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16|回复: 0

AI的世界里没有发酵,但我的生命却以此为生|谈AI创作、边界与我的在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1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w2.jpg

#1

AI时代的写作,

与我不愿交出的自己

临近发布,我常常会做一个看似不合时宜的举动:把已经打磨得很「顺」的开头删掉,给自己一个十分钟的闹钟,重新写一段更诚实、更「手搓」的入口。

手不能停,也不能回改,哪怕句子还像刚睡醒时没梳理的蓬头。

后来,我在Natalie Goldberg的《写出我心》(

Writing Down the Bones)中,为这个近乎本能的习惯找到了一个名字:「初始念头」(First Thoughts)。

Goldberg说,写作的纪律是:

别在眼泪处停下,穿过去,到真相那里去。

最开始我不太懂。后来渐渐明白,那个被我删掉的、过于顺滑的开头,常常只是一个精心扮演的「我」,一个急于表现、取悦、达成目的的「我」。

而那个粗糙的、带着呼吸和犹豫的新开头,更接近我真实的骨头。

在这个AI能一秒生成流畅文本的时代,我想,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谈谈这件事:写作中,到底有哪些东西我们不愿出让?

w3.jpg

#2

写作是练习,

不是成果

Goldberg的写作观,核心是「练习」(Practice),而非「成果」。她说,写作就像跑步,你不是等到灵感来了、欲望高涨了才跑,而是无论想不想,都先穿上跑鞋出门。 许多时候,正是在这看似枯燥的重复中,身体和心才真正被唤醒。

这恰恰是AI无法模拟的。AI的生成是指令式的,是即时的,它没有「练习」的概念,自然也没有在练习中「熬」出来的东西。

Goldberg还提出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比喻:「堆肥」(Composting)。她说:

我们的身体和意识就像一个堆肥箱,日复一日地收集着生活中的各种「废料」:被我们丢弃的蛋壳、菠菜叶、咖啡渣、牛排骨……那些未成形的念头、失败的尝试、路上听来的一句闲谈、一次无果的争论。

我们不能指望这些材料立刻变成佳作。它们需要在黑暗中沉淀、发酵,相互渗透,直至腐熟,化为肥沃的黑土。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一朵鲜红的郁金香才会从中「砰」地一声,破土而出。

这个「堆肥」的过程,充满了等待、忍耐和不确定性。而AI的运作逻辑里,没有「无用功」,没有「发酵」,它直接跳过了属于你的这个生命过程。当我们把一个念头喂给它,它吐出的不是郁金香,而是一朵完美的塑料花。

它很美,但它没有从你的土壤里长出来过。

w4.jpg

#3

AI这把螺丝刀,

应该拧在哪里?

那么,AI该怎样加入,才不至于打断这口滋养我们创作的「气」?我更愿意把它想成一把顺手的螺丝刀,而不是那只创造的手。

它可以把散乱的资料拧紧,把混乱的时间线拧直,把专业术语拧到前后一致。在你已经有了清晰的骨架后,它可以帮你把路面铺得更平整。

但它不该,也不能替你签名。

开篇那一段,你为何要写?今天,你选择从哪个最真实的体感进入?在万千条路中,你愿意为哪一条路的风景负责?这些必须由你亲手落笔。

收尾那一段,你要把文章停在哪个节点,留给读者怎样的余味?这也必须由你亲自决定。

而文章的血肉——那些没有亲历就绝不可能写出的「证词式细节」——更不能外包。比如,Goldberg反复强调的「具体」。

别写「水果」,要写「一颗石榴」;别写「场面热烈」,要写「落地窗外下着细雨,第三排的女士在她的皮面小本子上写字」。

这些细节,是「我在场」的唯一证据。它们偏冷的光泽、犹豫的停顿、抬眼的瞬间,都是AI无法虚构的体温。

w5.jpg

#4

写作中,

那些不可出让的「签名」

AI有自己的天性。它极其擅长「平均值」,能迅速给出最符合概率的下一个词,能将一切粗糙的边缘抹平,把所有的犹豫和停顿修齐。

但写作中最珍贵、最动人的,恰恰是那些「不平均」的拐弯,是你突然想用的一个笨拙却准确的比喻,是句子里那个不太对称、却恰好能让读者喘口气的停顿。

为了不让「平均值」彻底接管我的声音,我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看似很笨的合作顺序:

第一步:先是我自己,在空白的纸上落下「初始念头」。哪怕只有十分钟,无论写什么,哪怕只是「我此刻看到什么,在担心什么,最想回避的是什么」,先让那股最原始的、未经审查的气流出来。

第二步:再是AI,作为高效的「铺路石」。当骨架已定,我可以让它帮我拓展论据,整理结构,提供不同的标题角度,甚至检查事实和引用的准确性。但我不允许它替我下判断,替我给出立场。

第三步:最后,必须回到我手里,完成三个「签名」动作:

删掉一处「太顺」的地方。 找一处读起来过于流畅、过于「标准」的段落,把它打散,用更接近口语的、不那么整齐的节奏重述。

补上两处「亲历」的细节。 植入一个只有我才知道的微小感官细节,或是一句我真实听到过的原话。这是在宣告:这篇文章的根,依然扎在我的生活里。

出声读一遍。 这是在做「气口体检」。那些顺到让你无法呼吸的句子,往往是被「平均值」擦得太亮了。你需要亲手把呼吸的孔隙凿开。

w6.jpg

#5

我们既然不等于作品,

却为何还要守住笔触?

Goldberg有一句很护心的话:

我们不是那首诗。(We Are Not the Poem.)

这提醒我们,不要把全部的自我价值都压在一篇文章上。作品的好坏,无法定义我们的全部。

这似乎带来一个悖论: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为了一点笔触的真实性,如此执着和顽固?

答案或许在于,写作的意义,远不止于最终呈现的作品。它更是一个「生活两次」(Living Twice)的过程。第一次,我们身在其中,体验生活;第二次,我们坐下来,用书写的方式重新审视、理解、并赋予其意义。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它逼我们诚实,逼我们专注,逼我们穿过情绪的迷雾去触摸真相。AI可以帮我们完成「第二次生活」的文本记录,但它无法代替我们完成那个「再次进入」的生命动作。每一次我们选择自己动笔,而不是一键生成,都是在选择亲自去过那「第二次」的生活。

这才是写作真正滋养我们的地方,也是它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原因(至少对我来说)。

写到这里,窗外电闪雷鸣,杯里热茶尚有余温。Goldberg的那些章名,像老朋友一样在脑海里挨个浮现:初学者之心、写作是练习、具体、堆肥、口语是练功房……它们像桌上的几件旧物,朴素、不花哨,却能把写作这件事,稳稳地拉回到人的速度。

工具当然很好,它可以擦桌子、理抽屉、把路面铺平。可呼吸这件事,却只能由我们自己来。

愿我们都能把那口初始的气留在纸上,哪怕慢一秒,我想也是极其珍贵的。

w7.jpg

END

w8.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2 17:37 , Processed in 0.12439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