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weder

[流行前沿] 如何评价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思迈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1. 配乐妙极,尤其是章子怡坐在车上的那段take me to shanghai 女声部分,与影片相辅相成,画龙点睛,颓废、文艺、凄美。
2. 叙事结构很有特点,多线穿插,每个人都能挖出一个故事,插叙倒叙,前后呼应,尊重观众智商。
3. 画面很美,精致、对称,强迫症最爱,拍摄手法特别,上帝视角很喜欢。
4. 吃饭的场景很多,很有代入感,且精致,把中国文化在吃中的体现表现得很到位,演员演技在线,吃得很香,尤其是葛大爷和倪大红喝粥吃咸菜那段。
5. 穿插着看似没用却十分吸引人的叨逼叨的台词,最喜欢杜江和王传君在车里讨论家伙那段,有低俗小说的感觉,包括在车里开枪然后洗车的桥段也看出了昆汀的味道。
6. 故事格局够大,人、家、国、战争、时代,看完不愿离场,还想再看,回味无穷。
7. 导演足够有才、足够用心、足够有诚意。
8. 章子怡很美,演技也极致。
发布于 2017-01-06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






LEOM


像傻子一樣去奮鬥




【2016年最好看的国产商业片,没有之一】

        華誼為了爭口氣,與萬達的傳奇的《長城》同時上映,看來是底氣十足,十分自信吶!
導演:程耳,之前沒聽過,百度了一下,指導了《邊境風雲》,也沒看過(笑哭),姑且認為是新生代導演罷了!
去看完全是沖zhe葛大爺、章子怡、淺野忠信滴!but演員陣容相當強大,與長城還是有一拼滴: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杜淳,钟欣潼,倪大红,袁泉,闫妮,霍思燕,杜江,韩庚!
攝影嘛,特寫鏡頭語言超多,因為各個都是實力派演員,靠表情演的(在這就不黑景甜啦),特寫鏡頭更具有代入感,一個表情就是一場戲,很厲害的呦!同時還有上帝視角鏡頭,俯瞰淞滬會戰前後的上海變化,視覺衝擊力超強[em]e400408[/em],用的絕了!
音樂,只能用高大上來形容了,民國故事,國產電影,英文插曲,逼格立馬起來了,不是崇洋媚外哦!也有很超燃的BGM,更顯得有那麽點《教父》的味道了!
       整個電影是倒敘插敘組成的,有人說燒腦,還好(和諾蘭比),筆者覺得有模仿昆汀風格的痕跡,有《低俗小說》的影子,但是內核完全國產化,完完全全就是民國黑幫的故事!在這堅決不劇透,因為也沒辦法說,時間線太亂(笑哭)!其實看下面的人物對照也許就知道羅曼蒂克為什麼會有消亡史了!
人物對應:
陸先生——杜月笙
“小六”——露兰春
老大——黃金榮
二哥——張曉林
吳小姐——蝴蝶
戴先生——戴笠
車伕——國民黨特工
“小五”——杜月笙的三姨太孙佩豪

這是小弟猜的,一看右邊這一列名字就知道要講民國黑幫抗日史,no no no,這個故事太low了,電影要呈現的,逼格不知道比這個高到哪裏去了!格局更宏大!歷史性更厚重!導演野心也更大!
1000個人讀哈利波特,就有1000種哈姆雷特!
羅曼蒂克:非常美好浪漫的事物!
為什麼消亡,因為那是屬於上層貴族階層的羅曼蒂克時代——黃金十年,下層人民的羅曼蒂克的到來是1949年10.1日到來的!懂了吧!
…………………………………………………………………………
百度說:
影片囊括了实力明星阵容、帮派家国的凛然秩序、挺身赴死的兄弟情义、悱恻缠绵的多角爱情、民族大义的坚定选择、高品质多维度的浮世绘全景,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融会贯穿了多种类型元素,通过与众不同的笔法、时间线索与人物线索的交叉叙事,深刻挖掘出人性的贪痴善恶,标立了华语商业作者电影新高度。不低估观众的鉴赏水平,该片在结构上再行突破,精妙合理的结构为影片带来一种气势,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导演程耳的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在于商业诉求与个人风格之间找寻最佳平衡。程耳眼中的商业,不是流俗,而是审美追求与价值观的展现。该片表演收敛、剪辑凌厉、摄影冷峻、色调鲜明、音乐个性,影片凌厉鲜明的剪辑风格,角色对白也充满了双关。作为一部群戏电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充满对峙与搏杀、暴力与情欲、忠诚与背叛、信仰与宿命,是一部标准的商业大片。发布于 2016-12-20

0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收起







枫枫


HR




借用朋友的一句话评价:喜欢的一塌糊涂
借用朋友的一个疑问句:不明白哪里可以不懂
然而票房还是被碾压,但私心里又不希望太多人看。
毕竟像我这样一听片名就无脑拒绝的观众不在少数,好在我相信朋友的审美,还愿意尝试一下。
当然看完很惊喜,喜欢的一塌糊涂,也觉得这个片名再好不过了。
然后我就变成了另一个“我的朋友”,不希望太多人看,真的,现在大众看不惯文艺片,习惯用装逼概括,有时候有的好东西为了让他不被人玷污,会有想珍藏的冲动。
对于装逼这个问题,我觉得程耳就是在这样装逼的过程中变成牛逼的,看好这个导演。发布于 2016-12-24

02 条评论分享

收藏






徐小疼


钢铁少女/小说/编剧/万籁工作室


19 人赞同了该回答


外滩教父,上海往事。
迷你莱昂内,小号王家卫。
值得看,请一定多看几遍。
PS,《边境风云》也非常好看,推荐编辑于 2016-12-16

1910 条评论分享

收藏






老斯基


迷路,不开车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当赵先生舔小六脚的时候
我想到另一个死恋足癖
发布于 2016-12-18

12 条评论分享

收藏






李菲儿


不爱看电影的艺术生不是一个好厨师!


3 人赞同了该回答


《罗曼蒂克消亡史》刚刚上映,提前看过点映的小伙伴们早在豆瓣知乎上纷纷给出“年度十佳”的好评。这部电影首先抓人眼球的绝对是片名。罗曼蒂克到底有多罗曼蒂克,既然是罗曼蒂克却又为什么会消亡。

影片中大量用到了对称镜头,和三分镜头的灵活运用让人联想到了《布达佩斯大饭店》,规矩,精致的就像上海人的饭菜。美,真的很美。固定机位和固定镜头的拍摄手法使得整部片子呈现出强烈的沉重感和压迫感。包括几个吃饭的镜头,我被他们吃饭的场景所吸引,恨不得看完电影就去找家地道的上海餐厅解馋,却又因为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仿佛使我已然放进嘴里的食物变得难以下咽。

做什么都不能失了礼仪。哪怕是黑帮,上层黑帮就是和下层黑帮不一样。杀人前仍要喝茶,自己人死在自己眼皮底下也不能看第二眼,无论如何都要装作气定神闲的样子,一步也不能跑,什么时候气场和风度都最为主要。

陆先生身为上海黑社会大佬,上有大哥下有小弟,中间有各式女人成群,对犯错之人从不姑息却唯独对小六柔情万般。
我注意到当小六对陆先生说私奔时陆先生的眼神,有多少的盼望与幻想就有多少的无奈与绝望,他不是没有动心过。
“我有一大家子人要养”,他把爱欲情仇用一句话压制到了内心的最深处。不禁感叹:再怎样心狠手辣看似对万事都无动于衷的人,心底也定有一片不为人知的柔软。
“我觉得我爱了你了,从此以后,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能对你无动于衷。”在千辛万苦找到小六时,陆先生眼里充满愧疚与心疼,而小六的眼神里除了欣喜,更多的是无奈。她意识到她真正想要的,就是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罢了。她早就得到了很多很多的爱,甚至是忍耐,大哥对她的忍让,陆先生对她的让步,甚至包括渡部最后没能掐死她时起的恻隐之心。她是一个天生的猎物,总能激起男人的征服欲;她是一个天生的尤物,总能让男人在她身边犹豫不决。

故事里的每个人用他们各自的方式抒发着自己的欲望。陆先生将自己的万般柔情留给了小六;戴先生靠收买大明星的老公来想办法得到吴小姐;表里不一的日本妹夫靠折磨小六来发泄自己的欲望,在他内心深处到底是有多大的隐忍,让我们在完全相信他是一个上海好女婿的时候,对他行为和态度的改变而大惊失色。
其实在这个被浪费的时代里,大家考虑的都是自己罢了。甚至连童子鸡也一样,因为“有瘾”了,所以离不开。

片子里女人的命运各不相同,依附权势,大小事完全拎的清的王妈却也逃不过射杀的命运;痴心一片的姨太太小五不知在被射杀时有没有明白自己在陆先生心中的地位;救了童子鸡的妓女看似能托付了终身,可在风雨飘摇的上海,最容易满足的人往往是最手无缚鸡之力的底层;还有小六,一开始的风光无限在经历被送走,被劫持,被蹂躏为性奴后,衣着朴素,装扮如寻常妇人。每个女人在故事的开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罗曼蒂克,而在结尾,也道出了消亡两字对于她们的意义。没有女人,不会浪漫。



当小六对陆先生说“私奔吧”时,他眼里流露出的是浪漫;杜淳演的马仔在之前当车夫时,无论帮什么忙都只收车费是浪漫;钟欣桐饰演的小五帮陆先生更衣拖鞋是浪漫;渡部在自己吃饭前为黑猫准备饭菜亦是一种浪漫。浪漫随处可见,可没有一样让人感到心里舒坦。
而消亡,是每个人之间爱情的消亡同样是那个黄金时代的消亡。
又或许罗曼蒂克真的没有消亡,我们全情投入的美好生活不会消亡。

时代毁灭,精神永存。

即使繁华落尽,他仍有许多跌宕起伏的罗曼史供他回忆。当陆先生摘下帽子的那一刻,仿佛是在对这个即将落下帷幕的黄金时代致以着他最崇高的敬意。
编辑于 2016-12-18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辅嗣


是山特立。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它该是一部经典。
    本来还担心这片子评论给的期待值太高,会不会在盛名之下产生落差感,好在是我多虑了,它就是一部经典,像一件艺术品一样,该永垂不朽。
    导演程耳是不世出的天才,他的才华成就了这部片子的骨子和灵魂。这片子里有大咖、也有演技忽高忽低的小女神小男神,但是真对起戏来,没有一个是露怯的,几乎没有瑕疵。没有人逾越、也没有人矮缺。美术指导和音乐指导也都得加鸡腿,每一帧都能做壁纸、每一段配乐都恰到好处。综合起来,甚至每一秒都有故事。
    这部片子有纸醉金迷、有光怪陆离、有苍凉辽远、也有大情小爱,他什么都有,但其实留给我的印象就两个字,“腔调”。从台词画面再到故事,都是满满的腔调。格局很大的群戏,但每个人物却都不单薄、都不是正常人、也都是正常人,每个人身上都有无数人的缩影、却依旧独特。每个人的每个决定、都不显得突兀、都好像理所当然。
    蒙太奇被用到了极致、不断地跳跃、翻转,却一点儿也不乱。先告诉你因、再告诉你果,先给你疑问、再给你解答。就像吴小姐说“因为喜欢上海、所以喜欢吃上海菜,因为不喜欢重庆、所以不喜欢吃重庆菜”,陆先生边听边有意无意的喃喃了句,“我的妹夫在上海开了家日本料理”,这时候镜头急速流转,又把另一层谜底真相揭开。而同时又让人回想起影片开头那段看起来与故事关系不大的对话,浅野一遍遍的强调、“我是上海人”、“如果日本人打进来了,我要誓死保卫上海”、“这帮日本人都没安好心”,除了前两句,全都是实话。现在想来,却有些刻意了。
    这是一部值得奉为经典的戏、这部戏值得一点点去琢磨,至少我觉得、在我眼里,它没有半句废话。演员的发挥也都没有拖这部戏的后腿,这部戏从头到尾没有半点传统意义上的高潮、却处处都是高潮。人生大起大落面前、演员和角色们都显得很克制,但是从特写镜头下,又能看到无限悲伤苍凉深邃或是其他的什么,这对演员的演技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但是所幸他们都给了完美的答案。
    戏里吴小姐说,“导演说了,这是文艺片,是拍个下个世纪的人看的。”王妈说,“那我们都死掉了,跟我们没有关系。”罗曼蒂克死掉了,而罗曼蒂克也许还将活着。程耳的这点傲骨也是让人不得不圈粉,拍给看得懂的人看,拍个下个世纪的人看。至于不用心甚至不屑的人,那他何必屑于你、何必对你用心、何必放下身段、摧眉折腰。
    希望下个世纪在明天。
    一百二十分的思想,一百二十分的格调、一百一十九分的完美。这是件不好轻易解读评判的艺术品,这也是最好时代和最坏时代的缩影。
    强烈安利,赶在下映之前去贡献几次票房绝对不会后悔。发布于 2016-12-24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收起







KENNY-CHEN


景观设计/养猫




电影在国产片里算是少有的类型,而且还不错可以给到7.5分。
但是我不喜欢....第一声明 立面哪些 杜月笙 戴笠 胡蝶的剧情 我并不用出来看影评在影院就能看出来...不喜欢 不是看不懂 而是的确不喜欢这种表达方式。有上海生活经历,片里的上海话我不看字幕基本都能听懂,也不是不喜欢上海的文化。其实我对其中有几场戏还是觉得不错的,但是整体我不喜欢。
前面说了那么多喜欢的我就不赘述了,强调下个人不喜欢的部分。
1.电影的时代感并不强:说是群戏,但是景别都很小。没有社会的描写,实在体会不到30年代的大上海的”生活“。
2.故意营造的精致感没有感觉:所有的布景,没有使用的痕迹,就像渲染贴图用的默认。缺少质感。
3.大荧幕特写配音:妹夫不会上海话也对对嘴型啊,你那么大的特写 让我看对不上嘴型。至少3个角色如此。不亚于长城里 刘德华的 香港军师....
4.摄影技法的贫乏:正反打,俯拍,长镜头,特写。大部分场景里的景别小。每个镜头都很精致考究,但是相互之间的衔接有些差。
5.人物塑造的过于薄弱:举个例子:抛去戴先生,老公去云南这些情节给我的吴小姐的身份暗示,我很难理解吴小姐的人物作用和心理活动,更不要说后期的消失。按照历史,胡蝶也没有要在杜月笙面前低三下四的需要吧,还要安排上“我怎么会怪你”这种台词....导演想要那种小女人在大历史里风雨飘渺的感觉吧,但是当你的男人是戴笠的时候还是可以小呼风唤雨的。编辑于 2016-12-19

05 条评论分享

收藏






阿飞


三分熟影评


10 人赞同了该回答


繁华落尽的十里洋场,满目疮痍,大梦初醒,任何的善意在这个荒唐的年代都是奢侈和徒劳。
不论是陆先生对日本妹夫的宽恕,老板对小六的仁慈,小六对日本人的隐忍,还是吴小姐对丈夫的一厢情愿,车夫对陆先生的忠心耿耿……最终都是浮眼云烟,付诸东流。正如本片英文译名所述:被浪费的时光。
对善恶的选择往往就是这样,并非我们选择了一方面,而只是我们没有选择另一方面。
就像小六惨遭日本人侮辱后递上的手帕,陆先生死里逃生后对遗孤的收留,并非他们真的选择了善,而只是他们没有选择恶。是因为人性本善,亦或是情感上的惰性使然?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样一个家国沦陷,人性凋零的年代,善意得不到珍惜,回报更不待言。在残垣断壁中闪烁出的人性微光,更像是奢侈的罗曼蒂克,镜花水月,虚无缥缈。
善恶是相对存在的,没有恶,何来善?正如费加罗婚礼中的那句: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毫无意义。如果我们不吝啬自己有限的善意,又如何能指望别人能够珍视呢?
就像小六在戏中戏里的台词:
“我想要的,是一个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发布于 2016-12-17

104 条评论分享

收藏






宋小君


前面有令人战栗的光辉


17 人赞同了该回答


你的罗曼蒂克消亡在何处?

/宋小君

美好的东西,要是撕碎了给人看,便成了悲剧。

上海,一直是一块上好的幕布。
做过十里洋场,做过孤岛,有百乐门,有张爱玲,有阮玲玉,有杜月笙,有金嗓子。

家国破碎的背景下,大小人物都仓皇失措,命运飘萍。
罗曼蒂克更是只有去死的命。

吴小姐的罗曼蒂克死在丈夫戴上帽子,以对一个妻子不该有的礼貌,点头告别那一刻。
戴公馆对于乱世里的女人来说,是一个好去处,有钱有地位有人保护。
但也是一个女人爱情的坟墓。
从此以后,活着比罗曼蒂克重要。
演了半生戏,在镜头前,你有剧本,在生活里,你看不见前面,你只能往前走。

老五的罗曼蒂克死在那一通来自陆先生的电话。
男人并没有耐心,或者是没有必要,听完你的问候。
要伤透一个女人的心,用不着刀枪,冷漠就足够了。
老五还是打算替陆先生办这件事,本来只是给一张通行证,她却决定搭上性命。


临死前唯一的温暖,大概就是车夫的那句责备,你来干什么,回去!
回去也是伤心,又何必回去?
车夫和老五之前有无情愫,故事里没有展开,但从老五中枪的时候,车夫的表情来看,他们之间也是有一段罗曼蒂克的。或许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经消亡了。

小六的罗曼蒂克为期最长,却死去得最早。
大概从嫁给戴先生的一刻,就已成了行尸走肉。
所以,她滥情,上许多男人的床,热情也是薄情,大概对陆先生有过一些自己都知道是花痴的希望,但陆先生一句话也断了她的念想,我要照顾的人太多,里面有你,但不只有你。
赵先生在小六心里,没起过什么波澜,两个人或许都是逢场作戏,只不过,他们是演员,不是导演。演员的命运,总是掌握在导演手中。
好在,王先生和陆先生还对这个难缠又不听话的小六,保留了最后一丝温存,让她走,不让她死。
但可惜,陆先生的妹夫渡部,大概是在天天扮演上海人,伪装幸福的身份里,压抑了很久,把自己的某一部分逼疯了。
杀赵先生,杀司机,在两个尸体的注视下,强暴小六,无非是一种发泄,既然疯魔,就疯魔到底。

囚禁了小六之后,吃饭,做爱,两个人都痛苦。
痛苦得并不是当下的处境,痛苦得是两个人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一个是男人的玩物,无论多么精致,对男人造成威胁了,都会被毫不客气地丢弃。
一个是战争的工具,无论地位多高,有多大的功绩,在整个国家的野心里,也只是一枚棋子。
两个儿子,一个妻子,也成了他的棋子。
渡部的罗曼蒂克,死在了他踏足上海之前。
既然是战争棋子,他早已经没有了罗曼蒂克的机会。
唯独在最后要掐死小六,终究还是放弃的时候,大概是闻到了心底残存那一丝罗曼蒂克的味道。
最后,死在小六的枪下,也算是某种死得其所。
倒也是一种罗曼蒂克。

陆先生妹妹的罗曼蒂克死于丈夫渡部最后一次仓促而又未成行的爱抚里。
那大概是仅有的一次真情流露。
渡部对两个儿子是天性流露的爱,对于妻子,却一直保持着冷漠的距离,因为他是间谍,他是工具,他是插进上海的一把利刃。他有自己的榻榻米,自己的猫,做给自己吃的饭。而这一切,又哪里是一个置身事外的妇人能知道的呢?
临死前也不知道真相,大概就是对她唯一的安慰了。

处男小弟的罗曼蒂克本应该安放给乡下的相好,却意外给了凉薄又善良的妓女。
乱世里的一句,我养你,让妓女笑了,疼了,也心软了。
至少在故事里,小处男和妓女的罗曼蒂克还没有消亡,又或者是在消亡的路上。
谁知道呢?

陆先生的罗曼蒂克,死在了一家被屠戮殆尽的枪声里。
任你再大的官,再高的权势,家人始终是基石。基石不在了,心就不软了。
杀人诛心,这个道理,陆先生比谁都明白。
所以,在战俘营,让间谍渡部远远地看着,杀死渡部的儿子,自己的外甥,渡部彻底被摧毁。
而陆先生自己,其实也早已经被诛心了。

等到繁华落尽,上海沦陷,只手遮天的大佬,也只能孤身一人,像个普通旅客一样,脱帽,抬手,接受安检,接受命运的嘲弄,接受茫然未知的前程。
编辑于 2016-12-20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凯


我就瞎扯,你就看看得了


38 人赞同了该回答


看完电影后,我整个人都特别慢,走路也是,特别稳。
于是,错过了一趟回家的公交车。发布于 2016-12-17

3814 条评论分享

收藏






陈言辉


悬命一生,人畜无伤。


21 人赞同了该回答


以前没有看过程耳导演的电影,这是第一部。看完之后觉得他是一个非常用心的导演。
1. 画面
非常契合这部电影的名字,影片中的画面和景物往往是极致对称和唯美的,就算是一景一物,也做到了唯美浪漫的感觉,把动荡时期的上海黑道及生活圈子以浪漫手法表现出来。
      中景和远景多为对称画面,特写镜头几乎都是正面,即使是两人对话也是一人一正面。中景时也有几处阴影拍摄,只看到黑色的身影,显得分外唯美。
2. 叙事顺序
在画面上如此强迫症的程耳导演,叙事顺序剪辑上怎会随意?事实上,我认为本片的叙事顺序也是极度唯美的。以往我们见过倒叙和插叙讲故事的手法,而本片的插叙特别之处在于每一个叙事点都就有悬念和意外之处,犹如啮齿,故事说到了最后,才会把前因后果都连续起来。
3. 客观
要说消亡史,这故事就得客观,不偏袒,不露喜恶。拿日本人来说,他对猫有感情,有爱心,但真相出现后他又令人生恶,到最后被下命令去杀小六的时候还是没有下手,留了活口让小六日后成为了枪决自己的人;拿陆先生来说,作为江湖大佬,要摆平事情也得杀人做生意,跟日本人谈判时自己日本妹夫被枪杀他仍面无表情的离开;来上海打工谋生的小弟,一方面对自己的相好老实本分,一方面在活埋时又面目狰狞,经历了劫后重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自己的相好也抛诸脑后…在这样一部消亡史里,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鲜活的,不是刻板脸谱,导演交由我们自己去评判,这才让人有思考。
4. 演员的演技
葛优的演技是没话说的,根据时间的不同,陆先生的地位身份有所不同,表演自然也就有层次。
袁泉,跟丈夫在家中的对手看得我好激动,前面说了镜头正对着脸,微表情的眼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故作镇定嘲笑丈夫的虚伪,到随丈夫起身眼神的跟踪上仰,最后到丈夫出门那一刻砰一声关门时的一震,都是演技撑起一台戏。
霍思燕,一个见过世面的妓女,看到血淋淋的小弟丝毫不怕,再看到他手中的钥匙,立刻明白了王传君演的那个人可能已经死了,她平时也一定见过打打杀杀的小混混,先是泪光闪动,随后被眼前的这个小伙子牵着手立刻笑了起来,善良的妓女,话语和姿态中无不显露出上海女性的“嗲”(当然配音不是霍思燕)。
阿娇的小五出现三次,前两次全部只有侧脸,可能是导演要安排的,第三次是在车站,唯一的正脸出镜就是被枪杀了,小五是性情中人,车站那场戏杜淳对她只说了一句话,“你怎么来了?”,信息量就很大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小五的戏是深夜接到陆先生的电话托她办张通行证,接完电话后就踉踉跄跄地坐在床上,然后就是浓妆赴车站,还记得第一场戏小五对陆先生说什么吗?“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此处小五应该是心系陆先生所以去车站帮忙让杜淳能够轻松杀掉老二。这场戏里阿娇的表情也可圈可点的。
章子怡,在女性角色中挑起大梁,表演跨度非常大,寂寞、风雅、俗气、恐惧、渴望、满足、仇恨…都集结在这个角色身上,有的时候我们要在她的脸上看到好几种情感的复杂交织,她的表演并没有令人失望,精彩绝伦。
闫妮,最后说一下王妈这个角色,体面、精明,她的精明在于会看形势说话会拐弯抹角。体面,临死前都得走到位子上死,把手上的东西交代在边上。

总之,我感觉这部电影里每一个角色导演都挑了好演员,会演戏的演员,故事也讲得好,属于文艺片,要静下心来细细品,细节之处有回味无穷的感觉,值得欣赏。编辑于 2016-12-19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号乘客


一枚来自罗源的乘客。


8 人赞同了该回答


摆好“葛优瘫”,听我小谈:
对比结论:
这应该是我今年看过的华语最佳(喜爱程度与《路边野餐》并驾齐驱)。从各方面来说,《罗曼蒂克消亡史》是我今年看过国产电影中将商业和艺术结合的最好的,同时也不失形式的风范。
我的一段话点评:
历史是一出风流的杀戮。所有疯长的野草、弥漫的硝烟、鲜红的热血最终都将面临寒冬慢条斯理冰冻的封存;永恒即刹那。 他们的人生就如同那一支默然地藏在那个古朴木盒子里,戴着精致玉镯的被截断的纤纤玉手,精致而残忍。
影片大概:
电影描述了一段时局纷乱下千丝万缕的血色浪漫;一个叱咤风云的家族恩怨与家国情仇在细微处慢慢绽放。其实,我很高兴院线能公映这样风格化的电影,尤其在岁末年终。不出意外,本片大概就是2016年华语电影最漂亮的终结,它为年关的华语电影添置了意韵绵绵的一笔,也为今年全年院线公映的华语电影增添了新的光泽。该电影明显没有走近年来优秀华语电影的共性。删除了共性自然就意味着多了个性。但它的个性体现绝非是故弄玄虚或者高高在上的只管绕晕观众,又不愿意让观众读懂些什么;反而我觉得它是试图让大家去尝试什么,并接受什么,最后再理解什么。
整部电影饱含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感情保守的特点,不论是画面构图还是人物对话,都让人觉得克制内敛,即凡事不说破。不说破,是为了让情感在无声处消融。【有些话,说出来不代表你能明白;不说,不表示你不明白。】片中的人物对话简短不繁复,每一句都点到即止,没有多余的语法和用词,处处透露出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克制,同时言到意到。比如:陆先生与日本人谈合作开银行的时候,本意是拒绝同日本人合作,前后他说了两次:喝茶。语虽短,但寓意呼之欲出。(当然,全片他不止说过两次喝茶。)
点化之笔:
说到我自己最中意的结局一段,我觉得很有滋味,甚至点化了全片。就是最后一场戏:
陆先生在过安检的时候,工作人员叫他过来,他便过去;叫他抬手,他便抬手;叫他脱下帽子,他便缓缓的低头,准备脱帽。这和最初他谈话时说的:【这些人没有正常人的情感,大多数人喜欢的他们不喜欢,比如秩序。】恰好做了一个对比呼应。陆先生这一生叱咤江湖,维持和创造稳妥可运营的秩序是他天生的才能和责任的认知。但即使像他这样一个大人物,在纷乱的战事时局冲刷下,最终也得向他一心想要维系的秩序低头,虽然这样的秩序未必如他所料想的那般。我内心不禁暗暗感到风云变幻,时代流转的无奈。
我觉得这个收尾虽然只轻轻落了一笔,却消散了人物一生的跌宕起伏。看似云淡风轻,但个中滋味却讳莫如深,实在妙哉!也顺带验证了无论什么人总有低头的时候,人们最终也不得不向自己创造和维持的事物低头,比如:我们创造的:法律刑罚、秩序规律、交通工具、枪支弹药、道德传统,甚至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手机、无线网络等等,每一样都渗透在每个人生活中,每一样都是我们不得不委身臣服的。
关于一些电影结构:
最承上启下:食为天。
电影里关于饮食的戏份可谓众多,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食待客是很典型的一个中式传统,在中国人的习惯里,对待来客的最直接方式便是:吃。见客会面必然少不了布置或者招呼对方吃东西,然后饭桌局上再进行谈话(谈判)。饮食与交流,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观念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导演用心良苦的搭设了许多同饮食紧密相关的对手戏,可以说这些戏份拍得都颇有味道。电影里诸多重要的决定和信息都离不开饮食。可谓一张饭桌张罗一出好戏。
比如:
1.早茶桌上谈判,先是喝茶,后是端点心,好吃好喝就着对方,创造一种放低姿态,平等谈话的氛围,目的是让对方感受诚意,平心静气地使用和平方式解决工人罢工以及人质绑架的问题。但餐后对方却依旧没有吐口并选择欺瞒,陆先生转眼就采取了血腥政策;就此谈判决裂。一瞬间,观众便明白陆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渡部就着夜色在他的餐馆里不紧不慢地做了两份日式料理,预示餐馆里实际上有两个人;
3.日本人最终下手的地方,陆先生选择九死一生的碰面地点是妹夫的日式餐馆;
4.杜江对霍思燕做出最后承诺的时候,就是他对霍思燕说出[我养你]的时候,他正在餐桌上吃饭。(当然,似乎只有杜江一直在吃。)
5.陆先生一家人吃饭,小六谈论拍戏时导演的反应和最后也许自己的角色最终没死的结局,以及王妈半截插话说到什么活都可以做,但只收拉扯钱的车夫,最后车夫一直陪伴陆先生到最后;
6.陆先生代小六向老板求情的时候,是在饭桌上,待老板先开口说出不杀小六,陆先生才拿起勺子吃饭;
7.吴小姐为了丈夫越轨的事,去求情陆先生,见面谈话是在陆先生家里餐桌上。
8.王妈带着点心,口信和戒指去看望吴小姐并传达戴先生的意图时是在吴小姐家里的餐桌上,并且点心也被拿了出来开了封;
9.渡部囚禁小六时,两个人对坐吃饭和两个人性交时的戏份交织在一起;每一次吃饭的情绪都在变化。
10.陆先生到重庆见吴小姐的时候,是在餐桌上。吴小姐说:她不喜欢重庆,所以也不喜欢重庆的食物,她喜欢上海,所以喜欢上海的食物。陆先生转然问:我妹夫在上海有一家日式餐馆,你去过没有?
11.吴小姐与丈夫在就他是否可以不接受戴先生的“好处”离开上海时,两个人谈话是在他们家的餐桌上。但这一谈话没有吃饭,仅仅只是谈话。也许吴小姐自有不想吃“散伙饭”的意思,不吃饭也许一切还尚未结束,下次还可以一起见面坐在家里吃饭;吃了饭,就真的曲终人散了。但结局吴小姐可能早已猜到,吃与不吃不是重点,重点是她可能还心有不甘。
12.见小五的时候,佣人阿姨开门后见陆先生,问要不要给他准备吃的?他说已经外头吃过饭了。阿姨说:太好了,省了饭钱。陆先生回头问小五为什么佣人阿姨今天怪里怪气的,她回答因为陆先生晚上出去吃饭局,没带上她。但她不生气,只是阿姨生气。说明:带不带人吃饭局直接奠定了一个人的地位。阿姨是为小五姑娘的无怨无悔抱不平。
以上这些和饮食紧密联系的部分,导演都悉心铺设了桥段,并将它们逐一贯彻在电影的各个时间节点。这些饭桌上的谈话都见证并造就了所有人物摇曳的命数。
最被迫的举动:一次选择。
后面发生的每个人物的故事与结局,都在以上各场“饭桌会议”的谈话后,逐渐铺设开来。所以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巨大举动,其实早已写好了因果,并在一片静默的未知中一点一点撞向他们每一个人。他们不论男女老少,在命运的驱使下都在做出选择,但命运叵测,最终这些人也只是在被迫选择一个结果。
比如:
陆先生选择了对抗日本人,【他选择了一次前途未卜】;
小六选择对抗老板与赵先生在一起,【她选择了执着的天真和未知的赌博】;
渡部选择了一次长期预谋的伪装,【他选择了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双重身份带来的自我矛盾】;
吴小姐选择被迫跟着戴先生,【她选择了爱的绝望】;
杜江选择留下来,【他选择了一次违背和一次负责】;
小五选择了自身前往刺杀,【她选择了为爱牺牲】。
车夫选择了永远只收拉车的车钱,【他选择了始终如一】。
最纠缠的情感: 爱,欲,愿。
现在回想起来,电影里各色人物之间的恩怨纠葛让我忽然感受到一种模糊而强烈的想法,那就是:【爱比恨难多了。】尤其是陆先生对小六,渡部对小六,小六对老板,老板对小六,小五对陆先生,吴小姐对她丈夫。在这人来人往的时间情欲中,最终他们都很难真正去彻底恨什么人。
包括:
陆先生对小六默默的爱意;
小六说自己不要一个博爱的男人,而要一个有偏爱的男人。所以在不得意的婚姻里,她依旧马不停蹄,左右辗转,最终选择赵先生却阴差阳错的被渡部囚禁起来当了性奴,长此以往却也渐渐认了,乃至于渡部最终没有掐死她马上脱身出屋,小六居然也移步追了上去;
明知道小六想同自己离婚所以到处沾花惹草,老板也依旧没有痛下杀心;
小五对陆先生充满耐心以及对待他柔情的爱;
吴小姐对丈夫深切真诚的挽留。
以上这些,我相信他们都曾怨过,也都恨过;但最终是爱,或者一种比爱更有力量的情感战胜了恨,并否决了他们彻底去恨;又或许是战火纷忙带来的时代困倦消解了恨意。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和渴望。这份欲或者直白粗暴,或者内敛深沉。这份欲,紧密地贴在爱的情感里。
他们也有自己的愿,虽然说欲望是愿望的体现,但我觉得这么说不够准确。欲望指的通常是眼皮子底下的需求,比如饥饿感和饥渴感;愿,则是时间很遥远的东西,它无法解决你眼皮子底下的需求,却是你一辈子在无数个眺望与回首之间寻觅的东西;是无数次失望又重新捡起的希望。最后,他们谁都没能如愿,但这和其他人也并无差别。
说来,轮回也自有奥妙。片里对小六有爱欲的男人,除了陆先生,其余对她都有肉体的染指;但最终解救她的是唯一没有对她染指的陆先生,她却也成了陪陆先生到电影最后的女人。
关于构架。
在艺术表现手法里,空间可以被隐藏,时间可以被逆转被敲碎。这都是本片中所作用的处理时空的方式。电影全片的时间线设置整体上是:一个现在 +一个过去+一个后来。中间过程中,剪辑穿插了一些破碎的时空线索,让片子多了一些悬念的意味。
在构图和镜头处理上导演下了想法和手笔。古朴的场景搭建和色泽偏厚暖的光线意图让电影看起来更接近上个世纪的旧彩色画片;加上许多慢镜头的使用,让细节在流转上显得得更慢了。颇有点营造:记忆里旧光影的人,事,物,它们都过得很慢的意识。但我觉得还是有些遗憾(吹毛求疵一下)这样手法过多地去营造影片氛围还是太过于刻意了,反而少了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精致。但总体而言:单个单个画面去看,刻意的美感也算没出太大的差错。
原声带有些人认为不大好,但我觉得很不错。尤其在今年我看过的国产电影里,算是给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钢琴,提琴和鼓点节奏,我自己更喜欢几首歌曲,歌曲的出现与画片衔接的位置都恰到好处,正好创造共鸣。片尾曲的力道和厚度也够,但遗憾的是网易云目前暂时不能收听。
PS:最帅镜头:
这里我想说一下这场戏。就是:陆先生与日本人在餐馆里会面,然后开始火拼的时候。当日本人举枪对着他,在一片混乱狼藉的空间里,陆先生一个回眸从容不迫对望并走开的样子,一个慢镜头起来;瞬间,我觉得葛优老师的气势真帅呆了!!!!
最后。我很高兴华语电影终于也开始玩起风格。整体上对于我而言,《罗曼蒂克消亡史》是那种我明知道它玩的是形式,但仍旧会觉得它好的电影。
各位朋友们,元旦之前这是我推荐的最后一部国产片。编辑于 2016-12-21

84 条评论分享

收藏收起







曼崽


与世界无关小组的成员。


15 人赞同了该回答


张怡微在很早以前她的博客里写,也许老上海、老台北,都不过是华丽的谣言,是臆想的产物。她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但对于常见的、大众心中对于老上海风情的想象与描绘,她也觉得一样陌生,那并不是她所体认的上海。所以她写,都是遗风在醉人。那么在我看来,“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影片,也是在为这种臆想添砖加瓦,是一种想象出的“风情”、“规矩”和“格调”。而这样空中楼阁的想象,最终只落得形散神散。
程耳无疑是有才华的,也有野心,有认真,有诚意,这部电影是有企图心、有建构意图的电影,演员的表演(虽然上海话说得不地道,但依然是有认真往那个方向靠)、道具和美术、电影的剪辑,都很见心思,非常可惜的是,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去联系起所有的线索,将它们像更高更深更阔处推去。电影的名称已经将导演所希望讲的主题道了个明白,罗曼蒂克消亡史。很显然,这个电影是关于一个曾经有的、而现在已经不再了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价值观,可以是生活或者伦理秩序,也可以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关于这个东西是怎么消逝的,可以是战争的冲击,可以是时代的变迁,可以是现代化的飞速入侵,总之有很多的路径可以选。
关于“(文明的)消逝”这个主题,实在已经有太多的作品。近一两百年来,世界各地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所有的生活都在被改变,一定有非常多的冲击,思想上的,生活上的,物质上的,秩序上的,因此有大量的文艺作品在探讨“变迁”或者说“消逝”这个主题。远的有“乱世佳人”,有小津,近的有“布达佩斯大饭店”,有卷福演的“队列之末”,其实老舍的《茶馆》、《断魂枪》也是在写新旧交替之际人们心里的阵痛。写这个主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很清楚,消逝的是什么,你所认为的文明具体到个体身上、到生活里,究竟指什么。所谓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裂给别人看,但首先,你要先建构出这样一份美,让观众可以感同身受的,然后将它撕裂,才让感到痛。否则不过一声脆响,玉碎瓦裂,摔便摔了。
拿“布达佩斯大饭店”来举例,也是讲文明的消逝,那么这部片里的“文明”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和温情,曾经,人还会为非亲非故的人的生死存亡而奋力相帮。譬如古斯塔夫会为了他的小学徒的人身安全而和士兵叫板,比如古斯塔夫的同行,其他饭店的大堂经理们,会为了救他而团结协作。当然,还有就是人在乱世里也要尽力衣冠整洁乃至还要喷香水的这一点体面。但这一点的体面是锦上添花的补充,最重要的还是乱世里人性的一点微光。而“罗曼蒂克消亡史”里呢,这里面的人性微光大概也就是杜江演的童子鸡对救了自己的妓女说,我不会白弄,我养你,和倪大红演的梅老板让葛优不要杀掉他出轨的老婆,再给她一点钱,让她以后好生活。老实人朴实的、报恩式的爱的宣言,和心狠手辣的大哥的一点不忍心,就是这部片子里的人性了。珍贵吗?也是难得的。但是过去的时代所特有的吗?并不是。消逝了吗?也未见得。
很多人探讨这个片子里,曾经人们还是有体面的,后来战争来了,改朝换代了,连体面都没有了。那么这个曾经的“体面”是什么呢?是大佬们杀人不眨眼时还要吃菜喝茶,是所有的狠话都不直接说,而要拐着弯暗示。那这个体面没有了,又体现在哪儿呢?就体现在大佬不再是大佬,要脱帽,要接受检查。未免实在是薄弱。
其实这部电影的题眼明明在开头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有些人没有正常人类的感情,不喜欢好东西,不喜欢高楼与秩序,甚至毁了上海也在所不惜。显然“上海”在电影里也是一个符号,但这个符号承载的是什么呢?什么是导演眼中极为珍贵的上海呢?旧帮派之间的兄弟情谊?十里洋场的繁华与风情?乱世里的真心?都没有。“上海”作为一个符号是被架空了的,只存在于演员们不标准的上海话里和电影精良考究的民国戏布景里。再有,题眼虽好,后面的戏却完全没有围绕题眼来。赵宝刚饰演的“毁了上海也在所不惜”的“没有正常人类的感情”的北佬,一开始就领了便当,而后面戏里的日本人和陆先生之间的杀来杀去,也多是利益恩怨,少了家国感情。
再讲讲电影的结构。无疑电影是以陆先生为主要的线索人物,以其他人为群戏来写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消亡。群戏是非常考验情节构架功力的,也考较导演对于人与人的关系、彼此命运之间的勾连有没有深刻周全的认知。好的群戏是像《天龙八部》那样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命运息息相关,我的选择会影响你的人生,但我怎么选其实都是劫,众生皆苦,有情皆孽。这部电影呢?杜江饰演的童子鸡开头戏份很重,后来不了了之,说他的命运和大佬们的命运形成映照吗?只怕牵强。而袁泉演的大明星吴小姐(原型是胡蝶),和戴先生以及拖油瓶老公那段故事,与其他人的命运有关联吗?也不太有。群戏是讲每个人各有人生各有难不假,但作为一个整饬的作品,角色的不同命运之间是有隐喻、有对照、互为功能的,否则就是废笔。
整个片子非常漂亮,可惜也就可惜在太在意这份漂亮上。太多片段都有一种,“都坐好了啊起音乐了。showtime!”的起范儿的架势,若是能稍微放下一点这样的顾影自怜和对“老上海风情”的强行附会,电影只怕会更有格调。
本不存在的东西,又何谈消亡呢。所有关于老上海的想象,都是遗风在醉人罢了。
发布于 2017-01-07

15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贺兰乔月


食量最大的女演员。(公众号:贺兰乔月)


109 人赞同了该回答


蟹妖!!!

好久没答题,今天实在是忍不住!
这次是我第一次看程耳导演的电影,从试映厅出来后超级激动,思绪乱七八糟的,尽量整理一下给大家分享。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完成度更高的「一步之遥」。
算是很高的评价了,因为我很喜欢「一步之遥」。
姜文也是个掌控欲很强的导演,但显然程耳用了更多力气把故事传递给观众,所以在与观众对话方面显得更「成熟」也更「诚恳」。

大家都在猜测片中几位主角与现实中的人物的对应关系,而导演却意味深长地微笑着不置可否。


他说葛优做了个平头是因为更像那个时代的人,和扮演其他角色时更硬朗而不庸俗。言下之意别猜陆先生和杜老大的关系了,即使预告片里那一句浓墨重彩强调的「你还真不把我们当流氓。」里满满的杜老大范儿。

所以,虽然时间和地点(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是实写,而人物和事件却虚虚实实,导演意图很明确:

我只愿把你们带入当时的上海滩,去体验吴语区那个被浪费的时光,而不是给你读学术文献,变成历史传记。

这样也破解了观众的观影门槛,毕竟你不需要有任何历史背景就能很享受这个故事。所以整个故事的流畅也愈加帮助观众进入到那个社会环境里去。
也就理解了导演让大部分演员说上海话的意图——建立好语境就更容易塑造环境。
就像本片的英文名一样:The Wasted Times,被浪费的时光。
没有别的更深层的目标,这部片子就是程耳建立的虫洞,若是观众能从电影院大荧幕上经此窥视到那个时代的一点豹斑,也就完成了任务。


目的虽然单纯,却全然不讨好观众。不为了好卖而降低标准。从题材、置景到调教演员上,都没有迎合市场来做爆米花电影,而是通篇充满了导演自己的表达欲。

走窄门,他说。

于是他把故事线和时间线切乱,为了更好的氛围。

于是你能看到葛优和章子怡都脱开了他们平时在镜头前的娴熟(省力)表演方式,而变成了程耳心目中的陆先生和小六。

但阿娇还是阿娇,韩庚还是韩庚,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对不同演员的刻意为之了。

能否调教演员几乎是一个导演天赋的指示标,费时费力还费天赋。
许多优秀的导演都非常会挑选和调教演员,这就是为什么王家卫手里的主演好像都是他们表演史上最好的状态,而张艺谋也总能让女演员改头换面,从演员变成角色。

我自己也遇到过相当优秀的导演,《少年班》的导演肖洋,他总能在几句话之内让你明白他的目标,而通过一些意像的描述,让你进入他营造的氛围,以他的方式思考。

这种导演有才华的加持,心里燃着火,而理性和克制就像一个香炉盖,藏焰,不见火而只见烟,调教出来的演员总有更丰富的层次。
说到「克制」,不得不提那几场暴力戏。
我问为什么要把暴力戏拍得这么优雅?

导演说,这叫优雅的阳刚。

》》》以下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童子鸡」上一秒还是个可爱的小处男,很有原则地要为乡下的相好守身如玉,下一秒就拿着铁锹往俘虏头上砸,那几下砸得很硬,很干净。

我想起「潘神的迷宫」里上尉用瓶子砸那个狩猎人的儿子的鼻子,也是这么硬,好像砸的是一块木头,而不是人的头。但「童子鸡」为什么不让人害怕,因为这场戏处理得很干净,他砸人的坦荡好像也让观众觉得,这就是一块木头,不是人脸。

我喜欢这种暴力,既克制又硬核。
而大屠杀那场戏,葛优的表演棒极了,他在枪战中体面地站起来,升格的镜头看着他穿过满地的尸体和血液冷静离开,配上慢而抒情的音乐,诠释了一位大佬的优雅。

中国文人觉得留白和淡然更为清雅,而程耳的这种克制,明显是暴力里一种更高级的审美。



浅野忠信饰演的渡部的转变是很能被预知的,毕竟他作为「上海人」话说得实在是太满了。
字幕说,别人说,他自己也说,话说得太满是要摔跤的。
果然,在送章子怡去苏州的时候,他们的车遇到了日军的运兵车,在夜里的野地里,运兵车的大灯照着子怡的脸,完美得不像样。
日本兵入沪也勾起了他的心火,美人在侧,便一定要做出一些不克制的事情来。
作为上海人的渡部一直在说:不要在茶楼里搞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现在心火烧掉了纸糊的壳子,拔枪解决掉司机和副驾,再要了子怡。

那场戏里没人恨渡部的叛变,毕竟上一秒子怡完美的脸还尤在眼前,为她犯哪样的罪都仿佛不足为奇。子怡太美了,那是一种事不关己的美,对未来和现在都淡漠的美。
那种美是有层次的,淡漠是因为太在乎,在乎「意义」,但乱世中的美女又有什么资格在乎「意义」呢?她是一个被时光浪费的美人。
另一个被时光浪费的美人是袁泉,大明星,所有人都为她倾倒,除了自己丈夫。

丈夫选择了用大明星老婆去换了能赚很多钱的好工作,从来都愁眉紧锁的他,在走之前冲她释然一笑。那一笑也让人原谅了他的辜负,有的渣男大概福薄,你们都想要的,他偏偏承受不起。

无论是「罗曼蒂克消亡史」还是「被浪费的时光」,这部电影是拍给任何时代任何观众看的。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无论在和平还是战乱,我们逃不过命运,也逃不过自己。

爱你们的 乔
编辑于 2016-12-13

10942 条评论分享

收藏收起







雪域魔君


锁定梦想,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简评(剧透慎入):
罗生门内欲断魂,
曼舞调情花痴心,
蒂落瓜熟囹圄身;
克制欲望守本分,
消遣戏子误光阴;
亡亲亡家亡国恨,
史笔史书史鉴真,
陆六劫后渊源深。
食不果腹奢谈爱,朝不保夕乱上海,风花雪月情难猜,内忧外患破阴霾,冤冤相报何时灭,以德报怨情早结。
<<罗曼蒂克消亡史>>电影笔记:
第一场 章子怡坐车,忧郁。
第二场 吃饼,说话,表情动作丰富。
第三场 葛优登场,解决绑架事件。
第四场 了解绑架缘由,情人断手,逼卓先生写出关人地址。
第五场 引出萧山,童子鸡,家伙话题,让我们萧山电影院观众全部笑场。
第六场 打死活埋。
第七场 打麻将,谈论日本人和上海,闫妮引出小张的脸色差,呼应后面小张之死的诱因。
第七场 餐厅老板做料理与黑猫交谈。
第八场 葛优会情人
第九场 日本人想与葛优一起开银行。
第十场 日本人决定杀陆。
第11场 闫妮看到小张被杀。
第12场 葛优又一次与日本人谈判,谈崩,枪杀。第一首插曲。
第13场 大难不死去约会,取钥匙,插脸,吃饭。我找工作,我养你。未曾消亡的浪漫,暗含抛弃前任的薄情。
第14场 章子怡钟汉良幽会贴面舞。葛优替老板警告大嫂检点。大嫂想私奔,葛优拒绝。
第15场 章子怡演戏,说戏,说导演
第16场 闫妮推荐人才:车夫杀手。
第17场 章子怡花痴赵先生。
第18场 章子怡求葛优让老板放过她。
第19场 老板想开了,放过章子怡。
第20场 章子怡走。呼应电影序幕。第二首插曲。与军车错车。
第21场 你是大明星,我是拖油瓶。
第22场 大明星吴小姐见葛优。
第23场 闫妮说穿谎言。
第24场 明星情断,罗曼蒂克消亡。
第25场 1941年,香港。葛优要通行证。
第26场 电话通知跑路。
第27场 车站枪战。钟欣桐和车夫杀人,被杀。
第28场 喜欢什么地方,就喜欢什么菜。
第29场 倒车,熄火。拔耳环,杀司机,车震。
第30场 挖坑,插车,隐藏后面章心软放过表弟,招来灾祸。
第31场 葛优询问表弟顺利吗。
第32场 表弟私藏女人。
第33场 表弟私通日本人。
第34场 表弟新的身份,新的任务。
第35场 日本餐厅,醉生梦死。
第36场 表弟杀不了章,当初章没有杀表弟。
第37场 1941年上海。1944年菲律宾。表弟战场幸存。
第38场 上海收容所,葛优见章。
第39场 菲律宾战俘营,葛优引渡表弟。
第40场 表弟大儿子被杀,被迫签字引渡,葛优为妹妹为国家,默许车夫和章为复仇杀表弟。
第41场 香港海关。葛优被抓。
(看其他评论,原来表弟就是葛优内弟,是个日本特务,电影口音不清楚,字幕也不清楚)
片名 字幕 片尾曲
经典语录
电影我没看懂,我也没看懂,导演没打算让大家看懂,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一个世纪的人看的。/蝴蝶
你还真不把我们当流氓啊?/陆老大
我要照顾的人太多,我没这个命。/陆老大
终评:
值得二刷三刷的好片子,罗曼蒂克没有消亡,陆和六的缘分刚刚开始。
欢乐共享完美力量。
谢谢!
以上。编辑于 2017-01-31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daodan


硬件行业中的软件工程师 软件行业中的硬件工程师




我就喜欢这种政治不正确的快意恩仇——评罗曼蒂克消亡史
进影院之前,还以为这部片子是类似青春片,爱情片一类的扭扭捏捏的文艺风(我看电影之前一般避免看简介,怕有先入为主的偏见),结果看完之后大呼过瘾,这种讲故事,快意恩仇的,甚至是不讲政治正确的快意恩仇的故事才是我喜欢的。
基本故事是,杜先生37年不与日本人合作,被日本人报复,其中一个亲人被打死,在与日本人火拼的过程中,被兄弟,老二出卖,全家被灭门。自己也差点死在自己的亲妹夫,其实是一个日本特务手里。这个日本特务早先还趁机囚禁,霸占了老大的老婆,达数年之久。而日本特务放杜先生一马的原因是想让他帮助抚养自己的两个儿子。
首先赞一点,片子中的枪战场景绝不拖泥带水,不像早先香港电影中,老大一般几枪都打不死,一会儿还能活过来给主角补枪。这部片子里面,连老二被灭的时候也就是一枪爆头,没有了。我们心爱的老五也是被敌方数枪打死,没有能够活下来。
高潮还是在电影后半段,日本战败,日本特务被关在战俘营。那又怎样,陆先生去找特务签字,他不签,马上让手下把他大儿子一枪干死。他不得不签,然后带出来,让被他囚禁侮辱的女人一枪干死。这真TMD太爽了。看的战俘营里面的日本兵呆了,看的我这个荧幕之外的人嗨了。就喜欢这种不怎么政治正确的快意恩仇。害死我家人,王八蛋,你就只能下地狱。
这是适合男人口味的电影,杀伐之气未免重了点。但是,普通民众,要在真实的生活里面苟且妥协,要是在电影这种虚拟的精神环境里还不能快意恩仇,要考虑这个考虑那个,那人该有多憋屈啊。
由此也想到,那些自己子女受了校园欺凌,甚至被欺凌至死的家长,还要考虑这个那个的因素,不敢上报老师,学校,怕被报复。你要知道,你的隐忍只会导致坏人愈加恶劣的欺凌。甚至你的小孩都死了(头几年看到报道,一个女生被小恶霸头上扎针扎死了),你还有什么顾虑,你不砍死哪些王八蛋,你想让谁来给你出气?你自己都是一个怂包,你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有勇气面对欺凌?
另外,电影的时间轴有些跳脱,看的时候要努力记着上一个场景的结尾,对不想费脑筋的人估计比较吃力。
再次大赞,真的喜欢这种快意恩仇的故事片。
编辑于 2016-12-30

0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收起







塔拉胡


微信公众号:tofumovie,卖电影的豆腐店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有剧透】
【有剧透】
【有剧透】

日版麻雀?五十度灰之上海滩?我不是黑《罗曼蒂克消亡史》,而是觉得它本应该更好。

看完当场我给的是差评,因为观影过程很不痛快,内心OS都是吐槽,明明感受到了导演用尽全力,却总有种“好像哪里不对”的感觉。细想了一天,还是三颗星吧,导演的确诚意十足,不能因为打分被划到烂片序列。

这部电影评论两极化差异特别大,也是一种成功,起码人们愿意为他争论,似乎都有话可说。

然后,说说我的想法:

1、

最开始我以为《罗曼蒂克消亡史》是部文艺片,特别是预告片,整得噶有气势的。

选择30年代的上海背景,选择上海话对白为主,大量使用慢镜头、固定镜头,我相信都是为了某种格调,或者说,腔调,文艺片的腔调。

它讲述了抗战时期的上海,帮派大佬、交际花、日本间谍、杀手、姨太太、电影皇后、大宅管家、马仔、妓女这些普通人的故事。

英文名是“The Wasted Times”,被浪费的时光,颇有点致敬《东邪西毒 Ashes of Time》的意思。

但是看到妹夫浅野忠信反转日本奸细那里,吓!居然是谍战片!

而且还是以日抗中为主题的谍战片。

日本间谍视角,默默埋伏在中国帮派里,却是杀中国人计划的主导,隐忍,智计,一战告捷,假死、转换身份奔赴下次任务。

一时间给我搞懵了:这是日本版《麻雀》还是日本版《潜伏》?

可是浅野忠信和章子怡这一部分单拎出来,就是晋江小黄文啊啊!!强取豪夺虐恋套路满满!

不对,应该是金基德,是上海滩版本的《五十度灰》,是日本的《禁室培欲》系列!


后来浅野忠信快弄死章子怡的时候突然放手,闪回到初见那场。

她给他递了毛巾,换得今日不忍。特写浅野忠信黑暗中的眼睛,好像还有泪光闪烁。

哈?这居然是个纯爱片?!

结尾隐忍了几乎一整部电影的葛大爷出马,为自己也为章子怡复仇,我再次被打懵,所以是纯爱片中的三角恋结构啰?

浅野忠信是五十度灰霸道总裁,葛大爷是隐忍痴情男配?!

所以,我整场的内心OS是:“导演你他喵在逗我呢!!!!”


2、

为什么会有这种全场被导演溜着玩儿的感觉呢?

我觉得主要不在剧情,而在剪辑和叙事。

非线性叙事其实并不少见,打乱时间线进行碎片拼接也不一定陷入混乱。

但核心在于,导演应有自己的叙事逻辑,这样整个故事和人物才能立得起来。

仅仅像这部电影里那样,拍到一半,咔擦剪掉,到后面了,又咔擦把剪掉的后一半放出来,一会儿这儿,一会儿哪儿,人物的性格没有推动命运,伏笔做得不巧,观众只会觉得莫名其妙,难以感受刻意为之的精妙。

因为即使是情绪,也是需要内在叙事逻辑来串联的。

如果观众在情绪上没有跟着导演的逻辑走,仅仅是被动了解情节进展,“你看这儿发生了这件事,你看那时又发生了那件事”,那从始到终,观众和剧情是隔离的。

这种隔离,再加上人物塑造不够到位,难以助力叙事逻辑完整和观众产生共情,所以电影院里充满窃窃私语:

“好乱啊!”

“我脸盲了吗,刚才是谁,现在又是谁?”

“导演到底在讲什么啊?”


3、

更要命的是如何处理导演的表达欲。

看过电影的人,大概都能看出,导演真的很想讲些什么。

每一场戏,都精心设计,不管是场景、镜头、台词、音乐,你很容易在观影过程中想起很多电影,王家卫,《教父》,《小姐》,《黄金时代》,《一步之遥》……

而很多细节很多隐喻,可以解读,可以挖掘。

但就是看得不痛快,很别扭。

这种别扭,就像前面几乎所有人都故意用上海话念白,葛大爷一口平仄得宜的北方话主持大局。

这种别扭,就像为了在下个镜头转向杜江身旁被绑者的时候给观众制造惊奇和笑点,杜江和王传君在车上的对话几乎都用一个固定镜头完成,很尴尬。

这种别扭,就像导演一时留足空白,一时又用力过度,他似乎很怕你看不懂,也很怕你看懂。

太刻意,就不自然。

而这种不自然,恰恰反映的是导演的表达欲过强,超出自己的驾驭能力。

什么都有,什么都没有讲到位,面面俱到,反而失了重心。

导演希望传递的东西可以很大很复杂,可以需要二刷、需要解读,但是我觉着,表述首先得单纯清楚。


4、

说说演员。

群戏最见功底,人多,戏少,演得好不好,一对比就特明显。

浅野忠信不多说,毋庸置疑的戏好,不过他戏份多,角色复杂,占优势。


支线角色里,袁泉果然是戏最好的。

这个孤傲和罗曼蒂克的女明星,性格和经历,在短短几场中,交代得特别清楚。

打电话给陆先生求援,紧张,羞耻感,仍有很强的自尊心,寥寥数语,尽在其中。

和闫妮的对手戏,特别爽快,随和中带着骄矜,分寸感拿捏极好。

转场与丈夫摊牌,是很戏剧化的演戏方式,但也只有她经得住这样的大特写,对外的坚毅,对爱人的委曲求全,看透的绝望,倔强的落泪,都很打动人。


这种舞台感,其实时不时会出现在这部电影里,包括葛优说话的方式,很容易又让我想起《一步之遥》。

但是没有姜文,葛大爷缺个对手发挥不了啊!


杜淳肯定是不行的。车夫杀手明明是故事的灵魂人物之一,却几乎没有存在感,不如闫妮的王妈,也不如王传君的马仔。


对,王传君倒是个小小惊喜,大家最熟悉他的是《爱情公寓》里的关谷神奇,那次是模仿日本人讲中文,这次是上海话,他的主场,应该是戏里面上海话说好的少数几个演员之一。

重点是角色拿捏得很用心,活脱一个有点社会经验的地痞形象,可惜,导演给这个角色的定位很局限,污力担当,给杜江做陪衬,没有多少发挥空间。


钟汉良惊鸿一瞥,但是平日的霸道总裁,突然变身上一秒又色又帅下一秒唯唯诺诺的舞蹈老师,很精彩。


“花痴”章子怡,没让我想起《上海皇帝》里同为老六的刘嘉玲,倒是像足了《2046》的白玲。


她和袁泉,主要撑起了这部片子的“罗曼蒂克”。

后台那场亲热戏原本万千旖旎,可惜配戏的人是韩庚,再好的风情也缺了半截。


但稻草丛中光影一场,真是美到极致,难怪浅野忠信“兽性大发”。


5、

其实这部电影最好的是名字。

《罗曼蒂克消亡史》,一听就很文艺,自带民国滤镜,与上海滩腔调相得益彰。

而且也等于一开始就设了问,“什么是罗曼蒂克?消亡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吴小姐的爱情;有人说,是纯洁的消亡;也有人说,电影本身,当你问,哪里浪漫了,消亡就在答案中。

导演野心勃勃,把民国诸人,如黄、杜、张三位大佬,又如胡蝶、潘有声、戴先生,都映照在电影中。

但我觉得,故事的秤心,应该在章子怡。

她大概是某种“意义”的化身或者代表。

被宠爱,被离弃,人人都爱她或者惜她,却也无人真正善待她,她追寻一些不可及的东西,被侮辱,被损害,从天真到绝望,从热情到冷漠,最后拿起枪,终结罪恶。但前路,又在哪里?


6、

听说此片原来叫《浮生若梦》,更见导演野心。

想寥寥数笔,勾勒众生群像,再以个人命运,映照一个时代,非得功力深厚不可。

这个事情,许鞍华在《黄金时代》里做过了,她用的演员更好,角色也都完整,但依然没有算得成功。

《罗曼蒂克消亡史》虽然算得诚意之作,但以“史”为名,却只拼贴了片段,恐怕导演也没想明白,以史为镜,照的到底是什么?

只是哀哀戚戚,非得有这么一种“XX已死”“XX已亡”的主张和主义。


而消亡的罗曼蒂克是什么呢?

我猜是导演准备好的对观众的嘲讽,或者是自黑:

“看不懂是正常的。”

“这是文艺片。”

“是拍个下个时代的人看的。”
编辑于 2016-12-18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舒欣


乁( ˙ω˙ )厂


26 人赞同了该回答


从编剧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这个故事是很糟糕的,因为故事中的每一个人行为都动机不足。
简单地说,你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做这些事,只是看到了他们做这些事。
葛优何时何地为何对章子怡产生感情?没有。一上来两个人就是那样一个拧巴的关系,而且之后没有变化过。
葛优对妹夫的情感变化应该是最大的,但因为前面没有刻画过最初的情感,所以弧线也没出来。
至于章子怡和妹夫的关系,就更奇怪了。
其他种种,不一而足。
观众之所以说看不明白一个片子,核心问题就是他们没有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当人物失去动机之后,故事的可信度就降低了。
我甚至觉得导演根本就没打算好好讲故事。
当然,从导演角度来说,这部片子的镜头语言在今年的国产片中几乎登峰造极
画面的设计感,镜头的运动,光和影的运用,包括演员的表演都非常优秀
但令人遗憾的是故事过于单薄,减分。发布于 2016-12-19

2613 条评论分享

收藏






王纸鑫


ALL IN


32 人赞同了该回答


王传君:你看那些日本人,都是小loulou2333袁泉角色的原型是胡蝶吧?
配乐真心是一大亮点。章子怡吃饭的时候一句普通话一句赏嗨话听的我这个难受啊!另外阿娇还是美啊,就是接杜月笙电话的背影有点发福了。闫妮一个陕北生人把上海女人柴米油盐的劲拿的特别好。韩庚本色出演……
认真看都能看懂,每一帧都很讲究,那些说没看懂的,说中国导演装逼不好好讲故事的,不是坏就是蠢,觉得垃圾左转,隔壁长城满足你对电影的一切要求。中国踏踏实实拍电影的导演不多了。
另外观影体验真心不好,坐后面的情侣女的嫌不好看又耍脾气又踢凳子的,旁边的大姐问大哥什么意思,大哥说我也没看懂,然后两个人互相问了一整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评论说我在秀优越,其实没有。记得看完驴得水出来,电梯里,几个东北大哥在那讨论,其中一个说:什么JB玩意,这个电影有什么意义嘛,我都能拍出来。要不是他们人多,我当场就笑出声了。现在迎合大众的电影越来越多了,几个小鲜肉一个大IP轻轻松松圈走几个亿,不是说大众的口味是错的,不是说你不喜欢或者说看不懂是错的,而是你说你看不懂就代表这个电影不好是很不负责任的,你的评价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电影的票房,罗曼蒂克消亡史在排片上必然被万达的长城碾压,想要翻身就要靠口碑。程耳导演四年磨一剑,不仅仅是为了钱,但是如果真的没有钱,下一部没人愿意投资了,中国用心的电影人可能就又少了一个。虽然罗曼票房惨败已注定,心好痛编辑于 2016-12-17

3218 条评论分享

收藏






张小九


一枚中文系李莫愁


15 人赞同了该回答


《罗曼蒂克消亡史》没有废镜头。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也是我看完电影后的第一感觉。
民国上海滩的风韵在哪里?在喋喋不休的吴侬软语,在一丝不苟的发型和长衫旗袍,在小笼汤包和“烧点点心恰恰”——腔调、讲究、体面,让上海滩像一个高傲又聪明的姑娘,矜持敏感,又不急不躁地把自己的风姿展现给别人。
我们看到一个摇曳生姿却也摇摇欲坠的上海,在面对战争、革命、时代那无可挽回的碾压时,所做的最后的挣扎,以及最终失败的震撼人心的美。
那就是罗曼蒂克的消亡。

罗曼蒂克是英文romantic的音译,晚清至民国期间引进中国,简单理解就是浪漫的、激情的、充满幻想的,经过上百年的语意变化,现在基本上是“爱情”的代名词。相信有很多人光看片名,直觉认为这是一部讲述爱情的悲剧,方会认为内容光怪陆离,和片名搭不上趟。
但如果含义仅仅是爱情,那么电影大可以叫“爱情消亡史”或者“浪漫消亡史”。既然用了“罗曼蒂克”这个最原始的音译,那么我们就需要回到原始语境中去。
《罗曼蒂克消亡史》发生在民国时期,整部作品的风格也非常现当代。如果你阅读过民国作家的现代小说,你会发现他们笔下的人物,尤其是男性,口中经常会出现“罗曼蒂克”这个词:“×小姐是很罗曼蒂克的,交了好几位男朋友。”“为人罗曼蒂克一点也无甚不妥,只是时髦罢了。”……
在当时,罗曼蒂克是一种时髦的人设和很潮的处事态度。交际花、革命者、新文学家等等完全不同的人都常被冠以“罗曼蒂克”,个人主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乌托邦等等无数的新名词都可以和“罗曼蒂克”扯上关系。他们的共同点是:新派的、西式的、反传统的,虽然是社会崇尚的大潮流,具体呈现又是个人的、私密的、戏剧化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充满了幻想与激情——有人赞扬有人抨击,但毫无疑问,它是某一个阶层里,人人追逐的常态。
民国的上海滩,就是这种“罗曼蒂克”缔造出来的完美天堂。远东第一大城市,繁华绮丽、醉生梦死,吸引着各色人物、派别黑帮、政治立场、文艺团体粉墨登场。不同于北京城的敦厚沉稳、字正腔圆,“魔都”似乎天生就具有无限的可塑性,能够把彼此矛盾、憎怨、斗争的人集中在一起,互相心怀鬼胎又和平共处着,共同遵守并维持着上海的秩序、规矩和体面。
民国上海,就是当时整个中国的浓缩,是风暴眼,是前哨站。

&#8203;陆先生
以陆先生为代表的这群人在努力维持着上海滩的旧格局。电影一开始,他帮忙斡旋工人罢工的事,说煽动组织罢工的人:“他们不想解决问题,不希望罢工结束,故意要把局面搞乱。这些人没有正常的情感,他们不喜欢这些,我们喜欢的他们全不喜欢。高楼啊、秩序啊、好玩的好吃的,他们都不喜欢,他们或者是有其他什么目的,毁掉上海也不可惜。”(程耳小说《罗曼蒂克消亡史》)
陆先生不喜欢变化,不喜欢改变上海既有的规矩,不喜欢每个人的小日子被打乱,他认为这种“变化”会“毁掉上海”,虽然实际上毁掉的只是“旧上海”、黑帮秩序的上海,或者更明确点,自己的上海。
无论这种变化是眼下还能够用旧手段(杀人、武力威胁、流氓手法)镇压的工人罢工,还是很快就无法抵挡的中日战争,他很快发现自己的无力。拒绝日方之后,王妈被杀、谈判遭袭、惨遭灭门、避战重庆、情妇牺牲,甚至到最后要亲手杀死自己带大的侄儿……
他像一个被命运裹挟着往前走的木偶,再不见往日的从容、讲究、腔调,他的“罗曼蒂克”的坚持如螳臂挡车,被战争的车轮碾压得一点不剩。

小六
说到被碾压,小六无疑是极惨的。曾经那么漂亮骄傲、娇嗔皆画的女孩子,在一堆黑帮头子里都来去自如、长袖善舞,坦率承认自己就是“花痴”,面对死亡威胁也要遵从内心想法,简直天生就是为上海而生的。
她身上无法忽视的魅力、破坏性的美、不可控的善变,都可以看作那个时代“罗曼蒂克”精神的一种外化:毁灭与完美并存,个人内心的至高性,敢于叛逆的勇气。
在被渡部强暴后,她完全可以杀死渡部,但她没有。我想,也许在小六的心里是存着一点幻想的,认为眼前这个男人只是垂涎自己的美貌,只是另外一个石榴裙下客,虽然杀了人,但是会带着自己远走高飞,或者把自己杀死——仔细想想竟然还觉得有那么点刺激和罗曼蒂克!对于一个“花痴”来说竟也无伤大雅。
可是渡部却是一个日本间谍,她幻想中轰轰烈烈的远走高飞或者死亡都没有,有的只是无声的地下密室里暗无天日的生活,除了吃就是性,生活的一切都被剥夺,降低到人性的最底,如同洪荒的野兽。
对于一个最大愿望就是不当行尸走肉的“罗曼蒂克”的女孩子来说,这是灭顶之灾!最终逃出牢笼的小六不再有一丝当年“花痴”的浪漫和坚持,甚至可以坦然接受一个无辜孩子在眼前被杀,除了生存和复仇她再无他念,正如一辈子都走不出的地下密室。

渡部
很多细节都能感受到渡部的矛盾心理:在灭门陆先生一家的清晨,他对妻子(陆先生胞妹)异样的热情;在枪战的日本餐厅,他让陆先生最终逃离的那一枪;在马上要掐死小六时的松手。
有私心、有谋划,但谎言说了一千次也能成真,每天不停重复着“我是上海人”,吃灌汤包穿长衫打麻将说上海话,有着一个精致、稳定又互相照应的大家庭,妻子和顺儿子可爱……演戏多年的渡部,可也有入戏太深的时候?如果没有,又何必在餐厅做一顿饭也充满了仪式感,像生怕自己忘记了日本的生活。
那么上海的日子对于他,又是否是一场“罗曼蒂克”的幻梦呢?如此暗流涌动惊心动魄,又如此平静祥和令人沉醉。只是最终他还是要亲手毁了这场幻梦,冷漠地称之为“任务”。直到在战场上面对死亡时,终于忍不住想起两个儿子,悲从中来;直到在集中营亲眼见到大儿子被打死,悲痛欲绝。才知道欺人尚且容易,自欺却难上加难。

吴小姐身为电影明星,却无力维持一段婚姻;王妈精明能干,却无力保住自己的性命;童子鸡只想攒钱娶妻,却在上海迷失得不见本来面目;老五一往情深,却只能成为爱人的一支枪、一颗炸弹……

每一个人的梦想、心愿甚至生命,都无法对抗大时代的车轮。革命的浪潮此起彼伏、战争的阴云须臾而至、政局的变革风起云涌。是黑帮老大?是电影明星?是交际皇后?是杀手间谍?还是一个普通的马仔?面对死亡全无分别,全无反抗之力。没有规矩、没有秩序、没有体面、没有爱和美,生命的主旋律单调得只剩下活着,日复一日,直至消亡。
“罗曼蒂克”已消亡,时间又如何不是浪费的呢?反正无论怎样走一遭,都是失望,都是遗憾,都是无意义。

小九带你刷片儿~走起~发布于 2016-12-29

15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夜小紫


疾雨卷刃,煮铁余温。


54 人赞同了该回答


毫无疑问,《罗曼蒂克消亡史》在2016年的尾巴上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大家能清晰感受到的,是整个一年,国产电影市场都像是进入了2015年集体高潮后的贤者时间,自年初的《美人鱼》之后就一蹶不振。这是一个电影小年,从单纯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只有市场反响不温不火的《路边野餐》,本来隐隐葆有期待的《潘金莲》,最后也因为沦为口水战而大倒胃口。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大抵在于,观众的审美阈值其实是在不断提升了。2015年可以赚钱的片子,放在今年就不行了,郭大导为《爵迹》委屈地哭了一鼻子,而近日的《长城》也骂战迭起,这恰恰说明渐渐的,单纯靠卖大牌、卖IP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

在这场高烧逐渐消退的时间里,我们都在期待着,在这片土地上,出现真正拥有自觉性的艺术家,投身并创作出真正精致的文本。唯此,中国电影才有明天。

此番,程耳给我最大的惊喜,即在于透过这一场金红凄艳的消亡史,其野望雄心,锋芒毕露,直欲颖脱而出。


  • 恪谨天命

子曰:「知天命,畏天命。」

天命是一个很玄虚的概念,命运、自然冷酷的铁律、时间等等,都囊括其中,一个人的一生,即是探寻属于自己天命的一场旅行。而推之艺术家,所谓的天命,在我看来,是有没有找到自己的终极母题。

譬如李煜,方其纵情声色,于锦洞天中旖旎不尽时,其文辞何尝不精?惟其国破家亡,郁郁不乐,寒夜惊醒唯有帘外梦雨之际,才最终找到了他终极的母题——流逝往昔美好岁月的流逝,家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最终归为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此,所有人面对世界、人生中的那些不可挽留,都可以在李煜那里找到归宿。

譬如曹雪芹,同样是在「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落拓中,感于旧日烈火烹油之盛,与今日駴駴为野人之对比,即得到了超脱个人层面的、抽象的规律——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几千年的个人沉浮、家族兴衰、王朝鼎革,皆在其中。

找到母题,表达母题,这是向上的唯一途径。是否有这样的清晰认知,我们谓之「自觉性」。作者唯有通过自己的文本,去表达其个人哲学、表达其个体与世界的冲突、表达世界最底层的规律,才有可能臻于一流。

《罗曼蒂克消亡史》,在这个层面上,是存在着自觉性的。

导演选择的时间,是忽喇喇大厦将倾的1937年,淞沪会战前夜的大上海。毫无疑问,故事的母题在于消亡,消亡者何?罗曼蒂克,Romantic是一个很有趣的单词,词根是Rome,历史上的罗马,其兴亡自有《罗马帝国衰亡史》为鉴,然火山掩盖之下的庞贝古城里,奢靡的大浴场,史籍中满眼皆是的情欲、堕落,共同铸就了这个在酒神的狂欢中走向终结的帝国。

消亡者何?罗曼蒂克,罗马,民国,那同样在不断虚耗中不自觉走向覆亡的上流人。
旧时代的覆亡,最佳的表达方式,是体现出这种覆亡的必然性。我们看到,程耳运用了大量结构整饬的构图,无论喝茶吃粥,还是搓麻杀人,都秩序井然。这一套手段,应当来自《布达佩斯大饭店》,所不同的是,《布达佩斯大饭店》运用整饬的秩序感,表达的是对于旧日欧洲的追思;而《罗曼蒂克消亡史》,则表现出了旧秩序的确是在冷酷精确地运行——

秩序的运行,并不曾出现技术上的问题,只不过这一套整饬优雅的秩序,运行着运行着,就走向了崩坏。讽刺的是,陆先生全家灭门的镜头里,俯拍镜头里横七竖八的尸首,同样体现出一种经过安排的秩序之美。

所以,这崩坏是内生的,是不可阻挡的,是必然的。

扩大到更严峻的历史意义上,一个战争年代的故事,除了1941年成为废墟的上海出现在镜头里,以及遥远的吕宋岛的几抹剪影,战争是缺席于故事的。黑帮们的打打杀杀,与日本人之间的恩怨,对于战争大局,是毫无影响的。他们的一生,恰如吴小姐和老公演戏的时候,导演用的那个词,波澜壮阔,有血有肉,有情有仇,但扑腾一生,对于时代的价值,为零。

所以,一切镜头前的,皆是虚妄。金红掩映的色彩,整饬精确的构图,低徊哀伤的配乐,这一切,都是水月镜花,是伪物,是没有价值的。是以,英文标题:The Wasted Times,是在第二个维度上进行了反讽,这一霎的顿悟,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禅宗的情味。导演的镜头语言,越是拿腔作调,越是装逼,这种反讽的程度就越是剧烈。

相似的,前两年有一部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整个电视剧,围绕着解放前北京的一系列贪腐案,各路人马绞尽脑汁,贴身肉搏,最后大局的成败,却与他们全都无关。

被浪费的时间,这一切都是空无,是虚妄。

这部电影,在表达上的高度,让我为之惊喜。为了表达效果而主动采用的很多颇见匠心的手法,也能看出他的抱负。

  • 要学会闭嘴

然而,我们对于程耳,依旧是不满的。

这里的不满,并不是因为程耳的水平。虽然整部电影依旧存在瑕疵,过多的效仿名作,台词的不够精致等,都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都很清晰的知道,哪怕是最伟大的艺术家,都有前期作品、中期作品、后期作品。苛求一个年轻人,创作出毫无瑕疵的文本,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这一点上,程耳应当收获的是鼓励,而非不满。

我们所不满的点,在于程耳过度旺盛的表达欲。这一切和电影文本无关,却影响到了电影的评价——程耳在整个电影的宣发过程中,高高在上地自我解读了很多:

导演说:源泉和吕行那对是理解片名中「罗曼蒂克」的题眼。

点映时,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片里袁泉说,导演拍片就是让人看不懂的。」程耳语速其实不快,但这个问题,他立刻否定,「我绝无此。这是种自黑。电影还是要能让大家看懂的。」导演虽然嘴上说要看得懂,实际上,本片从头到尾都没想「亲近」观众。
导演原话是:「除了几个大俯拍展现一个大环境,一般用的都是固定的镜头,几乎没有移动的。」

我和几个密友交流了一番,大家都觉得,如果程耳拍完之后,就没出来罗嗦这些,那这部片子毫无疑问是值得盛赞的,但是他罗嗦了很多,这片子的水准反而损失了很多。

需要先指出的是,和大部分意见所认为的不同,这里同样无关乎作者与读者的对立。
导演选择晦涩,是他的自由。我从来不因为导演的晦涩,而去非议一部电影「装逼」、「故意让读者看不懂」。这是对创作者的尊重。一个创作者,必须葆有对于其作品的虔诚,譬如写诗,永远在考虑读者是否能理解,是永远无法臻于一流的,创作,首先是关照自身。

我们作为观者,最客观的态度,是把我喜不喜欢,我看不看得懂,是不是好作品割裂开。绝对不能认为,我喜欢的,看得懂的,就是好作品,反之不是。应该接受,很多我们不喜欢的,看不懂的作品,在影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艺术成就尊崇。

在讨论文本艺术成就的时候,永远不要过多地把主观情感置入其中。所以,程耳怎么玩花样,怎么捯饬他的时间线,怎么在电影中拿腔作调,都是他创作者的自由,很有趣的是,他通过这些招数,对于母题的表达呈现出增益效果,那么我们理应认为,他是成功的。

而为什么我还要说,程耳说的这些很有问题呢?这涉及到的,是文本中心论。

作者创作出文本,文本被读者阅读。在这个体系中,三个要素分别是作者,文本,读者。在漫长的岁月中,到底谁享有对文本的最终解释权,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

大部分人的朴素观念中,往往都认为,作者写出了作品,从而创造了作品的意义,决定了作品的一切。因为是人写出来的嘛,他说了不算,谁说了算?所以我们看到,宋冬野在知乎回答,「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并没啥深意,就是随便一比喻,这个回答斩获了成千上万个赞同,其潜台词就是:作者都没有这么说,你们瞎胡解读什么,傻眼了吧。

但,这个看似非常正确的方法,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一部作品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真正的原意(即作者创作时的原意),没有发现它,那是我们理论的无能或者是方法的失误。这是一种实证主义时代因果论造成的根深蒂固的信念。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精神分析学的繁荣,事情逐渐发生了变化,譬如,佛洛伊德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当然是由作者的原意构成的,但原意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作者明确意识到的意图,而另一部分则是作者尚未明确意识到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它也在作品中获得了表现。从此,作品意义的分裂便成为必然。人们不得不承认,作品的意义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作者的原意,第二部分是由文字意义衍生的意义。

后续的事情我们不必说太多,大抵从此开始,作者中心论无可奈何地衰落了。逐渐地,文本中心论成为了一个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理念。

文本被创作出来后,即是一个活物,除了作者的愿意之外,还在读者对于文本的解构中,逐渐衍生出更丰富深广的意义来。基于这种理念,作者们更加灵活地去开发了一些手法,引导读者去进行广泛地结构生发,这类似于我《一步之遥》的影评中提到的,恰似中国诗中的一种惯用的手段——通过多解性的混沌来追求诗涵义上的味厚。

还是老例子,库布里克的《闪灵》,提供了各种通向最终解答的线索,通过这种线索,我看过最起码四五种解读,但是每一种解读,偏偏又可以通过另一些线索推翻。库布里克想要构建的,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他通过这样的手段,收获了一种不可言传的妙趣。

好了,我们假设一下,库布里克生前,曾经接受了一次采访,说我的作品《闪灵》啊,第三种解读才是正确的,其他都不是我创作的时候想到的,是读者瞎胡闹。那么毫无疑问,这部电影的价值会严重受损,因为多解性的混沌之云消散了。

程耳在做的,恰恰是这样一件糟糕的事情。

又比如说,曹雪芹的《红楼梦》,作者只负责冷峻地创作出文本就够了,其他的东西,留给读者就好。举一个以前常举得例子,《红楼梦》中有一个小细节我极爱:
于是转弯向北奔梨香院来。可巧银库房的总领名唤吴新登【甲戌侧批:妙!盖云无星戥也。】与仓上的头目名戴良,【甲戌侧批:妙!盖云大量也。】还有几个管事的头目,共有七个人,从帐房里出来,一见了宝玉,赶来都一齐垂手站住。独有一个买办名唤钱华,【甲戌双行夹批:亦钱开花之意。随事生情,因情得文。】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儿请安,宝玉忙含笑携他起来。众人都笑说:“前儿在一处看见二爷写的斗方儿,字法越发好了,多早晚儿赏我们几张贴贴。”【甲戌眉批:余亦受过此骗,今阅至此,赧然一笑。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乃使彼亦细听此数语,彼则潸然泣下,余亦为之败兴。】

当时看到这句,就觉得沉甸甸的。少年矜贵,行动坐卧都有人夸奖,宝玉写的字有七分好,就必被说成十二分好,这是惯常之理。但是当家破人亡之后,当时夸你写字好的老家仆就站在你身旁,皓首驼腰,那感觉就大不一样了。脂砚自己的赧然,老人的泪下,通部《红楼梦》的最大感慨,全浓缩在这一个小分镜当中了。曹雪芹自己写到这里,是有本事的,这个本事甚至是整本书母题的一次完整表述。但是他没丝毫想要说出来本事的意思,假设没有脂砚斋写下批语,这个本事我们永不能知。

好了,再次做个假设,曹雪芹写到这里,兴致来了,自己写下一段,现在我身边就是当年夸我那个老人。整本书充斥着这样的文字,《红楼梦》其实某种意义上已经毁掉了。这就类似于程耳在片中借着吴小姐发声:「导演说他拍的是艺术片,没想让人看懂。」

作者过度的表达欲,对于文本是一种莫大的伤害。换句话说,脂砚斋可以有,但绝对不可以是作者。一个学会闭嘴的作者,才是好作者。聪明的姜文,从来没见过他对自己的作品激烈地站台,说我的《太阳照常升起》是说的什么,《一步之遥》是说的什么。

这一点,让人恨得牙痒痒。程耳,就像是一个暴得大名的年轻人,管不住自己内心的小膨胀,倨傲地对读者们说——我这个,你们看不懂的,我来跟你说,吴小姐那里才是题眼,你们要留心啊;我的运镜,你们也要留心啊。

这个道理,希望他能早点明白,过度的自我表述,同样伤文气。

以上。
编辑于 2016-12-19

5417 条评论分享

收藏收起







xi cui


She wore blue velvet.


1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昨日看的点映场,看完后感慨良多。不知道有多少看完点映的同学,最后能意识到《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电影最初想表达的野心和企图。这部电影又名《旧社会》和《浮生如梦》,通过最初的片名,我们或许隐约可以猜想出导演最初是想构建一个有关旧上海的纷繁复杂的浮世绘和众生相。但不知道是在何种原因之下,最终呈献的却是一个稍微有点别扭的零碎散乱的小故事合辑,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电影会上主持人一直问大家看完电影后是否能感受到导演的迷影情结。恩,前半段黑帮纷争之处我会想到斯科塞斯的《好家伙》,而当导演打破时空顺序进行交叉叙事时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昆汀的《低俗小说》,当章小姐扮演的交际花将自己的脚趾明晃晃的搭在赵先生的肩膀上时,估计不少人都能想到昆汀电影里的各种恋足癖式的特写吧。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部优雅的作品,也像首精致考究的诗歌。但电影当然不会完美无瑕。此片的优点缺点泾渭分明。
表演
虽然一部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更多是依靠导演的掌控能力而非演员的表演,但演员对银幕形象的塑造结果对电影而言依旧十分重要。本片导演选角的能力的确不错,演员们都完成的特别好,至少我在看此片时是没有什么出戏感的。
章子怡小姐在电影中饰演一位浪荡的交际花,她的身上有很多不安全不确定的因素,她似乎对一切无所谓,对生死也无所谓,她似乎总想离开上海重新开始生活,在她的脸上只能看到欲望,抑郁和迷茫。我们都知道章小姐长着一张朝摄影机开放的脸,她的表情生动,是可以给我们准确的传递出各种各样的信息的。而浅野忠信饰演的日本人具有作为反派强烈的个人魅力,最初看他喂猫以及和家人互动的桥段里看到的是他温柔细致的形象,而随着故事的推进,他狂暴野蛮又狡黠的一面逐渐的显现了出来。不过可能是因为剧本的原因,除了这两个角色外,大多数角色的性格都太过模糊和干瘪了,群戏也不怎么出彩,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剪辑
其实很难评判电影的剪辑水平,因为这和剪辑前手上的素材是息息相关的,毕竟前期素材拍得好不好对剪辑师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本片大胆的将时空顺序打乱,采用交叉叙事的手法,依据导演想表达的主题将为数众多的角色分散到一个个较为独立的故事里,最后又将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结果带给观众一种有趣尖刻而又极具原创性的观感,还算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效果吧。
摄影
本片的摄影抒情又浪漫,画面大多工整细致又充满诗意。甚至连肮脏的枪杀桥段和狭窄车内的强暴段落都让人觉得充满味道。除此之外,航拍镜头也不少,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两次中一次是表现黑帮杀戮结束后血肉模糊的场景,另一场则是战后上海颓唐的街景。
问题
人物干瘪,情节破碎,比如钟欣桐饰演的角色为什么要参与到黑帮争斗中去?她和杜淳饰演的角色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以至于要去替他堵枪子?这部分电影前半段和后半段都没有给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就显得非常突兀。再比如说袁泉的故事也算是单独成段了,但和故事的整体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啊。
前半场是黑帮片和风月片的韵味,后半场突然间又开始有了反战的意味。整部电影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每段故事和人物关系都是浅尝辄止,有种讲到哪算哪的感觉。这种零碎化的片段就好像我在吃重庆火锅,刚开始吃得酣畅淋漓又爽又痛快时火锅突然就被撤下了,然后厨师又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给我端上一块芝士蛋糕,蛋糕虽也美味,可我总感觉意犹未尽啊。
性欲
这部电影,于我而言,主题便是欲望。
对男人而言,是对权力和金钱的欲望,是对征服的欲望。
而对女人而言,是对性和爱的欲望。而性欲则更像是电影中的重中之重,但凡有女人出现的故事里,就弥漫着猛烈而又潮湿的欲望。
大佬看上了袁泉饰演的女明星,就要想尽办法不择手段让她搬到自己家来住;交际花被日本人强暴后又被囚禁起来,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吃了做做了吃吃了做做了吃,犹如性奴一样,但她却好似在这段关系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脸色平静,泰然自若的在房间里踱步,犹如女主人一样(这里导演是想说明只有当女人的食欲和性欲同时得到满足时她才会好好生活吗?)。而杜江饰演的小混混在初试云雨后,性欲便犹如滔滔江水般一发不可收,他决心忘记并抛弃自己在故乡的青梅竹马,跟可以每天和自己“弄”的妓女厮混在一起,这可能也是导演心目中对“罗曼蒂克”的一种独特理解吧。

PS:电影算是值得一看的电影,但非要说浪漫极致到可以载入影史那就有点扯淡了。
本次点映后探讨的主题是黑帮兄弟情,但说实话这个主题的确有点牵强。本片里的男人在戏中尽是背叛和算计,黑帮兄弟情体现在哪了?难道帮处男招妓就算是黑帮兄弟情的体现吗?赫赫。
编辑于 2016-12-13

1511 条评论分享

收藏收起







子戈


不务正业的PM / 专业影迷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看过《罗曼蒂克消亡史》后,我想起作家章诒和讲过的一个故事:
文革期间,年少的章诒和曾与“康有为的外孙女”罗仪凤同住,一日,罗仪凤叫章去帮自己买些吃食,只见她拿出六个精致的外国巧克力铁盒,吩咐道:“你去前门路东的向阳腐乳商店,买些王致和豆腐乳、广东腐乳、绍兴腐乳、玫瑰腐乳、虾子腐乳…… 每种豆腐乳买二十块,各放进一个铁盒,千万别搞混了。”
走之前,罗还不忘提醒:“记着,豆腐乳买好后回家的一趟路,才是最累的。因为六个铁盒子一定要平端着走,否则,所有汤汁都要流出来。为了减轻累的感觉,你一路上可以想点快乐的事情。”
说罢, 她捧起装着铁盒的布袋,做起了示范,只见她昂首挺胸地沿着餐桌走了一圈,神采飞扬,精神矍铄。
一旁的章诒和,看得入了神,笑着扑倒在她怀里。

多么动人的一幕场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而更为动人的是背后的心事:豆腐乳,只是和平年代的一道小菜,却在乱世里,成了这个没落的贵族“安身立命”的寄托。
在这小小的豆腐乳里,有她易碎的旧梦,更有此刻还活着的味道。

我很能够理解这份情感,当时代变化,熟悉的生活被一点点摧毁,有太多东西变得无法掌握时,人的本能是希望抓住点什么的。
无所谓大小,也无所谓价值,只要还能抓住,还能让自己保留一点和旧世界的联系,都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抓到一块木板,仿佛是抓住了陆地的一角,寻回了陆上生活的温暖。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人物,同样生在乱世,也都有着自己拼命想要守护的东西:或是爱情、或是身份、或是家族、或是尊严。
可是,正如本片的英文译名“被浪费的时光”一样。
最终,所有的努力也都被白白的浪费,不可避免的新世界,还是来了;想要抓住的东西,却遗失了。
他们唯有转身,掸落尘土,无奈地消失在各自的沉默里。

一切,还要从小六开始说起。
这个生性风流的女人,想要抓住的,是一份“自私的爱情”。
在嫁给黑帮大哥王老板后,她仍然不肯安分:整日和舞蹈老师搞暧昧,和男明星传绯闻,给王老板戴绿帽子……
作为黑帮大哥的女人,小六的任性而为,带着一股不怕死的劲头。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比起“死”来,当下的“生”更令她绝望。

小六的命,在戏词里,已经被说尽了。
她曾在演戏时,借着念白道出了自己最隐秘的心思,“我看透了你所谓的博爱,不过是一种懒惰、一种逃避……而我要的,是一个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
说这段话的时候,一个特写镜头正对着小六姣好的面容,仿佛要带领观众走进她的心里。
而这段话,就是小六的爱情宣言。

记得有一次,小六被陆先生抓包,悻悻地上了车。这时,她突然问陆先生:“要不,你带我跑了吧,就咱们两个人。”
陆先生沉默了片刻,说道:“我要照顾的人太多,没办法随心所欲,我没这个命!”
他虽然表现得很克制,可言语却藏不住真心。他说“没这个命”的意思,不是“不想”,而是“我也想,但我做不到”。因为,他要顾全大局。
而这,就是小六口中那种“博爱”的男人,陆先生也好,王老板也好,都是这种人。
他们识大体、要脸面,为了大局可以不顾生死,却不敢自私地去爱一个女人。
小六像是丢了魂魄,冷冷回道:“你去跟老板说说,让他放过我吧。”

面对这个自己无力去爱的女人,陆先生决定成全她。
于是他找到王老板,假意要杀人,却最终为小六讨了个活口。
其实,王老板才是最识大体的人,他明白陆先生的心思,便说:“不杀了,是我的意思。”
这样,大家脸上都好看。

当晚,陆先生派妹夫渡部送小六和情人离开上海,去往苏州,之后再继续北上。
不想路上却发生了意外:渡部枪杀了司机和小六的情人,并强暴了小六,带回上海,囚禁在地下室当性奴。
这一始料未及的插曲,断送了陆先生的好意,也从此改变了小六的命运。

其实,小六是有机会杀死渡部的。
在稻田的那晚,她用枪口对准了渡部,只是犹豫再三,并未下手。
为什么不杀?
因为那个隐秘的渴望。
还记得小六说的吗:“我要的是一个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
在渡部的身上,小六看到了这种可能:为了得到她,渡部可以不顾一切,哪怕她是大哥的女人,哪怕自己是陆先生的妹夫,哪怕双手沾满鲜血,也在所不惜。
这种“自私的占有”,就是偏爱;这种“为爱痛下杀手的决心”,就是憎恨。
小六的渴望已被压抑的太久,终于在此刻得到了某种极端的释放。
于是,她放下了枪,为渡部递上了温软的手帕。
她甚至动了念头:或许眼前这个决绝的男人,会愿意放弃一切,带自己私奔。

可是,小六误会了。
渡部的心思根本不在爱情上,他有更在乎的东西要去守护,那便是自己的“身份认同”。
渡部是一个潜伏在上海多年的日本间谍,而“身份认同”是一个间谍最重要的东西。
就像《无间道》的最后,梁朝伟对刘德华说:“对不起,我是警察”。
只有这个认同还在,间谍工作才成立。

渡部对家乡日本,显然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感。
他白天是个上海人,穿长衫戴礼帽,说上海话,吃上海菜,还玩得一手好麻将。
可是一回到日料餐馆,回到自己私密的空间,便立马换上和服,吃生鱼片,喝味增汤,哼日本小调,对猫讲日语。
这一层被压抑的身份,和小六被压抑的渴望一样,总在隐隐作痛,等着爆发的一天。

那么,就让我们回到那片幽深的稻田里,从渡部的角度再看一遍,那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渡部强暴小六之前,有两场戏,设计得极为巧妙。
一场是“躲避军车”的戏,一场是“扯掉耳环”的戏。
这两场戏,非常隐晦地表达了渡部“内心的猛兽”是如何破笼而出的。
首先是躲避军车,仔细看,那是一辆载满了国军士兵的军车,戒备森严,高高在上,逼得渡部的小车连连后退。
那军车射出的光,刺痛了这个日本人的眼睛,晃得他抬不起头来,这大大刺激了渡部的自尊。
其次是小六的耳环,仔细看,那上面的图案是“樱花”。
刚刚经受了屈辱的时刻,渡部注意到了这只耳环,内心压抑的“身份认同”一下被点醒,他狠狠地拽下了这只耳环。
终于,被压抑的身份占据了渡部的身体,他愤怒地杀了人,并强暴了小六,并把她打扮成日本女人的模样,作为自己泄欲的工具。

由此,我们知道,小六的“真痴情”,等来的只是一场错觉。
虽然在地下室,每次做爱时她都在上位,但对这个男人的征服,却是无法实现的。
她想要守住的“爱情”,早早地便失落在了1934年,失落在了那片秘而不宣的稻田。

渡部的“身份认同”,也在1944年菲律宾的战场上,彻底崩塌。
他满身伤痕地躺在战壕里,说起:他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渴望战争的结束,渴望自己活下来。
后来,他走进了美军的战俘营,成了一名俘虏。
他并没有为天皇战死,也并未剖腹自杀,而是选择了卑贱地活着。直到被小六手刃。

陆先生想要保全的“家族”,他想要维护的大局,最终失落在了1937年。
陆家惨遭血洗,妹妹与儿子惨死,陆先生逃亡香港,从此漂泊,最终客死异乡。
至此,所有人想要拼命守住的东西,在时代的巨浪面前,通通遗失。
所有挣扎,所有执着,所有努力,全部落空。
而唯一可行的方法,便是放弃。就像童子鸡和妓女一样,不要做任何抵抗,早早地便选择沉默出世的生活,早早地主动退出历史的舞台。

所谓罗曼蒂克的消亡,就是一代人的失落。
这里面,无所谓性别、无所谓国籍、无所谓党派,而只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他们努力过,抗争过,但是失败了。
历史至此翻页,而他们,被永远留在了沉默的背面。

——————————————————
原发表于公众号:子戈说【ID:zigetalk】
欢迎关注交流!
编辑于 2016-12-21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教练


广告人


9 人赞同了该回答


浪漫,就是精致的仪式感。
然而再精致的仪式感,在时代的浪潮之中,也会被冲刷殆尽。

从第一幕开始,因为出现了上海话,让人毫无违和感地进入了角色所在的语境。
民国时期的上海,经济繁荣,歌舞升平,才子佳人辈出,黑帮大佬们虽然使用暴力,却也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着整个城市的秩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出现了自认为上海人的日本人,也就不足为奇了。浅野忠信饰演的渡部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是上海人,说着上海话,取了上海老婆,生了上海小孩,麻将都比上海人打得好。
而影片结尾,他眼看着自己的大儿子被打死,马上放弃了高傲的态度,签署了协议,并让自己的小儿子自称是日本人,以求能够让儿子回到日本生活。他的高傲在葛优饰演的陆先生面前已经被彻底打碎。

影片的主角毋庸置疑是陆先生,尽管他全程都没有太激烈的表情和台词,唯一出现动容落泪的一幕是在自己的儿子被杀之后。陆先生代表着上海黑帮的作风和规矩。规矩要严格执行,要不惜一切代价执行;作风要优雅潇洒,无论何时何地不能失了风度和仪态。
比如他为了解决罢工事件,把相关官员的老婆的手整个砍掉。
比如因为死了一个女管家,直接朝日本军人开枪,导致全族被杀。
比如让自己的老婆和车夫拼尽全力杀掉帮派的叛徒二哥,导致老婆也死掉。
比如最后面对高傲的渡部,毫不犹豫地杀掉他的儿子,让渡部瞬间崩溃。
相对于帮派大哥,他是这个帮派的实际掌权者,为维持上海的秩序奔走,为清理门户不择手段。
《一代宗师》里赵本山饰演的丁连山说过:“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
在普通人眼里,帮派大哥是面子,陆先生就是里子。

电影演的是剧变时代中的众生相。
把一个黑帮照顾得妥帖周全的王妈,最后被无名小卒射杀。死之前还要坚持走到椅子上,端庄地坐下。
从宁波赶到上海,为了混出点名声赚点小钱回家和相好结婚的帮派小弟,却阴差阳错和妓女同居。
不论是出门买菜还是杀人,都只收路费的奇怪车夫。
事业蒸蒸日上,爱情却消亡殆尽的电影明星吴小姐,最后不得不委身于掌权者戴先生。
除了主角外,很多配角都是几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的戏,但仅仅是一两个片段,已经足够精彩,让人感叹。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有两个电影明星很有意思。
一个是袁泉扮演的真正的明星吴小姐,一个是章子怡扮演的交际花小六,靠着男人拿到了演戏的资格。
吴小姐靠着自己的真本事,坐上电影皇后的宝座。交际花小六只能靠男人,才能当主角。小六本就是个没有心计的花痴,一旦失宠,就只有被送走的命运。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同期上映的《长城》的女一号景某。靠着背后的资本,出演了众多大(烂)片的主角,不知道景某看到这部电影会作何感想。



电影有的地方给人以《教父》的感觉,有些镜头则像极了《花样年华》。
即便是死亡,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有说不出的优雅和精致。在陆先生射杀日本军人之后,镜头俯视整栋房子,地上七七八八布满了尸体。原本以为只是一间房子里的冲突,导演用镜头告诉观众,这其实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屠杀。而倒下的人和地板上的血迹,也透着一种精心布置的感觉。
把死亡拍的很美,再告诉你死亡的原因是多么丑陋,极端的反差在观众心中造成极大的震撼。
而当电影第二次出现大规模死亡时,画面已经变成了我们在抗日战争中常见的战场画面。潦倒的废墟,破碎的旗帜,焦黑的尸体,这是战争的样子。毫无自尊,毫无仪态,只有丑陋的杀戮和死亡。

从爱情层面上来讲,罗曼蒂克的消亡,是对爱的承诺的背叛,不管这种背叛是有意还是无奈,集中体现在吴小姐的角色命运上。

更大的层面上来看,罗曼蒂克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东西,一些精致的仪式感,然而这些美好也无法抗拒时代的浪潮。

电影中,陆先生一直是穿着长衫出场,直到最后一幕,他摘掉帽子,身上已经穿上了西装,随着电影字幕的闪现,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终结了。发布于 2016-12-17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BBKinG


中国电竞幕后史 http://bbook.taobao.com


9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还记得那个猫不见了,找个设计师做海报的段子吗?这个设计师给做了各种精美的图,只是没一张是正常的,这就是我看完『罗曼蒂克消亡史』后的第一大感受。
  本来是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本来也是个精致的电影,非要把结构搞的这么玄乎,什么倒叙插叙我们写文章也用,但是这样跳妖的剪辑弄的大家不断在出戏,讲个故事而已,却在炫技,还在电影里教育观众,说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上个世纪的经典电影,并不是每个都是这样两脚不沾地的讲故事的,而且绝大多数都不是这样。『教父』三部曲是这么讲故事的吗?
  倒是那个终极版的预告片,用葛优独白剪出来的2分钟的片子,让我看了十几遍,真是非常有味道。
《罗曼蒂克消亡史》终极预告 暴力过瘾情欲上瘾编辑于 2016-12-24

96 条评论分享

收藏收起







王昊


我找到了,爱你的秘诀,永远作为第一次。


14 人赞同了该回答


《罗曼蒂克消亡史》个人观影指南(略含剧透)

在电影结局里看破“罗曼蒂克消亡史的主题”
电影结尾其实是电影主题的一个注脚,葛优饰演的陆先生负手拿着拐杖站在香港车站窗前,寂寥中透着仪式感,这是旧上海的风骨,最后他却不得不向温吞的新秩序妥协(走上安检,那个镜头拍得像是把陆先生脱光了裸露在那里一般),脱帽,低头,电影戛然而止,往事如烟。(很完整的呈现了导演的个人表达)
透过电影结局,我们了解到,所谓“罗曼蒂克消亡史”,其实是对那些曾经逝去的美好和诗意的一次郑重其事的告别。
有必要用非线性叙事吗?很有必要!
三段式的结构安排,过去与现在交织,不同的角色彼此交织,每一段又都有新的故事出现,三段故事相互补充延伸。看不到电影最后,很多信息似乎都无法串联,所以,人们不禁要质疑,这样的叙事逻辑,有必要吗?
是的,有必要。线性逻辑符合理性思维,可是诗意和浪漫,却很难用理性来感受,这部电影的音乐、置景、表演都打算把我们带到那个氛围中去,让我们感受那段已经消亡却被重现的罗曼蒂克史。
非线性叙事,为观众创造了一种感悟故事而不是跟随故事的可能。所以我们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那种暗流涌动的氛围。
(所以这部电影上映的日期一拖再拖,就是程耳导演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剪辑才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了不起的表演
(《罗曼蒂克消亡史》集结了成名不同、类型各异的演员,章子怡、葛优、杜淳、钟欣桐、闫妮等等,他们在《罗曼蒂克》里的演出都无一例外的惊艳,所以,最值得称赞的,是导演程耳的掌控能力和调教能力)
毫无疑问,章子怡的表演准确完美,闪耀夺目。而且,她的表演,藏三分,露一分,炉火纯青。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1945年,她饰演的小六与陆先生再次相遇的瞬间,短短几秒钟,她的表情由惊讶错愕到羞愧再到恢复过去上海交际花的骄傲再到妥协认输,准确的像是上了发条的时钟,让人顿生怜惜与沧桑之感。据说,如果《罗曼蒂克》参选刚刚过去的金马,影后基本没跑,不夸张。
(人美,拍得美,意蕴悠长)
再说陆先生。真没见过葛优在银幕上如此沉郁内敛,黯然神伤。已无需太多评价,作为观众,我很知足。
日本妹夫浅野忠信
操一口地道上海话的黑帮成员,料理店老板,日军间谍,施虐者。这个角色被浅野忠信演绎的邪性又充满美感。
王妈闫妮
民国版王熙凤,分寸感极强,世故之中多风情。
大哥倪大红
香港导演爱拍吃,程耳很好的学习了这一点。电影里倪大红似乎一直在吃东西,看他吃东西时的表情,感受内心的暗流涌动,实在享受。
摄影风格及其他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可能都会对这部电影的画面印象深刻。大量对称构图,均衡精准的景深,充满形式感和神圣感。每个角色也因此被放大,凸显。所以当影片最后葛优饰演的陆先生站上安检台被搜身,营造了一整场的仪式感被打破,罗曼蒂克也就在此刻消亡。
很难想曾经拍《疯狂的石头》《厨戏痞》的杜杰能够拍出这样风格的画面。
贩夫走卒,明星达贵,逝去的旧上海,仿佛一朵烟云。渐渐消亡的旧礼仪,无法掌控的情欲,男人的杀伐决断,女人的落落寡欢,都化作旧梦在指间消散。当暴力中开出的罗曼蒂克之花逝去,温吞的新秩序被建立,你是否听到了导演的那一声轻叹。
这部电影有一种奇特的观感,两个小时的时间仿佛被拉长,让我产生时间漫长(绝不是无聊)的错觉。
#2016十佳#
從昨晚首映到現在,《羅曼蒂克消亡史》票房800万全线输给接近8000万的《长城》。

但也就是在今天,我看到了第五代导演的消逝(他们真的迷失在了这个商业时代),新导演的崛起。(注:是的,中国电影已经完全脱离了集体创作时代,个人行为、商业行为成为了主要驱动力)
在看《罗曼蒂克》的过程中,同场有人睡去,有人离开,这终究不是一部符合所有人口味的商业电影,虽然集结了众多类型各异的明星。
好电影总是让我有种抽根烟的冲动,走出影厅时已经凌晨两点,十二月的北京午夜真是冷得要命,不远处有一群打扮浮夸的年轻人在互相谩骂,整个商业区在黑暗中像是一个没有出路的迷宫,我裹紧衣衫,匆匆离开……编辑于 2016-12-17

146 条评论分享

收藏收起







孙小方


踢球


23 人赞同了该回答


《罗曼蒂消亡史》肯定不能算烂片,但确实有点流俗。
所谓流俗,其实是媚雅,整个电影弥漫着一种:『我挎着一个LV,你看,真的是LV』的气息。
发布于 2016-12-17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3 02:23 , Processed in 0.071502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