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38|回复: 0

[关税] 关税战:特朗普的“寂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3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3个月前,世界被特朗普搅得风声鹤唳。关税大棒之下,利益攸关,牵一发动全身,无人安坐。

截止到7月12日,简单梳理一下,确定下来不再更改、正在实施中,且大概率将是长期国策的有:

1、对进口商品统一征收10%的基准关税,这是不能逾越的最低税率;

2、对非《美墨加协定》国家的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关税,没有豁免条款;

3、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进口啤酒均征收25%关税,形成长期贸易壁垒;

因为是一视同仁,再有意见也得忍着,除非想彻底放弃美国市场。

当然无法容忍的是带着歧视性的国别专项关税,争议与纠纷均源于此。说实话,为之面红耳赤是标配,隔空互怼也在情理之中。但真正有实力可以站着说话的并不多,所以恨到牙根痛,也得陪笑脸谈判,实力不允许,没有办法。

5月便与美国演双簧的英国,草签了协议,是基于行业做出的调整,并未达成专项的国别关税,作为美国少有的贸易逆差国,没有得到太多实惠,很意外。

倒是越南稀里糊涂先跪了,率先达成协议,被征收20%关税,且对转运商品征收40%的惩罚性关税,实则是拿中国因素缴纳了“投名状”。

90天的漫长谈判,官宣成果仅限于此。因为所有国家都采用“拖”字诀,这是囚徒困境的博弈,利益未必最大化,但不能结果最差。

着急了的特朗普,再度上演单边欺凌,7月7日硬下“通牒”,亲笔信寄给各国,要求8月1日前签订协议,算是外交礼节。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25%至40%不等的关税。7月12日,欧盟与墨西哥也接到被征30%关税的通知书,面对信件结尾的“你永远不会对美国失望”,肯定哭笑不得。不敢声张的大有“国”在,日本上下失望之极、韩国则是一脸懵、泰国感到困惑、南非表示失望、巴西选择“退信”抗议……

不由感叹,特朗普玩了个“寂寞+拉仇恨”。

关税不只是双刃剑

关税,顾名思义,就是设立关卡(比如桥梁、城门等)收的税,早先就是买路钱。这是宣示主权的表征,哪怕是带着收“保护费”的味道。以至于《国富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海关(Customs,英文本意为惯例),就是按惯例付款”。那么何为“惯例”?谁为“惯例”定义?

关税,起初是满足财政需要而存在,《周礼》中记载“关市之赋以待王之膳服”,罗马帝国则通过2.5%的关税支撑庞大军费。演化到现在,关税早就不是主要税种。比如喊得最凶的美国,20世纪初关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0%,2024年下滑到只有1.6%,让人意外的是中国,随着开放度越来越高,该指标居然仅有1.11%,日本和欧盟早就低于2%,倒是韩国非常特殊,占比居然达19.9%。

慢慢地,各国发现,关税可以当武器,可将关税变成“财富绞索”。哪怕是拍脑袋实施的政策,都可以让他国无利可图。因为是零和博弈,矛盾不可调和,战争会随之而来。英法百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鸦片战争、南北战争等,都有关税的影子,且多次成为压倒和平的最后一根稻草。

损人利己不会长久,合作共赢才是出路,但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复杂,毕竟理想不能当饭吃。摆脱思维束缚,拆这堵墙的初衷早就跳出了简单的财政与收入这样的逻辑循环维度。比如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取消粮食进口关税,核心逻辑是让工人能低成本吃饱饭,可以支撑工厂运转,用更多产出品换取更高的财税弥补。此后英法、英荷相继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全球贸易额在19世纪快速增长10倍。

人类终于开始实践孟子“关市讥而不征”的思想,不过也遇到了惨痛的逆流。典型是1929年的大萧条,本就度日如年,突如其来的关税法案,彻底引爆岌岌可危的全球经济。关税就此背了黑锅,有研究表明,因为关税,大萧条足足延长了7年。

当年的始作俑者美国,被彻底打醒了,为了美国利益最大化,从此坚定执行全球化进程,其核心诉求是打开他国国门,让美国商品畅通无阻。二战后主导的关贸总协定,通过8轮谈判将全球平均关税从40%降至5%以下。1995年的WTO体系设立初期,美国最惠国关税税率约3.3%,此后逐年下滑,2016年最低到1.6%。

特朗普上台两次,标志性的都是关税战。据估算,截止到目前,美国关税约22.5%,这已经回到1910年时的水平,且没有太多谈判回旋余地,怨不得阻力重重。

如果温习一下历史,特朗普是否能回心转意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特朗普眼中,关税到底伤己还是损人,压根就不想深究,他关心的是,如何借助关税实现其梦寐以求的“MAGA”。

特朗普到底想要什么

说特朗普高瞻远瞩,估计很难让人信服,因为其政策明显在开历史倒车。比如新能源,地球气候如此极端了,即便地球变暖带着自身的修复机制,也需要控制好人为破坏,移民政策更是逆流而行,妥妥的私利主义者。

说特朗普是愚蠢的,则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武断。特朗普成为亿万富翁,本就是少数人企及的高度;真人秀的流量奇迹,可是当今网红的鼻祖级别;当选过二次美国总统,更没有几个人做得到。

人应该跳出自己的思维桎梏,不要再停留在舆论认知上。因为我们身处历史进程中,会多多少少倾向于眼前看到的就是最合理的。而对于过去发生的,且被现实证明是错误的,未必痛快接受。

不同的人,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喜好的差异,立场的左右,即便面对同样事物,天然会存在截然不同的结论。否则,学术界不会有那么多争论。孰是孰非,可能不重要。理解也好,误解也罢,掌握历史进程的才有话语权。尤其是特朗普过于率性,用自己的行动将这个现象扩大化,显性化。

美国独立之后,面临着发展路线之争。一方是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另外一方是国务卿杰斐逊。其实直到现在,如果撇除立场,没有人彻底说得清,到底谁优谁劣。

核心的区别在于:前者坚持保护主义理念,路线主张是担忧外部风险的入侵,希望政府强行干预,用各种手段刺激国内必需或优势产业,趁机发展壮大,有了实力,才能与外部竞争。而后者是担心内部集权思想侵蚀共和精神,提倡打着自由贸易旗号,持续扩大优势产业,让市场自我选择路线,不要强行干涉,发展起来了,早晚众多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这与中国存在多年的计划与市场的争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质上都是互补而不是对立的。现在我们也逐渐体会到了,时代需要市场多一点,我们就多给一点市场,需要计划多一点,就多给一点计划。

通过历史的点点滴滴,其实很容易总结的是:1)国家处于“弱势发展期”,保护主义就是神丹妙药;2)国家处于“强势领先期”,自由主义就是动力源泉;3)“该保护却开放”,“该开放却保护”,则是趋祸之道。

所以,特朗普要什么不重要,这个问题太复杂了,重要的是,特朗普到底选对了还是选错了。

特朗普始终认为,美国的贸易巨幅逆差是被“剥削”,这不是矫情。实际上的潜台词是,美国的绝对优势不再,强行维系下去就得付出更多,即所得小于付出,是必须做出改变的前提条件。

但美国只不过力不从心,尚未进入典型衰退,此刻最怕的是过于极端化,即尽量做到兼顾保护主义和自由主义,如同走钢丝,或成正途。

可惜特朗普关税政策,则是一种极端保护主义做法,实则是一刀切,且瞬间与全球为敌,确实能保护自己,但也走向封闭。虽然可以通过牺牲全球经济效率来延缓美国霸权衰落,但无法避免美国因为“小院高墙”的封闭而消弱全球领导地位。

特朗普倾心仰慕麦金莱总统,不惜将北美最高峰命名为“麦金莱山”,如今连政策逻辑都高度重合。其实可能忽视了一个历史先决条件:早些年,美国还在追赶期,如今,却是在领先期摇摇欲坠之际。

特朗普想要的,是美国最需要的,但所作所为是不是迎合了美国所需,则另当别论,至少存在偏颇。

反噬在路上

为什么第二个任期,特朗普不再只针对中国发动关税战,而悍然以全球为敌?盖因有个抹不去的隐痛,那就是中国产品可以借由他国(尤其是东南亚),照样做到零关税畅通无阻。

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贸易避税或逃避管制的手法。比如中国的稀土政策再严格,也只能管住国内企业,稀土一旦到了国外,就不能避免流向美国。即便强力施加外交影响,也架不住暴利之下的走私。所以当特朗普要面对说不清楚国别的海量产品输入时,只能无可奈何。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反正全球征税,也不是头一遭。没成想,捅了马蜂窝,各种意外接踵而来。应接不暇之余,还不能嘴软,阴差阳错,只能走独木桥。

眼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除了在中国碰硬钉子不得不大修订外,其他领域估计初心不变。依然带着唐吉可德大战风车的“牛劲无处使”,更脱离不了超现实主义的卡通形象。

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早先估算,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相当于对美国家庭每年征收4000-6000美元。对于年均税后收入9.1万美元的家庭来说,压力不小。如果直接压制消费,问题就大了。

直到现在,关税到底是增加了财政收入,还仅是个谈判筹码,可能连特朗普自己都搞不清楚。即便是与“大而美”法案结合,能不能取得预期中的产业振兴效果,更需再观察。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一度公开抱怨说,本应该七年前就回归美国的苹果手机,盖因有一笔帐算的明白,即便对华关税加54%,仍低于美国本土的生产成本。

国内的压力可以通过编造个“美国梦”转移,化为虚无不难。但国际上,本来依赖关税利益而维系的关系就不免会产生裂缝。比如日韩,如果不是在美国贸易链条中可以喝口汤,至少不会十万个不愿意,顶着压力也配合美国的各种战略。日本官方可是“强烈反对”、“绝不妥协”、“极度愤慨”,系统性的对抗,是否改变“美主日从”的框架不可知。加拿大和墨西哥都是近邻,早就苦不堪言。欧盟今后还会艰难谈判,仅是围绕北约这个话题,估计很难出好消息……

尤其是美国的关税政策,是绝不允许对方采取报复性关税反击。这意味着,他国只能被动接受,属于经典的早期“关卡”征收模式。只要反击,就彻底撕破脸。

除非逼不得已,否则肯定有怨言。即便隐忍不发,也会通过其他渠道发泄出来。这种小院高墙,其实在变相堵塞与世界的联系,尤其是产业链的断裂,实则是促成“美国独行”。他国对美出口一旦无利可图,要么开发新市场,要么内部消化,相应也会减少对美国商品的需求,这种成本收益计算可不是回合制。

所以关税数字的高低不代表一切,但会表达一种姿态,也会折射出局势的发展轨迹。

美国也有软肋

美国有恃无恐的是自身强劲的需求,2024年美国人总支出19.8万亿美元,约占全球25-30%,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尤其是面对供给过剩国家时,可是王牌筹码。

这个世界离了谁都能转,细究起来,都有软肋,优势全占的结论,一定要问责一下“鼠目寸光”。

特朗普的沾沾自喜,或许忘记了自己的三个软肋:1)美国不可能自己解决好所有的需求,仍需要大量进口填补;2)即使是美国独有产品,国际市场上也有可替代的选择;3)美国血槽再厚,也架不住持续放血。

现实中,如果没有所求,除非对方愚蠢,否则不可能靠欺诈、盛气凌人等小伎俩获胜。而国家之间的利益,可不能无底线被透支,这是一次性的无限责任,没有十足的把握都不敢用九分力。

对此,不敢预测后续结果,仅举一例,开拓视野,聊作类比:

中国从本世纪初,就快速超越日本、韩国,成为全球铁矿石的第一需求方。早先还以为是国内的钢铁厂商太多,相互之间的压榨性竞争,导致对境外的三大铁矿石巨头谈判屡屡失利,始终受人盘剥。但组建了几大钢铁巨头后,却发现,哪怕依然占全球铁矿石需求的8成以上,还是不能掌控铁矿石的价格。

为什么?其实无他,就是国内和其他可替代的铁矿石产量太少,品位太差,所以哪怕买国外的高价矿,也是有利可图。三大巨头吃准了这一点,毕竟没有替代品,就谈不上还有话语权,所以暗地里留有谈判余地,始终主导铁矿石价格,直到现在,还是无法破解的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这个角度,还真的以为美国会有想象中强势吗?

w1.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29 20:37 , Processed in 0.10599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