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67|回复: 0

[关税] 关税迷墙5: 今天是12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2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从当前全球关税格局看,在美国对多国加征高关税(如加拿大35%、印度25%)、而其他国家并未同步提高对华关税的背景下,中国的相对竞争力确实在结构性提升。这种优势并非源于绝对成本降低,而是全球贸易规则碎片化中,中国通过产业韧性、技术壁垒和战略替代形成的“不对称优势”。以下从四个维度分析:

一、全球关税重构下的中国位置变化
1. 美国关税的“无差别攻击”削弱其竞争力  
   - 美国对加拿大(35%)、印度(25%)、瑞士(39%)等国的惩罚性关税,迫使这些国家采取反制(如加拿大对美钢铝加征50%关税),推高美国出口商品全球成本。  
   - 中国未遭遇同等规模集体反制:主要贸易伙伴(东盟、欧盟、拉美)未系统性提高对华关税,中国商品在第三方市场获得**相对价格优势**。例如,墨西哥对美关税25%,但对华维持常规税率,中企通过墨工厂组装产品进入美国,实际税负低于美国本土企业出口。

2. 供应链“去美化”加速中国枢纽地位
   - 美国强推“友岸外包”但效率低下:特斯拉墨西哥工厂因供应链断裂多次停产,而比亚迪匈牙利基地依托中国供应链保持满产。  
   - 中国成为“避险供应链”核心: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43.7%,对拉美增长15.2%,企业通过RCEP区域协作(如中越跨境加工)将关税敏感环节外移,保留高附加值环节在华。

二、中国竞争力提升的三大支点
1. 技术自主权构筑“关税免疫”屏障
- 半导体国产化率突破45%:华为昇腾芯片、中芯国际14nm工艺支撑AI设备出口,即使美国加征125%关税,因技术不可替代仍被采购(如沙特AI算力中心订单)。  
- 新能源技术霸权:全球78%动力电池产能在中国,欧盟碳关税下宁德时代德国工厂以“本地化生产+中国电芯”模式,综合税率低于美国车企。

2. 市场多元化稀释美国关税冲击
- 新兴市场替代效应:  
  → 东盟成第一出口市场(占比19.1%),义乌对非洲出口增24.4%,圣诞饰品企业拉美订单占比超40%。  
  → 汽车出口借道俄罗斯缺口:奇瑞捷途车型在中东份额达49%,填补欧美车企退出俄市场空白。  
- 内需战略纵深:48万亿社零消费托底(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4.3%,消化部分出口转内销产能。

3. 规则创新重构成本优势
- 海南自贸港“零关税跳板”:  
  外国原料入岛免关税,加工后视为“海南制造”销往内地。例如大豆加工成豆油,成本降30%,吸引生物医药、化妆品企业布局。  
- 人民币结算瓦解美元枷锁:  
  跨境支付占比达42%,中沙新能源项目全流程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波动和美元制裁风险。

三、美国的相对劣势扩大
1. 产业空心化加剧
   - 关税推高美国制造业成本:美钢企虽因25%关税利润率增22%,但下游汽车业因成本激增丧失竞争力,机械、造船业连锁受创。  
   - 出口能力萎缩: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量(308万辆)是美国的2倍以上,且均价首次追平特斯拉(1.83万美元/辆)。

2. 盟友体系松动反噬自身  
   - 欧盟千亿反制清单蓄势待发,日韩虽获15%低关税,但被迫开放农产品市场,对美信任度下降。  
   - 美元结算权受挑战:数字人民币在石油交易中构建23个离岸定价中心,削弱美国“关税-美元”联动霸权。

四、未来竞争格局:优势巩固但非无懈可击
中国窗口期:  
技术壁垒(稀土加工占全球90%)+ 区域贸易网络(RCEP中间品贸易增14%)支撑短期优势;  
若特朗普实施60%对华统一关税,低附加值产业(纺织、家具)仍可能被东南亚替代。  
美国反制风险:  
  推动“原产地规则收紧”(如马来西亚锑含量检测)封堵转口,或联合欧盟推行“绿色壁垒”。

结论:中国相对竞争力显著提升,但需警惕“绝对成本陷阱”  
全球关税战本质是产业体系效率之争:当美国陷入“高关税→成本转嫁→通胀恶化→盟友离心”的恶性循环时,中国凭借“技术自主+规则创新+区域协同”三角框架,将关税劣势转化为产业链深度优势。  
胜出领域:高附加值产品(芯片/新能源)、战略资源(稀土)、规则内化能力(海南/数字人民币);  
隐忧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面临东南亚19%关税通道的竞争。  

当前格局印证:贸易保护主义终将反噬施压者,而开放创新的弹性供应链才是终极竞争力。欢迎点赞关注 留言索详情。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14 18:55 , Processed in 0.0788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