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592|回复: 9

远古大劫难之一 :冰冻的巨兽坟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2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远古大劫难之一 :冰冻的巨兽坟场
                                —— 11000年前的全球浩劫



1-1  牛 排 太 俗,请 尝“巨 象 排”
―― 美 味 背 后 的 惊 人 发 现   



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Fairbanks),是一座严寒地带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换换口味,告别往日的牛排,尝尝餐馆里的特色菜――“巨象排”(mammoth steak)了。
    也许你会问:“严寒地区,哪来的大象肉啊?”如果享受美味之后,“店小二”告诉你:这是已经绝灭了的猛犸象的肉,你会觉得在做梦吧?如果再进一步告诉你:这肉已经冰冻了至少11000年了,恐怕,你的嘴会惊讶得合不上了!
    在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冻原,人们从冻原上的巨象尸体上砸下块肉来,解冻了喂狗是常事。
好奇心,把“品尝家”们带入这一系列惊人的发现:
      环绕北极圈的“死亡地带”,埋葬、冻存着大量的古代生物:



*** 西伯利亚北部――冰冻的巨兽坟场 ***
    在西伯利亚北部的冻土中,发现了冰冻的成千上万的史前哺乳动物。专家指出,这些动物死后立即冻僵,以后一直保持着冰冻状态,使得它们的肉和长牙保存得十分完好。【1】
    有的科学家从冰冻完好的猛犸象身上,收集、研究11000年前的感冒病毒;有的科学家正在尝试复苏这种史前巨兽的基因,实现“侏罗纪公园”之梦……这里仿佛是一个冰冻的巨象坟场,自罗马时代以来,就一直被象牙商人光顾;20世纪初,10年内就出产了2万对象牙。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新西伯利亚――象牙堆成的岛国 ***
    新西伯利亚群岛位于北极圈内,最早登陆的探险家,把这里描述为:由巨象的长牙和尸骨堆叠成的岛屿。


*** 阿拉斯加冻原――劫难档案馆 ***
    在阿拉斯加冻原的软泥中:扭曲的动物遗体和横七竖八的树干,搀杂着结晶的冰块和一层层泥炭和青苔……美洲野牛、马、狼、熊、狮子……显然,在某种力量的威迫下整群动物死亡……这一堆堆动物和人类的尸体,绝不可能是寻常的自然力量造成的。【2】
    !!!哺乳动物和美洲野牛的尸体支离破碎,扭曲成一团,仿佛被愤怒的天神一掌击毙。
    !!!一只巨象的前腿和肩膀,骨头上还粘附着一些肌肉、指甲和毛发。
    !!!一个野牛的脖子和头,脊柱的筋腱和韧带依然完好。
    !!!这些动物,有的重好几吨,身上完全看不到刀痕,就象稻草人一样,被撕成碎片。跟一堆堆尸体搀杂在一起的是一株株歪七扭八、纠绕一团的树木,在一层细沙的覆盖下,永远地冰藏起来。【3】
    灾难的迅猛和惨烈,一目了然。后面的事实和分析会告诉你:这场灾难远远不是以前的概念:“在较长时间在某地发生”;而是一场突发的、波及全球的、毁灭性的大劫难,当时人类也无法幸免!



参考文献
【1】 The Path of the Pole,  p258.
【2】 Frank C. Hibben, The Lost Americans,  cited in the The Path of the Pole,  p275ff.
【3】 The Path of the Pole,  p275ff.
【4】 葛瑞姆·汉卡克(Graham Hancock)著, 李永平译,《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之二 ―― 上帝的指纹》(上册),1999,民族出版社。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1-2  从 速 冻 饺 子 到 速 冻 巨 象
―― 正 视 灾 变 的 速 度 和 跨 度

【!!!从温带变寒带,1小时降温45度!!!】
刚才“吃”了“巨象排”,速冻巨象也许会使你想到速冻饺子。咱们从“速冻饺子原理”来分析一下这场劫难的几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饺子要速冻呢?如果是缓慢冷冻,饺子馅中的水分会形成较大的冰晶,严重影响饺子的外观、质量和风味!所以必须在饺子包好后,在零下30度以下速冻,才能保鲜。
从“速冻保鲜理论”可以看出,北极周围的冰冻巨兽,也是这样“保鲜”的。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专家说的:“这些巨兽死后立即冻僵,以后一直保持着冰冻状态,使得它们的肉和长牙保存得十分完好。”【1】大象是至少在11000年前冻上的,历经11000年完好不坏,可想冷冻的速度有多快!何况几吨重的巨兽更难冻透!

且慢,这还不算完。事实表明,这片土地在全部冻僵之前,曾经是温带平原,也就是说:在极短时间内,从温带平原变成极地冻原?!!!

极短时间是多久?1小时左右?!降温约45度!事实没有开玩笑。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带的动物和植物,大量冰封在北极地带※※※
西伯利亚北部的冻土层里,挖出皮糙肉厚的披毛象,并不奇怪,可是:大量根本无法生活在寒带的物种也和巨象混冻在一起:犀牛、野牛、马、羚羊、土狼、剑齿虎、狮子……还有人类的遗骸!
在最为寒冷的新西伯利亚,最典型的发现是冰冻的一株完整的果树,高70英尺,青翠的叶子和果实完好无缺地依附在枝头,这是典型的温带植物。而今天,新西伯利亚群岛上,唯一生长的树木只有1英寸高的柳树。【2】
北极点500英里内,曾生长着茂盛的沼泽。在冷岸群岛(Svalbard)中的司匹兹卑尔根(Spitzbergen),还曾发现过10英尺长点棕榈叶和睡莲,这是在暖气候、高湿度气候下才能生长的植物。


※※※巨兽胃里和嘴里的青草,还没来得及消化※※※
解剖巨象时,发现在冰冻的胃里,甚至在嘴里,食物还没来得及消化,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食物是风信子、金凤花、菖蒲、野豆等,全都保存完好,一眼就能辨认出来。【3】这是温带的植物啊?!
※※※不得不承认――接近北极的陆地,曾是温带草原※※※
事实无可回避,著名考古学家汉卡克说:“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公元前11000年以前),西伯利亚的气候一定相当温和,甚至温暖,适合万物生长……严寒的天气突然降临西伯利亚,很快把这片土地变成冻原。”
在这场劫难中,美国阿拉斯加整个西部,加拿大育康(Yukon)地区、西伯利亚大部(包括北极圈内的新西伯利亚群岛)……突然变冷,结果活活冻死了很多巨象和其它大型哺乳动物。【4】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味无穷的“思维体操”――从温暖到酷寒,1小时降温45度!&&&
如果灾变是缓慢发生的――风信子、菖蒲等温带草木早死光了,怎么能出现在巨象胃里呢?
只有骤然降温――动植物尸体才能保存的那么完好,而且温度得在零下30度左右。那么,温带气温以15度计,降温后的冰冻温度以最保守度零下30度计,降温幅度最保守的估计为45度!
如果降温过程超过1小时――巨象的胃里的青草就会被消化掉,可是没来得及消化。
会不会是:快冻死了的巨兽吃了冻僵的青草,然后才冻死了呢?如果是这样,就没法从胃里的食物估计劫难的时间,1天都有可能。其实,再严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疑问是不成立的。咱们从“速冻保鲜原理”分析:如果巨兽吃了冻僵了的青草,青草在胃里先要化掉,等动物冻死连胃也冻僵后,青草再冻上,这“冻――融化 ――再冻”,草就无法保鲜了,甚至烂了,也不可能象解剖时那样“保存完好,一眼就能认出来。”
气温骤降,风雪满天,惊恐的巨兽无处逃命,一头一头被冻晕、冻死了,有的连嘴里的青草都没来得及吞下,就冻僵了。1小时,也是最保守的估计!
不寒而栗的天灾!

&&&浩劫横扫全球,谁能幸免?&&&
全球的气候是关联的,是一个整体。近北极地带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发生如此惨烈巨大的变化,不可能不牵扯全球。
是什么力量炮制了这场劫掠?其它地区发生了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 The Path of the Pole,  p258.
【2】 The Path of the Pole,  p256.
【3】 Ivan T. Sanderson,“Riddle of the Quick-Frozen Giants”,(《急速冰冻的巨象之谜》),  Saturday Evening Post,  Jan 16, 1960,  p82.
【4】 葛瑞姆·汉卡克(Graham Hancock) 著, 李永平译,《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之二 ―― 上帝的指纹》(上册), p295, 298,1999,民族出版社。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假 说 之 一:全 球 地 壳 大 转 移

―― “桔 子 皮 假 说”惊 动 爱 因 斯 坦  是什么力量炮制了这场全球浩劫?
※※※ “桔 子 皮 假 说” ※※※
哈普古德教授在研究古代南极地图(【注】)时,提出了地壳移换(earth-crustdisplacement)假说。这种学说完全不同于“大陆漂移论”(continentaldrift)。.他提出:地球的整个外壳有时可能整体转动位移,如同一只空松的桔子的厚皮,松脱后就会整个转动移位。【1】在此,我们把该假说称作“桔子皮假说”。
该假说认为:30英里厚的地壳,在8000英里厚的地球核心上滑动。现在的南极大陆,原来在南极以北大约2000英里。在这次人类文明产生前,至少公元前 4000年前,即至少距今6000年以前,发生了一次地壳转移,整个地壳转动移位,把南极大陆推到现在的位置。这使得南极洲由温暖骤然变冷,渐渐被冰雪掩埋。


※※※ 爱 因 斯 坦 的 赞 扬 和 假 设 ※※※
这一大胆的设想,引起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浓厚兴趣,他为哈普古德著的《地壳的转移》一书做了序言,其中谈道:“我经常接到各方人士来函,请我对他们未公开的观点提些看法。这些论点大多缺乏科学依据。而哈普古德的来信却让我大为振奋,简单的观点极富创意;如能找到确凿的证据,他的观点必然将对地壳历史的研究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爱因斯坦提出了对“地壳转移”的理论解释:“南北极地区,冰雪不断积累,分布并不均匀,从而在地球的自转中引发出一股离心力,传导到地球坚硬的表层。这种离心力产生的能量会日渐增强;达到某一程度时,就会使地壳松动,开始移动……”【2】

    ※※※ 假 说 的 进 一 步 延 伸 ※※※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重视这一学说,并进一步把时间推至8000年前,甚至10000年前。
98年美国的一部科教片《神秘的人类起源》(已在美国公映)中,几位学者把这一学说与11000年前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大劫难联系起来:这次地壳大转移,在极短时间内,南极洲跟着转动了2000英里,进入南极圈;同时,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转向北极。使本来温暖的陆地瞬间“冻僵”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 全 球 大 劫 难 ※※※
    前面几篇的分析各位还有印象吧:“那时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大约1小时,气温陡降45度!”可想而知:
    !!!这么大的全球地壳转动,不可避免会引发出海啸,横扫全球!!!
    !!!地幔岩浆被带动,至少会导致局部火山爆发!!!
    !!!很多地区会发生大地震,因为地球不同纬度地区“自转角速度”一致,而线速度不同,地壳转移必然造成大陆板块“自转线速度”的变化,使板块互相挤压,发生强地震!!!
    !!!原来的极地的冰山,进入温暖地带融化,海面上升,陆地被淹!!!
    !!!热带进入温带,温带移到热带……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生命大量灭绝!!!
    如果真是1小时之内发生这样的变迁,绝大多数生命和物种将绝灭。
    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被骤然冻僵,已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而“桔子皮假说”只是一种解释,还有没有其它“学说”解释原因呢?且看下回。
【注】哈普古德在研究古地图时,发现了1513年――在南极大陆被发现前,“依据远古脚本"绘制的冰雪覆盖前的南极洲,与现代通过卫星遥感绘制的冰雪以下的南极洲地形图极为一致,他提出地壳移换假说解释南的极变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H. Hapgood, Earth`s Shifting Crust : A Key to Some Basic Problems ofEarth Science (哈普古德,《地壳的转移:解开地球科学难题的一把钥匙》), Pantheon Books, New York,1958.
【2】 Einstein`s forward to Charles H. Hapgood, Earth`sShifting Crust : A Key to Some Basic Problems of Earth Science(爱因斯坦为《地壳的转移》做的序言), Pantheon Books, New York, 1958, pp.1~2.
【3】葛瑞姆·汉卡克(Graham Hancock) 著, 李永平译,《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之二 ―― 上帝的指纹》(上册), p9,18,20,25,1999年第一版,民族出版社。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1-4 抛 砖 引 玉 的 假 说:小 行 星 撞 歪 了 地 球 ?

上文书说到:这次人类进入文明前,6000~12000年前绘制的几幅古地图中,准确绘制了冰盖以下的南极大陆,而且就在极点位置【1】。
【疑问】哈普古德为解释南极洲的变迁,提出了地壳移换假说:地壳移动了约2千英里(大约30度),导致南极洲进入南极圈,被冰雪掩埋。然而,古地图上,那个没被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就在今天极点位置。并没有发生这么大的移动。那么就是说11000年前的南极,并不寒冷?!

    ※※※ 冷 暖 四 季 与 地 球“歪 斜 程 度”? ※※※
我们知道:南极北极是地轴的两极,那里很冷,并不是因为那里在两极,而是因为太阳斜射,接受的能量少,赤道地区是垂直照射,接收的能量多,所以很热。现在地球是 “斜着身子” 绕太阳转(黄赤交角),所以温带地区才有四季变化; 如果地球直着身子绕太阳转(黄赤交角0度),各地就没有太阳直射斜射的变化,几乎没有四季变化(只与离太阳远近有关,变化小);
    如果地球身子再斜一些,再斜大约20度,结合11000年前比现在温暖的全球气候,那么南北极地区就是比较温暖的地带了。这样,南北极在那时和现在都位于地球同一位置――极点。

    ※※※ 一 个 新 观 点:小 行 星 撞 歪 了 地 球 ? ※※※
    是否有这样的可能:一种力量迫使地轴角度变了20度,成了现在的样子?
一个小行星撞击地球,把地球“歪斜的身子撞正了约20度”,撞成了今天的样子?如果是这样,会引发更大的劫难,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恐怕极少生命能幸存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假想,只能解释南北极基本在地图的极点位置,却比较温暖的问题。古地图是一个佐证吧。


  ※※※ 另 一 个 佐 证 ※※※
    在西伯利亚北部,越往北走,发现的巨象和其它动物的遗体越多!与预期恰恰相反。【2】这表明当时的气候,越往北极,越暖和。如果当时地球自转的身子比现在“歪20度左右”,就会出现南北极不是最冷,反而较暖的现象。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 远 古 部 落 的 传 说 ※※※
    在几个遥远部落,流传这历史的传说,记录着气候的突然变冷。比如伊朗袄教的传说中记载:“原本每年7个月的夏天乐土,一夕之间变成冰雪覆盖的荒原。每年有十个月变成酷寒的冬天。”【3】
    还有一些民族的“记忆”中,流传着有关地球劫难的故事。他们描述的倒数第二次劫难,都是突然降临的酷寒。(【注】全球有500多个民族的传说(史诗)中,描述的上次地球灾变都是一致的“大洪水”,对倒数第二次灾变记述的就很少。这一点请参阅本专题其它文章。)
    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南北极地区突然变冷?本篇只是提供一种大胆的猜想,旨在抛砖引玉,激发读者的创见。


参考文献
【1】葛瑞姆.汉卡克(Graham Hancock) 著, 李永平译,《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之二 ―― 上帝的指纹》(上册), p9,18,20,25,1999年第一版,民族出版社。
【2】 同上,p294
【3】 同上,p295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3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9 00:30 , Processed in 0.10597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