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20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nirenireni 于 2015-12-20 20:44 编辑
原作者:那慕尔
关于2012年2月15-16日斯密特的采访
楼主前两天在龙腾网看到一篇一个自称自由思想者的记者对德国前总理斯密特的采访,楼主对采访中斯密特对中国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有些感触,由于楼主比较懒,原本没打算发贴的。就在昨天夜里,楼主睡醒一觉看新闻,看到了斯密特去世的消息,有点小感慨。楼主比斯密特晚生了七十多年,有些兔死狐悲之感,于是决定发这么一贴,以此标记一下其在楼主思想意识中留下的痕迹,同时为这位一直站在客观角度理解和支持中国发展但又无缘谋面的西方朋友送行。
采访背景:
斯密特先生曾经接受过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专访,在德国也经常接受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问题兴趣者的采访。在2012年世界政治、经济舞台风云诡谲,在中国再一次面临十字路口之际,我想广大中国朋友会非常渴望听到来自德国的中国老朋友的想法。
2012 年2月15日,经德国朋友的安排,我飞往汉堡,在郊区的一栋别墅里我采访了斯密特先生。斯密特非常乐意欢迎来自中国的客人,事前并没有对我的采访提纲提出 苛刻的要求,因此我可以根据现场访谈内容自由延伸。考虑到斯密特先生的健康状况,整个采访过程分两天各一个小时进行,以下是录音翻译整理稿。
其中第一天采访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哲学层面。第二天主要侧重当今中国改革发展和国际政治问题。
第一天
记者:您好,尊敬的斯密特先生,终于跟您见面了,您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
斯密特:非常荣幸来自东方的问候,中国成了我后半生的情结,我对那里发生的一切感兴趣,也希望跟记者先生分享。您是个自由记者?
记者:更准确地说我是一个自由思想者或“公民记者”。数字化时代,记者的职业性质也越来越淡化,今后随着推客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了。您经常使用互联网吗?
斯密特:会使用,我还是习惯传统媒体,更多的喜欢杂志及书籍之类的阅读,也许这就是和年轻人的区别。
记者:您的思想仍然很超前,看得更深远,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似乎一直在印证着您的预见。德国是个思想家辈出的国度,从莱布尼茨、康德、尼采到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他们影响了中国的一代代人,当代的中国人希望在从这里获取更多的思想营养。
斯密特:对德国人来说,中国的文明一直是一种对照,因为她和西方文明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模式,这提醒西方的思想家西方发生的一些可能并不是一种人类文 明的必然。刚才您提到的莱布尼茨,他是数论的开创者,“万物皆数”的概念中西皆有,莱布尼茨一直希望找到用数学方法解决宇宙中一切问题的办法,他从中国古 代易经阴阳两极生万物的宇宙观及太极八卦二进制的表达式中得到了启发,这为数论及逻辑代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您说的数字化时代,应该从易经开始。
记者:他是第一个希望成为中国人的德国人,您似乎是……
斯密特:(笑)一半的中国血液,思想上的。
记者:但黑格尔对中国文明一直有偏见,而同时他却是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最大上的一位。
斯密特:他本人的评论局限于当时的认知,据我所知他并没有去过中国,他对中国古籍的研究可能并不充分。宋朝程朱理学更接近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王阳明的心学 则同时强调了实践和先验知识的统一(知行合一,笔者注),这和笛卡尔更为接近。可能满人的统治限制了你们文明的发展,王船山【王夫之】的思想其实已经接近辩证唯物主 义,他很像康德,是一个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是他迫于当时的文化禁锢,只能隐居著述,他的书籍一直在200年后才能面世——可那时这些思想已经远远落后 于时代了。
记者:这是个悲剧。
斯密特:我去长城就想过这个问题,北方草原民族对你们的文明历来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你们的文明一次次被中断。我的印象中至少4、5次大的中断。
记者:前些年中国流行一本叫《狼图腾》的书,核心观点是北方草原民族一直在为中华文明输血,使中华民族屹立几千年而不衰,您的看……
斯密特:呵呵,抱歉,我没有看过这本书,这是当局现实的政治需求吧,可能你们不希望在XZ、台湾、XJ之外又蹦出个蒙古来——世界还是冷兵器时代吗?
(《狼图腾》这本书的作者是否有这方面的考虑不知道,但出版后确实对增强蒙古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有助益。草原上的物产太贫瘠了,以前生活在草原上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靠两种方式从南方地区获取所缺的生产生活资料:一种是贸易,一直是直接武力掠夺。中原王朝武功强大,统治者开明,贸易顺畅的时候也是边境比较安定的时候。现在内蒙地区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物资人员往来没有什么阻碍,成本也比较低,也就没必要分离出去,花更高的成本去获取生产生活资料了。所以我从来都不担心内蒙闹独立,另外说一句,我的许多蒙古族朋友比许多汉族人还要热爱这个国家呢。)
记者(追问):那您如何看待黑格尔在中国的影响力?
斯密特:他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具体到中国,我想这恰恰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假以时日,会有光明重现的时候。相比,穆斯林文明的发展会是个麻烦。
记者:听说毛泽东说你是信康德的?
斯密特:(笑)我与毛先生第一次见面他对我的评说,不过我们并没有机会详谈。那时中国对我还很陌生,一种神秘感。除了毛,我只知道孔夫子。
记者:康德之与孔夫子,您怎么看这二者?
斯密特:您指的当然是伦理思想方面的。康德把上帝挪开,试图依托人类的理性找到适用全人类的道德律,他并没有完全成功,至今也是个问题。孔子的黄金规则(golden rule,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笔者注)看来更具普遍的适用性,但有些时候还是表现消极。而基督的白银规则(silver rule即“如果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则具有破坏性。
记者:中西方矛盾就在这……
斯密特:已经对国际关系构成影响。
记者:近些年,中国的知识分子希望回归孔子的传统价值主张,您的看法是?
斯密特:年轻人不太会接受,我注意到你们并没有找到解决方法。
记者:这也是我今天来采访您的目的之一。
斯密特:可能让您失望了,中国自有自己的文化脉络和国情,我只是个冷静、客观的旁观者。
记者:我们非常渴望听到友好的、建设性的旁观者的想法。
斯密特:西方的当代文明及其价值可能就目前并不适用你们,那是中国中医概念中的“一剂猛药”,除非你们希望将中国分割成若干块,但是那样会造成看起来永不休止的流血冲突,看看前南斯拉夫就知道了。
记者:您怎么会有这种看法呢?
斯密特:如果采用西方价值体系和政治架构,你们能不尊重地方的选票吗?但是你们的民族交错分布、互为依赖,又如何分割?
记者:我明白了。那就没有出路了吗?
斯密特:我当然无法指出出路,但我始终觉得经济发展是个首要的问题,历经漫长的历史时期,民族最终会融合的,只不过中间会有倒退和挫折,但总的趋势没人能改变。
记者:如果那样,就会被人视为汉化。
斯密特:您指的是汉族化?
记者:是的。
斯密特:什么叫汉族化?你们和两千年前、千年前的汉族还是一样吗?如果以两千年的汉族作为标本,我倒不如说日本更“汉族”,更“中国”,当然我是就文化方面而言。
记者:你的意思是……
斯密特:我的意思是你们的文化不断在进化,今后中国一体化应该是现代化,而不是汉化,谁可以拒绝现代化而活在中世纪吗?
(民族融合或中国一体化的过程之所以表现出在表面上看上去像汉化的现象,施密特点到了点子上:那就是汉文化在不断进化,在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方面,比中国境内其他文化要领先得多得多。比如在科学、技术、经济贸易、文艺交流等等。但这本质依然是融合一体化。
突然这才想到,所谓的汉化其实就是说中国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具备汉族生活方式里的包容性,或者说我们往往把更大的包容性的文化理念以汉化来代指。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不汉化的其实都是终将被淘汰的文化,因为相互包容的群体才能一直和谐共处下去,将自己排斥到社会运转之外誓死不肯改变的只有消亡的未来。
应该这么说,所谓历史上的汉化,其实本身就是历史上的现代化。汉化就是现代化。而大汉族主义或者黄汉化,本身是极端化的伪汉化,是反汉的。 黄汉们期待的汉族,只不过是一种少民化的汉族。
一语中的看看与中国面积差不多的欧洲分了多少个国家,按中国国情,包容与融合是必须的,否则哪怕一个少数民族内部都要分甜党咸党,中国不摔成碎片才怪。
哇!真的是 醍醐灌顶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