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77|回复: 0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学术资讯 | 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区域国别学与国际问题研究立项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4 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公示项目中重点项目427项、一般项目有2755项、青年项目2080项、西部项目555项。区域国别学与国际问题研究总计238项,其中重点项目21项,一般项目111项,青年项目103项,西部项目52项。

出现15次以上的关键词

w2.jpg

关键词词云图

w3.jpg

重点项目特征分析

1. 理论层面: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再激活”:不再是教条式引用,而是与西方理论展开“对话式批判”,强调理论创新与中国经验总结。

“全球南方”视角崛起:超越传统“中西二元”,关注发展中国家内部互动(如中东国家在非洲),体现中国学术自主性与第三世界立场。

2. 方法层面:

区域国别学“方法论自觉”:强调语言、田野、一手资料,突破“二手英语资料依赖症”。

“战略学+政策科学+区域研究”融合:不再满足于“描述性研究”,而是服务于政策模拟、战略预置与风险预警。

3. 对象层面:

从“国家中心”走向“议题中心”:如粮食、芬太尼、关键矿产等“非传统安全”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对象。

“供应链—价值链—规则链”三位一体:不仅关注“物流通道”,更关注“规则制定权”与“标准主导权”。

一般、青年、西部项目特征分析

238项课题中“中国”(112次)与应对(54次)像两根支柱,撑起一幅“外部冲击—自我防护”的应急图;全球(46次)、美国(38次)、大国(18次)则提示我们,所有风险都被视为体系性、霸权主导型;而机制(47次)、路径(32次)、韧性(13次)的高频出现,标志着区域国别研究已从“描述他者”彻底转向“设计解决方案”。大致可总结为五条关键线索:

1. “中国+应对”=最大二元组(112+54)—— 课题不再问“美国做了什么”,而是问“中国怎么拆招”。由此衍生出“中国+安全”“中国+韧性”“中国+路径”等固定搭配,说明知识产出目标就是政策菜单。

2. “美国+冲击+关税+武器化”四词联动(38+14+8+6)—— 特朗普第二任期被当作“冲击放大器”,关税、制裁、法律、叙事、科技、数据、联盟六大武器化场景成为标准实验台,所有机制设计都要通过“对美压力测试”。

3. “全球+南方+分化”三角张力(46+14+隐性)——“全球南方”不是抒情概念,而是争夺场:印度、土耳其、日本、欧盟都在争夺“南方代表权”,课题群用“机制、规则、标准、叙事”四把钥匙,试图把南南合作从“情感票仓”升级为“议题联盟”。

4. “数字+数据+跨境+流动”四阶递进(21+11+10+6)—— 数据被当作第四维疆域:先识别跨境流动瓶颈,再设计制度接口,再争夺主权规则,最后反向输出“中国方案”,形成“数据—规则—生态—权力”闭环。

5. “供应链+韧性+重构”三位一体(15+13+8)——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经济安全”词簇,每一条供应链研究都配一套韧性指标、一次重构模拟、一组政策杠杆,把传统贸易研究升级为“战时经济沙盘”。

如果把高频词重新排成一句“战略暗语”,那就是:

“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冲击下,中国必须以机制化路径提升全球南方供应链的数字与制度韧性。”

这句话被238项课题用不同区域、不同议题、不同方法,重复论证了上百遍。

238项国家社科基金区域国别与国际问题研究“非重点”项目,看似分散,实则共同构成一幅“中国如何在全球体系裂变中自保、进取并重塑规则”的巨型知识拼图。它们不再满足于对单一国家或事件的“深描”,而是把世界切分为若干“战略模块”——供应链、通道、数据、话语、货币、气候、文化认同、法律武器、非国家武装、数字平台、关键矿产、族群叙事、政党生态、智库舆论、青年世代、华文教育、部落冲突、太空公域、跨境物种、低空经济、国门医院……——在每个模块里回答同一组母题:风险源是什么?冲击路径如何传导?中国怎样预警、对冲、反制、重塑、引领?由此形成一套“全域风险—韧性回应”的新研究范式,可概括为以下十条脉络:

一、供应链安全:从“链条”到“网络韧性”

几乎所有课题都把供应链视为“战略武器”而非“经济工具”。研究对象涵盖粮食、能源、矿产、中间品、新能源金属、数字硬件、人工智能芯片、海底光缆、太空组件、医药原料、农产品冷链,乃至跨境物种和低空物流。方法上共同采用“冲击—重构—韧性”三部曲:先模拟外部冲击(关税、制裁、封锁、认知战、ESG规则、ESG评级、数据断流、港口被夺、航道被卡、矿区被“国有化”),再刻画链条断裂后的级联效应(价格、替代、转口、产能外迁、资本跟随、汇率风险),最后提出“韧性节点”——海外仓、双向FDI、人民币互换、多式联运、陆海新通道、自贸试验区数据特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境外“国门医院”、华商文化圈、标准国际化、C5+1机制、澜湄刑事司法网——把经济、金融、法律、文化、医疗、数字、安全多重工具嵌入同一链条,实现“经济—安全—话语”三栖防护。

二、通道与物流:把地理“咽喉”转化为制度“接口”

中欧班列南部支线、北极北方海航道、中巴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南海填海造陆、海外港航设施、澜湄低空空域、RCEP多式联运规则、跨境冷链监管互认,一起构成“海陆空数”立体通道网。研究焦点不再是传统地缘政治的“控制权”,而是“规则接口权”:如何通过制度型开放、标准互认、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区块链多式联运提单、数字人民币运费结算,把物理通道转化为“可编程、可规则、可信任”的数字—制度复合体,从而在外部制裁或地缘冲突时仍能“换道行驶”。

三、数据与数字主权:从“治理议题”升级为“战场基础设施”

数字平台“武器化”、AI舆论战全链条、生成式AI认知战、数据主权分化、次级制裁嵌套、数字信任规则困境、DEPA/CPTPP制度适配、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倡议、数字经贸规则低端锁定、太空数据链竞争……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数据已不再是“生产要素”,而是继陆权、海权、空权之后的“第四维战略疆域”。课题群尝试构建“制度—技术—标准—话语”四位一体的中国方案:在联合国、《全球数字契约》、金砖AI合作、澜湄网络犯罪治理、RCEP数字贸易章节等多轨并行,推动“数据主权可分割、安全可认证、流动可追溯、争端可仲裁”的新规则,对冲美国“数据霸权规则”与欧盟“价值观数字墙”。

四、法律与规则武器化:把“被执法”转化为“执他法”

国际法律武器化、联合国单边制裁、欧盟两用技术“去风险”、美国“法律武器化”应对、次级制裁嵌套、对华“对等关税”制度史、全球FTA数字贸易规则网络、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海外公民法治安全链、中拉发展话语权、拉美反霸权叙事……共同构成“规则反制学”:一方面系统梳理西方如何把WTO、IMF、BIS、SWIFT、出口管制、长臂管辖、海外反腐败、海外劳工标准、ESG披露变成“经济战子弹”;另一方面设计“制度型引领”工具箱——人民币互换、金砖支付、CIPS+数字人民币、中国海外反腐败合作、国际调解院、南海行为准则预防性外交、澜湄刑事司法合作、中非安全倡议、境外经贸合作区商事仲裁中心——把“被执法”转化为“执他法”,在第三地设立“中国规则飞地”,实现“规则走出去”。

五、货币与金融韧性:人民币国际化的“场景革命”

货币互换重塑贸易格局、人民币国际化+新能源技术、特朗普冲击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塑、汇率风险传导、国际资本异常流动“双支柱”调控、人民币在RCEP油气贸易中的计价、非洲主权债务风险、中国对外金融援助与金融稳定、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主权贷款结构性风险……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逻辑:把人民币国际化从“政策驱动”转为“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场景驱动。通过“石油人民币+新能源人民币+关键矿产人民币+数字服务人民币”多场景嵌入,使人民币成为“供应链记账单位”,在外部制裁时仍能通过“链内循环”维持流动性。

六、气候、ESG与“绿色武器化”:把“被标准”转为“设标准”

中美气候竞合、欧盟ESG全链条监管、全球碳排放协同治理、RCEP绿色环保组织合作、关键矿产ESG制度外溢、非洲矿产ESG评级、中国—东盟低空经济跨境合作、全球南方粮农治理、澜湄农业合作、绿色债券标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外部风险……共同构成“绿色规则战”:研究如何突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供应链尽责法”双重封锁,提出“中国ESG话语包”——以“共同但有区别的供应链责任”为核心,把产能合作、技术转移、本地就业、社区医疗、数字农业、抗风险基础设施打包进“南南ESG”,在非洲、东南亚、拉美建立“中国ESG飞地”,实现“绿色标准走出去”。

七、认同、话语与世代政治:把“他者叙事”转为“共同叙事”

东南亚Z世代对华认知、西方新生代“中国通”演变、东盟智库涉华议题设置、老挝对华认知史、印度青年精英对华态度、菲律宾政治制度性文化、拉美左翼类型学、拉美华文报刊时代价值、海外华商文化纽带、中华文明圈协同发展、越南民族建构对中越关系影响、琉球·冲绳族群认同“文明间性”、哈萨克斯坦“金帐汗国”身份叙事、巴勒斯坦问题美国责任、非洲官员对中非命运共同体认知、撒哈拉以南非洲部落冲突、也门国家治理、尼泊尔政党演变……共同构成“认同供应链”:把文化、教育、媒体、语言、宗教、族群、历史记忆、政党生态、青年世代全部纳入“叙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精准传播、华文教材、数字平台、社区医疗、华商网络、地方社区治理、非政府组织合作、政党培训、智库共同研究、历史档案整理、经典互译、数字人文数据库,实现“认同节点”前置,把“中国故事”转化为“我们共同的故事”。

八、非国家武装与灰色地带:把“安全外包”转为“治理嵌入”

中东非国家武装组织智能化、阿富汗塔利班反恐政策、境外“东伊运”动向、巴基斯坦数字恐怖主义、叙利亚复兴党兴衰、中非刑事司法合作、澜湄网络犯罪治理、泰缅老交角区非政府组织、撒哈拉以南非洲部落冲突、也门国家治理、黎巴嫩真主党模式、伊拉克民兵经济化……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把“安全”从国家间博弈下沉到“次国家—跨国家”灰色地带。研究提出“多层安全嵌入”——在联合国维和框架、双多边警务合作、境外园区安保、社区警务培训、数字反恐取证、跨境司法协助、华商联防、医疗—教育—就业“去极端化”套餐等多轨并行,把“中国海外安全供给”从“雇佣保安”转为“社区治理+制度合作+数字情报”的复合生态,降低“安全外包”政治敏感性。

九、中等强国与“全球南方”分化:把“多边舞台”转为“议题联盟”

印度莫迪海外侨民战略、印度中东政策、印度全球南方布局、土耳其反美主义转型、日本全球南方战略、欧盟全球南方政策、中美叙事联盟、C5+1机制竞争、东盟国家对华角色认知、拉美国家战略自主差异、中欧新能源竞合、大金砖技术标准国际化、全球南方合作机制碎片化、全球南方分化风险、全球南方粮农治理、全球南方ESG、全球南方史学范式……共同构成“南方内部政治学”:不再把全球南方视为“中国天然票仓”,而是正视其内部分化、制度竞争、身份焦虑、历史恩怨、政党轮替、ESG压力、债务困境、技术依赖。研究提出“议题联盟”策略——以关键矿产、新能源、粮食安全、数字治理、气候融资、公共卫生、跨境犯罪、基础设施标准、货币互换、本地工业化、青年培训为“模块化议题”,与不同南方国家形成“可变几何”联盟,避开“大国集团对抗”叙事,实现“议题切割+利益捆绑+标准共制”。

十、学科本体与方法论:区域国别学的“战略化”自觉

大量课题在标题或摘要里首次出现“战略模块”“风险识别—预警—防控—保护全链条”“韧性测度”“制度型引领”“数字生态位”“空间格局重塑”“认知反向溯源”“文明间性”“ESG外溢”“链式出海”“共轭环流”“空间视角”“非传统安全视域”等新概念,标志着区域国别研究正在形成自己的“战略科学”语法:

1. 把“区域知识”提炼为“风险模块”;

2. 把“历史—文化—语言”传统优势转化为“叙事基础设施”;

3. 把“田野调查”升级为“多源数据融合+情景模拟+政策沙盘”;

4. 把“国别报告”转化为“全链条解决方案”;

5. 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标准、规则、接口、飞地、平台、联盟”。

换言之,238项课题共同指向一个正在成形的“新区域国别学”:它不再是“关于他者的学问”,而是“为了自我生存与重塑世界的战略知识工程”。在这个工程里,每一个港口、一条航道、一段代码、一条标准、一张古地图、一份华文教材、一个青年认知、一次部落冲突、一项ESG评级、一条跨境物种、一次低空飞行、一座国门医院,都被纳入“全球体系裂变”的巨型坐标系,成为可以计算、可以预演、可以干预、可以规则化的“战略节点”。这种知识形态,既是对传统“区域研究”的颠覆,也是对中国如何在新一轮全球重组中“不被裂解、主动塑形”的集体学术回应。
立项大于3项的单位
2025区域国别学与国际问题研究立项单位排名
单位一般 青年 西部重点总计
复旦大学325
清华大学415
北京外国语大学5
5
兰州大学31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314
大连海事大学4
4
深圳大学4
4
武汉大学4
4
中山大学4
4
同济大学213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213
安徽大学3
3
北京大学3
3
福建师范大学3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
3
华侨大学3
3
华中师范大学3
3
暨南大学3
3
宁夏大学3
3
厦门大学3
3
上海外国语大学3
3
云南财经大学3
3
云南大学3
3
浙江工业大学3
3
中国人民大学3
3
关键词频次
中国112
107
79
76
应对54
影响47
机制47
全球46
45
美国38
路径32
安全31
对策30
风险30
政策27
治理27
策略25
战略21
数字21
我国20
国际19
合作19
大国18
对华18
背景17
及其16
16
政治16
贸易15
供应链15
竞争14
南方14
冲击14
14
博弈14
视域14
企业14
韧性13
题目略13
态势13
认知13
规则12
数据11
11
国家11
特朗普10
构建10
体系10
提升10
跨境10
协同10
经济9
重塑9
9
效应9
海外9
东盟9
产业链9
发展9
制度9
视角9
印度9
地缘9
关税8
-8
重构8
8
技术8
问题8
演进8
东南亚8
共同体8
建设8
科技8
建构7
命运7
演变7
格局7
欧盟7
日本7
关键7
关系7
价值链7
任期6
困境6
武器化6
矿产6
右翼6
主权6
人工智能6
第二6
涉华6
评估6
流动6
变革5
东盟国家5
框架5
参与5
投资5
机理5
一带5
非洲5
一路5
文化5
模式5
叙事5
5
调整5
网络5
北极5
识别5
对外5
竞合5
中东5
人民币5
国际化5
南海5
时代4
现代化4
传播4
创新4
4
出海4
变化4
气候4
4
趋势4
预警4
高质量4
出口4
倡议4
进程4
联盟4
启示4
比较4
4
俄罗斯4
方案4
逻辑4
转型4
整理4
世纪4
西方4
崛起4


(图文转载自亚太智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25 11:14 , Processed in 0.12009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