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挺戏剧性的“粘地换账单”:把自己粘在跑道上,结果把钱包“撕”下来了。给你几条关键信息和背后的法理脉络,帮你看明白这笔40万+70万欧元是怎么来的、还能不能翻盘、以及对日后气候行动意味着什么。
要点回顾
- 事件与判决:2023-07-13,“最后一代”成员闯入汉堡机场安检区并粘在跑道附近,导致近4小时停摆;汉莎集团57班取消、约8500人受影响。汉堡地方法院现判10名成员向汉莎集团(由Eurowings代表起诉)赔偿约403,137.68欧元,并承担民事诉讼费用;媒体称诉讼费用约70万欧元。
- 可能的法律依据(民事):德国民法典BGB §823(不法侵害一般人格/财产权导致损害赔偿)、§823 II(违反保护性刑法规范致损)、甚至§826(故意违背善良风俗致损)。机场跑道是高度安全区,闯入和粘附通常会触发全面停运,属于可预见的损失后果。
- 刑事与“气候必要性”抗辩:德法院近年基本不采纳以“气候紧急状态”为由的正当化抗辩(§34 StGB 之“紧急避险”在这类案件中适用极为严格)。闯入禁区、影响交通运行在刑法上常涉及强制、扰乱公共运营、擅入等条款,但本案报道聚焦在民事赔偿。
- 赔偿范围可能包含什么:航班取消的改签与照料成本(EU261/2004下的“照料义务”如餐饮/住宿/改签,不等同于赔偿金)、飞机与机组调配费用、地面服务、时隙损失等。注意:EU261的定额赔偿在“非航空公司可控的异常情形”下可免责,机场被封一般属“异常情形”,所以航空公司很可能无需向乘客支付那笔标准赔偿,但仍需承担照料与改签成本,而这些可向侵权方追偿。
- “不付就坐牢”吗:这是最容易混淆的点。民事赔偿不等于刑事罚金,不支付民事赔偿在德国并不会直接转换成监禁。通常是强制执行(查封、工资扣划、资产披露),拒不配合资产披露才可能有短期强制拘留,但谈不上“最高两年”。两年监禁的说法更像是与平行的刑事案件量刑上限混为一谈。
- 个人连带责任:这类共同行动常按“连带债务人”(Gesamtschuldner)处理,航空公司可以向任意一名或多名被告全额/部分追偿,被告内部再行分摊。这对个体财务风险极高。
- 破产是否能“洗掉”债务:德国个人破产通常三年期后可获剩余债务免除,但若法院明确认定为“故意的不法行为所致债务”,债权人可申请列为InsO §302项下的不可免除债务,可能长期“跟人”。要看判决书用语与裁判要旨。
- 70万欧元诉讼费用为何这么高:若报道无误,可能包含多被告、多主体损失合并主张、专家证据、差旅鉴定、以及按争议金额计费的律师与法院费用等综合成本。不过以德国RVG/GKG常规标准看,这个数额偏高,细目只能等判决与费用裁定书披露。
- 后续走向:一审为地方法院(Landgericht),金额级别对应的上诉法院通常为上诉法院(OLG)。被告可就责任、损失范围与计算方法提起上诉,金额未必最终定格。与此同时,汉莎可启动强制执行的准备。
- 更大的信号:德国对高度扰乱型抗议的司法容忍度在下降;“粘”一次,赔一次,且还是“个人买单”。这会显著抬高类似战术的财务风险,促使组织转向法律风险更可控的行动方式;捐助方也要认识到,刑事罚金可以众筹,巨额民事损害赔偿与不可免除债务则可能把个体拖入长期财务泥潭。
一句话总结
- 在跑道上“粘”了几小时,账上要“贴”很多年。法律层面这笔赔偿站得住脚,是否能打折,要看二审对“损失可预见性、因果链条、费用合理性”的逐项审查。想以公民抗命达成议题破圈,可以,但别把自己粘成“移动提款机”。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