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478|回复: 2

日本和服及姓名的由来——不要恶搞别的民族,无论有罪与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4 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和服的由来: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它是在依照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形成的。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和服上。

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一,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及一般礼服)。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著时的繁冗规矩(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布袜,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设计师不断在花色和质地上推陈出新,将各种大胆的设计运用在花色上,使现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和服的历史:
传说中日本神治时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举行祓除(用斋戒沐浴等方法初灾求福)之事时,常常脱去上衣、袴、带,裸露身体。据后人考证,传说中描述的神治时代相当於日本的原始社会时期,那个时代日本人生活的遗址现已发现数千处,其分布区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几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会的日本人以群体方式过著迁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不要总是想到帝国时代去)。也许就是在那个时代,日本人开始了用动物的皮毛或者树叶加工御寒,走出了裸露的时代。
在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日本新石器时代,相当於前800-前500年)和弥生式文化时代(日本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相当於前300-300年),日本出现了两种基本的服装式样。一种是套头式圆领衫,造型类似於今天的圆领针织套衫;另一种是对襟式,门襟采用左衽,领尖至腰间,等距两初用细绳系结扣接,袖子为筒形袖,长度在膝以上。与上衣配套的还有袴、领巾、於须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内的一种裆布,但是这裏的袴是指有腿部连接的类似於裤子的下装。男子有一种称为裳的缠腰,缠腰绕系於上衣,由於系结出现褶裥,使服装产生了一些变化。女子大都穿裳,与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长及地,形式与今天朝鲜妇女”其玛颇为相似。
领巾一般作为装饰搭挂在两肩,搭挂的形式不限,通常是又个人的爱好决定的。在生产劳动中领巾还时常被用作挽系长袖的带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别离的场合,人们挥动著领巾,以示依依不舍的心情,它与后来明治时代流行的以挥舞手帕表示告别的作用是一样的。<BR> 於须比是一种比领巾大且长的一种带状织物,蒙在头晌垂绕至腰间。古代日本妇女忌讳被男子窥容,所以用於须比蒙面。
据《古事记》、《日本书纪》、《植轮图集》、《古语拾遗》等文献记载,日本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和弥生式文化时代的服装已经采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纤维材料制作,带子是选用倭文布。服装材料的出现笼罩著神话的光晕,如天日鹫神裁楮织布、日长白羽神自创麻布以利民用。染色在当时已经比较普遍,据《应神记》载景行天皇时,平民已经知道用茜草染红、靛;染青、荩草染黄、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织品大多无纹,偶有一些印纹,一般都是直接利用树叶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榛、山、忍冬等。
木屐和布袜: 木屐,类似我们俗称的趿拉板儿,一般板下前后安有两齿,是穿和服时用的一种独特的履物。木屐在中国历史悠久,据说春秋时,晋文公出国流亡19年,即位后封赏追随过他的人,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便与母亲隐居绵山。后来,文公几次请他,他都不出来,文公便烧山逼他,谁知介子推却抱树焚死。文公十分痛惜,用这棵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平时,他总是看著脚上的木屐呼唤:悲乎,足下!如果以这个故事为依据,木屐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中国的文献史书中,也不乏木屐的记载。《急就篇》颜师古注中有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quot;之语;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古乐府》)之语。《晋书?宣帝记》中还有穿木屐征战的记载: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在宋代,京师长者都穿木屐,仕女出嫁亦以漆画制的彩屐为妆奁。
日本木屐的起源,与中国木屐究竟有何渊源关系,没有可靠的资料以资判断。但是,动晋时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描写中国古代木屐云:昔作屐,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而日本的木屐式样也多为方形,妇女也常用圆头木屐,而且,日本自古便将木屐写作足下,令人深思中日两国木屐的亲缘关系。
布袜,日本写作足袋。最初的布袜,是由两块布缝合在一起,不分趾,在脚面系带。《大宝令》中,原封不动地引用了汉字的袜字,并且规定,皇子以下著礼服时配锦袜;朝服一品以下五位以上著白袜;无位制服配白袜,可见。只供上层社会的人穿用。江户时代的元禄时期(1688-1704年),中国的带有别扣的钱包传入日本,上面的别扣启发了日本的技工,他们将这种别扣应用在布袜上,免去了原先系带的麻烦,穿用起来更方便了。在古代日本,能穿袜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镰仓时代,日本政府曾规定穿袜子的期间,只限于从当年的十月十日到第二年的二月二日,即使在这一期间,也只能是年过50岁的老人和经过各级官府特殊批准的人,才有这种待遇,这就是所谓的足袋御免。一直到江户时代,这项规定才被废止。
和服的种类: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一,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著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所差异。
留袖和服:女性参加亲戚的婚礼和正式的仪式,典礼等时穿的礼服,主要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以黑色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的,叫黑留袖,为已婚妇女使用;在其他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一个花纹,且下摆有图案的,叫色留袖。
振袖和服:又称长袖礼服,是小姐们的第一礼服,根据袖子长度又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主要用於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宴会、晚会、访友等场合。 因为这种和服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所以已婚妇女穿中振袖的也越来越多。
访问和服:是整体染上图案的和服,它从下摆,左前袖,左肩到领子展开后是一幅图画,近年来,作为最流行的简易礼装,访问和服大受欢迎。开学仪式,朋友的宴会,晚会,茶会等场合都可以穿,并且没有年龄和婚否的限制。
小纹和服:衣服上染有碎小花纹。因为很适合用於练习穿著,所以一般作为日常的时髦服装,在约会和外出购物的场合,常常可以看到。小纹和服也是年青女性用於半正式晚会的礼服。
丧服:连腰带在内全部为黑色,丧礼时穿。
婚服:结婚时穿的礼服。
浴衣:沐浴之前所穿。
男式和服: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为正式礼装。除了黑色以外其他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为简易礼装,可以随便进行服装搭配。
素色和服:这是一种单色和服(除黑色以外),如果染有花纹可以作礼服,如果没有花纹则作日常时装服。
付下和服:袖子,前后身,领子的图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印染的和服总称。比访问和服更轻便舒适。
十二单:乃是古代妇女进宫或节会时所穿的盛装礼服。分为唐衣、单衣、表著等,共十二层
据说,周武王气绝后,有12人小臣分别拿著武王常穿的冕服,分头爬上各处屋顶上面,面向北方大声叫喊:天子回来啊!连叫三声后,又回来把冕服盖在武王身上,希望武王的魂魄可以跟了衣服回来。(想起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裏公瑾死掉后一干人等一边用衣服招魂一边大叫都督归来的情形没有……)日本也有用衣服招魂的习俗:人们或者在死者的枕边,或者登上房顶朝向高山大海,或者挥动死者衣服大声呼唤死者回来。为死者洗用过的衣服时,要面北而洗,夜半晾晒。洗完晾乾后,必须整整齐齐叠好,收藏一段时间后再用棒敲打几下,生者才能穿用。因此,人们在日常洗衣服时,都绝不朝北晾晒,而且夜间也不挂在外面。
在城市,正月初一,大部分家庭都不洗衣服。古俗,每月的一日、十五日、二十八日,甚至彼岸等祭日也不得洗衣。这固然是节假日需要好生休息,也是畏惧这一天祭祀物件的魂灵飘游而过时附在晾晒的衣服上。新穿刚做好的衣服时,有的地区(如纪州)先将衣服披在柱子上;有的地方(冲绳)要口唱我也千年,柱也千年、衣服单薄,身板结实。即使不先给木柱穿,也要叠好后敲打两下再用。这都是出於担心衣服上藏有某种魂灵的缘故。收藏一段时期后用棒敲打,或者先给木柱穿,从主观愿望来讲,希望起到化解的作用,去灾避邪。
《无何集》载:毋反悬冠,为似死人服,河南沁阳一带有反穿罗裙,另嫁男人的传说。由於死者去的是一个与阳世截然相反的阴间世界,所以死后要反穿衣,反戴帽。日本习俗,人死了下葬时,要左向掩衣襟,意味著死者的一切装束都与生者相反。所以,平时人们穿衣服时,最忌讳领子窝在裏面,或者以后为前,以裏为面。
同样,由於万物有灵思想,人们认为自己穿用的衣服必然寄存有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穿用的衣服赠给最亲近的朋友,意味著把自己的魂魄也赠给了对方,足见一片诚心。有的人赠衣时,还在兜内放一枚五圆的日币,这是取五圆的谐音,表示御缘(与您有缘)之意,目前还存在的赠买衣服钱、买腰带钱都是這种习俗的表现。
和服的色彩禁忌: 《中国民间禁忌》一书中曾将服饰的颜色归?#123;为四:贵色忌、贱色忌、凶色忌、艳色忌。《礼记》载,天子弹服装因季节不同而颜色不同,按季节的阴阳五行,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唐太宗贞观四年定百官朝服颜色,紫列朱前: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可以这样说,日本历史上的色彩禁忌与这些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
推古天皇十一年(605年),圣德太子颁布冠位十二阶,按阶位用冠。从上至下是德(紫)、仁(青)、礼(赤)、信(黄)、义(白)、智(黑)。这六种颜色和冠位又分别细分为大小两种,共十二阶。
日本历史上曾定桔黄色、深红色、青色、深紫色分别为皇太子、太上皇、天皇、和亲王的礼服用色,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深红色和深紫色,更不准皇室以外的人使用,这种规定一直持续到1945年。
在日本高松冢古坟壁画上,除有唐装男子和女子画像外,尚有作为四方守护神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黑龟)画图。直到今天,在日本的一些地方穿著和服时,非隆重仪式,一般不选用白色和红色。因为白色代表神圣、纯洁;红色象徵魔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姓名的起源:

一、姓的起源
古代日本人没有姓,只有名。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统治阶级中间首先出现了氏和姓。氏是日本古代国家中的一种政治组织。每个氏都有自己的名称,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据该氏族在朝廷中担任的职务或该氏族居住、管辖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门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称为忌部氏,而出云氏、近江氏则是统治出云、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赐与氏的称号,以表示该氏的社会政治地位。姓有几十种,它类似爵位,是世袭的。各姓之间等级分明。例如:臣、连、君、直等。除氏、性以外,公元九、十世纪时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称号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个家族从氏族本家分离出去后的新姓。要言之,古代日本人的姓有氏、姓、苗宇三个部分,分别表示一定的意义。一个古代贵族的姓名写出来往往很长,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条是苗字,兼实是名。后来,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渐台为一体,统称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姓的意思.
在既有氏、性又有苗字的贵族统治阶级当中,天皇是一个例外。历史上的日本天皇都没有姓,只有名。在古代,天皇被认为是天神的后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也就没必要有性。不仅是天皇,就连皇后和天垒的子女也都没有姓(天皇的女儿长大出嫁以后,可以姓丈夫的姓)。
氏、姓和苗字是权势的象征,因此在名前面冠以这些称号是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特权。而广大劳动人民一直没有姓,只有名。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日本废除了封建的等级别度,到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决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给自己取姓。但是由予长期形成的习惯,许多人还不敢结自己取胜。为此,日本政府于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规定:所有的国民都必须有姓。从这时起,日本家家户户才都有了姓,子承父性,妻随天性,世代相承,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姓的含义
日本人是世界上姓最多的民族。据统计,目前日本的姓约有十一万左右,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百多个。
日本人的姓均有一定的含义。以地名为姓是一大特征。例如:有的人住在山脚下,便以“山下”或“山本”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边,便称“田边”。日本人的姓有许多是以“村”字结尾的,如:西村、冈村、森材、木村等,这些姓最初都是来源于地名或村名。此外,还有许多性是表示大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相思想意识的。上至日月星民下至花鸟鱼虫,从职业住所到宗教信仰,几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为岛屿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宫殿前的广场,白鸟、小熊是动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桥、乌居表示建筑物;小野寺、西园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则是古时从中国经由朝鲜到日本定居的归化人(即移民)的姓。
日本女子出嫁后要随夫姓(男子入赘则随妻姓)。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松崎君代结婚后随夫姓改为“栗本君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新的民法规定:夫妻双方可以根据婚前所定,或随夫姓,或随妻姓。但大多数日本女子婚后仍照日本的习惯随夫姓。
三、名的含义
日本人的名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含义。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表示伦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庆;龟、鹤、松、千代等表示长寿;君代等表示远久,广、博、浩、洋等表示智慧。有些表示死亡、疾病、邪恶含义的字,如:瘦、饥、瘦、苦、怪、邪等是人们所忌讳的,一般不用作名。
有些名具有特定的含义,如:山本五十六, “五十六”是因出生时其父年五十六岁而得名。日本男子的名多表示威武、英侵、忠信等内容。如:黑田俊雄、奥野高广、和田英松等。此外,以排行为名也是男子名的一个特征。如:羽仁五郎、城山三郎、新田次郎(即次子)。男名的用字很广,一般来说,目前以郎、雄、男、夫等字结尾的名较多,如:小林秀赖、三本武夫、岸俊男。明治维新以前,有许多男子叫“兵卫”或“左(右)卫门”。这类名起源于古代。公元八世纪时,天皇朝廷内设立了五个负责保卫天皇和宫廷的军事机构,即卫门府、左右兵卫府和左右卫士府,台称五卫府。那些最早叫“兵卫”或“左(右)卫门”的人多半是在各府中服役的军士,有的则是这些军士的直系亲属。不过,这些陈旧的名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8 18:43 , Processed in 0.09091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