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523|回复: 0

AI与合成生物学融合的机遇与挑战:从精准设计到生物安全治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6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转自:生物通

转自:生物通
本研究聚焦人工智能(AI)与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的技术融合,系统分析了AI驱动的生物设计工具(BDTs)和大语言模型(LLMs)如何加速从DNA序列预测到蛋白质结构(AlphaFold)的全流程创新。研究人员揭示了该交叉领域在医药(CAR-T细胞治疗)、农业和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潜力,同时警示自动化生物设计带来的双用途风险(DURC)
w1.jpg

《npj Biomedical Innovations》:The convergence of AI and synthetic biology: the looming deluge
在生物技术革命的新纪元,两个颠覆性领域——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渗透。这场技术融合既孕育着解决人类重大挑战的希望,也暗藏着未知的生物安全风险。当AI的深度学习能力遇上合成生物学的基因编辑工具,科学家们已经能够从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AlphaFold),设计全新的基因调控回路,甚至自动化整个"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BTL)循环。然而,这种技术聚合也降低了生物工程的门槛,使得设计潜在有害生物体变得更加容易。面对这种"双刃剑"特性,国际科学界亟需建立新的治理框架来引导技术向善发展。
来自美国陆军工程研究与发展中心、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pj Biomedical Innovations》发表的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AI与合成生物学融合的技术路线图。研究指出,当前技术发展已从早期的机器学习辅助生物设计,演进到利用Transformer架构的大语言模型(LLMs)处理复杂生物信息。这种技术聚合正在三个维度产生深远影响:加速生物医学突破(如优化CAR-T细胞疗法)、降低研究门槛(通过自动化实验平台如BioAutomata),以及引发新的生物安全担忧(如AI可能被用于设计病原体)。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技术演进轨迹,提出了基于"人类在环"(human-in-the-loop)的治理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平衡创新与风险的管理工具。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采用深度学习模型(如AlphaFold2)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2)利用大语言模型(LLMs)解析基因组非编码区域功能;3)构建自动化生物实验平台(如Strateos)实现DBTL循环;4)开发合成DNA序列筛查算法防范生物安全风险;5)建立跨国数据库追踪基因合成订单。
知识获取与功能预测

研究显示,单分子测序(SMS)技术与AI的结合已能解析碱基修饰和染色体相位等复杂信息。DeepMind的AlphaFold2成功预测了全部已知人类蛋白质组结构,准确度接近实验方法,但耗时成本仅为传统技术的1%。Hyena等生成模型则展现出设计全新蛋白质序列的能力,为开发工业酶和活体疗法开辟了新途径。
加速设计周期与自动化DBTL

AI正在重构合成生物学研究范式。神经网络可优化基因调控序列,TeselaGen等公司已提供AI辅助的DNA设计服务。在CAR-T细胞治疗领域,机器学习通过分析临床结果与分子互作数据,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预测准确性。自动化实验平台仅测试1%的变体就能完成代谢通路(如番茄红素生产)优化,效率提升近百倍。
新型生物系统开发

生成对抗网络突破了传统诱变方法的局限,实现了全基因调控结构的优化设计。Lycia Therapeutics等企业利用神经网络设计出新型蛋白质机器和智能酶级联系统,这些成果标志着生物工程正从"解决问题"向"创造系统"跃迁。
风险与治理挑战

研究警示AI模型的"黑箱"特性可能导致无法解释的生物设计错误。DARPA的模拟演练显示,恶意行为者可能通过数据投毒操纵生物制造算法。更严峻的是,自动化实验平台和桌面DNA合成仪的普及,使得设计有害生物体的技术门槛大幅降低。现有监管框架如《合成核酸筛查指南》仍依赖行业自律,难以应对快速演化的技术风险。
揭开黑箱的第一步

研究建议建立"人类在环"监管机制,在AI设计流程中设置专家审核节点。开发生物系统数字孪生平台,在虚拟环境中测试AI生成的设计方案。同时倡导建立国际统一的DNA合成筛查标准和信息共享机制。

——————————

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系统绘制了AI与合成生物学融合的技术-治理全景图。一方面,AI驱动的自动化将生物设计效率提升到新高度,有望加速癌症治疗、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突破;另一方面,技术民主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物安全挑战。研究提出的适应性治理框架,强调在保持技术活力的同时嵌入安全控制点,为国际社会应对"生物设计平民化"时代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人工生物设计师(Artificial Biodesigner)的出现,这种平衡创新与风险的治理思维将变得愈发关键。

END

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为促进业内交流与学习;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亦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w2.jpg

w3.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22 14:24 , Processed in 0.16217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