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64|回复: 0

AI 浪潮下,我们该警惕的究竟是技术失控还是创新停滞?--- 听听彼得·蒂尔怎么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5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2025 年,Alphabet、亚马逊、Meta 和微软的 AI 资本支出计划总计约 320 亿美元,较 2024 年的 223 亿美元增长约 46%,增幅达 97 亿美元。然而,几家公司新增营收却不足投入的十分之一,这让越来越多投资人开始怀疑 AI 泡沫。但 PayPal 联合创始人、亿万富翁彼得・蒂尔(Peter Thiel)在《纽约时报》播客 Interesting Times 中,抛出了反向观点:技术不进步,比 AI 带来的风险更可怕。他警告,若人类找不到 “重返未来” 的路径,社会将缓慢解构,真正的危机不在毁灭,而在停滞,并提出 10 年窗口期,AI 要么突破、要么停滞,再无中场。




w2.jpg




一、技术停滞:从 “加速变革” 到 “缓慢前行”




蒂尔指出,自 1970 年左右起,技术进步在各维度放缓,虽未完全停滞,但从 “不断提速” 转为 “越来越慢”,可称 “加速的终结(The End of Accelerating Change)” 。若把人从 1890 年带到 1970 年,会觉进入另一个世界,飞机、火箭、电视、原子弹等让世界天翻地覆;但把 1985 年的人带到 2025 年,大概率仅发现车子多了电动车牌子等少数变化,世界整体模样相似。这并非基于统计数据,而是常识性认知,普通人都能感受到 “世界好像不怎么变了” 。




唯一例外是数字世界(比特领域),过去二三十年,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近十年的加密货币和人工智能,都是比特世界的故事,原子世界却几乎没动。掌握互联网技术,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仍无进展;AI 模型参数翻倍、能训练大模型,核电站建设却停滞。这种 “比特繁荣 × 原子沉睡” 的对比,是他判断技术停滞的基本框架。




更令人担忧的是,人类本应追逐的目标,已从计划悄悄变为梦想。1999 年 PayPal 创业时,还有冷冻人脑、追求永生的疯狂想法,如今连这种边缘疯狂都消失了。蒂尔认为,不是人类不够聪明,而是太早放弃了真正的未来,AI 的出现,也暗示除这一方向外,几乎未推进其他技术。




二、AI:是扭转困局的底牌,还是无奈之选?



AI 是过去 10 年最有意思的技术,但能否扭转人类长期停滞困局?蒂尔认为也许能,但很可能不够。他不确定 AI 体量是否足够大,虽有 AI 比没有强,却不一定能真正改变生产力。

他打比方,AI 体量可能类似 90 年代末的互联网。1995 - 2010 年,互联网创造了亚马逊、谷歌等伟大公司,提升了信息传播和商业效率,但未像电力、蒸汽机那样推动人类文明进入全新增长周期,仅让 GDP 每年多 1%,持续十几年,没解决教育进步、城市智能化等底层问题。如今的 AI,可能只是类似 “数字红利”,能提升效率、节约时间、生成新内容,却未展现出让生活水平整体跃升一代的迹象。

蒂尔承认生成模型强大,但反复强调,不能因它强就认为能自动带来结构性进步。人们总觉得 AI 足够聪明就能解决癌症等所有难题,实则很多时候,限制社会进步的不是智能,而是意愿。推动进步的,不只是知识,还需投入、勇气和冒风险的文化氛围。人类对 AI 的幻想,可能是在逃避责任,指望 AI 解决一切,而放弃自身努力。他无奈表示,希望去火星、治好痴呆症,若最后只剩 AI,也只能接受,因这是唯一还在尝试的东西。
三、真正的危机:以 “和平与安全” 为名的停滞



若 AI 无法打破长期停滞,人类会在 “看似没事” 中耗尽未来吗?蒂尔给出近乎悖论的回答:担心的不是 AI 失控,而是用它掩盖现实停滞。

很多人谈论 AI 带来的末日风险,如超智能失控、自主武器滥用、操控舆论等,这些是可想象的威胁,而他真正在意的是 “不被察觉的缓慢崩溃” 。不是一夜之间被 AI 摧毁的灾难,而是慢慢失去改变世界的能力,甚至不再试图改变。他引用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第 5 章第 3 节 “当人们说‘我们终于有了和平与安全’,那才是反基督即将降临的时候”,认为真正的反乌托邦景象,是每个人都接受 “没事了”,一切真的停滞。对人类而言,最糟糕的不是失败,而是社会相信现状即可,无需作为。

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为例,拖慢新药审批,间接让全球放弃生物技术推进,这种监管模式超出保障安全范围,成为对 “失败可能性” 的集体逃避,且被很多国家照搬。在重手续、多审批环境中,即便有爱因斯坦式天才,也可能被流程埋没。看似管事的机制,本质在放弃进步,表面制度运转,实则几十年过去,重大科研成果寥寥,宏大计划停在蓝图。真正的反乌托邦不是机器人统治,而是接受 “OK” 状态的世界:病没治好、房子没升级、AI 没创造奇迹,却当作进步,蒂尔称之为 “以和平与安全为名的停滞”,会像温水煮青蛙扼杀未来。
四、“建造能力” 崩塌:AI 难破局的深层困境



蒂尔反复提到 “build(建造)”,认为当今世界越来越失去 “把想法变成现实” 的能力。核能计划推进不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变慢,生物技术卡在审批,火星计划成幻想。人们擅长开会辩论,却不会建东西,不是没想法,是时代容不下敢动手的人。

现在的科研体系,不是验证假设,而是避开风险,有突破性方向,因 10% 不确定性就被流程扼杀,“零容忍型科学环境” 是创新死因。即便 AI 能设计飞行汽车、核聚变、火星基地,也可能因复杂或流程不合规被搁置,不是 AI 没想法,是人类不给机会。

当年阿波罗计划 8 年实现登月,如今许多地方新地铁系统审批几十年难动工,不是技术退化,是行动能力被消耗。没有建造能力,AI 再聪明也只是装饰,用来写报告、做演示,证明一切在继续,实则毫无进展。真正的问题,是人类是否还有推动项目从 0 到 1 的能力。
五、10 年窗口期:AI 能否带来实质性进步?



整场对谈最后,蒂尔强调只有 10 年窗口期,10 年内 AI 若不能推动能源、医疗、基础设施等实质性进步,时代将定型,陷入 “聪明很多,行动极少”,人们还误以为一切在继续的危险境地。他总结,真正的危机不是灾难降临,而是逐渐接受无任何事情发生,不是 AI 毁灭我们,是我们用 AI 延后一切,未来剧本可能是缓慢沉睡、不再醒来。

对于蒂尔的观点,评论区态度两极分化,有人认为疯狂、邪恶,有人赞其为天才、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角度看,既不认为技术发展停滞,也不觉得稍作停顿会有严重后果,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没必要追求指数增长曲线,给自己时间思考未来,也未尝不可 。



彼得·蒂尔(Peter Thiel)关于技术停滞的论述与生物学中的间断平衡理论(Punctuated Equilibrium)存在深刻的相似性。这一理论由古生物学家埃尔德雷奇和古尔德于1972年提出,认为生物进化并非匀速渐进,而是长期稳定与短期剧变交替的过程。

w3.jpg

未来实验室从以下从五个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关联:

1. 技术演化的“间断平衡”模式

蒂尔指出,1970年后技术进步呈现“比特繁荣×原子沉睡”的割裂:数字技术(如AI、互联网)快速迭代,而物理世界(能源、交通、医疗)几乎停滞。这与间断平衡理论中“长期表型稳定被短期物种形成事件打断”的特征高度吻合:

    平衡期:物理世界技术(如核能、生物医药)长期处于“进化静滞”,监管僵化和风险规避文化导致创新缓慢。

    间断期:数字技术(如AI)的爆发类似“物种形成事件”,但蒂尔质疑其能否真正打破原子世界的停滞。

案例:蒂尔对比1890-1970年(飞机、核能等突破)与1985-2025年(仅有电动车等微创新),恰如化石记录中寒武纪大爆发与后续漫长稳定期的对比。

2. AI的“边缘成种”困境

间断平衡理论强调新物种形成需依赖边缘隔离种群(peripheral isolates),而非核心稳定区域。蒂尔对AI的批判与之呼应:

    边缘性不足:当前AI发展集中于商业应用(如内容生成),未触及能源、医疗等“硬科技”边缘领域,难以触发系统性变革。

    隔离机制缺失:监管过度(如FDA拖慢新药审批)和风险规避文化阻碍了AI向物理世界的溢出,导致其沦为“数字红利”而非文明级跃升的驱动力。

蒂尔认为,AI若无法突破“边缘隔离”,将重蹈互联网覆辙——仅提升效率,未解决教育、城市智能化等底层问题。

3. “发育制约”与制度僵化

间断平衡理论提出发育制约(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是物种长期稳定的原因。蒂尔将类似机制归因于社会制度:

    监管异化:FDA等机构从“保障安全”异化为“恐惧失败”的机器,全球仿效的过度监管扼杀生物技术等领域突破。

    文化颓废:社会沉迷“和平与安全”叙事(如环保主义政治化、火星计划的放弃),反映人类丧失冒险精神。

这种制度化的“发育制约”使技术系统难以突破既有范式,即使AI提供解决方案,也可能因流程不合规被搁置。

4. 10年窗口期:技术演化的“间断事件”

蒂尔提出10年窗口期,认为AI要么突破、要么停滞。这对应间断平衡理论中“地质短暂期内的物种形成事件”:

    间断条件:需外部冲击(如政治颠覆、技术意外)或内部矛盾积累(如中产阶级期望破灭)打破均衡。

    失败风险:若AI未能触发实质性进步(如治愈阿尔茨海默病、核聚变商用),社会将陷入“敌基督式停滞”——以安全为名的永久均衡。

隐喻:蒂尔引用《圣经》中“敌基督以和平与安全之名降临”,暗指停滞比灾难更危险。

5. 理论拓展:科技革命的“间断平衡”

薛其坤等学者指出,科技革命同样遵循“巩固(平衡)—意外(间断)—新范式”的循环。蒂尔的停滞论可视为对这一模式的悲观预测:

    平衡期延长:1970年后的技术停滞反映现有范式(如渐进式创新)的衰竭。

    间断期挑战:AI需从“数字内卷”转向跨领域突破(如量子计算+生物医药),否则无法成为真正的“间断事件”。

间断平衡视角下的危机与启示

蒂尔的观点与间断平衡理论共同揭示:


    停滞的本质:技术停滞是系统处于“平衡期”的表现,需外部冲击或边缘创新打破僵局。

    AI的双重性:既是潜在“间断”驱动力,也可能因制度约束沦为停滞的遮羞布。

    行动呼吁:人类需重建“建造文化”,容忍风险以突破“发育制约”,否则将陷入温水煮青蛙式的崩溃。

蒂尔的警示与古尔德的化石记录殊途同归:进化(或进步)从来不是必然,而是一场与停滞的永恒博弈。

w4.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3 06:35 , Processed in 0.1114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