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702|回复: 40

[流行前沿] 如何评价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7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782 个回答默认排序




关雅荻


电影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464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觉得现在可以说说《罗曼蒂克》了。
对导演本人,我只有工作上的交集(他上一部电影作品我参与了非常多后期具体的工作),没有生活中的交集,所以只聊业务,人就不聊了。
因为这部电影前一段正上映,在身边朋友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对我个人而言,我大抵回避了这种争议。
因为对我而言,很明显,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电影。
甚至有可能是2016年最宝贵的一部国产电影。
每次当我觉得自己因为非常喜欢,或者在意一部电影的时候,我都尽量晚一点表达意见,《罗曼蒂克》就是如此。
这个电影对我,有几个闪光的地方。
尽量简单说一下吧。

闪光之一,是程耳在用银幕上“并不存在的内容”去叙事。
故事中几乎所有最动人的一刻,都在镜头外。
叙事上敢这么留白,还是非常大胆,非常执拗。
我还是挺佩服华谊兄弟和英皇电影,我不是投资人,无法完全还原他们的决策过程,导演和投资人,挺决绝的勇气,有各自的坚持,佩服。
打个比方,就像给你一个拼图,打散了,然后只让你挑有限的几块,摘出来。
然后经过“刻意”地摆放,最终让人看到了整幅完全拼成后画面的整个幻影。
闪光之二,是角色的厚度,在狭小局促的时空里,居然一一都立住了。
《罗曼蒂克》中绝大部分有台词的角色,我没具体数,十几个近二十是有了。
一个大概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能做到这一点,请问,2016年的国产电影,哪一部真正做到了?
角色立住了,才能说表演吧。
闪光之三,是全片的形式感。
这个被人说“迷影”,被人说“借鉴”,比如明显《教父》等经典段落的互文关系等等。
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其实就是国产电影丧失已久的形式感。
因为有时候,形式就是最重要的内容。
你可以说这个片子,整体上“装”的是不是有点过了。
而我说,要么这是自带的天赋,要么这本来就是电影艺术工作者的基本教养。
程耳和徐浩峰自带“形式感”、“仪式感”出场的这种导演,是电影本来应有的基本素质来的。
我唯一觉得让我有点遗憾的是,音乐铺得比较满。
程耳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我在1999年刚进学校,看1995级导演系毕业作品展,其中就有程耳的《犯罪分子》,全片使用古典音乐,包括结局也是用古典音乐和准确的剪辑,把情绪推到高潮。这个给我印象很深。
所以,从古典音乐构成角度来看,《罗曼蒂克》全片的音乐更像是总谱中的一个乐器,导演在用古典音乐写总谱的思路去架构这部电影,试图触摸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比如时间,比如历史,比如记忆。。。
全片最后20分钟尤为好。
集中营的戏,有几个日本战俘的群众演员,表情木然地伫立着。
突然有一个人,转头直面镜头,导演并没有当做穿帮镜头,而是保留下来。
对我,这是全片凝固记忆的一刻。


其实,我当然不能理解,为什么1999年就拍出杰出的《犯罪分子》的才华横溢的青年,为什么十几年过去了,才有了一部找回自己风格的作品《边境风云》,然后才有了进一步释放的《罗曼蒂克》。
中间的十几年都发生了什么?
所以,《罗曼蒂克》的英文名The Wasted Time,
有时候,我会想,与其说的是大时代,
不如说是导演的扪心自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起





我桃桃渡河而来


人无趣不可与交


67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很久没看过这么一部有腔调的片子了。
如何评价呢?
其实就是一个不合格的黑帮大佬,一个不合格的间谍,一个不合格的欢场女子,演绎了一出合格的罗曼蒂克史。
1、陆先生(葛优)
事情就是被你这种人耽误的。——小六

上海的黑帮,在上上世纪末和上世纪初很是耀眼。
他们已经习惯于在乱世中立于不倒之地,军阀、政党和日本人都想拉拢他们。
天下之主换了几茬,反正不论谁当道,黑道总归会存在的。
时局虽乱,但还都在自己的掌控当中。
陆先生大约怀着这样的心情,把一名日本人收入麾下,让他作了自己妹夫。
作为黑帮大佬,陆先生在兄弟里行三,却是最有手腕,最有实权的一个。
和日本人谈判,老二想妥协,陆先生平静地举起一只手,叫停了。
知道老二心里不高兴,他说:「把番禺路的厂子给他。」
谈笑间取人性命,不动声色,淡定从容,机敏、果决、稳当、妥帖。
※※※
电影里,只有陆先生说着一口普通话,这给他平添了不少北方男人的慷慨义气。
陆先生对上海怀着一份责任心,对身边的人也有一份责任心。
自己喜欢的女人半真半假地说要跟他私奔,他也没忘了这许多责任。
「我不仅仅是说你对女人,我现在不是在说你对女人。那些我早就习惯了。我是在说你对其他的事情。我看透了你所谓的博爱。表面上是宽容、有爱,其实不过是自私的自我保护,以及懒惰、逃避责任。只有博爱才最安全,最省事。你躲在博爱的名义之下,过着懒惰及自私的小日子,事情就是被你这种人耽误的。我要的,是一个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我不再喜欢你了。再见。」
镜头前的小六,冷冷地说出了这段台词。
这段台词,这部小六唯一的作品,是应当抹掉的。
不知道陆先生在毁掉这段影像之前,有没有打开来看上一眼。
※※※
谁也没想到,大厦刹那间就摧枯拉朽地倾颓了。
家没了,国也没了。黑帮与政党、国家的区别一瞬间就体现了出来。
覆巢之下,他们根本什么也不是。
最后,博爱的陆先生,在一个父亲面前杀了他儿子,又当着另外一个儿子的面,杀了他父亲。
外甥和曾经的妹夫倒在血泊里,另一个外甥奔向关押日本人的战俘营。
旁边,站着那个女人,他早该一起私奔的女人。
「我有时候会想起你。你应该是在北方。」
虚伪的优雅和冰冷的残酷之间,可能只有这句话是带着点温度的。
可现实如此讽刺:她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人当作禁脔,糟蹋了很多年。
他收留的这个日本人,毁了他全家,毁了他爱的女人;
更多的日本人,毁了他爱的上海。
不知他有没有后悔过。
※※※
他去看了大宅最后一眼。往日的热闹沸腾仿佛凝固在了记忆里。
然后,孑然一身去了香港。
最后的画面里,他脱帽、抬手。
身后,繁华落幕。

2、渡部(浅野忠信)
大概是喜欢哪个地方,就会喜欢哪里的菜。——吴小姐

这部电影真正在说的,其实是这名不合格的间谍。
当然,作为一名间谍,他已经算很合格了。
他潜入上海,接近上海帮派大佬,他专心努力地学做一个上海人。
他非常成功,他演上海人演得比上海人还要像。
他很快就取得大佬们的信任,娶了其中一位大佬的妹妹为妻,生下两个孩子。
国家需要时,他毫不犹豫地杀了妻子全家。
随后假死,换了个身份,为国出征。
※※※
但他毕竟还是不合格的。
自己的血脉,舍不得,屠杀当天,他留下了自己的两个小儿子。
又为了这两个孩子,他放跑了大舅子陆先生。
卧底生涯是孤寂的。每天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对着上海老婆,想必他早就憋得快要发疯。
所以他开了一家日式餐馆。在这里,他可以专心致志地穿和服,做料理,和小猫说日语,以及,跟掳掠来的女人做爱。
这个女人的耳坠一闪一闪地晃,在某次家宴上就晃得他心里不能平静。那时妻子刚好在孕期。
送她出城时,看见路过的国民党的军车——他们开始增兵了——这一刻他忽然记起了自己的身份——我特么是一名间谍!我特么是日本人!
他终于找回了自己。
车灯耀眼,他打量着那个女人:樱花耳坠一闪一闪,嘴唇也红得像最艳的樱花色。
他把那女人抓回家,给她裹上和服,教她日本礼仪,比如,学会安静,比如,学会鞠躬。
她不肯,就打到她肯。
最后,一个曾经那样聒噪、浮夸而又活色生香、风情万种的女人,像是被见骨见肉地洗刷了一遍,活生生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
他希望战争不要结束,他说他没想到自己能活下来。
他的命确实比他想象的长。
纵情放肆了一把后,他把女人扔在车里,自己去挖坑。
和女人一起扔下的,还有一把枪。
女人拿枪指着他,他回头看她一眼,脸上的表情近乎嘲笑,似乎在说:
「你怎么还没开枪?」
她竟然没杀他。
女人真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生物。
※※※
在他将要掐死她的最后关头,他忽然想起了那一天,那一刻。
※※※
枪战之前,他准备好了防弹衣。真死死不了,那就假死。
他受够了做卧底,他宁可上战场。
而在战场上,在同胞们狼藉的尸体里,他又想起了那首《红蜻蜓》。
生死攸关之际,他总是会想起这首歌。
晚霞中的红蜻蜓,你在哪里啊,
童年时代遇到你,那是哪一天?

提起小篮来到山上,桑树绿如阴,
采到桑果放进小篮,难道是梦影。

十五岁的小姐姐,嫁到了远方,
别了故乡,久久不能回,音信也渺茫。

晚霞中的红蜻蜓呀,你在哪里啊,
停歇在那竹竿尖上,是那红蜻蜓。

战火乍停,思绪恍惚间,他想回家。
他有房子,有地。
他想起那个他心一软留下性命的女人。
他希望她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回日本,回家乡。
「我可以种庄稼,养活你们。」
两个儿子、大舅子、禁脔,这些他应该杀而没杀的人,最后拧成了一股绳索,套在他脖子上,将他置于死地。
而真正把他缠死的,也许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3、小六(章子怡)
我只知道大家随便装装新潮,装装风流,就你是真花痴。——陆先生

纵观小六的一生,真的特别讽刺,讽刺到可笑的地步,可又让人一点也笑不出来。
她说自己是行尸走肉的时候,其实还不能算行尸走肉,很快她就明白了,什么才叫真正的行尸走肉。
她想去人少的地方,结果她真的去了一个人少的地方,人极少,极少,多数时候只有两个人,一只猫。
「什么花痴啊,十三点啊,打发时间罢了」,她这样说。结果后来的时间,她都不知道靠什么打发过来的。
而花痴,也是彻彻底底、结结实实的——其后她的每一天每一天,除了吃饭,就只剩下做爱。
这当然全都不是她想要的。
她最想要的是爱,可这是她在那段时间里最为匮乏的东西。
※※※
她曾经在镜头前精致冷漠又缠绵地诉说着对男人博爱的蔑视。
她说厌倦了这一切,想要一个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
她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承受得起,真正的极端的偏爱,与憎恨。
在那样一个人人优雅拘束严谨的环境里,她的张扬、浮夸、明艳而又肆无忌惮是那样特别;
然而这一切的叛逆是有代价的。
在她后面的日子里,她的浓墨重彩都被抹得一干二净。
她素白着一张脸,每天呆在一栋房子里,吃着简洁的饭食,每天只重复两件事。
这两件事不需要大脑,不需要情感,只需要身体。
她后来应该会无数次回忆起曾经厌倦的那一切吧,
只有失去后才知道,曾经握在手里的,原来那样珍贵。
这些是代价啊,是为她离不开的上海付出的代价。
※※※
黑夜,汽车行驶在田野间,身后,灯火辉煌、万丈繁华的上海越来越远,她的前途如茫茫夜色般漆黑一片。
Liberty swathes this city of shades
幽影之城被自由笼罩
Like gloves on the wings of a bird
如同双翼被束缚的飞鸟
The silken smoke of the words you spoke
昔言似烟缕雾绡
Still rises where you lay
在你安躺的地方至今萦绕

Take me to ShangHai
带我回上海
Take me to ShangHai
带我回上海
To the town where I belong
回到我的心之所向

歌声如诉,饱满得几乎要溢出银幕。
想要回去,想要回去,想要回去。
念头如此强烈,以至于当她有机会杀了那个撕下外皮、充满兽性的男人时,她迟迟无法扣动扳机。
不能杀他,因为他能带自己回上海。
也不能呼救、不能逃走,因为很可能还会被那些人再次送走。
※※※
监禁的日子,枯燥的生活,身体遭受的暴力,慢慢把一个放荡不羁的灵魂打磨出规规矩矩的形状。
人真是一种适应力极强的动物,适应力有时甚至好得超出所需。
她不知道那个男人是出于什么目的,把一枚戒指套上了她的无名指。
她也开始敢于从那男人的饭碗里夹菜吃。
扣动扳机,男人在枪声中倒下时,她甚至流下了一滴眼泪。
这眼泪究竟为谁而流啊……她竟会依恋这个男人,而她又必须亲手杀了他。
不能更讽刺。
※※※
一切的一切,最后也许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她在电影里给自己剧透的那句话:
「可能没死,历经磨难,活了下来。」
活着就有意义吧。
不管是哪样的活。
鲜活而有生命力,这就是小六。
※※※
(因为怕太长所以省去很多其他的没提,但这里忍不住想说一下章子怡的演技。
早期,小六的眼神活泼灵动;
演电影,小六从舞台上坐起来,衣饰俗气,瞳仁像两个墨点;
念那段经典台词,眼神是前所未有的深沉;
被送走时,在车上,一句话没说,但从不舍到内心惊惧一览无遗;
禁脔期间,眼神像死了一样,毫无光彩;
被陆先生找到时,她的眼神变化简直神了:先是木然看了一眼,随后惊讶、不可置信,光彩渐渐染上来,又慢慢黯然了,垂下眼睛,低头鞠躬,再抬头时,是努力克制但又掩饰不住的欢喜。
这复杂的心理过程啊,真是神一样的演技。)
4、罗曼蒂克消亡史(The Wasted Times)
电影的一开头,渡部背对着镜头,正要脱下衣服。
这可能是某种暗示:除下衣冠,你我皆是禽兽。
渡部当真把这种动物性表现无疑。
他做的事情只有三件:杀人、吃饭、做爱。
我们知道,动物的一生里只有两件事:生存与繁衍。
杀人和吃饭都是为了活下来,做爱是为了繁衍。
而纵览全片,也不外就是这三样:杀人、吃饭,以及女人。
杀有各种方式的杀,吃有各种不重样的吃,女人也有各种不同款的女人。
吃饭的时候,说着杀人的事;
杀人的时候,讨论女人的事;
而女人本身就是杀人的端由,
甚而可以成为一道佳肴,变成可餐的秀色。
罗曼蒂克对于动物来说,是多余的。因为他们没有时间。
可是,人类自从解决了生存和繁衍的问题,他们发现时间越来越多,所以需要把时间都浪费掉。
小六不就这么说吗?「什么花痴啊,十三点啊,打发时间罢了。」
所以人类花很多时间去玩很多花样,做很多在我们的智人老祖宗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
比如慢条斯理地吃饭,比如慢条斯理地品茶,我们谓之「优雅」。
又如杀人讲究方式方法,务求仿佛踩死一只蚂蚁,这样的不动声色举重若轻,也是一种「优雅」。
再如明明三五分钟能解决的欲望,但却有着漫长的前奏和斩不断理还乱的续曲,性欲之外,感情的种种克制与纠葛,这也是「优雅」。
所以本片的片名:罗曼蒂克,The Wasted Times,真是一点错都没有的。
人类就在浮世繁华里消磨着时间,醉生梦死。
※※※
罗曼蒂克仿佛一张大幕,掩盖住了那些最原始最本能的东西,让人变得不那么像动物,或最起码,是高等动物。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管这张大幕多么华丽,我们的原始本能,依然坚挺。高等动物,还是动物。
而且,那无比华丽之下的种种残忍,会因强烈对比而更加让人触目惊心。
这张大幕又是那么脆弱不堪——
战争,这种人类自我毁灭最快的方式,顷刻间就把那层大幕撕了下来,露出人类最真实的一面,赤裸,残酷,纯粹。
※※※
在最后,葛优带着战火的余烬,走向了香港。
就像是罗曼蒂克时代的,最后一名幸存者。

※※※
其他人物与细节,见: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有哪些值得留意的细节? - 我桃桃渡河而来的回答 - 知乎编辑于 2017-01-01

67168 条评论分享

收藏收起







寻找风景的人


电影电影摄影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37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很多人说了很多正确的东西,我私下也想说一些。

看完《罗曼蒂克消亡史》,我的确要说这是一部才华之作。导演我过去非常熟悉,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总是约到一起打台球,消磨时光。但是言谈之内,聊的依然是电影。导演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这种敏感决定了他的电影必然是精细的。同时导演也不是一个情感外露的人,似乎很难看到他情绪极端的时刻。他爱好古典音乐,总是说:我只跟人谈论贝二柴五。那个时候他爱好东欧电影。记得有一次,他跟我说,他最喜欢的电影是基耶罗夫斯基的《十诫》。过了一段时间,我有听他说,他最喜欢的电影导演是吕美特,喜欢类似于《炎热的夏夜》《十二怒汉》这样的电影。

从这部电影整个观感来看,其实把程导演比作一个作曲家更加合适,他像作曲一样,利用音符,音高,和弦,节奏等等元素,及其精确地控制着电影的方方面面。一部交响乐是一个不容犯一点错误的,高度精密的时间艺术,作曲家可以被人说这个音乐不好听,或者不合潮流,但是他不能允许你说,在他的音乐中出现了技术上的错误和意识形态的庸俗。 这就是程耳的这部电影。它像一件完整(并非完美)的工艺品,体现了导演对电影各个符号和元素的,高度熟练和精确的控制,同时对西方音乐和文化的了解熟悉,以及对当下中国世俗文化的鄙夷,早就了这部可以说叹为观止的电影。

从某种层面上说,程耳的这部电影,完全脱离了中国当下电影的常态,和过去张,陈,冯,姜等大家们曾经留下的一条条可以借鉴和批驳的创作道路完全分道扬镳,超越了很多电影人,以及打算进入电影行业的人们对电影简单的理解和冲动。 这肯定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是我又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疑惑:如此好的电影,为什么票房却不理想?无数人并非有无数种的答案。大体上的原因很多人给出了准确的解释。我更关心的是:他是否还会坚持?他的创作之源是否还有足够的储备?无论如何,我希望中国电影应该给予他最大的肯定,因为电影的多样性永远是电影不死的原因。
编辑于 2016-12-2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狗骑自行车


一个不知廉耻的体位。公众号:狗骑自行车


2009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部电影的扑街,告诉我们中国电影的路有多难走】


《长城》和《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同时上映的,免不了被拿来比较。

但我很不喜欢两部完全没有可比性的电影被放在一起讨论,并不是你把《长城》贬的一无是处,就能凸显出《罗曼蒂克》有多牛逼。

一部电影有多好或者多不好,跟另一部电影没有半毛钱关系,水军们的褒贬至少还有票房作为合理的动机支撑,而那些日夜操劳的吃瓜群众就不要太过于激烈的去争论什么了,我们证明不了任何对错。

只是觉得可惜,像《罗曼蒂克消亡史》这样优秀得难能可贵的中国电影,不应该落得这样惨淡的票房数字(《罗》上映6天9000万,而同期上映的《长城》是6亿)。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难能可贵,因为它优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去讨好观众,而是如何将电影的情绪尽可能的放大到极致,甚至可以说,它的剪辑台词包括整体的节奏,其实对观众是不太友善的,至少,它将对于自我的阐述放到了观众的观感之上,像如此固执甚至偏执的电影人已经很难见到了。

比如说它的叙事结构,有很多人质疑说为什么不按照顺序的方式按部就班的演下去就好。可这样的坏处是什么呢,是电影情绪的释放问题。

本片的一大特点就是情绪的微弱感,这个片子里的人几乎都没有出现过强烈的情绪波动,没有大喊大叫,没有大哭大闹,每个人就是斯文的说着走着杀着操着。


但就是在这种像吴侬软语般精致淡定优雅冷静的旧上海,一样有着荡气回肠的民族变迁史。

只有打乱这个故事,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情绪的微妙关系重新排列演绎,才能凸显出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和反转造成的冲击力,而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一个个令人懵逼的悬念在后面对应着揭晓的时候,那种充满戏剧性的命运巧合感就会迸发出来。

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那些令我们感叹唏嘘的瞬间从来不会是老老实实就那么默默发生的,有很多我们不曾察觉到的感动和巧合,他们在一条命运线上相交,但却不曾在真实的时空里相遇。所以电影就是要重新排列和剪辑,放大我们的感受。


再说细节,这电影的细节几乎做到了极致,没有一个浪费的镜头,这也是对观影者的不友善,稍不留神错过了一些镜头,就有可能看不懂或者大大降低对于后面某些情节的呼应感。

浅野忠信一开始告诉葛优他们说:“我说上海话,我是上海人。”影片最后他却用日本话对自己的小儿子说:“记住了吗,告诉他们你是日本人。”

讽刺的是,小儿子几乎听不懂日语,浅野忠信后来又换成了上海话说了一遍他才听懂。用上海话告诉自己的孩子是日本人,这就是讽刺的命运啊,历史的牺牲品,罗曼蒂克的消亡史。


章子怡对着镜头说博爱论的时候,双眼紧盯着的,不就是我们观众自己吗。

那些所谓的博爱,不过是一种打着爱的幌子实则自私和安全的生存方式,文明人大都博爱,事事宽以待人,可这一点儿都不罗曼蒂克,我们爱的是有爱有恨的血肉之躯,那些粗暴的真性情才是真正的罗曼蒂克。

最后章子怡说:“有些事情就是被我们这种博爱的人耽误的。”这是对文明社会赤裸裸的打脸啊。特朗普对于刚刚过去的俄罗斯大使被枪击事件发表推文说:“文明世界必须转换思维。”几乎切题。


再就是浅野忠信送章子怡去苏州的戏也很精彩,汽车遇到军车,只好倒车,倒车的时候,章子怡回头张望,从她的视角看来,汽车正在开向上海。我想她恍惚有一瞬间,会产生一种这辆车仿佛是要带她回上海的错觉。

然后军车驶过,汽车继续前行,这时浅野忠信又命令倒车回去,章子怡一愣,难道浅野忠信是要带自己回上海吗?汽车越往后倒离上海越近,章子怡内心对上海的期待越大,但后来发生的事彻底摧毁了她的幻想。

其实导演完全可以直接拍后面的情节,但两次倒车的段落,将一段简单的剧情表达出了无比强烈的戏剧性,所以说,好的电影,连汽车都有戏。


章子怡想离开上海吗?

起先我们以为她是想离开的,前面她自己也说过想去人少的地方,那这次被送走岂不是正和其意吗?可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带我回上海”歌词的回荡,我们忽然明白了,章子怡其实最不想离开的就是上海。

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开放的地方,像章子怡这种最具有罗曼蒂克精神的人,除了上海哪里都生存不下去,或者说,其实上海只是一个标签,代表一种态度,代表着那些罗曼蒂克,章子怡离不开的还真不是上海这座城市,是那个地方的精神。


剧本厉害的地方又来了,后来章子怡的确又被浅野忠信带回来了上海,确实啊,这些年她根本就没离开上海。

她一直在上海,但她再也找不到曾经的上海了,随着她被浅野忠信带回了上海,她终于永远的离开了上海,永远的离开了那片罗曼蒂克。

还有人发现章子怡再次回到上海之后,直到电影结束也再没有说过一句话,这与之前那个吃饭时话不离嘴的话唠形象行程强烈反差,这也暗示着某个东西死掉了,是罗曼蒂克死了吗。


再就是袁泉后来跟葛优在重庆吃饭的时候,说的那段话也是巧妙的设计。

她说喜欢哪里就爱吃哪里的饭,葛优于是恍然大悟,自己的日本妹夫一直都在开着日本料理店吃着日本料理,即使口口声声再怎么说自己是上海人爱上海,但是吃的东西不会骗人,这时候情节急速回转到多年以前,从另一个角度将事情的真相全盘托出。

所以又说回来,如果电影不打乱顺序来表达,很难产生这样令人难忘的观影效果。


罗曼蒂克到底是什么呢?按照英文翻译是“浪漫充满幻想的”,影片里罗曼蒂克消亡的代表有很多。袁泉看着老公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属于她的罗曼蒂克就消失了。杜淳在闫妮死掉之后,属于他的罗曼蒂克也消失了。

杜淳在跟日本人吃饭前对葛优说,地方选哪儿都行,我来做。起先我们是不明白为什么他会这样讲的,闫妮死了他为什么表现得如此悲痛决绝,影片后来告诉我们闫妮对他的知遇之恩,我们才明白他讲这种话的原因。

这种前后呼应起来的快感会让观影体验极度提升,因为你会觉得导演是尊重你的智商的,他并没有迁就任何人。


而这种细节,对于善于在电影院吃爆米花打电话的中国观众来说,无疑是不友善的,而导演的风骨就在于此,对于不友善的观众,他们能得到的也只能是这样一种不太友善的观影感受。

所以真的很可惜,阻碍中国电影进步的不仅仅是电影人自己,观众整体“影感”的有待提高,同样束缚着电影人的手脚。多少人为了钱,选择了迁就观众。

并不是说《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这种傲骨般的任性就是推动中国电影的良药,但在这样的时代,还有人坚持选择不向市场妥协,也许这就是真正的罗曼蒂克精神。

这应该是值得保护的东西。


——————————————
历尽万千磨难
最终活了下来
编辑于 2016-12-21

200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CrazyInDark


IT 音乐 国学


452 人赞同了该回答


洪流中的赋格
——评《罗曼蒂克消亡史》
像我这样并不紧追文艺圈新闻的人,直到前阶段看《我不是潘金莲》的片前广告,才听说了《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个题目。
第一反应是,这个题目太中二了,比起一部文艺片的题目,似乎更应该是葛优在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带着这样一个标题的电影,让人下意识的就感到中国文艺烂片导演特有的自恋、矫情、消费情怀、形式大于内容。
果不其然,电影出来以后,观感的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周围许多朋友看过之后都觉得不好看,难懂,拖沓。虽然豆瓣知乎叫好一片,我内心还是有些忧虑,是这些文青过度追捧、过度解读了么?
但内心的另一部分,依然有着某种莫名的坚信,对葛优和章子怡的信任。尤其是章子怡。事实上我对章子怡一开始并无多少好感。以“谋女郎”出道的她,初年总是觉得她气场弱、气质平凡、过于小清新。即便是出演了《卧虎藏龙》《艺妓回忆录》等有影响的大片,还是没有改变我的成见。但是从《最爱》、《一代宗师》开始,走向成熟的章子怡在华语文艺片的语境中忽然花朵绽放般爆发出令人惊艳的能量。我想起了数年前,在电影院看着章子怡伸展拳脚为父复仇时的坚定无前的气场,以及将死时对着梁朝伟饰演的叶问留下最后最绝望的独白,内心无比的震撼。真正的美丽,不是来自精致的五官、尖锐的下巴、完美的妆容,而是内心散发的力量。我第一次在心里把她当作最顶级的女演员。也正是这部后来屡获殊荣成为“神片”的电影,当时在电影院里面,许多冲着功夫桥段去的观众大失所望,中途退场无数,散场时还有个男子咒骂:“这什么东西!”我觉得,对于《罗曼蒂克消亡史》,这大概也会是类似的情形,同样会是一部受众不那么广泛的精彩的文艺电影。
但当《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电影打出片尾字幕时,我发现,我刚刚看了今年最佳的一部中国电影。一部甚至比《一代宗师》都要杰出许多的大师之作。不但是里面的主要角色个个演技爆表,更被导演意料之外的功力折服。余音绕梁,让人忍不住想再看一遍。
前阶段我最喜欢看的一部美剧,便是《西部世界》。我对《西部世界》的评价是极高的,我说,它可以用“伟大”两个字形容,而它的幽深黑暗,让人不敢猝然去评论它。在看《西部世界》的时候,我曾经就有这种强烈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出悬念迭出的科幻作品,更像一首绵延展开的赋格曲。
我有朋友对西部世界这样批评:“一部紧凑的电影就能说完的东西拖了十集”。
然而,我觉得《西部世界》的美妙就在于它恰到好处的延展和回旋,人工智能自我完善所需要的不断的迭代、多条时间线轮回般彼此的交织、在一次次回滚时ford藏在无情铁腕之下对改变的思考和希望、一个个疑问的埋下和解答,一段段设置精妙的音乐,都在十集的篇幅里的针对这个主题不停的变奏,重复,让我想起了那部把数学、绘画、音乐、计算机之美汪洋糅合《集异璧》。全季所有线索蜂涌汇聚的第九集,就以巴赫的the Well-tempered Clavier(《平均律钢琴曲集》)为题,折射了这部剧向巴赫所代表的复调音乐的美学致敬。
我当时认为,这种思想、音乐和视觉三者完美交织的卓越美学,中国导演还无人能做到。因为这不仅仅是镜头的语言、对白的力量或者剪辑的艺术;而这反映的是文化沉淀、审美修养、甚至是哲学层面的思考。
然而当我看完《罗曼蒂克消亡史》之后,我的内心全是震撼和惊讶——程耳做到了。虽然光就画面和音乐的配合角度来说,并没有达到《西部世界》这样的极致水准,但这部电影本身,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居然让我鲜明的感受到了一种古典音乐式的美感,如同一首奔腾的赋格曲。
赋格是复调音乐的一种。什么是复调音乐呢?比方说,流行歌曲,大多是只有一个主旋律,其它的配器都是根据主旋律配置的和声,这就是标准的主调音乐。而张信哲在《我是歌手》中,自己唱《平凡之路》,大女孩在同样的和声进行中唱《see you again》,产生两条并无明显主次的不同旋律,这种表现可以说是流行音乐中的复调。而古典音乐中,复调出现得更加频繁,丰富多彩的教堂音乐就有大量复调作品。其中,复调音乐的高峰就是赋格。抄一段百度百科吧,“赋格”本意为追逐、遁走。赋格的结构与写法比较规范。乐曲开始时,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的主要音乐素材称为"主题",与主题形成对位关系的称为"对题"。之后该主题及对题可以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主题与主题之间也常有过渡性的乐句作音乐的对比。
不多絮叨,总之,赋格曲的特征,就是两条以上不同的旋律线,错开出现一段或多段旋律(主题)及其变奏,并相互呼应发展。有时是重现,有时是整体抬高或者降低,有时是利用调性变化,有时是使用分解和弦转位,有时甚至是逆行。这种不断的回旋、叠加、变化、对比让赋格成为了最具有形式美的古典音乐手法。前文提到的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便是最著名的赋格曲集。
而《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剪辑语言,就像极了赋格。它有着高度的重复性和呼应性。几乎每个重要情节的画面,都至少在电影中都出现了两次,有的是重复,如同音乐中同一主题的再现;有的则是对称,如同对问句的答句,在不同的对题的映衬下,同一镜头或情节带给观众不同的意味。我看完电影第一时间就评论它,说把故事线剪得支离破碎的手法很常见,但玩好的不多。这部电影的惊艳,就在于它没有因为追求形式美而阻碍了故事和情绪的表达,反而通过这种处处伏线、处处呼应把这个原本7分的故事讲到了10分。
就如同电影一开始的镜头,载着章子怡的车在长长的乡野公路上行驶,妆容精致,汽车颠簸,前途未卜,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其实就是电影的第一个主题。就仿佛是大时代的变局中,这群草莽贵族面临的迷茫和惶恐。
第二遍出现这个镜头,故事的前因已经明了,但结局仍未完全揭开。背景音乐悠扬的唱出backto Shanhai。仿佛同样象征着故事里的所有人,他们都注定要不甘不愿的离开上海,内心渴望着回到上海;然而,就如同第三次这个场景出现后、小五接下来“禁室培欲”的命运一样,当他们回到上海,上海也已经不再是那个他们向往的上海。
另一个始终贯穿全片、反复出现的主题,就是“演戏”,王妈交代车夫要注意眼神气质的时候,就用“演戏”二字,她自己八面玲珑生存在上海滩黑帮系统中,更是处处靠的自己的“表演”;小六悲剧命运的开端,也正是涉足戏剧,她期待着戏剧的世界,仿佛那是一个可以从现实逃脱的地方;由此牵连出另一个名伶吴小姐,她和导演关于“下毒”这场戏的表演方式的争论在全片都作为一个不安分的和声,处处与她所说的相应证;而作为卧底的渡部,更是最彻底的演员。最终,人生如戏,曲终人散,无论多么投入,演技多么精彩,终是舞台上一时的繁华。该结束的时候,再恋恋不舍的谢幕,还是要结束。
一句已经被说烂的大俗话是,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你看。但是在这部戏中,几乎没有无辜的人,至多也只有那两个孩子。帮会的残忍秩序,日本人的凶狠狡诈,上流社会男男女女的欲壑难填,对于真正下层冷暖切肤的大众来说,都是寄生而疼痛的瘤和疮。那些浮华考究到做作程度的“老上海味道”,那些所谓的罗曼蒂克,也只是这少数人的一场迷梦。当然,我们同样也可以说,抛开是否innocent这个可高可低的道德标准,其实这部戏里面所有的人都是无奈的,他们都尽力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一切,去守护他们自己认同的价值。因此在这部剧里面,并没有典型意义上的悲剧,而是一种毕竟东流去的萧索怅然。它不去粉饰或评判那些“美好”到底好不好、对不对,只是用力的去撕碎,执意的要让我们反复去端详撕碎的裂痕,那飞扬的纤维碎屑,那血肉模糊的一幕一幕,前前后后。高度的对称性和呼应性让这部电影仿佛是一个手机p图的滤镜app,不断的切换“使用前”和“使用后”。又仿佛是某摄影师那个“重拍几十年前照片”的行为艺术,让人唏嘘其中变迁。正是这样打破时间线的串接,更鲜明的让我们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电影的英文名叫做The Wasted Time,正是这残山梦碎后的摇头长叹。
我们先来看看“大反派”渡部。对于他的重复镜头,就是很多的。两次回到自己日式餐馆,换上日式服装。画面总是平静到唯美,但第一次大家不知道他是日本人卧底身份,第二次,已经开始揭晓,我们已经能够听到平静之下,暗流汹涌的声音。
还有电影重复了两次他准备饭食的场景,一次是平静温馨的与猫相处,一次却是解开现实的真相,下到地窖,开始展现他不为人知的黑暗的另一面。两场戏平行而对称,正与电影展现虚假的美好如何消亡的主旨一致。
囚禁和支配,是一种巨大压力的释放出口,同样也是一种对控制力的渴望。片中一开始他是多么温和无争、不愿意见到血腥的场面;而卸下伪装和防备后,在私人的空间里,那压抑的一次次《色戒》般凶狠的做爱和平静祥和的饮食情景不断交织,展现了他极度矛盾的内心——并不是关于要不要做那些背叛和杀戮,或者做下那些时期是否后悔;而是毫不犹豫的做下那些事情后,内心的失衡和难以平静。
电影同样呈现了两次渡部在屠杀之夜的早晨被妻子唤醒的情景,第一次充满了脉脉的温情,妻子喋喋的抱怨着又胖了,温柔的抚着渡部的脸,仿佛风雨欲来时最后的安憩。
第二次,观众们已经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那种之前感觉到的温情已经完全消散。已经囚禁了小六的渡部,依依不舍的抚摸妻子,甚至想要求欢,因为他明确的知道,这或许是最后一次抚摸她,今天晚上,她一定会死,他必须割断这个上海的“虚假”的家庭。他最后在阳光中抱起自己的孩子,或许直到这一刻,他才决定要让孩子们活着。这里面的残忍,让人背后发凉。
最后,当他的大儿子被杀,自己不得不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小儿子的生命,再次响起了十多年前那场大屠杀后的那首优美的童声where are you, father。当时正是他通过设计,把自己的两个孩子藏起来躲过一劫,并通过放过陆先生的方式把他们托付给陆先生,完成了他最后一个前后的映照。从日本的角度出发,他理应决绝的放弃他上海的家庭,并杀死可能暴露他身份的小六。但正是他内心的一丝游移,抑或说某些未泯的东西,导致了他的结局。
再来看看章子怡饰演的小六。影片中关于小六的前后重复、对比也是比比皆是的,前面提到的夜路行车便是一例子。
在家宴上,她捏腔拿调的用上海话,把导演和她的艺术交流当作笑谈和大家分享;而在片场上,她真诚不加修饰的独白又让人动容。本身就立刻凸显出这个人物的矛盾。一则,她内心渴望着真实、渴望着浪漫、渴望着戏剧中的高于无聊生活的世界;又一则,或许她内心也真实的明白戏剧的虚妄,出离了戏剧,她也就是一个生活在庸俗世界的庸俗灵魂。这在她和赵先生剧院生情时的对白也有所映照。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场吃饭戏,当她说到自己在剧中角色的结局:“后来,我才知道,我可能没有死,历经万千磨难但是活了下来”,竟也是一语成谶,当看过她后来的命运,再回过头想起这句话,不仅只是感慨,更有一丝寒意。
她一开始是热情的、饥渴的、空虚的。她永远在跟人聊着天,诉说着她的寂寞,勾引着别人;她的眼神总是多情而渴望,如同有火焰在燃烧。她充满了对生活的幻想,即便跻身豪门委身王老板,她还是觉得自己如同行尸走肉。她爱的不是这些秩序,不是这些优雅,不是这些豪华,似乎必须要有更激情的、更丰富的、更直接更单纯的东西,才能填补她内心的空洞。因此她似乎是与周围的人不同的,是更纯粹的罗曼蒂克的。或许也因此,在陆先生眼中,她也是最特别的,因而在是否杀她这个问题上,他都苦闷许久。但是这种“纯粹”的罗曼蒂克,难道不也是老板们、先生们给她建造的海市蜃楼?当渡部调教她如何从“交际花”的高处滚落地面、成为奴隶,她的眼神里的火熄灭了,如同战后满目疮痍的俯拍镜头。从离开上海开始,她就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
最后的对比,便是小六的那一枪。十多年前面对强奸了自己、又毫不眨眼杀了司机和赵先生的渡部,没有下得了手开枪,这是因为心软?是因为不敢杀人的软弱?还是因为内心上还有那么一丝希冀?她的手是抖的。十多年后,什么准备动作都没有,什么表情酝酿都没有,甚至连一句控诉的对白都没有,就这么干脆利落的一枪,冷酷的结束了渡部的生命。如同吴小姐说的那样,心潮澎湃,不需要表演,当罗曼蒂克在现实面前粉碎,她认为他理应去死,于是平静的扣动扳机。
最后一个主要人物,便是葛优出演的陆先生。这个人物非常复杂,甚至比有着上海人日本人双重身份的渡部更复杂。他可以儒雅,可以沉稳,可以精致,可以温暖,但也可以杀伐决断、心狠手辣;他用尽一切办法维持着他所代表的秩序和道义。“喝茶”仿佛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秩序”的折射,只要在他的势力之下,一切都可以好好的坐下来谈。也因此,他拒绝日本人提出的合作,他对那些他并不想染指的女人们也倍加关怀。
抗战胜利,日本投降,陆先生回到自己的宅邸,用的是十年前大屠杀时一摸一样的俯拍视角,但色调、音乐、心静已经完全迥异。
影片前半段时,陆先生和小六在汽车里对话,小六提出要和陆先生私奔,陆先生说,我要照顾的人太多,不能随心所欲。仿佛他就是上海滩的大管家,没有一刻不能少了他。最后,当葛优扮演的陆先生形单影只的过海关,接受检查,他的秩序破灭了,他没有人需要照顾了,然而这个时候,他就能随心所欲了么?
到头来,这批在那个时代年轻过、风流过、自以为是的浪漫过、充满希冀和野心过的男男女女,在时代的洪流中,都露出了本来面目——也就是电影开头的叙述中,他们所嘲笑的,那个坐着舢板来上海学做点心的浙江人,以为如此回答就会得到娇妻美眷荣华富贵,最终却只能终日面对一个糟糠之妻,尽力的为生存奔波。他们或许会觉得,如果他们换一个答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然而不管怎样的答案,他们曾经安逸的小舢板,也一定会被无情的颠覆。当他们想通这一点,他们对罗曼蒂克的幻想,便自然消亡。
我想,陆先生们也一定会听见冥冥中有个戏谑而无情的声音问道——侬面色为啥那样差?
想到这里,嘴角也带着微笑了。是啊,这部电影有着无数的细节,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等着观众去品味、去想起、去发觉、去惊讶万分。如同一部迷你的红楼梦,又仿佛一个看似不存在太多谜题,却永远走不完的迷宫。它不会像主流电视剧关照儿童一样用特写镜头交代清楚每个重点、夸张出每个眼神,用观众习惯的方式讲一个悬念迭出的故事,即便有时间跳跃也用特殊的音效和滤镜确保观众弄懂其中的关系。
看,甚至是电影里似乎无足轻重的、袁泉饰演的吴小姐,也有着好几段暗留伏线、令人回味无穷的戏码。前面已经提到她关于丈夫下毒一段戏表演方式的问题与导演的争论,这个线索贯穿整片,不再赘言。
吴小姐另有场戏,在逃到重庆以后,和陆先生聊天,念念不忘上海的食物。她说,喜欢哪个地方,就喜欢吃哪里的饭。陆先生这才有所惊觉,自己的妹夫,这个口口声声说自己讨了上海老婆、养了上海儿子、说着上海话、和上海人搓着麻将的“上海人”,开的是一家日本餐厅。如果动漫化的表现,此时一定有一道闪电击穿陆先生的大脑,同时陆先生大叫:“马萨卡!”然而陆先生神色虽动,语气依然平静,仿佛还是日常的聊天,颇有一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味道。于是镜头立刻切到已经展现卧底身份的渡部,这微妙而有逻辑的衔接,实在让人叫好。
吴小姐甚至有两段戏,直接穿过八十年的时间,叩问了银幕前的我们。一段自然是王妈和吴小姐关于电影的对话。
“导演没准备让大家看懂,这是一部艺术片,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事实上,我觉得这部电影远没有想象中的晦涩,也并没有大多数艺术片的拖沓沉闷,许多情节稍稍留意细节就能发现前后对照的趣味,时刻都有着巨大的信息量。但是大部分观众还是不懂,不明白,不接受。我想,在这个全民狂欢、厌恶严肃的时代,再下个世纪,大部分人还是不会懂吧。
另一段,则是吴小姐的老公和她分别时候,老公虚情假意、贪图小利,几乎重复了戴先生的话,“时局那么乱,以后还要更加乱下去,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容易……”这句话,我仿佛在今天的上海,依然时时会听到。因此当有个朋友觉得,这部电影的上海情调太迷人,如果拍成一部上海版的《午夜巴黎》,和鲁迅喝茶,和张爱玲吃蛋糕,聊聊文学艺术,该有多有意思。我的回答是,巴黎一直是浪漫的,即便有两次大战,其灵魂从未中断;而上海,罗曼蒂克,只是一种幻觉,只是一种扬尘,它一直在消亡,甚至从没真正存在。
编辑于 2016-12-30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乎用户


578 人赞同了该回答


渡部在荒野地里挖坑埋尸体时,镜头给到他的侧背,腰间那白绳若隐若现。

渡部在中式大宅子里与家人吃饭,时刻腰板笔直,而在自家那间日料店,背是自然弓着的。

真是好一个上海人。


出于长期以来的观影习惯,在对待《罗曼蒂克消亡史》这样没有一句多于台词,没有一个多余镜头的电影时,我总能在挖掘细节、推敲因果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快感。

比如王妈与陆先生在影片中的关系根源并未挑明,唯一可知他们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车夫并非等闲之辈,为何偏偏投靠陆家大门,又能让王妈心甘情愿地去向陆先生多嘴?忠心耿耿的车夫为什么在结尾并未和陆先生一并留在香港,反而要求“一身军装”?这军装是他随时想穿得,便穿得的吗?

车夫投靠陆门后,虽然跟着陆先生处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拨清云雾不难发现,他实际上只执行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借势锄奸。所以,陆先生安居香港后,他的卧底任务也得以完成,终于可以披上他早就披上的军装,而王妈想必也是另一个“一身军装”吧。

这么说来可能就没有那么地罗曼蒂克了。

王妈临死前的的工作交代原来并不仅仅是、不完全是出于她作为一个管家的“忠诚”和“体面”。而车夫的传奇色彩、对陆先生的忠诚一片,也更多是因为他两个是这段路上的同路人。目光打开,看看其他人,那根据“你可能去了北方”便可顺藤摸瓜的陆先生,将自己的妹妹嫁与渡部时,不会没有思虑过她是否结局凄惨。而血泊里捡回一条命的马仔(杜江)在与妓女同居之后自以为收获了“爱情”,全然忘记自己在乡下老家犹是春闺梦里人,切另一个角度看,活脱脱是一出《铡美案》。

这才是真正的罗曼蒂克的消亡。罗曼蒂克的消亡不是粗浅与狭隘的“战争分离了爱人”,而是将动人的假花插满一片荒地,而最后连假花也没有了。正如影片最后,曾经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陆先生,像一只被驯乖的野兽一般,高举双手,脱帽转身,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回头再仔细拨弄那所谓的“呼风唤雨”,实际上也无非另一种身不由己的无奈。

影片落幕,有赞许有批评,更多的是疑惑。
疑惑为什么渡部在荒野里莫名其妙而突然地对小六兽性大发的人,一定没有注意到饭桌上的那场“丢手绢”,没有注意小六的耳坠恰是樱花样式,更没有充分地理解小六为何耳朵血流不止却不敢反抗。

疑惑为什么陆先生在战争结束后也一定要找到小六的人,一定没有注意到陆先生在听王老板决定杀不杀小六时紧张地不敢大口吃饭,没多思量为什么肯趟浑水也一定要帮她争取角色,更没有仔细解读他那句“我要照顾的人太多,没法跟你走”。

的确,在一部人物冗杂、且故事线短而交织松散的电影里,本身很难在第一次观影时就发掘那些细节,何况剪辑又打乱了几次时间顺序,更加大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剧情的梳理难度。往往在诸如此类有些晦涩的电影的推进中,失掉了一个细节的把握,很可能就偏差了对一整条线的理解。

有人说:在票房几乎是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年代,程耳故意为观众抬高欣赏电影的门槛,很任性。整部电影就像一道迷宫一样,走不出来的人很可能会因此感到厌倦、不屑甚至愤怒。可我倒是觉得,遇到这样一个出于对观众的信任,而搭建构筑的了一道精巧有趣的迷宫的导演,真真难得毕竟。在这个时代,专门去迎合傻子的导演真的太多了,更讽刺的是,这些人往往下场还不错。

导演是大厨,演员就是食材,剧情就是佐料,音乐和画面是摆盘,而这部戏,算得上一道“佳肴”。整个影片的布景有多讲究自然不必多提,即使街边老妪也可辨得。初看演员名单时,虽然一个章子怡并不足以打消观众心里的顾虑,而葛优和袁泉却像两重保险一般,牢牢地拴住了观众对电影的信心。果然,葛优、袁泉和章子怡的表演自然精彩的不必多提,闫妮、杜淳、钟欣桐等人的配角虽然戏份与镜头并不多,但论精彩水平,也均稳定在水准之上,看得人舒心踏实,不会担心谁忽然演技下线了崩碎一地的尴尬癌。影片结束后,尚雯婕和左小祖咒的结尾曲是整部电影最后的诚意,尚的声音冷静沉稳,似无情却又似有情,左的声音沙哑古怪,无奈又有情,两人声线的交融如同从深海浮出水面危险又孤独的海兽。

很庆幸这部电影没有选择一个当红的“小鲜肉”来当票房炸弹,让观众难得地在“演员表”下面看到的名字都是真正的演员。想必导演也是极为爱惜羽毛,也极为高傲的,预见了这部电影终将封神,就不会让每一个今后再提到它的人因为演员表里有谁的名字而感到羞耻。

更庆幸的是,整部电影的制作团队选择了在这个时代公认的年轻的、最后实力的一班面孔,葛优、章子怡、袁泉等等,包括尚雯婕和左小祖咒,导演在他们的壮年也在自己的壮年,通过共同完成一部电影,来完成了这个行业的翘楚对这个行业的致敬。

等几十年后,等这些翘楚们都陆续封了神,息影,病逝,或富甲一方,或晚景凄凉,我们的下一代便会像我们这一代庆幸《东邪西毒》一样庆幸有这样一部曾有幸将他们一网打尽的电影。

难怪电影里也说,文艺片都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嗯,没毛病。
编辑于 2016-12-2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乎用户


375 人赞同了该回答


30道快问快答,重度剧透,看过电影再来看了啦~
以下的所有内容,来自18号的剧组访谈直播http://m.weibo.cn/5340927449/4054136477716914







没看电影的,不要点开“阅读全文”哦~
看过没看懂的, 快到碗里来吧~

PART 1 葛优 章子怡 浅野忠信

1、提问导演:为什么一直重复小六和渡部性爱和吃饭镜头?
程耳导演:我个人的考虑是,在那样一个极端的环境和极端的社会背景之下。在那个很狭窄的空间里好像也就剩这两件事情可以做——吃饭和做爱。从另一个角度上其实人生赤裸,最后需要吃饭,也需要做爱。通过这两件事情我觉得可以很集中的体现出人性在那个极端环境下的扭曲和撕扯。嗯,当然也有所谓食色性也这样的考虑,谢谢!



2、提问导演——葛优老师在现场也喜欢瘫着吗?


程耳导演:不会,完全不会。因为大家在网上传的葛优老师瘫的那个,也是他之前在那个戏里为了角色的一种表现吧!生活中葛优老师是一个非常平和而端庄的人。!





3、提问导演——湖南大学霍诗然:很喜欢章子怡戏中戏说的那段博爱和自私的台词,想问那是不是暗指她和陆先生的感情?

导演答:那段台词是很宏观的,我觉得因为是戏中戏。其实她不是在指电影里的某个人物,我觉得她是在泛指各种关系。包括男女关系,包括其他的关系,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我厌倦了你的博爱”,包括她最后说:“我要的是一个有憎恨的男人”,与其说观照到电影不如说观照到现实,谢谢。




4、提问导演——既然片子是上海话的设定,为什么葛优老师时而上海话又时而普通话?


导演:你提的问题很好,当时其实葛优老师在现场也是用上海话拍过的。
最后在决定的时候,其实我自己也没有特别总结出这个原因。总之我想大概是因为葛优先生作为一个主角,同时他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他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的一种集中的表现。不过他身上也代表着权利的逐渐萎缩,直至最终消亡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最后用普通话演绎更合适。
还有个原因在于,其实葛优老师他的台词和他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要去改变他对观众的挑战也是很大的,基于这两个原因。




5、提问导演——有一场全家吃饭的戏,浅野弯腰帮章子怡拾起了手帕,折叠好放在她桌上。这个细节是为了突出浅野对章子怡小姐是有爱慕的,还是为了呼应后面的剧情?

程耳导演:非常谢谢你注意到这个电影的细节,对我们是刻意为之的。在饭桌上这个捡手帕的动作,是有深意的,是为了和后面的剧情产生联系。但是我不认为是爱慕,不一定是爱慕,可能只是一种留意,一种关注。




PART 2 钟欣潼 霍思燕 杜江
6,@小傑 提问钟欣潼:我觉得阿娇特别适合偏文艺一点的电影题材,像《前度》《公主复仇记》,以及这次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在大荧幕上欣赏你的盛世美颜实在太赏心悦目了,我想问阿娇你自己更喜欢哪一类型的电影,对未来有没有想尝试的角色,想合作的导演以及演员?

钟欣潼:Hello大家好,我是阿娇,其实不同年代的电影题材的我也蛮喜欢的,尤其是爱情片,能够遇到好的电影我就会去尝试。未来有没有想跟哪一个导演演员合作?我觉得也是要有这个缘分还有场合,有缘就可以遇到,好像这次能够跟程耳导演,还有一帮那么好的演员合作一样。



7,@luoood提问钟欣潼:阿娇,你在上海首映礼说这部戏你是冲著葛大爷来的,能谈下你跟葛大爷对戏的感受吗?

钟欣潼:对,一开始就是冲着葛大爷来的。跟葛老师合作非常紧张,因为跟他有感情戏。还有就是紧张的是,因为要说上海话。但是跟他合作是挺舒服的,因为他会就是让你relax,就不要那么紧张的去演,觉得在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8,@针管君提问钟欣潼:很多年前,twins有一首歌《乱世佳人》里面有一句“乱世里拥抱更深”,所以你觉得乱世中的大上海对于老五性格的塑造有什么影响吗?

钟欣潼:这一条问题很深。(导演:我来帮你回答吧,如果你愿意的话)导演帮我回答。
导演:非常好的问题,我觉得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正因为是乱世,才会有阿娇这个人物。她在那个年代,只得到了陆先生的金钱,陆先生对她并没有很重视,但她付出了她的生命。其实我们有时候很怀念那个年代的,每个人都有那种肝胆相照的一种道德标准,同样的身份反映在王妈身上,也反映在杜淳饰演的车夫身上。谢谢你的问题。



9,网友提问钟欣潼:阿娇,你觉得老五为什么会接了一个电话就为陆先生去杀人?

钟欣潼:我觉得就是老五对陆先生的一种爱,她其实一直在等待陆先生。也是一种报恩的一种行为。
导演突然唱起(如果这都不算爱~~~)




10,@Juno提问霍思燕:剧中你的房间里有挂了一个十字架,请问它蕴含着什么呢?

霍思燕:导演这个安排是代表这个屋的女主人,是一个有信仰、内心善良的人,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导演的新书《罗曼蒂克消亡史》,里边会有很详细的注解。(默默望向导演)




11,@颖婷 提问霍思燕:和老公一起飚戏感觉如何?会笑场吗


霍思燕:我挺喜欢和他一起拍…嗯…恋爱的戏的…嗯…还能想起曾经的怦然心动,也很难忘。(全场哈哈哈……)



12,网友提问霍思燕:你给杜江擦脸的那场戏让我看出了当时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的感觉,你有注意到自己眼里的爱意吗?


霍思燕:我没有注意到,可能我看他的时候就是那个样子的。其实那天拍那场戏的时候,杜江差不多一身血,坐在那个椅子上十几个小时。拍完了以后他就不能动了。天气又很冷,又一身的血,身体因为有很多弹孔,接了很多的管子,所以他整个身上都是红的。那天收了工,他也累得不行,我就帮他一点点儿的擦干净的,像给嗯哼洗澡一样。




13,网友提问程耳导演:电影里对于情欲的演绎好像都挺残酷的,奴役、偷情、背叛、消亡,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呢?


程耳导演: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其实也不尽然都是这样。譬如说像童子鸡和霍思燕小姐的这一段,我觉得就是很浪漫的。只是说我们在表达的语汇上可能略有差异。譬如说这个童子鸡对霍思燕表达爱慕的方式,他是说:“我上瘾了,一直想弄。”我觉得这反倒是一个说“我爱你”的另一种方式。包括他最后说“我养你”,这也是一种更有依靠、更有责任感的一种回复。所以我觉得也不尽然,但是我们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爱,谢谢!


PART 3 吕行 袁泉 杜淳 闫妮
14,网友提问吕行:演一个没有演技的演员是什么感觉?

吕行:对,其实大家也都说,其实不用演,你就本色出演呗,就你演成什么样戏里就是什么样,就没有演技呗。反正就是…感谢导演呀,把我慢慢变成有演技的演员,谢谢大家!



15,@美国街头 提问吕行:和袁泉摊牌告别的那场戏很精彩,能说下当时的拍摄状况吗,拍了多久?

吕行:拍了一天呢这个戏,导演说我演的不行没演技(笑),就一直在调教我,就拍了一天。但是其实挺难受的,自己内心挺难受的,拍的挺辛苦的,然后但是挺过瘾的。就是很纠结的一场戏,最重要的一场戏。




16,网友提问吕行——你那句“我的心是跟你在一起的呀”当时全影院都笑了,你说那段台词的时候,有没有笑场?对那个人物,你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吕行:拍那句台词的时候就一个心虚的感觉吧,就觉得是生生挤出出这句话。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就是活在一个自己妻子的阴影下的,没有自信的男人,吃软饭的,应该就是这么一个理解,挺悲催的。




17,@阿snoy 提问杜淳:你在剧中扮演沉默的车夫杀手和王妈到底什么关系啊?

杜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因为我们这部戏,前史还没有展开。嗯所以说,我觉得各位可以自己去理解,你想要哪种关系我们就是哪种关系,拜拜(娃娃音)~




18,@Shawn 提问杜淳:请问你能说一个让我必看这部电影的理由么?


杜淳:因!为!有!我!呀!(一片嘘声……哄笑)




PART 4 导演程耳
19,网友提问导演:请问会有网上说的“3小时导演剪辑版”放出来么?

程耳导演:无法公映的版本是没有意义的版本。




20,网友提问导演:程耳导演您集编剧、导演、剪辑于一身,所以我坐在影院里看到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白,都是您想表达的。那么您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程耳导演:当然我们想表达那个美好的年代,以及那个美好的年代里所有美好的事物,是如何消亡的,还有我们对战争的反思。另一个角度,如果我们宏观一点看的话,其实一部电影它表现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表现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生活中方方面面在电影里其实都有表达。嗯,我觉得是一个整体的人生。




21,网友提问导演:对现在“繁荣”的中国电影市场怎么看?会觉得自己太慢了吗?

程耳导演:为什么要给繁荣打引号呢?我看到的这个问题上繁荣打了引号。呃,其实我倒觉得不用打引号。其实这个市场好了,对所有的电影人,对所有的观众都是一件好事儿。从另一方面来说,当然我希望我们各种各样的电影。嗯,形式上多样一些。因为现在我们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的评判标准过于单一,所有的创作者都把票房作为一个唯一的标准,市场没有提供其他的出口和渠道,所以导致了一些问题。但是繁荣是好事儿,无论如何,繁荣是一件好事。
会觉得自己太慢了吗?我觉得还好,但我接下来我会争取快一点。但是其实我觉得拍电影这个事儿,也不能为了快,一定要怎么样。但是我知道我之前是不够快,我接下来会有会更加勤奋一点。





22,@Icuuu 提问导演:电影中的角色都没有具体名字,包括片尾演员表也只有演员名,而在您的小说中日本人都是有具体名字的,这是有什么寓意吗?

程耳导演:其实大家看完小说会发现,我尽可能的还是在回避人物的名字,尽可能还是在用ta。嗯…但是出现了日本人的名字是因为,那一篇小说的人物太多,所以如果全部用ta的话会有混淆,所以那一篇的名字是最明确的。至于你提出的电影里的人为什么都没有名字,第一我觉得创作的时候给人起名字很困难;第二我觉得其实没有名字,它可能会有一个更宽泛的指向吧,其实我(的作品)一直都是没有名字的,谢谢!




23,网友提问导演:不想当小说家的编剧不是好导演,导演您最得意自己哪个身份?

程耳导演:谢谢!总体来说其实这两个身份我都非常喜欢,小说家以及导演。但是如果一定要在这两个身份做一个唯一的选择的话,我可能会倾向,我更喜欢小说家这个身份。




24,网友提问导演:看得出您是一个很想塑造个人风格的导演,请问程耳导演,在塑造个人风格与影片的受众方面,您是如何去平衡的呢?

程耳导演:首先我不认为风格是可以塑造出来的,我觉得风格是一个完全与生俱来的东西,他不是你可以去塑造的。好的电影其实大家都会喜欢,我们有时候会刻意的强调,这个艺术和观众之间的鸿沟,其实我觉得没有那么深的。我最近也观察了网上的一些一线观众对我们电影的反应,其实他们都很喜欢,刚才在网上还有要给我一亿个赞的,谢谢!





PART 5 配乐 摄影 及 彩蛋

25,网友提问导演:题材的历史感很厚重,但好像音乐、画面、讲述方式的手法都挺现代的,导演您是想制造怎样的氛围?

程耳导演:我觉得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来自于路金波先生发的一个微博,我好像记得他的微博里有一句话叫做,“这部电影很美,但是所有的美都是中国的,同时又具有现代性。”我觉得这个概括的非常准确,也谢谢路金波先生。我个人认为其实如何把中国的传统美,融入到一个世界性的审美中去,建立起这样的连接和桥梁,这其实是好几代中国艺术家,都想去做的一件事情。我们也只是在电影里,做了一些微薄的努力和尝试。




26,@Icuuu 提问导演:我特别喜欢电影中的那只猫, 我感觉这种猫很有镜头感,比如它会对着镜头摇耳朵摆尾巴,偷吃日本妹夫饭的时候还蹬了一下腿……这些是导演特地捕捉的吗?我把预告里它的镜头分享给朋友的时候,朋友问我这猫是不是CG做的……所以想问一下导演影片中猫的镜头都是实拍吗?拍戏的时候它配合不?一般几条过?
(小黑:我演技很好的喵~一条过呦~喵)
程耳导演:她就是实拍的。猫的演技很好,她非常配合,然后呢,我们是在不开机的情况下,一直拍它,大概我们拍了得有将近两个小时的素材。是这样。然后因为你的问题很长,我再多回答你一个你没问的问题,关于这只猫的,你一定很感兴趣,因为很多人都在问。就是其实这个猫我认为是这个电影里的一个小亮片。她穿起整个故事,而且它是一个知道一切的视点——猫知道所有的事儿。





27,@指驴射马 提问导演:您好,梅林茂的配乐是很大的亮点,但总觉得有点溢出了,甚至使观众完全被配乐吸引而超脱于电影本身。您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声画配合关系吗?
(图为郭思达)
程耳导演:嗯好,谢谢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其实我一直想找机会做这样的解释:我的电影里只有章子怡出场,一直到章子怡和浅野忠信一起坐车离开,这一段音乐是梅林茂做的。其他的音乐都是由我们非常优秀的年轻的作曲家郭思达先生做的,片中的钢琴是由赵胤胤演奏的,卡门的小提琴是由柴亮先生演奏的。因为大家现在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是梅林茂做的,我觉得对其他的几位,尤其是对作曲家郭思达很不公平,我必须澄清一下。





28,网友提问导演:听说剧中比脚大是导演即兴加的戏,什么契机下想出这个点子?是否在片场的男厕所有什么惊奇的发现?


程耳导演:我一般去男厕所还不是特别左顾右盼。比大小这场戏确实是即兴加的,当时我们在天津,然后,敬业的王传君和杜江两位先生正在候场,然后他俩那天碰巧都穿着雪白的球鞋。然后呢我当时很疲惫,但是我坐在监视器的位置,也在等着灯光啊等着机器到位,然后我放眼望去,确实当时觉得传君的那双脚实在是太大了,他穿了一双可能是白色的球鞋,就显得更大,他的脚确实很大。
然后呢我就走过去,诶我说“王传君,你这个脚怎么这么大呀”,他说“对啊,我的脚是大”,然后现场他就跟杜江比了比,然后跟我也比了比。然后比完脚我就回去接着去拍戏,然后拍完一个镜头后,在下一个机位的时候,我就拿着一张纸拿着一根笔,就把这场戏写出来了。嗯,是这么一个创作过程。




29,网友提问导演:摄影实在太牛比啦!大量的对称构图和俯拍,请问这是摄影师自己的想法,还是导演您和摄影师一起为这部片子打造的视觉效果呢?

(图为杜杰)
程耳导演:我们确实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摄影师,叫杜杰,非常非常优秀。我想其实早于拍摄前,我们在筹备的时候大概提前了三个月,我们在一起每天的相处、开会,最终我们决定了用一种,我们用了一个词语,来概括我们整个影像上,希望最后的影像传达给观众观影的感受,我们用到的词是“凝视”。我们希望最后在这个漆黑的电影院里,观众对于我们的画面,产生一种凝视的观影感受,以一种凝视的方式来看我们的电影,所以我们在这个词汇的指导下,我们决定了每一个镜头的机位、每一个镜头的拍摄方式。




30,鹦鹉史航提问:“我想问导演,如果现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有一个演员临时有空缺,必须你来演,无论男女老少,请问你会选择演哪一个?我最羡慕吕行那个角色,因为可以一直盯着袁泉老师看,真好~”

程耳导演:谢谢史航兄问题,我很赞同你说你羡慕吕行的角色,我理解你,下次我会尽量帮你安排。如果下次和袁泉合作的话,我到时候叫你啊。
至于我想演哪个角色,这个问题问到我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那只猫,当然这是玩笑。之前我们电影里传君有一个表哥,其实我是觉得这个表哥是我,但是这个剧本里实在没有表哥的戏。现在有人说,其实表哥的戏拍了之后,觉得太差被剪掉了,但是我们并没有拍表哥的戏。编辑于 2017-02-1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起
匡靖
匡靖
电影产业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1959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全文5000字,部分剧透,其实我觉得也不影响你阅读。)

实在话,《罗曼蒂克消亡史》自放出预告片以来,我是拒绝的。

以我敏感的嗅觉,一部跳票无数(改档)+晦涩难懂的电影名字+群星+民国+战乱=扑街。

出于历史原因,这类题材遭受追捧,比如影视剧发挥较好的《刀锋1937》。

但多半稀烂,比如大撒狗血的《大上海》,以及“抗日不如跳舞”的《触不可及》等。

我的脸很快被打得啪啪响,直到我看了全片……

初看的感受,有些《教父》+《黄金时代》+《英雄本色》杂糅的感觉。

用一句话总结,即

——一个黑帮家族的香艳陨落史。


电影背景不复杂,上个世界30年代,租界,黑帮,日本各自割据,时局混乱,险象环生,在此情境下,有一群人在抉择,在挣扎。

以葛优饰演的黑帮大佬陆先生,为一根绳子。

他上有大哥(倪大红饰),二哥(马晓伟饰),后有话不多的忠心车夫(杜淳饰),执行黑帮任务的马仔(王传君和杜江饰),痴心不改的姨太老五(钟欣桐饰),暧昧纠葛的交际花小六(章子怡饰),处理黑帮家事的王妈(闫妮饰),以及日本人妹夫渡部(浅野忠信饰),和戴先生的女人吴小姐(袁泉饰)。

剩下的其他人,也被这些人逐渐牵连出来。

这些人,放在时代的洪流里,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同呼吸,共命运。

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内部:来呀,互相伤害呀。


那么到底这个片子讲了什么?来看看导演映后交流咋说:

导演程耳:
本故事纯属虚构,比重是虚构大于历史,对于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能看明白故事。
我觉得我做到了。
现在人,真的是不再关注曾经发生过什么,拍这部电影,希望他们关注到。
导演这番话,扣住的是“过去”二字,也是电影的主题,“命运”。

与以往民国,二战题材的片子相比,罗曼里,并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渲染“谍”这个元素。

命运的展现,它凝聚在一个黑帮家族身上。

命运的齿轮里,有兄弟阋墙,有女人香消。

罗曼蒂克消亡史,落脚点还是男人女人的故事。

放在政治大环境下,这些人就沾染了宿命的味道,难解,天注定,逃不脱。


按导演所说,我们撇开还原历史,看《罗曼》,主要是看人。

电影可分男人篇,女人篇解读。

男人里,单说葛优,他是帮派三兄弟里的老三。

《罗曼》里这三兄弟,因利抱团,又因利反目。


时局不停变动,人心难料,陆先生被迫不得不与兄弟族人窝里斗。

这种斗,还不同同为三兄弟人设的《英雄本色》。

它参透着冷酷,收敛,连多处枪战也打得利落干脆。

像极了陆先生本人。

陆先生角色原型,出自真实人物杜月笙,他叱咤风云,游走在各方势力之间。

网传杜月笙说过“动如火掠,不动如山”,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

中日会晤里,陆先生话少,只道是“喝茶”。

一场枪战中,子弹激射,人群纷纷倒地,陆先生以不变的步伐,从里屋向外走出,波澜不惊。

所以陆先生坚挺到最后,而他的兄弟们,沦为历史的尘埃。

他是时代变革风暴中心的那个人,周边人都倒了,唯他留下。

故事里最后的人,将成为那个时代最冷静的见证者。

就像这张终极海报。

唯有杜先生气定神闲,其他人藏于身后,雪地鲜红,雪终究会化,这段历史带血。

其他男人各有亮点,有时间再展开,先余不一一。


女人篇就有些意思了,不管你们怎么说。

我始终认为以该片的剧情比重,亮点,导演讲爱情故事的格调都指向一件事

——本片的外核是“命运”,内核旨在“罗曼蒂克”,即情欲和女人。

主线里有十个男人:葛优、浅野忠信、杜淳、倪大红、韩庚、钟汉良、王传君、杜江、吕行、马晓伟。

主线里有五个女人:章子怡、钟欣潼、袁泉、闫妮、霍思燕。

女人仅以一半的数量,同这些男人交缠,且不乏一对多。

同样,对女人的处理,该片撇去女性角度参政的立场。

让她们以不同身份,只干一件事情——依附于男人之下,在乱世间努力活着。

比如依附于权势的王妈闫妮,执掌黑帮家族的家庭事务,大小事拎得水清,饭桌上斡旋如流,忠心耿耿且帮陆先生识来车夫杜淳,谆谆教导见面礼仪:

“表情少一点,不要看得太高,也不要看得太低,眼睛不要乱动,但是也不要显得呆板,要生动……”
要在这里混,也得有规矩,这也是王妈自己对自己的生存之道。

她谨遵,却也没逃脱被射杀的命运。


其余四个女人,虽延展出不同爱情故事,但她们的结局无一例外,走向衰败。

外表光鲜亮丽的大明星吴小姐,被懦弱的丈夫变相抛弃,受未现身的戴先生裹挟,从此背井离乡,那句意味深长的感叹:喜欢这个城市,才会喜欢这里的食物,印证地是她——我无法选择。


陆先生的姨太老五钟欣桐,痴心似情深,最后的电话全然曝光自己在陆先生心中的地位,虽柔弱却以命护夫,到底是痴还是选择去死,老五一身华袍,生命戛然而止,烘托地是她——我命如微尘。


马仔杜江遂了意,妓女霍思燕破了他的处,俩人在同名书里的结局却是这样的:霍思燕被抓为典型,已为高官的杜江,只是冷眼旁观。当初流着泪,自以为找到寄托,可如今孑然一身,反衬地是她——我无处依靠。


天性洒脱的交际花小六章子怡,被放逐的路上,惨遭人劫持回家,从此开启了非人的性奴人生。戏中戏台词“导演,我是怎么死呢?自杀呢,还是被别人杀?”,你以为章子怡不是在说自己?历经如死尸被动做爱的岁月,到二战后寡淡装扮如妇人,渲染地是她——我生不如死。


若是一一低头垂向男人也就算了,偏偏她们倔强顶真,不惮被冠上嗔痴的帽子,这样的女人,很性感。

从闫妮凭着一口气坐着等死也不愿倒地,袁泉为家庭拒绝收礼,钟欣桐明知是死也要助力,霍思燕赶她破了处的童子鸡走,章子怡拔枪欲杀侵犯她的男人,又放下。

以及情欲动人,也能杀人,袁泉,章子怡,霍思燕,最具代表的三个女人,均因为男人欲望而改写人生的牺牲品。

《罗曼》展现的,是女人在特定时代下的柔与刚,群像地不脸谱,不刻板。

透过女人,透过和她们有关联的男人,透过爱情和性,透过时代变革,透析出“变迁”的作品,有《半生缘》,《甜蜜蜜》,《滚滚红尘》。

这三部电影的背景,分别聚焦于三十年代的上海,改革开放初期下的香港,日伪时期的中国。

动荡下的小人物,却因时间流逝和时局变幻,她们的生命看起来十分富有张力。

罗曼也是,用女人的笑,泪,恨,怕,欲,无助,心碎,解构了一个逝去的年代浮世绘。


关于风格,《罗曼》的特色是冷,异常冷静的叙事,不动声色的血腥暴力画面,印象最深的几处:

王传君,杜江饰演的俩马仔,在车上絮絮叨叨讨论破处,结果下一画面,镜头转向车里另外一个人,被拷住,脸部血肉模糊,原来是赵宝刚。

童子鸡杜江经激射到地,醒来时满身血污,也能处事不惊地掏出钥匙,走到妓女霍思燕的家里,独坐一晚。


还一个,枪战场景,流弹之下,葛优丝毫也不慌乱的步伐,配以冷酷眼神,实在很稳。

这种“冷感”,朴赞郁和昆汀均见长,愈发暴力和流血的东西,愈发用一种“冷酷到底”的控制力去展现。

控制力表现在叙事,颜色,镜头,剪辑上。

比如朴赞郁的《蝙蝠》,喷血场景采取完全俯视的镜头。


这类镜头居高临下,颇有窥探意味。

同样,这种方式也出现在《罗曼》里,当陆先生回到家中时,发现家族被屠,横尸无数,血流成河。


昆汀的《杀死比尔》,也是这种方式处理,当前夫比尔前来血洗婚礼。


程耳并不是第一次这么玩了,2012年他拍《边境风云》,血暴场面是这样的:


这种冷,还表现在演员的收敛克制上。

程耳也不是第一次玩,还是以《边境风云》为例。

《边境风云》,讲的是中缅边境云南小镇上的故事。

孙红雷饰演毒枭,杨坤饰演毒贩,张默饰演警察,王珞丹饰演孙红雷的老婆,倪大红饰演王珞丹的爸。

这个片子拿下豆瓣7.6分,在国产片里,分数较高。

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明明是缉毒题材,却拍出了人性的味道,正如片中一句台词:表面上是治安问题,其实是感情问题。

没有大场面动作戏,没有特效追凶,甚至,没有台词。

所有的主角,话真是少地可怜,能不多说一句就不说。

我相信,只要多说一句,导演就砍你全家。

主角的脸,基本没有大幅度表情,基本如下,隐忍,收敛,克制,就是要——

让人一看上去,需要有一种经历了荒岛余生,劫后重返人间再度接触社会的表达障碍。

我十分服气。

比如你看孙红雷。


再看32场哥。


再看孙红雷手枪爆头老大的儿子以后。

一面让团队激射余党,与此同时,他自己在唱佛声中,拿下大毒枭的位置。

程耳总是能找出血暴的对立面,以或轻松,祥和,欢快,平静的氛围,描摹血暴。

从中,寒意扑面而来,这就是我理解的“冷感”。


说回表演上的冷感,《罗曼》里,葛优从头到尾只能板着脸,又狠又稳。

章子怡只能默然流泪,不允许放生大哭,即使她遭遇了非人的礼遇。

杜淳基本面无表情,他在戏中,是一个冷面杀手。

以上,导演的电影世界观十分清晰,那就是他要告诉你

——
一个时代的消亡意味着冷酷,流逝的,被人淡忘的过程很无情,史事被冷眼旁观。


当然,不得不说的,还有音乐。

程耳找歌很调皮啊。

比如处女悬疑惊悚作《第三个人》,找了听起来不搭嘎的林海。

《边境风云》里,竟然有左小祖咒《忧伤的老板》,以下这句歌词,和孙红雷后面唱佛跪拜相映成趣。


片尾曲也是,程耳自己填词,彻底来了个嘲讽。

《边境风云》最后,丈夫,妻子,爸爸终于和解,坐下一起吃饭。

歌词里的“他们”,显然指的是观众。

这歌词大意呢,就是——你以为你看懂了吗,其实你没有。


《罗曼》里的英文歌,《带我回上海》(Take
Me To Shanghai),由梅林茂操刀。

厉害了,《花样年华》、《2046》、《十面埋伏》、《雏菊》、《霍元甲》、《满城尽带黄金甲》、《一代宗师》、《山河故人》里的音乐,均出自他手。

就连阴阳师游戏配乐,也是他搞的。


最耐人寻味的,还有戏中戏台词。

两个女戏子的戏中戏,一个袁泉,一个章子怡。

就像程耳的《第三个人》的电影台词:“我爱上了我从前憎恨的,我爱上了这庸俗化的一切,我依赖了这庸俗化的一切”。

私以为,这句话才是《第三个人》的主旨。

虽然评分很烂,很多人喊看不懂,还是可以说说。

一个仇富的男孩(徐峥饰),在13岁那年杀死了别人家的父母,然后娶了他们的大女儿(陶虹饰)。

男孩那时候想改造世界,想让一切他看不过眼的,都被他征服。

所以,他娶了陶虹,但是经过岁月的洗礼,他的内心逐渐平静,不再变得暴戾。

但是陶虹的妹妹(高圆圆)逐渐发现他操纵了这一切,揭露他,憎恨他。

影片最后,长达半小时的对质,徐峥被绑住,高圆圆质问他,俩人互飙一大堆矫情台词。

这是程耳的电影中台词最多的一部,往死里说。

说实话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我以为我在看话剧。

不谈电影技法这些,从立意上讲,徐峥的那句庸俗化,是对解读该片需要的幡然醒悟。

一个恶人不再作恶,一个柔弱的女子却要害人。

角色全然翻转,啰里啰嗦的,却是真实切肤的生存哲学。

这句很惊艳,即使酸臭又矫情。


《罗曼》里,袁泉和王妈对谈时,台词也让人从心底咋舌:程耳什么意思?

王妈问大明星吴小姐,最近演了什么。

吴小姐答,这是一部艺术片,我还请教过导演,导演说,就没打算让观众看懂。

吴小姐说,这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王妈说,只要我们死掉就好了,就不关我们什么事了。

显而易见,程耳在自黑,对眼下使劲拍观众马屁,且拍马屁拍到马蹄上的一票我国的电影导演来讲,程耳这个安排,凸显地他像一股清流。

借作品自嘲,不迎合市场….全国电影观众恭喜您,您的幽默精神击败了全国90%的导演,特此授与您我们愿掏钱买电影票的五星良导的称号。


章子怡戏中戏台词有两处,一处是导演,我是怎么死呢?自杀呢,还是被别人杀?另一处,说着是博爱与自私的关系,最后,我不喜欢你了,再见。


结合章子怡的戏份看,她饰演的交际花小六,像身体解放的张一曼,前半截,明明身为倪大红的媳妇,她却忠于自己的身体,和舞蹈师钟汉良,男明星韩庚纷纷有染。

风流的女人,最难得是赤诚。

戏中戏里,她有胆有谋,她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爱情,做自己的主人,戏外,男人却道是一把推手,她随波逐流,只为一口饭,一度沦为性的奴隶。

章子怡的命运大开大合,她是片中唯一一个,真正体会到“罗曼蒂克”的女人。

她也消亡了,影片最后,章子怡不再风华绝代,清淡示人。

她的戏中戏台词,坦白讲,不仅是反讽小六角色本身,还有电影主题思想的揭示。

我们一直想要努力活着,却不经意被时间杀死。

我们一直想要成为历史的主角,却不幸惨遭历史的抛弃。

就像《罗曼》的人物关系海报,所有人在画面中,凝视着地下,他们透过这样的视角在看我们,我们亦看着他们。

到底谁是演员,谁是观众?

其实不重要,就像西部世界的玩家看里面的Npc,最后都只是别人游戏的一部分,掌握上帝视角的这方,是时间。


所以,

如果你真的没有看懂程耳的用意,没关系,反正他也不指望你懂。

就算你真的看懂了,被《罗曼》里的故事人物所折服,他也还是会有以下这个反应:


(《边境风云》片尾曲,程耳填词)


“所有的一切,都在消亡。”

看来,不想当哲学家的导演不是好编剧。

公众号:匡靖
编辑于 2017-02-0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赵皓阳


诗言志


2286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昨天晚上连刷了《长城》和《罗曼蒂克消亡史》,今天把两部都写写。《长城》的已经发出来了如何评价电影《长城》(The Great Wall)?

与大型团体操+价值观输出片《长城》相比,《罗曼蒂克消亡史》是货真价实的一部电影,完全就可以在“电影”的范畴里讨论问题了。

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个名字取得好,听说电影以前叫《旧社会》,新名字实在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程耳讲了一个民国的故事,用慢节奏、意识流、优雅地展示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罗曼蒂克”。都说中国没有贵族,电影里的陆先生(葛优饰,原型就是杜月笙)就是中国的贵族:表达感情含蓄而克制;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优雅与端庄的气息;砍人之前不忘礼数,茶是一定要喝的;枪战中人死一片,老大也不能跑,要快走,风衣还要撩起一角,一跑人设就要崩了;就连贵族家里的“老妈子”,气质也是高出众人一截的……
罗曼蒂克的美是非常中国式的美:朴素简单、含蓄内敛、不张扬不热烈,这样的贵族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中国贵族”。当然,想要美,就必须要艺术化加工,电影中的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导演和我们观众对于美共同的“罗曼蒂克”式的幻想。这部“上海往事”中“中国贵族”的形象,是一种符合中国式审美源于历史并高于历史的形象。这个不能当一个历史片来看,真要100%还原杜月笙、黄金荣那种上海黑帮是没有什么美感的,他们的霸业建立在众多人命、妓院、鸦片馆基础上的,讲道理本身就是黑社会嘛。黑帮也是分阶级的,上层黑帮肯定比下等混混要优雅、要高贵、要更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但黑帮终究是黑帮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电影开头葛优说什么为工人谋福利,要求另一位黑帮交出被绑架的工人。但历史上,杜月笙残忍的设计活埋了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汪寿华,随后又指使流氓袭击工人纠察队,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成为蒋介石最大的帮凶,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如果不是那么明显的绑着历史,让人一眼就联想到了杜月笙、黄金荣,就架空来谈一个优雅、唯美、臆想中的“中国贵族”,其实挺好的。这就是影片的局限性,因为真的历史不美,不罗曼蒂克。当然,这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没有影响,是我事太多了。

但从电影展示的故事来讲,美,真的很美;罗曼蒂克,非常罗曼蒂克。这也是为什么民国相关的内容一直都有很大受众,因为可以完美的满足下层阶级对上层阶级的一种幻想,并有一种微妙的代入感。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这种“幻想”、“意淫”,看《三国演义》能幻想着自己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荡气回肠;看《红楼梦》能幻想着自已有一个好哥哥、好妹妹,来一段百转千回的爱情;最典型,现代网络上的修仙文、霸道总裁文、韩剧,莫不都是给人描绘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和画皮。
这很正常,也很残酷。这是社会下层人民普遍精神需求的体现,就是要看上层的纸醉金迷,就是要看屌丝逆袭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就是要看超级英雄单挑全世界……无他,现实生活太苦了,太累了,太艰难了,喜欢一些精神鸦片有错吗?

就比如说,《罗曼蒂克消亡史》对上层社会的展示真是美,优雅,精致,考究,强调……就是你脑海里关于“中国贵族”的形象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晰,电影拍出来你一看,哦没错,就是这样子。

但是上层的美,可以展示,但不能掩盖全部问题。很多历史小清新,一提民国就是一口一个黄金十年,一天到晚看着新鸳鸯蝴蝶派觉哇塞民国风骨,生活小布尔乔亚哎,很向往哎。但是我看着一点感觉也没有,我明白自己阶级出身,我要是搁到民国那时候要么在路边饿死要么被拉去当壮丁要么找不到老婆绝后了。就像某些领导喜欢沉浸在“新闻联播”式的大同社会中,有些网民也乐于生活在“完美民国”的童话世界里。还是那句话,现实生活太苦了,总得留点念想吧。但是这个角度如果深究的话,还是有可以说道的地方。

葛优在电影开头说:“有些人就不想让上海好”——这里的“好”要加一个限定词,是上层社会的“好”。上海滩十里洋场花花世界,葛优代表的这个黑道大家族可以优雅,可以腔调,可以罗曼蒂克,想喝粥喝粥、想吃点心吃点心、想跳舞跳舞、想拍电影拍电影、想砍谁手砍谁手、想活埋谁活埋谁……他们自然怀念这个花花世界,自然怀念这个罗曼蒂克。但是这跟上海最广大的底层人民没关系,跟码头扛活的没关系、跟街上拉车的没关系、跟工厂劳工没关系,他们是罗曼蒂克下的蝼蚁,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扛起了这个花花世界,然而这个花花世界看他们跟牲口没两样。

为什么我总喜欢吐槽《黄金时代》,认为它三观不正,萧红萧军取这两个笔名本意是合起来就是“小小红军”,他二人本是革命青年,他们想本颠覆的“黑暗时代”,却成了商业资本与市场要求他们必须生活在的“黄金时代”。切格瓦拉活在了衬衫上,“小小红军”在当今也竟活在了“民国范儿”中。《罗曼蒂克消亡史》三观是正的,就是像我们客观展示了一个上层阶级的自我毁灭。

导演说了,电影背后想表达的思想是“反战”,影片英文名The Wasted Times——被浪费的时光,中文名罗曼蒂克消亡史,为什么一个美好的年代“被浪费”了,罗曼蒂克消亡了,因为战争。日本人打进来了,礼崩乐坏,“中国贵族”也没有了。但是这里面没有表达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上层阶级的自我毁灭”是一种注定。都说人类社会分层的金字塔是一种稳定态,但事实上是金字塔形态是最不稳定的状态:下层人想往上爬,想要自己的罗曼蒂克;上层人为了争夺社会资源、为了贪婪,这些都注定会发生冲突。导演在采访时说想通过罗曼蒂克的消亡侧面体现战争的残酷,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一种战争是必然。日本人为什么侵华,为什么日本上层阶级要跟中国上层阶级过不去,没啥特别的原因嘛,就是经济危机、为了消耗多余的生产力、爆大舰造坦克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占领更多地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走上一条战争的不归路。我认为能够讲到这一个层次,电影的意境就圆满了。

更深入的,正是因为属于民国的“上层罗曼蒂克”消亡了,我们底层普通人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罗曼蒂克,我们才能在电影院里津津有味看着影片品评一番。不然像印度那样——社会没有经过巨大的颠覆与革命,依然是顽固的种姓制度一亿人口十亿牲口——谁又能说得准呢。影片里导演借演员的话说:这部电影是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虽然他原本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下个世纪不就是我们嘛——代表社会在进步嘛。

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94页)。民国的38年里,人口几乎没有增长。常说的4.5亿人口实际上是 清末的户籍数字,实际人口应该比这个数字多一些。到了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发现1949年中国人口为5. 4亿人。38年满打满算也只增加了9千万人,年增长0.48%,实际可能大大低于这个数字,增长率基本接近零。在当时的医疗和避孕技术条件下,正常的人口出生率应该为3.7%到4.3%之间,而自然死亡率应该在1.5%到2.0%之间。也就是说,民国38年,可能有2左右的非正常死亡。一年要死将近一千万人,38年累计有三亿非正常死亡。饥荒、战乱、贫困以及传染病蔓延等应该是主要的死因。因为民国那38年里一共只有7年没有大的饥荒,3年没 有战乱。49年以后,满打满算才闹了三年饥荒,可民国那38年闹了31年的饥荒。49年之后死亡率最高的1960年也不过2.543%,还赶不上民国时候的平均值。

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基本上就是我要在民国时代,要么不识字看不懂电影,要么连活到看懂电影的岁数几率都不大了。如果我不是生活在农村挨地主的鞭子,或者被强行拉做壮丁,基本也在城市里也要被通货膨胀洗劫到一穷二白了。国民党当年可是个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天才政党。搞民主选举能选出两个军人当总统和副总统。搞宪政能破了戒严长度的世界记录, 能把人口的3%当政治犯关起来。经济上能长年维持100%以上的通膨。当年开始发行法币之后,通 膨最温和的一年是1936年的55%。之后的八年抗战每年110 %,抗战后每年1000%,国民党在大陆最最后一年法币改金元券 ,十个月膨涨2000000%。人家是劣币驱逐良币,国民党是劣币驱逐自己。而且国民党的四大家族是一群在GDP只有30多亿 美元的年代能敛出60亿家产的经济奇才(光被美国查出并冻结的在美非法资产的现金部分就有20亿美元)。要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民国,给了上层社会这样的罗曼蒂克。

上层社会的攻讦给了下层人民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扫盲运动、消灭传染病运动、义务教育普及,再加上乡村教师、赤脚医生……人类社会的文明之光才第一次照遍了中华大地最广袤的土壤。

就拿我祖父来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我父亲就一个要求:好好读书,读出来。当时一年学费好像两毛还是三毛,就这家里还出不起,老师人也挺好说没事就欠着吧,等有钱了补。我父亲讲小时候在学校玩单杠,一次没抓稳摔下来头砸在石头上,血汩汩往外涌,从提上抓起一把土往伤口一捂,就被同学架着找村里的赤脚医生了。后来我父亲学习用功、争气,是老三届的考生高考算是考出来了。简单点说,没有乡村教师、赤脚医生,就没有现在的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曾经正是消灭了上层的罗曼蒂克,才有了属于我们下层人民的罗曼蒂克。那些曾经的“中国贵族”、民国的遗老遗少,自然可以哀叹于“罗曼蒂克的消亡”,但这说白了还是屁股坐在哪里的问题。至少我可以代表无产阶级发表一下看法:

罗曼蒂克消亡得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发布于 2016-12-1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起





叶洲


旅行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225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上海话)“电影我没看懂。导演没准备让大家看懂。这是一部艺术片,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电影里的戏中戏,往往是点题之笔。片中吴小姐说的这句话,固然是导演的自嘲,但也对荧幕前的观众说了,这部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21世纪)”的我们看的。

为什么要拍一个民国上海滩的电影给21世纪的我们看?看看英文片名-the wasted times,这是一部缅怀旧时代的电影。

民国影视(尤其算上抗日题材的话)早已满天乱飞,那么《罗曼蒂克消亡史》又有何特别?我敢说,这是其中最有腔调和品位的作品,没有之一。当今世界的几大电影体系,都有各自的腔调,好莱坞、宝莱坞、法国、意大利、日本电影,也许说不上贴切的形容词,但都能感到它们各自的特色。然而说到中国电影,成体系的腔调,大概只有警匪和武侠两种,都源于香港。而《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独特结构、剪辑、摄影、布景、音乐、人物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独有的美学体系,非常的中国,无论那是否是真实历史上的民国,但绝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一种旧时代的风雅和残酷。


这份功劳,大多要归于集导演和编剧于一身的程耳。也许你没听过这个名字,他的作品并不多,但每一部都要包揽编剧和导演,这一点和诺兰有些像。他的上一部作品《边境风云》,把一个缉毒电影拍出了鲜明的符号特色,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注意。程耳是一个极富作者特色的导演,类似于张艺谋的色彩和团体操,昆汀的痞气。今后看一个电影片段,很可能就能猜出导演是他。

那么程耳的作者特色究竟在哪里,这部电影又如何有腔调呢?

先说结构。这部电影不是以时间顺序叙事,也不是简单的倒叙和插叙,而是完全打乱。见证一个时代的衰落,如果按顺序叙事,观众会感受到惋惜,但不能突出其前后的鲜明的对比。这部电影在时间上的剪辑,就是以此为准则的,将旧上海的黄金时代与破败结局反复剪在一起对比,全力突出了“wasted”的观感。在空间上,不同人物间反复切换,为的是表明这部电影不是在说某个人,而是在说一群人,以及这一群人所代表的那个时代。这样的在国产片中罕见的结构,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腔调。

说到剪辑,这部电影的剪辑在局部细节也很能做好突出对比,带出那个时代独有的黑色腔调。比如在车上,童子鸡马仔和前排的头目反复讨论处男身的狗血问题,处处透露着童子鸡的嫩和单纯。镜头忽然一转,童子鸡身边押着的是满脸血污的工头。伴随着铁锹砸人,脑浆四溢的声音,镜头停留在面无表情的、依旧单纯的童子鸡脸上,这份黑色的腔调,怎么能不呼之欲出呢?


再说摄影。展现大环境,一般的电影都会用大远景镜头。但程耳总是选择俯拍。这种“上帝视角”会带来一种置身事外、冷静旁观的稳重感和疏离感,这样的克制避免我国影视剧中常见的廉价煽情。同时,由于本片中的俯拍对象常是轰炸后的废墟、残杀后的横尸、荒废的公馆等惊世骇俗的场面,这样的俯拍又带来了一种远距离的悲悯感,仿佛真是上帝在叹息。



俯拍展现大环境,而对于近景,这部电影几乎全是固定镜头,拍摄空间也大多在闭塞的室内或车内。固定镜头发挥了本片的两个特色:其一是满足了对称构图,对称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之一,丛大量的古建筑和工艺品中就可以看到。


其二是为大量的面部特写服务,这些面部特写,无论是欢愉还是痛苦,都是十分内敛的,贴合了全片的稳重气质,也暗示了角色的内心。这里就结合着几个特写的例子,来讲讲本片那些有腔调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要想更全面地了解这些人物,有一个更好的途径-程耳导演/编剧自己写的短篇小说集《罗曼蒂克消亡史》。而这部电影的人物情节,主要出自小说集中的三篇小说《女演员》、《童子鸡》和《罗曼蒂克消亡史》。光看小说标题,就很容易与电影中的情节一一对应。

影片开头,浅野忠信演的日本妹夫在和工会领袖谈判时,讲了一个笑话。说的时候笑容满面,甫一说完,表情顿时收归严肃。这里就已经暗示了这个角色的两面性。


同时,说的笑话本身引出了王妈这个人物和王妈的悲惨下场的线索,也带有两面性,不可谓不精巧。日本妹夫渡部,要属本片所有人物中刻画最成功的。在原形毕露之前,他是陆先生的妹夫,也是最信任的朋友。但影片的不少细节就透露了他的两面性。除了上面提到的消失笑容,还有很多例子。比如他自称娶了上海老婆,生了上海孩子,上海话无比流利,打麻将穿长衫,比上海人还上海人。但一个地道上海人怎么会去开日本料理店呢?观众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导演借袁泉演的吴小姐的一句话再次提醒观众“一个人喜欢什么地方,就会喜欢什么地方的菜”,她说的是她自己身陷重庆而思念上海,但却点醒了陆先生。陆先生接着就提到了他妹夫的日料店。


从扯下小六的耳环开始,他固然露出了凶恶的真面目,但导演并没有把他简单划归为十恶不赦、毫无人性。事实上许多细节透露了他的内心的矛盾。比如他枪杀司机和赵先生(韩庚),在车内强暴了小六之后,在埋尸时故意把手枪留在了车内,似乎想让小六结束他的痛苦。小六没有杀他,放纵了他的恶,也加速了他的“消亡”。他疼爱小猫,却又残酷折磨小六。多年后,到了必须了断之日,残忍的他却又放走了她。多年的感情欺骗,并不代表他不爱妻子。在图穷匕见之前,他深情地拥抱了多年的妻子;在图穷匕见之时,他又故意放走陆先生,好让他照顾自己的儿子。几年后在战壕里,一度想死的他又决定活下去。最终,他还是为骨肉之痛,用自己的命换了小儿子的命,死在了迟来多年的小六的子弹之下。

章子怡演的小六,在戏中戏里对着观众说道“我要的是一个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

前面也提到了,戏中戏常是凝练的总结。可以说她十三点,可以说她花痴,可以说她淫荡,小六就是一个纯粹的女人。无论是和钟汉良演的舞蹈教师,还是和韩庚演的名演员,或是叫陆先生带她跑,她都是真心追逐本我的感情,只是为环境和时局所不容。就算在逃难时,她心中所挂念的,也就是她频频回头看的十里洋场。她的消亡,自然是丛被渡部凶狠扯去耳环那一刻开始的。丛追求纯粹的灵魂到供人泄欲的躯壳,她的眼神也从此黯淡无光,对比一下。

葛优演的陆先生,一句面无表情的“喝茶”,结合上下文,便可感受到他所承受的错综复杂的责任,“我不能随心所欲,我有太多人需要照顾”。

陆先生的原型很显然是杜月笙,杜月笙的名言“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片中的这个陆先生,虽然是黑道,但是内敛、稳重、体面,是杜月笙本人,以及他口中的“头等人”的真实写照。他对罢工工头心狠手辣,却面不改色地先请人吃点心;他面对日本人威逼利诱,不卑不亢地拒绝;他受托照顾吴小姐去重庆,多年来礼遇有加而从未图谋不轨;他在无可避免的于日本人的决战中,从容自如的走出枪林弹雨;他也能杀死抚养多年的无辜亲外甥而面不改色。这些虽然有超现实成分,也不能说明他是个好人,但无一例外让这个人物魅力四射。

陆先生的“消亡”,自然始于那场灭门惨案,但他让我感受到他真正的消亡,以及他所属于的那个时代的消亡,还是片尾他孤身一人在海关,脱帽,伸手,任官员搜查。这就是他的结局,一无所有,也是影片的结局,也是影片所纪念的那个时代的结局。关于他的消亡,原著里的这一段描写,比电影描绘得更刻骨: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人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待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香港,死前再没有值得记述的事件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葛优是个背着沉重喜剧包袱的演员,他演喜剧无疑是信手拈来,但要演正剧,首先得把自己给人的一贯印象给压下去,然后才能发挥。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电影本身和导演的配合,《夜宴》里他的角色就是个杯具例子。好在《罗曼蒂克消亡史》给了他一个好机会,他很好的把握住了。

这三个人,是这部电影戏份最多的三个角色。当然,这部电影着力刻画的人物远不止这些。比如,倪大红演的王老板(影射的是黄金荣),作为大老板,出场不多,但一场戏就能立住这个人物。明知道自己戴了绿帽子,仍然淡定地一边喝粥吃咸菜,一边指示陆先生放她自由。还是那两个字,体面。闫妮演的王妈,她的人生哲学都在叮嘱车夫那一段和盘托出了:“头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眼神不要乱转,但也不要显得呆,越从容越好。总之,就像是在演戏一样”。虽然常常出言不逊,调侃这个嘲讽那个,王妈的一言一行,一直是谨小慎微的,牢牢地把握在她说的范围内。然而这也不能改变她消亡命运,毕竟这是整个时代的命运。



不过,毕竟影片篇幅所限,再加上导演和演员的水准也没有强大到每个配角都用一场戏就深入人心,这部电影在塑造人物方面也不是完美的。同样戏份少,陆先生的姨太老五(钟欣桐),就没立起来,使得火车站的香消玉殒缺乏感情铺垫;杜淳演的车夫杀手,从头到尾一副地下党脸;童子鸡和妓女的线索,干脆就直接消失了。


说了这么多,“罗曼蒂克”究竟在哪里?最直接的“罗曼蒂克消亡史”,自然是吴小姐(袁泉)和她丈夫感情的陨灭。吴小姐的原型是民国影星胡蝶,片中提及但未出场的“戴先生”显然是戴笠,戴笠对胡蝶的倾慕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在权势的威逼利诱下,吴小姐的不成器丈夫迅速屈服,丛吴小姐力图坚持挽回的态度来看,他们一定曾有美好的罗曼蒂克的过往。


当然,这只是影片的一小部分。而渡部的两面性与矛盾,陆先生上海教父的体面,小六追求感情与快乐的纯粹,何尝不是一种罗曼蒂克呢?在时代的漩涡中,这一切罗曼蒂克步步走向消亡,当陆先生在香港海关回过头来,正如《美国往事》的结尾的那句“我们浪费了一生”一样,“the wasted times”的感觉不是扑面而来,而是从心底油然而生。

你被感动了,然而,这只是遗忘的开始。就如这曾经光鲜的时代一样,一步步走向消亡。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长,苦心积虑构思文章的结构和用词,反而把看完电影后的那股浓烈的叹息感挤到了脑门边缘。让我们来听一曲《Take me to Shanghai》吧,这部电影出色的音乐,能让这股情绪更长久地留在我们心中。


还有童声的《Where are you, father》,日本童谣《赤とんぼ》(红蜻蜓),马克。请速出原声碟。

程耳是个有才华的导演,很高兴他能够在中国电影界出头。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编辑于 2016-12-19

22515 条评论分享

收藏收起







凯常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犬之口,海晏河清


197 人赞同了该回答


-
1
败退到菲律宾后,浅野忠信演的日本子说:我没想到战争会结束。
不止他没想到,陆先生也没想到。
关于东方的黑社会,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黑社会就是政府的夜壶,需要时拿出来,用完就嫌腥臊,一脚踹到床底下。
兵荒马乱的年头,才是陆先生这种枭雄的沃土。生猛的孤岛上海,适合优胜劣汰和野蛮生长,心机与狠辣都有充分的用武之地。地位,名望,血染的风采,这些罗曼蒂克的东西尽可能地肆意生长,反倒是小富即知足的小市民心理,会显得分外可笑且令人悲哀。
故事结尾,抗战胜利以后,体面庄重的陆先生脱下绅士礼帽,泯然众人,甚至还要像平头百姓一样接受安检。
回首往事,好似溥仪买票逛故宫一般恍若隔世。
第一次发现葛优的相貌居然酷似杜月笙,搭上倪大红那两位,妥妥的上海滩三巨头。影片第一场大戏,也就是陆先生请人吃早茶的戏,似乎从教父中得自灵感,然而不露痕迹,叙事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展示陆先生摆平事儿的能耐。
前面先垫了一段渡部与罢工头目的对话,给陆先生暖场,又把一个阴阳怪气宛如恶魔的渡部撕开一角。渡部唠家常,头目附和着唠家常,渡部大笑,头目附和着笑,渡部戛然而止,头目半拉笑容当即僵在脸上。
嗣后陆先生登场,一点一点进入角色。精明世故,心狠手辣,斯文风度,犹如倒吃甘蔗,令人越看越有味道。
杜月笙跟GCD的梁子,读过历史的都知道。片子里,陆先生对罢工头目说道:有些人不爱钱,不爱美女,也不爱高楼大厦,他们就是想要折腾。
说白了,就是对现行制度不满,是有理想有主义的人。那么这个到工人队伍里掺沙子的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非常有意思的话头。

2
故事不止叙述是非线性的,影像风格也充满了炫目的拼贴色彩。开场坐在轿车上的旗袍女人与汤唯仿佛(ps.这里,还有影片其它部分,好像出现不少跳轴的段落),而浅野忠信对章子怡的性奴驯化史,简直就是另一版本的《色戒》。其它诸如王家卫、《教父》的影子也是俯拾即是。
尤其是《教父》,甚至已经渗透到骨子里,变成了《罗曼》塑造人物灵魂的一部分。
比如说,一大家子乐融融吃饭的镜头,与其说是上海青帮,倒不如说是意大利黑手党。
杜月笙有句话讲,三碗面最难吃,场面、情面、人面。似这般几乎看不出什么杀气的宴席,不像是难吃的「场面」。再者说,如果是青帮堂口聚会,怎么会有女人孩子。这般拖家带口的场景,对于黑手党的家庭日常倒是非常合适。
杜月笙不服日本子,张啸林偏要做汉奸。陆先生与二哥一场戏,看似出自野史,处理上毋宁说也是脱胎自教父。有军部背景的日本子代替了《教父》里的外来毒枭,柯里昂父子关系被处理成了兄弟关系。陆先生一举手,标明了自己的底线。拒绝这场可耻的PY交易,是民族大义,更是一个上海滩教父的精明。跟日本子死扛,最终不失英雄底色,投靠日本子,迟早逃不过身败名裂。
柯里昂讲的是家族齐心,而在陆先生的视野里,则是一百倍的人心险恶。中国人讲,盗亦有道。做老大不止是体面,更要懂得站队,替手底下的人遮风挡雨。二哥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接不了衣钵。

3
这部电影喜欢对称着塑造人物。有野性难驯的小六,就有一心想过安定日子的大明星吴姑娘,中间还要陪一个陆先生的妹妹、渡部的老婆。
临到死前,渡部的老婆心里挂记着的还是到集上截几尺布。背靠着哥哥这座大山,丈夫又体贴温柔倒插门,还生了两个大胖小子。每一天的日子无外乎优游度日。
但世道乱成这个样子,舞台终究不是给俗人的,优游度日稳如渡部老婆,迟早难逃横死的命。就这一点而言,她不如救了小瘪三的那个妓女,不明不白死了,就是最有信服力的下场。
小六是大俗之人,骨子里却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桀骜,她不甘于做老大身后的女人,她想自己冲到台前耍一把。她风骚入骨,恃宠而骄,站到荧光灯前又是天生的明星苗子。然而遮风挡雨的日子过得太久,她忘了大树的存在,以为走到那里都能天生骄傲,最惨不过一死了之。
等她遭到渡部的手里,她发现了更大的世界,剥掉羞耻、自我,最终被驯服成性奴,以至于渡部在放弃毁掉这枚弃子、转身离开之后,小六居然追了出去,她毅然意识不到,自己还有其它可能的活法。
最终她跌落到人间,饱尝艰辛,也找回了自我,一枪干掉那个驯服了她、也毁灭了她的男人,终于泯然众人。她不再是震动十里洋场的交际花,不再是失去自我意志的奴隶,也不再属于那个罗曼蒂克的年代,她变成了普通人。
小六是想冲到台前耍一把,吴姑娘一出场就是大明星,然而家大业大祸也大。她的璀璨阉割了那个原本就委琐平凡的丈夫,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势必要搞些罗曼蒂克的风华,她被时代逼成了戴老板的红粉知己。
罗曼蒂克的消亡,就是给平常人生活的空间,那些血染的风采,适足成为茶余饭后的闲话。正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程归子


微信公号:游戏霸霸


191 人赞同了该回答


首先我想说,有两个人物被错误解读:小六、渡部。

其次,这是一部影院开灯后,还能让我坐在座位上完整看完结尾字幕的电影。


《罗曼蒂克消亡史》给我最大的触动是,「这就结束了?」
但仔细回味又有据可循——在最不经意间收手,才是消亡的真正含义。


在影片的最后,陆先生过海关被拦下,并被要求单独检查,一个简单的脱帽镜头,意指就连陆先生这般如此体面的人,也必须向时代的落幕低头。暗喻「任何人在罗曼蒂克故事中,都无法摆脱消亡的命运。」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龙哥向我强烈安利。你快去看!里面又是杀呀又是X呀很嗨皮!

这特么,一部名字如此文艺的电影被丫俩字毁了。对于事先就知道《罗曼蒂克消亡史》里运用了「对称构图」、「光线效果贴合人设」、「时间线倒叙插叙」等等随便抛出一个就可以把龙哥按在地上怼的拍摄技巧的我来说,从整个电影故事内容的角度去征服龙哥,会收获生理上的快感。

我喜欢看龙哥吃鳖的样子(坏笑)。



于是我立马买票。
买票的时候我特意选的夜场,没想到,夜场竟然几乎全座飚红!wtf!身为史上最帅高中生花灵龙的我只能坐在边边角角?


但是!为了在龙哥面前装出一个绝世大哔,我选择忍气吞声(安静如狗)。
我把一杯奶盖放在椅子上,脱下大衣,叠好,舒舒服服地张开两条长腿,等待电影开演。
在我插个管的功夫,我的正前方、左前方瞬间坐下一对情侣,我不死心回头看…

还是一对情侣!

这些该死的情侣们大口大口嚼着爆米花,空气中还混杂着劣质香水的味道。我看了眼手机才恍然大悟,今天是周六,传说中的炮火连天之夜,情侣们相约这一天向对方身体宣战。
想到这里,我羸弱的身体又不禁往座位里缩了几分。
灯熄,电影开始。



老实港,这可能是我二十多年人生中,观影条件最恶劣的一次。
一个坐在边边角角的、岁月静好喝奶盖的、全程不打嗝不放屁文明礼貌红领巾的、单身狗的我,耳边不断响起“哎你别弄了”“电影里都说弄了嘛”“砸砸砸”“叭叭叭”的对话,以及前排飘过来的,浓郁的屁味。


但,我硬是抗了下来。
因为《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人物线,埋设的实在是妙啊啊啊啊!


咳,其他朋友的答案对于剧情已经分析的很棒了,我想说一说两条被误解很多的人物线。
先从整个剧情串线人物,陆先生的妹夫渡部说起。



双面渡部
首发镜头,渡部与罢工头目吃茶,渡部说起家里的王妈调戏送菜小工,两人聊得轻松写意。



下一刻渡部却突然收笑,和善友好的脸孔突然换成恶煞凶相,将渡部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双面」挥洒得淋漓尽致。渡部是上海滩黑帮大佬的妹夫,是可以流利说着上海话的日本人,有两个大胖小子,有深爱自己的老婆,更有小六这个绝世妖魅的大佬娇妻作为自己的性奴。


这本该是一个正常男性可以拥有的最完美的人生,但他自己认为这些是罗曼蒂克下的假影,是不真实的,他选择丢掉所有去实现侵华的皇国大梦。“你去刊登我的讣告,从今天起,我将有新的名字和身份。”


很多人认为渡部是一个禽兽不如的日本人,但导演想告诉我们的远比这个更多。


双面渡部表面上是忠诚老实的黑帮大佬妹夫,实际上是潜伏的日本间谍。他最大的特征,是容易对身边周遭产生感情,一个失败的双面人物。


他上完小六,埋坑时小六不杀他,后来小六沦为其性奴,渡部身份暴露后本可以掐死小六却选择放小六一条生路;迎接谈判前,渡部把自己两个儿子藏起来,面对骨肉他也不忍下手;在陆先生家族惨遭屠戮前,他意欲扒了自己老婆来个生前最后一次发泄,老婆问他,“大白天的,做啥呀这是”他自己心软了,抱紧老婆。



不需要长对话罗列,一举一动就塑造出一个形象鲜明的双面人物,他的人性在A面B面之间来回徘徊,他很贪婪,想同时得到AB双面的好处,但罗曼蒂克告诉我们,这绝不可能。



在影片最后,渡部躺在壕沟里,吹着熟悉的口哨,“真不希望战争就这么结束”,“希望再次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随后陆先生带着马夫找到了渡部,渡部还沉浸在罗曼蒂克的幻想中:
“我知道你不会杀他们。”语毕,渡部亲眼看见儿子被射杀。


这才是「消亡」真正的之意——

曾经的罗曼蒂克,无论你承认与否,它都存在过,无论你承认与否,它都已消失不再。



回避也好,沉浸其中也好,奋起反抗也罢,尘归尘土归土,众生都是罗曼蒂克的一部分,你可以有选择,也可以被剥夺选择。


另外一个被人误解最多的人物当属章子怡扮演的小六了。很多人看到的是小六放荡纵欲的淫靡流气,甚至在小六被渡部驯化成性奴后每干一次我旁边的情侣就会做不可描述之事(微笑),但我绝不想让它成为一部被龙哥乐道时是与「美色」挂钩的谍战片儿的电影。


既然龙哥对《罗曼蒂克消亡史》简单粗暴地下了定义,那我在聊聊小六之前,也简单粗暴地下个定义——
小六是「罗曼蒂克」浪潮里,反抗失败的牺牲品。




放荡小六

小六生得一幅妖艳相,又玩得开,善调情,跟舞师玩暧昧的那段戏,你完全可以看出,小六在与她喜欢的男人在一起时,毫不顾忌身份、地位、名利等一切外在因素,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对方。只不过对于舞师、男明星这种一夜情玩伴她也是陪付一夜的喜欢。


在鬼子即将发起侵华战争的动乱年代,在罗曼蒂克植根的上海,没有任何人能躲过这场自下而上整个中国社会阶层的大撕裂。


声名显赫的上海滩黑帮头号家族,在面对日本人屠杀家人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陆先生携其他家眷逃离大上海,在重庆过苦日子。黑帮斗争的你砍我杀,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那种无力感,一跃于屏幕。



小六对罗曼蒂克凭借什么植根于此,自己凭什么能光鲜亮丽地站在这儿,一切的一切了若指掌,她只是不愿意接受现状,不接受现状最好的方式就是逃避。她在车上与陆先生两人的对话你来我往,在不经意间两个人把彼此的心意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小六说,“要不,你带我跑了吧。”陆先生告诉她,“需要我照顾的人太多,我还不能走”。对于小六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心爱的人却不能跟她在一起。大家都是罗曼蒂克里的一部分,这界,越不了。



就像她在拍电影时吐露心迹说的那样,“我要的,是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陆先生又何曾不想做一个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



但正因为身处罗曼蒂克中的每一个人,都遵守罗曼蒂克制定的规则活着,罗曼蒂克才会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有头有脸的社会名流,以体面的方式,在罗曼蒂克里游刃有余,喝茶、杀人,用空洞的灵魂问候另一具空洞的灵魂。



小六想反抗。她的做法很幼稚,但也是她唯一能做的——与男明星睡觉,让罗曼蒂克里体面的人变得不体面。
体面的人怎么回应?老板问陆先生,“你说杀不杀?”
陆先生说,“杀。”
这里有个细节,陆先生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没有吃饭的。老板在吃饭显得轻松随意,说明他对小六死不死根本不在乎,而陆先生在乎,他不想小六死,所以不吃饭。

老板明白陆先生心意,体面的人,保住了另一个人的体面。


在送小六离开的车上,小六望着车窗后的大上海,她自己真正意识到她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她离不开罗曼蒂克了。



所以,小六不杀渡部是对的。因为她知道落寞地离开上海就是真正杀死了她。她宁愿在行尸走肉般死去,也不愿在认清自己的警醒中活着。


她没得选,她只能跟渡部回去,哪怕做一具真正的奴隶。
想反抗的人反抗到最后发觉根本无法反抗,于是随波逐流,这是陆先生,这是吴小姐,这是小六,这是罗曼蒂克。



这也是我,散场后还可以看完整个结尾字幕的原因——
「一部好电影,可以让你过完别人的一生。」




PS:
呼。
写完这么多,终于可以跟龙哥装装逼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 23:47 , Processed in 0.074988 second(s), 3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