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58|回复: 0

AI遇天花板?复杂性科学家为AI设计更智能的底层蓝图 | Engineering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8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AI 是否因其逻辑与现实不匹配而遭遇瓶颈(天花板)?两位中国研究者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今的模型或许强大,却建立在摇摇欲坠且不匹配的基础之上——而复杂性科学或许能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蓝图。

AI 研究的最新思考

在《工程》期刊最新发表的同行评议论文中,郭力和李静海提出了一项大胆的突破性(重置)方案:调整 AI 系统的逻辑结构——包括数据集、模型、软件和硬件——以反映现实世界系统的多层次复杂性。

文章作者们指出,当前的 AI(尤其是神经网络)缺乏内在一致性。数万亿参数或许能产生结果,但这些结果并不能有意义地反映其所建模系统的时空模式。他们认为,这种脱节导致 AI 系统变得脆弱且不透明。

文章作者们提出应以介科学为基础进行范式转变,特别是采用竞争中协调(CIC)原理。通过融入 CIC 原理并采用多尺度建模理念,他们相信未来的 AI 系统有望突破黑箱预测的局限,实现可解释性与鲁棒性。

这一愿景需要协调研究对象、AI 模型、软件平台和计算硬件在逻辑结构上的一致性。他们建议从现实工程案例出发,然后基于反映物理系统中复杂性实际运作方式的统一逻辑,逐步构建数据、模型和基础设施体系。

这可能会改变什么

这一转变若被采纳,将产生深远影响。开发者将不再依赖单纯的数据规模推动 AI 进步,而是根据建模对象的特性来构建系统架构。试想 AI 系统如构建望远镜般来构建——具备层次分明的结构、精确校准的部件和严密的逻辑连贯性——而非黑箱式的猜测引擎。

对工程学科而言,这意味着能用更少数据实现更精准的模拟和预测;对 AI 安全性的倡导者来说,该研究为提升系统透明度提供了切实框架;而对受困于大语言模型幻觉的研究人员,这无疑是个警示:单纯扩大规模并非解决之道。

专家洞见

“它们在某些问题解决领域将超越人类,但也会犯下人类基本不会犯的错误”,OpenAI 联合创始人 Andrej Karpathy 在本月另一场主题演讲中表示。他的观点与郭力和李静海呼吁的“需要更缜密、可错误感知的架构”不谋而合。

GAZEON 观点:为何这篇论文当下至关重要

这篇论文读起来像是 AI 2.0 时代的哲学宣言——它用速度换取了实质。在这个由数十亿参数模型主导的领域里,郭力和李静海正指向一场更为悄然的革命:让AI 少一些模仿,多一些融合。

读者提示

你认为 AI 系统应该反映现实世界的运作方式—还是基于黑箱的性能就已经足够了?

论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eng.2025.05.004

关于作者

Eli Grid 是一位科技记者,专注于报道人工智能、政策与创新的交叉领域。Eli 拥有计算语言学背景及十余年 AI 研究与全球科技战略报道经验,他以深度调查报道和清晰的数据驱动分析见长。其报道在技术突破与现实影响之间架起桥梁,为读者带来 AI 革命前沿及时、深刻的见解。Eli 的作品曾登上顶尖科技媒体的版面,并被全球学术机构与政策研究机构引用。

来源:GazeOn

更多内容

    让AI更智能,李静海院士团队提出“四一致”新范式

    人工智能在天气预报中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内蒙古高原积雪中发现微塑料,值得关注

    Engineering 2025年7月刊目录 |  水能耦合科技前沿专题


    Engineering征稿启事: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科技




点赞/分享让更多小伙伴看到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4 07:56 , Processed in 0.12165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