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28|回复: 0

AI赋能中国农业:技术革新正悄然重塑千年农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在不改变土地格局的前提下实现生产力跃升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一个特殊命题:如何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形成的碎片化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刚性约束,以及小农户占主体的经营结构下,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答案正逐渐清晰——人工智能不再寻求颠覆传统农业模式,而是通过精准嵌入现有生产体系,为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农民注入前所未有的“智慧生产力”。

一、 AI赋能:从“规模驱动”到“数据精准”的范式迁移


中国农业的深层矛盾在于: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又要应对“谁来种地”的现实挑战。AI的介入,不再推崇大规模土地流转,而是通过技术手段,让现有土地释放更高效率。

    精准管理:从“田间”到“单株”
    在山东潍柴雷沃发布的智慧农业AI大模型中,千万级农机作业数据、卫星遥感信息与物联网感知深度融合,实现了播种、施肥、收获的全链条精准决策。该系统不仅能基于土壤特性、气象数据推荐最优品种与播种密度,还能通过无人机巡田识别病虫害风险,实现变量施药,使农药用量减少30%,节水高达50%。

    水资源瓶颈的智能破局
    面对全国60%耕地缺乏完善灌溉设施的现状,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墒情传感器动态调节灌溉,实现节水20%-30%。在广西宜州桑园,智能监测设备将蚕病发病率从40%降至5%以下,证明了技术在资源约束场景下的高适应性。

二、 土地政策的“刚柔并济”:AI与制度红利的协同


中国农业的转型必须置于土地政策的框架内。2025年实施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提出 “优进劣出”机制,在坚守红线的同时为技术应用预留空间。AI技术恰好成为实现这一平衡的支点:

    耕地质量提升的“数字抓手”
    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绿色生产决策系统”(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政府与农户可动态监测土壤有机质、盐碱化程度,针对中低产田制定个性化地力提升方案。例如,在东北黑土区,AI模型指导的秸秆还田与免耕播种,使土壤有机质年均提升0.1%;在南方酸化耕地,依据AI推荐的石灰用量调整pH值,作物增产可达10%。

    盐碱地治理的“算法适配”
    中国近5亿亩可利用盐碱地不再依赖“大水压盐”的粗放模式,而是通过AI筛选耐盐碱基因品种,并结合微滴灌系统调控水盐运动。山东东营的耐盐碱大豆“国创豆78”在AI指导的水肥方案下,实现亩产369.15公斤,达全国平均亩产的2倍以上。

三、 技术落地的双轮驱动:智能装备与本土化服务网络


AI赋能农业的关键在于将高技术转化为农民“用得起、会用、有用”的工具。

    智能农机的“下沉式革新”
    全国北斗导航系统已覆盖75%大型农机,无人驾驶收割机与运粮车协同作业,损失率降低3%-5%。广西通过农机平台连接8525台北斗终端,培训400余名无人机操作员,让技术在中小农场落地。

    “科技小院”模式的普惠价值
    南京农业大学在各地组建的“科技小院”,将AI模型简化为手机APP的病虫害预警功能,农民通过拍照即可获取防治方案。这种“研究-推广-反馈”的闭环,使水稻绿色技术在示范区增产10%,氮肥减施15%-18%。

四、 绿色转型:AI驱动的生态与经济双赢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同时应对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AI提供了精细化调控路径。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通过AI算法解析作物长势与土壤养分数据,变量施肥技术使单位耕地化肥使用强度降至22.3公斤/公顷,实现连续8年负增长。

    温室气体减排的隐性收益
    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稻田甲烷减排种植技术,通过AI控制干湿交替灌溉,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减少30%甲烷排放。这一技术已被纳入农业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成为“双碳”目标下的重要解决方案。

五、 挑战与未来:构建人机协同的农业新生态


尽管AI前景广阔,仍面临基础设施覆盖不足(农村5G覆盖率低于60%)、小农户投入受限(数字化投入占收入不足1%)等挑战。未来突破需聚焦三点:

    轻量化工具开发:推广低成本传感器与手机APP,降低使用门槛;

    政策精准滴灌:利用AI分析区域差异,细化耕地地力补贴等政策;

    人才梯队培养:通过“产学研用”机制培育既懂农业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技术赋能与制度智慧的融合


AI之于中国农业,不是颠覆传统的“革命”,而是循序渐进的“进化”。它尊重土地制度的稳定性,顺应小农户的主体性,在永久基本农田的红线内,开辟出一条产量与质量并重、生产与生态协同的现代化路径。正如广西桑农用手机控制灌溉系统,或东营盐碱地里迎风摇曳的耐盐碱大豆,技术最终的价值,不在于算法的复杂度,而在于它如何融入土地与人的命运,让千年农耕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AI大模型全场景发布(国务院国资委)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政策解读(自然资源部)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FASE期刊)

    商务部研究院“链经济+AI”赋能乡村振兴课题(商务部官网)

    广西“AI+农业”实践经验(人民网英文版)

    2025农业绿色技术产业大会案例(中国农科院)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5 19:43 , Processed in 0.0921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