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41|回复: 0

AI时代的“十几人公司”模式观察(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9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在看很多AI公司的时候,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小团队、高收益”的情况出现,我自己给它们简称“十几人公司”(由于我个人十分不赞同一人公司的说法,就先在这篇文章里称这种模式叫做“十几人公司”🤣)。国外还有个网站tiny teams在专门收录这类团队(https://tinyteams.xyz/)。并且,AI时代的小团队,跟传统的互联网语境下的小团队,还挺不同的。传统互联网时代,又是做软件业务又是很少人数的团队,会让人直接联想到外包模式,或者是独立开发的模式。外包模式很好理解,就是拉一个技术团队接活儿,或许跟拉一个装修团队接活可能本质上差异并不大。而独立开发往往是一些小而美的产品,通过像一批有固定审美和爱好的用户,在一个很垂的方向上提供体验很精致的软件。外包模式,跟传统生意中的乙方很像,类似于提供专业服务/技能的乙方团队。独立开发模式,往往会直接让人联想到做不大,不管是从需求的切口还是软件本身来说,都有种难以规模化的感觉(大家有想到例外情况的话欢迎拍砖)。但是在tiny teams上收录的团队基本都是以自家产品上榜的,而且像耳熟能详的cursor、midjourney等明星产品,都已经是产品的规模还不错了、但团队的规模也都并不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啊。技术变革带来的组织形态的变革,而组织形态的变革进一步引发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再直白点的话,就是作为个体,职业路径和make money的方式或许会发生很多变化。写到这里,emmm,这听起来好像是个社会学命题?(🤣果然人生没有白读过的书啊)于是,由这些七七八八的碎片信息,联想到以下问题:1/ “小团队 大收益”的模式,小和大都是相对的。那么需要用切实的数据来比较下,所谓AI时代的“小团队 大收益”这个描述是否确实成立?2/  “小团队 大收益”的模式,在AI时代中能成立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3/ “小团队 大收益”的模式的持久度如何?是否必然会随着规模的变大,进一步演化为大厂,或者是被大厂所吞并?市场份额上,是更接近于垄断还是更分散?当我在梳理出来这些问题时,我很清楚的是,这些命题不是我当前可以一次性思考清楚的,也不是在这一篇文章中可以呈现清楚的。我当前收集的样本、对行业的理解都还远远不够。但谁要咱们主打就是一个想了、写了再说🤣。因此,我倾向于把这篇文章作为一个1.0版本的思考记录。它可能无法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而只是抛出一连串的模糊判断与问题。也有可能,数个月之后我会发现以上都是伪命题。总之,open to discussion,后面也会在这个号上持续观察各种“小团队、高收益” 的产品及其团队,欢迎老铁们一起交流。 01. 如何定义“小团队、高收益” ?我直接想到的是这样一些指标:团队人数、ARR、人均产值、成立时间。基于这样一些指标,直接用GPT的agent模式来收集一波数据!首先是从tiny team上扒拉一些小团队、高营收的AI项目:(注:本文数据均为GPT Agent获取的数据,未进行人工的二次校验)
w1.jpg

w2.jpg
可以看到,确实团队都是人数很少; 以及,人均创收的浮动还是挺大的,从0.1M/人到10M/人。OK,那么下面咱们的问题就变成了对比:AI时代Tiny Team的这种团队规模,干到这个收入水平,相较于传统互联网的模式来说,是高是低呢?有两大类对比参照物:(1)对比传统互联网中,类似规模的小团队的创收情况:- 类似的外包团队。emm这种很难找数据啊,但是猜想一下,国内10个人的外包团队,大约一年在百万级别、但难以上千万水平的营收?(求有经验老铁科普)- 类似规模的小而美产品。继续GPT Agent扒拉数据:
w3.jpg
Ins早年是没啥收入,靠用户量取胜。whatsapp和tumblr,从营收的角度来看,人均营收都是小于1M的。从这个角度的对比,在创收方面,看起来互联网时代的小团队确实是比不上AI时代的Tiny Team。
(2)对比传统互联网大厂早期和当前的情况继续找GPT Agent扒拉数据了:
w4.jpg

w5.jpg

大厂们很多早期的数据扒拉不到,但也可以看到:(1)像meta这种极为吃网络效应的公司,随着员工规模的扩大,人均创收是有较大提升的(0.99M --> 2.17M)。(2)这些大厂早期的数据扒拉的不全,最早也是IPO时期的数据,很难看到从最早草创到成熟期的数据变化。(3)从公司所处的阶段来看,这些大厂跟当前这类AI小团队项目的所处阶段,那不太能相比。但尽管如此,从数据来看,处于早期的AI Tiny Team的人均创收不比大厂们逊色。
从和互联网时代的小团队、大团队的对比来看,AI时代的tiny team貌似确实在人均创收方面略胜一筹。但是这类项目和团队,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未可知的,是会继续同步扩大团队规模和营收规模,还是说在成本结构方面会有其他的要素掺入?
02. 为什么AI时代能出现“小团队、高收益”的模式?第一个原因,AI这项技术不那么依赖于网络效应来发挥商业价值。互联网技术,本身是一种通信技术,其作用在于把更多边的人、更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商品连接起来。一旦涉及到连接,就涉及到网络效应。网络效应,随着使用、参与的人数变多,边际成本递减,并且参与的用户在网络效应的加持下,体验变得更好、黏性变得更强,从而创造了更多的商业价值。因此很多传统互联网产品的打法都是一开始先做用户规模。用户规模是产品本身能运转起来、能给用户提供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这个模式里面,注定了成本先行。需要先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做开发、做引流、做运营。但是AI产品,或许后续可以演变出来更复杂的网络效应和营收方式。但即便是在没有网络效应的时候,它仍然能单点地发挥价值。单点发挥价值就意味着,就算全世界只有一个设计师用mid journey、只有一个程序猿使用cursor,只要ta订阅的费用大于token 和其他产品的开发维护成本,这笔生意就可以成立。第二个原因,用AI来造AI产品,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都显著降低,所需的团队规模自然减少。这个原因很清晰,不赘述了。毕竟现在我也能用cursor手搓简单的应用了。拉几个经验丰富、工程能力强的程序员来做产品应该会更好。第三个原因,至少在当前阶段,垂类场景的需求异常丰富,同时垂类场景也要求有垂类经验。这一点跟网络效应是有点相关的。因为不那么依赖于网络效应来发挥效应,而是更依赖于单点的专业经验来解决问题。所以几乎是一个垂类的问题,或许就可以有一个产品的存在空间。拿生图这个场景举例。电商的素材图、营销活动的海报图、app里面的设计图、其他工业产品的设计图,都在设计标准、设计要素上很不同。光是这些类目,或就值得产出(套壳?)不同类型的产品。更垂直的场景改造,对应的是,更密集地改造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流吧。但仍然也还有一个问题,众多垂类场景的产品,也可以成为小平台产品上的各种功能。就类似一个工具集合,里面有各种小工具,而当前看起来风头正旺的小工具,日后可能面临的就是被工具集合收编的结局。
03. “小团队、高收益”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下的一些模糊思绪:- 做很细分的垂类场景的产品是否会面临被收编?(比如工具集合)- 做不那么细分的垂类场景(如cursor)在走向更大规模的时候怎么走?是否仍旧是会走向大厂模式?- 是否能存在较为持续的,甚至是能保持增长的“十几人公司”模式?这些问题,我在当前无法推演。当前我要去推演应该都是在瞎说。。。也或许这些问题目前没有那么迫切得出结论的必要,但它可以是留待后续的观察题。后面在看具体的项目发展情况的时候,可以继续再唠这个话题。
04. 暂时的结语这个主题我个人觉得是相当有意思且可以持续观察的。一方面,创业/做生意所需要的初始资源是在降低的,另一方面,能起来的这些“十几人公司”往往也直接说明了该领域的旺盛需求。比起更底层基建和原理的领域,这个视角跟普通人的切入视角是更近的。以及,这个模式里面会出现的市场洞察和产品创意,应该也是很有意思的。突然就想起来,当年好莱坞大片场垄断时期,出现了游离于大片场体系之外的独立电影(比如大卫林奇拍的一些个片)。再后来,这些好莱坞大厂开始跟独立电影有所融合,向里面投入资金、并汲取创意和人才。嗯,下篇继续。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4 07:46 , Processed in 0.11680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