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zhx44

[小学教育] 纠结中,女儿的宗教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7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好多德国人都这样。我也很奇怪,我还以为他们都是基督教徒呢。
我们班上还有个同学跟我说,很多人对上帝是迷信,selbstertruegerlich。
somany 发表于 2009-12-7 12:15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你可以想象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发明家和科学家坐到一起说上帝迷信?

所以你这同学太自大狂妄无知了,而且他说的那个德语词,都是错的,由此看出,这位德国同学的德语都很差,更不要提别的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12-7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这周在讲圣马丁,在家里唱宗教课上学的歌,给我看她画的God。
zhx44 发表于 2009-12-7 11:22


    Ich geh’ mit meiner Laterne
    und meine Laterne mit mir.
    Da oben leuchten die Sterne
    und unten da leuchten wir.
    Mein Licht ist aus,
    ich geh’ nach Haus.
    rabimmel, rabammel, rabumm, bumm, bumm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x44 于 2009-12-9 16:41 编辑

不是楼上这个,Laternenfest的名称正是为了淡化圣马丁节的宗教色彩而推行的。

Sankt Martin, Sankt Martin,
Sankt Martin ritt durch Schnee und Wind,
sein Roß das trug ihn fort geschwind.
Sankt Martin ritt mit leichtem Mut,
sein Mantel deckt ihn warm und gut.
。。。。。

楼下的朋友的朋友,大致讲的是Selbstbetrug, Selbsttäuschung, Selbstbetäubung

伦理课强调世界观中立,但价值不中立。 一份由柏林教育局网站上公布的资料提醒,伦理课信仰的是包容各种宗教、人种的群体「价值」。  课堂上,专业老师透过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探讨青春期可能面临、或正在面对的问题,包括:自我认同/友谊/幸福、自由/责任/团结、歧视/暴力/容忍、平等/权利/正义、罪恶/良知、知识/希望/信仰。 议题范围从个人到群体,再扩及种族,从理解认知到采取行动、安排自己的人生。  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表达、沟通自己的意见,并且学到从不同观点去处理议题。

在二月中旬一场教师工会举办的「伦理课半年总评」工作坊上,没有平常剑拔弩张的唇枪舌剑,有的只是「伦理课有必要,但还应该再扩大议题范围」的共识。 与会的伦理课老师从半年来的经验中也一再提醒,伦理的建立不是伦理课老师一个人的事,也不能只靠一周两小时的「喋喋不休」。最理想的伦理课应该是跨学科、每位老师都参与,「就连体育课也和伦理密切相关,学习如何公平比赛、如何面对输赢,」一位校长认真分析。

现在谈论伦理课的成败还太早,但在价值教育方面,柏林已经跨出了一大步。

乍看利比希( Holgar Liebich ),你会以为他是在巴黎蒙马特广场画画的艺术家。

头上斜斜戴着一顶黑色的法兰西帽,一身黑衣,在金框眼镜后面,眼神慧黠诚恳。 在柏林费兹卡森综合学校( Fritz-Karsen-Schule ,招收从小一到高中十三年级的学生)广大老旧的校园里,他显得十分另类。

五十五岁的利比希,是教育艺术家。他至今推崇马克思、自认是无神论者,一九九○年起,才正式成为中学老师,教授德文、史地、社会学和戏剧。两年前开始,他担任七年三班的导师。面对二十三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利比希以他另类的想法和风格,抓住了孩子的心,凝聚了这个原本让老师、家长头痛的班级。

去年八月起,他更以导师的身分,兼授伦理课。虽然他和四百八十位目前在柏林担任伦理课的老师一样,都非科班出身,但是以导师的身分去教伦理,利比希觉得自己绰绰有余。 学校不只是传递知识,也应教给孩子一个适当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伦理课包含经验的认知理解和哲学的反省批判两大层面,教学生学会探讨价值、道德的内涵,然后在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去上实践。「导师的任务就在教养,教养的过程比知性的内容更重要,」他强调。

用戏剧传达「群体感」

也因此,他的伦理课没有长篇大论,而是身体力行。 最特别的,利比希用戏剧来传达伦理课中最重要的一个价值──群体感。

每半年,七年三班的孩子就分组演戏,从选题目、写剧本、排练、到最后演出,全都由孩子自动自发完成。 原本零散的一班因此而凝聚起来。

十三岁的孩子最喜欢耍酷,尤其是男生,在镁光灯下演戏,看得出来提尔很不好意思,但因为那关系到整体的表现,他还是努力以赴,提尔的父亲史文.高曼( Sven Goldmann )就观察到,孩子为群体而全力以赴,甚至克服了自己心理的障碍。 五年级才从别班降转来的米榭也比较,这班同学感情很好,「是个没有暴力、不会欺负( mobbing )的班级,」母亲来自肯亚、外型黝黑的米榭特别强调,在七年三班没有人会受到排挤。

二十一世纪,人心惶惶,社会失序,价值崩解。  学校并不能完全修补社会问题,但是,学校可以创造出团体生活,让孩子在其中体会到,每个人不是单独存在,互不相关,大家一起可以创造出一种美好的记忆。 「戏剧就是一个团体性很强的活动,自我不能太强,一定要和别人互动,即使演出一场警察抓小偷的戏,都是一种群体生活的练习,」热爱戏剧的利比希欣慰地看到孩子在戏剧中成长,进而更肯定自己的做法。

七年三班的伦理课,也不是在每星期三下午一点半才开始,而是随时随地在每天的作息里。

午休时间的谈话圈

午休时间。 从不断有学生插队购买午餐的学校小吃店回到教室,利比希正想静心和远道而来的访客深谈,就有三个女生慌张地跑进来围住他,要跟他谈话。

她们在别间教室上生命课时,被两名同班男生威胁,「他们说,『你不爽就从窗户跳下去』,」维吉尼亚转述,「他们还说要揍人!」「我很害怕,我不要再去上那堂课了!」维吉尼亚边哭边说。 聚集来的女生愈来愈多,大家七嘴八舌,控诉对象都是米凯和布赫两个男生,几个女生眼眶也红了,连生命课的穆勒老师也来了。

利比希认为事态严重,立刻请有上课的女生们搬椅子来围成谈话圈,两个男生作为证人也参加,其他闲杂人等一律被请出教室。

女生们一个个举手要求发言,「他们不但威胁我们,而且上课时也故意吵闹,老师都没法上课了!」「布赫还跑到前面把老师的手机、原子笔从老师的口袋里『偷』出来,我觉得他一点都不尊敬老师!」利比希拿出行事历把她们的控诉一一写下,同时,也求证于两个当时也在场的男生。

利比希综合了女孩们的意见,认为这次事件和两造对「威胁」的认知有关。 他郑重的请在场女生回家把自己的感觉详细写下来交给他,然后他保证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始终坐在一旁的台湾访客,观察到利比希在学生心中的份量。 同时,也十分惊讶于十三岁的孩子能如此确切、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负面感觉,而且能遵守发言的游戏规则。

接着,利比希请女生出去,请那两位「肇事」男生进来。土耳其裔的米凯和布赫是班上的问题学生,利比希请他们说说刚才在生命课上的事。果不其然,两个男生顾左右而言他。利比希转达了女生们受到威胁的感受,布赫说,「威胁?我没有威胁她们啊!」「那你有没有在维吉尼亚的背后打了一拳?」利比希继续问。 打一拳?我只是不小心轻轻拍了一下,」布赫仍然没有悔意。

利比希和七年三班相处了两年,摸得清楚每个人的脾性。 他严正表示不喜欢布赫这种不在意别人感觉的推托态度,如果他持续这样的态度,将是日后人生的一个负数。 他会请布赫的父母和所有教他的老师们来谈话。

这个插曲正好替接下来的伦理课做暖身。 当天伦理课的主题就是「怎么解决冲突?」

如何解决冲突?

利比希先询问冲突的意义,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两栏,分属「暴力」、「和平」的解决方式,其下又各分身体和言语两项,请学生共同思考,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式。 「我很好奇,哪一项增加的速度最快?」利比希说。

很快的,从教室每个角落就传出回应:

属于身体暴力的「枪击」、「打人」、「屠杀」、「虐待」、「伤人」、「酷刑」、「绑架」

言语暴力的「威胁」、「侮辱」、「歧视」

身体和平的「拥抱」、「握手言和」

言语和平的「讨论」

「大家显然比较容易想出暴力的解决方式,」利比希问,「为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因为常听到」,「常有人用」,「在电影、电视里常看到」。 透过这样的思考讨论,孩子认识到冲突也许不可免,但暴力不是唯一解决方式。 利比希再请学生往和平解决方面想一想。

一个男生说,「亲吻!」引起大家一阵窃笑,却获得利比希立即的赞许。 又有人想出「说对不起」、「送礼物」两种方式,利比希才比较满意。

伦理课本里也描述五个不同的冲突情境,都很典型而且可能令人束手无策:

1. 曼纽尔把斯文亚的背包藏在体育馆里,斯文亚急得四处找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在笑他。

2. 约纳斯因为欧勒不让他抄考卷的答案,就偷偷把欧勒的脚踏车前轮给放气了。

3. 贾妮卡「自作主张」在梦妮雅的新围巾上画了小花图样,因为她觉得那样比较好看。

4. 艾利克因为自己忘了带早餐,就问都不问的把雷内的拿来吃掉了。

5. 欧拉夫侮辱了曼特。 曼特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

你碰过类似情况吗? 你会怎么解决? 为什么?

可惜,一小时的伦理课很快就结束了。利比希请大家回家仔细阅读,然后以书面写出自己的看法,下次再讨论。

从头到尾,利比希都以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刺激学生去省思自己反应的背后,「要做出理智的决定,必须先厘清对自己重要的价值,而不是只说我喜欢。 」他不期待这样的练习能立竿见影,也知道如果家庭破碎了,学校能给的其实有限,「但是,还是能找到着力点!」他乐观地说。

有几个学生已经发现了自己的不同。在课堂上常主动发言、且言之有物的琴姆莎拉就表示,上了半年伦理课,自己比较会注意别人的感觉,「以前总跟弟弟大吵,现在我会去寻求和解,」她人小鬼大地认真说。 一头金发、以后想当体育记者的尼可莱也认为,他从伦理课学到正确的行为,「像刚刚讨论了冲突,以后遇到了,就不会那么冲动反应。」

七年三班的学生和全世界十三岁的孩子一样,有类似的喜好、烦恼、世界观。  但在这个温暖的二月天,在这所柏林历史最悠久的综合学校里,利比希老师又在他们心中种下一粒「同理心」的种子。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12-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你可以想象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发明家和科学家坐到一起说上帝迷信?

所以你这同学太自大狂妄无知了,而且他说的那个德语词,都是错的,由此看出,这位德国同学的德语都很差,更不要提别的了
大帅 发表于 2009-12-7 12:32

原来真是错的。。。
我还以为是宗教里面的词汇呢。。。不过有可能是我拼错了,但是音和这个是一样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12-8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孩子也要上宗教课。我的态度是,只要他高兴,选择任何宗教都可以。
我是个中国人,同时也没参加任何宗教党派,但不代表我不是个拿来主义,基督教,伊斯兰,佛,道,释,来的都是客,我都看,都听,都经大脑过滤一遍。
所以,孩子的观点基本上与我一致。他觉得哪个宗教有意思,他就选择,主要也是因为选择余地不大,如果不上宗教课,就上伦理课,他说上伦理课更没意思,还不如听听宗教故事与历史。宗教成绩在1到2之间。
所以,这儿的宗教课与我们在中国上的政治课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所谓的洗脑。
但是,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所谓资本主义是腐朽没落的思想教育。来到德国以后,感受到的是那些奶农倾倒牛奶行为,我是同情的,至少还有个奶业协会为这些奶农撑腰,随之,牛奶制品价格上调,也还是能接受。凡此种种,不去依依例举。我想说的是中国一句老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无论我是受到何种政治宗教洗脑,看到了,亲历了,是最切身的体会。
所以,我一点也不担心我孩子将来的世界观会颠覆他的人生,我觉得他的路会越走越宽,思想也会比我更开阔。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12-8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孩子也要上宗教课。我的态度是,只要他高兴,选择任何宗教都可以。
我是个中国人,同时也没参加任何宗教党派,但不代表我不是个拿来主义,基督教,伊斯兰,佛,道,释,来的都是客,我都看,都听,都经大脑过滤 ...
细雪 发表于 2009-12-8 11:19

还是这位妈妈说的最好.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12-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孩子也要上宗教课。我的态度是,只要他高兴,选择任何宗教都可以。
我是个中国人,同时也没参加任何宗教党派,但不代表我不是个拿来主义,基督教,伊斯兰,佛,道,释,来的都是客,我都看,都听,都经大脑过滤 ...
细雪 发表于 2009-12-8 11:19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12-9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就是一种文化,孩子生活在德国的社会里,接触到这种西方文化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生活在中国的孩子们能够经常接触到佛家、道家文化一样。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12-9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就是一种文化,孩子生活在德国的社会里,接触到这种西方文化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生活在中国的孩子们能够经常接触到佛家、道家文化一样。
jessica_zhai 发表于 2009-12-9 16:51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8 05:12 , Processed in 0.057534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