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的威胁不仅是技术,而是社会与伦理的裂缝
《ScienceDaily》最新刊文提醒,人工智能正以极快速度重塑法律、伦理和社会结构,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基本尊严。这样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AI 技术已经进入心理健康、舆论治理、法律判决等高敏感场景,模型的偏见与不可控性意味着,一旦规模化使用,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更深一层的挑战在于,社会尚未建立起相匹配的伦理框架与监管机制。AI 的红利与风险,正在同时加速释放。
PART 02
Gemini 3 要来了?
India Today 披露,Google 已在帮助中心公布了不同订阅层级下的 Gemini AI 使用限制。表面是产品限制,背后却是市场信号。Gemini 2 的竞争力并不出色,如今外界猜测这或许意味着 Gemini 3 即将发布。Google 需要用更具突破性的产品回应市场的怀疑,也需要重新与 OpenAI 拉开差距。问题是,在竞争对手已经奔跑在应用落地的时刻,Google 是否还有足够的耐心去赌下一次大迭代?
PART 04
Snapchat 也要做 AI 原生产品
Snapchat 推出首个开放式 Prompt Lens,用户能直接输入提示生成图像。这背后是社交平台对 AI 应用场景的重新想象:不是外挂,而是功能内生化。社交平台天然掌握流量入口,若能与 AI 融合,将改写内容生产方式。但更大的问题在于,Snapchat 能否把技术尝鲜转化为产品留存?AI 镜头最终可能成为社交产品的标配,而不再是差异化竞争点。
PART 05
Nvidia 与美国国会的对抗
Nvidia 表态反对美国的 “GAIN AI 法案”,理由是该法案试图解决一个“不存在的中国问题”,却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 AI 竞争中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Nvidia 的态度异常鲜明,显示出芯片厂商与政府在产业利益与安全考量之间的分歧。过去一年,美国不断以安全为由限制对华出口,但这套逻辑若伤及本土企业利润,必然会引发更复杂的博弈。AI 的地缘政治风险,已经在资本市场中反复体现。
PART 06
Anthropic 的 15 亿美元“版权买单”
Anthropic 拟支付 15 亿美元用于版权和解,若最终落地,这将成为生成式 AI 行业的一个分水岭。版权不再是模糊地带,而是可以量化为成本的现实负担。换句话说,模型训练的“原料”不再是免费的。未来,模型厂商要么自建内容生态,要么支付高额许可费用。这对资本开销本就沉重的 AI 行业,是一记重击。
PART 07
中国 AI 企业已突破 5000 家
工信部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 AI 企业数量从 1400+ 增长到超过 5000 家,增幅超过三倍。数字本身说明了资本和政策的热度,但也意味着竞争的白热化。绝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应用层和工具层,缺乏底层突破。数量的膨胀未必能转化为质量的领先,接下来能否筛出“穿越周期”的公司,才是决定中国 AI 产业价值的关键。
PART 08
Zhipu 借 Claude 之机打“迁移战”
Zhipu(Z.ai)宣布,为因政策原因无法使用 Anthropic Claude 的用户,提供 GLM-4.5 的迁移计划:更换 API URL 即可使用,还送 2000 万免费 tokens,成本只有 Claude 的七分之一。Zhipu 的动作看似 opportunistic(机会主义),但在全球 AI 供应链碎片化的背景下,这正是国产大模型争取开发者的窗口期。问题在于:低价能否换来长期黏性,还是只能成为一次性补贴?
PART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