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776|回复: 2

汉族南北血缘相同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汉族南北血缘相同吗?


作者: 阿普up R , Jan 11,2006,18:01  回贴   论坛

--------------------------------------------------------------------------------



--------------------------------------------------------------------------------
   汉族南北血缘相同吗?


早在1929年,我国学者就发现了汉族ABO血型南北人群的差异。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更是指出,汉族南北之间存在着遗传结构上的差异。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讲,我国的汉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




文/张星海 漫画 庞丽


  早在1929年,我国学者就发现了汉族ABO血型南北人群的差异。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更是指出,汉族南北之间存在着遗传结构上的差异。以我国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为界,南北两地的汉族血缘相差甚远,南北两地的汉族血缘比南北两地的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距还要大。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讲,我国的汉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

  中国人最早的ABO血型的正式数据出现在1918年,到目前为止,中科院遗传所的研究人员一共收集了655份有关中国人的ABO血型的国内外文献,共计1818180人。除去少数民族的数据,有关汉族的文献325份,统计学上有效文献305份,计909900人的血型数据。研究人员用这305份的中国汉族ABO血型数据得到了汉族的地域亲缘图。该图表明,南方人群(包括福建、台湾、广东、澳门、香港、广西和海南七省区)同北方人群(除去南方七省区)生物遗传距离比人们想象的要远得多。

  由于“姓氏基因”存在,通过对同姓人群迁徙的研究,就可以掌握群体的遗传情况。

  汉族南北两地的血缘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袁义达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我们先祖长期的迁移、混居和融合中寻找答案。由于ABO血型是1900年才被奥地利人发现,现在所说的遗传基因更是近几十年的事。那么,要研究1900年之前的汉族群体遗传的情况,一个便捷的渠道就是研究“姓氏基因”。

  袁义达说,他们收集了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的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种高度一致当然不是一种偶然性的巧合,它恰恰反映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遗传血型的分布存在必然的内在关系。中国人一般都是子女承父姓,这种姓氏的传递方式与代表人类男性的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相同,而且从研究来看,中国人姓氏的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这就是说,各个历史时期的同姓人群的分布不但记录了当时社会进化的痕迹,也反映了人类遗传物质在人群中的分化过程。在汉族的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直到1949年前,同姓同宗仍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人习惯于同姓聚集,几姓联宗,这种生活方式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同姓人群。中国同姓人群的历史、数目和规模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现象,ABO血型的分布正是受到了同姓人群分布的选择。


  汉族南北两地的血缘的差异在宋代已经形成,其分布规律与现代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袁义达说,他们对不同时期的各省姓氏分布的数据进行生物遗传距离的分析,获得了宋朝、明朝和当代的汉族人群的三张聚类图,从“宋朝姓氏分布的地域亲缘关系聚类图”可以看出,汉族从宋朝开始已经形成了南北二大区域:南部的广东和福建与北部的其余14个省。“明朝姓氏分布的地域亲缘关系聚类图”也非常清楚地把明朝中国人分为南北两大人群,形成福建、广东和广西三省为南方人群,其他14省为北方人群的局面。而且明朝的人群地理分布特征已与当代的分布基本一致,其南北两大异源汉族的地域分界线也应在武夷山和南岭一带,而不是在长江。与宋朝的地域人群分布相比较,广西已与湖南分离而与广东、福建聚类。

  “当代姓氏分布的地域亲缘关系聚类图”反映了当代中国汉族的南北两大人群的异源性,以及明显的分界地域在南部的武夷山和南岭一带。29个省区市分为南北两大块,而且其遗传距离很大。南方汉族包括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省、香港和澳门。

  总之,宋、明、今三个时期的姓氏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1000年前的宋朝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区域的人群,从姓氏遗传信息上明显地显示出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结构的区别,表明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的不同源性,其明显的地域分界线在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

  中国人姓氏的历史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主要起源于中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并同化了各个时期周边各民族的姓氏,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的汉字姓氏。

  根据1000年来的中国人姓氏分布和对人群迁移、混居和融合情况的分析,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联合和进化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原地区的人群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它融合了南北各个时期的民族成分,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民族成分,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当代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当代人群分布的情况基本上与明朝、宋朝人群分布具有很高相似性和渐渐变化的过程,它们之间的区别点正是反映了这1000年期间人群进一步迁移与分化的结果。

  汉族南北两个不同的群体形成,是由社会历史的发展、地理上的隔离以及语言的不通等原因造成的。

  汉族南北两个区域人群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呢?袁义达认为,华夏民族在长期的迁移和进化过程中,北方地区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羌、蒙古等属北蒙古人种的民族。而两广闽台地区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越、交趾等属南蒙古人种的民族。

  北方地区地形平坦,人群迁移容易,所以,北方人群间的同化和语言统一要比南方地区快。南方地区,特别武夷山和南岭以南,由于丘陵起伏,地形复杂,人群迁移困难,人群间的同化时间长,互相交往困难。长期以来造成地理上的隔离状态,语言变化很大,形成无数的“族群岛”。

  袁义达指出,几千年的汉族进化历史也证明南北地区的汉族存在差异,而且是一种群体遗传基因进化上的差异。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包括语言上的差异,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不长的时间内可以改变或缩小这类差别,这类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几千年的不同程度的隔离和遗传基因进化中所造成的不同地区汉族亚群体之间的差异才是本质上的区别。

  袁义达,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85年-1986年,1988年和1992年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工作,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国内外共发表了30多篇论文和两部专著。研究方向:1.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2. 中国人遗传基因多样性和姓氏分布相比较的研究。3. 姓氏群体遗传与疾病在地理分布上相关性的研究。

  来源:北京科技报

[ 本帖最后由 weder 于 2006-1-20 20:36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姓氏暗藏疾病信息 遗传专家要对姓下药   
  
文章来源: 中华网科技 于 2006-01-18 14:01:49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姓氏暗藏疾病信息 遗传专家要对姓下药 中华网科技


1月10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布历时两年调查完成的中国姓氏统计研究,这项调查涉及全国1110个县和市,得到了2.96亿人口的数据,一共收集到4100个姓氏。在此前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姓氏分布图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二者之间是否一定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姓氏和遗传存在何种关系?

中国姓氏统计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袁义达长期以来进行姓氏的遗传学研究,成果丰硕。他说,他们进行姓氏研究最初是受到国外同行的建议。20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在对意大利人的姓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经济学的问题。此后他又开始研究台湾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发现台湾的姓氏大多数来自于内地,他觉得中国人的姓氏在遗传学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有可能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当时他就希望能与中科院遗传所合作开展中国姓氏与遗传信息方面的研究。自此,国内开创了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发展中,绝大部分是父系社会,中国人都随父姓。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由此推断,具有同一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袁义达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你把每一个姓氏看做一个遗传基因,那么姓氏的遗传和分布,就可以体现一个种群基因的遗传和分布,姓氏的分布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应该是平行关系。”

那么中国人的姓氏是不是如想象的那样具有这样的特性呢?而且姓氏在5000年中是稳定的代代相传,还是如同日本一样是偶然一次出现的呢?

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才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多数是以地名来命名的,比如松下、井上、田中等。日本人的姓氏就很难与遗传联系起来。

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弄清楚姓氏传承的稳定性,袁义达对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的分布也进行了一次调查。他对宋朝、明朝、清朝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进行了统计,通过比较,袁义达惊喜地发现,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

“看到这种情况,我们觉得实在太有意思了。”袁义达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兴奋:“我们预感到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来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两次姓氏统计完成之后,袁义达根据各个姓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自编软件把100个大姓的分布制成了一张张彩色的姓氏分布图,通过分布图可以直观地了解每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区域和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袁义达突然发现,这些姓氏分布图好像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他查阅了《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竟然和他的姓氏分布图有重叠,比如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作为长期从事遗传学研究的袁义达,他也知道姓氏和疾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也不大,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

  可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并不只是一两张图有相似之处,或者某个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而是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二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袁义达的研究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

“对姓下药”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这种重叠想象的出现是否和几千年来人类活动的结果有关呢?如果把常染色体的突变看作疾病,我们5000年历史,肯定是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Y染色体在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必定也在随之迁移,研究Y染色体的分布规律也能找出常染色体的某些分布规律,必定对研究某种疾病的起源有帮助。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研究禽流感病毒,也在采用通过研究候鸟迁徙路线的方法来研究。”袁义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现在没有直接研究疾病的分布,而是通过研究载体的分布,找出一些疾病分布的规律。”

现在袁义达的研究工作还在深入进行,他认为对于姓氏和疾病关系的探究,可以为研究疾病起源的专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资料。

袁义达说,现在医药学领域就开始关注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有可能为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提供线索。同样的病在不同人群身上的反映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的感冒药对某些人可能十分有效,对某些人则没有半点效果。“如果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现在有些专家所提出的根据姓氏开发出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袁义达说。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1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8 22:05 , Processed in 0.10245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