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8 22:49

今天完毕~

锦瑟无端 发表于 2013-1-8 22:55

写得真好{:5_335:}

mememe 发表于 2013-1-8 23:08

{:5_335:}

greengreencity 发表于 2013-1-8 23:11

{:5_335:}写成书吧,很有看头呢!

ichbinani 发表于 2013-1-9 01:59

{:5_335:}

小惠姐 发表于 2013-1-9 10:24

{:5_335:}

lucy12 发表于 2013-1-9 14:24

写得真好!

suanlamifen 发表于 2013-1-9 17:07

本帖最后由 suanlamifen 于 2013-1-9 17:28 编辑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8 20: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有一个小姑娘,饿极用手捞泔水桶里的东西吃,却被邻居看见了。邻居说:“哎呀,某某,你怎么吃鸡吃的东西 ...

1.那年头居然还有泔水,还能养得起鸡!

这段让我想起小时候 (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 ) 有部队到我们村驻营 ( 4--8周 ? ) 练习作战,因为村里有条河,河对面小山岭并且有片小树林。部队把吃剩的倒在一个桶里,这个留给村支书喂猪的,有个比我大2岁的女孩从里面拿了一个包子,被村支书的妈妈发现追到家里收回还破口大骂这女孩子,老天,他们还是一个的家族的人呢。

也听老爸说:“ 他吃过米糠做成的饼子,然后胀肚子还拉不出来。”。。。。。。
我小时候的米还是不足够,记得冬天煮饭有时候加红薯干或者小芋头,至于怎么个煮法,我怎么却也想不起了,只记得芋头饭比红薯饭好吃。还记得有次跟哥哥煮好饭后,乘大人还没回家,我们俩把煮好的米饭先盛一碗,加粗盐加水,用手抓几下,把水滤干,分来吃掉。
感觉我的整个童年都在找一切可以吃的,尤其在夏天,因为到树林里可以找到不同的野果子,可是我姐姐却不会爬树,很奇怪吧。
现在养成最大的习惯就是 ----- 不浪费食物。

其实每个家庭的故事就是一本历史书,比在学校里学的精彩有趣多了。

mm 是学文科的吧,写得非常棒,加油!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9 21:16

suanlamifen 发表于 2013-1-9 16: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那年头居然还有泔水,还能养得起鸡!

这段让我想起小时候 (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 ) 有部队到我 ...

哈 是啊,故事书就是历史书,story就是history,Geschichte就是Geschichte。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去看莫言去领诺奖时的演说,虽然有点长,看上去絮絮叨叨,指东打西的,但是确实像他说的,讲故事这件事,很迷人。

我突然有感而发,在这洋洋洒洒,也就是想把自己知道的Geschichte凝固下来。写到这里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故事写得最细,爸爸的故事我能写出看到的一些,而奶奶的故事全凭言语,已经很短了。所以我再不写下来,过十年二十年,我爸的故事也会变得很短,而奶奶的故事会消失吧。

但是前面很多人跟我说,出书吧,出书吧。我想我还太年轻。昨天我当真试了一下排版,现实的问题就是,这些东西放到书上差不多只有50页。要灌水,我不愿意;要好好扩充,年纪不够。听来的长辈的故事,都是碎片,我还没有足够阅历能把这些碎片之间的部分补好,硬要写会很傻。虽然不是专业作家,文艺青年(哦不,文艺已婚妇女)也是有尊严的,出书的标准不到,就不要出。在这写一写,大家能说好,我就得意了。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9 21:43

本帖最后由 stijlisis 于 2013-1-9 20:44 编辑

讲故事之前插播谈文艺哈。

某人猜错,我高中是理科生,大学是工科。其实我觉得写文,比文笔更重要的是思路清晰。就像对摄影来说,比几万块的牛头更重要的是相机后面的人头。或者就像那些飞来飞去的江湖人士,招式固然要演一演,背后的内功才是王道。我必须说,很多文科生也许因为“文科”的身份,太考究表面技术,写东西就容易堕落到花拳绣腿去,那个妙笔生花,有时会觉得过于“妩媚”了。虽然有好的也爱看,包括一些华丽丽的小言情,边看边羡慕,但知道自己不肯做那样的人。

我对文字估计还是有点天赋的。从小爱啃书,内容不忌。实际上我啃任何字纸,包括各种说明书也要展平看两遍才罢。那也是以前,现在的信息爆炸,要是还这么干,我就别吃别睡了。但是信息爆炸以后也有好处,就是强迫学会了梳理信息,其实跟理工科的治学是一样的。

学语文的时候,我就属于巨牛的那种小朋友。我承认,在中小学课本里非要肢解文意,搞无限细分的语法教学,对大部分人确实没什么用的。但是我也就在口头立场上善解人意一下,实际上对这种语文课无比适应,划分主谓宾定状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手法指哪打哪,做题都是嗖嗖的。你喜欢一个东西是会想把它掰开揉碎了反复研究的。然后写,喜欢写的人就是觉得把事儿写成字没走样,特有快感,从教科书里拆出来的各种语法和写作技巧还往里用,就跟玩游戏一样。

然后花来花去,我还是觉得简单朴素把一件事情讲好,把一个观点说明白,不增不减,才是最牛逼的事。

wenwenle 发表于 2013-1-9 22:07

请lz鱼在1楼说明一下在那一楼继续新加的。谢谢。

suanlamifen 发表于 2013-1-9 22:13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9 20: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哈 是啊,故事书就是历史书,story就是history,Geschichte就是Geschichte。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去看莫言去 ...


在你的家庭里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写作题材的,比如:你奶奶/妈妈等等外家( = 婆家 ) 的故事。
不要忘了存稿噢,不管够不够出书的标准,至少也是你人生的一份美好回忆,不是吗?

我姐姐的记忆力也非常的棒,她一直想把家族几十年来的恩怨写下后出书。我的想法却是:“ 应该把那些让我们不愉快的人和事马上抛到脑后,人不应该一辈子活在痛苦的记忆中。 家里发生的全是些狗血事,有啥好写的,老去回忆那些狗血的事情,这不是给自个找烦恼吗?”

你家的故事至少苦中有乐,我家却全部是哀伤。

希望mm 能坚持写下去。{:5_322:}

P.S. 我觉得专业作家写的故事,大多有灌水的成分在里面的( 3分生活7分艺术 ),要不怎么叫专业作家。{:5_388:}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9 22:24

我还是非常感谢我的高中。我交到了朋友,见到了世面,学到了知识——比死知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思路,大大小小能用一辈子。

语文课在这上面是很要紧的。高中开始写议论文,所有人一开始都很笨拙,不知道要怎么议论。其实议论文是考校你的想法,古代科举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一时三刻必须有想法太难了,是中年大叔才应该干的活,大家为了好歹写点啥,纷纷堕落成应试八股,我连高考作文都还是一篇发挥失常的夹生八股。后来自己又乱写一通,才出现了类似那种杂文和散文一类的玩意,还比较通畅,想往恶毒里写的话也能造出点“匕首和投枪”。不过我决定厚道一点,一般不写文刻薄人。

高中是好学校,年年分数顶尖。可贵的是不只学习好,还有老师各种善良,学生各种有才。那群少年不像是以分数维度排上去的纺锤形,更像是一团炸开的海胆样结构,向各个方向伸展出尖尖。

这个情况下,我闺蜜的闺蜜小y都已经写小说了,武侠小说。她是个严重的文科妞,上课不听,拿个本子写武侠,我们下课抢过来看。后来看啊看的,就变成了集体创作,纷纷抢走本子写接龙,写得情节扭来扭去,主角悲催吐血。

我也试过写小说啊,现代的校园的,整的跟“花季雨季”似的。辛辛苦苦写出来一截,自己过两天回头看觉得太二了,还是照着现实基础写都已经这样了。所以我发现这种写现实的严肃东西必须等老一点再写,因为它关乎人生,不像架空,倒容易了。以前人家就说,画马难,画鬼最容易,因为鬼跟真爱一样,谁也没有亲眼见过。

小y早在本科时候就已经成了写手,现在也是老写手了。我前两天去瞄了一眼,粉丝不少。但是我觉得我的进步可能比她大一点(不知道她私下写是什么样),她现在的主力还在架空“画鬼”,也很多人爱看。有时候写作成了职业,你就被读者拖住了。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9 22:44

suanlamifen 发表于 2013-1-9 21: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你的家庭里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写作题材的,比如:你奶奶/妈妈等等外家( = 婆家 ) 的故事。
不要忘了存 ...

我觉得我奶奶和爸爸都是爱讲故事的人,妈妈那边的故事相对少,这也要看人的。

要说素材,其实婚版很多。但我觉得发帖这种第一人称,确实是片面一些。看帖你一般能知道很多奇异的情节,写狗血小说尽够了,但是背后的原因和复杂性很难了解到。复杂性,各种无奈,无解,远比带脸谱的正邪斗争复杂,也算是故事有深度的主要因素。

作家的故事一定有编的,但编得靠不靠谱就是问题了。有些事,有些对话,是当事人深思熟虑多久才说出来的,记下了就是合理。艺术的真实,就是编的和真的一样靠谱。如果写手没有那样的经验,也没有殚精竭虑去帮角色重新想,随便填一点什么进去,就成了灌水,看着特别幼稚。比如二十出头的屌丝写手偏偏爱虚构豪门情节,里面的boss一般都会变成意志薄弱的大脑残。

fuchslica 发表于 2013-1-9 22:52

本帖最后由 fuchslica 于 2013-1-9 21:53 编辑

stijlisis2013-1-9 20: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д ...

顶最后一句,喜欢看动词用得出色,形容词副词简练的文字{:5_335:}

fuchslica 发表于 2013-1-9 22:59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9 21: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还是非常感谢我的高中。我交到了朋友,见到了世面,学到了知识——比死知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思路,大大小 ...

娃哈哈,我们高中班有一阵也流行集体创作,一个本子满教室传,不过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写打油诗{:5_379:}

suanlamifen 发表于 2013-1-9 23:01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9 21: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我奶奶和爸爸都是爱讲故事的人,妈妈那边的故事相对少,这也要看人的。

要说素材,其实婚版很多 ...


所以,有实力的作家,他们的生活经历必定是非常丰富的!否则,写着,写着,有一天就会写进死胡同里。

{:5_385:}
我明天还得去挣米饭钱呢。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9 23:16

风动石

一个无法归类的“帝国主义欺负人”的故事。

风动石是一种巨型的卵石,因缘际会卡在一个孤零零的高处,就像脑袋安在脖子上。而且所谓“风动”,就是并没有卡死,被风吹着还会晃。奶奶告诉我的最牛风动石在海边,据说是“三岁小孩能推动,十级大风吹不倒”。

那块石头上有一条裂缝,趴着往里看,有五色壁虎一样的小动物在游走。我查了中国传统所指的五色:青、黄、赤、白、黑。我小时对这一微型动物园十分神往,问奶奶,在哪里,我要去看。奶奶说,那块石头没有了。

怎么会没有呢?不是十级大风吹不倒,还要怎么样?

被人推倒了。

口岸初开,洋人新来,看见这风动石十分好奇。原本不过是推推看,后来就犯上了“不信邪”的劲,觉得哪有东西推不倒的。他们用铁链套住风动石,许多健壮的年轻水兵拼命拖,也不能让石头移位。最后舰长也疯了,下令把铁链绑到军舰上,加足马力往外开。风动石终于无法抵抗,滚落下来,摔成了碎片。

风动石的下面就是一片坟地,石头摔下来以后,据说那里鬼哭了三天。

最最可惜的是那些不可解的神奇小动物,就此消失无踪。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9 23:45

本帖最后由 stijlisis 于 2013-1-9 22:47 编辑

说起来像一个精心编写的寓言,却是我奶奶告诉我的。我已经不知道真假,她说了好几次,一开始我以为,亲手推动石头的三岁小孩里必也有她一个。后来我细问,她似乎说,不在了,她小时候那块石头已经不在了。

那也许是民间传说吧,我也心安了。不然总是为那些神奇的五色壁虎耿耿于怀。

真的风动石,我也见过一块,也在海边,是一个景点。我迫不及待地去推,却不动,好像是要成年汉子,或者是大一点的风才能晃的。这样,虽然风光不错,我心里总觉得这块风动石也不怎么样了。终究是没见过的东西更好,得不到的倍觉珍贵。

我开始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当然很气,气那些混帐外国野蛮人,就这样把一个好东西毁掉了。也奇怪,鬼都只会哭,怎么不去缠死他们?这也像一个寓言吧。

后来我也看过类似的故事。这些野蛮人,其实最最觉得自己文明。有一种“科学精神”是很可怕的,就是打心里觉得万物为我所用,世界必须可以解释,可以掌握,不信邪。他们在作“科学探索”的时候是不长心的,只有“我”是人,只有“白人”是人,只有“上等人”是人,而其他的东西必须无情地被研究。这种情况在西方科学发展的早期是很常见的。

我记得上哲学课的时候得知,大概跟笛卡尔同时期一个人(或者就笛卡尔本人)曾说过,你打一只狗,它发出惨叫声,其实跟一台坏掉的机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们不走心看世界的态度。我都记得我的小时候,周围的流行“唯物主义”观点是——动物是没有思想的,人是唯一会笑的。

后来养过猫狗。看过狗会做梦,有眼动还咕噜它的梦话。猫各有个性,有不同面相,甚至有口音。于是当作一个大发现感叹道:估计动物是有思想的吧!动物肯定有思想啊!

放在现在,这特么都是废话。人跟动物截然分开,突然就有思想了,这不是科学家最不屑的神创论么!

所以说回来,给这种不靠谱的科学论者遇到,美好的风动石不过是实验对象而已。他们觉得自己很伟大,因为据说“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是最最宝贵的品质。

关于这一类故事,我强推荐马克吐温的《一只狗的独白》,有点长,但好看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636020/

电影有一部《黑色维纳斯》,我在回国飞机上看过几眼,是说在黑人刚出现在白人世界的时候,一个黑女人被像动物一样认真观察研究的故事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619865/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9 23:51

好了,先这样。今天插播了一堆,不过我觉得还不错:)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10 00:09

呵呵 查了一下”风动石“

最著名的风动石

    位置: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铜陵镇

    美誉:“天下第一奇石”,刻有“风景这边独好”,属于当地的地标,东山小岛因此闻名全国。现已评为福建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且不能随意触摸。

    重量:约200吨

    趣闻:明朝倭寇曾经用绳索和船只试图将风动石拉下来,未果。1918年东山岛7.5级地震导致山石滚落,屋倒人亡,可风动石却安然无恙。 1937年日军侵略中国时,耍尽各种手段企图毁灭风动石,但始终失败。

    另注:其实人力也能使风动石摇晃,不过也依旧不会跌落。

feixiang2165 发表于 2013-1-10 20:27

专门搜了一下,没想到世界上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风动石,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feixiang2165 发表于 2013-1-10 20:28

专门搜了一下,没想到世界上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风动石,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xiaomili918 发表于 2013-1-12 21:07

一口气读完,好文。继续写,我等着读呢。

youke. 发表于 2013-4-23 14:47

{:5_394:}{:5_394:}{:5_394:}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6-14 14:06

好久不来,再写上一点好了,只是手头又有些生了,发出来再调整看看吧。

曾祖母
曾祖母也死过一个孩子,可是她自己不记得了。
她生过大概十个孩子,养不起,其中一个襁褓中的男孩给人领养了。那家人巨富而无子,得了一个男孩,如珠如宝,但是太过宠爱又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孩子一病死了。
奶奶跟曾祖母话家常的时候提起过,说从前你有个孩子,送给人家,最后死了呢。谁知道曾祖母说,想不起来了。
奶奶就急了,说你自己孩子你不记得了?
曾祖母努力回忆片刻,恍然大悟状:有这么一回事。是个女孩吧?
奶奶很无奈:是男孩。
奶奶对曾祖母的评价是——没心没肺,一辈子也挺好过的。

奶奶归结起来,孩子死去的原因是那家大人太有钱而无常识。当时的大户人家总以为人参是最好不过的灵丹妙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因此常熬参汤喝着。大人尚可,小孩儿抵受不住,终有一天高热不退,医治无效就死去了。

saleonline 发表于 2013-6-14 14:17

lz 出生大户人家啊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6-14 14:22

我想讲一讲关于参类的认识。
人参传统上说是好东西,但是瞎用肯定是不成的。有的人思维一根筋,好的东西好上天,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天天喝参汤就是延年益寿的最好办法——这怎么可能的事?辩证法还是普适的好吧。
人参产于东北,寒冷之地的物产,在当地可能是温补,拿到南方来用就失之燥热,用我奶奶的话说,太“散”,喝了流鼻血。天天喝下去,就是有钱人短命的原因。
约莫知道一点中医的理论,“血”和“气”。血是底蕴,生发出“气”,约等于能量。参类在我看来,就是加快新陈代谢,催化“血”转化到“气”的过程,因此喝下去以后短时间就能量充沛(提气),在某些场合是有好处的。但是假如人身体本来就不好,一直用参强行耗散,最后会导致气血不足,难以为继。
你们看《甄嬛传》不?我是爱看的。黄桑最后死掉的时候,一碗参汤也算加了最后一根稻草。里外皆虚,喝个p的参汤啊黄桑,北京又干燥,也不怕上火?每天一碗银耳莲子羹最好了。

参类的还有朝鲜半岛产的高丽参,和美国产的西洋参,似乎药性没有人参强,换句话说也缓和一些。我外婆就属于迷信西洋参,屡劝不听的那种人,有时会神秘兮兮地塞一小包给我。我炖汤的时候偶尔放点,也不敢多了,调剂一下而已。

田七和人参有点接近,性子要更平和一些,我查了查,大致也是活血散瘀的,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有它。
奶奶给我用过一个方子,专门针对青春期的调养,用的就是“川七”,也就是四川产的田七。大意是疏散活络,“打通经脉”,趁着生长发育的东风,把小时候的病根一起去了。不知道是不是那药的作用,但结果不坏:我小时候也是多灾多病,一年病两次,一次病半年那种,发育以后也就成了健康宝宝一个。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6-14 14:32

saleonline 发表于 2013-6-14 14:17
lz 出生大户人家啊

说大户人家有点过,算是沾点书香的中户人家吧,从祖辈到现在,好像都是那种,说场面吧也撑得起来,但是特别有底气吧也不见得

反正有人这么快回帖就觉得好有面子{:5_315:}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6-14 15:56

本帖最后由 stijlisis 于 2013-6-14 16:05 编辑

曾祖母也曾经是“南洋”那里大户人家的孩子,大宅和佣人都是不用说的,一个细节是,家里燕窝是一篓一篓的,天天吃。说实话我不大相信燕子口水的神奇功效,但是也比天天喝参汤强多了吧。

我其实弄不大清楚她的身世,只有一些碎片:似乎她也是被收养的;她母亲是“番人”,至于是哪的“番”完全不清楚;她小时候称母亲为“姨”,不知是指生母还是养母,亦不知是“番人”称谓还是因为嫡庶间的规矩。

曾祖母极矮小,头发细软发红,略带卷曲。奶奶比她高一点,年轻时面貌很美,轮廓深却柔和,可以符合经典美人标准。姑姑和爸爸的身材在同龄人里属于高大的,当然也许是少年时没有饿坏的缘故。姑姑的头发与曾祖母很像,亦细软发红,面部轮廓明朗。我爸黑发,但眼眶较深,常被认作老外,到意大利去旅行时,与当地人站一起毫无违和感。lz则完全是个黑眼黑直发的中国脸,只是肩宽而平,骨架甚大,在德国买衣服比在国内容易多了。

这一系列下来也难得说出啥逻辑,lz已经放弃考证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我所知道的各种人生(没完了,继续写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