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84|回复: 0

AI语文||deepseek改作文《我,到城里来生活的乡下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0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 编 者 按

基于一个培训,数智化工具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案例分析,把自己的文章拿来尝试,去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劣。不得不说,信息整合能力是相当的快,但情感的共通性还是赶不上人类,技术的高效与人文的温度,的确是AI绕不开的两个话题。
提示语设计:在不改变原文语言风格与情感基调的情况下,提出修改建议,同时根据建议修改全文。接着进入深度思考过程(其实,每次AI的亮点就在这个“灰色字体”的思考过程)
w2.jpg
而呈现的修改意见结果有条理(这也算得技术理性的一大特色),却很一般。
w3.jpg
接下来就是修改后的文章:
《城里的乡人,乡下的城》
(推荐中我挑选了一个较贴切的题目)
打小在村里的记忆,就像塞得满满当当的粮仓,全是故事。土地上的那些事儿:玉米、土豆、野鸡、青蛙啥的……还有夏天月光底下,凉坝上的光景。靠着读书,我走出了门,走出了大山,一头栽进了城市的漩涡里。日子乱糟糟的,穿一身胡乱“混搭”蔽体的衣裳,没个媳妇儿收拾,看着就更像个乡下人了。可骨子里,我就是个农村人。城里那些好吃好玩的,不太馋,也不太想,就图个平平静静把这辈子过完。看多了城里那些“不争气”的娃,再瞅瞅自己家小子,心里头真是感激那片黄土地的养育。就盼着那些钢筋水泥、闪得人眼花缭乱的霓虹灯,少祸害点孩子。岁数越大,越爱想过去。梦里头回去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可想真回去一趟,太难了。就算回去了,也真不是那个味儿了。啥啥都变了样,只剩下点能勾起旧影儿的痕迹。那代人,越来越少了,见不着了,有的,是再也见不着了。田里的麦浪、晃眼的油菜花儿、蹦跶的虫子、飞跑的野鸡,都少得快看不见了。可蚊子还是嗡嗡嗡地多,当然,塑料袋子、瓶子罐子这些垃圾,也堆得越来越扎眼。咱这种从村里钻到城里讨生活的乡下人,心里头老拧巴着,像没根的浮萍,漂着,也木着。真应了那句话:“身在三里地,满是他乡客”。过去的影子放不下,眼下的日子也不舒坦,将来?更懒得想。要我说,就是凑合活着。抬眼望望窗外,树叶被太阳烤得蔫头耷脑,看着就让人心里头发焦。又想起前阵子网上吵吵的那两号人:“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小镇做题家”。越想越觉得,说的可不就是咱这类人么?骨子里头,是有点儿自个儿觉着清高的劲儿,可手里头没真本事。想跟啥都较较劲吧,没那狠心;想彻底躺平撒手吧,又没那洒脱劲儿。网上说这叫“卷不起,也躺不平”,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跟那些被说“不争气”的城里孩子,那股子劲儿倒是像得很。
要是能带着现在的见识回过去,选条路走:要么运气好,当个“天之骄子”;要么就学个手艺,当个能喂饱自己的厨子;再不济,就老实巴交做个一天吃两顿的庄稼汉。有衣裳穿,有饭吃,最后还能摸摸家里黄狗顺溜的毛,在村里头孤孤单单地老死。再瞅瞅城里那些翻垃圾桶的老头儿,说是搞“垃圾分类”的先锋,那样子,活脱脱像是被乡里扔掉的物件。他们扒拉出来的,其实是心里头那点空落落,有时候能填上点满足,或者赶走点不踏实。就盼着自己老了,还有力气去拾掇自己心里头真正想要的那点“破烂儿”。

念书那会儿,同学就叫我“老夫子”;上班了,同事也说我,是“年轻人里的老人,老人里的中年人”。“老气横秋”这话,听不出一点夸的意思,就是说我显老。根子嘛,还是不爱动弹。小时候在村里,也就眼巴巴看着那些“村少”(野小子们)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挨爹妈揍。书呢,也看不到武侠小说;架呢,也没正经打过几回。少了乡里土生土长的那股子“野气”。城里头,这玩意儿更没地方长。我们学着城里人的样子过日子,拉扯自己的孩子,想把他变成城里的“原住民”。可他骨子里,还是半个乡里人。老话说得对,三代人,才可能真磨出个像样的“城里人”来。

其实吧,非得分清城里人乡下人,没啥大意思,也分不干净。咱中国的底子,说到底还是个乡土社会。骨子里琢磨的,还是翻地、种菜、除草、嚼大粪(侍弄庄稼)、收庄稼这些营生。

城里乡下的名头,本来也不打紧。让人心里头发慌的,是这日子总不稳当,东颠西跑的,活像一条小船孤零零漂在大海上,四面望不到边,那份悬着的心,放不下。

我在高中时期就特别喜欢梁实秋、周作人的写作风格,一直在学习和模仿那种笔调下的“雅趣”。于是,我接着追问:(提示语)文中的哪些部分,语言风格学习模仿了民国或者当代哪些作家呢?

w4.jpg

w5.jpg

w6.jpg

w7.jpg

如果听完最后的总结,是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写作虚荣心。

w8.jpg

当然,这个只当一乐,因为这篇稿子是deepseek润笔后的文章,而我的原稿属于“入监”时的急就章,是不堪入目,个别字自己也不认识了。

w9.jpg

从写作喜好的角度来说,但是不得不让我接下来去多读一点那些大家的作品。说实话,梁实秋我仅读过一篇《雅舍》,喜欢得不得了,高中时就模仿写过《偏安一隅》混得一个语文报杯全国一等奖,可惜没有留下当初的底稿。

反思

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来说,AI到底给我什么?能激发我什么?我觉得就两样:一是“问”,提问,追问,反问,在问答之间训练自己的思辨思维;二是,“快”,AI的最大能力就是高效,它的基础是庞大的信息数据(人类知识经验之合),在强大的运算能力下,很多问题都能都到快速回应,这就节约了很多时间,去创新,点燃大脑里的“源点”(idea),然后靠这种技术支撑去不断完善,把想的变成真的、现实的、可操作的。

w10.jpg

end



随感||我,到城里来生活的乡下人

2025-07-19

w11.jpg

感作||我们为什么要增强文化自信

2022-11-20

w12.jpg

感作||读《兰亭集序》有感

2022-02-21

w13.jpg

教师发展||随感:在喧嚣中,我们总在寻找“静化”自己的方式

2023-05-11

w14.jpg

感作||语文,已经缺失的想象和情感

2021-03-04

w15.jpg

感作||我是“帮凶”

2021-03-04

w16.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2 14:32 , Processed in 0.14647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