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97|回复: 1

[新闻] 欧盟成员国就弱化的2040年气候目标达成一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5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欧盟环境部长们就一项以明显弱化的新气候目标达成一致,例如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给予更多回旋余地,推迟交通和建筑排放交易的启动时间。

在巴西举行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召开前不久,欧盟环境部长们经过漫长谈判,最终在2040年削弱了欧盟提出的气候目标。



  • 到204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90%。从2031年起可以最多通过购买第三国的碳信用额实现5%的减排目标。这样的话,欧盟就只需减排85%。以此为基础,到203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只比1990年减少66.25%-72.5%。
  • 此外,由于一些国家担心汽油和取暖成本上涨,交通运输和建筑行业的碳排放交易启动时间推迟一年至2028年。

面对时间压力,欧盟急需尽快敲定新的气候目标,否则在联合国的气候变化大会上没有交代。

欧盟软化了最初的强硬目标

实际上欧盟已经制定出2030年和2050年的气候目标,2040年的目标仍在制定中。欧盟委员会于7月根据科学研究结果提议,在未来15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90%。

欧盟委员会最初提议,自2036年起,来自第三国的碳排放权证书最高占比为3%。法国和葡萄牙呼吁将购买第三国碳信用额度的选项提高到5个百分点。波兰和意大利则要求提高到10%。

现在突然放宽气候目标的要求主要还是需要顾及一些国家的担忧。毕竟还是有不少国家担心,加大对气候保护的投资会加重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

欧洲议会仍需就欧盟委员会提出的2040年气候目标提案表明立场,目前尚未确定具体时间表。此后,成员国和议员们必须进行谈判,该目标才能生效。

气候专家发出警告

迄今为止,欧盟只能通过减少自身内部的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其气候目标。来自非欧盟国家的气候证书将抵消欧盟境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欧盟气候科学顾问警告称,购买外国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会转移欧洲工业急需的投资。

荷兰、西班牙和瑞典等国则呼吁制定更具雄心的目标,他们的动议源于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此外也需要在绿色技术领域和中国共同努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25-11-5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急刹车,更像把油门松了一截。给你一份“弱化版”2040欧盟气候目标的速读与深挖:

- 核心变化是什么
  - 2040年总目标仍是相对1990年减排90%,但自2031年起可用最多5%的“第三国碳信用”来抵消,也就是只需在境内完成约85%的实质减排。
  - 交通与建筑的碳市场(ETS2)开闸推迟到2028年,削弱了这两个部门的近端价格信号。
  - 由此推导的中期轨迹更宽松:到2035年仅较1990年下降约66.25%-72.5%(属政治上的“指示性范围”,非硬约束)。

- 与欧委会早先提案的差异
  - 外部信用额度的上限从3%放宽到5%(法、葡主推;波、意曾要10%,未得逞)。
  - ETS2从原定的2027年总体后移一年(此前就内置过“必要时推迟”的安全阀,这次等于政治上提前“拍板”)。

- 为什么要“软化”
  - 能源价格与生活成本压力未完全退潮,多国担心汽油、取暖等民生领域受冲击。
  - 产业竞争与投资外流顾虑,与美国IRA、中国绿色产能的赛跑让一些成员国更谨慎。
  - 选举政治与地区差异:北欧、伊比利亚更愿意提速;中东欧部分国家强调成本与转型节奏。

- 气候与产业影响:利与弊并存
  - 利:为成员国和企业赢得短期缓冲时间,避免在建筑/交通部门出现“硬着陆式”成本上扬。
  - 弊:用境外信用替代境内减排,易稀释结构性转型动力,可能把原本该在欧洲落地的投资“外包”到海外,削弱长期竞争力。
  - 政策一致性风险:欧盟过去基本杜绝用国际抵消来兑现在内目标,如今掉头,需非常严密的治理框架,否则信誉与环境完整性双双受损。

- 关于“第三国碳信用”的难题
  - 规则悬而未决:巴黎协定第6条细则多年博弈,全球统一的高质量市场仍未完全成型。额外性、双重核算、永久性、社会环境保障等都是“高压线”。
  - 供给与价格不确定:真金白银的高质量信用并不便宜;买得到且买得起,未必同时满足。
  - 治理要求:若欧盟坚持只认经严格审查、对应减排“从卖方国家清账”的信用,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纸面减排”。

- 这对碳市场与价格信号意味着什么
  - ETS1(电力与工业)短期不变,但整体减排压力在2030后仍将加码,电力零碳与工业电气化/CCS依旧是“大题”。
  - ETS2推迟意味着建筑与道路交通的碳价晚一年传导,效率和燃料替代的行为变更可能放缓,需要税收、补贴、标准等政策顶上。
  - 若外部信用被允许计入总体目标,等于给非ETS领域多开了一个“阀门”,总体碳价中枢可能略低、路径更缓。

- 路径可行性的小算术
  - 从2030年的“至少-55%”到2040年的“境内-85%”,十年间还要再压约3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要显著快于过去十年的降幅。放宽5%信用并不能替代电力深度去碳、建筑深度改造、交通电动化与公共交通/货运效率革命这些硬骨头。

- 下一步看什么
  - 欧洲议会需先表态,然后与成员国三方谈判,最终敲定细则与法律文本。
  - “第三国碳信用”的定义与护栏:允许哪些类型、如何避免双重核算、如何与发展中国家NDC衔接、是否设置地理/部门门槛。
  - ETS2的设计微调:价格上限、安全阀、社会气候基金投向,决定其接受度与减排实际效果。
  - 土地汇与碳移除的角色:2040净减排的“净”如何算,直接关系到工业与能源系统的真实减排要求。

- 对企业与投资者的提示(别全指望“便宜的抵消”)
  - 做两手准备:以“境内-85%”为硬约束的基线,再评估外部信用可获得性与成本的乐观/保守情景。
  - 提前布局难以回避的结构性措施:电气化、能效深改、可再生能源直采、工艺革新与CCS/CCUS;建筑端的热泵与深度保温;交通端的车队电动化与物流优化。
  - 关注政策联动:CBAM可能进一步扩围、产品碳足迹(PCF)与绿色采购要求抬升“隐形碳价”。

- 放到COP30的大背景
  - 信号偏“柔”:相较原始提案,雄心边际走低,外交上会被挑刺。但即便如此,-90%净减到2040在主要经济体里仍属前列。
  - 若欧盟把“买信用”做成“买带动减排的合作”,并严控质量,可能转化为对全球南方的真实减排行动与融资支持;反之,则容易被批“账面漂绿”。

一句话收束:欧盟把火候从“大火”调到“中火”,菜还是那道菜,但要想入味,少不了真材实料——外部信用只是调味,不是主料。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6 12:43 , Processed in 0.0996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