透露,刚刚拍完《梅兰芳》的孙红雷放弃休假走进《潜伏》剧组,同时拉来的还有他在《梅兰芳》中的合作伙伴——扮演费二爷的吴刚。两个人都是第一次饰演情报工作者,对于在《潜伏》中的合作大呼过瘾。

  虚构剧情与史实巧合

  龙一告诉记者,小说和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都是虚构的,所提到的真实地名只是为了塑造一种天津符号,然而,记者在走访本市中共党史纪念馆、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虚构的故事竟然和历史有不少巧合之处。

  据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位于本市沙市道45号(现已拆除)的中共河北省委秘密电台就是由一对假扮夫妻的地下党员王光杰和王兰芬在姚依林领导下筹建并开展工作的。这个电台设在英租界的一座三层楼房的三楼,附近是英国兵营,既不会断电,又可以借英国兵营的电报为掩护进行发报。起初王兰芬仅能呼叫电台,在王光杰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全套技术,两人共同收发电报,收抄伯力电台的广播(可以从这个电台收听到党中央和解放区的一些消息),同时也传送着在白区工作的党组织向上级组织的情况汇报。不久,两人真心相爱了,经上级党组织的批准,他们由假夫妻结成真伴侣。直到1939年,两人接受新的任务才离开天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5-26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刚刚看完《潜》,剧中的每个人都很鲜明,都那么扎眼!看过了也不会很快忘掉,里面的很多细节,演员的台词、举手投足甚至别有深意的某个表情都足可回味良久。所以呀,这部片子怎么能不好啊~~~
不过不喜欢结局。还不如让余则成或者翠平死掉一个呢。不过也说活着即是希望。唉,总之这个结尾看得那叫一个纠结啊。。。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双重间谍”的潜伏生涯--谢晖:我一直觉得亏欠爷爷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08:48  东方体育日报


谢棣华--谢晖的祖父(资料图片)

  永不消逝的电波
  您一定记得那部著名的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影片中的红色电波是传向延安解放区的。而同一时期在上海,中共地下组织还有一部新四军的秘密电台。这部电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前申花著名足球运动员谢晖的爷爷、全军著名无线电专家谢棣华。
  有着二分之一英国血统的谢棣华,有着传奇般的人生故事。
  □ 徐宏斌
  英租界警长变身共产党员
  年少时的谢棣华喜好研究无线电,以及留声机等各种电器,而且很见天赋。在圣约翰大学读了一年法律后,谢棣华跟着朋友偷偷跑到苏州开了间无线电修理铺,直到父亲将他抓回上海。不过,谢棣华今后的人生,最终与无线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30年代,谢棣华在英租界警署谋得职位,很快晋升为警长,统领着被称为“红头阿三”的印度巡捕和在上海打工的底层北方人。谢棣华管辖着从外滩南京路到静安寺这个路段。其时,身材颀长、高鼻梁蓝眼睛的谢棣华身穿皮大衣,牵着大狼狗,在南京路上巡视,威风得很。
  1940年代初,日本人进入租界警署。1943年的某一天,谢棣华手下的一个东北警察被一个日本曹长蛮横打伤,愤怒的谢棣华一跃而起,一记重拳就将那个日本曹长打倒在地。谢棣华后来遭到日本人通缉。当时,谢棣华的妻子有一个牌友,牌友的丈夫是卖药的,曾多次将急需药品卖给新四军。在牌友夫妇的建议和帮助下,谢棣华化装成英国警察,跟着卖药的一起逃向了苏北的新四军根据地。一副英国人的面孔,再加上尚未上缴的华捕巡官身份证,谢棣华一路上躲过了日本宪兵和伪军士兵的多次盘查。
  到了后方,这位“外国人”得到了款待,住进了被当地军民称为“国际饭店”的招待所。刘长胜(后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特地接见了他,希望他发挥所长,为共产主义事业做些工作。夜深了,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谢棣华对身边的新四军交通员说:“我终于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找到了真理,那就是共产党!”
  一开始,谢棣华利用自己的知识,为新四军修理各种无线电仪器。新四军后方医院有一台X光机,谢棣华也是专职维修员。有一天,几架在日本东京上空投了炸弹,但没有足够燃油飞回航空母舰的美国飞机,迫降在了中国的非日军占领区,有一架美国飞机正好降落在苏北新四军根据地。于是,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谢棣华又当起了美国飞行员的翻译。据谢棣华生前回忆说,那时,从美国飞机上拆下的无线电装置,经过他的检修后,恢复功用,令美国飞行员重新与总部取得联系。
  1945年,经过考验的谢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一生追求的布尔什维克事业。
  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海军工作人员要带谢棣华一起去美国,谢棣华以自己有孩子、有家庭为由拒绝。之后,谢棣华来到英国领事馆工作,在又一个特殊的岗位上继续着自己的共产主义事业,并一直干到1953年。那几年,住在武定路的住户们始终没有搞明白,这个长得和外国人没两样的老邻居谢棣华究竟是什么身份。因为邻居们常常听到从屋内传出的VOA和BBC英语,甚至有人因为这个还去公安局告发。当谢棣华掏出身份证件后,警察才明白了怎么回事。后来,谢棣华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三部,专门负责管理上海的电台。后曾担任上海市无线电运动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上世纪60年代初,谢棣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大学教授无线电,他还曾研发了第一代测谎仪。他的电波人生,依然在延续。
  “文化大革命”期间,谢棣华被关进了牛棚。谢棣华之子谢若水回忆道,“在监狱里,父亲曾向我保证:他一不会自杀,二不会逃跑,等到没问题了就回家。回到上海,父亲两鬓斑白,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2000年2月29日,谢棣华因病去世。根据老人遗愿,没有开追悼会,他的遗体被送往中山医院,全部捐献给祖国,用作医学研究。
  “双重间谍”的潜伏生涯
  抗战胜利,谢棣华被派回上海。他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掩护地下党的秘密电台。为此,谢棣华遵照组织的指示加入了业余无线电协会,家里设有业余电台,代号为CIJH,而且从政府当局那里领取了执照。与全国各地业余电台的联络,既可以迷惑敌人,又能为党组织提供更多的情报。比如,谢棣华通过和太原的一家业余电台的通报,将我军进攻太原的战况及时汇报给了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
  那段时间里,谢棣华通过无线电波,默默地为党工作着。在他的掩护下,中共上海地下党的秘密电台避开了警特的一次次搜捕。他精通无线电技术,也保证了电台可以顺利工作,遇到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维修。后来,谢棣华开始接受张困斋(新四军秘密电台负责人,时任中共上海地下市委书记张承宗的弟弟)的领导,并与报务员秦鸿钧一起从事秘密电台工作。出于安全考虑,主要负责电台维修工作的谢棣华,与报务员秦鸿钧从不见面,他们之间的联络人是张困斋,接头暗号是放在窗外的一只拖把。
  1947年的一天,谢棣华听说了美国第七舰队驻上海电台招聘无线电技术员的消息,他敏锐地发觉,这是一个利于地下工作的大好机会。得到组织的批准后,谢棣华成为了美国海军电台的技师。美国人先进的无线电装备,“帮”了新四军秘密电台很多忙。谢棣华的公开身份是美国电台的技师,暗里其实是新四军秘密电台的工作组成员,他扮演着“双重间谍”的身份。
  1949年3月的一天,谢棣华突然发现,窗外的拖把不见了,这预示着秘密电台遭到了破坏。果不其然!秘密电台被国民党反动派侦破,报务员秦鸿钧(及妻子)和电台领导人张困斋被捕,后均被杀害。在秦鸿钧被捕前,他发出了最后一份重要情报。《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人物原型之一,便是秦鸿钧夫妇。因为地下保密工作谨慎,谢棣华逃过了这次劫难。
  中英混血儿的由来
  谢瑞英,清末湖南衡阳的一个孤儿,从小在英国人办的育婴堂长大。后来,谢瑞英受益于庚子赔款前往法国留学,学的是医学内科,学校在巴黎。后来,谢瑞英转到英国纽卡斯尔改学外科。一战爆发后,即将毕业的谢瑞英被派到英国的战地医院实习。一战结束后,谢瑞英在纽卡斯尔的一家医院里担任主任医生,还成为英国皇家医学会里唯一的亚裔会员。
  1918年,30岁的谢瑞英和长相美丽的18岁英国护士Julia Traver结婚。两年后,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这个生在英国、有着二分之一英国血统的男孩,就是谢棣华。又过了两年,谢瑞英叶落归根,带着英国妻子一同回到中国。
  正因为爷爷是中英混血儿,著名足球运动员谢晖也一直被媒体称为有“八分之一外国血统”。
  谢晖:我一直觉得亏欠爷爷
  我一直觉得自己亏欠爷爷,他去世的时候,我竟然不在他身边。那是2000年,我在德国踢球。有一天,是在比赛前两天,爸爸打来电话告诉我爷爷去世了……爷爷的遗愿,深深地鞭策着我。就是在那一年,我差点成为德乙射手王,后来回到了国家队。
  曾经作为1995年夺得甲A联赛冠军的那支申花队一员的谢晖是上海的城市英雄,但如果说到对上海这个城市的贡献,谢晖比起他的爷爷谢棣华来,也许要自愧不如。
  英雄情结也许并不是种遗传因子,但爷爷赋予谢晖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血脉。而通过谢晖的回忆,我们也看到了当年战斗在秘密战线的英雄的另一面——
  从我记事起一直到十八九岁,生活里的很多快乐,都是爷爷带给我的。小时候我最崇拜的人,就是我的爷爷。
  记得在我只有五六岁的时候,爷爷已经离休,我特别喜欢拉着在别的小朋友看起来长得怪怪的爷爷讲故事,因为爷爷是高鼻子蓝眼睛。是爷爷告诉我历史上有丘吉尔、拿破仑和恺撒大帝,是他告诉我什么样的东西称为“真、善、美”和“假、丑、恶”。讲拿破仑的故事,爷爷总是这样开头:“你知道那个很矮的男人是怎么当上将军的么……”我百听不厌。爷爷还会给我讲很多军事政治方面的知识。我记得很清楚,爷爷是怎么解释原子跟电子的区别的。他说,如果电子是一粒沙,那么原子就像地球那么大,我当时听得很感兴趣。
  爷爷是我童年时最好的老师。他会教我学英文,我今天的英语水平和他是分不开的。在我八九岁时,爷爷常带我去公园玩,还教会我拍照片,回家后将我带到他的那间神秘小阁楼里,教我冲洗胶片。大概在我10岁的时候,爷爷给区里边的无线电小伙伴兴趣组辅导无线电的发射与接收,他教我学会了怎样收发电报的知识。有一次,爷爷还将家里的电视机拆下来,跟我讲无线频率接收和显像原理。那时候我尽管似懂非懂,但是特别感兴趣。爷爷还带我玩电脑,他告诉我今后人们的生活将离不开电脑。
  小时候,爷爷的房间对我来说充满着吸引力,我可以在他房间里一玩就是一整天。记得那时候家里有张很大的沙发,我喜欢趴在爷爷的腿上。那时家里有很多英式家具,还有一个很老式的打字机,那是我最爱摆弄的东西。在壁橱里,还有海军领带,很古老的蓝色制服领带。还有特别古旧的望远镜,和爷爷从前抽过的烟斗,后来他戒掉了。对我来说,爷爷的房间里到处都藏着让我玩不腻的宝贝。
  很小的时候,爷爷就曾带我到烈士公墓,去看望一位长眠在那里的张爷爷(张困斋)。爷爷告诉我,张爷爷是在解放前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而且被敌人活埋了。爷爷那时候告诉我,没有张爷爷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父亲告诉过我,我爷爷从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进行地下党工作之后,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哪怕在十年动乱时期,他蹲了八年的牛棚,他仍坚持着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我一直觉得自己亏欠爷爷,他去世的时候,我竟然不在他身边。那是2000年,我在德国踢球。有一天,是在比赛前两天,爸爸打来电话告诉我爷爷去世了。那一晚上,我总是在流眼泪,脑子里一直是爷爷的音容笑貌。爷爷在遗嘱中特地鼓励我在国外好好踢球,要为国争光。爷爷的遗愿,深深地鞭策着我。就是在那一年,我差点成为德乙射手王,后来回到了国家队。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潜伏》看革命时期组织安排的"夫妻生活"(组图) 新华网

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和翠平的“假夫妻”生活,曾经真实地在很多地下工作者身上上演。常人难以忍受的“出门演戏,关门战斗”,成了生活常态。而深入敌穴,生死存亡第一,爱情和婚姻都要服从组织安排,一切皆因革命需要。随时会来临的分分合合,没有任何法律手续,也无所谓结婚和离婚。他们有人因此收获了爱情,也有人抱憾终身——

    假夫妻要精心挑选

    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就是中共烈士李白。当年,军委三局前后派出了十几对地下党员做情报通讯。其中,真夫妻将近一半,另一半都是组织安排的假夫妻。

    据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李克农之孙李凯城介绍,假夫妻要经过组织精心挑选。通常组织会考虑两人是否有可能发展成为真夫妻,各方面条件是否般配,符合要求的就一起派出去。愿意成为真夫妻的,就向组织报告,组织一般会批准。如最终不成,组织也谅解。

《潜伏》剧照
    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利用反“围剿”时缴获的一批国民党军用电台,建立了无线电学习班,李白被挑去参加学习。1938年共产党组织决定,派李白到上海建立地下电台,随时同中央联络。

    李白刚到上海时是单身汉,租房子容易引起怀疑,党组织便调绸厂年轻女工裘慧英与他假扮夫妻。两人开了一个电器修理店,白天揽生意,晚上和延安总部电台通报联络。

    裘慧英出身 “包身工”,在斗争中入了党。她很快受到李白精神的感染,工作中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情。经组织批准后,两人成为真正的夫妻和生死与共的战友,并有了孩子。1942年中秋节前夕,日军发现了电台的位量,并包围了李白的住所,这对夫妻一起被捕。

    日本特务审讯时,对李白进行了严刑拷打。李白忍受巨痛,一口咬定自己是为阔佬在战时沟通商业情报。每次提审时经过裘慧英的牢房,他总要用眼光暗示妻子坚持。当时,地下党组织设法多方营救。终于,李白于1943年6月出狱。此后,夫妻俩转移到浙江、江西等地继续从事秘密工作,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他们又重新战斗在“上海一延安”的空中通信线上。
王莹和谢和赓
    恋人原来也是共产党

    隐蔽战线上的斗争稍不警觉,就会酿成大错。因此,地下党员的身份隐藏至关重要,即便是对家人和恋人,他们也不能轻易透露。

    谢和赓是中共秘密党员,长期在白崇禧身边工作,成就突出。谢与白同为广西人,并且与白崇禧的岳父家是世交,因此,深得白崇禧重用。白的夫人马佩璋将她唯一的表妹杜荣嫁给谢和赓。这样,谢和赓这位秘密的青年共产党员,便进入白家的亲戚圈子。这桩婚姻使谢博得了白崇禧的更深信任,却牺牲了谢和赓的感情。不料,谢杜两人结婚不到一年就分居了。

    谢和赓后来与著名女演员王莹认识并相爱,两人是自由恋爱,彼此只知道对方是进步青年,并未透露各自的共产党员身份。直到李克农的一次失误,王莹才知道她热恋的“国民党军官”竟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

    一天,谢和赓坐小汽车上街,见李克农和演员金山、王莹一起在路边交谈。想到在公开场合与他们见面不合适,便想叫司机转弯回避一下。但是路段狭窄,行人拥挤,汽车不好调头。李克农看见车里坐的是谢和赓,一时高兴,竟迎着汽车招手,连声喊叫谢的名字。谢和赓和李克农一直是单线联系,有第三人在场,是绝不允许交往的。但当时谢只好下车与他们见面,并随机应变,故意当着司机的面,把正在忙着办理的中国救亡剧团赴南洋演出、白崇禧已经批给10000元活动经费的事讲了出来,还将批件拿出来给金山和王莹看,免得让司机看出破绽。

    李克农事后为此后悔不已,如果因为他一时大意暴露了谢和赓的身份,后果不堪设想。然而,王莹却是另一番心境。见李克农与谢和赓关系非同一般,王莹立刻猜出谢是共产党员,激动不已,第一次在别人面前喊出:“谢谢你,荷根同志!”“荷根”是她为谢和赓取的名字,她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词义,表达了对谢的爱戴与崇敬。

    当时,包括郭沫若、田汉、范长江等大多数进步文化人都极力反对王莹与“国民党军官”的爱情关系,有人甚至责骂王莹“甘当军阀走狗的侍妾”。国民党方面也有人向白崇禧告状,要他警惕共产党对谢和赓施美人计。王莹与“中国救亡剧团”到南洋演出为桂系募集到大量抗战资金,白崇禧因此纵容了谢王的关系。王莹与谢和赓婚后夫妻恩爱,还曾经一起赴美留学。

    然而,在上世纪30年代的演艺界,王莹大红过一阵,遭到江青嫉恨。“文革”中,王莹与谢和赓成了重点调查对象,一起入狱,王莹的罪名是三十年代的黑明星及美国特务。两人在不能相见的日子里,各自苦熬。谢和赓强撑着备受摧残的身体,终于熬到重见天日,但王莹没能挺过来。谢和赓拿到王莹的死亡通知单,昏了过去。再醒来时,他已无法思维,目光呆滞。  
李白夫妇
    胡志明的中国“妻子”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也在中国留下了唏嘘一生的革命情缘。

    1930年中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胡志明来到广州。为了掩护胡志明在广东、香港开展工作,广东省委安排中共女党员林依兰假扮胡志明的妻子。林依兰无微不至地照料胡志明的生活起居,令其感激不尽,但他始终不敢表达爱意。不久,胡志明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临别时,他取出珍藏的日记本交给林依兰说:“我把心留下来陪你,收下吧!”3天后,胡志明被营救出来。他给林依兰送去兰花,两人的恋爱终于开始。

    中国解放后,胡志明回国继续他未竟的革命事业。离开林依兰之后,胡志明的思念与目俱增。他应邀访问中国时,请求毛泽东安排他和广东老友叙旧。毛泽东立即致电广东省委及陶铸、林依兰等人,到北京与胡志明会面。就在胡志明即将登机回国时,他看见了林依兰向他走来。两个人久久凝视对方,都流下了眼泪。

    1958年,胡志明郑重地对陶铸表达了想把林依兰接到河内秘密举行婚礼的夙愿。陶铸回北京后,向党中央、毛主席转达了胡志明的意思。毛主席沉吟片刻,说:“我个人支持胡志明主席的请求。不过,事关中越两党两国的关系,不能掉以轻心。”周恩来也说:“应该跟越南共产党的同志们协商一下,假如他们赞同,我们决不做绊脚石。”

    然而,北越中央政治局会议室里,一位越共领导人心平气和地对胡志明说:“你曾说过越南不解放就终生不娶,这句话影响很大,一旦你违背诺言,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解放南方的神圣事业,这不仅有损你的国父形象,连越南共产党也将从此名声扫地。所以,我宁可被你指责、憎恨,也不能让越南老百姓唾骂我们是千古罪人!”

    胡志明闻听心灰意冷,他苦苦一笑,离座而去。身处广州的林依兰望眼欲穿,盼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这对她的精神打击很大。1968年,林依兰告别了人世。临终时,她没有忘记把胡志明赠给她的那本“爱情日记”托人交还给他,并嘱咐他节哀顺变。

    惊闻恋人去世,胡志明痛不欲生,泪如雨下。时隔一年,胡志明也溘然去世。弥留之际,他还念叨着林依兰的名字。(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小乌)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住蒋介石脉搏的红色女特工:93岁高龄仍康健http://www.enorth.com.cn  2009-06-04 14:16蒋介石重孙今日办婚宴 马英九将前往证婚(组图) 蒋介石重孙蒋万安将结婚 漂亮新娘媲美名模(图) 重庆发现蒋介石行营逃生地道(图) 重庆将派专人赴美国抄录蒋介石在渝日记   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

  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总是能十分及时而又准确地掌握和了解蒋介石国民党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各种企图,然后要么及时公诸于众,给予揭露,争取在舆论上的支持;要么在军事上早作准备,采取主动,使蒋介石国民党集团不敢轻举妄动。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各地转战的中共中央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就更是了如指掌。蒋介石就好像肚子里钻进了共产党的铁扇公主一样,他上午在重庆开会骂了娘,毛泽东晚上在延安窑洞里就能知道。一些国民党元老如张继等人就曾当面对蒋介石说:“共产党就在你身边。”这个在蒋介石身边的共产党到底是谁?我们还是从一张照片说起吧。

  1948年4月1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了一张蒋介石在南京丁家桥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主持召开会议的照片。照片上蒋介石站在主席台中央,双手撑在台桌上,神情严肃地正在讲着什么。主席台后排右侧,与蒋介石仅有两人之隔的一张小条桌上,一男一女两位速记员,正埋头将蒋介石的话变成一个个速记符号。靠蒋介石近些的那位年轻女速记员,就是抗战期间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被我们今天称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沈安娜。

  一、武汉找党

  1938年初,原在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担任速记员、已为我党做过3年情报搜集工作的沈安娜与早已是共产党员的丈夫华明之在浙江金华的家中商量:由丈夫华明之继续留在浙赣铁路局工作,以取得一份工资养家糊口,沈安娜则留职停薪到武汉去找党。因为自“八一三”后,华东局势动荡,华明之与党组织已失去联系。他们约定沈安娜一旦找到党组织,就给华明之发电报,华明之就立即也赶到武汉去。就这样,23岁的沈安娜独自一人经湖南醴陵、长沙来到了武汉。在长沙时,她参加了张治中创办的湖南省地方行政干部学校妇女训练班的工作,为来训练班讲课的领导和名人作速记,并整理成文供大家学习和讨论。在训练班里,沈安娜结识了罗叔章、王汝琪和罗琼三位进步的大姐。

  在长沙待了两个月后,沈安娜到了武汉,在武汉举目无亲的沈安娜,暂时住在王汝琪的婆婆家里。正当她苦于无法找到党组织时,一天,她在街上与华明之的妹夫、同时也是华明之的入党介绍人的鲁自诚偶然相见。鲁自诚让沈安娜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去找党。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沈安娜向办事处的同志汇报了丈夫华明之和自己前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要求组织上分配工作。不久,董必武就接见了她,董老亲切地对她说:“你的情况,恩来同志和我们都知道了。至于你的工作,我们也考虑了,你还是到国民党内部去工作吧……”董老又说:“浙江省政府主席朱家骅,已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你可以利用同他的老关系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沈安娜感到自己又可以为党工作了,心里非常高兴。她赶快给华明之发了电报,让他尽快到武汉来。

  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沈安娜还认识了周恩来、邓颖超、吴玉章和王明等中共领导人。

  二、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

  沈安娜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期间,同当时的省政府主席朱家骅就十分熟悉。沈安娜年轻漂亮,速记业务能力又强,字也写得好,朱家骅在各处讲话作报告时,经常带着沈安娜做速记。在金华工作期间躲避日机空袭时,朱家骅还常与沈安娜聊天,在朱家骅眼中,沈安娜是一个安分守己、工作认真、熟悉业务的抗日热血青年。

  第二天,沈安娜就到江汉二路157号国民党中央党部去找朱家骅。一见面,她就用过去在浙江省政府时对朱家骅的称呼:“主席,听说您在武汉,我千里迢迢从浙江到这里来,就是想在您手下继续为党国效劳,请主席栽培,给安排个工作。”朱家骅听后十分高兴,夸奖她说:“沈小姐,难得你从浙江赶到武汉来效忠党国,你真是有为的青年啊!至于工作,没有问题,我们中央党部秘书处正缺速记员,办个手续就行了。”

  朱家骅似乎想起了什么,又问沈安娜:“你是不是国民党员?中央党部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党员才行哩!”沈安娜回答说:“在浙江时我还年轻,没有入党。”朱马上指示秘书给她办理特别入党手续。用这个办法,只要有3名中央委员做介绍人,很快就可以人党。这时正值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武汉召开,朱家骅就让沈安娜到大会做速记。1938年8月,日军逼近武汉,按照董必武的安排,沈安娜和刚刚赶到武汉的丈夫华明之搭乘国民参政会包租的轮船撤退到重庆。当时虽然很乱,但沈安娜的特别入党手续是由朱家骅、甘乃光等3个中央委员介绍的,很快就被批准。从此,沈安娜就正式进入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当了速记员。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在南方局领导下战斗在重庆
  1938年8月下旬,沈安娜和华明之来到重庆,暂时住在下半城西二街22号国民政府“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的宿舍里。
  这时,沈安娜虽然愿意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但有两件事使她心里很不平静。一是国民党中央党部内部非常腐败,互相钩心斗角,她觉得在这样的机关里工作非常憋气,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二是当时有不少青年经重庆去延安,她十分羡慕。于是,她就秘密地到机房街70号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去,她向接待她的南方局组织部部长博古提出去延安的要求,哪怕是学习一年回来也行。博古没有同意。不久,周恩来又找她谈话,反复强调情报工作的重要性,要她从大局着想,甘当无名英雄,献身党的情报事业。还特别指出:“别人无法像你这样能够在国民党的核心部门工作。”当沈安娜提出在国民党内部工作不能学习党的政策时,周恩来对她说:“在那里同样可以学习,可以在国民党的报纸上从反面学到东西。”他嘱咐沈安娜:“要将机密材料与公开报纸相互印证来鉴别情报,掌握国民党的动向,这样长期隐蔽下去,可以为党做出更大的贡献。”周恩来还向沈安娜进行气节教育,既要有为革命献出一切的决心,也要善于应付突然发生的事变,保存自己。周恩来的谆谆教导,使沈安娜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此,她下决心在南方局的领导下,在国民党的核心机关长期战斗下去。
  四、获取重要情报
  1939年1月,沈安娜被确定为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速记员,并负责保管会议的有关文件。她感到事关重大,为使组织上及早了解这次会议的内容,她秘密地去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向博古报告。博古认为这是—次不寻常的会议,要沈安娜及时报告会议有关情况。在这次大会上,由蒋介石作报告,沈安娜就坐在离蒋介石仅三四米远的桌子旁作速记。在全会的小型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和军事头目们精心策划消灭我党我军的新阴谋,炮制了两个反动文件,即《防止异党活动办法》(后改为《限制共产党活动办法》)和《关于共产党的处置办法》,这是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的纲领性文件。沈安娜除按党的布置及时报告全会进行情况外,最后将会议正式通过的两个反动文件送交给董必武和博古。后来党中央根据沈安娜提供的材料以及其他来源提供的材料,将其编入《磨擦从何而来》的小册子并予以公布,明确指出:国民党下达的这两个文件,是造成国共磨擦的根源。从而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共阴谋,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共气焰。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以后,国民党中央常委会每两周开一次会,均由沈安娜担任速记。会议议题主要是由军事头目何应钦报告军事形势和反共的军事部署,再就是研讨组织特种党团打入共产党和进步组织的措施。还决定在浮图关举办中央训练团,受训人员均为国民党大小头目,朱家骅主讲“调查统计”(即特务活动)。每次常委会的内容以及朱家骅的讲稿,沈安娜均及时送交南方局。
  1939年秋,南方局组织部负责人博古根据沈安娜的表现,考虑到沈安娜的入党申请,认为她经受了严峻考验,在隐蔽战线为党做出了贡献,已经具备了入党条件,决定接收沈安娜入党,由卢竞如做她的入党介绍人,并负责同她秘密联系。
  1941年初,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中共坚决斗争和广大舆论谴责下蒋介石反共势力不得不稍事收敛,但到当年11月蒋介石又在召开的五届九中全会上策划新的反共高潮。当时沈安娜怀孕即将分娩,当她得知这次会议极其重要时,坚持参加会议做速记,获得何应钦和特务头目徐恩曾的报告稿以及《关于党务推进的根本方针》等重要情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失去联系长期蛰伏

  1942年8月,一次突然事件发生了:沈安娜的直接领导人徐仲航被国民党逮捕,她与组织的联系中断了。这时,沈安娜心里非常焦急。她知道八路军办事处就在红岩嘴,几次都想去找组织,见见敬爱的周恩来、董老、邓大姐和其他同志,可她清醒地知道:自从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以来,红岩嘴周围布满特务,如果贸然前去,不仅给个人带来危险,丧失工作岗位,而且将使党组织和同志们受到牵连。她默默地告诫自己,要牢记周恩来“地下情报工作要长期隐蔽”的教导,绝不轻举妄动,坚持耐心等待组织的出现。这段时间,沈安娜的心里就像压了一块石头,但在行动上又必须装得若无其事,提防别人看出她有心事,引起怀疑。在国民党机关大小头目和同事们的眼里,她在机关里是工作勤恳、忠于职守的好职员,在工余时间里她是倾心于小家庭的贤妻良母。

  1943年宋美龄经常到妇女指导委员会发表演讲,需要有人记录,该会总干事知道沈安娜速记水平高超,就邀请她去做速记。为取得宋美龄的信任,沈安娜精心速记并将其整理成文,将记录装订得非常漂亮,宋美龄看了后十分高兴,以后每次讲演总要把沈安娜带在身边。这样,沈安娜又多了一条情报来源。

  1945年5月,国民党在浮图关召开“六大”,沈安娜奉命到大会做速记。这次大会是国民党针对中共“七大”而召开的。蒋介石作报告时对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极力诋毁,叫嚷全党要“精诚团结”,对付共产党。会议确定抗战胜利后,要收复全部失地。会议决定成立“整军肃纪特种委员会”专门对付中共。沈安娜想,这次大会策划的阴谋,是国民党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方针,组织上一定很需要了解,虽然暂时无法送出,也要保存一份,一旦能取得联系就交给组织。

  六、迎来新战斗

  1945年8月10日晚上,广播中传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沈安娜带着孩子走上街头和沸腾的人群共享抗战胜利的欢乐。

  10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南方局负责秘密工作的吴克坚来到了沈安娜的家里。性格坚强的沈安娜,遇到过多少困难,有过多少辛酸,她都从来没有哭过。而这次见到南方局派来的领导,3年的委屈、等待让她流下热泪,南方局没有忘记她这个情报战线上的小兵。吴克坚安慰她,告诉她是周恩来派他来接关系的,并传达了南方局领导对她的指示:在我党和国民党和谈期间,要着重了解国民党策划的阴谋活动,及时向组织报告。此后,沈安娜就特别注意观察、了解这方面的动向。1946年初,旧政协开幕,沈安娜白天参加大会做速记,晚上还要参加国民党的党团会做速记。为了了解国民党的内幕,不管多累多困,晚上的党团会她必定参加。蒋介石不想实施《双十协定》,特别指示国民党代表在政协会上对政治、军事以及民主等问题的几个关卡要把住。国民党代表每天晚上的党团会就是讨论如何实施蒋介石的策略,第二天如何对付中共。他们商定在会上攻什么,守什么,谁先发言,最后谁提折衷方案等等。他们的会议刚结束,沈安娜就把会议情况写出来连夜送交南方局。

  由于政协决议不利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统治,会议刚结束,国民党就于1946年2月召开六届二中全会。这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全会,会上将讨论国民党在战后的大政方针,这又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南方局天天等着沈安娜送去的情报。当时大会有几个速记人员,轮流记录,整理,沈安娜不能参加全部会议。她与机要处印刷股长沈达之关系很好,印刷股虽属重地,但沈安娜能随便出入,有机会她就取回这些会议文件。国民党机关内部有个规定,经过中央党部秘书和处长同意,可以借调党部人员的亲属到大会担任临时工作人员,沈安娜为全面了解会议情况,就向处长张寿贤建议将自己的丈夫华明之调来大会工作。张对沈安娜完全信任,表示同意,于是华明之就进入了大会速记组担任记录稿的文字修改和校对工作。这样,沈安娜就将大会的全部情况都掌握了,然后通过联系人送交南方局。就在这次会议期间,周恩来于3月11日召开的两党代表会议上,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国民党企图破坏政协决议的阴谋。周恩来对这段时间沈安娜的情报工作很满意,说这些材料“及时、迅速、准确”,要吴克坚对沈安娜予以口头嘉奖。

  1946年3月到4月,国民党又召开了两次最高国防委员会,还召开了中央常委会,进一步策划进攻解放区的阴谋。在一次中央常委会上,蒋介石提出要利用与共产党谈判,争取时间,依靠美机、美舰,迅速向各战略地区调兵遣将,向解放区进攻。党中央根据沈安娜提供的情报,以及其他来源的情报,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做出相应的决议,同时通过宣传机构公开揭露国民党准备内战的阴谋。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吴铁城下令秘书处、机要处追查何人走漏消息。处长张寿贤把此事告诉沈安娜,她暗暗考虑对策,沉着应战。秘书处开会时,处长让大家回忆当时有何异常情况,沈安娜装作无意地问了一句:“中央社的×××是常来的,那天他也来了吧?”她深知国民党内部矛盾很多,又都抱团排外,而中央社那个人又不在场,无法核对。秘书处头头怕负责任,也不愿自己的部下出事。果然,沈安娜刚讲完,其他同事也纷纷说这个人作风坏,如何如何。就这样转移了视线,把事情混了过去。

  七、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

  1946年4月,国民党中央机关开始从重庆迁回南京。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南方局指示沈安娜:要重点搜集国民党的军事情报,同时注意搜集国民党各派系头子的政治态度和主张。

  沈安娜按照南方局的指示,在解放战争的3年中,参加了国民党历次的中央全会、中央常委会、国防最高委员会(后改为政治委员会)以及立法院的所有重要会议,她全神贯注地记录着何应钦、白崇禧、陈诚等军事头目的军事报告,特别注意蒋介石的言行,就像按住了国民党的脉搏一样,它的每一次跳动都被清楚地记录下来。蒋介石鉴于内部失密的教训,每逢讲到绝密军政问题时,总是突然下令:“这段不许记,把笔搁起来!”这时,沈安娜也只好和别人一样搁下手中的笔。但她知道,蒋介石越是不让记的话,恰恰也是党最需要了解的。她就细心地在心头默记,到休息时间,她马上佯装去厕所,速记在草纸上。当时国民党中央党部对保密也做出新规定,不准工作人员带文件和笔记本回家,但沈安娜还是想办法把速记材料带回一份,回家后赶快译成正式文件送给南方局。

  在南京的3年,沈安娜经常告诫自己,在这重要时刻绝不能暴露自己。她家里不放任何进步书报,生活上符合潮流,穿着入时,常看美国电影,与同事出去游览。过年过节总要看望上司。国民党的“元老派”有影响,各派系头子都怕他们三分,沈安娜就向他们“敬求墨宝”,然后把居正、于右任等写的条幅、对联挂在屋里,机关里人们以为沈安娜与“元老派”交情很深,上司也更信任她。直到国民党作鸟兽散,从无一人怀疑过她是共产党。

  1949年初,吴克坚根据中央情报部的指示,要沈安娜和华明之在适当时候由南京撤至上海。2月,华明之随资源委员会先期撤到上海,沈安娜则一直坚持到4月南京解放前夕,她才以回去看看孩子为由撤回上海。1949年5月,上海解放,沈安娜和华明之这对中共红岩特工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

  上海解放后,沈安娜继续在党的秘密情报战线上工作,华明之则离开了情报战线。1983年,沈安娜从上海市国家安全局的工作岗位上离休,华明之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室离休。随后,他俩被国家安全部聘为咨询委员。他们从上海移居北京,安度晚年。2003年,华明之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如今,93岁高龄的沈安娜依然身体康健,在国家安全部的宿舍大院里,我们还能时常看到她的身影。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色·戒》王佳芝原型雕像揭幕 为英雄正名(组图) 中新社

  中新社上海六月六日电 题:揭秘《色·戒》原型新书首发 回望中国抗战史一抹嫣红
  中新社记者 李佳佳
  电影《色8226;戒》引发钩沉女主人公王佳芝原型热。当年那个为翦除丁默邨而以身殉国的郑苹如一时间广为人知。今年值郑苹如诞辰九十五周年,郑苹如亲友、昔日街坊及关注其生平的学者教授等六日齐聚上海福寿园,为郑苹如纪念像揭幕之余,新书《电影〈色8226;戒〉女主角原型档案揭密——一个女间谍》也举行首发,共忆中国抗战史上的那一抹嫣红。
  两年前,伴随电影而来的“色诱”版、“怕死”版坊间传言令这位为国殉难的抗日英雄名声蒙尘。如今,《电影〈色8226;戒〉女主角原型档案揭密——一个女间谍》的问世,首要动机即“为英雄正名”。该书作者许洪新说:“对郑苹如这类抗日英雄的肯定,本就已经迟到,作为一个文史研究工作者岂能对此熟视无睹?”


    6月6日,电影《色·戒》中女主人公的原型郑苹如青铜纪念像在上海福寿园揭幕,再现了中国抗战史上这位一度蒙受不白的女英雄真实形象。雕塑的基座是一座倾斜的十字架结构,横着的背景上模拟了当年西比利亚皮货店刺杀丁默邨的情景,雕塑家采用模拟捆绑造型重现郑苹如将赴就义的一幕。面对雕像,专程前来的郑苹如侄子郑国基思绪万千,感从中来。 中新社发 李佳佳 摄

  
    6月6日,正值郑苹如诞辰九十五周年,郑苹如亲友、昔日街坊及关注其生平的学者教授等齐聚上海福寿园,为郑苹如纪念像揭幕之余,新书《电影〈色·戒〉女主角原型档案揭密——一个女间谍》也举行首发,共忆中国抗战史上的那一抹嫣红。电影《色·戒》引发钩沉女主人公王佳芝原型热。当年那个为翦除丁默邨而以身殉国的郑苹如一时之间广为人知, 中新社发 李佳佳 摄

  无独有偶,上海福寿园内,一尊仪态淡定、飘逸欲飞的郑苹如青铜雕像也于六日悄然而立。雕塑的基座是倾斜的十字架结构,横向背景上模拟了当年西比利亚皮货店刺杀丁默邨的情景,再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孤岛和沦陷时期的静安寺路。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著名雕塑家唐世储向记者诠释了雕塑的创意:“希望能让她的坚贞和美丽永留人间。”
  福寿园内一副手书挽联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九六六年一月五日,郑苹如的母亲木村花子在台北与世长辞,蒋介石挽以“教忠有方”纪念之。如今,郑苹如的侄子郑国基征得郑苹如胞妹郑天如等同意,将这一挽联赠送给福寿园人文纪念馆。
  据郑国基介绍,当年郑苹如被捕后,日伪找到她的双亲以条件要挟。郑苹如的父亲郑钺及她的日本母亲都不愿意劝降女儿,而她的哥哥郑海澄则在一九四四年的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时人有评:郑钺守节,苹如尽忠,海澄成仁,郑母明义。因此,当这位辨忠奸、明大义的日本妇女去世时,蒋介石特挽以此书。
  在活动现场,记者还结识了一位远道而来的日本友人柳泽隆行。这位参与拍摄《真实的郑苹如——一位拥有中日两个祖国的女特工》大型纪录片的日本人,足迹遍及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等地,纪录片更被作为日本读卖电视台五十周年献礼大片。
  柳泽隆行曾言:“通过传述苹如坎坷的经历,不但可以成为抗战的纪念碑,更可以成为日中友好的新起点,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愿望。”据知,柳泽已计划另创新作,向日本人民进一步介绍这位中国女英雄,以促进中日人民的永远友好。预计今年底、明年初,其著作的日文版与中译版本将同时出版。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国安部高官谈《潜伏》:派间谍到台湾是有的(图) 中国新闻周刊

情报专家揭秘真实情报生活——余放点评谍战影视剧
我们对谍战片的要求,第一条是重大基本事实、人物有历史依据。这叫大事不虚。其次是具体故事情节要戏剧化,好看。这叫小事不拘
继谍战电视剧《潜伏》火爆荧屏后,中央电视台一套的黄金时段又开播一部谍战剧《誓言永恒》。
60多年前,在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命运的长期较力中,蒋介石、白崇禧、胡宗南的身边,潜伏着共产党的情报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情报和反间谍战线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没有硝烟的战斗。长期以来,情报人员的经历、作为及历史评介是讳莫如深的话题。而他们中间的许多人,终其一生,依然不为人知。
这是一种怎样的职业?热播的谍战剧《潜伏》《誓言无声》为何广受追捧?从那些波诡云谲的间谍故事中,我们应该感悟、思考什么?
余放,一位在隐蔽战线奋斗了一生的老人,原国家安全部门的负责人。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担任多部谍战剧的总顾问,也负责谍战题材影视剧的审查。近日,北京西郊一个树木葱郁的大院,余放先生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
余放,一位在隐蔽战线奋斗了一生的老人,原国家安全部门的负责人。摄影/本刊记者 廖攀
情报职业需要献身精神 中国新闻周刊:以《潜伏》为代表的谍战剧热播,你作为国家安全部门曾经的负责人,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余放:《潜伏》的主题还是好的,这部电视剧要展现的是英雄人物在隐秘战线上的工作。但是有些情节不合情理,不符合国家安全工作的专业常识。比如最后一个情节,党组织已经知道了余则成妻儿的消息,并将他们保护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却不告诉余则成,又给台湾的余则成安排了一个女情报工作者配合工作,最后结为夫妻。这种情节在我们的系统里是绝对不允许也是不可能出现的。伦理道德底线不允许被打破。像这种情节就比较荒诞,虽然(它)比较好看。现实中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情况,组织会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你的爱人找到了,受到组织的照顾和保护。但是你要接受组织的安排,继续潜伏。如果他不同意,组织不会强迫,会考虑到他个人意愿调他回来。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情报系统的权威专家,从你的角度,谍战片应该有哪些需要把握的原则?
余放:我们对谍战片的要求,第一条是重大基本事实、人物有历史依据。这叫大事不虚。其次是具体故事情节要戏剧化,好看。这叫小事不拘。再就是要符合间谍和反间谍系统工作的行业规律和职业规范。据我了解,多数的谍战剧主题还是不错的,旨在宣传隐秘战线的英雄人物对国家的贡献。问题在于情节,主创人员不了解隐秘战线的方针政策和工作规律,出了不少笑话。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在保证主题的前提下,怎样避免在情报和侦察的细节上出现笑话和常识性的错误。
中国新闻周刊:《潜伏》里的余则成,他弃军统转向延安有爱情的因素,也有对军统的失望。有一种说法,似乎去意识形态化是谍战片重获市场的要因?
余放:对余则成这个形象的描写的确是个性化的,不是脸谱化。这在实际生活中不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更多投身到我们的事业里的人还是出于信念和信仰。有的人开始是为了爱情离开了国民党,这在实际上工作中也是有的,但和我们接触之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了。间谍和反间谍,是不同国家、民族、政治团体交锋、对抗最激烈的领域。说到底,这一领域还是信念、理想、价值观的交锋。
中国新闻周刊:事业的成就和家庭的美满是幸福的重要来源,我们的情报人员如果工作和生活上有冲突,一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余放:遇到这种情况,组织上会尽量协调、妥善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我们会有特殊措施调整安排。毕竟这个工作是不能强迫的,否则会很危险。比如他的家庭特别困难,他实在去不了外面工作,我们会给予照顾。总的说来,我们国家情报部门的传统还是人性化的。
举个例子,像余则成那样被派到台湾的情报人员还是有的。也发生过一些事情,一些情报人员暴露,被国民党杀害了。后来,两岸开始沟通后,好多他们的子女就回来了,找到了主管部门。他们子女的要求,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做了妥善的安排。
我们的情报人员有很好的保护
中国新闻周刊:一般来看,情报人员这个职业相对缺乏安全感,实际情况如何?
余放:安全问题是这样的,我们对自己的情报人员有很多安全保护措施。从我的观察、经历来看,还没有发现我们的情报人员,由于保护工作做得不好,而出现危险。被境外间谍机关抓住,或者被绑架,这些还没有发生。
从我们党开展情报工作到现在,我们都是有很周密的保安措施,虽然情报工作给人的印象很危险,但到现在还基本没有遇到过意外。对情报人员家庭的照顾也是我们的既定政策,组织对家属的照顾,有特别的安排。我们派出人员的家属有专门的保护和照顾。
这在我们系统是有着很好的传统。我国情报系统的元老李克农老部长,在他晚年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以伤病之躯查访烈士遗属,要求妥善安排在情报系统作出贡献的同志的生活。他还给中央政府打报告,要求“使过去在战争中的无名英雄死有所安,老有所归,幼有所扶,鳏寡孤独,各得其所”。
中国新闻周刊:挑选情报人员的标准是什么?哪些是你最为看重的素质?
余放:我们首先看重的是他的政治素质,就是指他的信念,他的共产主义信念。现在来讲就是对祖国的忠诚,这方面最重要,思想品德要好。一个人对事业、对国家的态度在平时工作中可以观察到,有的人很明显吊儿郎当,没有事业心,这种人员不大适合情报工作。情报人员必须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对祖国忠诚。还有遵守纪律,这个也属于政治素质。
中国新闻周刊:请说说你的幸福观。
余放: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这实际上是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不一样,幸福观就不同。我们的情报侦察人员不论遇到多大曲折,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始终坚信自己是幸福的。这一点在电视连续剧《誓言永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新闻周刊:现实中也有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文学家关露这样的情报人员,她的晚年很悲惨。她的遭遇是个特例吗?
余放:关露的确是我们很杰出的同志。她是个诗人,电影《十字街头》的主题歌就是她所写的。后来她参加到了我们的工作,打入汪伪政权内部,获取了很多情报。她是个很优秀的情报人员。她解放后和晚年的不幸,是那时不正常的扭曲的情况下造成的。
解放前很多打入到敌人内部的同志,他们工作的特点就是单线联系,解放后,他的上级去世了、牺牲了,因此他们中有些人就被认为是特务,或有政治问题。这样的人由于环境特殊,找不到证明人,因而被误解。但当时中央的政策就是,只要发现这种情况,一定要认真查对,核实之后,要给予纠偏、平反。
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后被地方当做敌特分子处理的,我们发现了,会从各方面核实事实,然后给他平反。
这是个智力密集行业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些反映间谍战的影视剧中,你最喜欢哪一部?为什么?
余放:经过我们审查的谍战片,好的还是不少的。我最喜欢讲述我党杰出情报英雄阎宝航情报生涯的电视剧——《英雄无名》。阎宝航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为我党从事情报工作,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获得了德国进攻苏联、日本突袭珍珠港和日本关东军编制、序列、人员、装备情报等三大重要战略情报。这个片子对重大事件的叙述符合历史真实。阎宝航接触的上层人物,包括于右任、陈诚、何应钦,特别是宋美龄,这都是真实的。事件和人物符合真实历史。
其次是具体故事情节戏剧性强。这也是我帮他们出的主意,我跟编剧商量,就是要“写活”阎宝航搞情报的过程,比如阎宝航怎样受怀疑,比如军统千方百计地阻挠阎宝航的活动。编剧最后把这个写活了,既符合历史真实,又有大量生动情节,这就叫“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还有一部我喜欢的就是现在正在播出的《誓言永恒》。
中国新闻周刊:《誓言永恒》的故事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历史的真实?
余放:《誓言永恒》讲述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在原子弹和氢弹试验成功后,导弹核武器的研制进入关键阶段。这时,台湾的情报机构竭尽全力想掌握和破坏中国大陆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海峡两岸的情报机构开始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殊死较量。
《誓言永恒》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在上世纪60年代的背景下,我们和在台湾的国民党情报系统的斗争非常复杂激烈,那是符合历史情况的。它的人物原型都是多多少少实际存在的。《誓言永恒》在谍战片里很有深度,我说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们安全部门自己参与组织编剧和拍摄隐蔽战线的很多影视剧里,《誓言永恒》是我最欣赏的。《英雄无名》属于情报,而《誓言永恒》属于侦察保卫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此前《潜伏》热播,被观者解读出很多“办公室哲学”,比如挑拨、陷害等。谍战片希望带给观众什么?或者我们应该从中获取什么样的价值?
余放:对“办公室哲学”不宜过分渲染,一些谍战片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对一些情节、细节的扭曲、夸张。观众看完《誓言永恒》后,印象最深的还是国家安全工作人员对祖国、对事业的忠诚。尽管历经苦难、曲折和误解,他们都矢志不渝,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再就是充分体现了间谍和反间谍斗争是一个智力密集行业,是一个高智商的斗争,要斗智斗勇。最后,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提到的根本,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献身精神。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乱世女杰:几位著名的中共女性"潜伏"人员(组图) 新华网

张露萍:打入军统的女情报英雄 张露萍,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崇庆县(今崇州市)。 1937年11月,张露萍奔赴延安,先后毕业于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10月,张露萍受党派遣回四川工作,秘密打入重庆国民党军统局电讯处及电讯总台,担任党在军统局的地下党支部书记。她从军统机关截获了大量重要情报直接送到了我南方局。 张露萍和她的战友犹如一柄利剑,直插敌人的心脏,在最森严、最机密的敌特首脑机关里,构建了一个党的“红色电台”,幷使敌人的许多秘密行动被我党掌握。 1940年3月,地下党支部不慎暴露,张露萍等7人全部被捕。这就是当时震惊国民党心脏的“军统电台案”。
750) this.width=750">
“军统电台案”发生后,军统方面万分震惊,蒋介石也受到极大的惊吓,他大骂戴笠无能。 1945年7月,经百般折磨,策反无果,戴笠亲自下令将张露萍等7人杀害。 750) this.width=750">
沉安娜:蒋介石身边的红色女谍 1935年1月,20岁的中共地下党员沉安娜离开上海,去了杭州,利用她的速记专长,在国民党浙江省政府里面找到了一份机要速记员的工作。 没有录音笔的年代,会议记录全靠纸笔。在淹没于文山会海之中的政府机关里,反应敏捷、技巧娴熟的速记员是人见人爱的宠儿。凭着每分钟200字的记录速度和一手好字,沉安娜很快就在浙江省政府机关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当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朱家骅的信任。 1938年,沉安娜在周恩来与董必武的指派下,通过朱家骅的关系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继续为党做情报工作。 由于是经朱家骅亲自安排进中央党部工作的,又是朱家骅的“老部下”,沉安娜深得机要处上上下下的信任和器重,幷立即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等重要会议的速记。 从此以后,沉安娜在国民党中央党、政、军、特的高层会议上担任速记,凡是蒋介石主持的会议,沉安娜是速记的不二人选,而来自国民党中央党部的绝密情报被源源不断地送到延安,且从未暴露。 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沉安娜的地下情报工作才宣告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沉安娜进入国家安全部工作直至离休。 750) this.width=750">宋维静:打入阎锡山军队内部的女杰 1936年,曾参加过广州起义的宋维静打入阎锡山控制下的妇女团体,她与丈夫温健公配合默契,收集、传递情报,机智果断,受到党中央情报部的肯定。 后来,宋维静受组织派遣,再次打入阎锡山军队内部,没有暴露身份的她,被阎锡山委任为上校专员。 宋维静是在上海结识丈夫温健公的。 1930年11月,温健公在上海被捕,被投进龙华监狱。当时受党组织委托,宋维静以表妹的身份去探监,两人产生爱慕之情,于1933年结婚。 1938年,温健公牺牲,这一年宋维静才28岁。尽管此后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再婚,宋维静都放弃了,直到去世,整整64年。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她难以忘却革命中患难与共的丈夫。 黄慕兰:出身名门的奇女子 黄慕兰出身湘中名门,父亲曾是谭嗣同的老师,黄慕兰于北伐前夕在武汉投奔革命,成为当时的妇哳I袖。黄慕兰一生结过四次婚,其中有三次就属于典型的“革命联姻”。在武汉时期,黄慕兰结识了《民国日报》总编辑、国民党市党部宣传部长宛希俨,在董必武、瞿秋白撮合下结婚。宛希俨后来在赣南牺牲,黄则调往上海任中央书记处秘书和交通员,遇到新任的中央委员贺昌,经周恩来批准,两人正式同居。不久,贺昌调往中央苏区,黄慕兰则留在上海继续从事秘密工作。 此时,黄慕兰遇到了新的感情苦恼,她的工作对象陈志皋展开了对她的疯狂追求。于是,她向组织汇报了此事,幷请求去苏区与丈夫会合。党组织否定了她的请求,幷让她与陈志皋结合。可陈志皋最后还是离开了她,这段婚姻终以失败告终。 1955年,黄慕兰涉入“潘杨案”,在上海被捕。此后二十多年,她数入秦城监狱,出狱后多次上诉。直到1980年,冤狱才得以平反。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1 13:16 , Processed in 0.060480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