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Deutsch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TA的专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① AI结果存在明显错误(依专业标准可识别); ② 医生未人工复核或未质疑错误结果。
案情:AI将肺癌误诊为肺炎,医生直接采用导致延误治疗。 裁判: “医生未履行《医师法》第22条要求的专业注意义务,医院承担90%赔偿责任;算法公司提供合规产品,不承担责任。”
① 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如YY/T 1830-2022《AI辅助诊断软件安全要求》); ② 缺陷与损害存在因果关系。 案例:(2023)京73民初112号(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案情:AI心电图分析软件漏诊心梗(训练数据未覆盖老年人群体)。
裁判: “算法公司未按《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更新训练数据,承担70%产品责任;医院使用合规,免责。”
根据各主体过错程度、原因力大小确定比例。 案例:(2024)粤0192民初1123号(广州互联网法院)
案情:AI误诊糖尿病患者截肢(算法缺陷+医生未查血糖数据)。 裁判: “算法公司训练数据偏差(50%责任)+医生忽略关键指标(30%责任)+医院未更新软件版本(20%责任)。”
产品投入流通时缺陷尚不存在,或科技水平不能发现缺陷(如(2023)沪0110民终2312号案中,罕见病诊断错误被认定属“不可知风险”)。
患者拒绝提供必要数据导致误诊(需签署书面风险告知书)。
使用已注册的AI工具+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留存复核记录(如(2022)浙0106民初11245号案)。
医生履职时过错原则上由医院承担,但故意或重大过失可追偿(如(2023)鲁0202民初3421号案医生篡改AI结果被追责)。
算法公司须披露 “可解释性报告”(如决策逻辑、置信度数值),否则推定过错。
高风险AI诊断工具需强制投保(2024年北京试点“AI医疗责任险”,覆盖医院、厂商共同被保险人)。
建立 “AI诊断双签字制度”(主诊医生+副高以上审核); 厂商:
在操作界面嵌入 “置信度阈值警告”(如<85%时弹窗提示人工复核)。
结论:AI医疗诊断失误责任需遵循 “过错-产品缺陷-组织管理”三维认定模型。2023年后司法实践明显呈现 “加重算法公司透明义务,严格医生审核责任,限缩医院无过错免责” 趋势。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7 23:15 , Processed in 0.09105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